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大庆实验中学2018-2019学年度下学期第二次月考 高二文科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第小题2分,共50分)‎ ‎1. 普法战争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成立,英国漫画家为此创作了题为《玛丽安娜女郎(法国的象征)终于挑好帽子了》的漫画。图中房间衣物凌乱,女郎站在镜子前面,终于选好并戴上了象征共和制度的三色帽。这幅漫画的含义是 A. 法国的政治制度像女郎的时装,可以随时改变 B. 法国的共和制度像女郎的帽子,只是装饰品 C. 法国的政治制度像女郎一样软弱无能 D. 法国的共和制度经过长时间的变动才确定下来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先后出现了第一共和国、第一帝国、第二共和国和第二帝国,反映了法国大革命后,政局长期动荡,民主共和的道路艰难曲折,共和派与君主派斗争激烈,但是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成立后,颁布了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从法律上最终确立了共和制度。而题干中“女郎站在镜子前面,终于选好并戴上了象征共和制度的三色帽”也说明了这一点,因此选D。‎ 考点: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1785年宪法》。‎ ‎2.著名学者钱乘旦认为:“光荣革命后,王权适应了新的形势,完成了关键性的历史演变,于是,它在新的时期为自己找到了新的位置,这是英国王权在剧烈的社会转型的动荡中未被淘汰而终于留存下来的根本原因。”这一“关键性的历史演变”是 A. 出让行政大权,建立内阁制度 B. 取消征税特权,尊从议会许可 C. 放弃专制统治,承认议会权力 D. 停止任命首相,接受政党政治 ‎【答案】C ‎【解析】‎ 材料中学者钱乘旦认为,光荣革命后为适应资产阶级专政确立的形势,英国确立了限制王权、议会至上的原则,国王放弃了专制统治,承认议会权力。故答案为C项。责任制内阁出现于18世纪前期,国王当时还掌握一定的行政权,排除A项;B项从社会转型来看,不是“关键性的历史演变”,排除;国王仍然拥有任命首相的权利,当时政党政治尚未产生,排除D项。‎ ‎3.雅典公民大会每月召开三到四次,凡二十岁以上的男性公民都有权参加,平等享有立法权、选举权和监督权。公民对城邦大事的议案自由发言或展开激烈的辩论,最后采取投票或举手的方式,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做出决议。材料反映的参政方式 A. 体现了雅典民主的局限性 B. 保证了公民行使民主权利 C. 源于雅典的小国寡民特征 D. 充满了人类理性主义精神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二十岁以上的男性公民都有权参加”“最后采取投票或举手的方式”可知,这种参政方式与雅典小国寡民特征相符,故答案为C项。“局限性”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B项说法绝对,排除;古希腊是西方人文思想的源头,与“理性主义”不符,排除D项。‎ 点睛:雅典是小国寡民的城邦,有利于建立由公民直接参与的民主政治。也就是说,直接民主有着特定的适用条件。‎ ‎4.根据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当国会将参众两院所通过的一项立法议案送交总统时,总统必须在10天之内做出反映:或者签署这项法案使之生效;或者否决这项法案,把它连同反对意见一起退回到国会下院;或者不采取任何行动,使此项法案在10天后自行生效。由此可见 A. 美国总统对国会负责 B. 总统可以制约国会的权力 C. 总统与国会彼此制约 D. 总统的立法权是形式上的 ‎【答案】B ‎【解析】‎ 由“当国会将参众两院所通过的一项立法议案送交总统时,总统必须在10天之内作出反应:或者签署这项法案使之生效;或者否决这项法案,把它连同反对意见一起退回到国会下院;或者不采取任何行动,使此项法案在10天后自行生效”可以看出国会的立法是受到总统的制约的,故本题答案选B项;A项说法错误,总统和国会是相互制约的;C项说法错误,题干体现的主要是总统对国会的立法的制约,没有体现国会对总统的制约;D项说法错误,总统享有的是行政权不是立法权。‎ ‎5.1881年德国首相俾斯麦提出工伤事故保险法案,由于意见存在严重分歧未获国会通过。1882年经过修订后的法案提交国会,再次遭到反对。俾斯麦为法案通过曾付出极大努力,德国皇帝甚至为此发表圣谕,但法案还是遭到到国会否决未能通过。这一事件体现了 A. 立宪政体能阻止国王专权 B. 国会处于国家权力中心 C. 首相和皇帝的权力遭到削弱 D. 立法权对行政权的制约 ‎【答案】D ‎【解析】‎ 材料所述为德国民主政治体制下,国会对国王和首相提出的法案的否定,体现了立法权对行政权的制约,D正确;AB与德国史实不符,德国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C是对材料的错误解读。‎ ‎6.