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2019届高三仿真训练文综-历史试题
www.ks5u.com 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19届高三仿真训练文综-历史试 1.下表信息出自于中国军事史编写组对春秋战国时期战争爆发情况的统计。该表反映出 时期 时间起止 诸侯国数量变化 战争爆发频率(次) 战争爆发次数(年平均) 没有战争的年份(年) 春秋 公元前770—公元前476 123—2 203 1.859 90 战国 公元前475—公元前221 27—1 150 1.527 105 A. 大一统成为大势所趋 B. 和平发展占据主流 C. 富国强兵是时代主题 D. 战争规模不断扩大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图表信息可知,从春秋到战国时期,诸侯国数量减少,战争爆发的频率和次数也减少,没有战争的年份也逐年增加,结合所学,在长平之战后,秦国统一已经是大势所趋,故选择A选项;春秋战国时候各国争霸,和平发展不可能成为时代主流,故排除B选项;材料并不能看出富国强兵和战争规模扩大,故排除C、D选项。 - 16 - 2.东汉班固著《汉书》,其中《沟洫志》记载:自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起,引泾增修六辅渠和白渠的由来与过程;……黄河决口改道的历史及治理方策的多次论争等。这一记载 A. 反映汉代政府重农抑商 B. 推动了西汉农业发展 C. 说明江南水利重大发展 D. 为后世治水提供借鉴 【答案】D 【解析】 兴修水利固然有利于农业的发展,但材料没有抑商的信息,排除A;材料的主旨是关于水利工程由来与过程及治理方策,没有体现对农业发展的作用,排除B,选D;材料没有提到江南水利工程,排除C。 3.唐初实行中书、门下两省联合议政,即为政事堂的设置。在政事堂议政的数位宰相中,有一位首席宰相,称为“执政事笔”。肃宗时首席宰相每隔十天轮流执笔,德宗时改为每日一人轮流执笔。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 巩固君主专制 B. 广泛延揽人才 C. 提高行政效率 D. 实行部门牵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所述首席宰相更换频率较高,其目的在于削弱相权,加强皇权,选项A正确;首席宰相轮替频率和延揽人才无关,选项B排除;高频率的轮替会导致政务程序生疏,不利于行政效率提升,选项C排除;材料体现的是对政事堂内部首席宰相权力的制约,并未涉及多个部门,选项D排除。 【点睛】中国古代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是一条主线索,唐代三省六部制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典型。 - 16 - 4.宋代包拯、明代的况钟都是著名的清官能吏,在民间素有“包青天”“况青天”之称。明代冯梦龙的作品“三言”中有描写善断案的包拯话本《三现身包龙图断冤》,况钟话本《况太守断死孩儿》。这表明明代 A. 文学作品承载社会教化功能 B. 历史典籍编纂日趋世俗化 C. 话本小说成为主流文学形式 D. 道德观念开始依附于政治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宋代包拯、明代况钟在“民间素有‘包青天”’‘况青天’之称”可以看出民众对清官能吏的期盼,而明代有关包拯和况钟的话本则回应了民众的这种精神需求,显示出文学作品承载社会教化功能的作用,故答案为A项。“三言”中的作品是小说,不是历史典籍,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话本小说只是诸多文学形式之一,不是明代主流文学形式,排除C项;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5.道光二十二年,林则徐在谪戍伊犁途中给书友的信中称,剿匪(侵华英军)八字要言是“器良技熟,胆壮心齐”,但他同时叮嘱友人此信不要给外人看。这反映了林则徐 A. 反抗侵略的爱国主义情怀 B. 受制于天朝上国的传统心态 C. 不谙熟近代国际外交规则 D. 强调采取实际行动学习西方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的林则徐只是将与英国的战争称之为剿匪,认为中英之间只是军事上的差距,这明显是天朝上国的观念作祟,故选B。在林则徐眼中,与英国的战争还不能上升到反侵略的地位,排除A;材料不涉及如何与西方进行外交的问题,排除C;材料说明林则徐在观念上意识到了中西之间的某些差距,但却并未上升到主动采取实际的行动来学习西方的程度,故才会有八字要言中的“胆壮心齐”之一说,这也是许多守旧派坚决排外、认为战败纯属意外的重要理由之一,排除D。 - 16 - 【点睛】在阅读历史材料时,要密切关注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语,如本题中的“剿匪”,这些词语往往折射了历史人物对历史事件的真实看法。 6.中共二大根据列宁的建党学说。制定了《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规定“少数绝对服从多数”,“下级机关须完全执行上级机关之命令”,“全国大会及中央执行委员会之决议,本党党员皆须绝对服从之”。