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银川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宁夏银川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银川一中2019/2020学年度(下)高二期末考试 历史试卷 一、单项选择 ‎1.历史研究中“地下材料”与“纸上材料”的结合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成果。《史记·殷本纪》所见的商先公先王大部分在甲骨文中已经被认定。由此可以推断 A. 《史记·殷本纪》完全可信 B. 《史记·夏本纪》的内容不会全是子虚乌有 C. 《史记·夏本纪》内容的真实性无法确定 D. 《史记·殷本纪》不可信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和相关知识分析可知,A选项错误,材料中只提到《史记·殷本纪》所见的商先公先王大部分在甲骨文中已经被认定,并非全部内容完全可信;B选项正确,由材料可知,商先王先公大部分在甲骨文中已被认定,说明司马迁著作《史记》是有所依据的,《史纪·夏本纪》中有商汤灭夏建国的内容,因此其内容不会全是子虚乌有的;C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其并未否定《史记》的记载,更强调《史记》的可信;由材料可知 《史记·殷本纪》中的部分记载在甲骨文中已经被认定,因此D选项错误。‎ ‎【点睛】本题需着重分析题干表达出的信息结合选项内容作答。‎ ‎2.汉初实行上计制度,要求郡国在年终将该地区的经济收支、户口多少、土地面积的数量、耕地增减、自然灾害以及社会治安等状况统一上报到朝廷,作为征收赋税、征发徭役、计划经费开支和制定各种有关政策的依据。这一制度 A. 限制了土地兼并 B. 强化了君主专制 C. 加强了国家治理 D. 解决了王国问题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上计制度是中央了解地方政情、治理国家的重要途径,所以该制度强化了国家对地方的治理,故选C项。土地兼并现象的出现是和土地私有制有关,只要制度不改则无法限制土地兼并,且材料中的上计制度更多的也只表现为一种统计制度,不能起到限制土地兼并的作用,故排除A项;该制度主要涉及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问题,而不是君相矛盾,故其不能体现为君主专制的强化,排除B项;材料所述的时间段为汉初,王国问题并未被解决,这也才有了后来汉武帝的推恩令,故排除D项。‎ ‎3.宋元之际著名的历史学家马端临在论述三省制度形成时,认为“魏晋以来,中书、尚书之官始真为宰相,而三公遂为具员”,究其原因:“汉之典事尚书、中书者,号为天子之私人。”这说明 A. 内朝制逐步孕育出三省制度 B. 三省制是削弱宰相权力的具体举措 C. 三省的建立打破了旧有体制 D. 三省制是加强皇帝权力的必然结果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在论述三省制度形成时……究其原因:‘汉之典事尚书、中书者,号为天子之私人。’”信息可知,汉朝时期设立了由皇帝左右的亲信近臣构成的内朝,逐步孕育出了后来的三省制度,因此A选项正确。材料探究的是三省制度形成的原因,并未体现其削弱宰相权力、加强皇权和打破旧体制的内容。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4.康熙帝南巡到达南京,亲往明孝陵朱元璋墓拜祭,赞“洪武乃英武伟烈之主,非寻常帝王可比”。乾隆六次南巡,也屡至明孝陵前行三跪九叩之礼。这些做法意在 A. 效法汉族礼制 B. 恢复江南经济 C 褒扬明朝功绩 D. 缓和满汉矛盾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初许多汉族地主虽然归顺了清朝,但对满洲统治者却有很多疑惧之心,而清朝统治的稳固又离不开汉族地主的支持,因此材料所述康熙帝的行为是为调和民族关系,缓和满汉矛盾,故D选项正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所述康熙帝行为主要目的是为了收买人心,缓和满汉矛盾,效法汉族礼制不是其主要目的,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康熙帝叩拜明孝陵的行为主要目的是为调和民族关系,缓和满汉矛盾,巩固统治,而不是为了恢复江南经济,故B选项错误;褒扬明朝功绩不是康熙帝叩拜明孝陵的主要目的,而是为了缓和满汉矛盾,巩固统治,故C选项错误。‎ ‎5.《吕氏春秋》载:“今以众地者,公作则迟……分地则速。”这表明 A. 生产工具的改进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B. 土地所有制的变革提高了生产的效率 C. 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提高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D. 分配方式的变化引起了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公作则迟……分地则速”说明井田制瓦解,出现了土地私有制,提高了人们劳动积极性,说明土地所有制的变革提高了生产的效率,故选B;材料没有涉及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分配方式的变化,排除ACD。