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广西桂林市第十八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桂林十八中2019-2020学年度18级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 历 史(文科) 注意事项: ①本试卷共4页,答题卡1页。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②正式开考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用黑色水性笔填写清楚并张贴条形码; ③请将所有答案填涂或填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直接在试卷上做答不得分。 第I卷(选择题,共63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42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1.5分,共63分) 1.夏朝时期,天下万国,夏王为“诸侯之长(盟主)”,到了周朝,“天下一家”,周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各部族文化融合的加强 B.中央集权统治的加强 C.政治制度的宗法伦理化 D.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 2.有学者指出,春秋时期各国执政都是出身于特定的世卿家族,国君基本上无权任命执政,而战国宰相等高官多是由本国国君任命,宰相或者由国君最亲近的子弟姻亲担任,或者由出身寒微的士人担任。这反映了( ) A.血缘宗法制度完全被破坏 B.中央集权制度的全面建立 C.各国出于富国强兵的需要 D.君主专制得到进一步加强 3.有学者在研究古代思想史时发现,他的思想用于学术,可发展为思辩哲学;用于军事可以发展为战略方针;用于政治,可以发展为斗争策略;用于生活,可以发展为生存智慧。就连同一种副产品,也可能有不同结果。比如“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就可能是斗争策略,也可能是自我安慰。材料中的“他”是( ) A.孔子 B.韩非子 C.老子 D.墨子 4.《诗经》中有10多首专门描述农业生产的诗篇,例如《豳风》,详细叙述了每月所从事的农务、采集、狩猎等活动。这些诗篇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农业技术取得突破 B.农业生产受到关注 C.小农经济较为发达 D.现实主义成为主流 5.孟子提出天下“定于一”,荀子倡导“一天下,财万物,长养人民,兼利天下”,韩非子主张“一匡天下”。这些主张反映了( ) A.儒家与法家的主张混同 B.国家统一在思想上的体现 C.主要学派实现了思想统一 D.古代大一统思想初步形成 6.古人认为:为人君父不懂《春秋》,会蒙受罪魁祸首的恶名;为人臣子不懂《春秋》,会因为篡狱而留下死罪的名声。这反映古代中国( ) A.以儒家规范作为衡量是非得失的准则 B.把《春秋》作为判断善恶曲直的标准 C.将克己复礼作为评定社会道德的标尺 D.用文献经典作为维护身份等级的手段 7.汉历,中国传统历法之一,也被称为“阴历”、“农历”。一方面以月球绕地球运行一周为“一月”,另一方面设置“闰月”使每年的平均长度尽可能接近回归年,设置二十四节气以反映季节的变化特征。中国古代历法( ) A.服务于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 B.极力排斥外来历法成果 C.违背了“天人感应”学说 D.未受国家政治因素的影响 8.孔子是无神论者,他曾说子不语怪力乱神。而董仲舒结合阴阳家学说创造性的提出: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等学说。这一变化反映了( ) A.董仲舒的学说背离儒家思想 B.儒学已不再适应时代的要求 C.孔子的思想不被当时所认可 D.儒学适应社会发展做出调整 9.汉武帝令御史大夫调查文帝陵园被盗一案,时任御史大夫的张汤想依照律法追查丞相庄青翟明知故纵之罪,丞相对此非常忧虑,据此可知张汤( ) A.佐助丞相,协理朝政 B.奉诏督办,并无实权 C.职在监察,典正法度 D.以卑临尊,架空相权 10.汉元帝在做太子时,见其父汉宣帝所用的大臣多是一些精通法律的“文法吏”,便劝谏说:“陛下治国太偏重于刑法,应该起用儒生,实行德政。”汉宣帝勃然变色,斥责道:“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这表明当时( ) A.统治者强调外儒内法 B.儒法对立现象严重 C.儒学统治地位受冲击 D.以法治国趋势出现 11.孔子形象在历史文献中有很多介绍。《论语·述而》认为孔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史记·孔子世家》形容“东门有人(孔子),其顙(额头)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其要(腰)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三字经》颂孔子“其生之时,有麟吐玉书于阙里,其文云,水精之子,继衰周而为素王”。上述历史文献( ) A.真实再现了孔子全貌 B.准确概括了孔子的圣人特征 C.兼具客观性和主观性 D.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达成共识 12.“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子被司马迁归本黄老、被刘向看作名儒。被今人称作是展现儒法之争的著作《盐铁论》认为:文学与贤良代表儒家,大夫与御史代表法家。东汉王充在《论衡·程材》中用“法家”一词指代法令或法律专家。据此可推知,法家( ) A.与儒家对立而失势 B.思想内容较庞杂 C.因提倡法治而闻名 D.在先秦并未出现 13.据《三国志》记载:阮籍“才藻艳逸,而倜傥放荡,行己寡欲,以庄周为模”。最能与阮籍的行为理念产生共鸣的观点是( ) A.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 B.越名教而任自然 C.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D.