沃波尔是英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内阁首相。他虽然是由国王任命的,但他的权力实际上来自下院中辉格派的支持。在他的内阁中,大臣们都依附于他,尽管他们名义上也是由国王任命的。这反映出当时英国内阁制的特点是 A. 首相掌握最高行政权 B. 建立在两党制的基础上 C. 内阁集体对议会负责 D. 国王是“统而不治”的虚君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介绍了沃波尔作为首相的一切权力和所要履行的职责。首相是一个政治集团,他们对议会负责,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这一特点;B选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到党派问题;D选项材料没有提及国王权力的问题,重点在论述内阁首相的权力。‎ ‎7.在一部历史著作中曾有这样的描述:英国人民目睹查理一世人头落地时,发出了痛苦的呼声;看到查理二世返回伦敦时,夹道欢迎;同样,光荣革命后,威廉和玛丽在英国登陆时也是如此轰动。这反映了英国 A. 民众对议会的种种举措表示不满 B. 民众怀有尊重传统的社会心理 C. 社会一直有制约王权的巨大力量 D. 王权与议会的矛盾不可调和 ‎【答案】B ‎【解析】‎ 据材料“查理一世人头落地时……痛苦……查理二世返回伦敦时,夹道欢迎……威廉和玛丽在英国登陆时也是如此轰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英国民众对国王的尊崇和怀念,国王是英国传统社会的象征之一,故这反映了英国民众怀有尊重传统的社会心理,故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民众和议会的关系,无法体现民众对议会的种种举措表示不满,故A项错误; “社会一直有制约王权的巨大力量”说法过于绝对,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王权与议会的矛盾的问题,故D项错误。故选B。‎ ‎8.1877年3月,法国《社会和宗教卫报》透露了君主派的杀机:“香榭丽舍宫从来没有把宪法放在眼里……麦克马洪元帅正在等待宣布结束(共和制)试验的时机……以后,他再也不许(共和派)越雷池一步了。”材料反映了 A. 封建专制王朝的复辟 B. 巴黎公社的失败 C. “一票共和”的实现 D. 共和政体面临挑战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君主派的杀机”、“香榭丽舍宫”、“‎ ‎ 结束(共和制)”、“不许(共和派)越雷池一步”说明了当时共和政体的反对力量,共和政体面临挑战,D项正确。A项不符合材料信息;巴黎公社是1871年,B项错误;“一票共和”实现标示是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C项错误。‎ 考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民主政治的扩展·法国 ‎9.周王朝实行了“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分封制度。通过分封,周王同姓、母弟和异姓功臣于各要冲(要害)地区建立了封国。西周的分封制 A. 授土授民强化了王室集权 B. 加强了对广大地区的有效管理 C. 使贵族政治影响边远民族 D. 消除了地方势力对中央的威胁 ‎【答案】B ‎【解析】‎ ‎【详解】分封制下,周天子与诸侯之间形成明确的权利义务关系,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的权威,国家政权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故答案为B项。西周时期还没有实现“集权”,排除A项;贵族政治对边远民族的影响,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分封制下地方诸侯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消除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点睛】在分封制中,以周王的名义“授土”、“授民”,使周的亲族、姻亲和功臣在新占领地建立了一批新兴国家。分派到地方的诸侯也可对下分封,从而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通过分封,诸侯与周王室之间的臣属关系更加明确,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的权威,并承担各种义务。周天子正是通过分封制对各诸侯国实行有效的统治。‎ ‎10.春秋初期诸侯遍行采邑(封地),中后期始行县一郡制度,“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战国时边地繁荣,始于郡下设县,形成郡一县两级制。这一历史现象 A. 造成分封制彻底崩溃 B. 说明官僚政治已完全取代贵族政治 C. 强化了君主专制独裁 D. 