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宁夏吴忠市2020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联考文科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宁夏吴忠市2020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联考文科试题(解析版)

宁夏吴忠市2020届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联考文科 历史试题 ‎1.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方面的成就突出,推动了社会的转型。文中的成就是指是 A. 铁犁牛耕的出现 B. 高转筒车的发明 C. 耦犁技术的普及 D. 曲辕犁的推广 ‎【答案】A ‎【解析】‎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铁犁牛耕,生产力有了大幅提高,故选A;高转筒车大约出现于唐朝,耦犁技术出现于汉代,曲辕犁出现于唐朝,都与题意时间不符,排除BCD。故选A。‎ ‎2.汉武帝特意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オ,担任侍中、常侍、给事中等职,出入宫禁参议要政。皇帝亲自任命和直接指挥的高级将领如卫青、霍去病等也参与机要,权势均超过宰相。汉武帝的目的是 A. 进一步分散和限制相权 B. 建立军事政权 C. 剥夺宰相的所有权力 D. 为反击匈奴做好准备 ‎【答案】A ‎【解析】‎ 汉武帝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选用人才参议要政,这种做法分散了相权;亲自任命和指挥高级将领也参与机要,更是进一步限制了宰相权力,故选A;汉武帝的目的是分散和限制相权,并非是建立军事政权,排除B;“剥夺……所有权力”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C;汉武帝任用身份低微的士人不能说明是为反击匈奴做好准备,排除D。故选A。‎ ‎3.宋代的理学家们认识到,儒学之所以会受到来自佛教和道教的挑战,在于儒学本身在形而上学的层面上存在着严重的不足。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以哲学形而上学作基础的哲学理论体系。这表明宋代理学的特点是 A. 利用天人感应学说规劝皇帝 B. 强调仁政民本思想以维护统治 C. 吸收佛道思想以充实儒学 D. 完成了儒学的理论化和思辨化 ‎【答案】D ‎【解析】‎ 根据“变成以哲学形而上学作基础的哲学理论体系”可知宋代理学最终形成了完整的哲学体系,完成了儒学的理论化和思辨化,故选D;A项是汉代儒学的特点,B项是先秦儒学的特点,排除;宋代理学家吸收佛道思想并不仅仅是为了充实儒学,而是为了构建完整的理论体系,C项没有体现材料主旨,排除。故选D。‎ ‎4.明中期后,内阁大学土被称为辅臣,称首席大学士为首辅,或称首揆、元辅。嘉靖、隆庆和万历初期,首辅、次辅界限严格,首辅职权极重,主持内阁大政,权力最大,内阁中亦争夺剧烈,次辅不敢与较。下列相关说法正确是 A. 首辅是宰相的别称 B. 明中期后实质上是君主立宪制 C. 嘉靖、隆庆和万历初期首辅职权极重 D. 首辅、次辅界限模糊,争斗不断 ‎【答案】C ‎【解析】‎ 根据“首辅职权极重,主持内阁大政,权力最大,内阁中亦争夺剧烈,次辅不敢与较”可知嘉靖、隆庆和万历初期,内阁首辅掌握大权,即便是次辅也不敢与之较量,说明其职权极重,故选C;首辅是内阁的首席大学士,因为宰相制度已经被废除,因此首辅并不是宰相的别称,排除A;明代依然是君主专制,排除B;根据“次辅不敢与较”可知D项说法与题意相悖,排除。故选C。‎ ‎5.在《海国图志》中,魏源通过征引《地球图说外国史略》和《瀛寰志略》等书中的材料,详细地绍了美国的民主政治,涉及到美国的联邦制度、选举制度、议会制度等。当时的开明人士认为此书“知西洋之强,察西洋之症,此为济国强国之举”。这表明 A. 向西方学习已成中国历史主流思想 B. “中体西用”思想开始萌发 C. 中国闭关自守的大门已被彻底打开 D. 部分中国人的视野得到开阔 ‎【答案】D ‎【解析】‎ 根据“当时的开明人士认为此书‘知西洋之强,察西洋之症,此为济国强国之举’”可知当时部分开明人士对《海国图志》持支持态度,说明当时部分中国人的视野得到开阔,故选D;魏源时期学习西方尚未成为中国历史主流思想,排除A;”中体西用“思想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开始萌发的,排除B;”彻底打开“的说法过于夸张,材料无法体现,排除C。