‎ ‎6.《宋史·食货志》载当时的农民,“幸而收成,公私之债,交争互夺;谷未离场,帛未下机,已非己有。”这说明当时 A. 钱庄盛行 B. 借贷流行 C. 租佃关系发展 D. 社会和谐稳定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幸而收成,公私之债,交争互夺;谷未离场,帛未下机,已非己有”可知,材料体现了有收成后还公司债务的情境,粮食还没离开场地、布帛还没有下机都已经不是自己的了,说明当时借贷流行,故B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了还债务的情境,没有涉及钱庄,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租佃关系是指农民租种地主部分或全部土地,向地主缴纳一定的地租,材料没有体现租佃关系的发展,故C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的是当时人们有了收成后还债务的情境,无法得出当时社会是否和谐稳定的结论,故D选项错误。‎ ‎7.明清时期,江南市镇自发形成了各类功能性自治组织,如规范本镇本行业交易活动的行会、维持治安的保甲、负责慈善事业的义庄等,事类不一,互不统属。这表明明清时期 A. 江南地区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动 B. 商人自治引起了基层行政体系的改变 C. 商品经济的发展与传统基层治理模式相结合 D. 封建国家放松了对基层社会的管控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江南市镇自发形成了各类功能性自治组织”其中包括一些对基层的管理,故C选项符合题意。江南地区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动材料体现不出来,A选项排除。商人自 治材料不体现,B选项排除。封建国家对基层的态度材料没有涉及,D选项排除。‎ ‎8.关于中国画,现代画家潘天寿先生说过:“水墨画,能浓淡得体,黑白相用,干湿相成,则百彩骈臻,虽无色,胜于有色矣。无色在其中,胜于青黄朱紫矣。”下列思想主张与该创作精神相符 是 A.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B.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C. “兼相爱,交相利”‎ D.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答案】A ‎【解析】‎ ‎【详解】题干中“能浓淡得体,黑白相用,干湿相成,则百彩骈臻,虽无色,胜于有色矣。无色在其中,胜于青黄朱紫矣”体现了道家关于事物矛盾对立统一的辩证哲学观,与福祸的对立统一关系相符,故A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是法家思想,“兼相爱,交相利”为墨家思想主张,“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是儒家思想家荀子的观点,都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BCD项。故选A。‎ ‎9.敦煌藏经洞文书中,记载了唐朝一男子给妻子的休书:“既以二心不同,难归一意,快会及诸亲,各还本道。愿妻娘子相离之后,重梳蝉鬓,美扫娥眉,巧逞窈窕之姿,选聘高官之主。解怨释结,更莫相憎。一别两宽,各生欢喜。”这反映出 A. 唐朝社会离婚率较高 B. 中国古代妇女地位低下 C. 唐朝社会相对宽容、开放 D. 唐朝深受传统儒家婚恋观念的影响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唐代妇女离婚后可以再行婚配,并被社会接受,因此唐朝社会相对宽容开放,故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仅依据一份休书无法判断出唐朝社会离婚率较高;B选项错误,依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唐代妇女可以离婚和再婚,体现出唐代妇女地位较高;D选项错误,传统儒家思想讲究“三从四德”,妇女地位低下,因此唐朝受传统儒家婚恋观念影响较小。‎ ‎10.康熙在《御纂朱子全书·序言》中说:“文章言谈之中,全是天地之正气、宇宙之大道。朕读其书,察其理,非此不能知天人相与之奥,非此不能治万邦于衽席,非此不能仁心仁政施于天下,非此不能内外为一家”。这种言论导致的后果是 A. 忧患意识的缺失 B. 思辨能力的下降 C. 创新精神的阻滞 D. 凝聚力量的丧失 ‎【答案】C ‎【解析】‎ 朱熹是宋代程朱理学的集大成者,“非此不能治万邦于衽席,非此不能仁心仁政施于天下,非此不能内外为一家”是康熙对主席思想的高度评价,大力推行理学,结合所学,理学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提倡封建伦理道德,束缚了人们思想,阻滞了创新精神,C正确;程朱理学强调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A错误;程朱理学是把儒家思想哲理化、思辨化的产物, B错误;程朱理学注重民族气节、重视孝道有利于凝聚国家、宗族力量,故D错误。‎ ‎11.1870年日本派员来华议时约,李鸿章致函总理衙门:“彼因泰西各国业与中国立约通商,该国亦与泰西各国立约通商,援例而来,似系情理所有之事。