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已出现集权趋势 ‎【答案】D ‎【解析】‎ A不符合史实,战国时期分封制仍然存在,排除;秦朝废除血缘关系维系的分封制实行郡县制,表明官僚政治已完全取代贵族政治,排除B;秦朝建立君主专制制度,C错误;材料阐释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情况,属于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从分封制逐渐向郡县制过渡,郡县制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中央集权,D正确。‎ ‎11.武王伐纣后,曾封纣王之子武庚于殷,并封霍叔、管叔、蔡叔(均为武王之弟)于其地附近以为监视,是为西周第一次分封;周公平定三监之乱(三监与武庚联合叛乱)后实行第二次分封,如封武王之弟康叔于卫,封王室贵族召公奭于燕,封功臣姜尚于齐。西周的两次分封均 A. 加速了民族交融和华夏族形成 B. 确保了贵族权力的有效承袭 C. 促进了边远地区的开发与建设 D. 有效防止了殷商旧贵族的叛乱 ‎【答案】A ‎【解析】‎ 西周分封制下分封殷商后裔为诸侯,同时封同姓亲族为诸侯,到各地建立诸侯国,这些措施有利于将中原文化带到各地,推动民族交融和华夏族的形成。故答案为A项。确保贵族权力有效承袭的是宗法制,排除B项;第一次分封没有推动边远地区的开发与建设,排除C项;三监之乱表明第一次分封未能防止叛乱的发生,排除D项。‎ ‎12.在秦代尚书属于少府,最初只是皇帝身边任事的文书小吏而已;汉武帝时尚书权力与日俱增;汉元帝时尚书已经号称“百官之本,国家枢机”。这一演变表明 A. 尚书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B. 行政管理水平有显著提高 C. 官员评价制度发生了变化 D. 中朝逐渐成为了权力中心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尚书由皇帝身边任事的文书小吏到号称“百官之本,国家枢机”可知,权力由外廷向内廷转移,并成为权力中心,故D项正确;在君主专制政体下,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中枢机构的变化,不是行政管理机构和官员评价制度,故BC两项错误。‎ ‎13.“司”本是唐代六部下属的官名,但唐代自安史之乱后,往往因财政困难,甚至有宰相自兼司职的。在宋代又变成政府财政权专握在司的手里,独立设置“三司”机构。宋代三司的设置 A. 只是为了分割宰相财政权力 B. 使政府职能发生部分转变 C. 调和了皇权和相权的矛盾 D. 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在宋代又变成政府财政权专握在司的手里,独立设置‘三司’机构”可知政府职能发生部分转变,故选B。三司的设置,分割了宰相的权力,其目的是为了加强皇权,A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无法调和,排除C;三司的设置,加强了中央集权,排除D。‎ ‎【点睛】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抓住两对矛盾即可,一是皇权与相权之争,二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争,在解答这道题时,学生要透过现象抓住本质。‎ ‎14.唐朝时大理寺是全国最高审判机关,但关乎死刑判决等重大问题时需由御史中丞(中央监察机关负责人)与刑部侍郎、大理寺卿一起,组成“三司推事”,类似近代的特别法庭,并把会审的结果,最后报皇帝审批。这说明唐朝 A. 司法与监察有机结合 B. 大理寺权力已经旁落 C. 监察机构丧失独立性 D. 司法制度己经近代化 ‎【答案】A ‎【解析】‎ 材料体现出的是唐朝权力部门的相互关系。从材料来看,大理寺是全国最高审判机关,说明它具有审判权力,所以排除B选项。从死刑需要“三司推事”,我们可以看出在决策过程中需要有监察机构来监察大理寺的审判,所以体现出司法与监察的结合,因此A选项正确。C选项说法过于片面;D选项错误,近代化的司法制度是在民主制度的背景下,从材料中“最后报皇帝审批”可以看出唐朝依旧是君主专制制度。‎ ‎15.明朝都察院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为正七品官,分区掌管监察,称“巡按御史”。巡按御史“代天子巡狩”,大事奏裁,小事主断。州县官员在巡按御史到来前,“迎跪道旁,倘遇风雨,即知府亦陷膝泥中。”这表明 A. 监察官员位卑权重 B. 监察官员掌握了地方行政权 C. 监察机构庞大臃肿 D. 监察制度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答案】A ‎【解析】‎ 依据材料“为正七品官” “代天子巡狩”“大事奏裁,小事主断”,可知监察官员位卑权重,故选A;监察官员不属于地方行政官员,不掌握地方行政权,B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监察机构庞大臃肿和行政效率,排除C、D。‎ ‎【名师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和运用材料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为正七品官”说明监察官员职位低,“大事奏裁,小事主断”判断监察官员权力很大。