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二轮复习专题01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作业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专题01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作业

高考模拟精准练(解析版)‎ ‎1.(2019·宝鸡中学高考模拟)西周分封的诸国,主要分布在七个地区:其一为王畿所在的渭水流域;其二为黄河汾水流域;其三为洛阳、开封、安阳三角地带;其四为成周的近畿;其五为鲁南、苏北一带;其六为豫南、鄂北一带;其七为鄂南、湘赣一带。这说明西周分封的着眼点是( )‎ A.控制农业生产区 B.加强对东方的控制 C.强化对地方的有效管理 D.防止地方离心力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西周分封制。结合材料七个区域和课本西周分封制示意图可知,王室封国主要分封在渭水流域、黄河汾水流域及洛阳开封安阳等地,这些地区都是当时的主要农业区,所以西周分封制的着眼点是为了控制农业生产区,故A正确;分封制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防止其离心,但不是分封制的主要着眼点,故BCD不选。‎ ‎2.(2019·湖南省衡阳县第三中学高考模拟)有学者认为,西周通过“封建”与各地存留的氏族势力分享政治权利、经济利益,通过怀柔政策实现与地缘的整合。这反映( )‎ A.宗法观念利于家国同构 B.血缘政治的时代特点 C.贵族特殊的政治地位 D.分封制加强了对全国控制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封建”概念。结合所学可知,西周时期的“封建”指的是“封邦建国”,即分封制。依据材料可知,西周时期通过分封制与各地存留的氏族势力分享权力,通过怀柔政策实现与地缘的整合,加强了对全国的控制,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封建”的作用,不是宗法观念,“家国同构”指的是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材料并未体现;B选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封建”的作用,不是血缘政治的特征;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贵族特殊的政治地位。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3.(2019·江苏高考模拟)据《荀子·儒效》载:“周之子孙,苟不狂惑者,莫不为天下之显诸侯。”由此可见周朝( )‎ A.神权与王权相互结合 B.以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 C.王权受到诸侯国限制 D.周天子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宗法制度的理解。材料 ‎ “周之子孙,苟不狂惑者,莫不为天下之显诸侯。”强调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故B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涉及到神权,排除A项;材料强调权力的分配,并未涉及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故C项错误;周代并没有形成高度的集权,排除D项。‎ ‎4.(2019·四川高考模拟)周代遇重大事情需解决时会举行国人(指城邑及其四郊的居民)会议,甚至某些时候可定夺国君的废立,如《左传·僖公十八年》中记载狄人伐卫,卫侯以国让父兄子弟,众不可。这反映国人会议( )‎ A.制约了周代贵族的权力 B.破坏了正常的分封体制 C.确保了民众参政的权利 D.巩固了周代的封建统治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国人会议在某些时候可以定夺国君的废立,由此说明国人会议对周代贵族的权力具有制约作用,故选A项;周代是在某些时候召开国人会议,并没有破坏正常的分封制度,故排除B项;周代国人会议并不是常设机构,所以不是确保民众参政的权利,故排除C项;周代建立的不是封建统治,故排除D项。‎ ‎5.(2019·山东师范大学附中高考模拟)《尚书·康诰》记载,周公在建成东都洛阳后,对四方诸侯说:“惟乃丕显考文王,克明德慎罚,不敢侮鳏寡,……闻于上帝。天乃大命文王,殪戎殷”。这体现了西周时期( )‎ A.接受了儒家的民本思想 B.周王对诸侯的控制力增强 C.倡导敬德保民维护统治 D.