2017-2018学年广东省中山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统测历史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广东省中山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统测历史试题 解析版

中山一中2019届高二级第一次统测 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在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选对的得2分,多选、错选、没答题均不得分。)‎ ‎1. 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 A. 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 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 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 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答案】C ‎【解析】材料中通过叙述古代儒者借古讽今,借古代帝王的贤明睐批判现实,以达到自己的政治诉求。儒者的这种做法目的就是以此希望君主贤明,社会安定和谐,因此C选项正确。自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现实政治主要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因此A选项错误;B选项材料中没有反映;儒者主张复古不是他们的真正目的,仅仅是一种政治手段,因此D选项错误。‎ 点睛:本题出题思想很明确,儒者直接点明本题的考点——儒家学派。作为思想领域中的翘楚,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不断传承与发展。作为儒家思想的载体,儒者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社会现实状况。儒者的复古思想传达出的是一种治国理念,提倡仁政、德治。这些都是儒家思想的精华。只要抓住儒家思想的最本质的内容,本道题就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得到正确答案。‎ ‎2. 荀子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荀子的这一观点 A. 继承了孔子的仁爱理念 B. 批判了迷信鬼神的宗教观 C. 蕴含了朴素的人文精神 D. 体现了制天命的唯物思想 ‎【答案】C ‎【解析】据材料“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人为贵的朴素的人文精神,故C选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孔子的仁爱理念,故A选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迷信鬼神的宗教观的问题,故B选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人与天的关系,故无法体现制天命的唯物思想,故D选项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解题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材料将人与水火、草木、禽兽等作对比,突出人的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据此即可正确判断选C。‎ ‎3. 近代西方的传教士多援引墨家“兼爱”观点阐释基督教的博爱思想,并宣扬两者之间的一致性;19世纪末20世纪初,很多中国新式知识分子也注重从“兼爱”思想出发破除家族中心的观念。以上现象说明 A. 宗族观念阻碍中国近代化进程 B. 基督教与墨家思想基本一致 C. 墨家思想为民主革命奠定基础 D. 传统文化资源可为近代化服务 ‎【答案】D ‎【解析】中国经历过长期的封建社会,家族观念根深蒂固,从某种意义上讲,它还是维护封建统治的纽带,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新式知识分子注重从“兼爱”思想出发破除家族中心的观念,实际上是利用“兼爱”思想进行反封建思想宣传,适应了近代中国思想民主化的需要,故D正确;A不符合材料的主旨;基督教与墨家思想是存在区别的,B表述不准确;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为民主革命奠定基础,C不符合史实。‎ ‎4.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政见各异,但其理论目标都在论证“治道”。这说明诸子学派 A. 具有较高的政治热情 B. 共有相似的政治诉求 C. 主张对社会革故鼎新 D. 高度重视社会伦理道德 ‎【答案】A ‎【解析】从材料中的“诸子百家政见各异,但其理论目标都在论证‘治道’”来看,各家都热衷于探讨治国理政的方法和策略,说明诸子学派具有较高的政治热情。故答案为A项。从材料中的“政见各异”来看,B项说法错误,排除;并非所有学派都主张“革故鼎新”,也有主张回到从前,排除C项;儒家高度重视社会伦理道德,并非各派都是如此,排除D项。‎ ‎5.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杂家“兼儒墨,合名法……见王治之无不贯,此其所长也。”杂家的这一特点反映出战国时期 A. 儒墨学说成为主流思想 B. 各学派思想的分歧消失 C. 百家争鸣局面基本结束 D. 诸子百家思想趋向融合 ‎【答案】D ‎【解析】 由材料“兼儒墨,合名法”,直接反映诸子百家思想趋向融合,故选D;战国时期,儒墨学说成为显学,但并非主流思想,排除A;各派代表不同的阶级和阶层,所以分歧不可能消失,排除B。