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2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第二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2019-2020学年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为第Ⅰ卷和第Ⅱ卷。第Ⅰ卷为选择题,第Ⅱ卷为非选择题。 2.试卷满分为100分,时间为90分。 第Ⅰ卷 选择题(共7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共70分。 1.商朝的“外服”大都是迫于武力征服才承认商王的中心地位的,而西周的诸侯是周天子将宗族姻亲等分派到各地形成的。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皇权专制得到加强 B. 中央集权体制形成 C. 血缘政治开始形成 D. 统一国家初露端倪 【答案】D 【解析】 商周时期还未建立皇帝制度,皇权专制局面始于秦,故A项错误;商周时期中央集权尚未形成,中央集权体制形成于秦,故B项错误;血缘政治始于夏朝,政治权力由传贤演化为传子,故C项错误;据材料“将宗族姻亲等分派到各地形成的”可知,周朝通过血缘分封,管理扩大国土,说明统一国家初露端倪,故D项正确。 2.两汉和魏晋时期,士子必须获得地方官员及世族豪门的推荐,才能参加考试。而唐代规定,士子自带一种叫作“牒”的身份证明即可直接报名参加考试,地方政府不能压制。这一变化反映了唐代 A. 选官不受身份限制 B. 宗法关系仍受重视 C. 官僚政治逐步形成 D. 人才选拔渐趋开放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表明士子考试“须地方官员及世族豪门的推荐”到“可直接报名参加考试”,说明资格限制放宽了,反映了人才选拔渐趋开放。故答案为D项。A项不符合材料“自带一种叫做‘牒’的身份证明即可直接报名参加考试”,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宗法关系仍受重视,排除;C项秦朝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表明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排除。 3.罗马法中规定:并不是罗马法上所有的自然人都可以成为买卖契约的主体,聋哑人、精神失常者、年幼的人和受监护的妇女被排除在买卖契约主体范围之外。这表明罗马法 A. 没有真正体现平等原则 B. 注重当事人的行为能力 C. 缺乏对弱势群体的保护 D. 重视契约保护私有财产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买卖契约指的是买卖当事人针对双方想要交易的物的交付和用于买卖物的价金经过协商而达成的买卖协议;而题干中“聋哑人、精神失常者、年幼的人和受监护的妇女”等人明显没有当事人的行为能力,故不符合买卖契约条件,B项正确。材料体现买卖契约双方之间的平等,排除A。材料强调聋哑人、精神失常者、年幼的人和受监护的妇女等人不符合买卖契约条件,并没有体现法律缺乏对弱势群体的保护,排除C。材料强调的契约的主体,而不是契约的内容,排除D。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理解题干信息“买卖契约的主体”“聋哑人、精神失常者、年幼的人和受监护的妇女被排除在买卖契约主体范围之外”等。 4.正如英国历史学家约翰•坎农所说:“贵族权力在1761年达到顶峰”,英国“从外观上看和原来别无二致,所有稀奇古怪的东西都被保留下来,但实际上它比原来更狭隘、更具有寡头性质。”材料可用来说明英国 A. 资产阶级革命的迫切性 B. 工业革命的必然性 C. 殖民霸主形成的可能性 D. 议会改革的必要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贵族权力在1761 年达到顶峰”,“实际上它比原来更狭隘、更具有寡头性质”说明了英国民主政治已经显现出弊端,体现了议会改革的必要性,故D项正确;1688年,英国已经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故A项错误;工业革命的必然性在于市场的扩大,这和材料无关,故B项错误;殖民霸主的形成和材料也无关,故C项错误。 5.1901年,美国专使柔克义将《辛丑条约》所列12项要求分为:惩罚性、预防性、赔偿性等几类条款。下列内容中属于“预防性”条款是 A. 向侵华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 B. 惩治附合与支持义和团的官员 C. 发生反帝斗争的地区暂停科举 D. 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使馆界”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划分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使馆界”的目的是控制清政府,防范中国人民反帝斗争,属于预防性措施,D选项符合题意。向侵华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属于赔偿性措施,A选项排除。惩治附合与支持义和团的官员属于惩罚性措施,B选项排除。发生反帝斗争的地区暂停科举属于惩罚性措施,C选项排除。 6.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实行总统制,赋予总统很大权力;其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又对总统权力做出严格限制。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出当时 A. 立法服从于政治 B. 行政服从于司法 C. 从人治走向法治 D. 民主政体臻于完善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中从赋予总统很大权力到对总统权力做出严格限制,结合袁世凯当上临时大总统的背景分析,目的是为了防止袁世凯的独裁,可见立法服从于政治的需要,故A项正确;行政服从于司法的主张材料未体现,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赋予总统很大权力”可见并未实现从人治走向法治,故C项错误;这时民主共和政体刚刚确立,因此臻于完善的说法错误,故D项错误。故答案选A。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辛亥革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7.俄罗斯著名的社会学家米罗诺夫写道:“战争注定会使俄国国内反对沙皇制度的斗争转变为反对新的民主制度的斗争,因为受教育阶层已经失去了对民众的控制。”