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2018-2019学年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 ‎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满分为 100分,答题时间为 90分钟。考生作答时,选择题答案和非选择题答案答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准确填写,条形码贴在制定位置上。‎ ‎2、选择题答案使用2B铅笔填涂,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非选择题答案字体工整、清楚。‎ 第Ⅰ卷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 ‎1、公元前三世纪写成的《吕氏春秋》中,有《上农》、《任地》、《辩土》、《审时》等篇专门讲述“农家之言”。据此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吕氏春秋》是专业的农学著作 B.注意总结农业生产经验 C.战国时期农业科学体系已经形成 D.百家争鸣已经接近尾声 ‎2、文献与考古表明,唐代中后期,“波斯锦”“胡锦”“番锦”通过丝绸之路,不断输入中国,内地也生产“胡氏锦”。这表明 A.外来文化改变了唐代的社会生活 B.唐代中后期手工业趋于衰落 C.外来的丝织技术超过了唐朝 D.中外文化交流互动日益深入 ‎3、《唐律疏议》记载:“脯肉有毒,曾经病人,有余者速焚之,违者杖九十;若故与人食并出卖,令人病者,徒一年,以故致死者绞;即人自食致死者,从过失杀人法。”材料可以表明古代法律 A.是维护市场秩序的重要工具 B.以维护公众利益为主要目的 C.是缓和阶级矛盾的重要手段 D.以民间私法为主要立法方向 ‎4、北朝推行均田制,规定年满15岁男子依照制度占有一定数量的耕地,按户缴纳赋税,并要求男子达到15岁、女子达到13岁,必须嫁娶,不得拖延。均田制的目的是 A.抵制土地兼并 B.促进人口增长 C.增加财税收入 D.稳定个体小农 ‎5、《全球通史》中有这样的记述:“‎ ‎(1870年以后)工业研究的实验室,装备着昂贵的仪器,配备着对指定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它们取代了孤独的发明者的阁楼和作坊。”作者要强调的是 ‎ A.工业革命是科学技术推动的结果 B.工业革命时国家对科技发明投入不足 C.第二次工业革命诞生了许多科学家 D.第二次工业革命是科学与技术的结合 ‎6、某历史老师运用不同的史学范式来认识“新航路开辟”的历史,下列认识符合社会史观的是 ‎ A.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世界物种交流,丰富了人民生活 ‎ B.新航路开辟给亚非人民带来了屈辱、灾难和落后 ‎ C.新航路开辟使世界开始从分散走向整体 D.新航路开辟是人类文明的链接 ‎7、明朝郑和下西洋以“开读、封敕、赉赐、庆典、市易”为使命,而在葡萄牙, 航海不管对官方还是民间,都是一项确实有利可图的事业。导致这种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A.政治制度的差异 B.贸易观念的差异 C.经济政策的差异 D.综合国力的差异 ‎8、1834 年,英国修改了《济贫法》,1848 年通过了《公共卫生法》,1833 年至1856 年期间,英国为增加国民的福利设立了 20 个中央委员会、董事会及视察团,1870 年通过的《教育法》普及了小学教育。上述事实说明 A.经济发展强化了英国政府的社会责任 B.当时英国社会福利制度已经相当完善 ‎ C.英国是最早建立社会福利制度的国家 D.英国民主制度在实践中逐步得到完善 ‎9、 奕䜣力倡洋务,又因在兄弟中排行第六,被称为“鬼子六”;洋务派官员丁日昌被称为“丁鬼奴”;郭嵩焘在一片冷嘲热讽中出任第一任驻英公使。这反映了 A.洋务运动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 B.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 C.洋务派改器物而不改制度受到批判 D.西方列强侵略激起国人抵制 ‎10、1902年荣德生说:“民以食为天。机制面粉质细色白,必定会代替土粉。……外国人以‘洋人食用’为借口……朝廷对面粉是不抽税的,开粉厂有利可图。”他还忘不了在香港码头上看到轮船上装的多是面粉,那面粉是从英国、美国运来的。下列哪一项不能反映荣氏兄弟准备投资办厂的原因 A.受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 B.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 C.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D.外商企业获利的刺激 ‎11、有人说工业革命本质上就是人类在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方面的广泛应用过程。随着第二次革命的进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结构发生的最大变化是 A、重工业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B、轻工业的地位在逐步下降 C、交通运输业获得巨大发展 D、电力工业的发展最为突出 ‎12、垄断资本主义取代自由资本主义是一种社会的进步,主要是指 A、缓和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B、提高了国家干预经济的能力 C、克服了生产的无计划性 D、适应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13、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A、资产阶级贪婪的本性 B、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开放性和扩张性 C、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瓜分 D、世界各地的联系加强 ‎14、19世纪末,美国总统格罗弗克利夫兰在一次演讲中痛叹垄断组织的扩张:“公民正在遥远的后方挣扎,或者在钢轮下承受践踏直至死亡,公司团体本来应该是受到法律仔细约束的造物和民众的奴仆,现在却变成了民众的主人。”