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安徽省阜阳市颍上二中2019-2020学年高一第二学期分班考试历史试卷
历史学科试卷 (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48分.请将所选答案填涂答题卡上.) 1.(2分)如图是周代世系略图,它反映的政治制度是(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三公九卿制 D.三省六部制 2.(2分)唐朝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中写道:“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服章之美,谓之华。”这说明春秋时期( ) A.各诸侯国臣服于夏的统治 B.各民族都推崇华夏文明 C.该时期少数民族势力增强 D.华夏认同观念初步形成 3.(2分)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 A.二者都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B.前者贵族政治后者官僚政治 C.二者都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D.二者都实现了权力高度集中 4.(2分)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 ) 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 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 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 5.(2分)2018年2月《天路文华﹣﹣西藏历史文化展》在首都博物馆隆重开幕。下列展品中,能够说明元朝对西藏实施有效管辖的是( ) A.金成公主进藏图唐卡 B.宣政院印 C.驻藏大臣令牌 D.达赖喇嘛金印 6.(2分)1839年12月,林则徐写了一封信让人转交给英国女王。信中写到“贵国王历次进表文云:凡本国人到中国贸易,均蒙大皇帝一体公平恩待…我天朝君临万国,尽有不测神威,然不忍不教而诛…接到此文后,即将杜绝鸦片缘由,速行移覆,切勿诿延。”该信( ) A.直接导致了鸦片战争的爆发 B.反映鸦片战争前的传统观念 C.体现了林则徐“睁眼看世界” D.说明当时英国女王掌握实权 7.(2分)“它(某场战争) 发端于广东一隅而最终进入华北,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夷夏之大防因之而完全崩溃。”与这场战争直接相关的不平等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8.(2分)1895年《马关条约》中规定:“中国认朝鲜国确为完全无缺之独立自主国,故凡有亏损其独立自主体制,即如该国向中国所修贡献典礼等,嗣后全行废决。”这一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 A.结束了中国与朝鲜间的外交关系 B.废除清朝与朝鲜间的不平等条约 C.使朝鲜成为真正独立的民族国家 D.使日本清除了清朝在朝鲜的影响 9.(2分)面对列强提出的和议大纲,清政府宣布今后的对外方针是“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更厚颜无耻地说:“今兹议约不侵我主权,不割我土地,列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随后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了( ) A.《南京条约》 B.《马关条约》 C.《辛丑条约》 D.《二十一条》 10.(2分)《时报》记载:“是故今日之列国,对于此次鄂(湖北)乱,苟能严守中立,相约不肯发难,则此次革命结果,无论两造孰胜孰败,吾国民皆知感激大义……”。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国民革命运动 C.辛亥武昌首义 D.八一南昌起义 11.(2分)据《每周评论》(1919年5月日)记载:学生们边行进,边宣传,“许多人民看见掉泪,许多西洋人看见脱帽喝彩,又有好些巡警也掉泪”。这说明五四运动( ) A.得到了西方国家的支持 B.青年学生是运动的主力 C.激发了人民的广泛觉悟 D.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 12.(2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适应了近代以来社会进步和革命发展的客观要求。相比于中共“一大”的党纲,中共“二大”党纲的最大变化是( ) A.暂时放弃了实现共产主义的目标 B.进一步认清了当时中国的具体国情 C.直接为国共两党合作奠定了基础 D.明确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 13.(2分)下列为中国近代某一历史时期,一些阶层占国民党党员的比例统计表(整理自王建朗、黄克武主编的《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这一历史情形,最有可能出现于( ) 阶 层 农民 工人 学生 商人 军、警、法、政、自由职业者等 占国民党党员的比例 40% 23% 25% 10% 极低 A.辛亥革命时期 B.五四运动时期 C.国民革命时期 D.土地改革时期 14.