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
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试题 高二历史 完成时间:100分钟 满分:120分 第I部分 客观题(60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计60分) 1. 《庄子·让王》记载:“回(颜渊,孔子的学生)有郭外之田五十亩,足以给饘粥;郭内之田十亩,足以为丝麻;鼓琴足以自娱,所学夫子之道者足以自乐也。”这一记载反映了 ( ) A. 社会分工形成 B. 耕织结合的模式出现 C. 土地兼并盛行 D. 重农思想成为主流思想 2. 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苏州税监向商人和机户加征商税和织机税,导致“吴中之转贩日稀,机户之机张日减”,继而发生了织工暴动,殴杀税务官,捣毁税监署。此次织工暴动反映的时代背景是,当时苏州 ( ) A. 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B. 自由手工业者日益增多 C. 地方政府腐败无能 D. 机户对织工的剥削严重 3. 中国传统上经商被视为末业,商人社会地位最低。但在明清之际出现了“良贾何负闳儒”、“贾何后于士”的言论。这说明当时 ( ) A. 社会价值取向出现变化 B. 商人政治地位跃居首位 C. 重学风气已被社会抛弃 D. 自然经济受到商业冲击 4. 历史学家余英时在研究中国近代历史的过程中提出了“转石效应”:改革一经发动,便如危崖转石,非达于平地不止;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之后,浪潮就会冲击到法律和政治领域。在中国近代史上引发“转石效应”的历史事件是 ( ) A. 洋务运动 B. 戊戌变法 C. 辛亥革命 D. 新文化运动 5. 下表是《1913—1921年中国棉纺织工业的发展情况》。导致这种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 年份 纱锭(枚) 布机(台) 1913年 482 192 1 986 1914年 544 780 2 316 1918年 647 570 2 736 1919年 658 748 3 839 1920年 842 894 4 139 1921年 1 248 282 4 139 A. 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B. 棉纺织业是中国传统的手工业 C. 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D. 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1. 上海租界建立后,规定行人必须靠边行走,马车、人力车一律靠左行驶;居民倾倒垃圾必须在上午9点以前,公共场所不得随地便溺;挑粪过街必须加盖桶盖。违反相关规定会被处于罚款、枷号、拘留、罚作劳役等。据此可知 ( ) A. 上海市民适应了近代的生活方式 B. 以上规定侵犯了市民的人身自由 C. 利于市民养成城市化的生活方式 D. 上海租界最早引进现代市政管理 2. 国际风云变幻万千,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一根“定海神针”,成功地处理了和社会主义国家、民族独立国家、西方发达国家等的关系。被喻为“神针”的是( ) A. “一边倒”政策 B.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不结盟政策 D. “一国两制”构想 3. 帕尔默在《现代世界史》中说:“尼克松和基辛格的政策来源于对全球局势的重新评估。与1945时只有两个超级大国的两极格局不同,如今兴起了其他的权力中心……在一次未经宣布的行动中,经过细致的秘密准备,曾经以反共为其政治生涯基础的尼克松采取了戏剧性的步骤。”据此判断,该步骤最有可能是 ( ) A. 不再遏制苏联的扩张 B. 支持中国重返联合国 C. 前往北京会见毛泽东 D. 改善中美关系并建交 4. 十八大以来中国实施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发起创办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举办了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亚信峰会。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这表明当今中国 ( ) A. 致力于加强亚洲各国的合作 B. 努力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C. 主导了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 D. 极力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全面合作 5. 下表反映了1953-1956年我国全民所有制单位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单位:亿元)的变化情况。产生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 年份 总计 基本建设 更新改造及其他措施 1953 91.59 90.44 1.15 1954 102.68 99.07 3.61 1955 105.24 100.36 4.88 1956 160.84 155.28 5.56 A. 苏联对中国工业化建设的支援 B. “大跃进”运动突出工业建设 C. 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D. 国家重工业建设的超额完成 6. 1962年,中共中央将原来并入国营商业的合作社商业和小商小贩逐步退出来,重新组成合作商店、合作小组。同时,恢复社员自留地,鼓励社员经营多种家庭副业,开放农村集市贸易。这些措施表明 ( ) A. 