这说明垄断组织 A 、 控制国家经济命脉和政权 B、破坏了美国民主政治制度 C、不利于社会化生产的要求 D、造成侵犯人权和社会动荡 ‎15、19世纪末20世纪初,东方国家大多沦为西方国家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是 A、 资本主义的开放和扩张本性,要求以全世界为它的活动舞台 B、 东方各国的经济和政治制度落后,必然处于挨打受欺的地位 C、 工业革命提高了西方列强的社会生产力,使其具有征服能力 D、西方列强建立资本主义制度时,东方国家还在继续闭关锁国 ‎16、1853年,中国人均消费英国的棉纺织品价值只有0.75便士,而人口远远少于中国的洪都拉斯人均消费量却是中国的1246倍。造成这一现象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A、 通商口岸少英国货物匮乏 B、英国棉纺织品质量欠佳 C、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制 D、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 ‎17、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说:“中国自强运动的领袖们......他们起初只知道国防近代化的必要,但是他们在这条路上前进一步后,就发现必须再进一步。” 他们“再进一步”的举动是 A、 实业救国,创办民族工业 B、向西方学习,采用机器生产 C、寓强于富,创办民用工业 D、主张兴民权,倡导君主立宪 ‎18、据统计,1872-1913年,近代企业的创办人中,地主占55.9%,商人占18.3%,买办占24.8%,而且“‎ 投资于近代企业的地主,大都有某种官僚身份,很多是二、三流的洋务派或洋务派的幕僚,绝少是土地主”。上述现象研究的视角是 A、 偏重用政治因素解释经济现象 B、用考据的方法描写历史的真实 C、社会阶层的划分决定经济发展 D、研究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标志 ‎19、清政府规定,上海机器织布局生产的布匹在上海纳税后,若运往内地或其他通商口岸,则领取相关单据作为完税凭据,否则须按照传统方式沿途征收税厘。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一税法在长江流域各通商口岸的近代企业中得到迅速推广。这有助于 A、 推动上海对外贸易迅速发展 B、对外收回关税自主权利 C、政府加强对近代企业的管理 D、提高民族工业品竞争力 ‎20、清朝末年,民族资本家为了逃避政府苛税和官吏的勒索,或将企业设在租界里,或“假托洋商之名”或“船头悬着英国国旗,船尾悬着中国龙旗”。这反映了 A、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春天的到来 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全面萎缩 C、封建主义是民族工业的发展阻力 D、西方列强支持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1、1935年,国民政府说明币制改革原因:“我国以银为币,白银价格剧烈变动以来,遂致大受影响,国内通货紧缩之现象,至为显著,因之工商凋敝,百业不兴。”导致此次币制改革的外部原因是 A加强政治上的集权 B、加强经济上的统一 C、世界经济危机冲击 D、为抗战做金融准备 ‎22、下列对于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关于“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的方针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有利于奠定国家工业化的基础 B.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 C.有利于提高国家的国防能力 D.有利于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 ‎23、邓小平在中共八大修改党章的报告中特别提出,必须特别注意培养精通生产技术和其他各种专门业务知识的干部,必须在各个地方注意培养熟悉当地的情况、同群众有密切联系的本地干部。这些论述的提出是由于 A、 工作重心由农村向城市转移已经完成 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需要 C、第一个五年计划即将在全国逐步实施 D、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即将在全国展开 ‎24、20世纪80年代,我国率先在农村进行改革,首先解决的问题是 A、 实现统一经营,适应国家工业化要求B、克服平均主义,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C、发展乡镇企业,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D、变革土地所有制,适应市场经济发展 ‎25、1960年,中共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其中“调整”是指 A.调整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 B.调整中共“八大”提出的经济发展方针 C.调整阶级斗争与经济建设的关系 D.调整国民经济各方面的比例关系 ‎26、有人把我国建国后农村土地政策归纳为四个步骤:给农民土地——土地收归公有——给农民土地经营权——种地给农民补贴。这种变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以增加农民收入 B.