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二轮复习专题十八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课件(50张)(山东专用)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专题十八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课件(50张)(山东专用)

专题十八 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总纲目录 主干点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及战后国际关系 主干点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及战后国际关系 主干点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及战后国际关系 1. (2017课标Ⅱ,46)[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人一边哀叹欧洲衰落了,一边思考欧洲向 何处去的问题。整个20年代,有关欧洲统一的文章、著作、杂志在英、德、 法等国相继出版,呼吁建立欧洲合众国。如挪威生物学家弗里约夫·豪森在给 美国总统威尔逊的信中说:“在所有欧洲国家联合在欧洲合众国旗帜下之前, 欧洲的持久和平是不可能的。”当欧洲联合的呼声在民间日趋高涨之际 , 法 国总理白里安于 1929 年在国联大会上提出了以法、德和解为基础的“欧洲 联邦”计划 , 后又发表备忘录 , 着重强调政治行动 , 主张建立欧洲各国参加的 政治机构。然而 , 他的欧洲联合方案提出后 , 其他欧洲国家都态度冷漠 , 甚至 表示反对。最后,“欧洲联邦”计划不了了之。 ——摘编自陈乐民《欧洲观念的历史哲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白里安“欧洲联邦”设想提出的背景。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欧洲联邦”设想未能实现的原因。(9分) 答案  (1)背景:战争对欧洲造成巨大破坏,战后欧洲明显衰落;有识之士认识 到走欧洲联合的道路才能实现和平,复兴欧洲;《洛迦诺公约》和《非战公 约》的签订缓和了欧洲局势。 (2)原因:设想脱离现实;法、德历史积怨太深,削弱对方、保障自身安全的思 维严重存在;欧洲各国利益诉求不尽相同;经济危机造成欧洲局势动荡。 解析 本题史料选自中国史学家的研究成果,考查的知识点是第一次世界大 战后的国际关系,着重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及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难 度相对较小。(1)由“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人一边哀叹欧洲衰落了” 可得出战争对欧洲造成巨大破坏,战后欧洲明显衰落;由“有关欧洲统一的文 章、著作、杂志在英、德、法等国相继出版,呼吁建立欧洲合众国”“挪威 生物学家弗里约夫·豪森在给美国总统威尔逊的信中说:‘在所有欧洲国家联 合在欧洲合众国旗帜下之前,欧洲的持久和平是不可能的’”可得出有识之 士认识到走欧洲联合的道路才能实现和平,复兴欧洲;由“1929年”并结合所 学知识可得出《洛迦诺公约》和《非战公约》的签订缓和了欧洲局势。(2) 由“以法、德和解为基础的‘欧洲联邦’计划”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 法、德历史积怨太深,削弱对方、保障自身安全的思维严重存在;由“主张建 立欧洲各国参加的政治机构”“其他欧洲国家都态度冷漠,甚至表示反对” 可得出,欧洲各国利益诉求不尽相同;由材料时间“1929年”并结合所学可得 出,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造成欧洲局势动荡,最后得出结论:设想脱 离现实。 2. (2016课标Ⅲ,47)[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18年1月,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国会演说中提出了“十四点”计划。 其主要内容包括:公开外交、订立和平条约、公海航行自由、贸易平等、民 族自决、裁减军费、公正处理殖民地争议、建立国际联盟等。《泰晤士 报》评论其“似乎没有考虑到形势的某些严峻现实”。尽管交战双方接受 “十四点”为停战基础,但是实力依然强大的殖民大国英法只是口头赞同。 “十四点”计划的实施严重受阻。 ——摘编自杨生茂《美国外交政策史1775—1989》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威尔逊提出“十四点”计划的背景。(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威尔逊“十四点”计划严重受阻的原因。 (7分) 答案  (1)第一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防止大战重演、重建战后秩序成为关注 的焦点;苏俄政府发布《和平法令》产生很大反响;美国外交政策的变化。(8 分) (2)过分理想化;列强之间关系错综复杂,对战后和平的重建看法不同;美国的 实力还不足以主导世界;美国国会中意见分歧,反对力量强大。