该国向非中土属国,不奉正朔,本与朝鲜、琉球、越南臣服者不同。”这表明李鸿章 A. 重视与日本进行通商 B. 受到近代外交的影响 C. 主张独立自主的外交 D. 固守传统的夷夏观念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彼因泰西各国业与中国立约通商,该国亦与泰西各国立约通商,援例而来,似系情理所有之事。……”可知,李鸿章认为日本与中国立约通商,可以援引日本和西方各国的立约通商条例、以及中国和西方立约通商的条例办理,这说明李鸿章在于西方列强到教导的过程中,受到近代外交的影响,B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重视与日本进行通商”,这是强调日本与中国立约通商,可以援引日本和西方各国的立约通商条例,A错误;C与题意不符;材料没有涉及“夷夏观念”,D错误。‎ ‎12.1899年美国国务卿海约喻向英、俄等国发出关于对华“门户开放”政策的照会。如表是照会提出的三项原则。此后,列强相继接受了美国的原则。列强的这一做法反映出 ‎ 原则一 各国不得干涉他国在华势力范围及租借地的既得利益 原则二 各国进出口货物关税均按中国现行税率,由中国海关统一征收 原则三 各国势力范围对他国船舶征收的港口及铁路运费,不应有所差异 A. 资本输出是列强侵华的根本目的 B. 美国已成为公认的经济强国 C. 避免瓜分中国符合列强最大利益 D. 门户开放利于列强扩大侵略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899年,列强相继接受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门户开放在承认各国在中国既得利益的前提下,相互开放势力范围,有利于列强扩大在华侵略利益,D选项符合题意;列强承认各国在华势力范围及租借地,“按中国现行税率,由中国海关统一征收”进出口关税等,不能体现“资本输出是列强最根本的目的”,不能说明列强公认美国经济强大,AB两选项错误;列强承认他国的势力范围和租借地等,不是要避免瓜分中国,C选项错误。‎ ‎13.1945年10月17日,毛泽东从重庆回到延安以后,在延安干部会上作了《关于重庆谈判》的报告。指出:“谈判的结果,国民党承认了和平团结的方针。这样很好。国民党再发动内战,他们就在全国和全世界面前输了理,我们就更有理由采取自卫战争,粉碎他们的进攻”。材料体现了重庆谈判的主要意义是 A. 使共产党在政治上取得了主动 B. 增强了中共消灭国民党的实力 C. 国民党没有理由发动国内战争 D. 国民党承认了和平团结的方针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国民党再发动内战,他们就在全国和全世界面前输了理,我们就更有理由采取自卫战争,粉碎他们的进攻”可知重庆谈判让广大民众了解到中共争取和平的诚意,使共产党在政治上取得了主动,故A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重庆谈判的政治意义,不能增强中共消灭国民党的实力,故B项排除。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国民党承认了和平团结的方针,这是重庆谈判的结果,不是主要意义,故D项排除。‎ ‎14.洋务运动期间,官员是否是科举出身仍很受关注,留学归国且己任北洋水师学堂校长并官居从四品的严复,从1885年开始,四次返乡参加科举。此现象说明 A. 科举制根深蒂固,无法破除 B. 洋务运动面临 社会环境恶劣 C. 维新派存在软弱性和妥协性 D. 北洋水师急需科举人才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洋务运动期间,官员是否是科举出身仍很受关注”“四次返乡参加科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传统观念的束缚,导致洋务运动面临着比较恶劣的社会环境,故B项正确;“无法破除”的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题意主旨,故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到维新派的特点,故C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洋务运动面临的社会环境恶劣,故D项排除。‎ ‎15.1890年,与西方相比,上海机器织布局一般男女工人收入较低,平均工资是银元5元左右(月薪)。而农业相对发达的直隶(京津地区),普通农民的总收入,即使在年成好的年头,每人也只有18元。这说明当时 A. 直隶地区经济发展优于上海 B. 上海地区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C. 新生产方式有利于人民生活的改善 D. 男女工人收入差距日益缩小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上海机器织布局一般男女工人收入较低,平均工资是银元5元左右(月薪)”可知其年收入大概是5*12=60元,而“农业相对发达的直隶(京津地区),普通农民的总收入,即使在年成好的年头,每人也只有18元”,说明工人的年收入要高于农民,故C正确;由两地工人和农民年收入的比较可知是上海优于直隶,故A错误;自然经济在鸦片战争后就开始解体,故B项“开始”错误;材料未体现男女工人收入差距,故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工业的发展推动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尤其注意材料给的工人工资是月薪,而农民是年收入,不能直接进行比较。