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南阳一中2019年秋期高二年级第四次月考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1.孟子提出天下“定于一”,荀子倡导“一天下,财万物,长养人民,兼利天下”,韩非子主张“一匡天下”。这些主张反映了 A. 儒家与法家的主张混同 B. 国家统一在思想上的体现 C. 主要学派实现了思想统一 D. 古代大一统思想初步形成 ‎【答案】D ‎【解析】‎ ‎【详解】概括材料可知,孟子、荀子、韩非子都主张实现国家统一,说明古代大一统思想开始初步形成,故D正确;儒家与法家的主张不同,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战国时期思想的发展,这一时期国家并未实现统一,故B项错误;该时期主要学派实现了思想争鸣,故C项错误。‎ ‎2.孟子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荀子也承认“涂之人(普通人)可以为禹”:这说明先秦儒学家 A. 认为“人性本善” B. 重视教化作用 C. 主张“为政以德” D. 推崇仁义观念 ‎【答案】B ‎【解析】‎ 孟子的主张是“人都可以做尧舜那样的贤人”,与孟子的性善论一致;荀子的主张是“普通人可以成为大禹那样的圣人”,强调后天教育的作用,故答案选B。A是孟子人性思想;C是孔子的思想;D是荀子思想。‎ ‎【点睛】孟子提出“仁政”学说,要求统治者尽可能地给人民最基本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有利于缓和矛盾和促进社会发展,荀子主张治国以礼教为主,强调礼法并用,有利于巩固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 ‎3.《汉书·董仲舒传》中说:“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是故阳常居大夏而以生育养长为事,阴常居大冬而积于虚空不用之处。”由此可看出董仲舒主张 A. 思想统一 B. 三纲五常 C. 君权神授 D. 以刑辅德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判断的能力。根据材料关键信息“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等,本题考查董仲舒的思想主张相关内容——“以刑辅德”。根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题干里董仲舒是在强调“德”和“刑”,即如天之阴阳两面,通过“刑”来辅“德”,二者缺一不可,即体现其“以刑辅德”的主张。故,本题正确答案选D。其余ABC三项均不正确。‎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的儒学思想·“以刑辅德”‎ ‎4.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学已成为蔚然大宗,汉代董仲舒则完成了儒学意识形态和内容的重大转折。这种“转折”是指 A. 吸收不同派别思想神化君权 B. 用法家思想来取代仁政学说 C. 宣扬君权至上维护专制统治 D. 汲取佛道理论确立天理体系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西汉时期董仲舒吸收法家、阴阳家和道家思想对传统儒学思想进行改造,宣扬“君权神授”,神化了君权。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董仲舒吸收法家思想改造儒学,不是用法家思想取代仁政学说;C选项错误,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而非君权至上;D选项错误,汲取佛道理论确立天理体系的是宋明理学。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5.北宋理学家程颐认为唐代“君不君,臣不臣,故藩镇不宾,权臣跋扈,陵夷有五代之乱。”作者意在强调 A. 伦理纲常有利于政权的稳定 B. 传统宗法制度受到极大破坏 C. 藩镇割据严重削弱中央集权 D. 佛道兴盛冲击儒家伦理道德 ‎【答案】A ‎【解析】‎ ‎“君不君,臣不臣”显然是违背了传统的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标准,从而导致政权的不稳定,故A正确;材料中是伦理道德破坏,不是宗法制破坏,故B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藩镇割据威胁中央集权,故C错误;D与材料信息不符。‎ ‎6.明代思想家李贽说,读孔子之书,而不拘泥于其书,要敢批评其书,说其未说之话,学仲尼之精神而不仿其形态。这表明李贽 A. 反对尊崇孔子 B. 提倡独立思考 C. 反对专制皇权 D. 批判程朱理学 ‎【答案】B ‎【解析】‎ ‎“而不拘泥于其书,要敢批评其书,说其未说之话,学仲尼之精神而不仿其形态”说明作者反对孔子的权威,主张个性解放,独立思考,故B正确;A只是材料中部分信息;C与材料主旨不符;材料没有批判程朱理学,故D错 ‎7. 黄宗羲认为: “秦变封建而为郡县,以郡县得私于我也;汉建庶孽(指诸侯王国) ,以其可以藩屏于我也;宋解方镇之兵,以方镇之不利于我也。此其法何曾有一毫为天下之心哉而亦可谓之法乎”对黄宗羲这一表述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包含有朴素辩证认识 B. 反映近代民主法治精神 C. 主张为天下之人立法 D. 古代社会没有法律制度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此其法何曾有一毫为天下之心哉而亦可谓之法乎”反映了如果出于为天下之心而立法,那是天下之法,是真正的法;如果出于为私心而立法,那是一家之法,是非法之法。黄宗羲主张建立天下之法,C符合题意,故选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黄宗羲的思想主张 ‎8.