政治中心东迁使局势动荡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根据材料可知周公认为西周取代殷商的原因是文王“克明德慎罚,不敢侮鳏寡”,得到上天的认可,可见其倡导敬德保民维护统治,选项C正确;西周时期儒家尚未形成,选项A排除;材料主旨不是周王和诸侯的关系,选项B排除;选项D不符合史实,排除。‎ ‎6.(2018·四川高考模拟)在考古发掘中、商代晩期的都城安阳殷墟、西周王朝的丰镐、周原和洛邑都没有发现外郭城墙,构成了中原早期都城“大都无城墙”的鲜明特色。对此解释最有可能的是( )‎ A.皇权至上的强大吸引力 B.经济能力不足无力修建城墙 C.尚未掌握城墙修建技术 D.王都的强大实力和文化自信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城市的功能。城墙是在都邑周围建起的用于防御的障碍性建筑,“‎ 商代晩期的都城安阳殷墟、西周王朝的丰镐、周原和洛邑都没有发现外郭城墙”体现了王都的强大实力和文化自信,故D正确;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A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中原早期都城“大都无城墙”,并非经济能力不足和尚未掌握城墙修建技术,而是国力强大,文化自信的表现,排除BC。‎ ‎7.(2019·贵州平坝第一高级中学高考模拟)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开始全面整顿郡国土地并着手编制户籍,史称“版籍”、“版图”。 “版籍”、“版图”的出现( )‎ A.加重了农民负担 B.便利了赋税征收 C.强化了中央集权 D.确立了土地私有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春秋时期的户籍制度。根据题目中“把村社的户口、土地写画在版上”得知主要是用来政府征收赋税,并未提到对农民的负担的加重,故A错误,选B;春秋战国时期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C错误;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故D错误。‎ ‎8.(2019·天津高考模拟)商代青铜器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下图所示青铜器图纹可以佐证商代( )‎ ‎①冶铜技术的进步 ‎②甲骨文的成熟 ‎③民营手工业发达 ‎④养蚕业己经存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商代手工业。‎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代青铜器反映的是冶铜技术的进步,①正确;青铜器的上的蚕纹体现的是当时养蚕业已经存在,④正确,①④正确,B选项符合题意。商代青铜器的文字不属于甲骨文,属于金文,②错误,AC选项排除。青铜器属于官营手工业生产出来的产品,③错误,D选项排除。‎ ‎9.(2019·湖南高考模拟)春秋中后期至战国时期,一些大商人往来于列国之间经商,如子贡在曹、鲁之间做买卖,“家累千金”,以财力结交诸侯,所到之处,诸侯无不以平等之礼相待。这反映了( )‎ A.商业发展受到官府的严格控制 B.齐鲁之地已成为商业发展中心 C.商人的社会地位获得明显提高 D.地域性商人群体开始大量出现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商业发展状况。依据材料“以财力结交诸侯,所到之处,诸侯无不以平等之礼相待”可以看出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商人经济实力的增长,社会地位有所提高,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官府的严格控制,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商人地位的提高,故排除B。商帮出现在明清时期,故排除D。‎ ‎10.(2019·四川高考模拟)战国时代的孟子提出了“定于一”的思想,成书于战国末年的《吕氏春秋》也认为:“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残,不得休息。”这反映( )‎ A.诸子思想出现相互交融 B.统一具有一定社会基础 C.中央集权得到普遍认可 D.战乱催生专制主义思想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大一统思想。材料反映出对统一的认可,结合战国时代特征可知,战国时代战乱使民众渴望统一,因此统一有了一定的社会基础,故B项正确。材料各自主张统一,反映不出诸子思想相互融合,故A错误。材料无法说明中央集权是普遍的观念,故C错误。专制主义指中央决策方式是个人或少数几个人独裁,材料无法反映决策方式,故D错误。‎ ‎11.(2019·北京高考模拟)下表列举了四位先秦思想家的一些主张。