(7分) 解析     第(1)问,要根据材料并结合“一战”结束后的国际形势概括。第(2) 问,要根据材料中的“似乎没有考虑到形势的某些严峻现实”“实力依然强 大的殖民大国英法只是口头赞同”等信息并结合所学作答。 考点 核心提示 拓展升华 第一次 世界 大战 (1)第一阶段:1914年,马恩河战役,“施里芬计划”破产 (2)第二阶段:1915—1916年,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日德兰海战,战争主动权转移到协约国一方 (3)第三阶段:1917—1918年,美对德宣战,同盟国相继投降,一战结束 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得出的认识 (1)国际战略格局呈现出动态的、渐进的运动 过程和周期性变化规律 (2)帝国主义、霸权主义既是战争的根源,也是 争夺世界霸权的主要力量,一战就是帝国主义 列强争霸的产物 (3)围绕经济利益的争夺是战略格局演变的内 在因素,强大的经济实力是参与国际政治的首 要条件 (4)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为各国经济发展和参 与国际竞争注入活力 “凡尔赛 —华 盛顿 体系”下 的和平 (1)《非战公约》 ①主要内容:规定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或冲突的原则。②作用:有利于巩固欧洲的和平秩序;是第一个提出放弃把战争作为国家政策的国际条约,其中体现的尊重和平、摒弃武力的思想,有一定进步意义 (2)国际联盟 ①恢复战后欧洲经济;处理国际争端、裁军;加强国际合作 ②促进了各国的交往和联系,但没有给世界带来持久和平 1. [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列强为了角逐海上霸权,掀起海军军备竞赛高 潮。时隔不久,列强开始尝试到了军备竞赛的苦头。各国人民要求裁军的呼 声日益高涨,列强军备竞赛遭遇巨大的舆论压力。1921年,在美国倡议召开的 华盛顿会议上,美、英、日、法、意五国签订了《限制海军军备条约》(即 《五国条约》),该条约规定了五国主力舰总吨位的比例。华盛顿会议开启了 以国际协定限制军舰建造的长达15年的“建舰休息期”。1936年12月31日, 《 五国条约 》 有效期结束 , 日本拒绝了美欧各国提出的延长条约的主张 , 列强 之间再次掀起了造舰竞争。 ——摘编自冯昭奎《战前日本海军“大舰巨炮主义”及其终结》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建舰休息期”出现的背景。(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36年以后列强再掀造舰竞争的原因。 (7分) 答案  (1)列强军备竞争激烈;《五国条约》的签订;人民反战情绪的高涨;各 国的财政困难;国联的协调。(8分) (2)《五国条约》有效期结束;日本拒绝延长《五国条约》;经济危机加剧国 际局势的紧张;日本军国主义膨胀,走上了法西斯道路。(7分) 评分说明:考生答案如超出要点但言之有理,可在每问总分范围内酌情给分。 解析  (1)根据材料信息“帝国主义列强为了角逐海上霸权,掀起海军军备竞 赛高潮”“各国人民要求裁军”“签订了《限制海军军备条约》”,结合国 联对裁军的协调等回答。(2)从材料中“《五国条约》有效期结束,日本拒绝 了美欧各国提出的延长条约的主张”入手,联系大危机的影响和日本军国主 义膨胀等知识回答。 2. [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凡尔赛条约中,协约国曾宣布,严厉裁减德国军备的目的是“推动所 有国家普遍限制军备成为可能”;同时根据国联盟约第8条,国联成员国承诺 “为了维持和平,要求把国家的军备减少到足以保卫国家安全的最低限度”: 在裁军领域赢得的第一个胜利是在华盛顿会议上,主要海军大国的海军吨位 和比例为明确的数字计划所限制。它使国联能够在处理陆军编制的所有重 要问题上运用同样的原则。“有效地促进由国联盟约第8条规定的裁军”, 成为国联成员国加入国联的重要条件,依此规定,德国坚持要求其他国家必须 裁军。 国联裁军会议最终于1932年2月召开,会上德国代表团自始至终地坚持其他 国家必须裁减军备到凡尔赛条约的水平或承认德国重整军备的权利,否则德 国将退出国际裁军大会。当时,正值经济危机的高峰和日本对上海进攻最激 烈的时候;任何人都已明白,国联十多年的裁军努力成功的可能性几乎消失殆 尽了。 ——摘编自E.H.卡尔《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国际关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联裁军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国联十多年的裁军努力成功的可能 性几乎消失殆尽”的因素。(9分) 答案  (1)背景:国际社会对一战残酷杀伤的反思,和平主义思潮的兴起;巴黎 和会严厉制裁战败国巩固战胜国的军事优势;一战后各国展开激烈的军备竞 赛。(6分) (2)因素:1929—1933年经济危机激化了各国争夺世界市场的矛盾;各国出于 维护自身利益,难以达成裁军共识;国联对日本侵略中国的行为采取绥靖政 策;德国对单独限制其军备强烈不满。(每点3分,共9分。任答三点计9分) 主干点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及战后国际关系 1. (2015山东文综,49)[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合作精神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给人类留下的宝贵财富。