存天理,灭人欲 14.甘肃敦煌出土的《父母恩重经》是由唐代中国本土僧人编写的佛经,该经借佛陀之口,讲述人们从父母那里得到的恩惠,倡导子女感恩、孝顺父母。这表明( ) A.佛教思想冲击着中国的传统文化 B.宣扬“孝道”成为佛经主要内容 C.佛教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趋于合流 D.佛教文化主动适应中国文化传统 15.下图为南宋画家林椿所作《果熟来禽图》。图中小鸟的动态用细劲柔和的笔致勾勤,蓬松的羽毛则以浑融的墨色晕染,木叶的枯萎、残损、锈斑,果子上被虫儿叮的痕迹都被一一描绘出来,显示出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追求细节表现的真实性。据此可知,此画( ) A.具有写意画的特征 B.开风俗画创作先河 C.受到理学思潮影响 D.体现世俗化的趋势 16.下表是不同学者对王阳明心学的认识。 观点 出处 “王守仁之学尤为明代理学里的重镇。到他手里,理学才达顶点,以后便渐漸地衰落了。” 钱穆《阳明学述要》 “张载立(理学),朱熹集大成,王(阳明)使之瓦解。……王(阳明)的中心范畴 (心)则是潜藏着某种近代趋向的理学末端。”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阳明之学出于陆氏,与朱子异道而同归。乃反对之者,辄斥之为异端,目之为空谈,朱王之间,成为水火。盖两家门户之见,非定论也。” 孙毓修《王阳明》 据此可知,王阳明心学( ) A.背离了传统的儒家思想 B.形成了统一的道德规范 C.具有近代民权意识特征 D.“扬弃”了程朱理学思想 17.自元代起直至清末废科举,“四书”始终与“五经”并列,而且被视为“六经之阶梯”,为初学者所必读,而其实际地位和影响则是凌驾于“五经”之上的。“四书”地位的提升( ) A.巩固了孔孟在儒学中的地位 B.冲击了孔子在儒学中的影响 C.源于程朱理学地位的官方化 D.削弱了“五经”在科考中的地位 18.明代王艮创立的泰州学派常借《中庸》“率性之谓道”这一句中的“率性”二字论道,推出自然情欲论。《明儒学案》中徐抛谓:“圣贤教来学,率性而已。”据此可知,他们都( ) A.受到世人普遍的赞誉 B.继承程朱理学的思想 C.提倡个性自由与独立 D.务实而不尚空谈之学 19.《全元诗》收入了近五千余位元代诗人流传至今的十三万首诗,这些诗人的族属有汉、蒙古、吐蕃、大食、回回等数十个民族,其中出现了大量的“双语诗”。这主要反映了( ) A.唐朝诗学的持续发展 B.疆域辽阔文化更繁荣 C.元代的历史文化特征 D.元代的诗坛相当兴盛 20.明中期,昆剧在苏州一带大盛,并向南传播到嘉兴、杭州等地,向北传播到无锡、镇江等地;万历年间,昆剧沿运河越过长江继续北上到达北京。昆剧的传播反映了( ) A.文化重心与政治重心渐趋重合 B.江南地区经济文化落后于北方 C.戏曲推动了地区间的文化交融 D.交通状况影响文化的交流传播 21.明代李时珍撰成的《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清代康熙年间组织人力对疆土进行全面测量,绘成《皇舆全览图》,至今仍有很大参考价值;清代修建的圆明园,是我国名园的集锦和缩影,还吸收了西欧园林建筑的风格。这些成就( ) A.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 B.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 C.受到了西方科技的影响 D.促进了向近代社会转型 22.清初的思想家黄宗羲提出提高宰相权力,顾炎武提出扩大地方权力,“寓分封于郡县”,这些思想的出现表明( ) A.中央集权制受到严重威胁 B.限制专权回应了时代诉求 C.反君主制的民主思想出现 D.主流统治思想的嬗变趋势 23.明代汤显祖在《牡丹亭题词》说:“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生而可以死,死可以生。”材料体现作者的思想内涵是( ) A.主张精神自由与个性解放 B.否定传统思想的主流地位 C.批判存天理灭人欲 D.提倡经世致用思想 24.清代盛行的小说《镜花缘》中描绘的女儿国,是一个以女性为中心的社会,“男子反穿衣裙,作为妇人,以治内事;女子反穿靴帽,作为男人,以治外事。”此小说( ) A.再现了当时的历史事实 B.比历史著作可信度更高 C.反映出时代环境对历史叙述的影响 D.可以作为研究清代进步思想的资料 25.清代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融诗词、戏剧、绘画、园林、建筑、医药、饮食、茶道、服饰、年节、礼俗、佛道、巫术等为一炉,被誉为传统社会的“百科全书”。其问世后,虽然屡次被政府查禁,但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这反映了( ) A.皇帝好恶决定文学作品的命运 B.读者猎奇心成为文学创作动力 C.文学家担负起承古萌新的使命 D.古典文学呈现世俗化发展趋势 26.图中说法正确的是( ) A.图1字体在《史记》中有过详实记载 B.图2字体是研究先秦历史的珍贵资料 C.图3字体整齐稳定,平衡对称 D.图4、5字体唐朝才开始出现 27.近代绘画大师陈衡恪形容中国古代某一画派“不但把意思趣味放在画里,而且把书法也放进去”。这一画派( ) A.属于市民文化 B.对研究当时风土人情有重要价值 C.属于山水画派 D.能集中体现画家多方面文化素养 28.1868年,上海首次出现自行车;建国以后,中国自行车自主品牌逐渐增多;截止2017年国内共有77家共享单车企业,累计投入了2300万辆共享单车。材料反映出( ) A.中国制造水平和能力领先世界 B.交通事业发展适应了社会需要 C.大众心态从保守逐渐走向开放 D.环保观念深入了百姓日常生活 29.有西方学者通过估算发现,在17世纪和18世纪,美洲生产的白银大约有70%输入到欧洲,其中40%又通过贸易方式转运到亚洲。这表明当时( ) A.中国是世界白银流动的主导者 B.荷兰垄断了东西方海上贸易 C.亚洲在东西方贸易中具有优势 D.西欧丧失世界贸易中心地位 30.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同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国防部宣布停止炮击金门。据此可知( ) A.中美关系改善有利于中国和平统一 B.中美达成了解决台湾问题的共识 C.