(2 分)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认为“民族战争而不依靠人民大众,毫无疑义将不能取得胜利。”国民党则在抗战建国纲领中提出“欲求抗战必胜,建国必成,固有赖于本党同志之努力,尤须全国人民戮力同心,共同担负”。可见国共两党( ) A.都强调全民族抗战的重要性 B.都实施了全面抗战路线 C.都注意到抗日战争是持久战 D.都认为兵民是胜利之本 15.(2分)1954年6月以后,全国各地报纸、杂志都以极大的篇幅登载阐明宪法草案的通俗文章,广播电台连续举办宪法草案讲座,各出版机关一共出版了1184万册宪法草案单行本和大量有关宪法知识的书籍。民族出版社还将宪法草案译成蒙、藏等民族文字。这些做法( ) A.完善了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B.使人民群众真正成为了国家主人 C.推动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D.有利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 16.(2分)1952年,中国代表团团长南汉宸在莫斯科国际经济会议上指出,“我们深信不同政治制度的国家是可以和平共处、发展国际经济贸易关系的。”南汉宸指示中国代表团,在对外贸易上不能向苏一边倒。中国和英法等国签订了一系列贸易协定。这反映出( ) A.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出现分化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促进外贸发展 C.美国在西方世界影响力下降 D.中国经贸政策突破意识形态因素 17.(2分)1950,1953,1958版中国护照均为中俄文对照;1971、195版为中法英文对照。这两个时期因私护照几乎为零。1980版将1975版的“本护照前往下列国家和地区有效”修改为”本护照前往世界各国有效”。到2005年我国签发的400万本护照中,有80%是因私护照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中法英文对照的出现是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的结果 B.修改的内容是为了方便与发展中国家的交流与合作 C.护照演变反映了我国外交事业随国内外形势而调整 D.因私护照的增多推动我国外交向全方位的方向发展 18.(2分)雅典城邦规定五百人会议代表任期为一年,不得连任,公民一生任代表不能超过二年。据学者估计当时雅典城邦公民约3到4万人。这说明,古雅典( ) A.民主制不符合城邦实际 B.公民广泛参与城邦管理 C.人人都能直接管理城邦 D.政治权力仍被贵族把控 19.(2分)2017年6月,保守党人特雷莎•梅( Theresa May)成为英国首相,并对内图进行改组。特蕾莎•梅作为英国首相( ) A.任职与国王毫无瓜葛 B.由议会上院议长兼任 C.尊崇议会下院选举结果 D.由两院联合选举产生 20.(2分)虽然1871年宪法规定德意志皇帝是国际交往中国家主权的唯一体现者,但事实上巴伐利亚等国的君主在对外关系上仍然保留了派遣和接受对外使节的权利。这表明当时德国( ) A.厉行专制主义 B.奉行联邦体制 C.确立君主立宪制 D.处于分裂状态 21.太平天国运动借助基督教义反清,义和团运动凭借道教诸神“灭洋”。这表明近代中国 A.中外文化冲突加剧 B.民主独立成为时代主题 C.科学技术发展落后 D.农民运动缺乏科学理论 22.1900年12月27日,八国联军占领天津后成立的临时政府发表告谕:限定5日内将各类军械进行上交,如逾期不交,一经查出,军械没收,私藏者一律斩首。这说明 A.列强强化对华殖民统治 B.清政府已完全屈服于列强 C.《辛丑条约》走向了落实 D.八国联军已准备发动战争 23.1911年11月3日清政府颁布的《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规定:大清帝国皇统万世不易;皇帝神圣不可侵犯;皇帝之权,以宪法所规定者为限;皇族不得为总理大臣及其他国务大臣并各省行政长官。清政府此举意在 A.获得西方列强支持 B.维护专制统治 C.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D.瓦解革命阵营 24.民国十五年,有一支军队势如破竹,同年席卷湖南,进入湖北,占领武汉,又沿长江东下,攻占江西首府南昌。这正是当年洪秀全的太平军通过的路线,而该军速度是太平军的数倍。材料中涉及的“军队”和事件指的是 A.湖北新军和武昌起义 B.国民革命军和北伐 C.工农红军和土地革命 D.八路军和抗日战争 二、非选择题(本卷共三大题,共52分) 25.制度创新有利于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20分) 材料一 有学者认为,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最独特之处在于,我们是唯一保持了两千年中央集权制的国家。中国历史上的众多制度创新,从本质上来说,都围绕着四大基本制度(郡县制、尊儒制度、科举制度、国有专营制度)而展开。这四个基础性制度,如四根“支柱”共同支撑起中央集权的“大厦”,历经上千年的打磨和探索,日渐趋于精致完善,在明清时期达到巅峰。 材料二 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万户以上为“令”,减万户为“长”。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择乡三老一人,为“县三老”,与县令、丞、尉,以事相教。以此治国者,莫不皆然。夫惟于一乡之中,官之备而法之详,然后天下之治,有条而不紊。至于今日,一切荡然无有存者。积尊累重,以居乎其上。而下无与分其职者。