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二轮复习通史版第十二讲社会主义曲折发展中的探索——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作业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通史版第十二讲社会主义曲折发展中的探索——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作业

第十二讲 社会主义曲折发展中的探索——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  限时:35分钟 总分:85分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60分) ‎ ‎1.(2019陕西名校联考二)美国史学家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写道,新中国成立之初,“所谓民主党派也被吸收进了统一战线和政协”,“在24名新政府部长中,有11人是这些小党或无党派‘民主人士’”。其记述在客观上体现出(  )‎ A.新中国政权具有鲜明的民主性 B.新中国各政党共同执政 C.人民政协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 D.民主人士拥有政治特权 答案 A 材料中讲述了新中国成立之初有许多民主党派人士和无党派人士被吸收进新政权中,这反映了新中国的政权代表了更广大人民的利益,因而具有鲜明的民主性,故A项正确。新中国各政党中,只有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其他党派均为参政党,故B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提及新政协的作用,故C项错误。D项表述本身错误,故可排除。‎ ‎2.(2019天津河东一模)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下列说法最能直接体现这一规定的是(  )‎ ‎①以北京为首都 ‎②以五星红旗为国旗 ‎③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 ‎④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等为副主席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答案 B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的国家性质是新民主主义国家。首都和代国歌的确定不能直接体现当时的国家性质。故①③不符合题意,错误。B项正确。‎ ‎3.(2019重庆三诊)1949年11月20日,北京市第二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开幕。与会各界代表共423人,会议选举聂荣臻为北京市市长,讨论了98件市政建设议案,制订了5项税收方法。据此可以推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全国各地的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 A.代表都是经由选举产生 B.组织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 C.以制定新宪法为工作目标 D.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雏形 答案 D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在普选的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以前,由地方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行了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雏形,故选D项。根据所学内容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并不是由选举产生的,故排除A项;我国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开始于1953年的“一五”计划,与题意时间不符,故排除B项;新宪法是由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颁布的,各地的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并不是以制定新宪法为工作目标,故排除C项。‎ ‎4.(2019湘赣十四校联考)世界银行前驻华代表皮特·鲍泰利教授说,“多党制并非民主的精髓,民主的要义是能够对人民负责。”基于这点认识,鲍泰利断言,中国很有可能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个通过一党制来实现民主的国家”。下列对鲍泰利断言的中国政治制度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B.初步建立于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C.在1954年前,中国人民政协代行全国人大职权 D.它适应中国的国情,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答案 D 材料“通过一党制来实现民主的国家”主要体现的是政党制度,由此推知该政治制度指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该制度是新中国成立之初建立的,是符合国情的制度,属于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叙述错误,符合题意。‎ ‎5.(2018四川雅安二诊)据调查,山西忻县143个村1949—1952年有8 253户农民出卖土地39 912亩,出卖房屋5 162间,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出卖土地的户数和亩数,1953年比1952年都增加5倍多。这一现象(  )‎ A.表明了土地改革成就显著 B.反映了农村土地性质发生改变 C.加速了社会主义改造步伐 D.奠定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的基础 答案 C 材料反映了三大改造前,农村中土地买卖现象严重,这不利于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从而加速了社会主义改造的步伐,C项正确。