启蒙运动时期,启蒙思想家试图限制君主的权力,剥夺君主及其政府干预司法事务的权力,以保障人民的政治自由和生命财产的安全。为此,启蒙思想家主张 A. 分权制衡必须成为建制原则 B. 君主立宪制是最好的政府形式 C. 权力的运用须体现人民意志 D. 人民有权反抗和改变违约政府 ‎【答案】A ‎【解析】‎ ‎【详解】该题主要考查对启蒙思想家主张认识。根据材料中的“限制君主的权力”、“剥夺……干涉司法事务”等信息可以看出该主张应当是防止专权的出现,故A项说法正确;材料并未提及君主立宪是最好的,故B项不合题意,排除;材料的主旨是防止专权或者干涉它权的行使,并未说明权力要体现人民意志,故C项不合题意,排除;材料也并未指出人民有权对违约政府施加反抗,故D项不合题意,排除。‎ ‎9.柏拉图认为理想国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统治者应从有才能的人中挑选出来;统治阶层应过公社生活;国王应是哲学家,或应该让哲学家做国王,因为只有哲学家才具备治理国家应有的知识。这一主张 A. 体现了理性精神 B. 规划了近代民主政治蓝图 C. 否定了民主政体 D. 推动了雅典民主政治鼎盛 ‎【答案】A ‎【解析】‎ ‎【分析】‎ 柏拉图的理想国提出有才能的人得到重用,而不是抽签选举,体现出理性的精神,故A正确;B是启蒙思想家提出;C中否定民主不符合材料主旨;D是伯利克里改革时期。‎ ‎【详解】‎ ‎ ‎ ‎10.早期文艺复兴仅局限于以佛罗伦萨为中心的意大利,而且主要在文学艺术领域内展开,更多的是对古典文化传统的继承。这一时期重视“古典文化传统”的主要原因是 A. 市民阶层比较保守 B. 传统文艺内容丰富 C. 古典文化保存完整 D. 封建教会势力强大 ‎【答案】D ‎【解析】‎ ‎【详解】文艺复兴以人文主义作为指导思想,表面上看是复兴古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运动,实际上是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里进行的反封建斗争。文艺复兴时,封建教会势力强大,资本主义势力并不发达,不敢直接去批判封建的宗教,所以要借助那些古典文学,通过弘扬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体现了自由,民主的思想,表达了对封建教会统治的不满。故D项正确;市民阶层比较保守与重视古典文化传统没有必然的联系,排除A项;传统文艺内容丰富、古典文化保存完整对重视“古典文化传统”有一定的关系,但并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C项。‎ ‎11.启蒙运动领袖伏尔泰崇尚自然神论,他认为上帝的存在可以约束人的行为,使人们在自由行动的同时又能确保社会的持续。材料表明伏尔泰 A. 偏离了人文主义方向 B. 借助宗教反对封建君主专制 C. 认可宗教的教化功能 D. 主张用宗教来约束人的自由 ‎【答案】C ‎【解析】‎ 据材料“上帝存在可以约束人的行为,使人们在自由行动的同时又能确保社会的持续”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伏尔泰是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其思想没有偏离人文主义方向,故A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的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了宗教对人的约束,体现了宗教的教化功能,故C项正确;“约束人的行为”不等于“约束人的自由”,故D项错误。故选C。‎ ‎12.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相同点是 A. 崇尚理性和科学的结合 B. 都高举人文主义旗帜,崇尚自由 C. 坚持国家权力高于教会 D. 设计了未来理想的社会制度 ‎【答案】B ‎【解析】‎ ‎【详解】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都发展了人文主义精神,故选B;A宗教改革,排除;宗教改革坚持国家权力高于教会,不符合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排除C;启蒙运动设计了未来理想的社会制度,不符合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排除D。‎ ‎13.启蒙运动时,卢梭认为:“一旦人民能够打破自己身上的桎梏时,他们做得更加正确了。”康德主张:“人不是他人的工具,人应该运用自己的理智,独立思考,理性判断。”由此可见 A. 启蒙思想家认为“人人生而平等”‎ B. 启蒙思想的内涵在否定中求发展 C. 启蒙学者举起了理性和科学大旗 D. 启蒙运动强调人本身的自觉行为 ‎【答案】D ‎【解析】‎ ‎【详解】“一旦人民能够打破自己身上的桎梏时,他们做得更加正确了。”主张人民依靠暴力而夺回自由,“人不是他人的工具,人应该运用自己的理智,独立思考,理性判断。”主张思想自由,两人都强调人本身的自觉行为,故D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人人生而平等”的信息,排除A;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材料信息没有涉及科学问题,排除C。‎ ‎14.智者高尔古亚声称,雄辩者能够说服“议事会”采用他的政策,能够使“顾间委员会”采纳他的财政计划,能够在“审判官法庭”前面成功地非难他的对手。由此可知,智者学派 A. 控制了国家全部管理权 B. 顺应了雅典民主的发展 C. 极力推崇公民的城邦意识 D. 认为城邦利益至高无上 ‎【答案】B ‎【解析】‎ ‎【详解】该题主要考查对智者学派思想特点的理解和认识。材料中体现了智者们较强的个人辩论能力,这种能力的展示恰恰体现了雅典民主的社会氛围,故B项说法正确;材料体现智者能“说服”其它领导者,但不能证明他们控制全部管理权,故A项说法错误,排除;材料中并未体现智者们有很强的城邦意识,故C项不合题意,排除;智者们的雄辩都是从个人利益出发,故D项说法错误,排除。‎ ‎15.唐人孙过庭在《书谱》中强调,书法应“达其情性,形其哀乐”,“随其所欲,便以为姿”。