兴亡之涂,罔不由此。 ——摘编自顾炎武《日知录》 材料三 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析郡县制和科举制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的?(6分) (2)据材料二,概括作者赞同的地方基层治理举措,分析其政治意图。(6分) (3)依据材料三概括其观点,并结合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创立与发展的基本史实论证这一观点。 (8分) 26.对公权力运行进行监察的行政监督机制,是人类政治文明的成果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 高皇帝以圣德受命,建立鸿业,置御史大夫,位次丞相,典正法度,以职相参,总领百官,上下相监临,历载二百年,天下安宁。”“汉家至德溥大,宇内万里,立置郡县。部刺史奉使典州,督察郡国,吏民安宁。” ——《汉书·朱博传》 材料二 (明朝)设六科给事中,按六部的业务进行对口监察,有单独上奏言事,监督和弹劾百官的权力。六科被称为“风宪之司”,可以风闻奏事,而不一定负核实的责任,所以当时的六部官员“无敢抗科参而自行者”。明代的东厂、西厂、锦衣卫等都是君主直接委派的特别亲信,他们用公开或秘密的方式进行特别监察,往往用于治理大狱、检举吏民奸罪,伺察密告。 ——韦庆远、柏桦《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 每年一度的不满意测试……目的就是要阻止任何人成为太受欢迎的人,阻止像庇西特拉图(公元前五世纪中期的雅典独裁者)这样的人,企图利用公民大会作为成为僭主的台阶。每一年,雅典人投票放逐一人达10年之久,这是一种预防犯罪的处罚。 ——【美】伊恩·莫里斯《希腊人历史、文化和社会》 材料四 在美国,新闻媒体被封为“政府第四部门”,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政治生活中的一支原生力量,它决定着公众讨论的议事日程……一头牵着政府,一头牵着国民敏感之极的神经,一旦白宫的某些政策发生偏误或总统等政要滥用行政职权,立即就会招致一场新闻舆论带来的暴风雨。……更为重要的是,新闻媒体具有动员民众的实际能力,它对行政官员具有一种无形的约束力。 ——彭正波《美国的行政监督机制》 依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汉、明两朝行政监督制度的基本内容。(8分) 依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古代雅典监督制度的特点和目的。(6分) (3)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新闻媒体被封为‘政府第四部门’”的原因。依据以上材料,比较中国古代和西方社会在行政监督主体上的不同之处。(6分) 27.(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共产党历次重要会议情况(1921年﹣1949年) 会议 时间 地点 介绍 一大 1921年 上海 嘉兴 建党;通过党纲、宣言;强调与第三国际的联系。 二大 1922年 上海 制定了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明确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三大 1923年 广州 讨论同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问题。 四大 1925年 1 上海 明确提出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和工农联盟问题。 五大 1927年 4 武汉 批评了陈独秀错误,但对无产阶级如何争取领导权,如何领导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及建立革命武装未能作出回答。 八七会议 1927年 8 汉口 确立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六大 1928年 6 莫斯科 认真总结了大革命失败以来的经验教训。解决了中国的社会性质与革命性质问题,提出了党的总路线是争取群众。 遵义会议 1935年 遵义 纠正错误军事路线,改组中央领导机构,毛泽东回到中央领导岗位。 七大 1945年 延安 毛泽东作《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确定了毛泽东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七届二中全会 1949年春 延安 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城市、转移到恢复和发展生产方面,并提出革命胜利后由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的任务。 ﹣﹣来源:中国共产党历次代表大会数据库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中自行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高一(下)历史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48分.请将所选答案填涂答题卡上.) 1.【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主要考察西周的分封制。 