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19讲 “蒸汽”的力量和走向整体的世界作业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19讲 “蒸汽”的力量和走向整体的世界作业

课时作业19 “蒸汽”的力量和走向整体的世界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9·铜川高三调研]近代的机器与其说是需要的结果,不如说是被迫无奈时有意的发明产物。因为棉布紧俏发明了新式纺纱机和织布机,因为机械动力不足而改良了蒸汽机。这表明,工业革命时期的技术革新(  )‎ A.源于人们生活中的无意发现 B.着力解决生产中的迫切问题 C.推动垄断组织的产生与发展 D.体现科学与技术的密切结合 解析:近代的机器“是被迫无奈时有意的发明产物”,故A项错误;“棉布紧俏发明了新式纺纱机和织布机,因为机械动力不足而改良了蒸汽机”说明技术革新是为了解决工业生产中的迫切问题,故B项正确;垄断组织出现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故C项错误;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故D项错误。‎ 答案:B ‎2.[2019·呼和浩特高三统考]1786年英国国王封水力纺纱机的发明者阿克莱特为爵士,并于1787年邀请他担任德比郡的郡长。这一举措(  )‎ A.有效提升了工人的社会地位 B.开创了英国重视发明的传统 C.表明当时英国发明风气盛行 D.有利于推动工业革命的进行 解析:此案例中工业革命的发明者实现了名利双收,表明英国鼓励发明创造,这有利于推动工业革命的进行,故选D项;材料没有强调水力纺纱机的发明者阿克莱特的阶级出身,在资本主义社会,就算个别工人社会地位提升也不能说明整个工人的社会地位提升,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英国是自“1786年”开始重视发明创造的,排除B项;材料只是提到个别发明案例,不能说明发明风气盛行,排除C项。‎ 答案:D ‎3.[2019·烟台高三适应性考试]1777年,英国工业在国民总收入中占24%,农业占45%;到1821年,工业收入上升到31%,农业收入下降至26%。1851年工商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58.7%,农业劳动力占21.7%。这说明英国(  )‎ A.第一产业生产能力日益降低 B.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进程 C.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D.社会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从1777~1821年间,正值英国开展第一次工业革命,英国工业收入占比不断增加,农业收入占比不断减少;1851年时工商业劳动人口占比是农业劳动人口的2倍多,说明英国工业发展迅速,需要大量劳动力,使英国由以农业为主体的国家变为以工业为主体的国家,C项正确。农业劳动力占比低于工业劳动力,不能说明农业生产能力差,而此时英国开展工业革命,农业生产力发展,排除A项。材料强调工业革命使英国从农业国家变为工业国家,没有涉及城市化进程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社会的贫富差距的信息,无法推断出社会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且材料强调工业革命使英国从农业国家变为工业国家,排除D项。‎ 答案:C ‎4.[2019·衡水高三联考]18世纪前,德国工人一半到四分之三的收入必须用来购买食物。到20世纪初,德国工人的工资中平均支出25%来缴房租,25%~30%为饭费。这表明德国(  )‎ A.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B.工人阶级的生活得到明显改善 C.国内外各种矛盾相对缓和 D.工人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 解析: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工人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比例不断下降,说明工人阶级的生活得到明显改善,故B项正确;材料只涉及工人阶级的生活变化,并没有与其他阶级进行对比,故无法得出贫富差距加大,故A项错误;德国工人生活状况的变化与国外的情况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收入与经济发展的同步性,故D项错误。‎ 答案:B ‎5.[2019·合肥高三调研]1814年,英国工程师史蒂芬孙集成了前任数十种专利技术,成功设计出第一台实用的蒸汽机车,他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于1825年举行了通车典礼,标志着铁路时代的到来。蒸汽机车的发明反映了英国(  )‎ A.最早建立起专利保护制度 B.国家政策对科技创新的影响 C.改良蒸汽机得到广泛应用 D.