故选D。‎ ‎6.从1872年到1875年清政府选派10岁到16岁的幼童120名到美国留学。容闳的《西学东渐记》记载:“此多数青年之学生,既至新英国省,日受新英国教育之熏熔,且习与美人交际,故学识乃随年龄而俱长。…况彼等既离去中国而来此,终日饱吸自由空气,‎ 其平日性灵上所受极重之压力,一旦排空飞去,言论思想,悉与旧教育不睦。”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清政府的目的是学习美国的先进技术和制度 B. 留学生遇到了中美文化冲突与融合过程中的阵痛 C. 留学生学到了自然科学与资产阶级的人文科学知识 D. 这批留学生成为以后资产阶级革命的主力 ‎【答案】B ‎【解析】‎ 根据“况彼等既离去中国而来此,终日饱吸自由空气,其平日性灵上所受极重之压力,一旦排空飞去,言论思想,悉与旧教育不睦”可知容闳认为留美学生接受美国教育后在思想上与中国旧有传统思想产生冲突和矛盾,即遇到中美文化冲突与融合过程中的阵痛,故选B;材料反映的是容闳的观点,没有反映清政府的目的,排除A;材料主要反映了留美学生在中美文化融合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没有涉及他们学习的内容和日后的活动,排除CD。故选B。‎ ‎7.下列表格数据信息可以反映 ‎1912-1949年中国的工业生产指数(以1933年物价为衡量标准)‎ A. 政权更迭致使经济政策变化直接影了生产指数 B. 国民政府滥发纸币是阻碍民族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C. 国共两党关系是影响当时中国物价变化的主要因素 D. 西方列强的侵略是制约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答案】D ‎【解析】‎ 据表格内容可知,一战后、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工业生产指数出现负增长,而这几段时期分别是列强卷土重来、日本侵略和美国对中国进行经济掠夺的时期,说明西方列强的侵略是制约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故选D;政权更迭对工业生产有一定的影响,但没有直接影响生产指数,如1927年后并没有出现政权的更迭,但生产指数依然受到影响,排除A;国民政府滥发纸币主要是在解放战争时期,排除B;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国共两党处于对峙状态,工业生产指数为正增长;抗战时期国共两党进行合作,工业生产指数为负增长,说明国共两党的关系不可能是影响物价变化的主要因素,排除C。故选D。‎ ‎8.毛泽东说:“上海的几十万工人,几十万其他劳动人民,几万知识分子,和有爱国心的民族资产阶级,现在是第一次不受压迫地联合在了一起。”这一现象最早应出现在 A. 《南京条约》规定上海开埠之后 B. 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之后 C. 上海解放之后 D. 浦东开放之后 ‎【答案】B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国民革命时期,特别是北伐战争时期,国内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等联合组成了革命统一战线,有力地支持了国民大革命运动的开展,中共成立于1921年,故最早出现于中共成立后,B正确;《南京条约》签订时还没有民族资产阶级,排除A项;上海解放后不属于最早,排除C项;浦东开放时毛泽东已经去世,排除D项。‎ ‎9.君主专制的埃及人和西亚人能够建造巍峨的金字塔和神庙,却没有产生哲学、历史学、修辞学、政治学等知识学科。古代西方绝大多数卓越的哲学家、历史学家、戏剧家、演说家、政治家、艺术家,要么是雅曲人,要么就是长期生活在雅典的人,这并不是偶然的。这说明 A. 深刻的文化作品在相对思想开放和自由的情况下オ有可能大量涌现 B. 君主专制的亚非古代国家无法产生深刻的文化作品 C. 雅典的民主只能说是少数人的民主,阻碍了雅典文化的广泛深入发展 D. 