“失去了对民众的控制”的主要原因是 A. 罗曼诺夫王朝被推翻 B. 继续战争的政策激化了社会矛盾 C. 布尔什维克党的武装起义 D. 通过了《和平法令》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所给材料中“战争注定会使俄国国内反对沙皇制度的斗争转变为反对新的民主制度的斗争”表明,“失去了对民众的控制”的主要原因是继续参加一战,故B项正确。推翻罗曼诺夫王朝与题干中“使俄国国内反对沙皇制度的斗争转变为反对新的民主制度的斗”不符,故A项错误。布尔什维克党的武装起义属于“失去了对民众的控制”的结果,故C项与题意不符。《和平法令》属于十月革命胜利的成果,故D项错误。 考点: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经过 8. 1928年中共六大通过的《政治议决案》指出:各省自发的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才可能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这反应当时中共中央 A. 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B. 坚持以城市为中心革命模式 C. 重视农民战争与城市暴动的结合 D. 认为农民阶级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主导 【答案】B 【解析】 此题注意把握时间:1928年。此时毛泽东虽然已经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等星星之火,但中共中央仍然坚持城市暴动。由材料中“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革命高潮”相结合,才能变成“全国胜利”的信息可知,农民战争要配合城市暴动,以城市暴动为主体,故B项符合材料的原意。排除其它选项。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具体考查中国革命道路。 9.1949年,渡江战役即将发起时,英国军舰擅自闯入长江人民解放军防线。人民解放军奋起反击,毙伤英军百余人,并要求英、美、法等国的武装力量“迅速撤离中国的领水、领海、领土、领空”。人民解放军的这一行动 A. 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阵营 B. 是对列强在华特权的否定 C. 切断了西方国家对国民党的军事援助 D. 反映出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确立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1949年人民解放军对闯入长江防线的英舰反击并要求西方武装撤离中国领海等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对近代以来不平等条约和列强在华特权的否定,B项正确;渡江战役时,新中国还没有成立,这一做法无关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与巩固,A项错误;英法美等国武装力量撤离中国领土、领海等要求,是对近代不平等条约的否定,与西方国家对国民党的军事援助无关,C项错误;人民解放军反击英国干涉中国革命和要求列强退出中国的行动,不能证明新中国外交政策已经确立,D项错误。 10.1933年,出生于昆明的普通工人王德厚,因其有丰富的锻造技术经验,改造锻造设备,改进工艺工装,年年保质保量超额完成工作任务,1954年其当选为第二届全国人大代表。这体现出 ( ) A. 全国人大代表通过普选产生 B. 我国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C. 中国共产党团结各民主党派 D. 人民群众政治地位提高 【答案】D 【解析】 材料中讲述了一位普通工人当选为人大代表的事情,此事体现出的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民主政治的发展,人民群众的政治地位得到提高,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材料没有体现出选举制的内容;C选项材料涉及的不是政党问题,故排除;B 选项错在本题没有涉及到民族问题,故排除。 点睛:本题涉及到的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民主与法制建设。民主政治建设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三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本题涉及到的是人民权利问题,所以排除B、C选项,直接确定D选项。 11.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联合国成立以来,制止了不涉及美苏等大国重大利益的印度尼西亚、以色列和克什米尔这些地区的战争,却未能阻止朝鲜、阿尔及利亚、埃及和越南等一系列局部战争。这说明二战后 A. 联合国维护和平中起重要作用 B. 世界呈现和平与动荡的局面 C. 大国相互博弈导致世界局势动荡 D. 国际争端解决机制尚未建立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联合国之所以未能成功制止朝鲜、阿尔及利亚、埃及和越南等一系列局部战争,主要是因为背后存在美苏的因素,故大国相互博弈导致世界局势动荡,C项正确。A项说法与材料“却未能阻止朝鲜、阿尔及利亚、埃及和越南等一系列局部战争”不符,排除。材料没有涉及世界发展的形式,而是强调大国相互博弈导致世界局势动荡,排除B。联合国就是国际争端解决机制之一,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C。 12. 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一位著名黑人爵士乐演唱家,在美国新闻署的资助和安排下,多次赴非洲等地巡演,赢得了大量歌迷,很多人通过他的演唱知道了美国。美国政府机构支持该演唱家海外巡演的主要目的是 A. 争取国内黑人选民支持 B. 展示美国的经济实力 C. 抵制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D. 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着重体现了美国通过黑人爵士乐演唱家来起到沟通的作用,让非洲人民了解到美国,对美国产生好感,结合时间信息“20世纪50年代中期”可知这是美苏争霸的一种具体体现,美国此举是通过文化渗透来达到争夺中间地带的目的。