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21届一轮复习人民版:课时1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作业】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1届一轮复习人民版:课时1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作业】

课后限时集训(一)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时间:40分钟 分值: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周人与商争夺天下的过程中,除了战略上的布局,还重新创立了一套占卜系统,即周易。文王按照岐山的地理位置重新排定了八卦的方位,周公做了爻辞,而无须再通过商人的卜骨来安排自己的命运。这说明(  )‎ A.周人对思想的控制更加严密 B.周人重视夺取意识形态领导权 C.周易比龟甲占卜更有助统治 D.周人依靠科学决策夺得了天下 B [从“无须再通过商人的卜骨来安排自己的命运”可以看出周人掌握了主动权,故选B项;题干中只是“安排自己的命运”并没有强调对思想的控制,故排除A项;材料只是提到不必再使用商人的卜骨来安排自己的命运,更侧重对意识形态的领导权的掌控,故排除C项;占卜本身就带有一定的迷信思想,故排除D项。]‎ ‎2.(2019·南充二模)春秋以来,从贵族到平民的丧葬普遍逾礼,到了战国时,修墓道不用天子批准了,不但中型墓出现墓道,连小型平民墓也起而效尤。这种现象说明(  )‎ A.诸侯已经取代周天子  B.血缘关系被打破 C.中央集权制度已形成 D.平民地位的提高 D [春秋战国以来,从贵族到平民的丧葬普遍逾礼的情形,说明由于经济上、政治上平民地位的提高,“礼”不再是贵族的专利,故选D项;春秋时期虽然周天子的地位受到冲击,但诸侯没有取代周天子,故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政治上平民地位的提高,而不是血缘关系被打破,故排除B项;中央集权制度已形成是在秦朝,故排除C项。]‎ ‎3.(2019·宜宾二模)历史解释的要求之一是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历史事物的因果关系做出解释。基于下表中史实能够得出的解释是(  )‎ 时间 事件 周襄王元年 齐桓公在葵丘会盟诸侯,周襄王也派代表参加 周显王三十五年 魏惠王与齐威王会见于徐州,互相承认为“王”‎ 周显王四十六年 韩、赵、魏、燕、中山等五个诸侯国国君也同时称“王”‎ A.宗法破坏,等级不再 B.王室衰微,礼崩乐坏 C.分封破坏,王室内讧 D.尊王攘夷,走向统一 B [由表格信息可知,诸侯国之间出现会盟和相互称王的现象,这与西周分封制的内容是相违背的,实质是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宗法制受到破坏,故选B项;材料的现象主要反映了分封制和森严的等级秩序受到破坏,并不能说明等级制度不存在,故排除A项;诸侯王是分封到地方的势力,诸侯国与周王的矛盾不是王室内讧的表现,故排除C项;分封制受破坏使得社会日益走向分裂动荡而不是统一,故排除D项。]‎ ‎4.(2019·安庆二模)王玉哲在《中华远古史》中讲道:“商汤前后,夏、商、周是三个大小不同的民族并立,它们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没有后人所想象的那种君臣隶属关系。……那种君臣上下隶属的体系,是从周公东征胜利,占领了广大地区,创立了一套完整的分封制度以后,才逐渐形成的。”这说明(  )‎ A.周公东征前国家尚未正式形成 B.分封制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C.分封制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管理 D.世袭制到周公以后才逐渐形成 C [根据材料“这种君臣上下隶属的体系,是从周公东征胜利,占领了广大地区,创立了一套完整的分封制度以后,才逐渐形成的”可知,分封制明确周王与诸侯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有利于维护统治,扩展疆土,故选C项;夏朝国家正式形成,故排除A项;夏、商、周三代,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排除B项;世袭制在夏启逐渐形成,故排除D项。]‎ ‎5.(2019·潍坊一模)先秦时期,我国长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区被称为“南蛮”。春秋时期,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帜击退北狄、征伐楚国,成就霸业。后来崛起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楚、吴、越等国又先后北上中原争霸。这一现象表明(  )‎ A.周王室集权统治削弱 B.宗法分封制已经瓦解 C.华夏文化圈逐渐扩展 D.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C [材料体现了中原诸侯国争霸和少数民族政权和诸侯争霸,体现了中原文化对少数民族文化的认同,故选C项;周王室尚未建立起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故排除A项;春秋时期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故排除B项;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实现了局部统一,故排除D项。]