据此可知,作者认为 A. 书法是一种抒情达性的艺术手段 B. 书法者应该性情奔放、不拘一格 C. 书法风格应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 D. 书法者应该致力于身心的修养 ‎【答案】A ‎【解析】‎ 据材料“达其情性,形其哀乐……随其所欲,便以为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书法具有抒情达性的功能,说明书法是表达性情的艺术手段,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说明书法者应该性情奔放、不拘一格,故B项错误;材料也没有体现书法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故C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书法者身心的修养的问题,故D项错误。故选A。‎ ‎16.历史学家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说:“公元960年宋代兴起,中国好像进入了现代,一种物质文化由此展开。”这里的“物质文化”的展开主要有 ‎①纸币的流通 ‎②火器的广泛使用 ‎③指南针的普遍使用 ‎④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纸币——交子开始四川地区流行,故①正确;因为民族战争频繁,北宋时期火药武器广泛使用,故②正确;北宋的《萍洲可谈》记述北宋“舟师”利用指南针航海的情形,故③正确;雕版印刷术发明于唐代,故④错误。所以本题答案为A项,BCD错误。‎ ‎17.吴承恩塑造了猪八戒这样一个角色:拥有女人、过得去的财富以及可以充分享用的食物是重要的,他也愿意以辛苦的劳作来获得这些;在取经路上一旦发生问题,他总是急于建议“把白马卖了,给师父买一口棺木”。在当时,这一角色 A. 体现了对黑暗现实的反抗精神 B. 揭示专制王朝走向败落的命运 C. 符合市民阶层的文化心理需求 D. 引发人们美好联想的艺术状态 ‎【答案】C ‎【解析】‎ ‎【详解】猪八戒是一个愿意以辛苦的劳作来获得“女人、过得去的财富以及可以充分享用的食物”,而这符合明代大部分人追求安逸生活的要求,即符合了市民阶层的文化心理需求,故C项正确;孙悟空的形象体现了对黑暗现实的反抗精神,故A项错误;《红楼梦》揭示了专制王朝走向败落的命运,故B项错误;人们一想到猪八戒的形象就会想到好吃懒作的形象,故D项错误。‎ ‎18.下图为我国古代科学家学科贡献分布示意图。据此可知,我国古代 A. 形成了完整的学科体系 B. 从事科技研究人员众多 C. 科技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D. 传统科技居于主导地位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图示可以知道,我国的科技以天文、数学、农学为主,而物理、化学等所占比例较小,说明我国传统科技居于主导地位,D选项符合题意。根据题干图示可以知道,我国的科技以天文、数学、农学为主,并没有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 A选项错误;题干图示未涉及从事科技研究人员的多少,B选项错误;题干图示不能说明我国古代科技居于世界领先地位,C选项错误。‎ ‎【点睛】由于中国古代社会是农业社会,以农业立国,所以农业在经济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因此中国古代科技大部分是为农业社会服务,如天文历法、数学等科技成就,与农业发展息息相关,为此中国古代科技呈现科技偏重实用,忽视理论的研究;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传统的典籍整理与经验总结,缺少实验;在科技使用上主要服务于封建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缺乏将科技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并成为科技进一步发展的动力的意识的特点。‎ ‎19. 古代中国城市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壮大对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列能体现这一观点的现象是 A. 汉武帝时代, 赋的创作走向全盛 B. 唐代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到鼎盛时期 C. 南宋的词增添了许多低迷感伤的情绪 D. 元代杂剧的创作和演出逐渐兴盛 ‎【答案】D ‎【解析】‎ 市民阶层兴起导致世俗文学的兴盛,元曲正是这一背景下产生的文学形式,故D正确;A和B均属于贵族文学;C不是城市发展导致文学体裁。‎ ‎20.1632年,伽利略因在一本书中宣传“日心说”,遭到罗马的迫害,并被教会判处终身监禁,能够说明的问题是 A. 伽利略的思想理论为后来经典力学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B. 文艺复兴解放了思想,对科学的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C. 伽利略时代人们的思想仍然受到教会的严厉禁锢 D. 伽利略认识到要了解自然必须进行系统的观察和实验 ‎【答案】C ‎【解析】‎ ‎【详解】伽利略因在一本书中宣传“日心说”,遭到罗马的迫害,并被教会判处终身监禁,说明伽利略时代人们的思想仍然受到教会的严厉禁锢,故选C;A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文艺复兴,排除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要了解自然必须进行系统的观察和实验”,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伽利略因在一本书中宣传‘日心说’,遭到罗马的迫害,并被教会判处终身监禁”,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 ‎21.