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1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陕西省商洛市山阳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陕西省商洛市山阳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一、单选题 1.农业生产技术的发明和改进,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如果要研究隋唐时期的农业新发展,下列生产工具可以帮助说明的是 A. 耧车 B. 翻车 C. 曲辕犁 D. 水排 【答案】C 【解析】唐朝出现农业生产工具曲辕犁,故选C;西汉出现耧车,三国出现翻车,东汉杜诗发明治铁工具水排,ABD时间均不符合“隋唐”,排除。 2.据测算,清康熙二十四年,全国耕地总面积为6亿亩,到乾隆去世已增至105亿亩,农作物总产量居世界第一位;道光年间,种植玉米的地区已扩展至20省354府州县。材料说明了 A. 政府鼓励农民开屏荒地 B. 康熙帝是康乾盛世的奠基者 C. 传统农业仍未实现转型 D. 高产作物对抗灾有重要作用 【答案】C 【解析】据材料由康熙二十四年到道光年间,清代全国耕地面积和种植玉米地区不断扩展,可以看出传统农耕经济不断发展,故C正确;材料虽然反映了全国耕地面积不断发展,但是材料没有涉及政府的措施,A错误;材料不仅涉及康熙、乾隆,还涉及到道光,也没有体现康乾盛世,B错误;材料只反映了清代全国耕地面积和种植玉米地区不断扩展,没有涉及高产作物对抗灾有作用,D错误。 3.下列语句中,能够反映长江流域已成为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是 A.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B. 苏湖熟,天下足 C.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D. 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 【答案】B 【解析】“苏湖熟,天下足”此谚语自南宋开始流传,苏湖指江苏苏州和浙江湖州,说明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到长江流域,故B正确;A是南朝,C是唐朝,经济重心还没有转移到南方,排除AC;D是明朝流传的谚语,反映纺织业发展情况,无法体现长江流域已成为我国古代经济重心,排除。 4.读下表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比例 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代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北宋 44224760 62.9% 6624296 37.1% 据此可知 A. 南方经济重心地位在唐朝已确立 B. 南方商业不断发展 C. 政治重心南移带动经济重心南移 D. 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答案】D 【解析】由表中可以看出,由西汉至唐代再至北宋时期,南方人口数不断增加,联系所学可知,北方人口的南迁,给南方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南方的开发,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故选D;南宋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排除A;B与南方人口不断增加关系不大,排除;北宋政治中心在北方——开封,C错误,排除。 5.下表摘编了一些古籍中关于三国时期东吴之地的相关记载。据此可知,当时东吴地区 出处 内容 《吴志·鲁肃传》 孙吴“沃野万里,士民殷富”。 《吴都赋》 建康(今南京)“富中之甿,货殖之选,乘时射利,财丰巨万”;东吴之地“其田野畛畷无数,膏腴兼倍……国税再熟之稻”。 《吴书·钟离牧传》 钟离牧有田二十亩,年获六十斛米,平均每亩可达三斛。 A. 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B. 经济得到开发 C. 耕作技术全国领先 D. 贫富差距缩小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表格信息沃野万里,士民殷富”、“其田野畛畷无数,膏腴兼倍……国税再熟之稻”“钟离牧有田二十亩,年获六十斛米,平均每亩可达三斛”可知,三国时期东吴地区的农业和商业发展,社会财富有所增长,说明这时期南方经济得到开发和发展,故B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江南地区成为全国经济重心是在宋朝以后,而不是在三国时期,故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了三国时期东吴地区经济发展的情况,没有体现耕作技术的问题,故C选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涉及贫富差距的问题,故D选项与材料无关。 6.明初,瓷都景德镇有官窑58座,民窑不过20座,官窑管理腐败、成本高昂,后来官府为完成上贡,只好改行“官搭民烧”,从事商品生产的民窑迅速崛起,明末达到二三百座,其窑身比官窑大三四倍,产品畅销海内外。这种现象表明 A. 制瓷业产品种类日益增多 B. 私营手工业逐渐占主导地位 C. 手工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D. 手工业的劳动分工越来越细 【答案】B 【解析】据材料“明初,瓷都景德镇有官窑58座,民窑不过20座,……从事商品生产的民窑迅速崛起,明末达到二三百座,其窑身比官窑大只好借助民窑生产,因此导致三四倍,产品畅销海内外”可知,由于官窑管理腐败、成本高昂,而为了完成朝廷的需要,从事商品生产的民窑迅速崛起,其规模超过官窑,占据主导地位,B正确;据材料反映的是官窑、民窑地位的变化,没有涉及制瓷业产品种类,A错误;据材料没有反映资本主义萌芽现象,C错误;据材料反映的是官窑、民窑的问题,没有涉及劳动分工,D 错误。 7.战国时代的手工业,有作为农业副业的家庭手工业,有独立经营的个体手工业,有“豪民”经营的大手业,也有各国封建政府经营的官营手工业。这说明当时手工业 A. 种类多样 B. 分工协作 C. 竞争激烈 D. 规模庞大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家庭手工业、个体手工业、大手工业和官营手工业”可知体现的是当时手工业种类多样,A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分工协作,B选项排除。