【解答】通过材料图片可以看出,这体现了西周时期的分封宗法制度,故A正确; 郡县制,三公九卿制是秦朝时期形成的,排除BC。 三省六部制是唐朝时期的中央行政制度,排除D。 故选:A。 2.【分析】本题考查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解题的关键是“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服章之美,谓之华”。 【解答】“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服章之美,谓之华”说明春秋时期华夏认同观念初步形成,故D正确; ABC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D。 3.【分析】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和郡县制,依据材料并联系教材可以得出分封制是贵族政治,郡县制是官僚政治。 【解答】A.分封制是为了维护西周贵族统治,并非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排除; B.分封制是为维护贵族统治,郡县制为维护官僚统治,正确; C.郡县制并非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排除; D.分封制并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 故选:B。 4.【分析】本题考查唐朝的三省六部制。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对基础知识准确掌握的能力。 【解答】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相权一分为三;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行宰相权,宰相的权力进一步被分割,这些措施都达到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的目的。 材料中“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反映唐高宗时宰相资历门槛更低、数量更多,说明唐高宗继续沿用分割宰相权力的办法来达到进一步削弱相权、强化皇权的目的,故B项正确。 A、C、D三项与唐高宗的政治意图不符,应排除。 故选:B。 5.【分析】本题关键信息是“元朝对西藏实施”,结合元朝的行省制进行分析即可。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在西藏地区设置宣政院进行管辖,B选项符合题意; A选项属于唐朝时期民族关系发展的表现,排除; 驻藏大臣和达赖喇嘛是在清朝时期出现的,CD选项排除; 故选:B。 6.【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鸦片战争,要求学生结合鸦片战争的背景特征来分析。 【解答】材料反映的是在鸦片战争之前林则徐向英国女王写的外交性,从材料中明显体现了天朝上国的传统观念,这是鸦片战争之前的中国外交观念。 故选:B。 7.【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要求学生结合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结果来分析。 【解答】A.第一次鸦片战争,并没有真正进入华北地区。 B.第二次鸦片战争,列强侵略中国,深入到中国北京天津,并且最终签订了《北京条约》。 C.甲午战争不是从广州开始的。 D.八国联军侵华是直接侵犯北京天津。 故选:B。 8.【分析】本题考查《马关条约》的相关知识。需要掌握《马关条约》的内容以及对日本的影响。解题时准确解读材料,注意问题的要求“实际目的”,结合所学知识解答即可。C项具有较强的迷惑性,解题时认真分析即可。 【解答】中国与朝鲜是宗主国与附属国的关系,《马关条约》关于终止两国宗主国与附属国的关系,说明日本想独占朝鲜的意图并为其奠定基础,故D项正确。 A项“结束”说法错误,应排除。 B项“废除”说法错误,应排除。 C项不符合史实,应排除。 故选:D。 9.【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八国联军侵华,要求学生结合八国联军侵华的表现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从材料中的,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今兹议约不侵我主权,不割我土地,列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可以看出,这是八国联军侵华以后,清政府的对外方针,当时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条约是《辛丑条约》。 故选:C。 10.【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武昌起义,要求学生结合辛亥革命的过程特征来分析。 【解答】从材料中的次鄂(湖北)乱,可以看出是武汉地区的革命活动,而且列强保持的是中立,所以这反映的应该是辛亥革命武昌起义。 故选:C。 11.【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五四运动,要求学生结合五四运动的特点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A.西洋人并不能代表西方国家政府。 B.材料看不出青年学生是主力,也不符合历史事实。 C.从材料中许多人看了掉眼泪,也有好些巡警掉眼泪。