用人制度和政策的灵活多样 解析:材料中英国政府对各项发明专利给予了政策上的支持,才能使史蒂芬孙可以利用前人的专利技术,从而发明出新的交通工具,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与其他国家对比,不能反映英国是否是最早建立专利保护制度的国家,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蒸汽机的应用,故C项排除。用人制度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排除。‎ 答案:B ‎6.[2019·惠州高三统测]有学者统计过,“1700年时,英国总人口中尚有60%的人在田野中耕作,而到18世纪末时,只剩不到33%”,导致该变化的原因是(  )‎ A.近代交通促进人口迁移 B.环境污染导致了人口的死亡 C.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D.工业化发展加剧了耕地的减少 解析:‎ 第一次工业革命促使英国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农业人口比重逐渐下降,工业人口逐渐上升,故C项正确;材料变化主要原因是工业革命,故A项错误;环境污染不是材料中现象的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工业化促使人口流动,并不是土地减少,故D项错误。‎ 答案:C ‎7.[2019·丹东高三联考]19世纪中期的英国被称为“法制时代”,1846年废除《谷物法》,1849年废除《航海条例》,1842年颁布《矿井法》,1847年颁布《十小时工作日法案》,1848年颁布《公共卫生法》,这说明了政府(  )‎ A.放松了对世界市场的控制 B.深受重商主义政策影响 C.在法律方面取得的成就 D.力图维护资本主义发展 解析:根据“19世纪中期”可知,19世纪中期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推行自由主义经济政策,为了推动海外贸易发展,废除《谷物法》和《航海条例》;为了解决工业革命带来的环境污染和阶级矛盾激化等问题,促进资本主义发展,颁布《十小时工作日法案》《公共卫生法》等,所以英国完善法律的根本目的是维护资本主义发展,故D项正确;《矿井法》《十小时工作日法案》《公共卫生法》与放松对世界市场的控制无关,排除A项;19世纪中期英国工业革命完成,推行自由主义经济政策,重商主义政策是工业革命以前的经济政策,排除B项;C项是材料的表面现象不能反映出本质,排除。‎ 答案:D ‎8.[2019·惠州高三调研]关于工业革命的研究,有些学者提出用“起飞”“原工业化”或者“勤劳革命”等概念替代“工业革命”,研究流派就有社会变革学派、工业组织学派、宏观经济学派、技术学派、能源学派和消费学派等众多学派。据此可知,关于“工业革命”的研究(  )‎ A.导致民众史学认识的混乱 B.拓展不同视角并趋于全面 C.削弱工业革命的历史地位 D.注重学科交叉领域的融合 解析:材料从不同的视角对工业革命进行研究,并形成多种学派,故B项正确。不同的角度研究某一个问题并不会导致认识的混乱,故A项错误。工业革命的历史地位不因史学研究视角的不同而被削弱,故C项错误。材料并没有谈到融合,故D项排除。‎ 答案:B ‎9.[2019·梧州高三摸底]1903年,有英国企业家宣称:最初,自己单独经营一家企业,后来有了几个合作者。当实业超过了合作者所提供的资本,于是,就组织了股份公司。现在,又需要把若干股份公司集合成为我们所谓的一种联合。这说明“联合”(  )‎ A.加剧了市场的不稳定性 B.适应了工业化发展的需要 C.推动了自由主义的发展 D.标志着世界市场的扩大 解析:由材料“把若干股份公司集合成为我们所谓的一种联合”可知,此处“联合”指垄断组织。垄断组织的形成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适应了工业化发展的需要,故选B项;垄断组织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生产的盲目性和无序性,有利于市场的稳定,排除A项;垄断组织推动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排除C项;垄断组织的出现并不能标志世界市场的扩大,排除D项。‎ 答案:B ‎10.[2019·承德高三统测]据记载,19世纪中后期产生的垄断组织并没有得到政府的支持,反而在工业发达的美国出台了一系列的“反托拉斯(垄断组织的一种)法”。这是因为垄断组织(  )‎ A.干预了国家的经济生活 B.不利于社会生产力发展 C.阻碍了人们的科技创新 D.不符合自由主义的原则 解析:垄断组织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出现的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垄断属于企业之间的兼并与联合,违背了资本主义自由竞争与经营的原则,因此美国出现反垄断法,D项正确;国家干预经济出现于罗斯福新政时期,排除A项;垄断组织的出现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客观上推动了科技创新与进步,故B、C两项错误。‎ 答案:D ‎11.