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没有反映材料的内涵,美国此举不是为了内部问题,而是着重于外部问题;B选项错误,这一举动不是显示美国的经济实力,因为这是一场文化交流;C选项错在当时的不结盟运动刚刚开展,而且不结盟运动是国家层面的关系,美国此举与抵制不结盟运动的发展无关。 【考点定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两极格局的确立·美苏争霸 【名师点睛】美苏争霸和多极化趋势发展是高考的长效热点问题,往往会从材料中体现出美苏争霸的实质以及美苏争霸的影响。本道题关注的是美苏争霸的形式,两个国家是如何争霸世界的。除了我们熟悉的军事、政治和经济手段,其实还有文化手段。本题就举了一例有关文化渗透争取中间地带的史实。美国后期将这种文化形式的渗透发展为和平演变,是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一大原因之一。 13.在中东、美国拥有放大的海空军基地,为了让朋友放心,并威胁竞争对手;在东亚,美国海军把太平洋当做一个“美国的湖”,保证航运自由并让盟友安心;在欧洲,美国的军事支出占北约全部支出的75%。这一现象 A. 说明美国保卫世界和平 B. 是二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体现 C. 是两极格局终结的产物 D. 表明多极化格局趋势严重受阻 【答案】B 【解析】 二战后美国称霸全球的战略为本题主要考查点。战后美国通过强大的政治、经济及军事实力,建立起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等诸多领域的全球霸权体系,本题题干主要侧重于军事方面的史实描述。选项A和D与战后这一时间不符,选项C与题干描述的现象之间无充分联系。故选B。 14. 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 ) A. 经济严重衰退 B. 土地政策调整 C. 坊市制度崩溃 D. 政府管理失控 【答案】B 【解析】 宋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商品经济空前繁荣,A与史实不符。宋代坊市界限被打破,但这是商业发展的表现,和材料中土地兼并现象无关。D说法与史实不符。宋代的土地政策和其他的朝代有很大的不同。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这样的土地政策产生了题中所阐释的现象。因此本题B选项正确。 【考点定位】中国古代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宋代的土地制度 【名师点睛】土地兼并一直作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存在着。 所谓土地兼并,即占人口少数的权势阶层,利用政治和经济上的优势地位,通过购买和哄骗、胁迫等手段,大量获取农民手中的土地,造成土地高度集中的现象。宋朝的土地矛盾是各个朝代中较为尖锐的。宋代“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的确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但是,由于市场各参与者之间地位的不平等,正常的市场调节无法充分发挥其作用,使得这项政策逐步沦为权势阶层攫取私利的工具,导致了尖锐的社会矛盾。先进的土地政策最终反而成为社会发展的桎梏,不得不说,这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局限性引发的一场悲剧。 15.隋唐时期,造纸、冶铜、制棉等行业出现了行会,并有公推的长老,对内掌管行务,对外负责处理与其他行业及官府之间的关系,配合政府维持市场秩序。这反映了隋唐时期手工业 A. 行业经营由官府计划 B. 突破了政府管理 C. 注重加强与市场联系 D. 部门间联系减弱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题干“对外负责处理与其他行业及官府之间的关系,配合政府维持市场秩序”,只是起到协调和配合作用,不能说明在隋唐时期行业经营由官府计划,故A项错误;根据“配合政府维持市场秩序”可知隋唐时期的手工业要受到政府的监管,没有突破政府的管理,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对外负责处理与其他行业及官府之间的关系,配合政府维持市场秩序”可知手工业中的行会的产生的作用对外是协调行业之间以及政府之间的关系,配合政府维持市场秩序,说明行会注重加强与市场的联系,故C项正确;根据“对内掌管行务,对外负责处理与其他行业”说明行会的出现加强了行业部门之间的联系,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的特点·古代的手工业·与市场的关系 16.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这一变化反映了 A. 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 B. 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 C. 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D. 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明朝中后期产生的资本主义萌芽。其特征是“机户出资,机工出力”,两者形成了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明朝是江南市镇经济迅速发展时期,市镇经济与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雇工需求量大,导致雇工态度发生变化。应该选A。明朝随着一条鞭法出台,人身依附关系放松,排除D选项。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材料中并没有体现。排除B、C。 考点:中国古代经济结构和特点.古代手工业的进步.资本主义萌芽 17. 一位哥伦比亚学者在“纪念美洲发现——两个世界汇合50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上”说,“黄金和白银的作用只是使两个大陆之间的距离更加遥远了”。由此可知( ) A. 该学者关注殖民掠夺的后果 B. 两个大陆指的是美洲和非洲 C. 黄金和白银阻碍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D. 该会议讨论的是英国人登陆美洲的意义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发现美洲新大陆后在此进行了疯狂地掠夺,给殖民地带来深重的灾难,也加剧了美洲殖民地和欧洲的差距,故“黄金和白银的作用只是使两个大陆之间的距离更加遥远了”。