秦朝实行“焚书坑儒”,儒家思想陷入低潮,而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百家争鸣局面基本结束,排除C。‎ ‎6. 儒学在孔子之后有性善性恶之争。两汉时期,董仲舒相继批判孟子的性善说和荀子主张的性恶论,认为人性有善恶之分。其用意在于 A. 建立大一统的官学体系 B. 提高社会道德水平 C. 神化儒学并为君权服务 D. 探究人性发展本原 ‎【答案】A ‎【解析】由“董仲舒相继批判孟子的性善说和荀子主张的性恶沦,认为人性有善恶之分”可以看出董仲舒批判不同思想,最终给予统一的观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主要是通过此措施来建立大一统的官学体系,故本题答案选A项;B项不选,道德与统一思想无关;C项不选,“神华儒学”材料没有体现;D项不是儒家思想的用意。‎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解读“董仲舒相继批判孟子的性善说和荀子主张的性恶沦,认为人性有善恶之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本题主要考查董仲舒统一思想的知识点,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7. 清初的学者颜元指出:“宋元来儒者却习成妇女态,甚可羞。无事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即为上品矣。”由此可见颜元 A. 抨击理学的空疏无用 B. 赞扬儒家的忠君思想 C. 反对理学的统治地位 D. 赋予了儒学新的内涵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的阅读理解能力。从材料内容来看,颜元对宋元以来儒者的轻视,认为他们做妇女态,只要能报君王一死即是最好的。体现出宋元以来理学的空疏无用,故A项正确。从行文语气来看,并没有赞扬的意思。所以B想错误。从材料中也并未体现反对理学统治地位的内容,故C项错误。新内涵更是谈不上,D项错误。‎ 点睛:本题的核心在于对材料的理解,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 ‎8. 孟子曾说,君王有重大过错,他们便加以劝阻,反复劝阻了还不听从,他们便改立君王。黄宗羲认为,设立学校,不是为了养士,更不是为了科举,要使学校成为舆论、议政的场所。由此看出两者都 A. 颠覆了儒家君臣关系的理念 B. 指出了皇帝制度存在的弊病 C. 具有朴素的民主色彩 D. 认为民权绝对高于君权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孟子和黄宗羲的思想都属于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并没有颠覆儒家君臣关系的理念,故A选项错误;材料中孟子也没有指出皇帝制度存在的弊病,故B选项错误;两者都主张制约君权,具有朴素的民主色彩,故C选项正确;,孟子和黄宗羲也没有主张民权绝对高于君权,故D选项错误。故选C。‎ ‎9.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顾炎武说:“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下列观点与此相悖的是 A. “天之立君,本以为民” B.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C. “君臣友朋,相为表里” D. “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 ‎【答案】B ‎【解析】据材料中“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可知用古代的民本思想来反对君主专制的要求,而“天之立君,本以为民”也体现的是民本思想,“君臣友朋,相为表里”反映的是对君主专制的反感,“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反映的是反对空谈义理,ACD均与题意观点一致,但不合题意要求,故ACD项排除。“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反映的是君权神授的思想,与材料信息相悖,故B项正确。‎ 点晴:解题时紧扣“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理解其本意,再依据“相悖”,分析备选项即可获取正确答案。‎ ‎10. 清末学者皮锡瑞在《经学历史》中写道:前汉武、宣之间,经学大昌……以《禹贡》治河,以《洪范》察变,以《春秋》决狱,以三百五篇当谏书,治一经得一经之益也。由材料可知前汉武、宣年间 A. 儒者治经学重在阐发义理 B. 儒学获得了独尊的地位 C. 儒学发挥了经世致用作用 D. 仅以儒学为据选拔人才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汉代儒学的积极作用。根据“以《禹贡》治河,以《洪范》察变,以《春秋》决狱,以三百五篇当谏书,治一经得一经之益”可知材料重在强调儒学发挥着对社会发展有利的作用,不是重在阐发义理,故A项错误,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儒学的独尊地位,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以儒学为依据选拔人才的信息,故D项错误,故选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汉代儒学 ‎11. 明代思想家李贽曾经这样评论李斯关于焚书的上书:“大是英雄之言,然下手太毒矣。当战国横议之后,势必至此。自是儒生千古一劫,埋怨不得李丞相、秦始皇也。”下列对此信息的解读,与李贽本意相符的是 A. 统治者实施新政必须要坚决 B. 政治统一必然要求思想统一 C. 儒家思想并非万世不变之理 D. 专制集权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大是英雄之言,然下手太毒矣。