材料未体现当时手工业竞争激烈的问题,C选项排除。家庭手工业和个体手工业规模较小,D选项排除。 8.某同学参加主题为“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的研究性学习,负责的任务是“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继续发展”,他应采用的论据包括 ①农副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强 ②一些地方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 ③城镇商业呈现繁荣的景象 ④官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继续发展,主要表现有:农副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强 ,一些地方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商帮,城镇商业呈现繁荣,①②③正确,故选A;闭关锁国政策不是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继续发展的现象,④排除,故排除BCD。 9.有学者认为,重农抑商政策基本上贯穿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其中秦、汉、唐、明、清时期的重农抑商政策更具有典型性。这一观点突出反映了 A. 封建统治对经济的干预 B. 重农抑商政策多出现在统一王朝 C. 王朝兴衰影响经济政策 D. 商业过度发展往往影响社会稳定 【答案】A 【解析】据材料“重农抑商政策基本上贯穿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其中秦、汉、唐、明、清时期的重农抑商政策更具有典型性”可知,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基本上都采取重农抑商政策,以秦、汉、唐、明、清时期更具有典型性,这是政府干预经济,A正确;据材料“重农抑商政策基本上贯穿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可知,重农抑商政策多出现在统一王朝的说法错误,B错误;据材料重农抑商政策基本上贯穿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可知与重农抑商王朝兴衰无关,C错误;据所学可知,商业的发展会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发展,D说法错误。 10.《论南洋事宜》记载:“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而随着海禁政策的强化,“渔樵不通,生理日蹙,海上居民转而为盜。”据材料可知,海禁政策 A. 破坏了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 B. 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C. 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D. 有利于抵制西方列强殖民侵略 【答案】A 【解析】由材料“渔樵不通,生理日蹙,海上居民转而为盜。”可以得出,所述为海禁政策的实施,破坏了经济发展,无法维持生计的沿海居民转为盗贼,不利于社会的稳定,故A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中国与世界的比较,故B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对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影响,故C不正确;D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11.非洲、美洲、亚洲和澳大利亚提供自然资源和农产品,英国、欧洲和美国加工或者消费这些原材料,带动了海上运输和陆地运输的发展。人类第一次在世界范围内形成劳动分工的基本格局,而这一新体系所带来的利润主要流向欧洲、北美洲和日本。这一格局的出现 A. 表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 B. 促使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向平衡 C. 使东方落后于西方格局开始出现 D. 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的结果 【答案】A 【解析】材料信息“非洲、美洲、亚洲和澳大利亚提供自然资源和农产品,英国、欧洲和美国加工或者消费这些原材料……这一新体系所带来的利润主要流向欧洲、北美洲和日本”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以欧美和日本为主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故A正确;材料显然说明世界经济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故B错误;工业革命前,东方就已经开始落后于西方,故C错误;此时日本已成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因此这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的结果,故D错误。 12.1857年,由英国提供资金的美国银行、铁路、商业公司纷纷破产,还爆发了货币危机,整个银行系统瘫痪。美国的经济危机迅速蔓延到英国和欧洲大陆,引发了一阵又一阵的破产浪潮。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A. 欧美地区发展不均衡 B.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初步形成 C. 世界经济秩序不公平 D. 美国已成为资本主义经济霸主 【答案】B 【解析】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下,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更加密切,因此“美国的经济危机迅速蔓延到英国和欧洲大陆”。故答案为B项。