图1为1937年延安大 礼堂悬挂的旗帜和标语,图2为1945年11月在哈尔滨建成的苏军烈士纪念碑, 它们体现了两种不同类型的合作。    图1        图2 据图1和图2,结合中国抗战的史实,说明合作对于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性。 (10分) 答案  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实现了全民族抗战。抗 日战争最终取得了胜利,实现了中华民族由衰弱到复兴的历史性转折。 世界反法西斯国家对中国抗战的支援,加速了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国作为 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主战场,有力地配合了其他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 利做出了突出贡献。 解析  准确理解图片信息,概括两种合作类型,依据所学知识说明两种合作分 别对中国抗战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发挥的作用。 2. (2019课标Ⅰ,46)[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苏德战争爆发后,开辟第二战场成为苏、美、英三国外交活动的重要 内容之一。英国极力拖延第二战场的开辟,它的战略是首先保卫大不列颠的 安全,维护其海上运输线。而只有控制住北非、地中海和中东地区,英国才可 能实现其上述战略目的。这其中,北部非洲的战略地位极为重要。谁控制了 北非、苏伊士运河和直布罗陀海峡,谁就掌握了地中海这条重要的海上航运 线。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利比亚是意大利的殖民地,毗邻的埃及受英国控 制。墨索里尼为实现其建立“新罗马帝国”的梦想,极力要把英国势力赶出 北非和地中海。1942年6月,德意军队越过埃及边界,向亚历山大港和开罗逼 近。由此,爆发了阿拉曼战役。 ——摘编自王绳祖《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阿拉曼战役爆发的背景。(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阿拉曼战役的意义。(6分) 答案  (1)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成立;苏德战场和太平洋战场处于转折之中;北 非的战略地位重要,英国与意大利在北非争夺激烈;德意军队进逼埃及亚历山 大和开罗,英军形势危急。 (2)北非战场的转折点;二战的转折点之一;基本实现了英国在北非的战略意 图。 解析  本题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阿拉曼战役,同时考查学生客观叙述历 史事物、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体现的核心素养为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 (1)首先从材料中搜寻有效信息并加以归纳总结,然后结合教材知识概括。注 意材料中的时间信息,回顾在此之前发生的重大事件。 (2)结合所学知识,从阿拉曼战役对北非战场、整个二战及英国的影响三个角 度归纳总结。 3. (2019课标Ⅱ,46)[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蒋介石信心大增,表示抗战到底,并建议 各友邦成立军事同盟。美、英、中等国相继对日、德、意宣战。同月,美、 英两国首脑在华盛顿举行会议,商讨在远东设立中国战区,包括中国、泰国、 越南等地区,由蒋介石担任最高统帅。1942年1月1日,由中、英、美、苏四国 领衔的26个反法西斯国家,签署了对德、意、日共同采取行动的《联合国家 宣言》,规定:签字国保证运用军事和经济的全部资源,打击共同敌人;相互合 作,不得与任何敌人单独媾和。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同月,中国 战区统帅部成立。中国以多年独立抗日所显示的伟大力量,赢得了世界大国 的地位。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设立中国战区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战区设立的意义。(9分) 答案  (1)太平洋战争爆发;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形成;中国抗战地位得到 国际承认。 (2)加强中国与反法西斯国家的联系;增强抗战信心,增强中国对日作战能力; 沉重打击日本法西斯,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卓越贡献。 解析  本题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同时考查学生客观叙述历史事物、说明和 证明历史现象及历史观点的能力,体现的核心素养为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 家国情怀。