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 ‎ ‎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第一部分 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 ‎1.春秋时期随着农户分散经营的生产关系慢慢固定下来,西周那种“千耦其耘”的集体耕作场景逐步消失。这一进步使得“民不肯尽力于公田”,于是税制改革势在必行。促使这一时期税制改革的根本原因是 A.维持国家财政 B.小农经济出现 C.私田大量开垦 D.耕作技术提高 ‎2.下图是汉代画像石。这反映了 ‎ A.井田制度下的集体劳作                         B.小农经济生产劳作状态 C.土地兼并导致农民贫困                         D.汉初经济恢复较为迅速 ‎3.宋诗人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云:“下田戽(汲)水出江流,高垄翻江逆上沟;地势不齐人力尽,丁男长在踏车头。”该诗句能够反映出当时 A.耕犁技术取得重大进步 B.灌溉工具用于农业生产 C.筒车已经用于农业灌溉 D.水排冶铁提高生产效率 ‎4.历史唯物主义者认为: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演变。下列各对应关系符合此结论的是 A.铁犁牛耕——私田出现 B.王室衰微——井田瓦解 C.小农经济——封建制度 D.刀耕火种——分封礼乐 ‎5.李成贵在《国家、利益集团与三农困境》中写道:“小农们对封建国家有很强的约束力,直接决定着社会的治乱、经济的衰荣,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最重要的变量。”“小农”成为“最重要的变量”的原因是 A.人口数量较大 B.地域分布广泛 ‎ C.国家赋役的主要承担者 D.封建土地所有者 ‎6. 北魏首创均田制,隋至唐初一直沿用。均田制下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形式是 A.众人集体生产    B.官府募民耕作      C.田庄规模生产     D.封建政府佃农 ‎7.下表主要总结了中国古代农民称谓变化的情况,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 朝代 ‎ 夏商周 ‎ 秦汉 ‎ 魏晋 ‎ 宋元 ‎ 称谓 ‎ 臣、人、众、野人 ‎ 夫、仆 ‎ 田客、部曲 ‎ 佃客、庄客、农户 ‎ A.土地经营制度的变化                            B.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形成 C.历代赋役制度的改革                             D.农民经济地位的不断提高 ‎8.两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水稻由原来的直播变成育秧移栽,普遍实行麦稻兼作,还发展种桑养蚕、培植果树、种植药材等。这表明 A.南方赋轻役稀,社会相对安定              B.南方商业活跃,城市经济繁荣 C.江南开发加速,农业多种经营             D.经济重心南移,租佃关系发展 ‎9.下表是明清时期耕地和人口变化的数据。清前期人口比明初增加的政府因素是 时期 ‎ 耕地面积 ‎ 人口 ‎ 明初 ‎ ‎8.5亿亩 ‎ ‎6600余万 ‎ 清前期 ‎ ‎10亿亩 ‎ ‎4.1亿 ‎ A.大量耕地开垦可以养活更多的人        B.摊丁入亩使百姓不再隐瞒人口 C.一条鞭法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         D.重农抑商政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0.明洪武28年规定,凡洪武27年以后新垦的田地,“不论多寡,俱不起科(征税)”“若有司增科扰害者罪之”。这些措施 ‎ A.导致了土地兼并加剧                            B.推动了农产品的商品化 ‎ C.加重了生态环境压力                            D.增加了农民的税赋负担 ‎11.《周礼•考工记》载:“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抟埴之工二。”材料所反映的当时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 ‎ A.技术先进,生产标准化 B.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化 ‎ C.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 D.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 ‎12.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官营,东汉虽设有盐铁官,但只负责征税,实行“纵民煮铸”的政策。盐铁政策的变化有助于 A.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B.豪强地主兼并土地 C.促进小农经济发展                                D.