中国运用“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 D.美国外交政策决定两岸关系走向 31.近70年以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既是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石,也被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所接受,已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各国互利共赢的重要准则。这表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A.己被国际社会共同认可 B.能够解决各种国际争端 C.成为中国智慧重要构成 D.成为中美关系破冰关键 32.被赞誉为在分权制衡基础上开创全新现代宪政体制里程碑的法律文件是( ) A.英国1689年《权利法案》 B.美国1787年宪法 C.1871年德意帝国宪法 D.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33.近代以来,欧美各国或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或通过王朝战争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 学习了《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后,你认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英国国王不经选举产生,掌握着国家的行政大权 B.美国总统由选举产生,权力不受任何机构的制约 C.法国议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享有有立法权 D.德国宰相主持内阁工作,由议会产生对皇帝负责 34.有学者指出:《南京条约》签订后,由清初建立起来“天朝”对外贸易的种种规定,全然被废除。各通商口岸需要实行一种新制度。尽管《南京条约》在文字上,对这种制度未作过多的具体规定,但从精神上理解,应是当时西方社会愿接受的那种商业制度。该学者认为,《南京条约》( ) A.推动了近代中国贸易的国际化 B.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 C.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D.为以后列强扩大战争埋下伏笔 35.京师同文馆和相继兴建的一批洋务学堂,完全从洋务实践需要出发设立具有“实效”的课程,形成了不同于旧学的新学课程体系。这说明( ) A.新学堂培养出了大批洋务人才 B.中国增强了向西方学习的动力 C.洋务运动促进中国教育近代化 D.逐渐形成了较完备的教育体系 36.就甲午战争而言,日本当然赚的盆满钵满。但放在大历史中看,大获全胜的日本却因此埋下祸端,最终差点落得个亡国灭种的境地。该分析,意在指出甲午战争( ) A.制造了中日的历史仇怨 B.助长了日本的军国主义 C.激化了美日之间的矛盾 D.刺激了中华民族的觉展 37.下表是近代中国茶叶所占世界茶叶市场比重表 时间 1860年 1880年 1905年 占比 90% 70% 29% 对此表解读正确的是( ) A.列强的侵略使中国茶叶生产萎缩 B.是世界市场不断发展的结果 C.经济危机使市场对茶叶需求减少 D.列强对中国的商品输出扩大 38.1920年5月,北大学生领袖罗家伦谈到当初拟定的方针,是想把五四后的学生运动走向纳入《新青年》一派未尽的事业中。燕大的学生领袖瞿世英也宣称五四功绩“不独在拒签德约,不独是街上添了几次学生的游行”。这表明五四运动( ) A.仅仅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B.意在推动爱国救亡深入发展 C.未能影响学生运动的发展 D.功绩受到文化界人士的否定 39.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中国民族企业被迫不断内迁,据不完全统计在整个30年代,内迁的工厂达1500余家,工人10万多人。这旨在( ) A.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B.适应当时形势发展的需要 C.推进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D.缩小中西部经济发展差距 40.1848年发表关于英国泰晤士河的讽刺诗:“污秽怎堪此河流,面前流淌污浊水;……伦敦诺尔一路臭,多少基督徒呼吸,冒泡河面散发臭。”导致上述现象的根源是( ) A.基督教信仰迷失 B.人民缺乏环保意识 C.政府疏松的管理 D.工业革命的深入 41.1927年,斯大林说:“我们无法预知帝国主义者哪天会进攻苏联,甚至阻扰我国的建设,任何情况下他们都能够用我们在技术、经济上的短处来侵犯我们,这是毫无疑问的。”为此,苏联( ) A.确定加速发展农业的方针 B.制定优先发展重工业政策 C.积极用市场调节发展经济 D.大规模引进西方人才技术 42.由于罗斯福政府采取的措施,美国的工业生产恢复得较其它国家快,从1934年的低潮到1937年7月的高峰,工业产值增长了79%,但实际国民生产总值直到大约1942年才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这表明,美国( ) A.新政措施不力 B.经济危机破坏严重 C.受到二战影响 D.深受贸易壁垒影响 第II卷(非选择题,共37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2题。共37分) 4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利玛窦(1552—1610年),意大利的耶稣会传教士。明朝万历年间来到中国居住。在中国颇受士大夫的敬重,尊称为“泰西儒士”,利玛窦也是天主教在中国传教的开拓者之一也是第一位阅读中国文学并对中国典籍进行钻研的西方学者。他除传播天主教教义外,还广交中国官员和社会名流,传播西方天文、数学、地理等科学技术知识.他的著述不仅对中西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对日本和朝鲜半岛上的国家认识西方文明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摘编自 史景迁《利玛窦的记忆宫殿》 材料二 这里生产的最好的纸也远不如我们自己的许多产品。