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河南省郑州市第106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9月月考试题(解析版)
河南省郑州市第106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9月月考试题 一、选择题 1. 史载夏王朝为当时各部落的盟主,只能以“封诸侯、建藩卫”进行统治。商承夏制,西周发展为全面的层层分封。当时已出现中央与地方的统属关系,有的都邑直属中央政权,有的都邑则由诸侯国管辖。《墨子·告子》载:“诸侯朝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这反映出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 神权高于王权,王权与神权结合 B. 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C. “传贤”制强化了君尊臣卑的等级秩序 D. 以王权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答案】B 【解析】A项材料中没有反映;C项应为“传子”制强化了君尊臣卑的等级秩序,D项应为以血缘关系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C D两项与史实不符;材料中“当时已出现中央与地方的统属关系,……有的都邑则由诸侯国管辖。”反映了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选B项。 2. 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 A. 皇权渐趋衰落 B. 君主集权加强 C. 内阁取代六部 D. 首辅权力失控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于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状况的理解与运用能力。A项与中国古代的君主专制的发展史实不相符合,所以排除A项。内阁取代六部与史实不符合,这二者不存在政治隶属关系,六部直接受皇帝统领。D项与史实不符合,材料中的所说的首辅权利来源于皇帝,皇帝信任首辅大臣专权只能说明是皇权的集权不断加强。 3.观察下表,按照西周宗法制的规定,最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 妻妾 各子详细信息 妻(正室) 老三(20岁,老成持重)老二(22岁,天性顽劣) 妾一(侧室) 老大(25岁,天慧聪颖) 妾二(侧室) 老四(18岁,智勇双全) A. 老三 B. 老四 C. 老大 D. 老二 【答案】D 【解析】西周宗法制规定实行嫡长子继承制,表格中老二是周王的嫡长子,有资格继承王位;故选D。老三虽是嫡生,但不是长子,故排除A;老四是嫡长子老二的庶母兄弟,为小宗,无权继承王位,故排除B。老大是嫡长子老二的庶母兄弟,为小宗,无权继承王位,故排除C。 4.下列对古代的分封制和郡县制比较的表述最为恰当的是 A. 都突出了最高统治者的中心地位,强化了最高统治者的权力 B. 都属于地方管理制度,但长官的出任方式不同 C. 都淡化了血缘宗族色彩,长官都由最高统治者任免 D. 都适应了统治的需要,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答案】B 【解析】分封制和郡县制都是古代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郡县制的郡守、县令是由中央皇帝任命的且随意调遣。分封制下的诸侯王是世袭的,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大权,在地方上享有很强的独立性。故本题选B选项。A选项分封制体现不出;C选项分封制不符合;D选项分封制不符合 5.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第一次的“革命”主要是指 A. 中央集权制形成 B. 神权与王权结合 C. 宗法式家族制度形成 D. 王位世袭制确立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革命指的 是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创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故A项正确;B项是先秦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排除;宗法制是西周时形成的,故C项排除;王位世袭制是夏朝确立的,故D项排除。 6.假如有一名秦朝高官,他每天工作非常繁忙,除了整理大臣奏章外,还对一些违法乱纪的官员进行暗访、调查。这位高官应是 A. 太尉 B. 廷尉 C. 丞相 D. 御史大夫 【答案】D 【解析】丞相是百官之首,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太尉掌管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故D项正确;太尉负责军事,故A项错误;廷尉负责司法,故B项错误;丞相负责处理全国政事,故C项错误。 7.汉武帝成年主持政务后,频繁换相,并特意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让他们能够出入宫禁,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主要决策。汉武帝这样做意在 A. 打破政治上的特权垄断 B. 巩固和扩大统治基础 C. 纠正察举制度的弊端 D. 