‎ ‎16.南北朝时期,中书省和门下省设于宫中,主要负责皇家事务。唐朝时两省移出皇宫,并将两省官员分为内省官和外省官,两种官员都具有内、外朝官员的双重身份。这说明 A. 国家事务的重要性有所提高 B. 政治运行过程更为成熟 C. 内外朝的职能差别逐渐消失 D. 皇室成为政治权力中枢 ‎【答案】A ‎【解析】‎ 材料中说明中书省和门下省由过去负责皇宫事务转移到具体国家事务,说明此时国家事务的重要性有所提高,A正确;B中更为成熟,说法错误;唐朝时期主要是三省六部制,不是内外朝,C错误;唐朝中枢机构不是皇室,是三省六部制度,D错误。‎ ‎17.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这表明元朝 A. 地方拥有适度权力 B. 地方缺乏实际权力 C. 行省权力集中专断 D. 君主专制得以加强 ‎【答案】A ‎【解析】‎ 材料反映了行省掌握地方上的经济、军事和行政等大权,但是其官吏的选用与所属军队的调动权则分别由中书省、吏部与皇帝掌管,体现了其权力受到一定的限制,说明元朝地方拥有适度的权力,故A项正确;材料中反映了行省拥有地方的经济、军事和行政等大权,“缺乏实际权力”的表述与题意不合,故B项排除;材料中反映了行省不具备官吏的选用与军队的调用权力,因此“权力集中专断”的表述不合题意,故C项排除;材料中主要反映的是行省的权力范围,“君主专制得以加强”不合题意主旨,故D项排除。‎ ‎【名师点晴】行省制起源于元朝,是13世纪以来中国的主要行政模式,是现代中国省制的开端,对后世影响深远。行省在职能和权力行使方面表现为主要为中央收权,同时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在中央对地方的行政统属中发挥承上启下和代朝廷统摄节制的作用,但是在官吏的任免方面,又表现得无甚作为,这也是行省的特点,权大而不专,从而防止了行省代表中央分驭各地使命的减弱和向地方割据势力的转化,既加强了中央集权,又使行省具有一定的地方权力。‎ ‎18.明代万历年间的刑部尚书王世贞曾说:“百余年来,天子不独断必有所寄,不能不归之内阁而至嘉靖中,遂操丞相之柄,而出其上。”下列关于明代内阁的表述,错误的是 A. 成为辅佐皇帝决策的中央机构 B. 阁臣职权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 C. 成为控制六部的最高中央机构 D. 权势日重皆因君主集权的结果 ‎【答案】C ‎【解析】‎ 明朝内阁始终没有成为最高中央机构,它只是一个内侍机构,C项错误,但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项。根据材料中的“百余年来,天子不独断必有所寄,不能不归之内阁而至嘉靖中,遂操丞相之柄,而出其上”,可知明朝内阁成为辅佐皇帝决策的中央机构、阁臣职权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明朝皇帝为了加强集权,防止大权旁落,有时给予内阁很大的权力。其他三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 ‎19.亚里士多德指出,城邦显然是自然的产物,人天生是一种政治动物,在本性上而非偶然地脱离城邦的人,他要么是一位超人,要么是一个鄙夫。……无族、无法、无家之人,这种人是卑贱的,具有这种本性的人是好战之人,这种人就仿佛棋盘中的孤子。这说明 A. 人的自由受城邦生活的制约 B. 亚里士多德崇尚和平与正义 C. 在城邦居住者皆为城邦公民 D. 希腊城邦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答案】A ‎【解析】‎ ‎【详解】亚里士多德否定脱离城邦的人的态度,认为“无族、无法、无家”是最卑贱的,强调人的自由应该受到城邦的制约,故A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亚里士多德崇尚城邦体制,并不是和平与正义,故B错误。 城邦公民不包含妇女、儿童、奴隶、外邦人等,故C错误。希腊城邦的阶级本质在材料中并未涉及,故D错误。‎ ‎20.公元前406年,雅典的10位将军在指押对浙巴达的海战中取得胜利,却被指控犯有不打捞海战时浮于海面的士兵尸体之罪。他们虽然努力证明自己无罪,但是公民大会还是判处其中8位将军死罪。这说明古代雅典民主 A. 具有浓厚的人文主义情怀 B. 带有强烈的主观情绪化倾向 C. 缺乏权力之间的制约平衡 D. 程序的公开保证了结果公正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判处其中8位将军死罪”并不能体现人文主义情怀,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不打捞海战时浮于海面的士兵尸体之罪”“判处其中8位将军死罪”,并不是一种理性的体现,说明存在主观情绪化,权力滥用,故B项正确;材料并未流露出希望权力制约平衡和程序的公开保证了结果公正,况且程序公开结果未必公正,故C、D项错误。‎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 ‎【名师点睛】雅典民主政治特点 狭隘性 ‎ 民主政治范围有限,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地位和利益,是少数人的民主 ‎ 民主性质非常原始,是小国寡民的产物 ‎ 就方式而言,抽签选举可能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 ‎ ‎21.