它不能在正反两面都印刷或书写,所以我们的一张纸就等于他们的两张。此外,它很容易撕坏,不能耐久。 这个国家只有少数几种测时的仪器,他们所有的这几种都是用水或火来进行测量的……,但是所有的这些都远不如我们的仪器完美,常常出错,测时不准确。 中国所熟习的唯一较高深的哲理科学就是道德哲学,但在这方面他们由于引入了错误,似乎非但没有把事情弄明白,反倒弄糊涂了。他们没有逻辑规则的概念,因而处理伦理学的某些教诫时毫不考虑这一课题各个分支相互的内在联系。 在这里每个人都很清楚,凡有希望在哲学领域成名的(注:指科举应试,金榜题名),没有人会愿意费劲去钻研数学或医学。结果是几乎没有人献身于研究数学或医学。 在北方各省还有一种常见的野蛮行径,那就是阉割大批的男孩,这样他们就可以给皇上做奴仆。几乎全国的行政事务都操在这类半男半女的人的手中,单单在皇宫里这类人的数目就达万人之多。 中国人把所有的外国人都看作没有知识的野蛮人,并且就用这样的词句来称呼他们。他们甚至不屑从外国人的书里学习任何东西,因为他们相信只有他们自己才有真正的科学和知识。 ——摘编自 利玛窦《中国札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利玛窦中国之行的背景及其作用。(6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作者对当时中国社会状况的认识。(8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时欧洲社会的发展趋势并加以说明。(11分) 4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表 世界(或局部)通用语言演变 中世纪 汉语、阿拉伯语成为局部世界的通用语。拉丁语在西欧具有绝对优势。 近代早期 拉丁语在欧洲遭到地方语言挑战。法语流行于欧洲上流社会。 18世纪初以后 法语成为第一种全世界通用语,至巴黎和会仍是国际外交首要语言。 一战后 英语与法语并列为世界通用语言。 二战后 英语成为唯一的世界通用语,并保持、发展、提高这一地位。俄语一度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的第一外语,在第三世界也有广泛影响。 21世纪 新的英语变体不断出现,新词汇急剧增加。汉语热正在形成,汉语将是唯一可能与英语争雄的语言。 ——摘编自张箭、李兵《近现代全世界通用语刍议》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表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提出看法具体明确,说明过程须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题干中提及夏王被称为“诸侯之长(盟主)”到周王被称为“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由变化可知国王的称号融入了“民父母”、“天下主”——伦理观念,故选C项;题干未提及文化的交融问题,排除A项;西周时期,地方有相当的独立性,直到战国商鞅时期特别是秦朝后才建立中央集权,排除B项;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同时产生,排除D项。 2.【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战国宰相等高官多是由本国国君任命,宰相或者由国君最亲近的子弟姻亲担任,或者由出身寒微的士人担任”可知随着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的激烈,各国出于富国强兵改革的需要,采取多项措施招揽人才,故选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血缘宗法制并未全面破坏,排除A项;秦朝时开创中央集权制度,排除B项;汉代以后君主专制得到进一步加强,排除D项。 3.【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用于学术,可发展为思辩哲学;用于军事可以发展为战略方针;用于政治,可以发展为斗争策略;用于生活,可以发展为生存智慧”信息可知,这是老子的辩证法思想,即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的两个方面,矛盾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选择C项符合题意。 4.【答案】B 【解析】描述农业生产的诗篇不能说明农业技术取得突破,故A项错误;描述农业生产的诗篇,说明当时的农业生产受到关注,故B项正确;小农经济较为发达是在封建社会,故C项错误;《诗经》是现实主义的源头,但现实主义没有成为主流,故D项错误。 5.【答案】D 【解析】题干中提及战国时期的儒家孟子、荀子和法家韩非子都强调统一的思想,故选D项;儒家主张仁政、仁义和王道,法家强调以法治国,加强君主专制,排除A项;孟子、荀子、韩非子生活在战国时期,此时还未完成统一,排除B项;题干只是提及三个学者有思想的共同点,不等于各主要学派思想就统一了,排除C项。 6.【答案】A 【解析】孔子曲笔作《春秋》,意在维护周礼,《春秋》中蕴含着儒家为人处世的标准。材料中阐述不论是“为人君父”还是 “为人臣子”都不能“不懂《春秋》”,即在强调《春秋》的作用,旨在用儒家规范作为判断是非的准则,故选A项;《春秋》只是表象,作为判断善恶曲直的标准是《春秋》中蕴含的儒家为人处世的标准,排除B项;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孔子维护的不仅仅是社会道德而是周礼即社会秩序,排除C项;文献经典不能真正起到维护身份等级的作用,孔子只是借此阐述儒家规范对于社会秩序维护的重要作用,排除D项。 7.【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农历”、“二十四节气以反映季节的变化特征” ,结合所学,二十四节气都与农业相关,服务农耕经济,故A项正确;材料论述了中国传统历法,但并未涉及外来历法问题,故B项错误;二十四节气,反映的是人类顺应节气变化,故C项错误;传统历法,服务农业,与国家重农政策有一定关联,故D项错误。 8.【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孔子是无神论者,他曾说子不语怪力乱神。