本题有助于学生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正确的民族观,树立 家国情怀。 (1)据材料中“太平洋战争爆发”“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和 “赢得了世界大国的地位”等信息,加以归纳总结。(2)要从对世界反法西斯 战争全局和对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两个角度分析其意义。 考点 核心提示 拓展升华 第二次 世界 大战 1.战争爆发初期:德军突袭波兰,二战全面爆发;法国沦陷;不列颠之战 2.扩大:德军突袭苏联,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 3.转折:苏德战场——斯大林格勒战役;太平洋战场——中途岛战役;北非战场——阿拉曼战役 4.胜利: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第二战场的开辟,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德国和日本投降,二战全面结束 正确认识20世纪国际格局的变动 (1)三次变动 ①第一次:一战后形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②第二次:二战后形成雅尔塔体系。美苏在实力均衡的基础上,按照雅尔塔会议等国际会议规定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形成了雅尔塔体系 ③第三次: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世界两极格局瓦解,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 (2)认识 ①世界政治格局形成的原因:根本原因在于经济,世界经济的发展,打破旧的力量对比,推动新的政治力量平衡的形成;主要原因在于主要国家或国家集团综合国力的对比和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作用 ②对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规律性认识: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和中心转移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发展的变化,主要原因是格局中主角力量的消长以及力量对比的变化,直接原因是主角对自己国家利益的考虑以及对外政策的调整 二战后 的国际 关系 1.战后世界人民反战和平运动:世界保卫和平大会;《罗素—爱因斯坦宣言》 2.联合国:1945年10月24日成立 3.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1)朝鲜战争:二战后首次大规模的国际性局部战争 (2)越南战争:二战后美国付出代价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侵略战争 (3)中东战争:以色列在西方大国支持下与阿拉伯国家进行的旷日持久的局部战争 (4)印巴战争、两伊战争:给战争双方都造成了灾难性后果的战争 (5)海湾战争:第一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高科技战争 4.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 1. (2019山东济南3月)[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二战中,广播被称作除了海陆空军之外的“第四战线”。德军占领法 国后,夺取了法国所有的广播电台,全天候广播法西斯的文化价值观念。日本 在七七事变之前,就全面控制了伪满广播。意大利对埃塞俄比亚、西班牙的 广播亦是如此。在广播中,日本关于战果的报道,是实际情况的六倍;关于损 失情况的报道,则是实际情况的五分之一。反法西斯同盟国为应对法西斯的 广播出击战,也对广播严加控制,除报道战事、战况外,还有自办的广播节 目。英国创办了针对德军的秘密电台,给敌方制造混乱;为拉拢美国参战,还 专门设计了针对美国的新闻节目,最终和美军达成同盟。流亡英国的戴高乐 经常通过BBC演说,鼓舞法国民众。 ——摘编自徐敏《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第四战线”的较量》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中法西斯国家发动广播出击战的特 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反法西斯国家开辟“第四战线”的作用。 (7分) 答案  (1)侵占控制占领区的广播电台;宣传法西斯思想;报道失实,粉饰侵略; 配合军事侵略。(每答出一点得2分,共8分) (2)鼓舞斗志,瓦解敌方军心;有利于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与巩固;加速了反法 西斯战争的胜利进程。(每答出一点分别得3分、5分、7分,共7分) 解析  (1)结合材料中法西斯国家控制占领区的电台、“广播法西斯的文化 价值观念”、虚假报道战果、配合本国军事侵略等回答。 (2)可以从反法西斯国家鼓舞民众、促进反法西斯同盟形成和加速战争胜利 等角度回答。 