故本题选A项。B项错误,应该是美洲和欧洲;C项错在“阻碍”,应该是黄金和白银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哥伦布是意大利人,在西班牙王室支持下向西航行,发现了新大陆,故D项错误。 【考点定位】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新航路的开辟·发现美洲新大陆 18. 1609年,应荷兰东印度公司的邀请,格劳修斯发表了《论海上自由》,认为“海洋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是不可占领的;应向所有国家和所有国家的人民开放,供他们自由使用。”下列评述正确的是 A. 抨击了葡萄牙对海洋航线和贸易的垄断 B. 抨击“海上马车夫”荷兰对海洋航线和贸易的垄断 C. 抨击英国颁布《航海条例》破坏海上自由 D. 对英国的殖民霸权提出了严重的挑战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资本主义自由主义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后,英荷战争的爆发是由于英国颁布《航海条例》限制荷兰的海上活动,英国霸权地位的确立实在英法七年战争以后,所以B、C、D说反错误,题干意在强调海上自由,意在为荷兰海上扩展辩护,所以选A 考点: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荷兰的扩张 【名师点睛】1、被称为“海上马车夫”的国家是:荷兰。 2、荷兰能够成为世界范围内殖民帝国的条件:(1)优越的地理位置。(2)素有经商和从事手工业的传统,是欧洲资本主义萌芽最早的地区之一。(3)新航路开辟的影响。(4)1581年,摆脱西班牙的殖民统治,赢得了国家独立。 3、荷兰建立殖民帝国的过程:(1)组建垄断性的贸易公司,参与殖民竞争。(2)袭击葡萄牙、西班牙船只,抢掠财物。(3)探索新的航路。 4、17世纪“欧洲标准的资本主义国家”是:荷兰;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和最繁荣的商业中心是:阿姆斯特丹。 19. 1852年,一位在华英国人在报告中称,英国商人运往伦敦的中国生丝是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装的。而在此之前,用于包装的主要是中国产的土布。包装布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 ) A. 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 B. 英国棉布价格更具优势 C. 中国生丝在英国畅销 D. 英国棉布在中国滞销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晚清经济结构的变化。两次鸦片战争期间,由于外国商品的输入,中国的自然经济虽然开始解体,但是由于自然经济的强烈抵制,外国商品在中国出现了滞销现象,这才导致英国商人用滞销的棉布包装生丝。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D项。此时中国自然经济虽然开始解体,但土布质量并不是粗糙故A项不符合史实;英国棉布确实物美价廉,但英国商人不可能因此把它当做“无用的”东西用于包装,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现象是英国商人包装布的变化,而不是中国生丝是否畅销,故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 【考点定位】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与民族工业兴起·自然经济的作用 20. “西方的市政管理,经济模式的传入,使商埠最先脱出中国传统政治城市的模式,率先迈向近代化,沿海口岸被迫开埠被视为这些城市近代化的起始点。”材料强调的是( ) A. 中国沿海城市走向近代化得益于西方扩张 B. 西方扩张是近代中国各种变化的主导因素 C. 客观评价西方资本主义侵略的建设性影响 D. 中国近代化城市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及与教材知识的联系能力。材料认为,“沿海口岸被迫开埠被视为这些城市近代化的起始点”,强调的是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在客观上导致中国开始了近代化,客观的评价了侵略的建设性影响。中国沿海城市走向近代化西方扩张只是其客观作用,A项表述错误;近代中国各种变化的主导因素源于中国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B项表述错误;材料强调的是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在客观上产生的积极影响,没有涉及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问题,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考点:近代中国·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21. 1897年,有人指出:“中国创行西法已数十年,皆属皮毛,空言无补。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如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火轮,风气之开,人力诚难阻隔也。”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 B. 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 C. 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 D. 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 【答案】D 【解析】 由材料时间“1897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现象发生在甲午战争之后,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清政府为赔偿日本,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故答案为D。维新变法运动发生在1898年,故排除A项,B项是在洋务运动期间。