分散和限制丞相的权力 【答案】D 【解析】材料中描述的是汉武帝时期实行的“中外朝”制度,中朝参与决策,于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九卿所构成的官僚机构“外朝”成为执行机构,丞相的权力受到严重削弱,故D正确;这一做法主要是限制相权,并不能打破特权的垄断,故A错误;扩大统治基础主要是面对中下层民众,故B错误;材料属于中央君主集权表现,不涉及察举制弊端,故C错误。 点睛:汉武帝为进一步分散和限制相权,实行“中朝”制度,“中朝”又称“内朝”,由皇帝左右的亲信的近臣构成。重要政事,“中朝”在宫廷内先自作出决策。他特意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担任参与国家政治中枢主要决策的侍中、常侍、给事中等职,让他们能够出入宫禁参议要政。 8. 《贾谊•治安策》载:“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贾谊这一“治安策”主要体现为 A. 采纳董仲舒建议 B. 实行郡国并行制 C. 颁行推恩令 D. 设立刺史官职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从材料“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可以看出,贾谊主张实行推恩令,把诸侯国的土地层层分封,削弱诸侯的实力。A项是在汉武帝时期,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思想领域里的大一统;B项是在汉初实行的地方政治体制;D项是汉武帝实行的加强对地方控制的制度。故C正确。 9. 唐宋时期,地方官任职避亲、避籍渐成定制。该制度旨在 A. 瓦解宗法体系 B. 防止地方势力膨胀 C. 健全地方行政机构 D. 完善地方监察制度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唐宋时期的地方制度。依据所学分析选项,A明显错误,宗法体系或宗法观念在中国古代从商周时期以来长期存在并占有重要的地位;B项符合题意,之所以“避亲”就是防止形成家族势力,进而造成地方割据;题干材料中并没有涉及地方机构的设置问题,故排除C项;题干材料中主要强调的是地方官任职避亲、避籍,并没有强调完善监察制度,故排除D项。所以应选B。 10. 故宫养心殿有一对漆红圆柱,上面镌刻着雍正帝手书的一幅楹联“惟以一人治天下,岂为天下奉一人”。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对这幅楹联理解正确的是 ① 体现了统治者励精图治的思想 ② 反映了统治者对集权的极端渴望 ③ 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传统的民本思想 ④ 完全是统治者自欺欺人的真实写照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 “惟以一人治天下,岂为天下奉一人”大意是做皇帝要自己亲力亲为地治理天下,而不是仅仅被天下人所奉养。体现了统治者励精图治的思想;反映了统治者对集权的极端渴望;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传统的民本思想。第④项“完全是统治者自欺欺人的真实写照”说法较片面,本题选B项。 11.唐中宗不经中书省、门下省封拜官职,因心怯,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用“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这表明 A. 中书省和门下省的权力高于皇权 B. 唐朝中枢机构的行踪决策具有民主性质 C. 唐中宗时皇权有所弱化 D. 国家制度对皇权具有一定的约束力 【答案】D 【解析】从材料的表述可知,唐中宗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封拜官职,装置诏敕的封袋、用笔的颜色都不敢用惯用常例,说明了三省制对皇权具有一定的约束作用,D正确。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皇权至高无上,选项A排除;唐代的最终决策权在皇帝,这种决策方式是专制,因此选项B排除;唐代三省六部制下,皇权有所加强,C错误。 12.赵匡胤建立北宋后的百余年间,再也未发生藩镇割据,北宋统治体制的变革是重要原因。下列各项中能全面反映其体制变革的一项是 A. 文官取代武将为地方长官 B. 中央到地方实行财、政、军分权 C. 削减地方节度使的权力 D. 削弱相权,另设枢密院管理军事 【答案】B 【解析】A选项文官代替武官担任地方长官只能体现出官员任用上的变化;B选项财、政、军的分权体现在中央官制中宰相权力三分以及地方权力分配问题;C选项体现的是针对地方的政策;D选项是中央内部政策的调整。相比较来看,B选项包含的内容更加全面,既有中央问题也有地方问题,因此本题选择B。 13. 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变,这体现了 A. 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 B. 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 C. 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D. 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从两级制到三级制再到四级制,地方权力不断被分割,从而使地方的权力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故B项是正确的;A项中枢权力体系的完备体现了专制主义不断加强;材料主要反映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与经济联系不大,故CD项不符合题意。 14.钱穆在《中国历史政治得失》中说:“元代的行中书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如是则地方绝无权,权只在中央。