正是实行民主制度,我国春秋战国时期才出现了文化繁荣 ‎【答案】A ‎【解析】‎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古代西方没有出现大一统的君主专制国家,雅典是实行民主制度的城邦,社会环境相对自由开放,因此西方能够诞生卓越的哲学家、历史学家、戏剧家、演说家等,和思想相对开放和自由的情况有密切关系,故选A;B项说法过于绝对,君主专制的亚非古代国家也产生过深刻的文化作品,排除B;雅典的民主促进了雅典文化的广泛深入发展,而非是阻碍,排除C;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实行的不是民主制度,排除D。故选A。‎ ‎10.下表是18世纪50年代至19世纪50年代,英国(包括全部爱尔兰)的人口增长状况情况,造成表格中这种变化的背景是 ‎1750年-1851年英国人口数(单位:百万人)‎ A. 工业革命带来的城市化进程 B. 社会生活与生产条件的改善 C. 两大对立阶级的形成 D. 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答案】A ‎【解析】‎ ‎1750—1851年间是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工业革命极大的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改善了社会生活条件,推动了城市化进程,促进了人口增长,故选A;社会生活与生产条件的改善是工业革命的影响,不能称之为人口变化的背景,排除B;由表格中的数据无法看出阶级对立,排除C;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是在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后,与题意无关,排除D。故选A。‎ ‎11.1920年,美国粮食大获丰收,价格却跌到有史以来最低;而被灾荒困扰的苏俄最急需的正是粮食。1921年夏在苏俄境内的美国商人哈默设法在美国购买100万美元的小麦运往苏联,以易货的方式,换取毛皮、白金和绿宝石,从中很赚了一笔。这一事件的历史背景是 A. 西方抛弃了对苏俄的偏见 B. 苏俄实行了新经济政策 C. 美国爆发了大规模经济危机 D. 世界市场正在形成 ‎【答案】B ‎【解析】‎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为了克服战时共产主义带来的政治经济危机,苏俄于1921年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开始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恢复和发展经济,因此苏联与哈默进行贸易解决粮食问题,故选B;材料仅反映了哈默与苏联进行贸易,不能说明西方抛弃了对苏俄的偏见,排除A;美国爆发经济大危机是1929年,排除C;世界市场在20世纪初就已经形成,排除D。故选B。‎ ‎12.‎1955年12月1日,亚拉巴马州蒙哥马利城黑人R・帕克斯夫人在公共汽车上拒绝让座给白人,被捕入狱。在青年黑人牧师马丁・路德・金的领导下,全城5万黑人团结一致,罢乘公共汽车达一年之久,终于迫使汽车公司取消种族隔离制。这反映了 A. 美国的福利政策很不完善 B. 二战后美国民权运动的发展 C. 美苏对峙导致局势紧张 D. 美国社会矛盾得到彻底解决 ‎【答案】B ‎【解析】‎ 据题意可知,在马丁·路德·金的领导下,蒙哥马利城的黑人通过团结一致罢乘公共汽车的方式迫使汽车公司取消了种族隔离措施,这是维护黑人合法权利的运动,反映了二战后美国民权运动的发展,故选B;材料内容涉及的是美国国内的民族歧视,没有体现福利政策,和美苏对峙无关,排除AC;“彻底解决”的说法过于夸张,不符合实际,排除D。故选B。‎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有一种观点认为:西方近代民族主义发生于19世纪初,即在拿破仓对外战争第二阶段的“侵略战争”期间,在法军的铁蹄下,欧洲各国反侵略、反统治的民族主义情绪日益高涨,民族主义思想随之应运而生。进而认为:" nationalism”ー词最早在1836年被界定为“民族感情”的一种形式。民族主义是19世纪初在欧洲被发明的一种学说。”“简而言之,这种学说坚持认为人类被自然地划分为民族,而这些民族又通过特定的可确认的特征为人们所熟知,同时认为政府唯一的合法形态是民族自我统治的政府。”‎ ‎——摘自《民族主义的“内”与“外”》‎ 材料二 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是在“过去”与“现在”不断交互和彼此制约的过程中逐步构建并于甲午后初步形成的。