2. [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二战后期,剥夺法西斯国家以侵略攫取的领土是盟国惩罚法西斯国家 的重要内容。1947年,盟国宣布日本领土主权限于本州、北海道、九州、四 国及附近岛屿,南部领土范围限于北纬30度以北。因此,钓鱼岛、琉球群岛(1 879年被日本吞并)、小笠原群岛都不是日本领土。战后,日本由美国单独占 领。冷战发生后,美国对日本从惩罚变为扶植。这使日本认为应利用盟国分 裂之机,排除苏联、中国,依靠美国来保障日本的安全。在与美国多次交涉过 程中,日本罔顾事实,坚称上述岛屿是日本的固有领土。1952年4月,在中国缺 席、苏联拒绝签字的情况下,美国主导的对日和约《旧金山和约》生效。其 中规定,北纬29度以南诸岛在联合国托管结束后交给日本。而且,美国还错误 地将中国钓鱼岛纳入琉球群岛的托管范围。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国将上述 岛屿相继交给日本,日本战后的领土政策获得成功。 ——摘编自胡德坤等《对盟国的抵制与索取: 战后初期日本的领土政策(1945—1951)》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日本领土政策实施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日本领土政策的影响。(9分) 答案  (1)美国的支持;盟国的分裂;冷战的发生,使美国对日本采取扶植的政 策;日本善于利用国际时机与国际法;日本不愿放弃殖民扩张的利益。 (2)使美日结成冷战同盟;加剧了亚洲的紧张局势;有利于日本经济的发展,国 际地位的提高;为日本与邻国的领土争端埋下隐患;保留了殖民主义残余,使 日本不能对二战进行深刻反省。 1. [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00年前的7月1日7时30分,随着战斗哨声响起,成千上万的英国士兵开 始向法国索姆河岸边进发。这场战役的第一天成为英国军事史上最血腥的 一天。仅在这一天内,英军士兵阵亡1.9万多名,受伤超过4万名。而德军方面 这一天的损失也十分惨重。这场战役持续了4个多月,有统计数字显示,英军 伤亡人数超过48万,法军伤亡人数约25万,而他们的对手德军伤亡人数超过了 50万。然而,这场规模空前、伤亡巨大的战役,却没有赢家。这场战役结束之 后,英法联军仅仅将战线向前推进了7英里,并没有能够突破德军的防线,德军 方面则承受了巨大的人员损失。直到今天,昔日索姆河战役的土地中还埋藏 着大量没有清理的弹药,法国当地农民在从事耕作和运输等生产活动时通常 要小心翼翼。澳大利亚迪肯大学哲学专业副教授马修·夏普表示:“‘索姆 河’已经在100年后的今天成为工业化的、毫无道理的大规模杀戮的代名 词”;“‘帝国主义’成为了一个肮脏的词汇”。 ——摘编自闫勇《伤痛难平:英法追思索姆河战役百年》(2016年) (1)根据材料,概括索姆河战役的特点。(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索姆河战役的历史影响。(6分) 答案  (1)特点:人员伤亡巨大;持续时间长;两败俱伤。 (2)影响:巨大的战争伤亡使人们认识到战争的残酷;恶化了生活环境,使当今 法国深受其害;警示后人珍惜和平,反对战争。 解析  (1)从“这场战役持续了4个多月,有统计数字显示,英军伤亡人数超过 48万,法军伤亡人数约25万,而他们的对手德军伤亡人数超过了50万”“却没 有赢家”得出人员伤亡巨大;持续时间长;两败俱伤。 (2)由材料中“‘帝国主义’成为了一个肮脏的词汇”及材料出处《伤痛难 平:英法追思索姆河战役百年》,可知巨大的战争伤亡使人们认识到战争的残 酷,警示后人珍惜和平,反对战争;由材料中“直到今天,昔日索姆河战役的土 地中还埋藏着大量没有清理的弹药,法国当地农民在从事耕作和运输等生产 活动时通常要小心翼翼”可知,索姆河战役恶化了生活环境,使当今法国深受 其害。 2. [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39年4月至8月,苏联就三国保障中欧和东欧国家的安全、缔结三国 相互援助的具体协议向英法提出一些建议,但谈判无果,英、法同意了德国在 东欧和中南欧自由行动。5月到8月间,希特勒一再通过外长向苏联表示德国 无意侵略苏联,并希望改善彼此关系。1939年5月,日本在远东地区挑起“诺 门坎事件”,向苏联发动进攻,而德、日又在谈判结成军事同盟。8月2日,希 特勒直接电告斯大林,要求苏德会谈签约。同时,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带着希 特勒亲笔签字的全权证书,动身前往莫斯科,他称:“从波罗的海到黑海没有 一个问题不能通过协商解决并使双方都感到满意。”23日正午,两架“秃 鹫”运输机载着德国代表团到达莫斯科。斯大林、莫洛托夫和里宾特洛甫 通过两次会谈,当晚,双方正式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条约规定,缔约 双方彼此互不使用武力,任何一方将不参加直接或间接反对他方的国家集团; 当一方受到第三国进攻时,另一方不给予第三国任何支持;就彼此有关问题, 密切接触,交换情报;和平解决相互间的一切争端;有效期10年。 ——摘编自高明振《关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几点看法》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同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 原因。(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影响。