而董仲舒结合阴阳家学说创造性的提出: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等学说”可知,孔子是无神论者,董仲舒提出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等学说,反映儒学根据社会发展需要作出调整,故选D项;董仲舒发展了儒家思想,而不是背离儒家思想,排除A项;董仲舒发展了儒家思想,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孔子的思想不被当时所认可,排除C项。 9.【答案】C 【解析】由所学过的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内容可知,御史大夫始设于秦朝,负责监察百官,典正法度,故选C项;御史大夫作为副丞相,虽可以佐助丞相、协理朝政,但是材料中张汤依法追查丞相的做法却并不是在履行这一职责,排除A项;御史大夫作为副丞相、朝廷监察官,握有实权,排除B项;材料中张汤只是依法追查丞相的罪责,而并非要架空相权,排除D项。 10.【答案】A 【解析】据材料“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可得:“霸王道”指法家思想,“德教”“周政”指儒家思想,汉朝统治者强调外儒内法,故A项正确;B项在材料中无体现,材料反映了汉宣帝父子在治国思想上的分歧,故B项错误;自汉武帝时代起,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汉代儒学地位上升,故C项错误;汉代儒学吸收了法家思想,治国强调外儒内法,故D项错误。 11.【答案】C 【解析】上述文献中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历史上孔子的真实形象,但也受到文献作者主观意图的影响,故选C项;历史文献能够一定程度反映孔子的面貌但不能真实再现,排除A项;文献对孔子形象的记载有一定的主观性,排除B项;《三字经》《论语》主要是赞扬孔子面貌和形象,《史记》称孔子如丧家犬,排除D项。 12.【答案】B 【解析】据材料“韩非子被司马迁归本黄老、被刘向看作名儒”、“大夫与御史代表法家”和“‘法家’一词指代法令或法律专家”可知人们发现法家的内容复杂,故选B项;材料“大夫与御史代表法家”说明法家并未失势且“被刘向看作名儒”不能说明对立,排除A项;材料子“被司马迁归本黄老、被刘向看作名儒”说明不仅仅是法治,排除C项;据材料“‘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子”结合所学韩非子是战国时期可知法家先秦已经存在,排除 D项。 13.【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阮籍‘才藻艳逸,而倜傥放荡,行己寡欲,以庄周为模’”可知阮籍推崇庄周道家思想,“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是儒学家孔子主张追求道义的思想,故A项错误;“越名教而任自然”指超越伦理纲常,顺应自然,符合阮籍推崇的道家思想,故B项正确;“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是儒学家孟子的观点,故C项错误; “存天理,灭人欲”是儒学家朱熹的思想,故D项错误。 14.【答案】D 【解析】材料中反映的是佛教传入后与中国文化的融合,不是冲击,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佛经的注重孝道,不能据此得出宣扬“孝道”成为佛经主要内容,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反映佛教文化的传入适应中国传统,不是二者的合流,故C项错误,故D项正确。 15.【答案】C 【解析】宋朝画作细致入微体现了宋明理学的影响,故选C项;材料是花鸟画是写实画作,排除A项;汉代开风俗画先河,排除B项;该画作属文人画,不能体现世俗化的趋势,排除D项。 16.【答案】D 【解析】由材料“到他手里,理学才达顶点,以后便渐漸地衰落了”、“张载立(理学),朱熹集大成,王(阳明)使之瓦解”、“阳明之学出于陆氏,与朱子异道而同归”可知王阳明的心学是对程朱理学的继承和发展,故选D项;王阳明心学是儒家思想新发展的表现,排除A项;“统一的道德规范”表述过于绝对化,排除B项;材料强调心学与理学的关系而非心学的内容特点,排除C项。 17.【答案】C 【解析】朱熹对“四书”作了注解,程朱理学官方化后四书五经成为科举考试教科书,故选C项;孔子在儒学中的地位没有改变,排除A项;四书的提高巩固了孔子的地位,排除B项;四书和五经并列,没有削弱五经的地位,排除D项。 18.【答案】C 【解析】结合材料“率性”意思是率真,本性,尊重个性,自由,故选C项;材料中没有涉及世人态度,“率性”也存在一定局限,不可能普遍赞誉,排除 A项;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与“率性”不符,排除B项;率性强调本心,属于唯心主义,不是务实,排除D项。 19.【答案】C 【解析】材料中涉及的元朝而非唐朝的诗歌成就,故A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有关唐朝和元朝诗歌的比较,故B项错误;元朝由于空前辽阔的境域版图,国内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融空前繁荣,带有很浓厚的多民族的历史文化特征,故C项正确;“元代的诗坛相当兴盛”,这只是对题干材料的重复而非反映,故D项错误。 20.【答案】D 【解析】“万历年间,昆剧沿运河越过长江继续北上到达北京”可得出文化的传播与交通有一定的关系,故选D项;“万历年间,昆剧沿运河越过长江继续北上到达北京”不能说明北京是文化中心,排除A项;“明中期,昆剧在苏州一带大盛”不能说明江南文化的落后,排除B项;“向南传播到嘉兴、杭州等地,向北传播到无锡、镇江等地;万历年间,昆剧沿运河越过长江继续北上到达北京”是一种文化的流动,与题目的要求“反应”的要求不符合,排除C项。 21.【答案】B 【解析】材料“由朝廷颁行”、“康熙年间组织人力” 说明国家力量的支持,故选B项;材料“朝廷颁行”说明不是商品经济,排除A项;《本草纲目》是中医药著作不是西方科技,排除C项;《本草纲目》是对中医药的总结,《皇舆全览图》是疆土测量,二者都不是近代社会转型,排除 D项。 22.