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泸州市泸县二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二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度下期高二期末测试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据《史记》记载,周公旦灭古国唐国,成王得到消息后用刀削下一片桐叶,与弟弟叔虞开玩笑说:“用此桐叶作为珪(象征爵位的玉器)赏你”.史官因此请成王择日封赏礼.遂封叔虞于唐.此则故事反映出 A. 成王分封时授予爵位 B. 成王分封时以桐叶为封国之名 C. 成王分封时要举行仪式 D. 成王分封时是整国授予的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为最佳选择题,其为上海真题。成王分封时授予爵位,是属于分封制的内容,但和题目联系不是太紧密,故A项是可选非最佳选项;成王分封时以桐叶为封国之名,题中不能反映,故B项错误;成王分封时要举行仪式,不能全面反映题中的信息,故C项是可选非最佳选项;“史官因此请成王择日行封赏礼”体现了分封是国家的意志,故D项是最佳选项。‎ 考点: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封邦建国体制的内容 ‎2. 唐代五代,中央集权大为削弱,扭转这一局面,宋初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是 A. 文官任知州 B. 设三司使 C. 设枢密院 D. 施行将兵法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扭转这一局面”即是指加强中央集权,中央集权主要是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而言,即中央政府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削弱地方自主性。设三司使、设枢密院是分割宰相的财政权和军权,有利于君主专制的加强,但与中央集权无关,排除BC;施行将兵法是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之一,将各路的驻军分为若干单位,每单位置将与副将一人,专门负责操练军队,使兵知其将,将练其兵,以提高军队素质,排除D;宋初派文官任知州,以防止武将在地方专权、割据称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因此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北宋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 ‎3. 针对皇帝频频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的现象,有朝臣说:“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由此可知,该朝臣( )‎ A. 反对中央集权 B. 主张建立内阁 C. 主张加强相权 D. 反对三省六部制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该朝臣认为皇帝频频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是乱政,由此可知他是希望用中书省来牵制皇帝的,故该朝臣主张加强相权,故本题选C项。材料体现的是君相矛盾,不是中央和地方矛盾,故A不符合题意;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与材料“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不符。‎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君相矛盾 ‎4.唐韩愈《寄卢仝》诗中写道:“国家丁口连四海,岂无农夫亲耒耜。”这里的“耒耜”是指 A. 生产工具 B. 作战武器 C. 生活用具 D. 祭坛礼器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农夫亲耒耜”中,耒耜是农用工具,A项正确;作战、祭祀与“农夫”的身份不符,BD两项错误;传说神农作耒耜,“教民耕种”,C项错误。‎ ‎5.明末清初有人这样安排生计:“瘠田十亩,自耕仅足一家之食;若雇人代耕则与石田无异若佃于人则计其租入,仅足供赋税而已……莫若止种桑三亩,种豆三亩,种竹二亩,种果二回,蓄池鱼”这说明明清时期 A. 重农抑商政策废除 B. 商品经济得到发展 C. 从事商品交易市出现 D. 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莫若止种桑三亩,种豆三亩,种竹二亩,种果二亩,蓄池鱼”强调是农产品商品化,体现的是商品经济的发展,B选项符合题意。重农抑商政策是封建政府一直坚持的政策,A选项排除。从事商品交易的市出现的时间在原始社会就出现,C错误。小农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之后,D选项排除。‎ ‎6. 关于中国画,现代画家潘天寿先生说过,“水墨浓湿得体,黑白相用,干湿相成,则百色骈凑,虽无色,胜于有色矣;无色在其中,胜于青黄朱紫矣”。下列哪位思想家的思想与该创作精神相符 A. 荀子 B. 墨子 C. 孟子 D. 老子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诸子百家的思想。材料体现了绘画过程中技法的运用也要体现辩证法思想,“浓淡得体,黑白相用,干湿相成”即体现了这一点,这符合老子的思想特点,故选C项。‎ ‎7. 周恩来说:“共产国际的领导同志都还担心我们离工人阶级太远了。我说我们在农村里经过长期斗争的锻炼,有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完全可以无产阶级化。