政府妥善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对立 B. 原有体制弊端得到初步解决 C. 国民经济调整注意发挥市场调节 D. 政府重视经济建设均衡发展 7.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8年11月16日起陆续发行庆祝改革开放 40周年纪念币。其中的三枚30克圆形镁质纪念币背景图案分别为:禾苗和稻穗;某城市建筑、港口、拓荒牛雕塑及飘带等组合;某城市标志性建筑及桥、江等组合设计。对于设计者意图的说明最准确的一项是 ( ) A. 1984年深圳成为我国第一个经济特区城市 B. 浦东新区是21世纪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C. 安徽小岗村的包产到户是农村改革的启始 D. 共建“一带一路”正进入深入发展新阶段 1. 下列是1998—2000年私营、国有和外资工业企业的工业产值比较表(摘编自陈勇勤《中国经济史》)。表格数据的变化表明 ( ) 年份 私营企业 国有企业 外资企业 数值(亿元) 比重(%) 数值(亿元) 比重(%) 数值(亿元) 比重(%) 1998 2083 3.90 33621 62.90 17750 33.21 1999 3245 5.62 35571 61.57 18954 32.81 2000 5520 7.94 40554 58.32 23465 33.74 A. 增强国企活力成为深化改革中心环节 B.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进一步完善 C. 中国已经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 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已经动摇 2. 荷兰和英国的东印度公司把投资与经营管理、商业活动分开,使投资者从经营管理的责任下解放出来,可以调动大量资金投入商业冒险事业。这种公司管理模式( ) A. 是组织新航路开辟的有效力量 B. 是工业革命后自由主义思想的典型体现 C. 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后出现的生产组织形式 D. 是新航路开辟后商业革命的重要表现 3. 十七世纪中期,它的造船业占当时世界的首位,商船吨位占欧洲总吨位的四分之三,在全盛时期曾得意洋洋地宣称:挪威是他们的森林;莱因河岸和加龙河岸是他们的葡萄园……材料中说的国家是 ( ) A. 西班牙 B. 葡萄牙 C. 英国 D. 荷兰 4. 19世纪70年代末,英国人发明了托马斯——吉尔克里斯特炼钢法,随后在欧洲大陆被广泛采用,然而直到20世纪30年代,英国企业家才用它替代了传统的炼钢技术;自动纺织机也是由英国人发明的,但将其第一次投入大规模商业生产的却是美国的德雷珀父子公司。这些现象说明英国 ( ) A. 企业缺乏技术革新的动力 B. 错失了工业革命的机遇 C. 政府减少了对经济的干预 D. 丧失了世界霸主的地位 5. 学者们对“二战后某一事件的影响”提出了两种看法。一种观点认为该事件是欧洲经济的“强心剂”和“及时雨”,是促进西欧走向联合的“粘合剂”;另一种观点认为该事件是欧洲分裂的“加速器”和“绝缘体”。这一历史事件是 ( ) A. “铁幕”演说 B. 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C. 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D. 北约的建立 1. 1969年,西德推出“新东方政策”。其内容可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加强与西方合作的同时,加强与东方的谅解,二是承认两个德国并存局面,加强东西德之间的联系,以实现德国问题的最后解决。据此,西德推行该政策 ( ) A. 有助于欧共体的建立和发展 B. 表明世界呈现多极化趋势 C. 加剧了战后冷战局势的发展 D. 实现了德国摆脱美国的控制 2. 下图是1981年古巴政府为纪念20年前成立的某一国际组织而发行的纪念邮票,仔细观察邮票信息,对与之相关历史事件表述正确的是 ( ) A. 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B. 推动民族解放运动深入发展,冲击了两极格局 C. 反映苏联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劣势 D. “一超多强”,多极化趋势加强 3. 某课题的中心词是“杜鲁门主义、欧洲一体化、日本崛起、中国振兴、不结盟运动、苏联解体”。由此推断,该课题的中心内容最有可能是 ( ) A. 从美苏争霸到美国霸主地位的动摇 B. 从经济区域集团化到全球经济一体化 C. 从两极格局到多极化格局的形成 D. 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第II部分 材料分析题 (60分) 二、材料分析题(第21题12分,第22题13分,第23题10分,第24题12分,第25题13分) 21.(12分)宋代把从事海外贸易的商人称为海商或船商,海外贸易繁荣是宋代经济发展极具特色的表现之一。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北宋时期,有明确记载的宋商赴日本贸易达70次。从1012-1192年,宋海商往高丽贸易117次,共计4548人。前往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各国的人数更多、规模更大。海商之中人数最多的是沿海农户和渔户,他们或为生计所迫,或为利益驱使出海逐利,加之宋对出海贸易的鼓励,沿海居民中经营海上贸易日益普遍。宋政府为了便于控制,对这些船户另编户籍,发放公凭,方可出海,禁止私贩,也有如“温州巨商张愿,世为海贾”“建康巨商杨二郎,本以牙侩起家”,转而为海商者,涉足海外贸易的宗族、官吏、军将在海商中也占有一定比例。 材料二宋商每年冬季在东南亚国家“住冬”,目的是在这里“博买苏木、白锡、常日藤”,“次年再发船”,转贩到阿拉伯地区。宋……积极招徕外商来华贸易,“蕃商有愿随船来宋国者,听从便”。宋政府需要的外国特产也常常托海商代购。……有些海商船只搭载外国使者来宋。