【答案】B 【解析】“清初的思想家黄宗羲提出提高宰相权力,顾炎武提出扩大地方权力,‘寓分封于郡县’”,这些思想的出现表明,限制专权回应了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诉求,故选B项;地方割据使中央集权制受到严重威胁,与材料中清末民初的进步思潮无关,排除A项;清初的思想家黄宗羲提出提高宰相权力,顾炎武提出扩大地方权力,“寓分封于郡县”,这些思想的出现表明反君主专制的民主思想出现,但不反对君主制,排除C项;材料中清末民初的进步思潮并未成为主流,主流统治思想是理学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排除D项。 23.【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牡丹亭》中杜丽娘追求爱情的精神,体现了精神的自由,故A项正确;材料并未否定传统思想的主流地位,故B项错误;材料中并非是“灭人欲”,故C项错误;经世致用指的是做学问要为现实服务,与题目无关,故D项错误。 24.【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可知作者批判了“男尊女卑”的不合理,反映了作者对男女平等的良好愿望,结合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可知《镜花缘》可以作为研究清代进步思想的资料,故选D项;小说来源于现实而高于现实,存在许多虚构夸张的情节,不可能再现当时的历史事实,排除A项;小说反映了一定的历史现实,但毕竟是虚构的,历史著作可信度比小说高,排除B项;《镜花缘》反映出时代环境对其的影响,但不能说“历史叙述”,《镜花缘》是小说,排除C项。 25.【答案】D 【解析】据材料“其问世后,虽然屡次被政府查禁,但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这体现了文学发展的世俗化趋势,故选D项;“决定”一词过于绝对,由《红楼梦》多次被查禁但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可知,A项的表述有问题,排除A项;《红楼梦》能历久不衰是因为其真正走进了真善美与假恶丑交织并存的现实,因而能够生动具体而准确的描画人的真面和生活的真相,这是文学发展的世俗化问题,没体现文学创作动力问题,排除B项;“承古萌新”是明清文化的特点,“承古”是建立在封建政治、经济、文化基础上的文化如总结性科技巨著、官方组织编纂的大型图书;“萌新”则是建立在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缓慢发展的基础上的文化如反封建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传教士东来出现西学东渐的现象,但材料强调文学的世俗化趋势,排除C项。 26.【答案】B 【解析】图1字体是甲骨文,史记无法得知,故A项错误;图2字体是金文,是先秦时期青铜器物的一种文字,对于研究先秦时期的社会有重要的价值,故B项正确;图3字体是小篆,是秦朝统一后使用的文字,因为其书写不容易,在民间很快被隶书所取代,故C项错误;图4、5字体属于楷体,三国时已经开始流行,故D项错误。 27.【答案】D 【解析】材料描述书画结合体现的是文人画,故A项错误;文人画与地方风土人情无直接关联,故B项错误;山水画派主要关注自然风景,故C项错误;文人画能够体现画家的多重文化素质,故D项正确。 28.【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表明自行车数量、种类不断增加,体现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同时共享单车的投入体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方便人民的生活,故选B项;材料中未提到国际自行车的水平,所以不存在国际对比,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鲜明的对比人们心态的变化,排除C项;自行车一个方面不能反映环保观念深入百姓日常生活,排除D项。 29.【答案】C 【解析】据材料“在17世纪和18世纪,美洲生产的白银大约有70%输入到欧洲,其中40%又通过贸易方式转运到亚洲”表明当时的亚洲在东西方贸易中具有优势地位,故选C项;据所学,美洲是西班牙的殖民地,世界白银流动的主导者是西班牙,排除A项;18世纪的殖民霸主是英国不是荷兰,排除 B项;15世纪新航路开辟后,西欧成为世界贸易的中心,排除D项。 30.【答案】A 【解析】材料强调了中美建交和台湾问题之间的关联,中美建交的前提是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据此可知中美关系的改善有利于解决台湾问题,故选A项;中美建交只是让美国公开承认只有一个中国,但并不意味着美国完全放弃支持台湾,也不可能与中国大陆达成解决台湾问题的共识,排除B项;一国两制政策尚未形成,排除C项;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起决定作用的是中国的政策,美国的外交政策仅是外部因素,排除D项。 31.【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近70年以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既是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石,也被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所接受,已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各国互利共赢的重要准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后,不仅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更成为规范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是中国奉献给世界的中国智慧之一,故选C项;根据材料“近70年以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既是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石,也被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所接受”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所接受,排除A项;“能够解决各种国际争端”说法绝对化,排除B项;尼克松访华是中美关系破冰的关键,排除D项。 