C项与史实不符合,甲午战争后,列强侵华以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 【考点定位】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提供了时间,降低了题目的难度,但后边的材料又为学生解题设置了一重障碍,它没有直接提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很好发展,这也是出题者智慧的一种体现。 22. 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这表明苏联( ) A. 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贡献 B. 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 C. 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 D. 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是将苏联1930年与1931年的粮食生产量与出口量进行对比。我们可以发现,随着时间的变化粮食生产量减少,出口量却增多,体现不出供不应求的现象,因此B选项错误;之所以能出现这种现象,都是苏联人民缩减口粮支持国建的建设,这是是苏联人民巨大的牺牲,故A选项正确。再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这个时候苏联正在进行农业集体化和工业化的建设,世界正处于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之下。粮食虽然减产,但是出口量增多,工业化成果明显,C选项排除,D选项没有解释出口量增多的原因,因此D排除,故本题选择A选项。 【考点定位】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苏联国家工业化建设 23. 20世纪50年代初,法国机器已平均使用了20年,而美国大多数工业设备的使用还不到5年;在农业领域中,通常一名美国农民的产出是法国农民的3倍多。这反映出( ) A. 法美两国的国民经济结构存在根本差异 B. 欧洲的衰落和美国的崛起已经显露端倪 C. 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发展差距明显 D. 经济一体化成为各国的必由之路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法美两国的经济结构是否存在根本差异和经济一体化在材料无法体现,AD两项错误;20世纪初,美国就已经崛起,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工业设备的使用时间及两国农民产出的对比,可知当时美国的设备更新换代较快,生产率较高,其发展已经远远超过法国,资本主义国家间的差距比较明显,C项正确;经济一体化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考点定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战后各国经济 24. 1980年与1975年相比,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6884万亩,总产量却增加674亿斤;棉花播种面积减少53万亩,总产量增加652万担;油料作物和甜菜播种面积共扩大3626万亩,其总产量分别增加70%和150%。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农民生产自主权的扩大 B. 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的改变 C.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成 D. 国家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销政策 【答案】A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此题主要考查中国的改革。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农村开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有了经营的自主权,粮食产量增加,农业发展,A正确。1984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才完成,排除C。1980年并没有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销政策,排除D。 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的改变,材料并没有涉及,排除B。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25.某一国际组织的资格要求是:必须是一个能够管理其本身的对外事务,并且愿意而且能够履行该组织协定条款——它的宪章——所规定的成员义务的国家。按照这些义务,成员国在实施其汇率政策和有关经济与金融政策时必须以协定条款为依据,并提供所要求的经济和金融信息。成员国还必须支付认缴款。该国际组织 A. 对生产领域投资使成员国经济复兴与发展 B. 需对发生困难的成员国提供紧急资金融通 C. 可向发展中国家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协助 D. 有权对成员国的贸易政策和法规进行监督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成员国在实施其汇率政策和有关经济与金融政策时必须以协定条款为依据”“成员国还必须支付认缴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该组织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需要对发生困难的成员国提供紧急资金融通,故B项正确;AC项是世界银行的职能,排除;D项是国际贸易组织的职责,排除。 点睛:材料“成员国在实施其汇率政策和有关经济与金融政策时必须以协定条款为依据”“成员国还必须支付认缴款”是解题的关键;从中分析出该组织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答案。 26.《论语》载:“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成书于战国末期的《管子》中写道:“天子出令于天下,诸侯受令于天子,大夫受令于君。”这些言论共同体现了 A. 宗族伦理观念 B. “天人感应”学说 C. 