密州商人平简因“三往高丽通国信”而被授予“三班差使”。……福建海商徐戬“先受高丽钱物,于杭州雕造《夹注华严经》,费用浩瀚,印板既成,公然于海船载去交纳”。交趾国不能造纸笔,求之省地,主要仰给商人从宋朝贸易。 ——以上摘编自黄纯艳《宋朝海外贸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海商的特征。请结合所学分析海商群体发展的原因。(9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海商在中外关系中发挥的作用。(3分) 22.(13分)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从香港和五口输入的外国商品,使中国几千年来的社会经济结构被侵蚀而逐步改组。当一部分人在外国商品的冲击下破产的时候,总会有一批生产者被抛出生产之外,成为多余的人。据那个时候西方人的观察,“中国工人伙多,有用之不竭之势。所得区区工价,实非美国工人所能自给。上海如此,他处尤为便宜,盖该口工价已较内地丰厚。致远方男女来谋食者日繁有徙,离家不计也”。面对这种情况,因西方势力楔入而产生的经济变化只能像水面波纹一样层层翻出,缓缓荡开。新的生产方式在取代着旧的生产方式,并因此而造成了城乡社会生活的种种变化。但问题的复杂性在于:这种社会经济结构的变迁具有两重意义。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买办是近代中国一个特殊的经纪人阶层,具有洋行的雇员和独立商人的双重身份,是外国人可以直接影响的一部分中国人。按照相关统计, 1872—1913年中国共开办145家新式企业,已知投资人202人,其中人数最多的是地主和官僚,有113人;其次即是买办,有50人。“买办不仅在数量上、投资的规模上极力侧身于近代工商企业,而且获利颇丰。买办的这些活动,给社会的各个阶层做出了一个很好的示范作用,带动了国人投资近代新式企业的热情,有利于近代民族资产阶级队伍的扩大”。买办对普通人的生活也产生很大影响,农村通过他们才用上了物美价廉的煤油、洋布和其他棉织品。 ——摘编自金普森、易继苍在《买办与中国近代社会阶层的变迁》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社会经济结构被侵蚀和改组”的表现,概括指出其“两重意义”。(5分) (2)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买办”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6分)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向。(2分) 23.(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人民公社运动的全面铺开和人民公社制度的不断完善,人民公社社员代表大会和公社管理委员会成为农村基层政权机关,加上生产集体化、经济计划化和教育标准化等,国家成功排挤掉了旧的民间权力执掌者,尤其是严重冲击了坚韧的“宗族权威”势力,在“政社合一”的管理体制下, 逐步收集分散于社会各个领域的非正式权力,最终建立起强有力的规范统一的权力体系,直至实现“社会的国家化”。改革开放之前,通过贯彻来自于中央、省、市、县的方针政策来管理和组织村社生活,成为乡镇政权首要和基本的任务。……20世纪80年代尤其是90年代后,随着乡镇经济实力的增长和主体意识的觉醒,乡镇政权以更积极的态度来扩充自己的政策和制度空间,同时也以一种实用主义的态度来对待国家和上级的命令。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基层政治权力不可避免地关心地方市场,基层政权组织在地方市场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摘编自郑自俭《近代以来中国乡村基层政权的三次转型》 (1)根据材料并结合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20世纪前期与50—70年代中央政府在乡村基层政权建设上的主要特点及形成背景。(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80、90年代中国乡村基层政权作用的变化,并说明变化的原因。(5分) 24.(12分)英国家庭的演变与近代社会转型和工业化进程有着密切的联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6/17世纪的英国社会,家庭生产主要以家庭手工业为主,……生产的主要环节是在工匠的一家一户的劳动单位中进行,户主对家庭成员仍具有在经济生产和生活方面进行管理的职能。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发生,大机器协作生产方式兴起,使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业和手工作坊被排挤、吞并,家庭作为生产单位的功能也就日益让位于工厂中组织的大规模工业,……父亲不再具有劳动组织领导人的地位,由此失去了支撑他对于户内成员权威的强大的支柱。 ——孟庆芳《试析16—18世纪英国家庭的演变》 材料二 工业革命纺织机的出现,为劳动妇女提供了走出家庭的机会,中产阶级妇女也逐渐走进变化中的社会。……随着社会的进步及各国妇女运动的兴起,英国妇女在1928年也获得了与男子同样的选举权。……家庭内部妻子对丈夫、孩子对父亲的经济依赖减弱,……维系家庭的主要纽带不再是经济而是感情。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涅·托夫勒认为在核心家庭中,“爱情已从家庭关系的外沿变成它的首要的正当的核心”。……相对于前工业化时代因经济关系,或为生存而组成的家庭来说,无疑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⑴据材料一,概括18世纪前后英国家庭功能出现的变化,并指出影响这一变化的社会条件。(4分) ⑵据材料一、二,归纳英国家庭关系的进步之处,分析英国妇女地位变化的政治经济影响。(6分) ⑶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说明社会变迁与家庭演变的关系。