32.【答案】B 【解析】通过所学知识可知,美国通过1787年宪法确立了民主共和制政体,该宪法体现了“分权制衡”原则,故选B项;英国通过《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该法律文件没有体现“分权制衡”原则,排除A项;德国通过1871年宪法,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该宪法并没有体现完全的“分权制衡”原则,排除C项;法国通过1875年宪法确立了民主共和制政体,但其不具有开创性质,排除D项。 33.【答案】C 【解析】英国国王是世袭的,“统而不治”,故A项错误;美国总统由选举产生,权力受国会和最高法院的制约,故B项错误;法国议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享有有立法权,故C项正确;德国宰相主持内阁工作,由皇帝任命,对皇帝负责,故D项错误。 34.【答案】A 【解析】“应是当时西方社会愿接受的那种商业制度”体现了该条约推动了近代中国贸易的国际化,故选A项;该文表述没有强调主权的丧失,排除B项;近代化主要的体现在工业化上是洋务运动,排除C项;附件中修约的规定为以后列强扩大战争买下伏笔,排除D项。 35.【答案】C 【解析】由材料,形成“不同于旧学的新学课程体系”,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是向西方学习的新学,促进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历程,故选C项;材料中只提到了新学课程体系,并没有涉及洋务人才,排除A项;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不改变中国的封建专制制度,教育近代化只是其中一个层面,并没有增强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动力,排除B项;新中国成立以后,逐步形成了较完备的教育体系,排除D项。 36.【答案】B 【解析】材料强调的是甲午战争助长了日本的军国主义,最终导致其在二战中一败涂地,故选B项;材料强调对日本的影响,与中日关系无关,排除A项;甲午战争双方是中国与日本,与美国无关,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对日本的消极影响,而非对中国的积极影响,排除D项。 37.【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近代中国茶叶所占世界茶叶市场比重减少,主要原因是中国被卷入,世界市场不断发展,华茶出口遭遇印度等地茶叶竞争,故选B项;根据材料可知近代中国茶叶所占世界茶叶市场比重减少,主要原因是中国被卷入世界市场,华茶出口遭遇印度等地茶叶竞争,排除A项;1929年到1933年经济危机,与材料所述时间不符,排除C项;列强对中国的商品输出主要是工业品,与茶叶这种原料无关,排除D项。 38.【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是想把五四后的学生运动走向纳入《新青年》一派未尽的事业中”、“不独在拒签德约,不独是街上添了几次学生的游行”可知五四运动的学生领袖认为五四运动不只是一场社会运动,还是一场文化运动,这表明五四运动意在推动爱国救亡运动深入发展,故选B项;根据材料“是想把五四后的学生运动走向纳入《新青年》一派未尽的事业中” 可知五四运动不仅仅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排除A项;“不独在拒签德约,不独是街上添了几次学生的游行”可知五四运动影响学生运动的发展,排除C项;根据材料“是想把五四后的学生运动走向纳入《新青年》一派未尽的事业中”可知这并非是否定新文化运动的功绩,只是想将五四运动引向文化运动的方向,排除D项。 39.【答案】B 【解析】 自1931年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中日民族矛盾成为国内主要矛盾,中国民族企业为适应时局的变化免于战火吞噬不断内迁,故选B项;民族企业内迁客观上有利于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但这不是主要目的,排除A项;民族企业内迁主要是为了免于日军的战火,与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无太大关系,排除C项;民族企业内迁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缩小中西部经济差距,这是客观结果,不是主旨所在,排除D项。 40.【答案】D 【解析】由材料中“污秽怎堪此河流,面前流淌污浊水”等信息,可得知当时生活的环境较差,出现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多少基督徒呼吸”可见公共健康问题突出,根据时间提示“1848年”可知与工业革命的开展有关,故选D项;在这首讽刺诗中,基督徒代指英国人,信仰不会引起环境污染,排除A项;环保意识不是出现环境污染问题的根源,排除B项;政府管理疏松也不是出现环境污染问题的根源,排除C项。 41.【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任何情况下他们都能够用我们在技术、经济上的短处来侵犯我们,这是毫无疑问的”可知为此苏联在发展重工业的基础上尽快实现国家工业化,故选B项;1927年底,苏联废除新经济政策,在次年开始一五计划建设,重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排除A项;新经济政策积极用市场调节发展经济,排除C项;材料主旨为苏联改变工业经济落后措施,未涉及人才,排除D项。 42.