共产国际的一些同志听了之后大哗,不以为然。”对这段话的正确理解是 A. 中国工人阶级尚未登上政治舞台 B. 共产国际反对农民参加中国革命 C. 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D. 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和描述阐释历史事物的能力。难度中等。中国共产党于1922年加入共产国际,接受共产国际的领导,而中国工人阶级第一次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为1919年的五四运动,故A项错误。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均认为农民是无产阶级的同盟军,为社会主义革命提供群众基础,故B项的表述与历史事实不符。为适应反法西斯战争的发展,并考虑各国斗争情况的复杂,需要各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地处理面临的问题,共产国际于1943年解散,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奉行的外交政策,故C项错误。周恩来的论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国际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选择上产生了分歧,中国共产党主张“坚持毛泽东的领导,农村包围城市”。这与共产国际主张的“城市中心论”有所不同,故D项的表述符合材料。‎ ‎【考点定位】考查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 ‎8.(近代)“地方基层政权建立乡官制度。各家农副业生产所得,除个人消费部分以外,其余都应缴归国库。婚丧等额外开支,都由国库按定额发给。……想通过实施这个制度,建立一个理想社会。”这反映的是 A. 敌后抗日根据地 B. 广州国民政府 C. 太平天国运动 D. 中华民国政府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其余都应缴归国库。婚丧等额外开支,都由国库按定额发给”结合所学可知,太平天国实行“圣库”制度,通过产品的平均分配以建立农民阶级理想中的大同社会,故C项正确。“圣库”制度均不属于敌后抗日根据地、广州国民政府及中华民国政府的经济措施,故AB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9.1871年,中日两国签订了《中日修好条规》,该条约第一款就写明:“两国所属邦土,不可稍有侵越,俾获永久安全。”这是一个平等的条约。而1894年日本海军在朝鲜丰岛海域袭击了中国海军舰船,挑起甲午战争第一战。由此可见 A. 日本的对外政策反复无常 B. 清政府越界导致海战爆发 C. 国家利益影响了日本外交 D. 丰岛海战为日本侵华之始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1871年日本正在进行明治维新,当时为了加强与中国的交流与合作,因此两国签订平等条约;1888年后,日本产业革命出现高潮,因此急需对外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由此可知,材料体现了国家利益影响了日本外交,故C项正确。一个国家的政策不会反复无常的,A项明显错误,排除;海战爆发是由于日本蓄谋已久,故B项错误;D项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故D项错误。‎ ‎10.18世纪的英国,不管是上流社会还是中下层大众,服饰的颜色、款式和样式都发生了变化,服饰质地从皮革、厚重羊毛织品向亚麻、棉麻混合物、纯棉织品发展。这种变化 A. 激化英国社会阶级矛盾 B. 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开展 C. 促使社会攀比之风盛行 D. 推动英国毛纺织业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显示英国服饰质地发生了变化,从皮革、厚重羊毛织品向亚麻、棉麻混合物、纯棉织品发展,这有利于英国纺织行业的技术革新,故B项正确;材料与社会矛盾的激化无关,排除A项;中下层大众的服饰也发生变化,并不是攀比之风,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纯棉等质地,并不是特此毛织品,排除D项。‎ ‎11. 1923~1929年,美国的企业普遍使用流水线等先进生产管理方式,提出了劳动生产率,同时在少数企业中工业可以领取养老金,享受带薪休假。这反映出当时在美国 A. 工人分享的经济发展成果有限 B. 科技未对经济发展发挥重大作用 C. 供给与需求保持基本平衡 D. 国家干预促进了经济发展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科技未对经济发展发挥重大作用说法错误,所以B不正确,材料无从体现供需关系问题,所以C错误,国家干预经济是在罗斯福新政时开创的,所以D不正确,依据材料“在少数企业中工业可以领取养老金,享受带薪休假”可以得出A项正确 考点: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自由放任”的美国·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2.20世纪70年代,美、英等国发展出一种将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有关“混合经济”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国有经济成分逐渐占主导地位 B. 实质上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全面调整 C. 