元代是有中央无地方的,中国只是其征服地,像英国的香港。”此言论反映的实质是 A. 行省制度使地方行政机构形同虚设 B. 元代通过行省制度大大加强中央集权 C. 元代的中央最高行政机关是行中书省 D. 元代中央政府与地方的矛盾十分尖锐 【答案】B 【解析】从题干中“如是则地方绝无权,权只在中央。元代是有中央无地方的”的信息可得出元代中央集权的程度加强,再依据“元代的行中书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的信息可得出元代通过行省制度大大加强中央集权,故B项正确;A选项说法错误;C选项应该为中书省;D选项与历史事实不符,故排除。 15. 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这一制度是 A. 郡县制 B. 察举制 C. 科举制 D. 行省制 【答案】C 【解析】由于科举制使封建社会普通下层的老百姓也可以通过考试获得参与国家政权的机会,所以“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科举制通过选拔人才,出任各级各地官员,效忠皇帝,从而扩大统治基础,加强中央集权。所以“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所以C符合题意。A项“郡县制”不符合“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的信息,排除A。察举制主要按门第和出身选拔人才,不符合“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的信息,排除B。行省制虽然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但与“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的信息无关,排除D。故选C 16. 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 A. 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 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 削弱六部的权限 D. 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明代地方行政制度的相关内容。由“直属六部”、“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等内容巡抚的出现减少了地方处理事务的环节,能够集中权力,提高效率,故选B。 17.康熙曾创行密折制度,经常指令一些亲近大臣、内务府出差官员如织造曹寅、李煦等人,刺探绅民动向,查访某些官员的言行,留意所在地区雨水、米价,用折子随时秘密奏闻。这些情况说明密折制度 A. 为皇帝决策提供了信息来源 B. 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 C. 制约了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 D. 为巩固统一国家提供了条件 【答案】A 【解析】材料中阐述了清朝实行的密折制,其主要内容是“官员的言行”、“ 所在地区雨水、米价”等,这是加强君主专制(加强对地方控制)的手段,没有涉及中央官员,故排除B、C项,目的不是在于巩固国家统一,而为皇帝决策提供了信息来源,故A正确。D项属于A项内容。 18.《清史稿》中记载:“先是世祖亲政,日至票本房,大学士司票拟,意任隆密。康熙时,改内阁,分其职设翰林院。雍正时,青海告警,复分其职设军机处……军机处军机大臣,无定员,由大学士、尚书、侍郎内特旨召入。……掌军国大政,以赞机务。……明降谕旨,述交内阁。”由此可知军机处 A. 分化了内阁的权力 B. 掌控军国大事决策权 C. 大臣须由专人担任 D. 主要为皇帝提供建议 【答案】A 【解析】军机处的设立,使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标志着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由材料中“……掌军国大政,以赞机务。……明降谕旨,述交内阁”可知,军机处的设立,分化了内阁的权力,故A正确。军机大臣只是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故B项错误。 由材料中“军机大臣,无定员,由大士、尚书、侍郎内特旨召人”可知,军机处无固定官员,具有临时性和较大的随意性,故C错误。军机处完全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将皇帝的意旨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为皇帝提供建议”并非其主要职能,故D项错误。 19. 有学者说,在古代雅典,“政治领袖和演说家根本就是同义词”。这一现象是雅典 A. 政治体制的产物 B. 社会矛盾缓和的反应 C. 频繁改革的结果 D. 思想文化繁荣的体现 【答案】A 【解析】在古雅典,公民大会最主要的程序是就某项议案展开辩论,雄辩的演说是政治家赢得公民支持得主要方式.所以这一现象是雅典民主政治体制的产物,故选A。其它选项均不符合题意。 20. 为纪念谷物女神德墨忒尔,古希腊设立地母节,只有已婚女子才能参加。节庆期间,妇女们以德墨忒尔的名义聚集在山丘上,她们为女神献祭,祈求来年的丰收。这则材料反映出古希腊重视 A. 农业生产 B. 母系社会关系的维系 C. 环境保护 D. 女性政治权利的保障 【答案】A 【解析】古希腊纪念谷物女神德墨忒尔,祈求来年的丰收,说明对农业的重视,故选A;材料中女性祭祀谷物女神,不能体现母系氏族关系,排除B;古希腊的祭祀和环境保护无关,排除C;材料中女性负责祭祀,不能说明女性政治权利的保障,排除D。 21.克利斯提尼时期的“五百人会议”由梭伦时期的“四百人会议”发展而来,两者都是雅典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四百人会议与五百人会议的区别是 A. 