爱因斯坦在其论文中提出了光子(光微粒)存在的假说,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从而验证了普朗克理论的科学性,这体现出 A. 活跃思维与实验能力的重要 B. 现代物理学领域的伟大革命 C. 跨学科理论研究的前景广阔 D. 相对论成功解释了量子理论 ‎【答案】A ‎【解析】‎ ‎【详解】爱因斯坦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从而验证了普朗克理论的科学性,体现出活跃思维与实验能力的重要,故选A;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光电效应、普朗克理论都属于微观物理学,排除C;爱因斯坦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验证了普朗克理论的科学性,是对量子论的发展,不是相对论成功解释了量子理论,排除D。‎ ‎22.达尔文给他的读者留下了一个很深的印象:思想观念得换一换了,《圣经》对物种起源的解释好像不大对,应该代之以自然主义的说明。材料旨在说明达尔文的著作 A. 长期深受宗教的困扰 B. 否认了《圣经》的原有作用 C. 瓦解了传统的思想观念 D. 转变了人们的自然观 ‎【答案】D ‎【解析】‎ 通过对材料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A的说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可排除A;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有力地挑战了封建神学创世说,并没有否认了《圣经》的原有作用,故可排除B;C的说法违背史实,明显错误;达尔文的生物进论从根本上改变了当时绝大多数人对生物界和人类在生物界中的地位的看法,转变了人们的自然观,故本题选D。‎ ‎23.“这一发现成为二十世纪整个物理学研究的基础,从那个时候起几乎完全决定了物理学的发展。要是没有这一发现,那就不可能建立起分子、原子以及支配它们变化的能量过程的有用的理论。”这一发现的理论意义在于 A. 挑战了天主教会宣扬的创世说 B. 奠定了研制发电机的理论基础 C. 深化了人们对微观世界的认识 D. 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 ‎【答案】C ‎【解析】‎ 此题的时间信息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对建立关于分子原子以及支配它们变化的能量过程的物理理论是普朗克的量子理论,现代量子论的直观基础就是物理量不连续,深化了人们对于微观世界认识,故选C;A进化论思想;B是电磁感应思想;D是相对论提出。‎ ‎【点睛】史实运用型选择题是在掌握历史史实基础上进行答题的体型,学生除了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外,还要有一定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所以解答此类试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认真阅读材料,阅读材料时候要抓住题中关键词、提取有效信息,排除无效信息。‎ ‎2.联系教材和相关历史知识,进行知识迁移,在读懂材料后,要找准切入点,将材料反映的内容相关知识进行有机结合,知识转化要准确到位。‎ ‎3.平时学习的时候,要注意多做题,培养史料阅读以及解题技巧的能力。‎ ‎24.第一次产业革命导致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和巩固,第二次产业革命导致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和社会主义制度在资本主义发展薄弱的俄国出现。由此可见,产业革命(  )‎ A. 与政治变革之间存在有机联系 B. 打破了原有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 C. 有利于科技革命的发展和进步 D. 使重大技术获得了经济社会效益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材料说明产业革命与政治发展较为密切配合,A正确;产业革命主要是资本主义社会,并没有改变原有的社会结构,B错误CD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25.这两次革命都对人与世界的意义进行了“拉平”,前者(牛顿、哥白尼的科学革命)将人和“神”拉平,后者(生物进化论)将动物和人拉平。这两次科学革命的进步意义是 A. 推动了欧洲宗教改革兴起 B. 改变了人们的宗教信仰 C. 将人从神学桎梏中解放出来 D. 引导了实验科学的产生 ‎【答案】C ‎【解析】‎ 牛顿和达尔文都是在不同领域对于神学致命的打击,从而把人从神学限制中解放出来,故C项正确;A是文艺复兴;B中改变说法错误;西方人一直信奉宗教;D是伽利略成就。‎ ‎26.林则徐到澳门巡视,总觉得“夷服太觉不类”,“婚配由男女自择,不避同姓,真夷俗也”。这反映出林则徐 A. 对西方文明认识不断加深 B. 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C. 传统的夷夏观念根深蒂固 D. 秉承“中体西用”理念 ‎【答案】C ‎【解析】‎ 由“夷服太觉不类”“婚配由男女自择,不避同姓,真夷俗也”可以分析出林则徐不能接受西方的服饰和男女自主婚姻,依然是具有传统的夷夏观念,故本题答案选C项;A项与材料意思不符;B项与题干无关;D项错误,“中体西用”是洋务派的主张。‎ ‎27.著名史学家陈旭麓在《论“中体西用”》中说,“用”在“体”中会发酵,势必不断促进事物的新陈代谢。因此洋务运动中的好些人,觉察到桎梏与荆棘,寝寝乎要以“西体”为法,去改变中国的某些旧制。作者意在说明 A. 戊戌维新是对洋务运动的否定 B. 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根深蒂固 C. 