‎ ‎16.下表反映了1913年和1936年中国进出口格局的变化,据表可知这一阶段中国 类别 进口(%) 出口(%)‎ ‎ 1913年 1936年 变化净比 1913年 1936年 变化净比 原料 5.3 13.4 +8.1 29.1 35.8 +6.7‎ 制成品(包括半制成品)品) 67.1 66.5 -0.6 50.9 39.5 -11.4‎ A. 近代工业发展比较迅速 B. 仍以进口制成品为主 C. 经济结构已发生根本变化 D. 国际市场得以拓展 ‎【答案】B ‎【解析】‎ 根据表格可知,中国出口的产品中,原料和半制成品占了绝大多数的比例,说明制造业不发达,故仍以进口制成品为主,B项正确。材料信息体现近代工业发展比较缓慢,排除A。C项说法错误,近代中国仍以小农经济为主,排除。材料信息体现近代工业发展比较缓慢,制成品出口减少,国际市场难以得到开发,排除D。‎ ‎17.1893年前后,英美传教士、外交官组建的广学会印制了《开矿富国说》、《国贵通商说》、《辨明技艺工作说》、《传道会说》等书籍,科举考试时在十省科场外向士子发送近60000册。广学会此举主要目的是 A. 宣传中体西用思想 B. 推动清政府改革政治 C. 协助中国抵御侵略 D. 加强对清廷的影响力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科举考试时在十省科场外向士子发送近60000册”,结合所学可知,广学会通过向参加科举考试的士子发放书籍,传播西方近代文明,进而加强其对清政府的影响力,故选D项;中体西用是洋务派的主张,排除A项;广学会此举的主要出发点是自身利益而非推动清政府改革,排除B项;英美传教士、外交人员等的立场是维护英美列强侵略利益,排除C项。‎ ‎18.1904年日俄战争开始后,国内有文章预料日将胜俄,则此战之后“吾国人之理想必有与今天大异者矣”;“若俄胜日败,则俄政府之意,必以为中国所以贫弱者,非宪政之不立,乃专制之未工”。这可以说明当时 A. 民主共和已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B. 清政府开启了政治体制改革 C. 民主思想与专制思想激烈交锋 D. 立宪派推动了政治民主进程 ‎【答案】C ‎【解析】‎ ‎【详解】日俄战争的时间是1904-1905年,此时日本是君主立宪制国家,俄国仍实行沙皇专制制度。因此有人认为,这场战争是专制与民主的较量,我国国内舆论界认为,如果日胜俄,将是民主政体对专制政体的胜利,这会推动我国立宪进程;如果俄胜日,本国政府(清政府)就将借此强化专制。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中国国内民主思想与专制思想的激烈斗争,故C正确;A不符合史实,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没有涉及立宪派推动政治民主进程的信息,排除D。‎ ‎19.20世纪20年代初以梁漱溟、冯友兰等为代表的现代新儒学派诞生,他们主张“援西学入儒”,“儒化、华化西洋文化”,用儒学来会通消融西学。该主张意在 A. 强调传统儒学重要性 B. 坚持中体西用的思想 C. 扭转新文化运动方向 D. 重塑民族文化新系统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儒学来会通消融西学”实际是要重塑民族文化新系统,故D符合题意;现代新儒学派主张儒学与西学的融合,并非强调传统儒学重要性,故A不符合题意;中体西用思想是坚持传统文化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故B不符合题意;新文化运动是猛烈批判传统文化,故C不不符合题意。故选D。‎ ‎20.下表为1949年上半年华北教会大学课程调整的部分内容 辅仁大学 宗教改为选修课 燕京大学 添设中国新民主主义经济问题、马列主义基本问题、中国社会史、历史哲学及《共产党宣言》、联共(布)党史 齐鲁大学 历史系添设马列主义名著选读、近代西洋革命史 这表明了当时教会大学 A. 摆脱了西方对中国教育的控制 B. 清除了基督教会神学的影响 C. 顺应了新民主主义教育的要求 D. 完成了高校意识形态的重建 ‎【答案】C ‎【解析】‎ ‎【详解】辅仁大学把宗教改为选修课,燕京大学增设中国新民主主义经济问题、马列主义基本问题等课程,齐鲁大学添设马列主义名著选读、近代西洋革命史, 1949年上半年正是新中国成立前,这些教会大学的课程设置,顺应了新民主主义教育的要求,故选C;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BD表述太绝对,错误。‎ ‎【点睛】‎ ‎21.古代雅典的民主政治高度繁荣,城邦大量职务以抽签的方式在公民中产生,但部分职务在任职期间的所有费用需自己负担,因此长期被城邦富裕阶层把持,这说明古代雅典 A. 工商业发展加剧城邦的贫富分化 B. 公民难以参与城邦事务的管理 C. 经济能力影响公民的参政程度 D. 财政困难制约了民主政治的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部分职务在任职期间的所有费用需自己负担,因此长期被城邦富裕阶层把持”可知经济能力对公民的参政程度是有一定影响的,故选C项;材料并没有反映贫富分化的问题,故排除A项;难以参与城邦事务的管理的说法与“城邦大量职务以抽签的方式在公民中产生”的内容不符,故排除B项;财政困难制约了部分公民参与政治的需求,而不是制约了民主政治的发展,故排除D项。