满足农民土地要求,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 C.农业是关乎社会和谐和经济发展的基础 D.调整农村生产关系,以促进生产力发展 ‎27、2008年,《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下列对这一决定解读错误的是 A.发展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是当今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C.变更了中国农村土地所有权 D.促进农业集约化经营和土地经营效益 ‎28、从1993年3月到1998年2月,八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了40多个有关市场经济的法律,如《公司法》《票据法》《保险法》等。这些立法的主要目的是 A.规范生产经营行为 B.保障企业合法地位 C. 建立民主法治国家 D.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29、从1988年起,中国政府先后在一些开放城市中,划出一定的区域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这些经济技术开发区 A、 具有人才、技术、知识密集等特点 B、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 C、仅分布于沿海开放城市 D、是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最快、最富裕、最发达的地区 ‎30、20世纪90年代,中国政府提出对外开放的沿海、沿边、沿江、沿路的“四沿战略”。其中“沿江”战略的目标是推动长江流域的全面开放,以贯通东西,辐射南北。据此判断,实施“沿江”战略的龙头举措是 A.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 B.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 C.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 D.开放长江三角洲地区 第Ⅱ卷 二、问答题(共三道大题40分,31题16分、32、12分、33题12分)‎ ‎31、“丝绸之路”是中国与亚欧国家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2013年中国政府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 ‎,为沿线各国开展更为广泛、深入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自西汉张骞通西域以来,陆上丝绸之路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不断崛起,经常破坏丝绸之路的畅通,使陆上丝绸之路为之阻隔。中国外销商品如丝绸、瓷器、茶等大都生产于东南沿海地区,这里有众多优良的港口,从海路运输不仅交通方便,而且运输量大。通过海路还可以把商品输送到陆路不易到达的地区和港口,如日本、东南亚、非洲等地。到了宋代,随着航海术以及造船业的不断发展,海上运输的安全性及运载量都有更大的提高,海上运输通道逐渐取代陆上运输通道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通道。‎ ‎——摘编自孙继亮《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与明代银本位制度确立关系初探》‎ 材料二 自公元1500年,世界进入全球化时代,贸易中心逐渐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地区以来,欧洲国家就利用它们在工业技术、经济与政治制度上的优势,孜孜不倦地探求在这个全新时代寻求霸权的道路:从西班牙国王……(到)俾斯麦或伊藤博文,都清楚地明白经济发展、海外扩张与军事征服,将成为构筑一个大国的三根必要支柱。‎ ‎——朱步冲《西方大国崛起的条件:海权,工业,殖民》‎ 材料三 在19世纪50~60年代,卷入世界市场的大多是农业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它们共同围绕着一个巨大的工业中心——英国。英国消费它们的原料,同时供给它们必须的工业品。从1870年至1913年,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贸易额都增加了两倍多,这说明发达国家和初级产品生产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以及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都加强了。其中1900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为:英国19%,美国12%,德国13%,法国9%。‎ ‎——马世力《世界史纲》‎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唐宋时期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发生的变化及其原因。(3分)‎ ‎(2)指出材料二中欧洲殖民主义与古代中国完全不同的做法,并对此加以评价。(5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世界贸易的特点。(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期英国能主导世界市场的政治、经济原因。(4分)‎ ‎32、1956年、1978年和1992年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三个关键时间点。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 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是实行计划管理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指令性计划与指导性计划相结合、计划管理以市场为基础的管理体制。