(2分) 25.(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对于20世纪40年代后期至70年代的世界格局状态,在意识形态的作用下,当时的绝大多数政治家和学者都认为是一种凝固的“两极格局”,以意识形态为标志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力量是其基本构成元素。但在毛泽东的视域下,这一时期的世界格局基本由四类国家决定,即美帝国主义国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英、法、日、德等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广大亚、非、拉等经济落后国家。这四类国家在不同时期分化组合成不同的力量集团,从而构成了世界格局变动的图景。 ——李敏伦《毛泽东视域下的二战后世界格局转换及其外交应对》 材料二1957年,苏联发射了多极洲际弹道火箭,人造地球卫星上天。1959年,火箭到达月球;次年,载人飞船进入太空。在这种形势下,前苏联领导人的思想和对外政策发生了质的变化,强烈要求同美国平起平坐,共同主宰世界。从此,苏美对抗由革命与反革命、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和平与战争的较量,演变为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苏联于1968年武装占领社会主义国家捷克斯洛伐克,1969年挑起苏中边界武装冲突,企图以武力占领中国领土珍宝岛,继而又支持古巴入侵安哥拉,指使越南入侵柬埔寨,促使印度肢解巴基斯坦。 ——摘编自周启先《二战结束后的国际局势及中国的外交政策之演变》 (1)根据材料一,概括毛泽东对20世纪40年代后期至70年代世界格局的基本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世界格局发生变动的具体表现。(8分) (2) 根据材料二,归纳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国际关系的变化,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美苏关系变化对世界产生的影响。(5分) 高二历史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计6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B A A C C B C B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C B D D A C B B D 二、材料解析题 21.(1)特征:贸易次数频繁;范围广;为数众多,出身不同阶层;海商贸易为民间性质,受政府严格控制。(4分) 原因:社会经济(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东南地区经济崛起(经济重心南移);重农抑商政策淡化;政府鼓励;造船技术、航海技术进步。(5分) (2)作用:促进中外经济贸易交流,拉近中外人民距离;充当使者,传递中外信息,加强国家之间的政治交往;传播中外文化科技,推动西欧社会转型。(3分) 22.(1)表现: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洋务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出现。(3分) 意义: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加速了旧制度的崩溃;新的经济因素产生,促进近代社会变革,中国社会逐步融入工业文明潮流。(2分) (2)特点:具有洋行雇员和独立商人的双重身份;近代工商业的重要投资者。(2分) 影响:推动了近代工商业的发展;丰富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有利于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由于依附洋人,阻碍中国革命,成为近代中国革命对象之一。 (4分) (3)趋向:逐步迈向近代化(现代化)。(2分) 23.(1)特点:50—70年代:实现了中央对乡村基层政权的有效管理,中央与乡村基层高度统一。(2分) 背景:新中国成立;人民公社运动;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开展。(3分) (2)变化:从被动贯彻国家方针政策变为主动利用国家政策主导地方市场经济发展。(2分) 原因: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人民公社制度的废除;适应社会经济转型的需要。(3分) 24.(1)变化:家庭的生产功能逐渐消失(2分)。 社会条件:英国工业革命发生,机器工业生产取代家庭手工生产。(2分) (2)进步:父权制衰弱;妇女经济地位提高;家庭成员逐渐平等;家庭情感增强。(4分) 影响:为工业革命提供劳动力,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有利于推进英国议会民主化进程。(2分) (3)关系:家庭演变是社会变迁的集中反映;社会变迁与家庭演变相互促进。(2分) 25.(1)观点:世界格局正在发生变动;不应单纯根据意识形态来划分国际力量集团;四大国际力量集团的分化组合影响着世界格局变动。(3分) 表现:西欧一体化进程启动并发展;日本逐渐成为世界经济大国;美国的霸权地位受到其盟友的挑战;不结盟运动兴起,亚、非、拉新兴民族独立国家致力于反对美苏霸权主义;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日益提高。 (5分) (2)变化:美苏对抗演变为霸权之争;社会主义阵营矛盾突出;中苏关系恶化。(3分) 影响:有利于国际力量的暂时稳定和平衡;有利于制约战争因素的增长。 (2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