其出现使“福利国家”发展受挫 D. 反映了欧美资本主义国家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答案】D ‎【解析】‎ ‎【详解】20世纪70年中后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陷入严重的“滞胀”状态,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减少政府对国家经济生活的干预出现了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故D选项正确。国有制和私有制并存并不能说明国有经济成分逐渐占主导地位,排除A选项。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而非重大变革,排除B选项。题干材料未体现 “福利国家”政策受到严重挫折,排除C选项。‎ ‎【点睛】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1.凯恩斯主义主张国家直接干预经济生活调节生产、增加投资、刺激消费、保证就业,就可以防止危机,它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经济理论。在凯恩斯主义的影响下,战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府,一改过去对经济自由放任,完全依靠经济规律调节的态度,纷纷采取了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管理。不断调整财政、税收、金融政策;在一些基础工业和公用事业中推行国有化政策:推行比较广泛的社会福利制度,以保证社会的安定,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战后的20多年被称为发展的黄金时期。‎ ‎2.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陷入了严重的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交织的“滞胀”状态,面对“滞胀”,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再次进行调整,实行了不同程度上改革经济政策,开始减少政府对国家经济生活的干预,但并没有完全放弃国家干预,出现了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 ‎3.里根上台后,实行供给学派和货币学派 理论主张,用大规模削减政府开支和紧缩货币来抑制通货膨胀,用大规模减税和加大国防开支来医治生产停滞。‎ 二、材料分析题(共3小题,共52分)‎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秦始皇时代,中国吴地曾有兄弟二人渡海到日本,把蚕和丝绸生产技术传给当地人。…在南北朝时期,日本统治者曾到中国的浙江等地招募丝绸生产技工,把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引进日本…东罗马时代,随着中国不断榆入,欧洲人也逐渐引进中国的丝绸生产技术。大约公元六世纪,非洲一些地方在输入中国丝绸的过程中,逐渐学习和引进中国的丝绸生产技术。‎ ‎——摘自黄赞雄《我国古代丝绸生产技术的外传》‎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古代中国丝织技术外传的特点。‎ 材料二:18世下半叶和19世纪初,英国企图垄断先进的工业生产技术,曾颁布禁止熟练工人移民和机器出口的禁令。但新技术是封不住的,一些先进机器经特许或走私出口到其他国家。1825年,英国取消了机器出口的禁令,机器产品在英国出口商品中日渐占据重要地位。欧美各国的工业革命在相当程度上是靠榆入英国的技术装备进行的。‎ ‎——据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列举两例英国“先进的工业生产技术”。分析英国取消机器出口禁令的原因。‎ ‎(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述英国取消机器出口的积极意义。‎ ‎【答案】(1)特点:政府支持与民间交流相结合;技术传播与经济交流相伴随;技术持续外传;传播范围广。‎ ‎(2)技术发明:珍妮纺纱机、蒸汽机、蒸汽机车等。‎ 原因:技术外传屡禁不止;机器出口有利可图;英国工业革命向纵深发展;英国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欧美各国市场对机器的旺盛需求;摆脱1825年经济危机的需要;其他国家的竞争压力 ‎(3)积极意义:增加了英国的财政收入;奠定了英国作为世界工厂的地位;加强了各国经济的联系,促进世界市场的发展;带动了欧美各国资本主义发展;推动了世界的工业化进程。‎ ‎【解析】‎ ‎【详解】(1‎ ‎)本小题考查中国的丝织业的发展和传播。考查分析材料和从材料中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的特点主要从对外传播的方式、地域和持续性等方面分析。从材料“在秦始皇时代,中国吴地曾有兄弟二人渡海到日本,把蚕和丝绸生产技术传给当地人。…在南北朝时期,日本统治者曾到中国的浙江等地招募丝绸生产技工,把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引进日本”得出:方式为政府支持与民间交流相结合;持续性为技术传播与经济交流相伴随;从材料“欧洲人……非洲一些地方在输入中国丝绸的过程中,逐渐学习和引进中国的丝绸生产技术。”看出传播范围广。‎ ‎(2)技术发明:本小问是要求回答工业革命的发明创造,根据所学列举两项发明即可。原因:通过通读材料可以从技术封锁效果不好、欧洲各国的需要、出口仍可获利,还可联系当时的自由资本主义思想来分析总结。‎ ‎(3)本题的意义材料给的总结较少,还要联系所学内容从促进世界工业化和世界市场等角度分析。从材料“机器产品在英国出口商品中日渐占据重要地位。