“罗马人认识到自然法是最高的法,永恒不变、具有普遍适用性,但他们并没有由此明确地引申出自然法可以否定人们所制定的实在法这一革命性的结论。”据此分析,罗马人认识的“自然法”是 A. 罗马法学高度成熟的标志 B. 罗马法律科学的思想基础 C. 近现代法学的渊源和法律的先驱 D. 高于一切人定法和人为权力的法律观念 ‎【答案】D ‎【解析】‎ 据材料“自然法是最高的法,永恒不变、具有普遍适用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然法是高于实在法并具有普遍性的法律观念,故D选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罗马法学高度成熟,故A选项错误;材料的主旨是说明自然法的永恒性和普遍性,而不是法律科学的思想基础,故B选项错误;近现代法学的渊源是罗马法而不是自然法,故C选项错误。故选D。‎ 点睛:本题的难点在于“自然法”的概念的理解和掌握。自然法被罗马法学家界定为:自然法是自然界教给一切动物的法律。罗马法学家把古希腊的自然法哲学注入法律,且被后人冠以“不言而喻的真理”--人是生面平等的,每个人都有追求生命、自由、财产和幸福的自然权利--法律的一切规定都必须以此为最高原则。‎ ‎22.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罗马人那里,私有制和私法的发展没有在工业和贸易方面引起进一步的后果,因为他们的生产方式没有改变,但当资本主义经济在封建社会内部逐渐发展起来时,详细拟定的罗马法便立即得到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罗马法便立即得到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的原因是罗马法 A. 蕴含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精神 B. 直接奠定了资本主义的法治基础 C. 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 D. 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的信息,考查罗马法对后世资本主义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原因,根据材料中“罗马法便立即得到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主要是因为其中蕴含的自由、平等、公平和正义的理性精神,故A项正确;后世资本主义法律的制定是以罗马法为参考,并不是罗马法直接奠定了资本主义的法治基础,故B项错误;罗马法是奴隶社会的产物,不会推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故C项错误;罗马法为巩固罗马帝国提供了保障,但是不是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法律保障,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政治·罗马法•特点 ‎23.罗马法规定:在宣判前,即使证据确凿,也只能称为犯罪嫌疑人;宣判之后才可以称为罪犯。这一规定 A. 推动罗马法由习惯法向成文法转变 B. 体现出罗马法追求执法程序的正义 C. 确保了罗马境内全体居民权利平等 D. 表明民主是罗马法精神的本质内涵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罗马法规定:犯罪嫌疑人只有在宣判之后才可以称为罪犯,这体现了罗马法追求执法程序的正义,故B项正确;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推动罗马法由习惯法向成文法转变,A项不对;罗马法只适用于自由民,广大奴隶被排除在外,C项不对;罗马法精神的本质内涵是自然法思想,D项不对。‎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 ‎24. 公元前536年,郑国的执政子产顺应时势,铸刑书于鼎,公布于众。公元前452~451年.古罗马编订出十个法表,镌刻在十块青铜牌上,分布于罗马广场。由此可见( )‎ A. 中国比西方世界更早进入法治社会 B. 古罗马的铸铜技术源自中国 C. 古罗马的习惯法历史比中国更久远 D. 成文法律体现文明发展诉求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当时中国、西方都还没进入法治社会,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古罗马的铸铜技术源自中国,故B项错误;中国没有存在习惯法,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都是成文法,在早期的中西方出现成文法,说明成文法律体现文明发展诉求,故D项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郑国的刑律;古代希腊、罗马•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 ‎25.