[2019·洛阳高三联考]‎ 根据下表可以推知,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期,英法两国(  )‎ 英法两国工人实际工资增长指数(1900年=100)‎ ‎1850年 ‎1860年 ‎1870年 ‎1880年 ‎1890年 ‎1900年 英国 ‎57‎ ‎64‎ ‎70‎ ‎81‎ ‎90‎ ‎100‎ 法国 ‎59.5‎ ‎63‎ ‎69‎ ‎74.5‎ ‎89.5‎ ‎100‎ A.“福利国家”已经建立 B.工人工资增长得益于科技革命 C.经济实力大致相当 D.工人工资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 解析:从题干材料可以看出,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英法两国工人的实际工资不断增长,可见工业革命惠及工人阶级,B项正确;“福利国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才出现的,A项错误;材料反映出英法两国工人的实际工资不断增长,但不能反映出英法两国“经济实力大体相当”,且C项也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反映出工人实际工资的增长与经济发展成正比,D项颠倒了两者的关系,排除。‎ 答案:B ‎12.[2019·枣庄高三统测]“商人们每天通过电报和海底电缆,了解明尼阿波利斯、利物浦、布宜诺斯艾利斯和格但斯克的小麦价格,然后根据各地的行情将自己的价格加以调整,他们到最便宜的地方去买,到最贵的地方去卖。这样,世界小麦的供应大体上就依据需求和支付能力来进行。”这一现象说明(  )‎ A.科技进步促进农产品价格下降 B.通讯革新推动了世界市场形成 C.垄断产生克服生产的无计划性 D.农产品成为世界市场主要商品 解析:从材料中的“商人们每天通过电报和海底电缆,了解明尼阿波利斯、利物浦、布宜诺斯艾利斯和格但斯克的小麦价格,然后根据各地的行情将自己的价格加以调整”来看,说明通讯的革新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故答案为B项。材料没有反映世界市场农产品价格一定下降,排除A项;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垄断的影响,排除C项;D项说法绝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 答案: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8分,第14题24分,共52分)‎ ‎13.[2019·芜湖市高三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手工业发达,特别是煤炭的大量使用,导致空气污染。宋代生齿日繁,对土地、林木资源难免出现过度开发之趋势,这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水土流失与生态破坏。宋代设有专门的环境保护部门——虞部,聘请通晓农林知识者担任“农师”,为民众种植作物、林木提供技术指导。朝廷还制订一系列涉及生态保护的法令,如宋太祖曾下诏,“令民二月至九月不得采捕虫鱼,弹射飞鸟,有司岁申明之”。宋政府对绿化尤其重视,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朝廷任命谢德权领护汴河,在京师河段“植树数千万(株),以固堤岸”,促进了汴京沿河商业环境的改善。‎ ‎——摘编自吴钓《宋:现代的拂晓时辰》‎ 材料二 近代工业化实际上是一个从“发达的有机经济”向“以矿物能为能源基础的经济”的转变,工业化“要成功地摆脱有机经济所受的制约,要越来越多地从矿藏中、而非从农业产品中获取原料,尤其是能够开发大批能源储备,而非依赖各种过去提供生产所需热能与动力的可再生能源”。荷兰在17世纪曾是欧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但是本国不产煤,其他燃料也很少,必须从国外进口煤,这使荷兰付出了高昂的代价,而且使本国经济置于外国商业政策支配之下。法国在1763年以前,商业并不落后于英国,1780年时铁产量3倍于英国。‎ 然而法国本身所产煤不能自给,需要从国外大量输入,这为法国工业发展带来了严重的消极影响。不同的产业结构对于能源的需求影响不同,重工业要比轻工业和农业对能源的需求更多。15世纪以来,英国出现了重工业增长迅速的局面。1650年起,煤炭开始成为英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的第一大能源,到1700年,煤炭在英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的占比已经接近一半。从以有机能源为主到以化石能源为主,英国经历了人类近代史上的一场能源革命。‎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时代背景简析古代中国宋朝出现环境问题的原因,并根据材料概括古代中国宋朝在环境治理方面的举措。(不得摘抄原文)(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7、18世纪欧洲主要国家能源消费结构的特点及成因,并简要阐释工业革命时期能源革命与近代工业化之间的关系。(18分)‎ 解析:第(1)问,“原因”:中国:根据所学,宋朝城市繁荣,人口集中,导致环境污染;根据“宋代手工业发达,特别是煤炭的大量使用,导致空气污染”得出手工业发达,大量使用煤炭作为燃料;根据“对土地、林木资源难免出现过度开发之趋势”得出人口增长,对土地、森林的过度垦殖等。