洋务派学习西方的历程障碍重重 D. “体用”言论为引进“西体”开路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以‘西体’为法,去改变中国的某些旧制”可知,随着“用”的引进,洋务派中的一些人认识到只有引进“西体”才能改变中国的困境,这反映出“中体西用”的言论客观上有利于引进西方的体制,故D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提及戊戌变法的信息,A错误;材料说明的是“体用”言论为引进“西体”开路,并不是说明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根深蒂固,B错误;材料也不是说明洋务派学习西方的历程障碍重重,C错误。‎ ‎28.关于启蒙与现代化的关系,西方与中国适成倒置:在欧洲,是由启蒙而现代化;在中国,则是为现代化而启蒙,欧洲由启蒙而现代化是一个水到渠成的文化和社会转型过程,中国启蒙运动则是救亡的现代化运动的步骤。据此可知,导致上述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 中西方政治制度不同 B. 中西方传统文化不同 C. 启蒙及现代化的原动力不同 D. 资本主义发展程度差异明显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强调了西方是先启蒙在现代化,启蒙是原动力;而中国却是先现代化再启蒙,救亡的现代化是原动力,即启蒙及现代化的原动力不同导致了上述差异,所以选C是符合题意的;材料未涉及中西方政治制度的问题,也未涉及中西方传统文化,所以选项A、B不符合题意,排除;资本主义发展程度差异在材料中没有明确的体现,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 ‎29.1916年陈独秀在《吾人最后之觉悟》中指出,要真正实现民主政治,必须依靠全国大多数人的政治觉悟,自觉“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这一观点 A. 主张发动工农群众进行斗争 B. 推翻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C. 与民主革命的思想基本一致 D. 说明国人思想解放的必要性 ‎【答案】D ‎【解析】‎ 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根据材料中的“必须依靠全国大多数人的政治觉悟”可知,这一观点强调国人思想解放的必要性。故答案为D项。1915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没有发动工农群众,排除A项;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民主革命提出通过暴力革命的方式实现民主共和制度,新文化运动主要宣传民主、科学思想,排除C项。‎ ‎30.1912年,孙中山在一次演说中说:“中国十年以后,必至有十万人以上之大资本家,此时杜渐防微,惟有国家社会主义……兄弟欲办铁路,每主张铁路国有,是国家社会主义,为民国富强之基。”据此推断孙中山( )‎ A. 接受了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以改造中国 B. 受到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C. 发展了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思想 D. 认为铁路交通为国家富强的根本 ‎【答案】C ‎【解析】‎ 俄国十月革命发生在1917年,时间不符,排除B。“铁路国有”不一定就是接受了科学社会主义思想,排除A。D明显对材料解读有误。根据题干可知孙中山致力于发展实业,这属于民生主义的范畴,故选C。‎ ‎31.戊戌维新期间,康有为热衷于“大誓群臣”,为此一再拟疏上奏,却没有想到要从京都至各省分批召集官绅,讲习新法,以理服人,减少阻力。由此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 维新思想的影响极其深远 B. 社会变革需要重视思想启蒙 C. 康有为反对改革集权体制 D. 康有为的维新思想发生变化 ‎【答案】B ‎【解析】‎ ‎【分析】‎ 命题透析本题以戊戌维新期间康有为的行为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思路点拨材料表明,戊戌维新期间,康有为推动变法侧重于表达决心,而忽略了减少变法阻力的关键在于开肩民智,意在说明思想启蒙和宣传的重要性,B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维新思想的影响,排除A项;C、D两项材料不能体现。‎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32.1977年5月24日,邓小平指出:“把毛泽东同志在这个问题上讲的移到另外的问题上,在这个地点讲的移到另外的地点,在这个时间讲的移到另外的时间,在这个条件下讲的移到另外的条件下,这样做,不行嘛!”这表明当时 A. 改革开放遭遇思想障碍 B. “左”倾错误思想有待清除 C. 实事求是原则重新确立 D. 真理标准讨论方兴未艾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左”倾思想的影响。依据材料“在这个地点讲的移到另外的地点,在这个时间讲的移到另外的时间,在这个条件下讲的移到另外的条件下”结合所学可知,这不符合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要求,是“左”倾思想的体现,所以这表明当时“左”倾错误思想有待清除,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改革开放开始于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与材料时间不符;C选项错误,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与材料时间不符;D选项错误,真理标准讨论开始于1978年5月,此时尚未开始。