‎ ‎6.(2019·遂宁一模)商代实行内外服制,内服是商王直辖区,外服是一些附属国,外服对商王没有隶属关系。西周在直辖区外分封诸侯,各诸侯国定期向周天子朝贡,并提供赋役。这表明西周(  )‎ A.废除商代制度而推行分封制 B.继承和发展了商代政治制度 C.最高统治集团权力高度集中 D.实现了对诸侯国的直接控制 B [材料中“西周在直辖区外分封诸侯”,说明西周也沿用了商代的内服制度,体现了西周对商代制度的继承,故选B项;材料中体现了西周有继承商代内服制的内容,所以废除商代制度与材料不符,故排除A项;由于西周实行的分封制,受封诸侯在封地有很大的独立性,所以没有实现最高统治集团权力高度集中,故排除C项;分封制实行层层分封,给予诸侯很大的独立性和自主权,所以实现了对诸侯国的直接控制与史实不符,故排除D项。]‎ ‎7.在平定武庚(商纣儿子)叛乱后,周成王、周公旦便将微子启(商纣庶兄)封于宋地,以殷治殷,而将微子启的儿子烈祖封在了西周的王畿之地,并继续担任史官一职。西周这些做法旨在(  )‎ A.拓展华夏文明的空间 B.削弱血缘政治影响 C.提高史官的政治地位 D.稳固西周统治秩序 D [以殷治殷和将微子启儿子安排在王畿之地既是为了方便管理殷地也是为了辖制微子启,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巩固西周统治,故选D项;宋地本身已经属于华夏区域,不算拓展,故排除A项;以殷治殷是为了更好地巩固统治,并非削弱血缘政治,故排除B项;烈祖担任史官与提高史官政治地位无关,故排除C项。]‎ ‎8.(2019·乌鲁木齐一模)古代有“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 诸侯祭名山大川之在其地者”的说法,到秦始皇时期,“不论是天地鬼神、山川灵怪还是日月星辰,全都作为祭祀的对象。”这反映出(  )‎ A.周朝礼乐制度遭到破坏 B.秦朝继承了古代的祭祀制度 C.秦始皇不遵循古代礼制 D.秦朝大一统君主专制的形成 D [材料说明秦始皇统一后建立了不同于分封制下的新的帝王祭祀体系,这也是秦始皇一统天下,构建专制权威的表现,故选D项;材料显示的是秦朝的祭祀制度,而不是周朝的社会状况,故排除A项;秦朝改变了古代的祭祀制度,故排除B项;秦始皇不遵循古代礼制,是材料的表面信息,不能反映秦始皇这种做法背后的实质问题,故排除C项。]‎ ‎9.(2019·南宁一模)秦统一六国后对官吏实行严格的上计制度,即地方官员须定期把自己所辖范围的户籍、钱谷、刑狱案件等汇编成册,呈送中央,报告治理状况。据此可知,这一制度旨在(  )‎ A.完善选官制度 B.增加政府收入 C.削弱宰相权力 D.加强中央集权 D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秦朝实行的上计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力度,强化了中央集权,故选D项;上计制度并非选官制度,故排除A项;上计制度规定地方定期向中央汇报工作,虽有利于增强中央对地方管理状况的了解,但与增加政府收入没有必然联系,故排除B项;上计制度体现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与削弱相权无关,故排除C项。]‎ ‎10.在秦代,官僚这种政治角色是从分封制下君主的家臣演变而来的,秦代同时设置官府中掌管簿书案牍的吏胥,辅助官员履行政务。这表明秦代(  )‎ A.已经出现成熟的官僚体系 B.平民政治已取代贵族政治 C.官僚政治的制度已经形成 D.中央文官的地位较为突出 C [题干反映了秦代官僚是由分封制下君主的家臣演变而来,设置吏胥辅助官员履行政务,体现了官僚政治的特点,说明官僚政治的制度已经形成,故C项正确;秦代已出现了官僚政治体系,但尚未“成熟”,故排除A 项;秦朝确立的是官僚政治,不是平民政治,故排除B项;材料没有说明吏胥是中央官员还是地方官员,也没有涉及文官和武官的比较,故排除D项。]‎ ‎11.秦汉以后,随着郡县制取代分封制,除帝王继统仍由皇族血缘确定之外,各级权力机构官员的任用主要是通过体现“尚贤”原则的各种选拔制度。这一现象(  )‎ A.表明封建专制皇权日益衰弱 B.意味着宗法制影响的消除 C.说明政权与族权进一步分离 D.是科举制推行的必然结果 C [材料说明郡县制下选官不再依据血缘,说明政权与族权进一步分离,故选C项;秦汉确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杈,专制皇权强化,故排除A项;秦汉以后宗法制尽管不存在,但宗法制的影响依然存在,如尊宗敬祖观念,故排除B项;科举制是隋唐以后推行的选官制度,故排除D项。]‎ ‎12.秦朝的《工律》规定,“为器同物者,其小大、短长、广夹(狭)亦必等”,还规定由官府有关机构校正衡器的权、斗和升,且至少每年应当校正一次。这些规定(  )‎ A.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B.体现对商业活动的重视 C.有利于各地区经济交流 ‎ D.标志统一国内市场形成 C [根据材料“为器同物者,其小大、短长、广夹(狭)亦必等”可知,统一度量衡,打破了春秋战国时期度量衡的混乱局面,便于各地区的交流、融合,故C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西周灭商之后,武王开始实行周初的第一次大分封。受封对象主要有三类:第一,“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第二,武王因“殷初定未集”,于是封纣子武庚,并“使其弟管叔鲜、蔡叔度相禄父治殷”,实质上是周王室在殷地利用武庚的贵族身份扶植起来的“傀儡政权”;第三,周武王“封功臣谋士,‎ 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馀各以次受封”。