‎ ‎22.在一部历史著作中曾有这样的描述:英国人民目睹查理一世人头落地时,发出了痛苦的呼声;看到查理二世返回伦敦时,夹道欢迎;同样,光荣革命后,威廉和玛丽在英国登陆时也是如此轰动。这反映了英国 A. 民众对议会的种种举措表示不满 B. 民众怀有尊重传统的社会心理 C. 社会一直有制约王权的巨大力量 D. 王权与议会的矛盾不可调和 ‎【答案】B ‎【解析】‎ 据材料“查理一世人头落地时……痛苦……查理二世返回伦敦时,夹道欢迎……威廉和玛丽在英国登陆时也是如此轰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英国民众对国王的尊崇和怀念,国王是英国传统社会的象征之一,故这反映了英国民众怀有尊重传统的社会心理,故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民众和议会的关系,无法体现民众对议会的种种举措表示不满,故A项错误; “社会一直有制约王权的巨大力量”说法过于绝对,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王权与议会的矛盾的问题,故D项错误。故选B。‎ ‎23.欧洲工人中曾存在着一种自然权利思想:“适当的工作,应获得适当的工资”;但在1832年后,部分工人认识到,在现存地主、资产阶级当权的制度下不可能做到这一点,阶级斗争是社会由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必要手段。这一变化 A. 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B. 说明工人主体意识的觉醒 C. 受到英国议会改革的推动 D. 推动了工人运动开始兴起 ‎【答案】B ‎【解析】‎ ‎【详解】“阶级斗争是社会由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必要手段”,说明工人阶级认识到了阶级斗争的必要性,这意味着工人主体意识的觉醒,故B项正确;马克主义的诞生是在1848年,故A项错误;这一变化是阶级压迫和剥削的结果,和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无关,故C项错误;1831年法国已经爆发了工人运动,故D项错误。‎ ‎24.甘蔗原产自印度,原本用作王室贡品或贵族奢侈品。16—18世纪被探险家和殖民者带到巴西、海地等地区,由非洲黑奴大量种植,制成蔗糖销往世界各地,18世纪末已成为大众均能承受的调味品。这主要因为 A. 生产技术的革命性变化 B. 洲际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C. 全球性市场的基本形成 D. 经济发展缩小贫富国家差距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信息是,甘蔗原是印度贵族的奢侈品,传到美洲以后,在18世纪末成为大众均能承受的调味品并销往世界各地。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得益于新航路开辟以后洲际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故B正确;材料信息中蔗糖的生产技术并未发生革命性变化,故A错误;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全球性市场的基本形成,故C错误;材料信息无法得出贫富国家差距缩小,故D错误。‎ ‎25.从1802年到1878年间.英国议会先后颁布了20多个工厂法,在这些法令中对童工的最低雇用年龄、每天的劳动时间、工作的环境以及接受一定的教育等都作了明文规定。1870年《教育法)的颁布,宣告了英国大规模雇佣童工劳动问题得到了基本解决。英国童工问题的解决 A. 反映了议会民主制度的完善 B. 依赖于工业革命的深人发展 C. 是工人阶级长期斗争的结果 D. 反映了阶级矛盾的日趋缓和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所述为英国雇佣童工的现象逐渐消失,依据题干时间信息和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得益于工业革命的展开,对工人需求的变化,故B正确;童工问题的解决与民主政治的发展没有必然联系,故A不正确;童工问题的解决,与工人阶级斗争无关,故C不正确;童工问题的解决不能导致阶级矛盾的缓和,故D不正确。‎ ‎26.下表为1750年至1900年,世界制造业产量的相对份额表(材料摘编自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据此判断表中四个国家依次是 ‎ 1750年 1830年 1860年 1900年 甲 1.9 9.5 19.9 18.5‎ 乙 2.9 3.5 4.9 13.2‎ 丙 0.1 2.4 7,2 23.6‎ 丁 32.8 29.8 19.7 6.2‎ A. 德国英国美国中国 B. 英国德国美国中国 C. 英国中国美国德国 D. 美国中国德国英国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鸦片战争之前,中国手工业技术水平较高,在世界中处于高水平,因此占比较高。鸦片战争后,受到工业文明冲击,传统手工业破产,产量下降,丁为中国。英国首先开展第一次工业革命,因此其在鸦片战争前占比较高,但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由于技术升级迟缓,未能保持优势,因此甲是英国。