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33.某部历史著作写道:“毛泽东是一个杰出的共产党领袖,国共合作关系破裂后,他无视莫斯科第三国际,拒绝了只能依靠城市无产阶级进行革命的这个马克思主义原则。”毛泽东的上述思想突出体现在 A.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B.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C. 《新民主主义论》‎ D.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毛泽东是一个杰出的共产党领袖,国共合作关系破裂后,他无视莫斯科第三国际,拒绝了只能依靠城市无产阶级进行革命的这个马克思主义原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的上述思想突出体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主张工农武装割据,因此选A。BCD都不符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信息,排除。‎ 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内容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毛泽东思想的相关知识。在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中,有着丰富的内容: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关于政策和策略的理论、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的理论、关于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等等。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串于上述各个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34.新中国科技文化事业走过六十多年的历程,已取得许多重要成果。下列属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取得的成就是 ‎①原子弹爆炸 ②东方红一号 ③话剧《茶馆》 ④神舟五号发射成功 A. ②③④ B. ①③ C. ①② D. ①②③‎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964年中国研制出原子弹,《茶馆》是现代文学家老舍于1956年创作的话剧,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是1956-1966年,①③符合题意,故选B;1970年东方红一号研制成功,属于文革时期的成就,排除②;2003年神舟五号发射成功,属于改革开放后的科技成就,排除④;故排除AC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属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取得的成就”,联系所学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科技、文艺成就分析解答。‎ ‎35.宋德金在《<历史研究>:新中国历史学发展的缩影》中介绍:“从1979年起,《历史研究》开始实现向学术刊物回归……开拓研究领域,借鉴国外史学研究成果,倡导社会史研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这是因为我党 A. 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 B. 重新贯彻了“双百”方针 C.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D. 提出“向现代科学进军”‎ ‎【答案】B ‎【解析】‎ 解读材料信息,材料主要通过《历史研究》展现了1979年之后我国学术研究的活跃发展,而“双百”方针是指导科技和文艺工作的方针,据此判断B项正确;ACD三项都是发展经济和推广科学的方针,予以排除。‎ 点睛:本题考查“双百方针”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对双百方针的含义要有清楚的把握,即百家争鸣指的是允许不同的学术观点的存在和争论,百花齐放指的是文艺领域,结合材料可知所述为历史作为学术研究,在文革后重新活跃,以此作答即可。‎ ‎36.20世纪80年代末,“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一度成为当时中国社会上的流行语。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 “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与实施 B.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推动 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D. 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迫切需求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学好数理化”有助于中国科技的发展,1988年,邓小平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让中国社会掀起一股学习数理化的潮流,故选择B选项;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战略,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A选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于1992年,与材料不符,故排除C选项;为了快速恢复中国的工业实力,在一五、二五计划中优先发展重工业,与20世纪80年代末的时间不符,故排除D选项。