前者按财产多少选出,后者按部落选出 B. 前者按部落选出,后者按行政选区选出 C. 前者注重家庭出身,后者注重财产多寡 D. 前者适用于所有公民,后者适用于部分公民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知识点,旨在考查比较、分析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梭伦改革从雅典最初的四个部落中各选100人组成“四百人会议”,前三个等级的公民都可当选;克利斯提尼改革用十个地区部落取代血缘部落,由十个部落从前三个等级中各推选年满三十岁的50名公民代表组成“五百人会议”。综上可知,B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A项“按部落选出”不符合克利斯提尼的改革,排除;C项不符合史实和题意,排除;D项说法本身不符合雅典民主政治特征,而且与题干信息不相关,排除。故选B。 22.“古希腊民主政体是一种最简陋也最粗糙的结构,它实际上是由‘发言权’组成,灾难性地缺少过滤器和安全阀。”该观点认为 A. 雅典民主缺少人文精神 B. 直接民主存在制度缺陷 C. 雅典民主没有法律保障 D. 雅典民主导致文明淹没 【答案】B 【解析】古希腊民主政治运作方式是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缺少过滤器和安全阀”是指这种民主运作方式缺少监督机制,体现出直接民主存在制度缺陷,B正确;题干主要论述了雅典民主的缺陷,没有体现雅典民主缺少人文精神、缺少法律保障和导致文明淹没的内容,故排除A、C、D项。 23. 在雅典有居民20多万人,其中公民2~3万,而陪审法庭由6000人组成,他们可以以投票方式放逐、处死一些有才能、有贡献的杰出人物,甚至因战争失败判处八位打过胜仗将军的死刑。由此可见,雅典的民主制度具有 A. 全民性 B. 公正性 C. 合法性 D. 盲从性 【答案】D 【解析】由于陪审员并没有专门知识,也没有长远眼光和全局视野,容易受情绪左右,容易受煽动家摆布,所以常常民主泛滥,带来盲从的弊端,从而使希腊走向不可逆转的衰落,故答案选D。 24.“法律条文没有作出规定的,法官就不能受理。譬如有公民的奴隶被人拐走或偷跑掉,此公民要求法律受理就要找法官,向他申明:根据某某法律,我认为此奴隶应归我所有。法官确认后才能受理。”这一描述主要说明罗马法 A. 重视法律程序 B. 缺乏公正性 C. 形式主义浓厚 D. 体现人人平等 【答案】A 【解析】本题材料提到,“法律条文没有作出规定的,法官就不能受理。譬如有公民的奴隶被人拐走或偷跑掉,此公民要求法律受理就要找法官,向他申明:根据某某法律,我认为此奴隶应归我所有。法官确认后才能受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罗马法重视法律程序的特点,因此选A。BC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 25.《十二铜表法》规定:“利息不得超过一分,超过的,处高利贷者四倍于超过额的罚金”,“对于自己承认或经判决的债务,有三十日的法定宽限期”。此规定最能说明该法律 A. 保护贵族的既得利益 B. 对平民利益具有一定的保护 C. 不允许高利贷的存在 D. 是一部成文法典 【答案】B 【解析】通过对材料的分析,材料中规定了限制高利贷、债务归还宽限期等内容,反映了对平民利益有一定的保护,本题选B项。 26. 现代法学概念中的“国际私法”主要负责调整涉外法律关系中的民事和商事,有的国家称其为冲突法。其源头可以追溯至古罗马的 A. 习惯法 B. 自然法 C. 公民法 D. 万民法 【答案】D 【解析】本题材料提到,现代法学概念中的“国际私法”主要负责调整涉外法律关系中的民事和商事,有的国家称其为冲突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源头可以追溯至古代罗马的万民法,因此选D。ABC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排除。 27.马克思曾说:罗马帝国到处都由罗马法官进行判决,从而使地方上的社会秩序都被宣布无效,因为他们与罗马法制不相符合。对这段话最准确的理解是 A. 罗马法维护奴隶主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 B. 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笼络上层阶级 C. 罗马法为巩固皇帝和元老院的权力提供法律依据 D. 罗马法起着管理社会的职能,稳固着帝国的政治经济基础 【答案】D 【解析】考查罗马法的作用,“从而使地方上的社会秩序都被宣布无效”,体现罗马法起到稳定帝国统治秩序的作用,故选D项。 28. 《罗马法原论》中记载,“主人抛弃老病奴隶的,该奴隶即获得自由,禁止任意杀害奴隶”,“凡奴隶不堪主人虐待的,官厅得强迫主人出卖之,无故杀戮奴隶的,按杀人罪处理”。材料说明罗马法 A. 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奴隶的利益 B. 蕴含着人人平等的法律观念 C. 注重用法律调整社会经济关系 D. 不再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禁止任意杀害奴隶”,“凡奴隶不堪主人虐待的,官厅得强迫主人出卖之,无故杀戮奴隶的,按杀人罪处理”,可见罗马法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奴隶的利益,故选A。罗马法主要是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的,对于平民与奴隶来说是不平等的,排除BD。题干涉及的是奴隶主与奴隶的关系,并不仅仅是经济关系,排除C。 29.在威廉三世统治英国时期,“他不允许议会在他去国外时开会,并且很少带英国大臣到欧洲大陆去,他自己是自己的第一大臣(首相),指定他所信任的人担任要职”。材料表明,这一时期英国 A. 议会仍受制于国王 B. 责任制内阁已经形成 C. 