可以看出五四运动激发了人民的广泛觉悟。 D.材料体现不出,这是群众运动,主要反映的是学生的表现。 故选:C。 12.【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共产党成立。要求学生结合中共成立的表现来进行分析。 【解答】A.在中共二大上确立了最高目标和最低目标,并没有放弃实现共产主义的目标。 B.中共二大制定了民主革命的纲领,认真分析了中国的国情,认识到我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提出了民主革命的纲领。 C.中共二大没有为国共合作奠定基础。 D.明确党的工作任务应该是领导工人运动是一大的内容。 故选:B。 13.【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大革命。要求学生结合大革命的过程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A.辛亥革命时期还没有国民党。 B.五四运动时期国民党的成员不可能包括农民。 C.大革命时期实行国共合作,共产党全部加入国民党。所以国民党员里面会有大量的农民和工人。 D.土地改革时期国共是对峙的。工人不可能加入国民党。 故选:C。 14.【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要求学生结合抗日战争的过程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A.从材料可以看出,在全面抗战爆发以后,国共两党都强调要动员全民族来进行抗战。体现了全民族抗战的重要性。 B.国民党实施的是片面抗战路线。 C.材料中体现不出抗战是持久战。 D.材料中强调的是全民族抗战,并没有强调兵民是胜利之本。 故选:A。 15.【分析】本题考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解题的关键是“全国各地报纸、杂志都以极大的篇幅登载阐明宪法草案的通俗文章,广播电台连续举办宪法草案讲座,各出版机关一共出版了1184万册宪法草案单行本和大量有关宪法知识的书籍。民族出版社还将宪法草案译成蒙、藏等民族文字”。 【解答】从材料可知,宪法草案通过各种途径广泛宣传,这有利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故D正确; AC材料未体现,排除; 新中国成立标志着人民群众真正成为了国家主人,故B错误。 故选:D。 16.【分析】本题考查美苏冷战。主要考查冷战政策下的新中国外交。 【解答】通过材料“在对外贸易上不能向苏一边倒,中国和英法等国签订了一系列贸易协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外交打破了意识形态的限制,D正确; 材料并不能说明社会主义阵营分化,排除A; B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B; D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选:D。 17.【分析】本题考查新中国外交演变情况。透过现象看本质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解答】根据材料中“1950版、1953版、1958版护照均为中俄文对照”体现了20世纪50年代我国外交“一边倒”的特点;20世纪70年代中共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改善;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和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建交。据此结合题干护照信息的演变可知“护照演变反映了我国外交事业随国内外形势而调整”故C正确。 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正常,故排除A。 题干涉及的并非都是发展中国家,排除B。 我国向全方位外交出现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排除D。 故选:C。 18.【分析】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解题的关键信息是“雅典城邦规定五百人会议代表任期为一年,不得连任,公民一生任代表不能超过二年。据学者估计当时雅典城邦公民约3到4 万人”。 【解答】雅典民主制符合小国寡民的城邦实际,故A选项错误。 由材料“五百人会议代表任期为一年,不得连任,公民一生任代表不能超过二年”“雅典城邦公民约3到4万人”可知,在雅典公民人数并不多的情況下实行任期制,可以确保更多公民参与民主政治,故B选项正确。 “人人都能直接管理“表述过于绝对,故C选项错误。 材料强调的是雅典民主政治的广泛性而非局限性,故D选项错误。 故选:B。 19.【分析】本题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结合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进行思考即可。 【解答】内阁首相名义上由国王提名,排除A; 联系所学可知,内阁首相由议会下院多数党领袖担任,所以BD排除,C正确。 故选:C。 20.【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德意志帝国宪法》。要求学生结合近代《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内容特征来分析。 