‎ ‎37.东西方思想文化具有相通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①孔子和苏格拉底都反对追求功利忽视道德 ‎②墨子和亚里士多德都强调逻辑 ‎③王阳明和马丁•路德都强调个人的主观作用 ‎④山水画和现实主义绘画都追求写实 A. ①③④‎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是考查东西方思想文化具有相通性。在做题时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山水画追求的一种意境而不是追求写实,凡是含④均是错误的,①②③又均是对东西方思想文化相通性的正确描述,故本题选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东西方思想文化的相通性 ‎【名师点睛】实际上解答历史试题也是需要讲究技巧的,学生在答题时必须要多联系,放宽视野,不要只局限于某个历史事件。要学会中外联系、横向比较。学生自己在平时要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多训练一些综合性较强的历史试题,以期在正式考试时能适应试题的难度。‎ ‎38.有评论说,不能以简单的“好”与“坏”、“优”与“劣”来界定这一艺术形式,因为除了表现人类“真善美”的一面外,还有的美术作品表现的是另一面(如战争、罪恶、恐怖、绝望等等),不论以何种形式、何种手段来表现塑造,它表现的是“美”还是“丑”不重要,重要的是作品具有作者想要表现的直觉或理念。这一艺术形式是 A. 现代主义 B. 浪漫主义 C. 现实主义 D. 印象主义 ‎【答案】A ‎【解析】‎ 由材料“重要的是作品具有作者想要表现的直觉或理念”,可知符合可知是反传统、反理性、注重自我感受的现代主义艺术特征,故选A;浪漫主义重在抒情,现实主义重在写实,排除BC;D是绘画流派,排除。‎ ‎39.下列对浪漫主义文学和美术相似之处的比较,正确的有 ‎①具有相同的社会思潮背景 ②注重表达人的情感 ‎③表现出瑰丽的想象力 ④不拘泥于细节的刻画 A. ①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浪漫主义文学和美术都具有相同的社会思潮背景即启蒙运动,都注重表达人的情感,都表现出瑰丽的想象力,①②③正确,故选B;浪漫主义美术不拘泥于细节的刻画,但不符合浪漫主义文学,排除④,故排除ACD。‎ ‎40.“(他们)想纯粹依照视觉描写物体。例如画苹果不为是它是圆的、呈红色等概念性的知识所囿限,而只是按照眼睛所看到的情景来描写。因而所描写的大自然,任何时候全是属于画家本人所感觉的。”材料中的画家们属于 A. 浪漫主义流派 B. 现实主义流派 C. 印象主义流派 D. 现代主义流派 ‎【答案】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由材料中的“所描写的大自然,任何时候全是属于画家本人所感觉的”信息可知,该画家注重对自然的瞬间感觉,这体现了印象画派的特征,故选C项。浪漫主义流派注重对色彩的运用,现实主义流派注重对社会现实的描述,现代主义流派强调反传统,画面给人支离破碎的感觉,故排除A、B、D三项。‎ 二、非选择题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黄宗羲认为政治之所以腐败,人民之所以受难,最大的祸根就是专制君主。为此他提出限制君权的主张:恢复宰相制度,使宰相有职有权,能与天子“同议可否”。重视学校的作用,认为学校不但是培养人才的场所,而且应当成为“公其非是”的议政机关。要把学校发展成含有近代意义的议会机关,要求将决定是非的最高权力从天子手中转移到学校。他还主张将郡县制和分封制结合起来,加强地方的独立性和自立性。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他所谓的“天下之法”,也就是使天下之人都能“自私”、“自利”,或都能“各得自私、各得自利”之法。‎ ‎——摘编自武树臣《黄宗羲的法律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材料二 ‎ ‎ 他(孟德斯鸠)批评共和政体容易走向“极端平等”,形成许多“小暴君”,“…主张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妥协,建立开明君主立宪制,也就是受国家基本法律约束的君主执政。实行自上而下的改革,来保障资产阶级的利益。……他盛赞英国的政治制度用法律保障了资产阶级自由发展,使国力日益强盛……‎ ‎——摘编自王美芝《浅析孟德斯鸠的法律思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黄宗羲的主要主张及产生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黄宗羲与孟德斯鸠思想的异同 ‎【答案】(1)主张:反对封建专制、主张限制君权;重视民意,发挥学校议政作用;中央和地方适度分权;以法律保障私有权利。‎ 背景:明清之际,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加强;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2)相同:都主张通过分权来限制君权;都主张法治;都主张建立代表民意的机关;都维护君主制。‎ 不同:黄宗羲的思想本质上仍然是传统儒家思想;孟德斯鸠的思想是资产阶级启蒙思想。‎ ‎【解析】‎ ‎【详解】(1)主张:根据“黄宗羲认为政治之所以腐败,人民之所以受难,最大的祸根就是专制君主”得出反对封建专制、主张限制君权;根据“要把学校发展成含有近代意义的议会机关,要求将决定是非的最高权力从天子手中转移到学校”得出重视民意,发挥学校的议政作用;根据“主张将郡县制和分封制结合起来,加强地方的独立性和自立性”得出中央和地方适度分权;根据“‘各得自私、各得自利’之法”得出以法律保障私有权利。