美国在1750年尚未独立,属于英国的殖民地,因此其当时的制造业占比低于欧洲。美国独立后,资本主义逐渐发展,与当时尚未统一的德国相比,其制造业水平较高,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美国是中心之一,发展较快,超越了英国,因此丙是美国,乙是德国。根据以上分析可知,选项B正确;选项A、C、D排序有误,排除。‎ ‎27.“由于城邦的政治制度,这些身为公民的希腊人实际上并不需要劳作,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做理性的思考和感性的尝试。而中国的农耕社会,就不会有如此一大群清闲的统治阶层,整日不必做其他事情,只是发展心智活动。”材料旨在说明 A. 特定的社会条件产生了独特的精神文化 B. 古代希腊人比中国人更具人文情怀 C. 理性思考和感性尝试是民主政治的基础 D. 小农经济阻碍了中国人的心智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希腊奴隶制工商业发达,不需要长时间的农耕劳作,有充分的思考时间,中国是农耕社会,农民长期辛苦劳作,缺少理性思考时间,因此,希腊人在文学、艺术、哲学等方面成就巨大,为人类文明做出巨大贡献,中国在思想文化领域成就相对较少,说明特定的社会条件产生了独特的精神文化,故选A;BC材料信息不能体现,排除;D不能全面概括材料内容,排除。‎ ‎28.15世纪,意大利一些画家为了客观真实地反映人物对象,开始对解剖与透视进行研究,如达·芬奇就解剖过大约30具人体标本,并绘制了上百幅解剖画稿。这表明 A. 人文精神出现严重缺失 B. 近代自然科学开始兴起 C. 科学与艺术走向了结合 D. 艺术家要必备生物知识 ‎【答案】C ‎【解析】‎ ‎【详解】‎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为了艺术的真实而解剖人体,这既是科学精神的体现,也反映了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故C项正确;解剖人体是为了更好地表现绘画中的人物,这是对人的注重,是人文精神的彰显,排除A项;近代自然科学开始兴起的标志是哥白尼太阳中心说的提出,排除B项:D项说法明显错误,艺术家不一定具备生物知识。‎ ‎29.“他们有两大信条:一是相信万物受自然法则的支配,人类社会也受其支配。二是相信人类过去充满了黑暗和愚昧,而人类未来则是一片光明。”材料中的“他们”‎ A. 最早体现自我意识的觉醒 B. 强烈反对宗教信仰 C. 否定教权主义和专制王权 D. 大力倡导因信称义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材料中的“他们”是启蒙思想家,他们相信人类社会也存在运行规律,主张以理性驱散黑暗和愚昧,否定教权主义和专制王权,故选C;A是古希腊智者学派,D是宗教改革,二者均不符合题意,排除;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 ‎30.如图绘画所表现的艺术风格与下列作品所体现的艺术风格相似的是 ‎ ‎ A. 《蒙娜丽莎》 B. 《自由引导人民》‎ C.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D. 《日出》‎ ‎【答案】B ‎【解析】‎ ‎【详解】图片为《红色娘子军》中的插图,体现了女主人公反对封建压迫、追求自由的思想,具有浪漫主义风格,《自由引导人民》是浪漫主义美术,故选B;A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C是现实主义美术,排除AC;《日出》是印象主义美术作品,排除D。‎ 二、材料解析题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历史上,宋代和20世纪初都曾兴起过“疑古”思潮。‎ 材料一 宋儒通过对经典的研究,发现经典并非“圣道之全”,经典中还有不少阙文。不仅秦始皇焚书造成五经残缺,儒家经典在流传过程中也产生很多错误,影响了人们对圣人之道的理解。此外,不少宋儒还认为经典有牴牾之处,经典所记与历史事实有出入,经典中的一些内容立意并不高远,值得怀疑。有些人还指出六经之中的一些观念,也与社会现实有矛盾。宋儒还通过总结汉唐以来经学的种种误区,指出治经应以切于实用为目的,应以讲明圣道、求得义理为旨归。因此,面对异质文化的严峻挑战,首先要起来维护儒家主体文化的神圣性,特别是发掘儒家文化的内在价值,这是一场保卫“圣人之道”的文化战争。‎ ‎——整理自人民网:宋代疑古思潮简论 材料二 随着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中国史学界“疑古”思潮再兴,对以司马迁《史记》为代表所记载的夏、商、周三代以及五帝时代的历史提出诸多怀疑。1919年,胡适提出:“对于东周以前的中国古史,只可存一个怀疑的态度”。20世纪20年代,以顾颉刚为代表的“古史辨”学派,通过疑古书、疑古事、疑古人的方式,提出以往的古史都是“层累地造成的”,从而彻底否定了司马迁古史体系的真实性。顾颉刚否认夏禹的存在,他通过对古史传说及《说文》的考证,认为“禹不是人而是一种动物——虫”。‎ ‎——整理自刘毓庆:《中国历史上的三次疑古思潮及其意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宋代“疑古”思潮的特点,分析出现这一思潮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两次“疑古”思潮的差异,并简要评价20世纪的“疑古”思潮。