亚里士多德说:对实际上平等的人们实行平等的待遇,的确是合乎正义的,既然合乎正义,也能有利于邦国。所以,限制官员的任期为六个月,使平等的人们能够轮番担任官职,可说是一个公道而有益的措施。材料中亚里士多德认为 A. 限制官员任期能有效遏制腐败 B. 短任期制避免了官僚势力的膨胀 C. 短任期制有助于民主的广泛性 D. 短任期制使居民均有机会参与城邦管理 ‎【答案】C ‎【解析】‎ 由材料中可知,亚里士多德说:“限制官员的任期为六个月,使平等的人们能够轮番担任官职。”他认为官员任期短可以使更多的人参与到民主生活中来,即有助于民主参与的广泛性。遏制腐败、官僚势力在材料中没有体现,雅典民主是男性公民的民主,不是全体居民的民主。故ABD三项排除,本题正确答案为C。‎ 二、材料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一小题16分,第二小题16分,第三小题18分,共50分)‎ ‎26.材料一: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萌芽于先秦,形成于秦汉,至隋唐而稳固,宋元明清日臻完备。秦朝即设立听命于皇帝的御史大夫作为纠察百官的最高监察官员。……唐代监察制度更为完备,中央监察机构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御史台系统,负责监察百官之违法与失职行为;另一部分是言谏系统,负责直接告发官员的违法、失职或者腐败行为。……明清两朝最终实现中央监察机构与地方监察机构的统一。在中国古代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时期,由于国家幅员辽阔,在专制权力下,各级官吏滥用权力、贪污腐化的空间较大。为了维护皇权,历朝君主都非常重视专门监察机构的设置和运作,试图通过监察官员的纠察和弹劾,防止并打击官吏的贪腐和不法行为。‎ ‎——摘编自朱福惠《国家监察体制之宪法史观察》‎ 材料二:1883年美国国会通过的《彭德尔顿法》确立了一套以功绩制为核心的文官选拨和奖惩制度,重挫了官员进行分赃交易的嚣张气焰。此后,为保证政府廉洁、防止金钱对选举的渗透和腐蚀,国会相继通过了一系列与抑制腐败密切相关的法律,比如禁止公司向联邦公职候选人捐款的法律(1907年)竞选经费公开法(1910)联邦反腐败行为法(1925年)和禁止联邦文官参与政党活动的哈奇法(1939年)等。此后,近80﹪的公共腐败案件是由联邦检查机构依据反腐败行为法提出诉讼的。与此同时,以消除政府腐败、改善政府管理、扩大公民政治参与为宗旨的进步主义运动掀起了公共部门的改革浪潮,地方事务由选民公决决定等制度的确立对于降低公共部门的腐败程度发挥了重要作用。‎ ‎——摘编自张宇燕、富景筠《美国历史上的腐败与反腐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行政监察机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说明近代美国反腐败举措与古代中国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反腐败举措的重要影响。‎ ‎【答案】(1)特点:历史悠久;监察机构独立化(专门化、垂直领导)并日趋完备;监察对象广泛(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各级官员);监察范围广(凡官员之违法与不良行为)等 ‎(2)不同之处:依据法律抑制腐败,确立官员奖惩机制;不断健全法律和司法体系;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发挥民众监督力量的作用。‎ 影响: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不断推进美国民主体制的发展;为世界各国反腐败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解析】‎ ‎【详解】(1)特点:材料“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萌芽于先秦,形成于秦汉,至隋唐而稳固,宋元明清日臻完备”可概括为历史悠久;材料“秦朝即设立听命于皇帝的御史大夫作为纠察百官的最高监察官员”可概括为监察机构独立化(专门化、垂直领导)并日趋完备;材料“一部分是御史台系统,负责监察百官之违法与失职行为”“明清两朝最终实现中央监察机构与地方监察机构的统一”可概括为监察对象广泛(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各级官员);材料“另一部分是言谏系统,负责直接告发官员的违法、失职或者腐败行为”可概括为监察范围广(凡官员之违法与不良行为)。‎ ‎(2)不同之处:对比材料一和材料二可知,中美在反腐问题的不同之处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人治与法治的区别,二是专制与民主的区别。