材料中的现象与欧美地区发展不平衡和世界经济秩序不公平无关,排除A、C项;当时美国还没有成为资本主义经济霸主,排除D项。 13.16世纪末,西班牙物价平均上涨了四倍多,谷价平均上涨了五倍多。这一现象 A. 被称为“商业革命” B. 加速了西班牙封建制度的解体 C. 反映出美洲作物对西班牙农业的冲击 D. 推动了西班牙开始走上海外殖民之路 【答案】B 【解析】材料中16世纪西班牙的物价飞涨涉及的是价格革命,有利于卖方,不利于买方。这削弱了贵族、官员和地主的经济实力,进而加速了西班牙封建制度的解体。故答案为B;材料涉及的是价格革命而非商业革命,排除A项;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可知,对西班牙农业起到冲击作用的是大量美洲贵重金属的输入,排除C项;应该是西班牙对外殖民扩张与掠夺导致本国出现物价暴涨,属于因果倒置,排除D项。 14.17—18世纪,英国迅速崛起的主要原因是 A. 资本主义萌芽最早 B. “地理大发现”的最早发起者 C. 早期西欧殖民活动的始作俑者 D. 政府推行“重商主义”政策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17—18世纪,英国迅速崛起”,结合所学可知,“重商主义”政策是西方国家原始积累时期的一种重要经济理论,对英国的崛起起了重要的作用,故选D项;欧洲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始于意大利,排除A项;新航路开辟最早由西、葡两国发起,排除B项;同理,西、葡新航路开辟后,最早进行殖民扩张,排除C项。 15.1601年,克伦威尔领导的英国议会通过了第一个保护英国本土航海贸易的法案。规定凡从欧洲运往英国的货物,必须由英国船只或商品生产国的船只运送。结果引发了一场殖民战争。这场殖民战争 A. 使西班牙失去了海上霸主地位 B. 英国夺取了北美的新阿姆斯特丹 C. 英国确立了世界殖民霸主地位 D. 推动了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 【答案】B 【解析】英国议会通过航海贸易法案即《航海条例》,引发三次英荷战争,英国夺取了北美的新阿姆斯特丹。故答案为B项。1588年“无敌舰队”之战,使西班牙失去了海上霸主地位,排除A项;英法“七年战争”后,英国确立了世界殖民霸主地位,逐步建立起自诩为“日不落”的殖民帝国,排除C、D项。 16.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是由诸多因素共同推动的。其中促进国内市场扩大的因素是 A. 海外殖民扩张 B. 手工工场的发展C. 圈地运动的进行 D. 代议制的确立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英国的圈地运动,使大批农民失去土地,被迫进入城市,为英国工业革命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同时促进国内市场的扩大,故选C项;海外殖民扩张,推动了英国国际市场的扩展,排除A项;手工工场的发展为英国工业革命提供了技术和经验的积累,排除B项;英国代议制的确立,为英国工业革命的发展奠定了政治前提,排除D项。 17.1851年,英国1800万人口中,大部分都在城市工作和生活,城市人口占52%。当时英国1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有10个,其中,首都伦敦的人口达到230万。促使英国城市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是 A. 海外扩张的影响 B. 城市生活条件相对优越 C. 工业革命的推动 D. 农业发展环境不断恶化 【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的“1851年”等信息可以看出,工业革命推动城市化进程,城市人口大量增加。故答案为C项。海外扩张与城市人口增长没有关系,排除A项;城市生活条件相对优越是工业革命带来的结果,排除B项;工业革命带来的环境恶化也包括城市,排除D项。 18.1876年爱迪生创办了第一个工业实验室。1889年贝尔电话实验室成立。1900年通用电气公司工业实验室成立。1902年杜邦工业实验室成立……这些工业实验室将科学家、工程师、技术人员、工人、生产后勤、资金拥有者密切结合起来。这些工业实验室的成立 A. 催生了各类垄断组织 B. 推动了科学理论创新 C. 导致了“新经济”的兴起 D. 促进了科技与经济的融合 【答案】D 【解析】从材料信息可知这些工业实验室将科技、生产、资金结合在一起,是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有效途径,故D项符合题意;这些实验室与垄断组织形成无直接关系,A项不符合题意;工业实验室推动科学理论的创新的说法没有全面涵盖题意,属于以偏概全,故B项不符合题意;“新经济”的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C项不符合题意。 19.“几乎所有的工业部门都受到科学新发现的影响,许多技术成果在被发明之前,其原理已经在理论上被阐明。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使技术取得一系列新进展,并带动了许多新兴工业部门的兴起。”材料意在强调 A. 科学与技术尚未做到真正结合 B. 电的发现是推动新工业的主要途径 C. 科学理论一直落后于技术推广 D. 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推动生产发展 【答案】D 【解析】从材料中的“几乎所有的工业部门都受到科学新发现的影响,许多技术成果在被发明之前,其原理已经在理论上被阐明”等信息可以看出,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推动生产发展。故答案为D项。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科学与技术已紧密结合,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电的发现与新工业的关系,排除B项;材料认为科学理论引领技术发展,排除C项。 20.1845年,清朝福建官员奏称:洋布“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棉者,十室而九”。然而,19世纪50年代初期,物美价廉、颇为畅销的洋布却开始滞销。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 A. 官员倡导对洋布进行抵制 B. 爱国人士对洋货抵制 C. 清政府建织布局展开竞争 D. 