《权利法案》遭到破坏 D. 国王拥有行政实权 【答案】D 【解析】材料无法体现“议会仍旧受制于国王”“责任内阁已经形成”,排除A、B;《权利法案》使王权受到制约而不是制止,并不能体现《权利法案》遭到破坏,排除C;材料表明国王仍拥有行政实权,故D正确。 30.正如英国历史学家约翰•坎农所说:“贵族权力在1761年达到顶峰”,英国“从外观上看和原来别无二致,所有稀奇古怪的东西都被保留下来,但实际上它比原来更狭隘、更具有寡头性质。”材料可用来说明英国 A. 资产阶级革命的迫切性 B. 工业革命的必然性 C. 殖民霸主形成的可能性 D. 议会改革的必要性 【答案】D 【解析】 “贵族权力在1761年达到顶峰”,“实际上它比原来更狭隘、更具有寡头性质”说明了英国民主政治已经显现出弊端,体现了议会改革的必要性,故D项正确;1688年,英国已经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故A项错误;工业革命的必然性在于市场的扩大,这和材料无关,故B项错误;殖民霸主的形成和材料也无关,故C项错误。 31.1878—1887年,英国政府议案占去下院83%的工作时间,1888—1897年增加到84.5%。由于议会划给议员个人使用的时间过少,使许多私议案不能列入议事日程。这一情况表明 A. 垄断资本主义抑制了个人自由 B. 内阁对议会立法工作的全面支配 C. 三权分立无法满足资产阶级需要 D. 英国内阁行政职能进一步扩大 【答案】D 【解析】从材料“英国政府议案占去下院83%的工作时间,1888—1897年增加到84.5%”“使许多私议案不能列入议事日程”说明英国内阁行政职能进一步扩大,议会权力的弱化,故选D项;A项不符合史实;内阁不能限制议会,是议会限制内阁,只是限制的权力弱化,排除B项;政治制度本身没变,只是权力对比发生了变化,排除C项。 32.当前金融危机愈演愈烈,英国政府提出一系列救市法案,如果这些法案在下院不能通过,布朗首相可以 ①强迫投反对票的议员退出议会 ②率全体内阁成员辞职 ③呈请女王解散下院提前大选 ④呈请女王做出最终裁决 A. ①②③④ B. ②③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英国君主立宪制下,内阁首相对议会负责,如果议会通过不信任案,首相必须辞职,或者请求国王解散议会,重新选举组成新的议会,②③正确;君主立宪制下,内阁对议会负责,内阁无权强迫议员退出议会,①错误;君主立宪制下,英王不掌握实际权力,是统而不治的虚君,④错误;故选B。 二、主观题 3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自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后,历代王朝都设置宰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处理全国政务。《新唐书》记载:“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 材料二明太祖认为:“自秦以下,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材料三废丞相后与丞相地位近似官职的基本职权情况表 材料四 黄宗羲说:“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 (1)在君权与相权关系的处理上,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他门的共同点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分析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的原因是什么? (3)当时也有人称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为宰相,这种称呼是否有实质意义?为什么? (4)你怎么理解材料四中黄宗羲的观点? 【答案】(1)秦始皇让御史大夫监察百官以牵制丞相;汉武帝设置“中朝”机构,分割宰相的决策权;唐太宗规定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宋太祖以参知政事等官职分割相权。 共同点:相权受到限制和分割削弱,皇权加强。 (2)明太祖认为秦朝以来宰相的擅专威福往往危及君主的统治。 (3)没有实质意义,内阁属于皇帝的顾问内侍机构,内阁首辅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或决策机构的长官,其权限大小取决于皇帝;军机处是皇帝谕旨的传达机构,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不具有宰相的权力,不能对皇权形成制约,所以不是实质意义上的宰相。 (4)宰相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废除宰相后,君主专制制度逐步发展到了顶峰,形成了绝对的君主专制,加重了政治腐败。 【解析】(1)宰相制度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政治制度。因为宰相拥有很大的权力,威胁到皇权的高度集中。所以历朝统治者都采取措施,加强皇权削弱宰相的权力,直至明太祖废除丞相,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最终得以解决。本题考查了秦、汉、唐、宋、明五个朝代加强君主专制、削弱(或废除)宰相权力的措施,联系所学知识归纳概括内容与相同点。 (2)根据材料关键词“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得出宰相有权往往会威胁国君的统治。 (3)结合所学,根据内阁和军机处的性质、内容、特点回答。 (4)黄宗羲的意思是,宰相制度的废除使明代政治进入一种恶政阶段,反过来说明宰相制度在中国政治的发展中起到了积极作用,即宰相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