‎ 背景:结合所学,可从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加强、商品经济的发展等方面分析总结。‎ ‎(2)相同:根据“使宰相有职有权,能与天子‘同议可否’”“孟德斯鸠”得出都主张通过分权来限制君权;根据“天下之法”“建立开明君主立宪制,也就是受国家基本法律约束的君主执政”得出都主张法治;根据“要把学校发展成含有近代意义的议会机关”“君主立宪制”得出都主张建立代表民意的机关;根据“提出限制君权的主张”“建立开明君主立宪制”得出都维护君主制。‎ 不同:根据所学可知,二人的思想本质不同,黄宗羲的思想仍然是传统儒家思想,孟德斯鸠的思想是资产阶级启蒙思想。‎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 ‎ 文艺复兴运动发源于14世纪的意大利。当时的意大利半岛,政治上处于四分五裂状态。在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早期文学、艺术作品中即已反映出了人文主义的思想色彩,如但丁在《新生》和《神曲》中”赞扬自由理性,要求人类思想解放,主张追求知识,吸收古典文化,宽待异教”等。欧洲的宗教改革运动发起于德国,当时德国的农业、工业,商业都有了巨大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萌芽,产生了最初的资产阶级分子。“德国宗教改革旨在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即摇救人的钥匙不操纵在教会手中,而掌握在人的自身,只有人的自身以及由人自身而获知的信念才是拯救人的力量,因而人的毕生追求也就成了人生希望之所在”。‎ ‎——摘编自杨风霞《浅析意大利文艺复兴与德国的宗教改革》‎ 材料二 欧洲宗教改革的发起人和积极活动者绝大多数都是投入文艺复兴运动的人文主义者,他们的宗教观直接影响着宗教改革的性质和进程。人文主义宗教观的主要特征是:(一)反对愿昧无知,反对盲目崇拜,提倡知识学问,提倡理性思考;(二)大胆怀疑教会的传统神学,冲破旧思想的束缚;(三)强调人的个性和思想解放,观察问题角度的多样化;(四)加强学术研究,了解周国世界,重新发现“人的价值”。‎ ‎——摘端自刘丹忱《试论欧洲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运动的关系和特点》‎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文艺复兴发源于意大利与宗教改革发端于德国的相似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关系,并简述二者的共同影响。‎ ‎【答案】(1)相似背景:经济上都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政治上处于分裂状态,没有形成统一强大的封建君主统治;两国都有新兴资产阶级对新思想新文化的需求。‎ ‎(2)关系:二者互相促进,文艺复兴促进宗教改革最先在德国发生,宗教改革则推动了文艺复兴核心思想的广泛传播和向纵深发展。影响:二者都促进了人的思想解放和理性精神的高扬,为西欧文化的近代转型奠定了思想基础,开启了通向近代的门户。‎ ‎【解析】‎ ‎【详解】(1)相似背景:根据“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萌芽”结合所学得出经济上都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根据“当时的意大利半岛,政治上处于四分五裂状态”结合所学得出政治上处于分裂状态,没有形成统一强大的封建君主统治;根据“产生了最初的资产阶级分子” 结合所学得出两国都有新兴资产阶级对新思想新文化的需求。‎ ‎(2)关系:结合所学可知,二者互相促进,文艺复兴为宗教改革奠定思想基础,宗教改革推动了文艺复兴核心思想的广泛传播。影响:可从促进了人的思想解放和西欧的近代化等方面分析总结。‎ ‎4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 吴王阖闾元年(前514年)说:“吾国僻远,顾在东南之地,险阻润湿,又有江海之害,君无守御,民无所依,仓库不设,田畴不垦。”而中原又处于大动乱的时期。面对着这种严峻的局势,要“安君治民”“兴霸成王”,必须进行社会改革。阖闾元年,“始任贤使能”,“举伍子胥为行人,以客礼事之,而与谋国政”。“阖闾知孙子能用兵,卒以为将,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巫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今伍子胥修法制。《越绝书·越绝请籴内传》云:“其形繁法。”《吴越春秋·夫差内传》云:“吴王刚猛而毅,能行其令。百姓习于守,明于法禁。” ‎ ‎——摘编自辛土成《论阖闾的社会改革和吴国的兴亡》 ‎ ‎(1)根据材料,概括吴王阖闾改革的背景及主要内容。‎ ‎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吴王阖闾改革。‎ ‎【答案】(1)背景:诸侯割据争霸;吴国力量薄弱:‎ 内容:选用对改革有用的人才;修改法制:‎ ‎(2)简评:选拔人才,增强了统治集团的实力;有利于社会秩序和统治秩序的稳定;为吴国进行争霸战争奠定了基础 ‎【解析】‎ 本题考查吴王阖闾的改革,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归纳能力和运用所学分析问题的能力。‎ ‎(1)吴王阖闾改革的背景,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吾国僻远,顾在东南之地,险阻润湿,又有江海之害,君无守御,民无所依,仓库不设,田畴不垦。’而中原又处于大动乱的时期”归纳得出。主要内容可以根据“始任贤使能”“令伍子胥修法制”等信息归纳得出。‎ ‎(2)简评吴王阖闾的改革,应当联系所学,从材料反映的措施带来的影响以及当时的社会状况来分析说明。‎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