自然经济的顽强抵制 【答案】D 【解析】由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顽强抵制,鸦片战争后尽管中国打开国门,但洋布仍然滞销。故答案为D项。材料没有反映官员倡导对洋布进行抵制,也没有反映爱国人士对洋货的抵制,排除A、B项;19世纪50年代初期洋务运动尚未开展,排除C项。 21.有人评价晚清的一种时代思潮:“它与腐败懦弱的清政府形成强烈的对比,它与列强的猛烈输出形成鲜明的斗争。夹缝之中,它蓬勃发展;冬天的环境里,它创造了春天的到来。”“它”指的是 A. 中体西用 B. 实业救国 C. 变法图强 D. 民主共和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夹缝之中,它蓬勃发展;冬天的环境里,它创造了春来”等信息可判断,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双半社会,夹缝中生存;在一战时期,迎来了短暂的春天;据此判断是资产阶级实业派, B正确; “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时期的指导思想,与材料不符,A错误;变法图强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张,C错误;民主共和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张,D错误。 22.《中国现代化历程》中说:“在1895--1901年间,除去铁路业不计,新办企业的资本已是洋务运动30年全部民用企业资本的一半。”这主要得益于 A. 洋务运动的破产 B. 民众的爱国热情 C. 清政府政策调整 D. 辛亥革命的推动 【答案】C 【解析】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民间出现办厂热潮,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故答案为C项。这一现象与洋务运动的破产无关,排除A项;民众的爱国热情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在一战期间,排除B项;辛亥革命爆发于1911年,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 23.1946年国民政府与美国签订的《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规定:双方领土一律向对方开放,双方的商船有驶往对方国家所有开放口岸,地方和领水的自由,双方商品在对方国家行销,税收与当地商品相同。国民政府签署这一条约 A. 实现中美经济上的互惠互利 B. 严重冲击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C. 使美国承认了中国大国地位 D. 为中国抗战胜利奠定了基础 【答案】B 【解析】《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签订后,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排挤国货,严重冲击了民族工业的发展。故答案为B项。这一条约的签订对中国不利,排除A项;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美国已经承认中国大国地位,排除C项;这一条约签订时中国抗战已经取得胜利,排除D项。 24.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相继颁布了《奖励工艺品暂行条例》《华侨回国兴办实业奖励法》《工业奖励法》等文件,同时邀请蔡元培、马寅初分别担任监察院长、立法院财政委员会委员长。由此可以推知 A. 国民政府积极扶持民族工业 B. 兴办实业成为当时中国主流 C. 民族工业发展障碍逐步被扫除 D. 国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统治 【答案】A 【解析】由材料“相继颁布了《奖励工艺品暂行条例》《华侨回国兴办实业奖励法》《工业奖励法》等文件”可知这些政策都与奖励实业有关,故A正确;材料只体现政府奖励实业的政策,未反映兴办实业是中国主流,故B错误;民族工业的发展障碍仍然存在,故C错误;材料未体现国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统治,故D错误。 25.下图是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设计绘制的宣传海报(图片标注为:祖国工业飞跃发展吓得英国胆战心惊)。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A. “一五”计划的完成使我国工业水平超越英国 B. “大跃进”期间我国工业化建设取得突出成就 C. 反映了广大人民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的愿望 D. 反映了广大人民对中共八大总路线的贯彻执行 【答案】C 【解析】从“祖国工业飞跃发展吓得英国胆战心惊”等信息来看,该宣传海报反映的是大跃进时期“超英赶美”的情形,大跃进运动反映了广大人民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的愿望。故答案为C项。“一五”计划完成后我国工业水平没有超越英国,排除A项;“大跃进”运动中浮夸风盛行,宣传海报反映的并非就是事实,排除B项;大跃进运动偏离了中共八大确定的路线,总路线是中共八大二次会议确定的,排除D项。 26.1980年9月一份中央文件强调:凡有利于增加生产增加收入增加商品的责任制形式,都是好的和可行的,都应加以支持,而不可拘泥于一种模式,搞一刀切。这一文件 A. 彻底的否定了人民公社体制 B. 意在推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C. 肯定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 促进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的“凡有利于增加生产增加收入增加商品的责任制形式,都是好的和可行的,都应加以支持”等信息来看,这一文件肯定了极大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故答案为C项。人民公社体制在1983年结束,排除A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1984年后全面展开,排除B项;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在21世纪初,排除D项。 27.