抓住这两条再看材料二,就可由材料二中的“1883年美国国会通过的《彭德尔顿法》确立了一套以功绩制为核心的文官选拨和奖惩制度,重挫了官员进行分赃交易的嚣张气焰”概括为依据法律抑制腐败,确立官员奖惩机制;由材料二“此后,为保证政府廉洁、防止金钱对选举的渗透和腐蚀,国会相继通过了一系列与抑制腐败密切相关的法律”可概括为不断健全法律和司法体系;由材料二“与此同时,以消除政府腐败、改善政府管理、扩大公民政治参与为宗旨的进步主义运动掀起了公共部门的改革浪潮,地方事务由选民公决决定等制度的确立”可概括为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发挥民众监督力量的作用。‎ 影响:结合所学可从缓和社会矛盾、推进民主制度建设、为他国提供反腐经验等方面予以阐述。‎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立法方面,早在西周,周公就提出了明德慎罚等主张,经过两汉儒家对于刑德的论证,至唐代,《唐律疏议》开篇即说“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明太祖在《大明律》中更是宣告“明礼以导民,定律以绳顽”。值得指出的是,隋唐将“不孝”列为十恶重罪之一,此项规定一直延续至晚清。同时历代对于鳏寡孤独、废疾犯法当刑者,法律都制定了“减刑”“宽宥”以恤刑的规定,清朝还实行存留养亲制度。‎ ‎——张晋藩《中华民族的法律传统与史鉴价值》‎ 材料二:罗马共和国时期刑法的罪名,多有处死“以祭谷神、奉献于神”的规定。只对有主观故意的犯罪行为人进行刑罚,如“故意杀害他人”与“不希望杀害他人但不幸发生杀害他人的行为”,前者处予死刑,后者可通过交付一只公绵羊替罪;这一原则长期沿用。进入帝国时期,出现了大量包括宗教犯罪在内的新罪名。执法官根据社会地位确定刑罚的差别,同一种犯罪一般有两种刑罚,一种针对体面者,一种针对下层百姓。罗马私法发达、公法相对滞后的状况深刻影响了罗马刑法发展进程,罗马刑法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在整个古代罗马法制史中,犯罪与刑罚始终散见于大量的单行法律之中,且二者之间对应的随意性相当大。‎ ‎——郭静《罗马刑法的发展进程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法律的特点。‎ ‎(2)据材料二,指出古罗马刑法体现的法律理念与中国古代法制理念的不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些不同的原因。‎ ‎【答案】(1)立法方面:援礼入法,德主刑辅;将人伦纲常内容法律化;刑罚内容彰显人道主义关怀。‎ ‎(2)不同:法制理念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区分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重私法轻公法。‎ 原因:政治上,中国长期为君主专制的大一统帝国,以法律为专制统治服务;古罗马较长时期处于共和国阶段,平民力量强大。经济上,中国以农为立国之本,自然经济长期占统治地位;古罗马商品经济繁荣、对外贸易活跃。思想文化上,中国儒家思想为正统,具有人本主义传统;古代罗马宗教思想影响政治生活。‎ ‎【解析】‎ ‎【详解】(1)特点:由材料“早在西周,周公就提出了明德慎罚等主张,经过两汉儒家对于刑德的论证,至唐代,《唐律疏议》开篇即说‘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明太祖在《大明律》中更是宣告‘明礼以导民,定律以绳顽’”可概括为援礼入法,德主刑辅;由材料“值得指出的是,隋唐将‘不孝’列为十恶重罪之一,此项规定一直延续至晚清”可概括为将人伦纲常内容法律化;由材料“同时历代对于鳏寡孤独、废疾犯法当刑者,法律都制定了‘减刑’‘宽宥’以恤刑的规定,清朝还实行存留养亲制度”可概括为刑罚内容彰显人道主义关怀。‎ ‎(2)不同:由材料“罗马共和国时期刑法的罪名,多有处死‘以祭谷神、奉献于神’的规定”可知其不同在于罗马法律在法制理念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由材料“只对有主观故意的犯罪行为人进行刑罚,如‘故意杀害他人’与‘不希望杀害他人但不幸发生杀害他人的行为’,前者处予死刑,后者可通过交付一只公绵羊替罪;这一原则长期沿用”可知其不同在于罗马法律对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区分的非常明确;由材料“罗马私法发达、公法相对滞后的状况深刻影响了罗马刑法发展进程,罗马刑法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在整个古代罗马法制史中,犯罪与刑罚始终散见于大量的单行法律之中,且二者之间对应的随意性相当大”可知罗马法律重私法而轻公法。‎ 原因:结合所学可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入手分析。政治上对比两个国家可知,中国长期为君主专制的大一统帝国,以法律为专制统治服务;而古罗马较长时期处于共和国阶段,平民力量强大。经济上对比两个国家可知,中国以农为立国之本,自然经济长期占统治地位;古罗马商品经济繁荣、对外贸易活跃。思想文化上对比两个国家可知,中国儒家思想为正统,具有人本主义传统;古代罗马宗教思想影响政治生活。‎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传统户籍制度源远流长,发展于春秋时期,定型于秦汉时期,以后各朝各代历经变化。