中央集权制度强化 ‎13.2013年7月10日人民网:“5000年中华文明绘就了一条通往欧洲的丝绸之路,也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文化线路。”当年唐玄奘在这条线路上穿越时不可能见到 A.当地人用铁犁牛耕劳动 B.丝绸、白瓷、唐三彩是常见的商品 C.粉彩瓷、活字版佛经深受欢迎 D.部分地区用坎儿井灌溉农田 ‎14.“物勒工名(将工匠的名字刻在所生产的器物上)”本是官营手工作坊为保证产品质量而采取的一种制度,宋代以后有些匠人或私有作坊主也多仿效此形式,将自己的名字或商号标注在生产的商品上。这反映了 A.民营手工产品大多假冒官营产品 B.民营手工业与官营争夺市场激烈 C.民营手工业注重提高自身知名度 D.官营手工业已落后于民营手工业 ‎15.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说:“亳州出轻纱,举之若无,裁以为衣,真若烟霞。一州唯两家能织,相与世世为婚姻,惧他人家得其法也。”上述材料表明 ‎ A.市场需求促进手工业技术的推广 B.手工业技术传承保守封闭 ‎ C.亳州成为当时丝织业的生产中心 D.手工业技术传承迅猛发展 ‎16.明清时期,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近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这反映了 A.官营手工业已经衰落                             B.家庭手工业面向市场 C.民营手工业开始发展                             D.小农经济已经破产 ‎17.资料记载元月十五日,京城中几个主要佛寺竞相举办法会,吸引人群;大街上百姓提灯游行,争奇斗艳,四处张灯结彩,好不热闹。皇帝特地下诏,当天京城大街特许夜行,官府不加取缔。这段文字描述的景象最可能发生于:‎ A.秦代 B.唐代 C.宋代 D.清代 ‎18.《新唐书》记载:“唐制……日暮鼓八百声而门闭。五更二点鼓自内发,诸街鼓承振,坊市门皆起。”陆游《老学庵笔记》载:“京都街鼓今尚废,后生读唐诗文及街鼓者,往往茫然不能知。”唐宋街鼓这一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 ‎ A.社会治安明显好转        B.坊市制度已经崩溃 ‎ C.都城人口急剧增长        D.城市管理更加严格 ‎19.宋代文献中,大量出现虚市、亥市、村市、山市、野市、草市、小市、虚、舍、圈、集、场等词语。这反映出当时 ‎ A.农村商业发展 B.城市类型繁多 ‎ ‎ C.农业生产地位下降 D.市场管理有待规范 ‎20.秦朝“半两”钱,汉代“五铢”钱,铜币主要以重量为名。武德四年唐高祖下诏铸“开元通宝”钱,此后历代钱币上不再标识重量,币值与钱币重量逐渐脱钩。这一变化产生的影响是 ‎ A.阻碍工商业的发展                                 B.为非金属货币产生创造了条件 ‎ C.土地兼并逐渐加剧                                 D.税收政策转向以征收货币为主 ‎21.隋唐时期,由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特别是隋朝时开凿的贯通南北的大运河,促进了商品流通范围的扩大。在此基础上出现了邸店、柜坊、飞钱等,它们的共同作用是 ‎ A.主要服务于对外贸易需要 B.为远距离和大宗商品交易服务 ‎ C.为储存金银财物提供服务 D.为兑换钱币服务 ‎22.下面是我国古代某地区居民的职业结构表。这里的“某地区”应该是 自耕农和地主 佃农 手工工场主和雇主 商人 占总人口比例 ‎24%‎ ‎36%‎ ‎30%‎ ‎10% ‎ ‎ A.汉代江南地区 B.唐代关中地区 C.宋代太湖地区 D.明代苏杭地区 ‎23.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据此可知 ‎ 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业的衰退 B.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 ‎ 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 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 ‎24.明清时期,北京出现了大量的地域性会馆,集客馆、试馆与商馆于一身。其中广东会馆的数量约有45所,绝大部分是由广州府和潮州府等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县所建立。明清时期推动会馆文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北京是商业中心 B.繁忙的海外商运 C.交通运输的便捷 D.区域商帮的出现 ‎25.明清时期,在浙江杭嘉湖地区,普遍出现了改田治地(田一般用来种植粮食作物,地种植经济作物)的现象。下表是明朝后期到清康熙二十年前后田地面积升降的变化情况,对表中信息表述正确的是 ‎ ‎ 杭州府 湖州府 嘉兴府 田减少量 ‎31顷 ‎79顷 ‎1354顷 地增加量 ‎184顷 ‎28顷 ‎1560顷 ‎ A.地的增加说明农业商品化发展较快 B.田少地多说明当时自然经济解体 C.改田治地体现了“重农”思想加强 D.田的减少反映了传统性农业的发展 ‎26.吕思勉先生说:“假使魏晋以后,在商业上,有运巴蜀之粟,以给关中的必要,木牛流马自然会大量制造,成为社会上的交通用具的。