材料中的现象不是土地改革的成就,A项错误;当时农村中仍然是土地私有制,土地性质没有根本性改变,B项错误;D项与材料无关,错误。‎ ‎6.(2019陕西榆林模拟)1953年至1957年,新中国仿照苏联工业化模式实施第一个为期五年的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到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的成就,国民经济面貌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材料说明(  )‎ A.“一五”计划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化的起步 B.国家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导致农轻重比例不协调 C.借鉴苏联经验,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D.“一五”计划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答案 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故D项正确。标志中国近代工业化起步的是洋务运动,故A项错误。材料并没有体现农轻重比例不协调的信息,故B项错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并不是通过借鉴苏联经验所显示出来的,故C项错误。‎ ‎7.(2019江西名校联盟二检)下图是《苏联专家援建新中国》宣传画。这一宣传画主要反映出(  )‎ A.中苏两国外交的本质特征 B.新中国初期经济建设方针 C.中苏经济合作的主要模式 D.工农业生产受到苏联影响 答案 B 读图可知,该宣传画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苏联对中国进行经济援助,中国借鉴苏联经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建设方针,故选B项。材料信息无意强调中苏两国的外交,排除A项。中苏经济合作在多个领域展开,C项在宣传画中无法体现,排除。该宣传画只反映了苏联专家援助中国工业建设的情况,未涉及农业,排除D项。‎ ‎8.(2019四川雅安三诊)20世纪50年代,国家一方面通过农业互助合作,解决土地改革后部分农户生产资料不足、劳力、资金短缺的困难,促进农业发展;另一方面又实施“进口替代”政策,通过出口部分农产品换回发展重工业所需的生产资料。以上做法(  )‎ A.改变了农业落后面貌 B.促进了工农业平衡发展 C.适应了当时国家战略需求 D.打破了西方对中国的经济封锁 答案 C 20世纪50年代,国家一方面通过农业互助合作,解决土地改革后部分农户生产资料不足、劳力、资金短缺的困难,促进农业发展;另一方面又实施“进口替代”政策,通过出口部分农产品换回发展重工业所需的生产资料,这些做法适应了当时国家战略需求,故C正确。‎ ‎9.(2019湖南衡阳一模)1962年,中共中央制定“农村十六条”,规定:“恢复社员的自留地,允许社员发展家庭副业和手工业的生产,开放农村集市贸易。”这一规定(  )‎ A.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的恢复 B.标志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开始 C.意在调整农村的土地所有制 D.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转型 答案 A 受“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影响,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材料中“农村十六条”的规定旨在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的恢复,故选A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开始,故B项错误。材料中的规定并未调整农村的土地所有制,故C项错误。当时中国农村产业结构并未转型,故D项错误。‎ ‎10.(2019陕西联考五)1955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城乡划分标准的规定》,对“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做出明确划分,我国城乡二元分离的户籍结构由此开始,国家严格限制人口流动。这一举措(  )‎ A.极大地推动了工业化建设 B.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 C.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 D.适应了当时经济体制建立的需要 答案 D 实行城乡二元分离的户籍结构,严格限制人口流动,有利于国家从总体上安排经济发展计划,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相呼应,适应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的需要,故答案为D项。“一五”计划中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极大地推动了工业化建设,排除A项;这一举措不是为了稳定社会秩序,排除B项;这一举措与社会主义制度的特征无关,排除C项。‎ ‎11.(2019陕西西安三模)据统计,在1959年,我国农业总产值比上年下降13.6%,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1960年,农业继续大幅度减产,总产值比大幅度下降的上年又下降12.6%。针对这一现象,我国政府(  )‎ A.引导农民建立生产合作社来恢复经济 B.反思“左”倾错误,对国民经济调整 C.大力鼓励农民开展包产到户自救措施 D.逐步抛弃了集体农业的生产组织模式 答案 B 据材料“在1959年,我国农业总产值比上年下降13.6%,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1960年,农业继续大幅度减产,总产值比大幅度下降的上年又下降12.6%”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此时我国正处于经济困难时期,针对国民经济的困难,1960年冬我国政府实施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B正确。‎ ‎12.(2019安徽合肥二模)“三线建设”是中国经济史上一次极大规模的工业迁移过程。