传统户籍制度是与中国王朝体制相联系的一项基本制度。这种以家庭为本位的人口管理方式,体现了维护社会治安、教化乡里、规定身份等级、稳定宗族组织、限制人口自由迁徙等诸项社会整合功能。科举考试也往往与户籍联系在一起,考生必须要有籍贯,这是参加科举考试的首要条件。在唐代初期,士人是由户籍所在地举送。宋朝时期,政府有明确的规定,士人只能在本籍应试。此后,科举制与户籍制度的结合渐趋加强,清朝更是按省划分科举名额,并为官籍、商籍等设立科举名额,创立宗室科举制度。为了贯彻分省取士制度,清政府还要求严查考生的户籍。‎ ‎——摘编自李文芝《明清科举冒籍研究》等 材料二:1832年议会改革后,选举权仍然受到很大限制,广大的中下层人民迫切要求进行一次新的议会改革。在这种情势下自由党为拉拢选民,表示主张新的议会改革。保守党内一部分人为了挽救保守党的政治颓势也表示准备改革,但保守党内一些右翼分子却坚决反对。许多地区都开展了争取改革的斗争,群众到处举行集会。1867年7月15日,议会下院通过了第二次议会改革方案。它规定,在城镇,选举权应给予每一房主和租户,也给予支付一定租金和居住不少于一年的房客。在各郡也实行类似方案。另有46个“衰败选区”被取消,所空余出来的席位,分配给大城市。经过改革,选民的总数从135万人增加到225万人。贵族地主的势力进一步降低了,资产阶级在下议院的地位进一步得到加强。不过,直到这时英国仍然只有二分之一的成年男子享有选举权,工人中只有高工资的熟练工人才获得选举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并分析“科举制与户籍制度的结合渐趋加强”的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1867年改革的背景及影响 ‎【答案】(1)特点:同封建政治体系相结合;以家庭为本位;社会功能多样;持续时间长;科举制度与之密切结合。‎ 作用:保证了选官的相对公平;巩固了封建专制统治;缓和了社会矛盾,稳定了社会秩序;强化了儒家伦理观念(答出安土重迁、重农抑商等观念也可);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口流动。‎ ‎(2)背景:1832年议会改革的弊端,选举权受到限制;工业革命、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两党制的发展。‎ 意义: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增强(扩大),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其完善政治民主化(推动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完善);缓和了矛盾、巩固了统治。‎ ‎【解析】‎ ‎【详解】(1‎ ‎)特点:由材料“中国传统户籍制度源远流长,发展于春秋时期,定型于秦汉时期,以后各朝各代历经变化”可概括为持续时间长;由材料“传统户籍制度是与中国王朝体制相联系的一项基本制度”可概括为同封建政治体系相结合;由材料“这种以家庭为本位的人口管理方式,体现了维护社会治安、教化乡里、规定身份等级、稳定宗族组织、限制人口自由迁徙等诸项社会整合功能”可概括为以家庭为本位和社会功能多样;由材料“科举考试也往往与户籍联系在一起,考生必须要有籍贯,这是参加科举考试的首要条件。在唐代初期,士人是由户籍所在地举送。宋朝时期,政府有明确的规定,士人只能在本籍应试。此后,科举制与户籍制度的结合渐趋加强,清朝更是按省划分科举名额,并为官籍、商籍等设立科举名额,创立宗室科举制度。为了贯彻分省取士制度,清政府还要求严查考生的户籍。”可概括为科举制度与之密切结合。‎ 作用:从科举制与户籍制度的紧密联系可推导出作用为保证了选官的相对公平,但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人口流动;从科举制的目的可推导出巩固了封建专制统治;从科举制的作用可推导出其给了中下层士人加入统治集团的通道,既缓和了社会矛盾,稳定了社会秩序,又强化了儒家伦理观念。 ‎ ‎(2)背景:由材料“1832年议会改革后,选举权仍然受到很大限制,广大的中下层人民迫切要求进行一次新的议会改革”可知其背景为1832年议会改革的弊端,选举权受到限制;由材料“在这种情势下自由党为拉拢选民,表示主张新的议会改革。保守党内一部分人为了挽救保守党的政治颓势也表示准备改革”可知两党制的发展在其中也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由材料“另有46个‘衰败选区’被取消,所空余出来的席位,分配给大城市”“贵族地主的势力进一步降低了,资产阶级在下议院的地位进一步得到加强”可知工业革命使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进一步壮大,要求议会改革以获得更多的合法席位。‎ 意义:从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展开论述。在政治上,推动了民主化进程;在经济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在社会层面,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