当战国横仪之后,势必至此。”可知李贽认为焚书乃是势之必然,即政治统一必然要求思想统一,所以本题选B。A不是题干的主旨;C、D题干没有体现。‎ 考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李贽 ‎12. 北宋僧人契嵩说:儒教“大有为”而“治世”,佛教“大无为”而“治心”,二者皆“圣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于治”。这反映了 A. 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 B. 儒、佛开始出现合流 C. 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D. 儒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解读古文史料的能力。由材料可知,契嵩和尚认为儒家与佛教都是圣人之学,对治世治心都有帮助。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契嵩和尚是看到了当时儒家文化的庞大影响力,想借助于儒家文化来宣扬佛教,这是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的表现,故A项正确;佛教与儒家在宋以前就开始了合流,“开始出现合流”说法错误,故B项错误;由材料可知,契嵩和尚虽认为儒教和佛教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但儒教仍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其统治地位并未发生动摇,故CD项均错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儒学新发展•佛教思想 ‎13.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今将静百姓之心,而改其行,必在制民之产,使之甘其食,美其服,而后教化可行,风俗可善也”。在此,顾炎武强调 A. 培养人才,经世致用 B. 弘扬道德,规范言行 C. 富足百姓,移风易俗 D. 教化民众,静心明志 ‎【答案】C ‎【解析】“必在制民之产,使之甘其食,美其服,而后教化可行,风俗可善也”大意是说先要让百姓生活富足,然后才能推行教化,移风易俗,说明顾炎武主张在改造社会风俗上把物质条件与精神条件结合起来,因此选D。材料中没有体现经世致用的信息,排除A;BC三项都与题干意思不符。故选D。‎ ‎14. 在周朝的力量衰朽已久,社会动荡和文化变迁威胁着周的国祚之时,孔子成了周朝政治秩序最伟大的捍卫者。孔子的下列主张,能够说明他是周朝“捍卫者”的是 A. “为政以德” B.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 “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D. “上好礼则民莫不敢不敬”‎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孔子的思想主张。A“为政以德”即要求统治者以德治民;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体现了孔子“仁”的思想;C“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要求统治者关注民众的愿望和要求;D“上好礼则民莫不敢不敬”意思是说为官者讲究礼节百姓中就没有不敢不尊敬的,说明孔子要求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符合题意。‎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春秋战国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5. 某文学家把孔子的时代描述为“中国正处于愁闷时期”,“急于求变的她愿意抛弃一切曾经优良的传统与制度,允许有志之士从事变革”。对上述描述解读正确的是 A. “愁闷时期”具有礼崩乐坏的特点 B. “曾经优良”的制度包含郡县制 C. “急于求变”是指要求尽快建立中央集权 D. “变革”的典范是商鞅变法 ‎【答案】A ‎【解析】孔子生活在礼崩乐坏的春秋大变革时代,孔子关于回到西周的等级秩序中去的思想,不能得到诸侯的认可,因此其到处碰壁,故选A。B、C项错误,郡县制和中央集权是在秦朝时期确立的;D项错误,商鞅变法是在战国时期进行的。‎ ‎16. “太上(统治的最高境界),不知有之(人民并不感觉到统治者的存在);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材料反映的主要政治主张是 A. 为政以德 B. 刑德并用 C. 小国寡民 D. 无为而治 ‎【答案】D ‎【解析】由材料中的“不知有之”“自然”等信息可判断该主张属于老子的思想,属于老子的政治主张“无为而治”。故答案为D项。AB两项不属于老子的主张,C项与材料无关,均可排除。‎ ‎17.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此段文字出自 A. 《孟子》 B. 《庄子》 C. 《韩非子》 D. 《道德经》‎ ‎【答案】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孟子》‎ ‎【名师点睛】《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出自《孟子》的《告子章句上》。这里则是纯从人性探讨的角度出发,回答学生关于人性是否天生善良的问题。联系到孟子所处的战国时代社会状况来历史地看问题,主张人性本善,强调天赋道德,推行仁爱政治,这些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其实,也不仅仅限于孟子的时代,就是到任何时代,强调这些,总比鼓吹人性本恶,放弃道德,施行暴政要好得多罢!‎ ‎18. “夫仁义礼制者,治之本也;法令刑罚者,治之末也。无本者不立,无末者不成。”材料对儒家和法家思想的态度是 A. 