中央集权理论 D. “大一统”思想 【答案】D 【解析】 材料“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大致意思是:世道清明,那么制作礼乐和发令征伐的权力都出自天子,强调大一统的重要性;材料“天子出令于天下,诸侯受令于天子,大夫受令于君”强调的是制度上的大一统,故D正确;A材料不能体现,故排除;B是西汉董仲舒提出,故排除;C材料不能体现,故排除。 【名师点睛】 解答此题关键信息是“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子出令于天下,诸侯受令于天子,大夫受令于君”的准确解读。 27.儒家在哲学的深度上不及道家,在法理的明确上不如法家,在人类平等相爱的理想上不如墨家,但它却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华文化的主流。这主要是因为儒家 A. 以“仁”与“礼”为核心推动国家的统一 B. 不断发展完善适应了大一统的需要 C. 主张以德治国始终受到统治者重视 D. 以私人讲学的方式培养了众多信徒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董仲舒的新儒学。西汉时董仲舒改造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加强统一的需要,得到武帝大力支持,从而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故B项正确。春秋末年孔子就提出了“仁”与“礼”的思想,但当时并没有推动国家统一,故A项错误;秦朝时的治国思想为法家思想,故C项错误;以私人讲学的方式培养了众多信徒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儒家思想并没有受到统治者的重视,故D项错误。 28. 顾炎武说:“释道犹劝人以善,小说专导人从恶,奸邪淫盗之事,儒释道书所不忍斥言者彼必尽相穷形,津津乐道。以杀人为好汉,以渔色为风流,丧心病狂,无所忌惮……”这反映了当时 A. 小说改变了儒释道的伦理观念 B. 小说对社会价值观有诱导作用 C. 官方文化与大众文化对立冲突 D. 佛教批评儒学败坏了社会风气 【答案】B 【解析】 材料认为儒释道的伦理观念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但文学作品“导人从恶”,可见顾炎武认为小说败坏社会风气,对社会价值观有诱导作用,故选B;儒释道的伦理观念不因小说而改变,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官方倡导的文化与大众文的冲突的信息,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儒释在社会风气方面的意见对立,排除D。故选B。 29.近代以来,西方的个人经历了一个逐级的解放过程,先是从神的权威下解放,再从人的权威下解放,个人逐步从外在束缚中得到了解放。其中“从人的权威下解放” A. 复兴了古希腊人文精神 B. 取得了人与上帝直接沟通的权利 C. 揭示了宇宙运行的奥秘 D. 奠定了人类理性的主体地位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近代以来,西方的个人经历了一个逐级的解放过程”表现为文艺复兴确立了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精神,宗教改革运动把人的信仰从教会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启蒙运动则强调人摆脱专制统治和宗教愚昧的束缚,确立起民主、平等、法治的价值观念,复兴了古希腊人文精神与材料中“从神的权威下解放”相符,故A项错误;人与上帝直接沟通是宗教改革运动,但与材料中“从人的权威下解放”不符,故B项错误;宇宙运行的奥秘是科学而非个人的解放,与材料中“从人的权威下解放”不符,故C项错误;启蒙运动奠定了理性的主体地位,与材料中“从人的权威下解放”相符,故D项正确。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启蒙运动·理性之光与浪漫之声 30. 对西方某一美术流派有这样的批判:它看不到未来,常常把希望寄托在空想的世界里,因而与生活脱节,在把未来理想化的同时,有时也导致艺术家走向悲观的道路。据此推断这一流派是( ) A. 浪漫主义 B. 现实主义 C. 印象主义 D. 现代主义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寄托在空想的世界”“ 未来理想化的”的信息说明是注重情感的浪漫主义美术流派,故A项正确;现实主义注重批判现实,故B项错误;印象主义主要注重光和色的描述,故C项错误;现代主义属于反传统、立体化,故D项错误。 【考点定位】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19世纪以来的美术•浪漫主义美术流派。 31. 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A. 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 B. 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 C. 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 D. 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维新思想背景的理解与运用的能力。AC两项为无关项,对材料内容解读不正确,题干要求回答的是主要原因,所以排除AC两项。D项是梁启超注重易服的原因,但不是主要的,正是因为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所以他主张易服,根本目的是为了变法维新制度氛围,故答案选择B项。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思想·梁启超主张易服 32.1926年,有报纸评论说:“自从蒋介石抬出三民主义,大出风头以后,许多人都觉得主义是值钱的,于是乎孙传芳标榜三爱(爱国、爱民、爱敌),东三省有人主张三权(民权、国权、人权)。听说四川有些军人到处请教人替他们想个主义玩玩。”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 A. 政治宣传促使各界思想趋同 B. 标榜主义成为军阀自保的主要手段 C. 民主思想已经成为社会潮流 D. 各地军阀对三民主义理解存在差异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和知识迁移的能力。材料主要反映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在时代的潮流影响下,也不得不抬出“民主”这块牌子,即说明了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成为时代的潮流,民主思想深入人心,C的表述符合题意。