‎ ‎“举措”根据“宋代设有专门的环境保护部门”得出加强政府干预;根据“朝廷还制订一系列涉及生态保护的法令”得出注重环保立法;根据“令民二月至九月不得采捕虫鱼,弹射飞鸟,有司岁申明之”“植树数千万(株),以固堤岸”得出重视自然资源保护和城市环境治理。‎ 第(2)问,“特点”:根据“必须从国外进口煤”“煤炭开始成为英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的第一大能源”得出17、18世纪欧洲主要国家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 ‎“成因”:根据“近代工业化”“重工业增长迅速的局面”,并结合所学,可从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重工业增长迅速、蒸汽机广泛应用等方面论述。‎ ‎“关系”:能源革命推进近代工业化的发展,工业化的发展进一步推动能源革命。‎ 阐述:可从新能源推动近代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工业化的发展推动能源领域的不断开发与利用分析回答。‎ 答案:‎ ‎(1)原因:中国:宋朝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繁荣,人口集中;手工业发达,大量使用煤炭作为燃料;人口增长,对土地、森林的过度垦殖等。‎ 措施:加强政府干预;注重环保立法;重视自然资源保护和城市环境治理。‎ ‎(2)特点:17、18世纪欧洲主要国家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 成因:17、18世纪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欧洲主要国家产业结构发生变动,重工业增长迅速;工业革命的进行,蒸汽机广泛应用于各个生产领域,对煤炭的需求剧增。‎ 关系:能源革命推进近代工业化的发展,工业化的发展进一步推动能源革命。‎ 阐述:煤炭作为新能源,取代风能、水能等传统能源,成为工业革命时期蒸汽机的主要能源,加速推进工业革命的进程,推动近代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工业化的发展则导致对新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推动能源领域的不断革新,如煤炭等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 ‎14.[2019·宁阳高三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为经典经济增长描述了六个特征:①按人口计算的产量的高增长率;②生产率本身的高增长;③经济结构变革的高速度;④社会结构与意识形态的迅速改变;⑤增长在世界范围的迅速扩大;⑥世界各国增长的不平衡性。相对于传统社会的经济增长,工业革命使经济增长速度、经济结构等有了新的含义。‎ ‎——摘编自高德步《中外经济简史》‎ 围绕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史的知识,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24分)‎ 解析:本题属于开放题型,首先依据材料信息从“工业革命使经济增长速度大大提高”或者从“工业革命促使人类社会从农业时代进入工业时代”等角度提取观点。其次,论证时结合所学从管理的科学化;机械力代替人力,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以及对于传统社会的经济增长;工业革命使经济增长速度大大提高等角度分析。‎ 答案:示例一 论题:工业革命使经济增长速度大大提高。阐述:工业革命过程中,工厂内部劳动的分工和专业化的发展使生产、设计和管理等部门各司其职,改变了以往凭经验的工作和思维方式,向科学化过渡;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得到了有效利用,生产率的增长成为可能。机械力代替人力,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机器生产使工业生产的增长速度大大高于生产机械化以前的增长速度。工业革命在世界范围内扩展,整个世界的工业生产率不断提高。综上所述,相对于传统社会的经济增长,工业革命使经济增长速度大大提高。‎ 示例二 论题:工业革命促使人类社会从农业时代进入工业时代。阐述:工业革命过程中,工业的地位超过农业,改变了过去以农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工业的较高利润,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资本和劳动力。工业逐渐上升为国民经济的重要部门。诸多国家重视利用新的经济政策,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综上所述,相对于传统社会的经济增长,工业革命使经济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促使人类社会从农业时代进入工业时代。‎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