尊儒抑法 B. 抑儒尚法 C. 抑儒抑法 D. 尊儒尚法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依据对材料信息的准确理解,可知作者以“以礼为本,以法为末”,本、末皆不可失,而“礼”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故作者态度应为儒法并用,故选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董仲舒 ‎19. 孟子指出: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养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荀子认为:“筐箧已富,府库已实,而百姓贫。夫是之谓上溢而下漏人不可以守,出不可以战,则倾覆灭亡可立而待也。”这表明儒家主张 A. 藏富于民 B. 勤俭节约 C. 忠孝为本 D. 国富民贫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从题中材料可以看出,孟子主张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人民的私有财产,荀子反对剥削太重而使国富民贫,故A符合题意;D与题意相反,BC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排除BC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思想 ‎20. 董仲舒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对这一思想最准确的理解是 A. 认为民性本善,君权神授 B. 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 C. 建议以礼入法,以礼入俗 D. 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答案】A ‎【解析】材料强调了民有善质,立王是天意又反映了君权神授的思想,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是感叹人性本善,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以礼入法,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信息,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21.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下列选项中与材料观点相符合的是 A. 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B. 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一统需要 C. 仁者爱人,人与人之间要融洽相处 D. 消除亲疏贵贱,同等去爱所有的人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及与教材知识的联系能力。由题干可判断是墨家主张,主张误差别的爱所有人,D正确;A是儒家主张,题干没体现礼乐制度;B是法家主张;C是儒家主张。‎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墨子 ‎22. 古代治国讲“帝道”(尧舜禹汤治理之道)、“王道”(德政)、“霸道”(法家)。融合此“三道”思想且被当朝统治者采用的是 A. 孟子的民本思想 B. 荀子的政治思想 C. 董仲舒的新儒学 D. 二程朱熹的理学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董仲舒的新儒学把诸子百家中的道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其目的是给统治者披上神圣的外衣,政治上主张实现大一统,以加强君权,维护君主专制;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维护思想上的封建专制。孟子的民本思想主要是“民贵君轻”的思想,荀子的政治思想主要是“礼法并用”,二程朱熹的理学把儒学提升到了哲学的高度。故选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董仲舒 ‎23.‎ ‎ 孟子说:“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董仲舒提出“君权神授”“大一统”的思想。两者思想主张的共同点是 A. 主张民贵君轻 B. 维护统治秩序 C. 强调层层分封 D. 体现以德治民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孟子说:“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董仲舒提出“君权神授”、“大一统”的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者思想主张的共同点是维护统治秩序,为统治者服务,因此选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孟子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思想 ‎24. 隆兴元年,朱熹对宋孝宗进言:“陛下虽有生知之性,高世之行,而未尝随事以观理,即理以应事。是以举措之间动涉疑贰,听纳之际未免蔽欺,平治之效所以未著。”下列观点与这一言论思想一致的是 A. “大学之道在乎格物以致其知” B. “存天理,灭人欲”‎ C. “自修则人不得以非理相加” D. “学者须先立志”‎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材料及朱熹的思想主张可得出朱熹对宋孝宗“随事以观理,即理以应事”的进言体现了其“格物致知”的思想主张,而A意为大学之道在于研究事物原理而获得知识。