【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但实际国民生产总值直到大约1942年才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遭到的破坏性非常严重,虽然新政后工业产值增长较快,但国内经济总量要恢复到危机前较为困难,故选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新政的有力措施,美国较快地从危机阴影中走出来,经济不断地恢复并发展,排除A项;二战爆发前后美国经济都是较快发展,排除C项;材料主旨为美国遭到的破坏性非常严重,并未涉及到贸易壁垒对外政策的外因,排除D项。 43.【答案】(1)背景:新航路的开辟;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天主教会的影响。(3分) 作用:传播了西方自然科学;促进了中西交流;有利于国人加深对西方的了解。(3分) (2)认识:科技落后于西方:重视道德哲学和科举应试,忽视逻辑推理和自然科学;宦官干政现象严重;妄自尊大,文化优越感过分强烈。(8分) (3)趋势:当时欧洲处于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时期,开始进入资本主义时代。(3分) 说明:经济: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对外贸易迅速发展;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兴起。 政治: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资产阶级革命揭开序幕;荷兰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 思想: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运动,形成了资产阶级思想解放潮流,进一步传播了人文主义。 科技:近代自然科学开始兴起,开始冲破宗教神学的禁锢。(8分) 【解析】 (1)第一小问背景,从利马窦中国之行的16世纪末17世纪初的欧洲分析,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推动欧洲人来到中国;宗教改革后天主教会希望到东方传教,以扩大天主教的影响。第二小问作用,材料一中关键信息:“传播西方天文、数学、地理等科学技术知识”“对中西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认识西方文明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概括即得。 (2)作者对当时中国社会状况的认识,材料二中关键信息:“所有的这些都远不如我们的仪器完美”“没有逻辑规则的概念”“凡有希望在哲学领域成名的,没有人会愿意费劲去钻研数学或医学”“几乎全国的行政事务都操在这类半男半女的人的手中”“他们相信只有他们自己才有真正的科学和知识”,概括即得。 (3)第一小问当时欧洲社会的发展趋势,即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时期。第二小问具体说明,从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政治上代议制民主的逐步确立、思想解放运动传播人文主义、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等方面加以说明。 44.【答案】示例一 看法:世界通用语言的出现与发展过程说明世界各地联系加强。 说明:古代,汉语有相当的地区影响力,但其辐射范围主要限于东亚、东南亚一带。拉丁语、阿拉伯语也主要在欧洲和西亚流行,尚未形成世界性通用语。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地域间交往不足。近代以来,随着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的进行,法语、英语先后迈出局部范围,成为全球性商务、外交等重要场合通用语。 因此,全球范围通用语的出现恰好说明世界范围的经济、文化交流日渐频繁,与世界一体化发展方向一致。 示例二 看法:法语、英语成为世界通用语反映出相关语言主要使用国综合国力变化。 说明:18世纪初以后的法国在世界各地广泛建立殖民地,启蒙思想盛行、外传,拿破仑在欧洲大陆四处征战,这些均为法语成为世界通用语创造了条件。工业革命后,英国崛起步伐加快。英国引领形成中的世界市场。这为英语在世界的崛起无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世纪,美国逐渐发展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建立起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促使英语稳固了其国际通用语地位。 总之,语言作为文化软实力之一,其国际地位与影响力由相关国家综合国力决定,但又与国力消长变化不完全同步,具有一定的滞后性。 示例三 看法:材料对二战后英语地位的认识欠妥。 说明:二战后,英语当之无愧是世界通用语言,但却不具唯一性。二战后,联合国确定的工作语言包括英语在内共六种;前苏联的崛起,推动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与第三世界国家掀起俄语学习热潮。这些事实说明英语不是唯一通用语。另外,英语的使用地域范围广,但使用人数比例并不高。再者,美国作为使用英语的主要国家在二战后还不具备独霸世界的实力,而今天多极化趋势明显,英语更是难以成为唯一的通用语。 因此,材料对二战后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的评价有言过其实之义。 【其他可供参考的方向:1.拉丁语在欧洲的衰落与宗教改革有关。2.英语新变体的出现反映了语言文化的取长补短与地域特色。3.汉语的世界认同度提高折射中国崛起与民族复兴。……】 【解析】首先,根据题目要求,对表7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根据材料“18世纪初以后…… 法语成为第一种全世界通用语,至巴黎和会仍是国际外交首要语言”、“一战后……英语与法语并列为世界通用语言”、“二战后……英语成为唯一的世界通用语”,英语、法语世界语言地位变化,反映了国家综合国力的变化。其次,根据题目要求,对所提炼看法予以说明。如:工业革命后,英国迅速崛起,成为“世界工厂”,为英语在世界的崛起奠定了基础。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