这说明中共 A. 实现从幼稚到成熟的转变 B. 开始受到国际因素影响 C. 避免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D. 高度重视党内组织建设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少数绝对服从多数”“下级机关须完全执行上级机关之命令”等信息可以看出,中共二大明确规定了党的组织原则,体现出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党内组织建设。故答案为D项。中国共产党的成熟是在1935年的遵义会议,排除A项;中共自成立就受到共产国际的影响,排除B项;这些组织原则并未能避免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的出现,排除C项。 7.下图是张乐平发表在《抗战漫画》(1938年1月创刊于武汉,同年6月停刊)第9期的题为《候敌深入,一鼓歼灭》的漫画。该漫画从侧面体现了 - 16 - A. 抗战进入到战略相持阶段 B. 中国人民抗战必胜的信心 C. 国民政府全面抗战的决心 D. 中日战争胜负的前景明朗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图片可知,作者将日本侵略者必做蜘蛛,当蜘蛛深入时再一网打尽,体现了作者对中国抗战胜利的信心,故选择B选项;结合所学,在1938年10月武汉会战结束后标志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A选项;1937年中国已进入全面抗战时期,故排除C选项;当时中国与日本的兵力、军事力量对比悬殊,前景并不明朗,故排除D选项。 8.1957到1978年间,我国农业劳动者从19316万人增加到29426万人,农业机械总动力增长95.8倍,而同期农业总产值仅增长84%。这一现象说明 A. 农村经济体制亟待改革 B. 城乡人口比例变化明显 C. 社会经济结构严重失衡 D. 国民经济发展增速缓慢 【答案】A 【解析】 - 16 - 【详解】由材料可知,在投入的劳动力和农业机械总动力都有较大增长的情况下,农业总产值却并不理想,这说明人民公社的发展模式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经济体制亟待改革,故选A。材料没有对城市和乡村的人口作对比,无法得知比例变化是否明显的结论,排除B;材料仅涉及农业的发展概况,没有工业的发展数据,无法得出C的结论,排除;农业的发展只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一项指标,局部不能代替整体,故无法得出D的结论,排除。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材料中表示转折后的语句,前后两者形成一个对比效果,说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亟待改革。 9.亚里士多德指出“个体只有在属于城邦时才具有存在的意义”。有现代学者指出“雅典民主的一个标志是对公民美德的普遍认同,为共和城邦作贡献以及将私人生活置于公共事务和共同善业之下。”这说明 A. 城邦注重保护个人自由 B. 公民个人自由受限制 C. 直接民主是多数人的暴政 D. 民主与自由密不可分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个体只有在属于城邦时才具有存在意义”“为共和城邦作贡献以及将私人生活置于公共事务和共同善业之下”可以看出,雅典民主强调城邦集体利益至上,公民个人自由受到限制,故B项正确,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直接民主的弊端,故C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民主与自由之间的关系,故D项排除。 【点睛】“个体只有在属于城邦时才具有存在的意义”“为共和城邦作贡献以及将私人生活置于公共事务和共同善业之下”是解题的关键。 10.1937年罗斯福向国会提交“填塞法院计划”咨文,提出“如果法官在70岁拒绝退休,总统有权再额外任命一位大法官与其共事”。对此,最髙法院大法官休斯反驳指出“增加法官会降低法院效率”。最终参议院以70比20的结果否决了这一方案。这反映出美国 A. 总统试图扩大行政权力 B. 参议院捍卫司法独立 C. 民主程序复杂效率低下 D. 民主政治基石的坚实 - 16 -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可知,罗斯福总统试图增加总统的权利边界,干涉司法体系,但这一做法遭到了最高法院和参议院的联合否决,这说明美国民主政治的基石非常坚实,三权分立且相互制衡,故选D。总统试图扩大行政权力只能反映材料的局部,这不符合材料的整体意思,排除A;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司法权归法院,排除B;材料强调的是民主的积极作用,C项属于消极层面的评价,排除。 【点睛】本题学生需根据材料的描述并结合美国1787年宪法的核心原则即可作出判断。 11.英国乡村拾穗惯例由来已久。