B意为维护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克制个人欲望。C是指自己以君子的言行约束自己,行君子之为,则其他人就没有机会诋毁你。D指学习钻研学问的人必须先立志。故选A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程朱理学·格物致知 ‎25. 下图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 文字的频繁使用 B. 书写材料的不同 C. 各国变法的实施 D. “书同文”的推行 ‎【答案】A ‎【解析】从图片材料可以看出,从西周到战国汉字的演变特点是由繁到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私学的不断兴起,同时各诸侯国间的交流不断加强,为了方便交流,出现了汉字这一变化,故选A。战国时期,随着书写工具的变化,字体也发生了变化,但B不是主要因素。C与材料无直接关系。D是秦统一后推行的。‎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汉字的演变和书画的发展·古代汉字的演变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以中国古代汉字的演变为切入点,考查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及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的影响。小切口,但需要学生有大范围的知识体系,且本题以图片的方式呈现考查了学生获取图片信息的能力。本题学生易选D项,原因是受图片信息的误导和学生思维定式的局限性的影响。‎ ‎26. 清王昱《东庄论画》说:“学问者先贵立品:立品之人,笔墨外自有一种正大光明之概;否则,画虽可观,却有一种不正之气隐跃毫端。文如其人,画亦有然。”该绘画理论 A. 深受理学观念影响 B. 表明文人画彰显人性追求 C. 说明画家品德高尚 D. 说明绘画与文学地位一致 ‎【答案】A ‎【解析】该绘画理论强调,绘画先要端庄品德,方能体现作品的正大光明,并强调“画如其人”,体现的是理学外在行为与内在人格道德修养的一致性,故A项正确。从材料中体现不出是“文人画”,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人的品德对绘画品质的影响,不能说明绘画者都具有高尚的品德,C项错误;“文如其人,画亦有然”强调的是文章、绘画都体现人的品德修养程度,不是对绘画、文学地位的界定,D项错误。‎ 点睛:要理解绘画,就必须真正地了解其背后的绘画观念,而要了解绘画观念,就应该把它放到文化的大背景中进行考察。作为文化体现之一的宋代绘画,必然会受到宋代文化的影响。宋代理学"穷理致知"和"心性为主,外物为从"的精神使宋代绘画产生了从理性到感性、从写实性到写意性的变化。‎ ‎27. 黄宗羲在《自序》中说:“学问之道,以各自用得著者为真,凡倚门傍户、依样葫芦者,非流俗之士,则经生之业者。此编所列,有一偏之见,有相反之论,学者于其不同之处,正宜著眼理会,所谓一本万殊也,以水济水岂是学问?”这反映出黄宗羲 A. 批判学术僵化,倡导思想自由 B. 倡导经世至用,反对思想一统 C. 批判八股取士,倡导学以致用 D. 批判君主专制,倡导天下之权 ‎【答案】A ‎【解析】从材料中的“学问之道”“所谓一本万殊也,以水济水岂是学问”可知黄宗羲强调的是做学问要成一家之言,不能人云亦云,包含着学术自由,反对死啃书本的僵化风气,故A项正确;经世致用思想说的是做学问应该有所用,不能空谈,故B 错误;八股取士钳制了人们的思想,而材料也未交待此内容,故C错误;批判君主专制的思想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D错误。‎ ‎28.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下列各项中,最接近这一说法的是 A.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虽令不从 B. 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 C.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D.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答案】A ‎【解析】材料信息“物格——知至——意诚——心正——身修——家齐——国治——天下齐”体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强调个人修养的重要性。“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虽令不从”说明了修身的重要性,故A项正确;B项反映的是专制思想,故排除;C项强调向善的思想,故排除;D项强调的是个人的责任感,不符合材料信息,故排除。‎ ‎【考点定位】中国古代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个人修养的重要想 点睛:本题契合弘扬传统文化的时代热点,考查考生对个人修养重要性的认识,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史料实证和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类社会在享受科学主义带来的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也遇到很多严重的问题,比如环境污染、核威胁、能源危机、精神危机,人的生存意义和价值被高度物质化。而儒家思想恰恰在人类社会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的身心和谐方面有着独到的理论基础和经验,特别是儒家思想在个人的修身养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家国情怀”基本内涵包括家国同构、共同体意识和仁爱之情;其实现路径强调个人修身、重视亲情、心怀天下;既与行孝尽忠、民族精神、爱国主义、乡土观念、天下为公等传统文化有重要联系,又是对这些传统文化的超越。