对此记述有领导撰写的传记或回忆录、政府部门编写的资料、纪实文学、影视作品、厂史、厂志、学者的论文、三线建设亲历者撰写的相关著述等。由此可推知(  )‎ A.亲历者撰写的历史可信度较高 B.工厂与政府部门掌握的史料丰富 C.“三线建设”的研究比较混乱 D.历史书写的群体呈现多元化特点 答案 D 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参与书写三线建设历史的群体构成比较多元,学者、政府人员、媒体人、“三线人”等群体有着各自不同的书写动因、方式和特点,故选D项。三线建设亲历者撰写的历史可能会掺杂个人情感,不一定可信度较高,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工厂和政府部门掌握的史料丰富,排除B项;材料显示“三线建设”的历史书写群体呈现多元化,不是研究混乱,排除C项。‎ ‎13.[2019湖北七市(州)3月联考]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政府对外资企业,采取按国籍、系统、行业等区别对待的办法,分别先后缓急给予正当处理;又有计划、有步骤、有区别地处理了外资企业和外国政府或外国人在中国兴办或津贴的各种文化、教育、卫生与救济机构。这些措施 (  )‎ A.融洽了与社会主义阵营的关系 B.确立了新民主主义的革命纲领 C.奠定了与各国平等交往的基础 D.实现了对国民经济命脉的掌握 答案 C 新中国成立初期,对外国在华的各项事务分别先后缓急给予正当处理,实质上是清除一些帝国主义以不平等条约取得的在华特权利益,为与这些国家在平等基础上建立新的外交关系作准备。故答案为C项。这些措施并不是针对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排除A项;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的革命任务基本完成,排除B项;这些措施针对的是外国在华企业和机构,不能说明实现了对国民经济命脉的掌握,排除D项。‎ ‎14.(2019重庆沙坪坝南开中学四模)1955年8月,中美大使级会谈在日内瓦(后在华沙)举行,至1970年会谈共进行了136次。中方代表是驻波兰大使王炳南,美方代表是驻捷克斯洛伐克大使约翰逊,双方就彼此关注的问题进行接触和交换意见。中美大使级谈判(  )‎ A.反映国际形势逐步缓和 B.标志中国外交政策改变 C.体现中国外交的灵活性 D.为中美建交奠定了基础 答案 C 中美大使级会谈由中国驻波兰大使王炳南和美国驻捷克斯洛伐克大使约翰逊负责,这说明了在当时两大阵营对峙的背景下,中国外交的灵活性,故C项正确。‎ ‎15.(2019山东菏泽一模)下面为1952—1958年我国科研成果统计表。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时间 ‎1952—1955年 ‎1956—1957年 ‎1958年8月1日 至9月10日 数据 科研项目100项 科研项目400项 科研成果3 406项 A.“左”倾错误已经波及科研领域 B.“一五”计划的实施激发了科研热情 C.“科教兴国”战略推动了科研腾飞 D.新中国逐步迈入“科技的春天”‎ 答案 A 从材料信息看,1958年8月1日至9月10日,仅一个多月的时间,我国科研成果就达到3 406项,这体现了科技领域的“大跃进”,说明“左”倾错误已经波及科研领域,故选A项。“一五”计划的重点是发展重工业,且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一五”计划的实施激发了科研热情,故B项错误;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排除C项;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召开后,中国迎来了“科技的春天”,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共25分)‎ ‎16.(2018河南八市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  材料一 1876年,美国公司以欺骗和贿赂手段在上海修建的吴淞铁路,遭到沿线破产农民和搬运工的反对,最终由清政府赎回拆毁;1879年李鸿章为了将唐山开平的煤炭运往天津,奏请修建唐山至北塘的铁路,因顽固派提出“火车烟伤禾稼,震动陵寝”,铁路“为祖宗所未创,应当立予停止,以维国本顺舆情”,而不得不缩短铁路,仅修唐山至胥各庄一段,并由骡马牵引车辆;甲午战后,列强掠夺中国的“筑路权”,不仅铁路被外国人经营,而且铁路沿线的开矿、林业、税收等权力也被外国控制。‎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提出“余注全力于铁路政策,以谋发达民生”,担任全国铁路督办;着眼于华南、西南和西北偏远地区的开发,计划修筑十万英里(160 000千米)铁路,分中央、东南、东北、西北和高原五个铁路系统。但当时军阀混战的形势下,这些铁路建设规划不可能得到实施。直到1949年,全国名义上有铁路21 810千米,实际勉强维持通车的仅11 000千米。‎ ‎——摘编自郝瀛《中国铁路建设》‎ ‎  材料二 新中国“一五”计划初期,曾主张基础建设第一,把新建铁路放在首位。由于运量增长迅速,既有铁路运输能力逐渐不能适应,局部地区发生线路和站场堵塞,从而修改“一五”时期铁路建设的指导思想为: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对既有铁路进行技术改造。同时逐步扩大铁路运输网,继续改善铁路的经营管理,并相应地培养铁路建设人才。经过“一五”期间的建设,铁路面貌焕然一新,支离破碎的铁路网连成一个整体,新建铁路项目全部得以落实。‎ ‎——摘编自李远富《铁路规划与建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铁路事业发展的特点并简析其成因。(12分)‎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五”计划期间中国铁路发展的变化,并说明该时期铁路发展的意义。(13分)‎ 答案 (1)特点:发展缓慢,相对落后;地域分布不平衡;与帝国主义侵略有关。(6分)‎ 成因: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顽固势力的阻挠;帝国主义侵略;政局动荡不安。(6分)‎ ‎(2)变化:从注重新建铁路到改造既有铁路与扩大铁路网相结合;铁路独立自主建设;铁路布局趋向合理;基本统一规划;既注重经营管理还注重培养建设人才。(6分)‎ 意义:促进“一五”计划的完成;加强了各地之间的人员物资交流,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有利于巩固人民政权;为以后的铁路建设奠定了初步基础。(7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