1953年国家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并宣布向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过渡以后,随着国民经济紧运行(注:大意是指在资源紧张的情况下加速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推进,为了与这种经济紧运行和逐步单一的公有制相适应,在管理体制方面,也逐渐由以市场为基础的计划与市场相结合转向计划经济。到1956年底,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生产要素市场基本消亡,产品市场也在国家的计划控制之下,形成了以指令性计划为主、指导性计划为辅的计划经济体制。‎ ‎——武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简史》‎ 材料二 1949年以来,中国努力推进现代化的蓝图,是先建设社会主义并进而实现共产主义。它始终是决策的指南。……经过苏联的斯大林主义、1956年后中国的乌托邦主义和1977年中共十一大之后邓小平推行的务实主义的探索,现在已经有人在议论,认为中国将可能成为当代实现现代化的一个样板。邓并不放弃社会主义作为最终目标,但对大量的市场经济的做法予以放行。他说,新的体制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结合”。‎ ‎——〔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 ‎(1)根据材料一,指出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经济体制变化的主要表现,说明其变化的原因。‎ ‎(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邓小平“务实主义探索”的突出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中国经济体制的影响。(4分)‎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2分)‎ ‎33、材料一 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抑臣尤有所陈者,洋机器于耕织、刷印、陶埴诸器,皆能制造,有裨民生日用,原不专为军火而设,妙在借水火之力,以省人物之劳费...... 臣料数十年后,中国富农大贾,必有仿造洋机器制作以自求利益者,官法无从为之区处。‎ ‎ 李鸿章《置办外国铁厂机器折》(1865年)‎ ‎ 材料二 与近代经济思想家不同,洋务派官员可能尚未意识到工业化的重要,但是他们的实际行动却促使中国逐步走上工业化道路。‎ ‎ 朱伯康、施正康《中国经济史》 ‎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二的结论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12分) ‎ ‎ ‎ C D D B D ‎ D C D A A 历史答案 ‎31、(1)变化:海上丝绸之路取代陆上丝绸之路。(1分)‎ ‎ 原因:海上运输优势明显;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干扰;经济重心的南移;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2分)‎ ‎ (2)做法:海外扩张、武力征服、抢占世界市场、发展资本主义经济。(2分)‎ ‎ 评价:在殖民扩张过程中,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获得巨大的利益,但给遭到殖民侵略的地区和人民造成了极大地破坏和灾难。随着世界市场的逐渐形成,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开始改变世界的面貌。(3分)‎ ‎ (3)特点:英国由独霸世界贸易到贸易比重降低;世界贸易由几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国际贸易总量增长且相互依赖;国际分工明显;欧美发达国家主导贸易的局面最终形成。(4分)‎ ‎ 原因:①政治上,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不断完善。②经济上,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或英国成为“世界工厂”)。(4分)‎ ‎32、(1)表现:由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经济体制转变为完全的计划经济。(2分)‎ ‎ 原因:苏联模式的影响;国民经济建设的加速;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4分)‎ ‎(2)表现: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2分)‎ ‎ 影响: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分)‎ ‎(3)认识: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立足国情,顺应潮流,及时改革与调整;正确处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2分)‎ ‎33、观点:洋务派的实际行动促使中国走上工业化道路 论证:洋务派官员思想的变化,有利于机器生产生产的推广;洋务派引进机器生产,创办近代军事、民用工业,促使中国工业化的起步;洋务派诱导民族工业的产生;西方科技书籍的翻译与发行,推动工业化的发展;举办新式学堂和派遣留学生,为近代工业的发展培养了科技人才。(12分)‎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