‎ ‎29.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时 A. “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 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 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 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儒学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为基本文献,这六部书也被称为“六经”,其中的《乐》后来亡佚了,故而有了“五经”。《论语》由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记录整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A项,结合所学知识,《论语》由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五经”里记载了儒家奉为典范的古代圣王的言行,系孔子所编订,二者都体现了孔子的儒学思想。故A项错误。B项,如材料所述,汉代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五经”属于儒家经典,所以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表述错误。故B项错误。C项,结合所学知识,儒家学派虽产生于春秋末期,但儒学的思想则产生于更为久远的历史传统。正如《尚书》等五部经典一样,其内容多涉及“三代”史事。故而由孔子及其再传弟子记录整理的《论语》时间上已不符合“三代”范畴,不在“五经”之列。故C项正确。D项,汉朝儒学成为官方正统,可见儒学传统并没有断绝。故D项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 考点: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30. 理学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唐代反佛思潮及宋初儒学家的思想影响,正如钱穆先生所说:“治宋必始于唐。”这说明 A. 宋代学者崇儒风尚盛行 B. 理学未能传承佛教思想 C. 唐宋社会形成多元思想 D. 理学思想融合久经磨砺 ‎【答案】D ‎【解析】据材料“追溯到唐代反佛思潮及宋初儒学家的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理学的形成的特点是糅合了佛、道思想,发展了儒家思想。“治宋必始于唐”说明唐朝的思想演变对理学的产生有深远影响,故材料说明理学思想融合久经磨砺,故D选项正确;宋代学者崇儒风尚盛行,没有突出唐代的思想影响,故A选项错误;理学融合了佛教思想,故B选项错误;材料主旨是说明唐朝的思想演变对理学的影响,不是说明唐宋社会形成多元思想,故C选项错误。故选D。‎ ‎31. 顾炎武在《亭林文集》中写道:“夫子所以教人者,无非以立天下之人伦。……是故有人伦,然后有风俗;有风俗,然后有政事;有政事,然后有国家。”顾炎武意在强调 A. 风俗关乎国家命运 B. 政治改革的条件 C. 君主专制黑暗腐朽 D. 社会教化的作用 ‎【答案】D ‎【解析】据材料“有人伦,然后有风俗;有风俗,然后有政事;有政事,然后有国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伦风俗属于儒家社会教化的内容,材料反映了人伦风俗是政事、国家的基础,这说明顾炎武意在强调社会教化的作用,故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国家命运的问题,不能说明风俗关乎国家命运,故A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政治改革的要求,故B 项错误;材料也不能体现顾炎武对君主专制黑暗腐朽的批判,故C项错误。故选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有人伦,然后有风俗;有风俗,然后有政事;有政事,然后有国家”,学生应该能够理解人伦风俗的具体含义,据此推理出风俗教化与国家的关系,即可排除其它干扰项,得出正确答案。‎ ‎32. 萧公权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中指出:“不幸李氏(李贽)于晚明专制政府恶化之时,上则权臣逆阉专国,下则科举道学坏才。愤世嫉俗,养成满腔郁勃不平之气,激荡发泄……”作者认为,李贽的思想 A. 已具有早期启蒙的性质 B. 反映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 C. 表现出经世致用的抱负 D. 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愤懑 ‎【答案】D ‎【解析】李贽深受时代的迫害,深刻批判理学思想,材料“愤世嫉俗,养成满腔郁勃不平之气,激荡发泄……”可知,作者认为,李贽的思想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故D正确;李贽的启蒙思想材料没有体现,故A错误;新经济因素的成长是资本主义萌芽,材料没有体现,故B错误;C项是顾炎武的治学思想。‎ ‎33. 冯天瑜在《中华文化史》中写道:“明朝统治者曾一度以‘心学’为‘诋毁先儒’‘传习邪说’的‘向导’,而士子们则从王学中感悟到‘震霆启寐、烈耀破迷’的思想启蒙。”其主要原因是王阳明 A. 否定孔孟权威 B. 否定“存天理,灭人欲”‎ C. 高扬人的主体地位 D. 强调知行合一 ‎【答案】C ‎【解析】王阳明强调内心反省达到良知,突显了人的主体地位,带有人性觉醒的意味,被后来追求平等的早期启蒙思想家所利用和发展,故C项正确。