为救亡图存,维新派主张“满汉平等”,“合举国之民心”;立宪派主张“合族救国”:民国后,孙中山将“驱除虏”转变为“民族平等,五族共和”“使世界强国不敢轻视中国”。晚清中国思想界呈现出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流动局面,但剖析各种思潮,不难发现民族主义贯穿其中。‎ ‎——摘编自俞祖华《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类型及主导价值》‎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西方近代民族主义的起源并对拿破仑战争进行评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中国民族主义形成过程的特点,说明近代中国民族主义对民主革命与经济建设的积极作用。‎ ‎【答案】(1)起源:西方近代民族主义起源于19世纪初拿破仑的对外战争中,被侵略的欧洲各国反侵略、反统治的民族主义情绪日益高涨,民族主义应运而生。评价:拿破仑的对外战争初期有利于摧毁欧洲的封建统治基础,巩固并传播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拿破仑对外战争后期逐渐演变为侵略战争,给被侵略的欧洲各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遭到各国的反对,最终导致拿破仑第一帝国的覆灭。 (2)特点:受传统与西学共同影响,与救亡图存相结合,内涵不断丰富。积极作用: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有助于推翻满清专制统治;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新三民主义成为国民革命的旗帜;抗日战争时期民族主义有助于全民族抗战。经济建设:实业救国思潮有助于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解析】‎ ‎(1)起源:根据“西方近代民族主义发生于19世纪初”、“在法军的铁蹄下,欧洲各国反侵略、反统治的民族主义情绪日益高涨,民族主义思想随之应运而生”可知西方近代民族主义的起源是在19世纪初拿破仑的对外战争中,被侵略的欧洲各国反侵略、反统治的民族主义情绪日益高涨,民族主义应运而生。评价:对拿破仑对外战争的评价应该从正反两方面来看待。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拿破仑的对外战争一方面有利于摧毁欧洲的封建统治基础,巩固并传播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但从另一方面来说,他的对外战争逐渐演变为对外侵略战争,给被侵略的欧洲各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遭到各国的反对,最终导致拿破仑第一帝国的覆灭。 (2)特点:根据“ 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是在‘过去’与‘现在’不断交互和彼此制约的过程中逐步构建”得出受传统与西学共同影响;根据“为救亡图存,……晚清中国思想界呈现出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流动局面,但剖析各种思潮,不难发现民族主义贯穿其中”得出与救亡图存相结合,内涵不断丰富。积极作用:民族主义的积极作用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在民主革命上,民族主义在辛亥革命、国民大革命和抗日战争中都发挥了积极作用,为推翻清王朝、击败北洋军阀和战胜日本侵略者都起到了巨大作用;在经济建设上,实业救国思想极大的推动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这是民族主义在经济上的突出反映。‎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西方社会思想文化的发展 事件 意义 文艺复兴 传播人文主义思想 地理大发现 开阔人们视野 宗教改革 否定教会权威 启蒙运动 理性精神质疑宗教 达尔文进化论 神学受到严厉考验 现代科学及教育发展 教会影响力减低 ‎——根据理查德・塔纳斯《西方思想史》中相关内容整理 综合上述表格信息,自拟一个标题,结合世界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具体合理,史论结合)。‎ ‎【答案】论题:西方社会思想文化的发展促进思想解放。