(8分) 答案  (1)英法绥靖政策和“祸水东引”使苏联面临遭受孤立的危险;苏联维 护自身安全的需要;德国的外交拉拢;远东局势的变化。(7分,每点2分,任答3 点给7分) (2)一方面为苏联争取了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赢得了一定的备战时间,为后 期胜利打下基础;但也使苏联放松了对德国的警惕,导致苏军在苏德战争初期 的节节失利;另一方面使德国避免了两线作战,加速了二战的全面爆发;苏联 的避战自保也不利于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8分) 解析  (1)从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入手,联系苏联维护国家安全、德国的外交 态度和材料中的远东态势等回答。(2)联系所学知识,可以从《苏德互不侵犯 条约》对苏联、对德国的影响以及加速二战全面爆发等方面回答。 3. [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对殖民主义的致命打击。战争期间,反法西斯同盟 通过一系列声明、宣言等,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独立要求。1945年6月通 过的《联合国宪章》强调“促成国际合作,以解决国际间属于经济、社会、 文化及人类福利性质之国际问题,且不分种族、性别、语言或宗教,增进并激 励对于全体人类之人权及基本自由之尊重”。二战后,英帝国很快解体,法国 也不得不承认印度支那、阿尔及利亚等法属殖民地独立。1955年万隆亚非 会议隆重举行,通过《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的宣言》,引申和发展了和平 共处五项原则,提出了各国和平相处友好合作的十项原则,60年代非洲的民族 独立运动风起云涌,仅1960年就有17个非洲国家独立,这一年被称为“非洲 年”。1945—1991年,全世界有90多个国家摆脱了殖民统治获得独立,以惊人 的速度摧毁了世界殖民体系。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下)》 (1)根据材料,概括战后世界殖民体系崩溃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世界殖民体系崩溃的历史意义。(7分) 答案  (1)原因:二战期间反法西斯同盟树立的原则;各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西 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衰落;二战后亚非拉地区经济的发展和民族民主意识的广 泛传播;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推动;第三世界国家的联合。 (2)意义:实现了亚非拉的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推动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 展,冲击了两极格局;有利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 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 解析  (1)由材料“战争期间,反法西斯同盟通过一系列声明、宣言等,支持 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独立要求”可知二战期间反法西斯同盟树立的原则推动 了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由材料“60年代非洲的民族独立运动风起云涌, 仅1960年就有17个非洲国家独立”得出二战后各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的反 抗斗争;由材料“二战后,英帝国很快解体,法国也不得不承认印度支那、阿 尔及利亚等法属殖民地独立”并结合史实得出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衰 落;结合所学史实得出二战后亚非拉地区经济的发展和民族民主意识的广泛 传播;由材料中1945年6月通过的《联合国宪章》的内容,得出战后世界殖民 体系崩溃的原因有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推动;由材料“1945—1991年,全世界 有90多个国家摆脱了殖民统治获得独立,以惊人的速度摧毁了世界殖民体 系”,得出第三世界国家的联合。 (2)结合史实可知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实现了亚非拉的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 亚非拉国家的独立与联合,特别是第三世界的壮大推动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 发展,冲击了两极格局;第三世界国家的壮大及不结盟运动有利于建立公正、 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也有利于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