济贫委员会在1843年的调查显示,一个家庭捡拾三四蒲式耳(计量单位)的谷物是较为普遍的现象,约占家庭总收入的“3%一13%。捡拾谷物对穷人的重要性依旧不言而喻。但到19世纪末,乡村女性逐渐放弃了拾穗活动。上述转变的主要原因是英国 A. 圈地运动深入发展 B. 女性地位的逐渐提高 C. 经济结构发生变动 D. 福利救助体系的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一个家庭捡拾三四蒲式耳(计量单位)谷物是较为普遍的现象,约占家庭总收入的“3%一13%。捡拾谷物对穷人的重要性依旧不言而喻。但到19世纪末,乡村女性逐渐放弃了拾穗活动”等信息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乡村女性依然固守在农村,捡拾谷物维持生活,而到19世纪末乡村女性逐渐放弃了拾穗活动,一是农业技术的革新,拾穗收入也相应减少;二是乡村贫民境遇的改善,尤其是产业工人工资水平的大幅提升以及许多职业对农村女性群体的开放,使她们更倾向于进入工厂劳动,C正确;据材料1843年可知,圈地运动(14—16世纪)已经完成,A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女性的经济活动,没有涉及女性地位的变化,B错误;福利救助体系形成于二战后,即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D错误。 - 16 - 【点睛】一般认为,到19世纪末,两个方面的因素对拾穗传统造成了实质性的冲击。其一,是农业技术的革新,特别是随着机械化作业的普及,耕地上遗落的谷物越来越少,拾穗收入也相应减少,从而失去了对穷人的吸引力,这在客观上促使拾穗惯例趋于衰弱。其二,是乡村贫民境遇的改善,尤其是产业工人工资水平的大幅提升以及许多职业对农村女性群体的开放。 12.下图为1965—1995年世界出口方向(占世界总出口的百分比)示意图。它反映出 A. 贸易量是区分国家类型的主要因素 B. 国际贸易青睐于实力相似国家之间 C. 全球化时代国家之间经济联系加强 D. 二战后发达国家一直主宰世界贸易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以看出1965——1995年发达国家在世界出口方向占据主导地位,选项D正确;出口贸易有原料出口和工业品出口之分,无法从出口贸易两判断国家类型,选项A排除;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贸易往来,选项B排除;选项C与材料无关,排除。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 16 - 商代的占卜结果会被记录在甲骨上以显示商王的权威。周王则将赐封官职等事铭铸于带有神秘威严气氛的青铜器上。无论甲骨文,还是金文,当被书写在带有神秘性和权威性的材料 上时,也就被赋予了某种类似的气质。而秦代向民众下达皇帝旨意的诏书石刻以小篆写成,可以说是中央集权国家和统一帝国的产物,这显然带有将刻写的内容永远流传后世的期待。这些文字也都被政治权力在某种程度上垄断,正如黄帝创制表意文字的意图就在于避开俚语方言以控制人与神交往的媒介。 ——摘编自【日】富谷至《木简竹简述说的古代中国——书写材料的文化史》、苏颖《文字与王权——探索中国一元权力结构政治文明的一个视角》 材料二 1455年德国人古登堡发明了金属活字印刷,这对欧洲社会的影响是深远而显著的。用统一的本国语言印刷的文本资料降低了知识信息的解码成本。15世纪中期,欧洲会识字的男人还不到10%,到17世纪早期,已经有超过30%的男人和10%的女人能读写了。印刷术的发明改变了只有僧侣才能受高级教育的状况,僧侣因此被排除出重要的职位。此外,为解决印刷行业的利益冲突,1469年威尼斯通过立法,规范了印刷商在指定时间段里印刷和销售一本指定的书籍的权利,这成为知识产权史上一个里程碑事件。 ——摘编自余军华、李贞芳《印刷术与西方世界的兴起:经济学视角的解读》 材料三 在人类媒介的发展历程中,产生了口语和书面语的分化。在书面语传播中,那些具有一定政治、经济能力且接受教育的群体才拥有“门票”。到了数字网络时代,网络BBS、博客、微博、微信,都表明传播权利进行了重新分配。民间话语成为整个社会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编自陈汝东《未来传媒发展趋势:一种媒介史的视角》 (1)根据材料一,概括甲骨文、青铜器金文和石刻小篆三种文书形态的共同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统治者采用这些文书形态的意图。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印刷传播对欧洲文明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人类传播史的演进趋势及其推动因素。 【答案】(1)共同特点:材质耐久;材料带有权威性;文字被政治权力垄断。 意图:强化君主权力;稳定统治秩序;彰显历史功业;延续政治传统 (2)影响:推动了语言文字的规范应用;提高了欧洲民众的识字率;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打破了教会的文化垄断,削弱了教会的社会影响力;促使知识产权相关法规的出台。 (3)趋势:传播权利分化下移。 因素:技术变革;政治发展;法制进步。 - 16 - 【解析】 【详解】(1)依据材料一“周王则将赐封官职等事铭铸于带有神秘威严气氛的青铜器上。无论甲骨文,还是金文,当被书写在带有神秘性和权威性的材料上时,也就被赋予了某种类似的气质。而秦代向民众下达皇帝旨意的诏书石刻以小篆写成,可以说是中央集权国家和统一帝国的产物,这显然带有将刻写的内容永远流传后世的期待。这些文字也都被政治权力在某种程度上垄断,正如黄帝创制表意文字的意图就在于避开俚语方言以控制人与神交往的媒介”从材质耐久、材料带有权威性、文字被政治权力垄断等方面概括甲骨文、青铜器金文和石刻小篆三种文书形态的共同特点。结合所学可从强化君主权力、稳定统治秩序、彰显历史功业、延续政治传统等方面指出当时统治者采用这些文书形态的意图。 (2)依据材料二“用统一的本国语言印刷的文本资料降低了知识信息的解码成本”、“15世纪中期,欧洲会识字的男人还不到10%,到17世纪早期,已经有超过30%的男人和10%的女人能读写了”、“印刷术的发明改变了只有僧侣才能受高级教育的状况,僧侣因此被排除出重要的职位。”、“为解决印刷行业的利益冲突,1469年威尼斯通过立法,规范了印刷商在指定时间段里印刷和销售一本指定的书籍的权利,这成为知识产权史上一个里程碑事件。”结合所学从推动了语言文字的规范应用、提高了欧洲民众的识字率、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打破了教会的文化垄断,削弱了教会的社会影响力、促使知识产权相关法规的出台等方面指出近代印刷传播对欧洲文明的影响。 (3)依据三则材料可以看出人类传播史的演进趋势是传播权利分化下移。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造成这种趋势的因素有技术变革、政治发展、法制进步等。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代中国标准时间大事记 1840—1912年 1874年法国传教士在上海徐家汇建立了观测台。19世纪80年代,这一观测台利用上海法租界内的信号塔开始报告正午时刻,为外国船只服务。这一时间标准被称为“海岸时”。 - 16 - 19末20世纪初列强控制下的清朝海关采用“海岸时”,使用的是东经120°的时刻。此后“海岸时”逐渐被铁路、航运、邮政、电报等行业采用,并延及京奉等铁路沿线和长江流域。 1912—1927年 1918年,北洋政府将全国划分为5个时区,1927年将北京时定为标准时。 1927—1949年 1929年国民政府以南京时为标准时,每天通过电报和广播发布;上海、天津、北平等地的车站、码头、银行、机关及市区街道多设标准钟。与此同时,汽笛、寺庙的钟声等报时方式仍在使用。 综合提取表中历史信息,拟定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示例一: 论题:近代中国标准时间的使用是近代化的产物 阐述: 19世纪中国现代化程度较低,“海岸时”发布者为传教士:用于天文与航海,在道商口岸有一定影响。20世纪初,中国近代化事业的深入,列强控制的中国海关成为标准时间的发布者:标准时用干铁路、航运等行业;影响到铁路沿线及长江流域等地的居民生活。民国年间,中国与团际进一步接轧,标准时间的发布者变成国家,原来采用的地方时也随之调帮;借助先进通讯技术,标准时间开始在全国范围使用:其影响已深入到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 总之,标难时间在近代中国的传播由治海到内地,影响由弱到强,是中国近代化产物。 示例2: 论题:近代中国标准时间的实行具有半殖民主义色彩 阐述: 19世纪70年代“海岸时”由来华传教士提出。首先在租界使用,目的是满足西方人在华需要。20世纪初,在西方列强掌控下的清朝海关橙有发布标准时间的权力,表明清政府开始接受标准时间,并将其应用于新兴行业。辛亥革命后制定标准时间的权力先后由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一般以首都时间为标准。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标准时间被越来越多的行业和人群所采用。 - 16 - 总之,标准时间的引入最初将有殖民色彩。后末它由通商口岸、东南沿海不断向内陆扩展,对经济发展和百姓生活影响越来越大。但中国近代的半殖民地性质、传统的经济形态和复杂的社会地理环境,使标准时间的普及的折、缓慢。 示例3: 论题:标准时间在近代中国的传播逐渐增强 阐述: 从发布者角度看,19世纪70年代是传教士,20世纪初是西方列强控例的海关,辛亥革命后依次变为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从传播地域看,由通商口岸、沿海大城市逐渐向内陆扩展。从使用范開看,首先为西方人在华活动服务,后逐渐应用于中国近代新兴的航运、铁路、通讯等行业,对民众生活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从其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看,标准时间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积极作用逐渐凸录。 总之,标准时间在近代中国传播范围扩大,影响由弱到强,演变全国统一标准时间。 