自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铺开后,国务院曾明确提出:“使企业适应市场的要求,成为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商品生产和经营单位。”由此可知,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A. 增强企业活力 B.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C.发展工业企业 D. 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 【答案】A 【解析】据材料“使企业适应市场的要求,成为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商品生产和经营单位”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A正确;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作了规定,提出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因此与材料时间不符,B错误;据材料可知,C太笼统,C错误;材料说的是工业,而D说的是农业,D错误。 28.乡镇企业既接受了城市的辐射,又扩大向城市反射,开创了“城中有我,我中有城”的局面。对此,英国路透社说,“中国在乡镇工厂利用剩余劳动力的办法,在发展中国家是独树一帜”。据此可知,发展乡镇企业 A. 形成了城乡分离的二元经济格局 B. 解决了农民温饱问题 C. 推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 D. 调整了农村产业结构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乡镇企业利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推动农民致富,改变了农村原有的社会面貌和产业结构, D项正确;“乡镇企业……开创了‘城中有我,我中有城'的局面”,说明其作用在于改变了原来城乡分离的二元经济格局,排除A项;基本解决了农民温饱问题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排除B项;乡镇企业不在城市里,也没有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排除C项。 29.深圳是国内地方法规最多的城市之一。这些法规中,超过57.14%是在国家尚无立法先例的情况下,借鉴香港和国外经验制定的,例如企业欠薪保障条例、商事登记若干规定等。以上材料说明,深圳经济特区的建立有利于 A. 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 B. 带动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 C. 吸引港澳商人来投资 D. 为我国经济建设提供经验 【答案】D 【解析】深圳借鉴香港和国外经验制定的地方法规,可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为其内地其他地方提供借鉴,为我国经济建设提供经验。故答案为D项。材料没有涉及引进外国技术,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深圳的发展带动周边地区,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引进外资,排除C项。 30.1990年4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对外宜布一项重大决策。当时,一位新华社记者写道:“从这一天起,这个在当时的地图上还没有被标上地名的三角平原让世人瞩目。”这一决策是 A. 开发开放浦东 B. 开辟经济开放区 C. 开放港口城市 D. 开放长江三角洲 【答案】A 【解析】1990年,中央政府决定以浦东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新飞跃。浦东开发成为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步骤,故A符合题意; BD是1985年,不符合题意;C是1984年,不符合题意。 二、材料题 31.自古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长期以农业发展为主,家庭手工业、商业发展作为农业的辅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桃花深映水边庄,夫妇相携笑语香。耕耨有粮蚕有种,丁男戽水妇要桑。” ——宋代诗人叶茵《田父吟》: 材料二 在中国,小农经济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动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虽然脆弱,但破坏后极易复活和再生,又非常顽强。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三 18个“带头人”按下红手印的1978年,他们的人均年收入仅仅22元,第二年跃升为400元,一举脱贫,从此与温饱相伴。从那以后,小岗村人均收入的增长相对缓慢,1993年约为1100元。……性格开朗的关友江对记者说起了顺口溜:“一年超越温饱线,二十年没过富裕坎。” ——《今日小岗村:一年超越温饱线,廿年没过富裕坎》(经济参考报)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农业的主要特点。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小农经济顽强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78年后,农民迅速实现温饱的主要途径。并思考新时期为加快农村“富裕”,还有哪些措施可行? 【答案】(1)特点: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原因:小农有生产积极性;当生产工具、劳动力和土地结合就能再生(组织结构简单) (2)途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措施:发展乡镇企业、非农产业;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农业生产向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方向发展;探索精准扶贫,发展农村生态产业;搭建农贸市场交易平台等。