‎ ‎【答案】(1)特点:①对宋以前的儒家经典和儒学义理大胆质疑;②以维护儒家文化的神圣性为遵旨;③从时代的需要出发对儒学做出新的解释;④注重发掘儒家文化的内在价值。‎ 原因:①魏晋以来,儒学深受佛道冲击;②五代十国,国家分裂,政局动荡,传统伦理道德规范遭到极大破坏;③宋朝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文化对传统价值观形成一定程度的冲击。④宋代学者独立思考,大胆立论的学风和捍卫圣道的责任意识。‎ ‎(2)差异:①宋代的“疑古”主要是在经学的范围之内“疑古”,20世纪“疑古”是建立在史学方法上的“疑古”;②宋代“疑古”以维护传统为目的,近代“疑古”则彻底否定传统。‎ 评价:积极:①利于打破旧思想旧传统的束缚,促进思想启蒙;②辩伪存真的科学态度对后世史学的发展具有积极影响。‎ 局限:存在绝对化倾向,既有悖于科学精神也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 ‎【解析】‎ ‎【详解】(1‎ ‎)特点:根据“经典中的一些内容立意并不高远,值得怀疑”得出对宋以前的儒家经典和儒学义理大胆质疑;根据“维护儒家主体文化的神圣性”得出以维护儒家文化的神圣性为遵旨;根据“指出治经应以切于实用为目的,应以讲明圣道、求得义理为旨归”得出从时代的需要出发对儒学做出新的解释;根据“发掘儒家文化的内在价值”得出注重发掘儒家文化的内在价值。‎ 原因:根据所学,可从魏晋以来儒学深受佛道冲击,五代十国传统伦理道德规范遭到极大破坏,宋朝市民文化对传统价值观形成一定程度的冲击,宋代学者大胆立论的学风和捍卫圣道的责任意识等角度分析总结。‎ ‎(2)差异:根据“经典中的一些内容立意并不高远,值得怀疑”得出宋代的“疑古”主要是在经学的范围之内“疑古”,根据“对以司马迁《史记》为代表所记载的夏、商、周三代以及五帝时代的历史提出诸多怀疑”得出20世纪“疑古”是建立在史学方法上的“疑古”; 根据“维护儒家主体文化的神圣性”得出宋代“疑古”以维护传统为目的,“彻底否定了司马迁古史体系的真实性”得出近代“疑古”则彻底否定传统。‎ 评价:可从打破旧思想旧传统的束缚,促进思想启蒙,辩伪存真的科学态度对后世史学的影响等分析其积极意义,从存在绝对化倾向,有悖于科学精神,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等分析其局限性。‎ ‎【点睛】‎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创立于康熙时期的广州十三行,是清政府特许经营对外贸易的专业商行。这个位于珠江边上的中外交易场所,洋船聚集,拥有通往欧洲、拉美、南亚、东洋和大洋洲的环球贸易航线,是清政府闭关政策下唯一幸存的海上丝绸之路。十三行年上缴税银超过百万,其中有一部分作为皇室的经费开支,通过粤海关输送宫中。十三行商人从垄断外贸特权中崛起,经济实力的显赫。自1788年到1820年,广东行商向政府捐献,平均每年超过10万两白银,换来许多官衔和职务。清朝皇帝素以西学和洋货为奇,十三行因其特殊的商贸地位,成为宫廷所需各类人才的中转站和奇异洋货的供应地。‎ ‎——摘编自《盛极一时的天子南库:清朝天子眼中的广州十三行》‎ 材料二 东印度公司拥有全球性的治外法权和刑事豁免权;它不仅纳税,还向地球上三分之一的人口收税;它不仅频繁与世界各国政府合作,而且在这些政府不听话的时候,更频繁颠覆它们;它不仅多次遭到世界各国武装力量的攻击,而且更多次自费组建武装力量攻击世界各国……当这家公司的董事会作出决议的时候,从白金汉宫到紫禁城,地球上每一位帝王都要侧耳倾听。如果没有这家公司,英语绝无可能成为当今世界上的第一语言。放眼全球,这家公司不怕任何帝王将相,只怕广东十三行。‎ ‎——罗三洋:《海上丝绸之路的绝唱——广东十三行》‎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比较清朝广州十三行与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同时期中西方社会历史特征分析 什么东印度公司“不怕任何帝王将相,只怕广东十三行”?‎ ‎【答案】(1)相同点:①都是政府支持的垄断贸易机构②经济实力强大,贸易活动范围广。③都是国家重要的财政来源。④与政府关系密切不同点:①获利方式不同:广东十三行通过对传统外贸的垄断经营获利;东印度公司通过殖民扩张、战争掠夺获利。②组织形式不同:十三行是传统外贸行会;东印度公司是近代股份公司。③经营目的不同:十三行主要补充封建国家财政和皇室特需;东印度公司主要是开拓海外殖民地和为股东分红。④历史影响不同;东印度公司开拓了世界市场,为资本主义发展积累了原始资本;十三行强化了闭关政策,延缓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 ‎(2‎ ‎)中国:①清朝中前期,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进一步巩固,社会安,定国力强大。②封建经济持续发展,中国一些特优农副产品、高质量手工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广受欢迎。③中国的自然经济形成的封闭经济环境对外国商品进入中国形成天然的抵抗。④清政府推行闭关政策,西方还暂时不具有叩开中国国门的实力。因此,中国外贸大幅顺差。‎ 西方:①18世纪,西方殖民国家霸权争夺激烈,战争不断,国力消耗巨大。②西方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还处于工场手工业阶段,大规模技术革命尚未展开,产品国际竞争力有限。