‎ 论述:文艺复兴提倡个性解放,反对宗教神学来世观念,传播了人文主义精神,促进了思想解放;地理大发现打破了世界相对孤立的状态,使世界联系成为一个整体,开阔人们视野;宗教改革提出信仰得救,启蒙运动宣传自由平等、天赋人权,提倡理性,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达尔文进化论、现代科学及教育发展,科学知识的进步有力地冲击了宗教神学观,使人们逐步摆脱宗教神学的束缚,思想得到空前解放。最后,说明近代西方思想文化的发展、推动人们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解析】‎ 根据“传播人文主义思想”“开阔人们视野”“否定教会权威”“教会影响力减低”,可概括出论题:西方社会思想文化的发展促进思想解放。论述:结合所学,可从文艺复兴传播人文主义思想,地理大发现开阔人们视野,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达尔文进化论以及现代科学及教育发展,冲击了教会神学思想的束缚等说明西方社会思想文化的发展促进思想解放。‎ ‎15.材料 光绪十五年,新任湖广总督张之洞抵达武昌,张之洞是为修筑中国第一条铁路而来。铁路是西方工业革命的产物,真正从开发利源以振兴经济的高度认识铁路的近代化价值的,张之洞是第一人。他提出在中国的腹地武汉,先建一条通往京师的主干芦汉铁路,…张之洞敏锐地认识到,人类已经进入“钢铁时代”,“钢铁经济”成为世界工业发展的方向,他要追赶这个世界潮流。张之洞在户部未拔款的情况下,向外省七凑八借,硬是把冷灶点热,撸起袖子干起来。1891年1月,龟山结束了沉睡的历史,汉阳铁厂破土动エ了。……我国首家系统完备的军エ厂一一汉阳兵工厂也投产了,不再是仿造,而是把洋技术为我所用。中国从此有了自己制造的现代武器和无烟炸药,造枪在汉阳,就叫“汉阳造”,“汉阳造”以后在中国近代军事建设以及国防中起到重要作用。有了工厂,急需大批人オ,张之洞开始致力于书院改制,…还派遣留学生去日本,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一个铁厂带动起一大批企业,一个新式学堂带动起一大批新学校,武汉这个城市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于永昌《张之洞的“改革创新”对当今的启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之洞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归纳张之洞在武汉的改革措施并进行评价。‎ ‎【答案】(1)清政府面临统治危机和民族危机,学习西方近代技术挽救民族危机,开发利源振兴经济,世界发展潮流的影响。 (2)张之洞的改革措施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进步。但他只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没有从根本上进行变革,最终不能挽救民族危机。‎ ‎【解析】‎ ‎(1)张之洞改革的原因,根据“从开发利源以振兴经济的高度认识铁路的近代化价值”得出开发利源振兴经济;根据“张之洞敏锐地认识到,人类已经进入‘钢铁时代’”得出世界发展潮流的影响;结合所学还可从清政府面临统治危机和民族危机、张之洞作为洋务派代表主张学习西方技术挽救统治危机的角度进行总结。 (2)对张之洞的改革措施应该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评价,一方面根据“一个铁厂带动起一大批企业,一个新式学堂带动起一大批新学校,武汉这个城市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可知他的改革措施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进步;但结合所学又可知,他只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没有从根本上进行变革,最终不能挽救民族危机。‎ ‎16.材料 20世纪中后期美国对外政策表 政府 对外政策 主要内容 杜鲁门政府 ‎(19451953年)‎ 遏制战略 ‎“要按美国的构想来改造世界”,遏制苏联,在全世界范围内建立反苏、反共的广泛联盟。对新中国实行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包国的政策。