王阳明的心学思想是以儒学为基础,并未否定孔孟权威,故排除A项;其仍然要求人们克服私欲,以儒家伦理纲常规范行为,并未否定“存天理,灭人欲”,故排除B项;知行合一强调道德实践,并不包含具有思想启蒙的内核,故排除D项。‎ ‎34. 英国学者李约瑟指出:“到明朝末年的1644年,中国和欧洲的数学、天文和物理学已经没有明显差别,它们已完全融合,浑然一体了。”,这说明当时 A. 中国的科学技术已经走在世界前列 B. 西学东渐推动了中国科学技术发展 C. 东学西传影响到西方科技发展方向 D. 中国知识界深受西方进步思想影响 ‎【答案】B ‎【解析】由“到明朝末年的1644年,中国和欧洲的数学、天文和物理学已经没有明显差别,它们已完全融合,浑然一体了”结合所学知识在明代,中国的传统数学、天文学由于西学的到来而复兴,故本题答案选B项;A项中的“前列”说法错误;C项说法错误,是西学东渐影响了中国科技的发展;D项错误,题干主要是说科技没有说进步思想。‎ ‎35. 清代学者黄百家反思中国传统科学理论时写道:“若太极,若阴阳……可任人之诬捏,吾不敢致问,以无所证对也。”可见,他认为中国传统科学理论 A. 没有完整体系,支离破碎 B. 具有模糊性,无法证伪 C. 专制束缚严重,缺乏学术自由 D. 过分崇拜权威,不敢超越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从材料“可任人之诬捏,吾不敢致问,以无所证对也”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科技多是以阴阳等作为解释,根本无法证明。故选B。ACD项错误,材料均未体现。‎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技 点评:中国古代的科技在虽然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为人类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中国的科技多以“太极、阴阳”解释,缺乏科学证据,以至于近代以来,科技领域发展缓慢下来。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古代科技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和近代科技落后的原因都需要掌握;另外也要回近代科技中西方发展速度差异的原因。‎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30分)‎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按题目要求作答。‎ ‎3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他在《原道》中说:“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摘编自卞孝宣等《韩愈评传》‎ 材料二 ‎ 19世纪末,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二书,认为汉代以来儒者奉为经典的《周礼》《左传》等书,是汉代学者为王莽篡汉而伪造的,影响恶劣,导致“中国之民,遂二千年被(遭受)暴主夷狄之酷政”。他主张回归孔子所编写的《诗经》《礼记》等原典,理解真正的儒学精神。在他看来,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改革家,《春秋》便是孔子为“改制”而创作的。他甚至用西学来解释《春秋》,认为《春秋公羊传》中的“三世”说为:“始于据乱(世),立君主;中至升平(世),为立宪,君民共主,终至太平(世),为民主。”‎ ‎——摘编自张海鹏等编《中国近代史》‎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并概括宋代理学在哪些方面对儒学有所发展。‎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愈、康有为关于儒学认识的共通之处。‎ ‎(3)我们应当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孔子与儒学? ‎ ‎【答案】(1)不同之处:孔孟思想是仁政、民本、教化,而汉儒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 发展:更加重视《论语》《孟子》,重视思辨,强调个人的修养与完善。‎ ‎(2)回归原典、回归孔孟,否定后人的附会、杜撰之说,主张探寻儒学的精神实质,借助儒学为现实服务。‎ ‎(3)应历史地看待孔子与儒学,不应盲目地肯定或否定;将真实的孔子与神圣化的孔子区别开来;借鉴其精华,摒弃其糟粕。‎ ‎【解析】试题分析:(1)第一小问不同点,分别归纳孔孟的儒学思想和汉代董仲舒的儒学思想,孔孟思想要求统治者施行仁政,以民为本,以道德教化民众;汉代董仲舒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提供理论依据。第二小问发展,宋明理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更加重视《论语》《孟子》;宋明理学吸收佛道思想,更加重视思辨,强调个人的修养与完善。‎ ‎(2)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材料中“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 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他在《原道》中说:“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以及“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二书,认为汉代以来儒者奉为经典的《周礼》《左传》等书,是汉代学者为王莽篡汉而伪造的”可知它们都主张回归原典,、回归孔孟,否认后人的附会、杜撰之说,主张谈学儒学的精神实质,另外,通过所学知识,我们知道韩愈生活的时代儒家学派收到了佛教的冲击,他提出了复兴儒学;康有为所谓的托古改制也是从儒学寻找突破口他们两个人都有很明显的政治目的,都是为了现实服务。