③殖民扩张和掠夺性贸易经营风险大,收益不稳定。④东印度公司等西方国家与中国的贸易是主动上门,商业成本高。因此与中国的贸易长期逆差。‎ ‎【解析】‎ ‎【详解】(1)相同点:根据“清政府特许经营对外贸易的专业商行”“东印度公司拥有全球性的治外法权和刑事豁免权”得出都是政府支持的垄断贸易机构;根据“洋船聚集,拥有通往欧洲、拉美、南亚、东洋和大洋洲的环球贸易航线”“不仅频繁与世界各国政府合作,而且在这些政府不听话的时候,更频繁颠覆它们”得出经济实力强大,贸易活动范围广。根据“十三行年上缴税银超过百万”“还向地球上三分之一的人口收税”得出都是国家重要的财政来源。根据“是清政府特许经营对外贸易的专业商行”“拥有全球性的治外法权和刑事豁免权”得出与政府关系密切。‎ 不同点:获利方式不同:根据“清政府特许经营对外贸易的专业商行”得出广东十三行通过对传统外贸的垄断经营获利;根据“在这些政府不听话的时候,更频繁颠覆它们”得出东印度公司通过殖民扩张、战争掠夺获利。组织形式不同:根据“清政府特许经营对外贸易的专业商行”得出十三行是传统外贸行会;根据“东印度公司”得出东印度公司是近代股份公司。经营目的不同:根据“有一部分作为皇室的经费开支,通过粤海关输送宫中”得出十三行主要补充封建国家财政和皇室特需;根据“东印度公司”得出东印度公司主要是开拓海外殖民地和为股东分红。历史影响不同;根据所学可知,东印度公司开拓了世界市场,增加了资本原始积累,十三行强化了闭关政策,延缓了资本主义发展。‎ ‎(2)中国:根据所学,可从清朝中前期,国家统一强大,封建经济持续发展,中国的自然经济对外国商品的抵抗,清政府推行闭关政策,中国外贸大幅顺差等分析中国方面的原因。‎ 西方:可从西方殖民国家霸权争夺激烈,国力消耗巨大,西方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还处于工场手工业阶段,殖民扩张和掠夺性贸易经营风险大,东印度公司等西方国家与中国的贸易是主动上门,商业成本高,与中国的贸易长期逆差等说明西方的原因。‎ ‎【点睛】‎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 ‎ ‎ 东汉十四州示意图 唐开元十五道示意图 比较图9、图10,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答案】示例一:信息:汉代的州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唐代的道南北分布大体平衡。‎ 说明:汉唐间南方社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 示例二:信息:汉代州名与唐代道名有很大不同 ‎ 说明:唐代“道”的划分更注重山川地理形势。‎ ‎【解析】‎ 本题是一道开放性题,考查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唯物史观的考查。从地图行政区划的变迁来考查政治、经济等变化,这体现了唯物史观。回答地图类型题要注意题干中文字表述部分,各地范围的大小。如汉代州名与唐代道名有很大不同。这说明唐代“道”的划分更注重山川地理形势。‎ ‎3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北宋时期,绘画进入商品市场,使绘画艺术有了广泛的社会基础。统治者“重文轻武”,边陲未定却安享“太平”,咏歌文藻,游娱翰墨 ‎,帝王、贵族对文化财富欲求达到极致。在沿袭五代设立专门绘画机构的基础上,北宋对画院体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首先增加画院的人员编制,其次在太学中创设“画学”,画院根据画师的考试成绩,分别授予他们各种职街。为了提高画师的技术水平和增加多方面的艺术修养,画院规定了一套系统的教学和训练内容,将“画学”按题材分为佛道、人物、鸟兽、山水、花竹和屋木等六门,还设置了“说文”“尔雅”等辅助课程。画院踏实、严谨的画风,工致、优美的格调,清新、隽永的意境,对今天的创作也能提供借鉴,仍能给人们以美的享受。‎ ‎——摘编自陈可《绘画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宋画院体制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宋画院体制改革对绘画发展的意义。‎ ‎【答案】(1)背景: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推行“重文轻武"政策,完善科举制;商品经济发展;理学兴起和佛教、道教传播;五代时已设立专门的绘画机构。‎ ‎(2) 意义:提高了画家的综合素养和绘画水平;丰富了绘画题材;为后世艺术创作提供借鉴。‎ ‎【解析】‎ ‎【详解】(1)“背景”,根据材料信息“北宋时期,绘画进入商品市场”、“统治者‘重文轻武’”、“在沿袭五代设立专门绘画机构的基础上”得出:商品经济发展、推行“重文轻武"政策、五代时已设立专门的绘画机构;结合所学知识从完善科举制、理学兴起、佛道传播等角度补充。‎ ‎(2)“意义”,根据材料信息“为了提高画师的技术水平和增加多方面的艺术修养,画院规定了一套系统的教学和训练内容”、“将画学按题材分为佛道、人物、鸟兽、山水、花竹和屋木等六门”、“画院踏实、严谨的画风,工致、优美的格调,清新、隽永的意境,对今天的创作也能提供借鉴,仍能给人们以美的享受”从提高了画家的综合素养和绘画水平、丰富了绘画题材、为后世艺术创作提供借鉴等角度分析。‎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