【解答】材料表明德意志皇帝与一些邦国的国王事实上都有外交权,这体现了联邦体制下中央有权,地方也保留部分权力的特点,故选B项。 材料看不出德意志皇帝以强硬的手段强行推行专制主义,因为巴伐利亚等国的君主还掌握有部分外交权,故排除A项。 德意志帝国是君主立宪政体,但材料看不出这一点,故排除C项 .宪法通过前,德意志帝国已经统一了,故排除D项。 故选:B。 21C 22D 23C 24D 二、非选择题(共52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25.【分析】本题考查五四运动。(1)本小问,注意关键信息“史料可信度的角度”,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四则材料的内容,结合史料的分类及其作用解答;(2)本小问属于开放性题,可同意,也可不同意,但是主旨要围绕法治和爱国进行分析。 【解答】第(1 )问,因为设问中提醒从史料的可信度角度回答,前三则史料认为是匡互生,而第四则史料则未提及匡互生,而根据材料前三则史料,不是亲历者即不是一手史料,又或是文学作品和他人回忆史料真实度相对低而第四则史料是当事人的亲历却未提及此事,故推断可能不是。 第(2)问,本小问考查的核心内容有两个一是法治,二是爱国,可以从上述两个角度回答,也可以综合起来从理性爱国的角度回答。 故答案为: (1)不是。巴金不是五四运动亲历者,提供的材料可信度较低;材料二、三中亲历者的回忆可能有误;材料四中匡互生自己未提及此事。 是。材料二、三的作者作为亲历者可信度比较大;材料一、二、三相互印证。材料四中匡的回忆不足以证明。 (2)同意。理由:学生要在法律框架内理性表达爱国情感。 不同意。理由:当时北洋政府反动卖国,学生的行为是爱国的,不应被起诉。 26.【分析】本题主要考察中共领导的民主革命运动,要求学生结合中共领导民主革命运动过程特征来分析。 【解答】材料反映的是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的过程,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中共领导的民主革命过程中,中共逐渐走向成熟,也可以看出革命的曲折历程,当然还可以看出,中共在领导革命过程中重要的历史会议,产生重大影响,具体的事实和论述,结合书本知识来说就可以。 故答案为: 示例一 论题: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中日益走向成熟。 论述:中共一大提出要打倒资产阶级,但二大结合中国实际修改了奋斗目标,提出反帝反封的民主革命纲领;建党初期以城市工人运动为重心,根据形势发展,四大提出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工农联盟问题表明对中国革命有了进一步认识;在大革命失败后中共通过八七会议和六大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发动武装起义并将革命重心转移到农村,开辟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革命道路;遵义会议上妥善处理好党内矛盾和分歧;在抗日战争中提出全民族抗战路线并取得抗战的伟大胜利;在解放战争胜利前夕,党提出了工作重心由农村向城市的转移。 结论:中国共产党从中国革命的具体情况出发,坚持实事求是,根据时局的变化不断调整方针、政策和策略,由幼稚走向成熟,领导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示例二 论题:中共会议地点的变化反映了民主革命历程的曲折。 论述:上海是近代中国工人阶级集中的地方,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前两次大会都在此举行,确定把开展工人运动作为党的中心任务之一;三大在广州召开,确立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的方针;国民革命失败,八七会议确立中国革命重心转向农村,中共六大在莫斯科举行,对以后革命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长征途中的遵义会议使革命形势转危为安,长征胜利结束后,延安成为革命新局面的中心,指导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 结论:民主革命时期历次党全国大会地点的变化都与时局相关,根据时局不断调整党的任务和方针以适应新的革命需要,反映了中国革命的艰难和曲折历程。 示例三: 论题:会议内容影响了中国共产党革命道路 论述:中共一大决定党的工作重心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但由于力量悬殊,工人运动民失败告终,使中共在三大确立了同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决定,促进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和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由于国民党叛变革命,导致大革命失败,中共八七会议确立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使中国革命重心转向农村,从而找到了一次适合中国国情的民主革命道路,最终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 结论:民主革命时期中共根据时局不断调整党的任务和方针以适应新的革命需要,最终取得革命的胜利,说明中共会议内容影响了中国共产党革命道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