‎ ‎(3)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本题是一道半开放的问题,只要言之有理均可得分,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看待儒学即可,应历史地看待孔子和儒学,不应该盲目的肯定或者否定;将真实的孔子与神圣化的孔子区别开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孔子和早期儒学;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顺乎世界之潮流·维新思想 ‎3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玄奘(602-664),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经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300多卷,精炼而准确。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 鉴真(688--763),深明佛学,50余岁时,受日本邀请,发愿东渡。他排除千难万险,历时12年,经6次努力,最终到达日本。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 ‎——据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 ‎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 观点:中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贡献 论述:中国古代的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印刷术四大发明经丝绸之路传到欧洲。这一传播促进了欧洲的社会发展,火药的传入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指南针促进了地理大发现;造纸术和印刷术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提供了条件。‎ ‎【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材料信息,玄奘西游和鉴真东渡一个作为向西求取佛法者,一个属于向东传播佛法者,二者都是对佛法佛学的发扬与传播起到重要作用的高僧,考生可以以此为出发点进行作答。同时应该看到他们都是中国古代对外和平交流的典型代表,在加强中外文化交流方面都作出了积极贡献,并且都没有给交往国家带去侵略与灾难,这都体现了古代中国与世界的和平交流。考生也可以以此为出发点进行分析作答,同时注意结合古代中国历史上的同类性质的历史史实进行作答,如郑和下西洋等,注意逻辑清晰、史实准确、论证严明,言之成理即可。‎ 考点:古代中国的对外交流•古代中国的对外交流的表现•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贡献 ‎38. 文化创新传承与交流融合是人类社会不断前行的航标和精神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哲学家们在晚周时期大动乱的形势下,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安抚人心的原则。‎ ‎——[美]伯恩斯等《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图是中国邮政发行的《朱熹诞生880周年》纪念邮票,由著名国画大师范曾先生设计。邮票主图为站在松柏之下、头戴儒巾、身穿儒服、眼神和悦的朱熹和童子在游学传道,背景是朱熹亲手创建的“武夷精舍”以及武夷山局部风光。朱熹是继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他的新儒学思想,远承孔孟,吞吐诸儒,吸收佛老哲理方法,融入儒学,故能“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形成儒学思想的成熟理论体系。‎ 材料三 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顾炎武提出要因地制宜,振兴商业;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并身体力行。‎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晚周时期儒家学者提出了哪些“稳定社会安抚人心的原则”。‎ ‎(2)根据材料二,探究说明朱熹的“新儒学”主要“新”在何处。分析其积极影响。‎ ‎(3)结合材料三,概括指出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提出了哪些新的思想主张。其对儒学发展有何影响? ‎ ‎【答案】(1)孔子:仁和礼;为政以德。孟子:仁政;民贵君轻;荀子:礼法并用。‎ ‎(2)“新”: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积极影响:使儒学吸收佛、道有益成分,发展成为更为理性化、思辨化的成熟理论体系。‎ ‎(3)主张:政治上批判君主专制;经济上主张“工商皆本”;学术上主张“经世致用”。影响:批判地继承儒家思想,使儒家思想焕发新的生机 ‎【解析】第(1)问关键是晚周时期和儒家学者即孔孟荀,结合他们的各自主张回答即可。‎ 第(2)问结合朱熹的新儒学的含义以及吸收的佛道思想回答即可;第二小问影响从理学思辨化角度思考回答。‎ 第(3)问中第一小问主张依据材料三中““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天下之大害”“学应求务实”的信息归纳回答;第二小问影响结合所学从儒学批判继承与发展角度回答。‎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