A“各界思想趋同”表述有误;B“主要手段”表述有误;“替他们想个主义玩玩”反映了不是真意接受三民主义,D也不合题意,故选C。 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三民主义的影响 33. 改革开放后,中共中央明确将中共八大作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端。这是因为中共八大 A. 客观分析了当时的国内形势与主要矛盾的变化 B. 实现了工作重心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转变 C. 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D. 全面总结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验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工作重心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转变是十一届三中全会,所以B错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是在中国十三大,所以C不正确,全面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验是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所以D不正确,中共八大客观分析了当时的国内形势与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正确探索,所以选A 考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中共八大 34. 16、17世纪欧洲学者质疑、改变和放弃了欧洲所继承知识中最神圣化的知识。科学革命的思想巨变使他们重新考察和描述宇宙的性质及其力量。在这里,对宇宙的性质及其力量作出“革命”性描述的理论是( ) A. 进化论 B. 万有引力定律 C. 量子论 D. 相对论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注意题干信息“16、17世纪”, “对宇宙的性质及其力量作出‘革命’性描述”,据此排除ACD,进化论属于生物科学理论,而且由达尔文于19世纪中叶提出;量子论是关于微观世界的认识,而且由普朗克在20世纪初提出;相对论虽然涉及对宇宙的认识,但是是由爱因斯坦在20世纪初提出,因此选B,牛顿在17世纪创立经典力学体系。 【考点定位】近代科学技术·物理学的重大进展·经典力学 。 35.有学者认为,王阳明心学对朱子理学的改造正如在西方马丁·路德对基督教神学的改造具有同等的价值与地位,称其为“中国的马丁·路德”。主要是因为二人 A. 都重视个人的主体作用 B. 都反对教权对人们的束缚 C. 都打破了正统思想的权威 D. 都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王阳明心学强调人的主观意志,马丁·路德主张信仰得救,每个信徒都是自己的牧师,这都强调了个人的主体作用,故A项正确;BCD都是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影响,不符合心学,故排除。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宗教改革·马丁·路德的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陆王心学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3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0分。 3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79年,撒切尔夫人当选为首相,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撒切尔夫人把40%的国有企业出售给私人,取消国家在石油等领域的垄断,废除了多项限制经济活动的规定。政府大量削减福利开支,扩大公共品市场化。英国经济增长率从1982年的——2.2%回升至1988年的5.9%,通货膨胀率从1980年的18%回落至1986年的3.4%。但由于大量国有企业倒闭,失业率由1979年的4.9%上升为1983年的11.7%,此后逐渐有所下降。1984—1985年,撒切尔政府关闭非盈利煤矿,停止对煤矿工业的政府补贴,煤矿工会因此发动了362天的罢工。在她第3任期内,英国政府自50年代以来的财政赤字终于转为盈余。 ——摘编自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等 材料二 1978到1984年,城市企业改革主要是通过扩权让利,使企业拥有一定的经营自主权。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指出:“要突破把计划同市场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明确认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1984到1988年,国家指令性计划工业产品品种由1123种减至50种。1983年后,私营经济成批出现。1988年,国家以法律形式确认了私营经济的合法地位。1990年,资产超百万元的私营企业已经达到492个。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摘编自王玉茹《中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撒切尔政府经济改革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撒切尔政府经济改革和中国经济改革措施的相似之处,并指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背景。 【答案】(1)影响:促进了英国经济的增长;降低了通货膨胀率,使英国摆脱了经济“滞胀”;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曾造成大量失业;一度激化了社会矛盾。 (2)相似:在经济管理体制方面,减少政府干预,注重市场作用;在所有制方面,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背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方针;学习借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模式;对计划与市场关系认识的不断深入;打破旧有思想观念的束缚。