‎ 尼克松政府 ‎(1969-1977年)‎ 尼克松主义 全球战略收缩,要求盟国在政策上协调一致,共同对付苏联;维持美苏之间的均势;打开对华关系大门,利用中国制约苏联。‎ ‎——摘编自雷兴长《论美国外交政策的演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中期美国外交政策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原因。影响美国外交政策演变的决定因素是什么?‎ ‎【答案】(1)由孤立、封锁新中国到改善与中国的关系,实现中美关系的正常化。 (2)原因: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经济危机和越南战争的拖累,中国综合国力的增长,国际地位的提高;中美两国国家利益的需要。决定因素:国家利益和国家实力。‎ ‎【解析】‎ ‎(1)根据“对新中国实行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包国的政策”、“打开对华关系大门,利用中国制约苏联”可知20世纪中期美国外交政策的变化在于美国由孤立、封锁新中国到改善与中国的关系,实现中美关系的正常化。 (2)美国外交政策变化的原因可从美国受经济危机困扰和越南战争拖累、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中国综合国力增长,国际地位提高和中美两国国家利益需要的角度进行分析。综合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可知,影响美国外交政策演变的决定因素是国家利益和国家实力。‎ ‎17.材料 明年(1449年)秋,(蒙古瓦刺部首领)也先大入寇,王振挟帝亲征。谦与尚书邝野极谏,不听。野从治兵,留谦理部事。及驾陷土木,京师大震,众莫知所为。郕王监国,命群臣议战守。侍讲徐理言星象有变,当南迁。谦厉声曰:“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王是其言,守议乃定。…初,大臣忧国无主,太子方幼,寇且至,请皇太后立郕王。王惊谢至再。谦扬言曰:“臣等诚忧国家,非为私计。”王乃受命。九月,景帝立…初,也先深入,视京城可旦夕下。及见官军严阵待,意稍沮。叛阉喜宁嗾使邀大臣迎驾,索全帛以万万计,复遂谦及王直、胡漫等出议。帝不许,也先气益沮。度中,寇窺德胜门。谦令(石)亨设伏空含,遣数骑诱敌。敌以万骑来薄,副总兵范广发火器,伏起齐击之。……相持五日,也先邀请既不应,战又不利,知终弗可得志,又闻勤王师且至,恐断其归路,遂拥上皇由良乡西去。谦调诸将追击,至关而还。‎ ‎——《明史・于谦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京保卫战的历史背景与影响。‎ ‎(2)根据材料,归纳于谦在北京保卫战中措施,并对于谦进行评价。‎ ‎【答案】(1)背景:土木堡之变,明军大败,主力覆灭,明英宗被俘;瓦剌军队进逼北京;朝臣商议迁都;于谦力主迎立郕王为帝。影响:打败瓦剌军队,解除了北京面临的危机;加强了京师部队的战斗力,加强了边防建设;收复了许多要塞和重镇,使明王朝的统治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2)措施:拒绝迁都,迎立迎立郕王为帝;加强北京防务,击败进犯的瓦剌军队。评价:于谦的行为化解了明朝因土木堡之变而面临的统治危机,保卫了北京的安全,为巩固明朝统治做出了突出贡献;但他迎立郕王为帝的行为为后来明英宗复辟,自己被英宗诛杀埋下了隐患。‎ ‎【解析】‎ ‎(1)背景:根据“及驾陷土木,京师大震”得出土木堡之变,明军大败,主力覆灭,明英宗被俘;根据“侍讲徐理言星象有变,当南迁”、“也先深入,视京城可旦夕下”得出瓦剌军队进逼北京;朝臣商议迁都;根据“请皇太后立郕王”得出于谦力主迎立郕王为帝。影响:根据“也先邀请既不应,战又不利,知终弗可得志”得出打败瓦剌军队,解除了北京面临的危机;根据“谦调诸将追击,至关而还”得出收复了许多要塞和重镇,使明王朝的统治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北京保卫战还加强了京师部队的战斗力,加强了边防建设。 (2)措施:根据“言南迁者,可斩也”得出拒绝迁都;根据“请皇太后立郕王”得出于谦力主迎立郕王为帝;根据“官军严阵待”得出加强北京防务,击败进犯的瓦剌军队。影响:综合材料内容可知,于谦的措施和行为一方面解决了北京面临的危机,巩固了明王朝的统治,但也为后来明英宗复辟,自己被英宗诛杀埋下了隐患。‎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