周公东征(平定“三监”及武庚叛乱,征服东方诸国的战争)后,为了真正控制被征服的广大地区,他开始了第二次大分封。这一次分封,除了分封了大量的姬姓子弟外,周公在“承成王命诛武庚,杀管叔,放蔡叔”之后,“乃命微子(微子是商王帝乙的长子,纣王的庶兄)开代殷后,奉其先祀,作微子之命以申之,国于宋。微子故能仁贤,乃代武庚,故殷之馀民甚戴爱之”。‎ ‎——摘编自彭校《从“和而不同”看周代的政治体制》等 材料二 据载,太公吕尚受封东就国时,“莱侯来伐,与之争营丘。营丘边莱。莱人,夷也”“太公至国,修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周公长子伯禽受封治鲁则经历了一番“变其俗、革其礼”的建“国”过程。秦帝国始祖秦襄公就是在周孝王赐给他诸侯称号和“岐以西之地”的情况下开始立国开疆的。史书所谓秦穆公“兼国十二,开地千里”、齐桓公“并国三十五”、晋献公“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楚庄王“并国二十六,启地三千里”等都是各方诸侯建立地方政府、强化国家政治一统的反映,也是各部族逐渐融合的体现。‎ ‎——摘编自董恩林《论周代分封制与国家统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初实行第一次大分封的对象及其目的,并说明第二次大分封与第一次的不同及其历史作用。(1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受封诸侯“建国大业”的实现过程及其历史意义。(10分)‎ ‎[解析] 第(1)问“对象及目的”,根据材料中关键语句“先圣王”“纣子武庚”“武庚的贵族身份”“功臣谋士”“封弟周公旦于曲阜”“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等,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归纳得出;“不同及历史作用”,根据“分封大量的姬姓子弟”“命微子……开代殷后……殷之馀民甚戴爱之”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第(2)问的第一小问“过程”,根据关键语句“与之争营丘”“因其俗,简其礼”“变其俗、革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兼国十二,开地千里”“并国三十五”等,可以归纳出因俗减礼或移风易俗,开发地方经济,兼并弱小政权,开拓疆土等;第二小问“意义”,可以从扩大了周王朝的疆域和促进中华文明的进步两个角度分析。‎ ‎[答案] (1)第一次大分封的对象首先是古代帝王的后代,目的是争取历史上有影响的古老部族的支持,收买人心;其次是前朝王室后人,目的是拉拢广大商王朝遗民,以此巩固新生政权的地位;再次是姬姓子弟和本朝开国功臣谋士,目的是将受封的宗亲功臣等作为中央的政治和军事屏障,拱卫周王室。(8分)‎ 不同:第二次大分封的对象除了大量的姬姓子弟外,又重新分封商代的贵族微子于宋。作用:拉拢殷地民心,巩固西周统治。(7分)‎ ‎(2)过程:建设地方文明(因俗减礼或移风易俗);开发地方经济;吸纳周边异姓异族部落,开拓疆土等。(5分)‎ 意义:扩大了周王朝的疆域,形成了强大的地方诸侯;推动了民族融合,促进了中华文明的进步。(5分)‎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秦王朝的灭亡既有必然性,也有其偶然性。‎ 秦王朝建立后不仅不思休养生息,反而修阿房宫、筑骊山陵墓、建长城、伐南越、戍五岭,徭役、兵役极度繁苛,再加上它又专任法家,以严刑峻法治天下,从而其兴也暴,其亡也暴。但是这一历史的必然性,却并不是自行实现的,而是经由秦末农民战争才得以完成。正像贾谊概括的那样“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这一作用显然带有许多的偶然性,如“遇雨失期”,九百戍卒中有个陈胜存在,乃至戍守渔阳的遥远,大泽乡的地理位置、气候等。但是,恰恰是这一事件完成了秦朝灭亡的历史必然,而秦朝灭亡的“必然”也就是以这些“偶然”的具体形式而得以实现的。‎ ‎——摘编自王晓菊《何谓历史学》‎ 根据材料表述,概括历史必然性与历史偶然性的关系,并结合秦朝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逻辑合理)‎ ‎[解析] 考查历史偶然性与历史必然性的辩证关系。历史的偶然性是指许多不确定因素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促成某一历史事实,表现了一定的时代特征,历史的必然性产生于历史的偶然性之中。‎ ‎[答案] 示例 观点:历史的必然性通过偶然性来表现,历史的偶然性蕴含着必然性。(2分)‎ 论述:秦王朝创建了以皇帝制为核心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巩固了统一,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但是秦始皇依靠其专制权威行严刑酷法、焚书坑儒、修筑长城等,造成人民与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激化,最后在一系列看似偶然的历史事件的引发下,演变为秦末农民起义,秦王朝短命而亡,偶然之中蕴含着秦朝灭亡的历史必然性。(10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