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英国经济增长率从1982年的——2.2%回升至1988年的5.9%”可知,撒切尔政府的经济改革促进了英国经济的增长;“通货膨胀率从1980年的18%回落至1986年的3.4%”可知,降低了通货膨胀率,使英国摆脱了经济“滞胀”;“政府大量削减福利开支,扩大公共品市场化”可知,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但由于大量国有企业倒闭,失业率由1979年的4.9%上升为1983年的11.7%”可知,曾造成大量失业,一度激化了社会矛盾等角度结合材料内容分析回答。 (2)根据材料一中的“撒切尔夫人把40%的国有企业出售给私人,取消国家在石油等领域的垄断,废除了多项限制经济活动的规定”和材料二中的“1978到1984年,城市企业改革主要是通过扩权让利,使企业拥有一定的经营自主权”可知,在经济管理体制方面,都减少政府干预,注重市场作用,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等角度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回答。第二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前中国计划经济体制不能调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1978年12月,通过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方针,纠正以往的“左”倾错误;改革开放后,中国积极学习借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模式,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对计划与市场关系认识的不断深入;通过实践,改变原有的旧思想,逐渐打破旧有思想观念的束缚等角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回答。 3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各种政体的国家都可以兴起,也都可能衰落。但是,至今兴盛不衰的,只有共和政体。至于专制政体,自拿破仑战争结束(1815年)以来,200多年过去,其寿命还没有超过100年的。为什么?因为犯错。无论内政外交,各种政体都会犯错。在共和政体中,权力受到制约,很难一条道走到黑。专制政体缺少权力制约,错而难改,一错再错,难免衰亡。 ——黄钟《帝国崛起病》 阅读材料,自行选取或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释。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答案】观点:专制政体由于决策的失误而衰亡。 论证:17、18世纪,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鸦片战争后,清王朝依然没有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惊醒,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9世纪末,维新变法运动也因慈禧太后发动政变而失败; 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活动风起云涌,迫使清王朝进行预备立宪活动,结果被证明是一场骗局。 总之,作为专制政府的清王朝,由于其决策的不断失误,丧失多次机遇,最终走向衰亡。 【解析】 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本题是一道开放性问题,尽管开放尽管言之有理即可,但需要注意的是必须围绕着政治体制和国家的兴衰这个主题展开论述。 3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陈独秀指出:“尊卑贵贱之所由分,即三纲之说所由起也”,“三纲之根本义,阶级(等级)制度是也。所谓名教,所谓礼教,皆以拥护此别尊卑、明贵贱之制度者也”。就是说,“三纲”乃是封建等级制度的必然产物,它所维护的自然是封建等级制度和不平等的社会秩序。因此,“尊上抑下、尊长抑幼、尊男抑女”乃是它的根本精神与宗旨。……他的结论是,要摆脱压制,实现平等,维护独立自主的人格,建立“推己及人的主人道德”,就必须推翻“三纲”,批判旧礼教。而推翻封建专制制度、不平等的封建等级制度,实现自由、平等,乃是中国近代的时代要求、历史任务。 ——摘编自张锡勤《新文化运动批判封建礼教的历史根源》 问题: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陈独秀等批判封建礼教的原因,并谈谈你对儒家伦理观的认识。 【答案】原因:封建礼教维护了封建等级制度;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西方启蒙思想的传入;尊孔复古逆流的出现;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认识:儒家伦理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对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儒家伦理观又是封建社会的产物,极大阻碍了近代民主政治和自由、平等的实现。 【解析】 【详解】陈独秀等批判封建礼教原因,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三纲之根本义,阶级(等级)制度是也”等信息,并联系所学当时的社会状况,从封建礼教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北洋军阀专制统治、西方启蒙思想的传入、尊孔复古逆流的出现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等方面来回答。对儒家伦理观的认识,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它所维护的自然是封建等级制度和不平等的社会秩序”“要摆脱压制,实现平等,维护独立自主的人格”等信息,主要是联系所学有关内容,从一方面儒家伦理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对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产生深远影响,而另一方面又是封建社会的产物、极大阻碍了近代民主政治和自由平等的实现,即从正反两方面论述说明。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