(每,满分6分,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一“耕耨有粮蚕有种,丁男戽水妇要桑”,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等方面概括古代农业的主要特点。原因,根据材料二“一个主要劳动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生产积极性、生产工具、劳动力和土地结合等方面指出小农经济顽强的原因。 (2)途径,根据材料三“1978年,他们的人均年收入仅仅22元,第二年跃升为400元”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作用指出1978年后,农民迅速实现温饱的主要途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从乡镇企业、非农产业、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精准扶贫、农贸市场交易平台等方面回答新时期加快农村“富裕”的措施。 32.材料 所谓的一个国家外部的崛起,实际上是它内部力量的一个外延,在一个内部,自己的国家制度还没有健全的情况下,就很难成为一个大国,即使成为一个大国,也不是可持续的。 ——英国诺丁汉大学教授郑永年 解读材料,提炼观点,并结合世界近代史的相关知识,从正反两个方面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观点:国家制度是一个国家崛起的关键。 论述:正面:英国较早的确立了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其在殖民争霸斗争中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同时也为工业革命在英国率先开展提供了政治保障,使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建立了“日不落帝国”。 反面:西班牙虽然开辟了新航路率先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一度成为世界强国,但其国内仍然是落后的封建制度,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缓慢,国力不振,在与英国的殖民争霸中失败,从此一蹶不振。 【解析】本题据材料“自己的国家制度还没有健全的情况下,就很难成为一个大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中提炼观点,例如:国家制度是一个国家崛起的关键。再结合世界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即可从正反两个方面,从英国崛起,西班牙衰落等方面加以论述。注意史论结合。 33.19世纪,“雾都”一词成为伦敦的标签。20世纪移来,应该倾力治污,使伦敦的天空从滚滚毒雾到重现蓝天白云。这为我们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借鉴。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工业革命前的英国)告别了内战、流血和专制,可仍未被工业社会浸淫。传统社会风貌处处可见……以后的英国人留恋和赞美农业社会的舒适生活,称之为“快乐的英格兰”。 ——阎照祥《英国史》 材料二 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固然是开天辟地的,政治上和经济上都得到空前的变革和发展。……工业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带动了城市化。英国城市人口飞速增长,随之而来的还有英国城市环境的恶化(这个)“自由国度”的环境观念普遍歪曲甚至空白。中等阶层……不顾城市环境和大众的生存,盲目放肆地开发,贪婪地消耗着地球上的不可再生资源和人们宝贵的生命。 ——汤艳梅《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城市环境观念及其影响》 材料三 (英国)政府陆续颁布了《控制公害法》《公共卫生法》《放射性物质法》等法律,并大力推动能源结构调整。……在节能环保方面表现出色的企业和政府机构还会被授予绿色奖章。 ——新华网《三个“雾都”如何走出“霾伏”?》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快乐的英格兰”时期英国的政治体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业革命后英国生产方式发生的“变革”? (3)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的伦敦成为“雾都”的原因。 (4)据材料三,指出英国政府倾力治污给我们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哪些借鉴? 【答案】(1)政治体制:君主立宪制度。 (2)生产方式变革:机器大生产(或实现工业化)。 (3)原因:工业化推动城市化带来环境污染;环保观念缺乏;资产阶级盲目开发,破坏环境。 (4)借鉴:依法治污;调整能源结构;培养环保意识;加强政府监管。 【解析】(1)依据材料“(工业革命前的英国)告别了内战、流血和专制,可仍未被工业社会浸淫。传统社会风貌处处可见”结合所学可知,“快乐的英格兰”时期的英国推翻了君主专制,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 (2)依据材料“工业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带动了城市化”结合所学可知,工业革命后英国生产方式发生的“改革”指的是机器大生产。 (3)依据材料“英国城市人口飞速增长,随之而来的还有英国城市环境的恶化(这个)‘自由国度’的环境观念普遍歪曲甚至空白”、“中等阶层……不顾城市环境和大众的生存,盲目放肆地开发,贪婪地消耗着地球上的不可再生资源和人们宝贵的生命”可从城市化的发展、环保观念的缺乏、资产阶级盲目开发破坏环境等方面概括19世纪的伦敦成为“雾都”的原因。 (4)依据“(英国)政府陆续颁布了《控制公害法》《公共卫生法》《放射性物质法》等法律,并大力推动能源结构调整。”、“在节能环保方面表现出色的企业和政府机构还会被授予绿色奖章。”可从依法治污、调整能源结构、培养环保意识、加强政府监管等方面指出英国政府倾力治污给我们建设“美丽中国”提供的借鉴。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