【解析】 本题属于开放题,依据材料表格信息从“近代中国标准时间的使用是近代化的产物”“近代中国标准时间的实行具有半殖民主义色彩”“标准时间在近代中国的传播逐渐增强”等提取观点,论证结合所学从近代化发展、殖民地色彩以及在近代传播影响等分析回答。 1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后,延续下来的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严重阻碍了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但考虑到西藏历史和现实的特殊情况,1956年中央人民政府作出“六年不改”的决定,给西藏上层主动进行改革留出了时间。然而,1959年3月,西藏上层反动集团在国外反华势力的支持下挑起了全面武装叛乱。中央人民政府领导西藏人民迅速平定了叛乱并掀起了波澜壮阔的民主改革运动。改革废除封建农奴制的压迫和剥削,解放百万农奴和奴隶。解散了旧政权及其所属的军队、法庭和监狱,废止了旧西藏法典及其野蛮刑罚。实行土地改革,没收参与叛乱的农奴主的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分配给农奴和奴隶,对没有参与叛乱的农奴主土地和多余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废除政教合一制度,实行政教分离和宗教信仰自由。建立人民民主政权,保障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废除封建农奴制度后,翻身解放的西藏各族人民建立起人民民主政权。1965年9月,西藏自治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成功召开,西藏自治区正式宣告成立。 ——摘编自《西藏民主改革50年白皮书》 - 16 - (1)根据材料概括西藏民主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藏民主改革的历史意义。 【答案】(1)特点:改革与平叛相结合;对农奴主的土地与生产资料区别对待,没收与赎买相结合;政治、经济、宗教全方位改革。 (2)意义:废除了封建农奴制,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广大农奴和奴隶得到了土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政教分离,保障了宗教信仰自由;推进了西藏各项事业的发展,促进了民族平等团结;抵制了境外反华势力和分裂势力,保障了祖国统一。 【解析】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府领导西藏人民迅速平定了叛乱并掀起了波澜壮阔的民主改革运动”“没收参与叛乱的农奴主的土地…对没有参与叛乱的农奴主土地和多余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等可从土地改革角度、宗教管理角度、政治变革角度进行概括。 (2)意义:根据材料“废除政教合一制度,实行政教分离和宗教信仰自由。建立人民民主政权”“严重阻碍了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并结合所学,西藏民主改革的意义可从人民主权角度、生产力发展角度、社会稳定角度、民族融合角度、国家统一角度、宗教稳定角度等进行分析。 1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普遍出现高涨的形势。在亚洲,继资产阶级革命后又出现五四运动新革命形势发展、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等;在非洲,埃及爆发了反英独立运动;在拉丁美洲,虽没有广泛的暴力武装革命,但也出现了较大规模的工人罢工和农民运动。 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极大改变了世界范围内的力量对比,出现了新的政治格局。二战的胜利,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解放事业开辟了更加广阔的道路。以民主民族革命为主要内容的革命烽火燃遍了整个亚非拉美地区。二战前殖民地、附属国人口为14.5亿,总面积为7800万平方公里。到1959年,殖民地人口减少为1.6亿,面积仅剩2550万平方公里。 ——摘编自王春良等《新编世界现代史1900—1988》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次大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有何不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国际意义。 - 16 - 【答案】(1)一战后:民族解放运动手段多样化;结果基本失败;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依然存在。 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以暴力革命为主;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成果显著;新兴民族国家普遍建立。 (2)有利于第三世界崛起;促使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逐渐瓦解;有利于建立新的世界政治秩序;有利于世界民主与和平进程。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民族解放运动手段上、结果上入手分析。首先从手段上,由材料“在亚洲,继资产阶级革命后又出现五四运动新革命形势发展、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等;在非洲,埃及爆发了反英独立运动;在拉丁美洲,虽没有广泛的暴力武装革命,但也出现了较大规模的工人罢工和农民运动”可知,一战后各地区民族解放运动的手段比较多样;二战后,由材料“以民主民族革命为主要内容的革命烽火燃遍了整个亚非拉美地区”可知,手段主要以暴力革命为主。其次从结果上看,一战后的民族解放运动结果基本以失败告终,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依然存在;二战后的民族解放运动由材料“二战前殖民地、附属国人口为14.5亿,总面积为7800万平方公里。到1959年,殖民地人口减少为1.6亿,面积仅剩2550万平方公里”可知,新兴民族国家普遍建立,且其中还成立了较多的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 (2)结合所学可从殖民体系的瓦解和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入手分析。从殖民体系瓦解的角度看,第三世界国家纷纷摆脱殖民国家的统治,获得民族独立,促使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逐渐瓦解;从世界格局的变化上看,第三世界的崛起,有利于建立新的世界政治秩序,同时有利于世界民主与和平进程。 1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1899年,流亡日本的梁启超所写《东籍月旦》一文,被认为是国人采用现代意义上的“民族”一词的肇始。1902年梁启超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阐述道“上古时代,我“中华民族”之有海权思想者,厥惟齐。故于其间产出两种观念焉,一曰国家观;二曰世界观。”1903年他又指出:“吾中国言民族者,当于小民族主义之外,更提倡大民族主义。小民族主义者何?汉族对于国内他族是也。大民族主义者何?合国内本部属部之诸族以对于国外之诸族是也……合汉、合满、合蒙、合回、合苗、合藏,组成一大民族。” - 16 - 1905年,梁启超又写了《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一文,指出中华民族是我国境内所有民族从千百年历史演变中形成的、大融合的结果。汉满蒙回藏等融为一家,是多元混合的统一大民族。最后,梁启超下了结论:“中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实由多民族混合而成。”由此,采启超从形式到内容,完成了“中华民族”这一科学的现代观念的定义。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中华民族”观念提出的背景。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梁启超民族观念产生的影响。 【答案】(1)近代以来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近代西方民主民族思想的广泛传播;甲午战争中国的惨败,戊戌变法的失败。 (2)具有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思想解放;冲击了传统华夷观念,促进民族平等观念的形成;推动了民族救亡运动和民主革命的发展。 【解析】 【详解】第(1)小问,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梁启超在20世纪初阐述了“中华民族”的概念,这时期随着外国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加强,中国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近代以来不同阶层不断从西方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使得近代西方民主民族思想的广泛传播;这时期甲午战争中国的惨败,戊戌变法的失败是梁启超阐述“中华民族”观念的重要背景之一。 第(2)小问,根据材料“中华民族是我国境内所有民族从千百年历史演变中形成的、大融合的结果。汉满蒙回藏等融为一家,是多元混合的统一大民族”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梁启超等“中华民族”观念的产生有利于解放人们的思想,具有思想启蒙的作用;“汉满蒙回藏等融为一家”等思想有利于促进民族平等观念的形成,从而冲击了传统的华夷观念;同时推动了民族救亡运动和民主革命的发展等角度分析回答。 - 16 - - 16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