欧美各国的工业革命在相当程度上是靠榆入英国的技术装备进行的。”可以得出增加了英国的财政收入;奠定了英国作为世界工厂的地位;带动了欧美各国资本主义发展;同时联系所学内容从世界市场的角度进行分析可知,推动了世界的工业化进程。加强了各国经济的联系,促进世界市场的发展。‎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苏格拉底重视伦理学,是古希腊第一个提出要用理性和思维去寻找普遍道德的人。认为善出于知,恶出于无知。提出了“自知自己无知”的命题,认为只有放弃对自然界的求索(因为那是神的领域),承认自己无知的人才是聪明人。最有知识的是神,知识最终从神而来,真正的知是服从神。‎ ‎——摘编自《古希腊哲学家》‎ 材料二 政府之所以存在并拥有权力,只是因为人民造就了它并赋予了它权力,如果政府辜负了人民的信任,人民拥有当然的权利来建立一个新政府,他们有造反的权利。‎ ‎——【美】罗伯特・C・拉姆《西方人文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格拉底的主要主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启蒙运动时期人文精神的基本内容。‎ ‎(3)根据所学知识,概括影响近代以来西方人文主义不断发展的主要因素。‎ ‎ ‎ ‎【答案】(1)主张:“美德即知识”。‎ ‎(2)基本内容:反对封建专制、天主教会和贵族特权;倡导独立思考,理性判断;提倡自由平等、天赋人权、人民主权等政治权利。‎ ‎(3)因素: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要求政治权利;自然科学的不断进步;进步思想家的探索与推动。‎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苏格拉底的主要主张、启蒙运动时期人文精神的基本内容和西方人文主义不断发展的主要因素,主要考查学生根据材料信息联系所学有关内容解决问题的能力。‎ ‎(1)根据材料中的“认为善出于知,恶出于无知”,并联系所学可知,苏格拉底的主要主张是“美德即知识”。‎ ‎(2)启蒙运动时期人文精神的基本内容,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只是因为人民造就了它并赋予了它权力”“他们有造反的权利”等信息,并结合所学从反对封建专制、倡导独立思考、提倡天赋人权、人民主权等方面来回答。‎ ‎(3)影响近代以来西方人文主义不断发展的主要因素,应当联系所学,从经济、政治、自然科学和进步思想家的作用等方面来回答。‎ ‎1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中国近代意义的高等教育产生于晚清,但因长期政局动荡,大学教育与底层民众基本隔绝,无法带动国民素质的整体提升。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需要大量工科技术人才,对高校进行调整与改造已成必然。1950年6月8日,在全国第一次高等教育会议上,被聘为教育部总顾问的苏联教育学家阿尔辛杰夫认为中国高等教育应按照专门化的方向发展。由此,中国高等教育确定了“以苏为师”、按照苏联模式重建高校教育制度的方向。1952年5月,教育部公布具体方针:“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整顿和加强综合性大学”。同年,将所有65所私立院校全部改为公立。1955年,高等教育部决定调整部分高等院校的院、系、专业设置与分布,并将沿海一部分高校前往内地。‎ ‎——摘编自郑柏松《新中国初期高校院系调整述评》‎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52年新中国高校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52年新中国高校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答案】(1)背景:旧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缓慢;新中国成立;经济建设的需要;高等教育会议的召开;受苏联教育模式的影响。‎ ‎(2)内容:大量增加工科和师范院校;改革综合性大学;高校全部公立化;注重调整高校专业和区域布局 影响:培养了大量人才;有力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初步构建了高等教育体系,改变了中国高等教育布局不合理的状况。‎ ‎【解析】‎ ‎【详解】(1)本题考查高校改革的背景,考查研读和分析材料的能力。从材料中容易读取。从材料“中国近代意义的高等教育产生于晚清,但因长期政局动荡,大学教育与底层民众基本隔绝”可总结出旧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缓慢;从材料“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需要大量工科技术人才……在全国第一次高等教育会议……按照苏联模式重建高校教育制度的方向。”可以总结出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建设的需要;高等教育会议的召开;受苏联教育模式的影响。‎ ‎(2)内容:考查读懂材料分析材料的能力。从材料“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整顿和加强综合性大学。同年,将所有65所私立院校全部改为公立。”得出答案为大量增加工科和师范院校;改革综合性大学;高校全部公立化;从材料“1955年,高等教育部决定调整部分高等院校的院、系、专业设置与分布,并将沿海一部分高校前往内地。”得出注重调整高校专业和区域布局。影响:联系所学内容从人才培养、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以及对对合理高校布局等方面分析。‎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