其共同点是( )‎ 人物 主张 老子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孔子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荀子 王者富民,霸者富士,仅存之国富大夫,亡国富筐箧,实府库。‎ 管仲 取于民有度,用之有止,国虽小必安;取于民无度,用之不止,国虽大必危。‎ A.反对征收赋税 B.关注民众生活 C.发展社会生产 D.重视强国富国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百家争鸣”。材料中老子主张的大意是:人民的饥饿,由于统治者吞吃赋税太多,这是造成饥荒(的原因)。孔子主张的大意是:百姓富足,君主不会不富足。荀子主张的大意是:实行王道的国家,富的是人民;实行霸道的国家,富的是人才;勉强存在的国家,富的是权臣;即将灭亡的国家,富的是箱子、国库。管仲的主张的大意是:对人民征收有度,耗费又有节制的,国家虽然小也一定安宁;对人民征收无度,耗费又没有节制的,国家虽然大也一定灭亡。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四个人的主张都是围绕民富国强展开,体现了关注民众生活的共同特征。故答案为B项。A项,四位思想家反对的是过度征税,不是反对征税,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发展社会生产的信息,排除;D项,荀子的思想体现出富国强兵的思想,但不能全面涵盖材料信息,排除。‎ ‎12.(2019·石嘴山市第三中学高考模拟)春秋时期我国思想文化中心偏于邹、鲁。战国时期儒、墨以鲁国为中心,而儒家传播于鲁、齐、卫,墨家则向楚、秦发展。道家起源于楚、陈、宋,后来流入齐国。这反映出战国时期( )‎ A.涌现出众多文化中心 B.文化相互影响与融合加强 C.呈现出社会转型特征 D.中原文学与艺术异常繁荣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文化与社会政治变革的关系。由材料可知,不同地域有不同的思想,并且有向其他地方扩展的趋势,这折射出不同文化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过程,齐国稷下学宫即是典型例证,故选B。从材料看,齐鲁地区依然是文化的中心,A项不符合材料描述,排除;材料并未提及各学派观点的变迁,无法体现人们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演变,故无法体现出社会转型的特征,排除C;楚国和秦国并非中原地区,排除D。‎ ‎13.(2019·山东高考模拟)阅读下列图文:‎ 材料一 ‎ 材料二 (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两幅图片反映出怎样的历史信息?试结合有关知识分析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 ‎(2)材料二中“山无盗贼”和“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跟变法的哪些条款有关?试作简要评述。‎ ‎(3)材料二中司马迁对商鞅变法的评价是否正确?结合史实说明。‎ ‎【答案】(1)历史信息:秦军军备先进,战斗力强;人民参战热情高涨。‎ 原因:实行军功爵制度,奖励军功,调动了人民参战的热情。‎ ‎(2)①什伍连坐制度、轻罪重刑的实行,形成“山无盗贼”,“民怯于私斗”的局面;奖励军功则导致“民勇于公战”。②评述:这些条款的实行,一方面有利于社会稳定与发展,强化了民众的法律意识;另一方面严刑峻法也加重了对人民的剥削、压迫,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 ‎(3)基本正确。商鞅变法废除了旧贵族特权,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地主阶级中央集权制度,秦国逐步强大起来,司马迁的评价符合客观实际。‎ ‎【解析】本题考查商鞅变法。(1)图一一车四马的战国战车的出现,说明秦国军事装备先进,战斗力强。图二秦人“尚武”,表明人民参战热情高。原因:根据所学知识,秦军战斗力强,人民好战的原因在于秦国实行军功爵制度,奖励军功,调动了人民参战的热情。‎ ‎(2)“山无盗贼”,“民怯于私斗”说明社会治安良好,这应是什伍连坐制和轻罪重刑的结果。至于“民勇于公战”同样是奖励军功带来的影响,评述:应依据商鞅变法达到这些社会效果的手段从正反两方面展开。具体而言,这些条款的实行,一方面有利于社会稳定与发展,强化了民众的法律意识;另一方面严刑峻法也加重了对人民的剥削、压迫,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 ‎(3)从整体而言,司马迁对商鞅变法的评价是较为客观的,基本正确。说明:商鞅变法废除了旧贵族特权,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地主阶级中央集权制度,秦国逐步强大起来,因此司马迁的评价符合客观实际。‎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