不然,谁会保存它?”他意在说明 A.科技发展由商业来决定          B.巴蜀与关中地区经贸联系松弛 C.社会需求促进工艺进步         D.动荡的社会环境阻碍商业发展 ‎27.研究华商历史的郭德利指出:“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在)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发展的因素。”以下能够为这一论断提供依据的是 ‎ A.商人经商积累的财富主要用来买田置地 ‎ ‎ B.政府实行闭关锁国和重农抑商政策 ‎ C.农民极端贫困,无力从市场上购买商品 ‎ ‎ D.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28.阅读下表,对表中数据解释合理的是 ‎——安格斯•麦迪逊《世界经济二百年回顾》、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A.中国封建经济仍在发展 B.新航路开辟推动了世界经济的交流 C.工业经济是中国经济的主体 D.中国开始成为世界贸易中心 ‎29.明朝曾有官员指出:“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始之禁禁商,后之禁禁寇。禁之愈严而寇愈盛……”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寇与商都是日本人 B.海禁的积极作用明显 ‎ C.海禁加剧了寇患 D.应当加强海禁政策 ‎30.乾隆以后,一些地主和富农,或利用自己的土地,或租种别人的土地,大规模的用无田农民从事各种经济作物或粮食的生产,获取利润。这些地主和富农与他们请用的农民“同桌同吃,无主仆名分”。这最能表明 A.当时农村中资本主义萌芽的存在 B.明清时期农业取得长足进步发展 C.在清中期以后开始出现货币地租 D.国家经济政策调整促进农业发展 第二部分 材料解析题(共40分)‎ ‎31.(2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一唐前期,继续推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在此基础上,实行租庸调制,“有田则有租(田租),有家则有调(纳绢布等),有身则有庸(每丁每年服力役二旬,若不服役则纳布帛等代替)”。庸和调在整个国家财政中占据重要地位。唐中期以后……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有幼未成丁,而承袭世资,家累千金者,乃薄赋之;又有年齿已壮,而身居穷约,家无置锥者,乃厚赋之,岂不背谬!”百姓举家逃亡,规避赋税,被称为“客户”。‎ ‎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农田租佃制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长期以来,佃农对地主大多表现为直接的人身隶属关系。宋代“不立田制",土地交易空前频繁,土地所有者与租佃者间的关系逐步演变为土地所有者、二地主(即租地转包者)和租佃者间的关系。尽管存在主仆名份,但政府承认主户和客户(有的是佃户)“皆齐民"。当时法律规定主佃双方要履行官版契约,佃户不能在租佃期离开佃种土地,如期限满则可离开。明代,租佃契约通常都写明不许将田地“转佃他人'、“私相授受"。清代永佃制盛行,地主将土地所有权分割成田底与田面,并将土地经营权以田面权形式转让与佃农。从此,地主对于田底,佃农对于田面,分别享有占有、收益和处置转让的权利。 ‎ ‎ ——据赵冈《历史上的土地制度与地权分配》等 ‎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唐中期以后推行税制改革的背景。(8分)‎ ‎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租佃制的变化。(6分)‎ ‎(3)从宋至清租佃制度长期存续,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该制度的积极作用。(8分) ‎ ‎32.(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 汉武帝即位十余年间,外事四夷,内兴功利,庞大的军政费用把西汉前期积累的巨额财富消耗殆尽,地方豪强和富商大贾的势力迅速发展,富商大贾“冶铸煮盐,财成累万金”,“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土地兼并日趋严重,农民破产流亡,“背本趋末者甚众”‎ ‎,为此,汉武帝调整了经济政策,包括统一货币、盐铁官营(由政府组织生产、销售、严禁私自铸铁、煮盐)、均输(国家统一征收、转销、调运货物)平准(国家平抑物价)、算缗(对商人、工商业兼营者和高利贷者加征财产税)告缗(对匿财不报或报而不实者,没收全部财产)等。 ‎ ‎——摘编自冷鹏飞《中国秦汉经济史》 ‎ ‎ 材料二 宋代的盐、茶、铜、酒等商品,由政府专卖,成为禁榷,与前代禁榷商品的生产、运输、销售全由官方经营不同,宋代把一些不适合官府经营的环节,转让给民间工商业者或普通百姓经营,即所谓“官商分利”……宋高宗要求户部向他报告市舶贸易的收支情况。宋代政府还经常根据实际收入调整各地商税定额和税率,调整税卡布局,惩治那些刁难商人、苛征商税的官吏。 ‎ ‎——摘编自汪圣铎《两宋货币史》 ‎ 材料三 汉代的海上丝绸之路从今天广东出发,可达东南亚和南亚。汉在徐闻县南七里(今广东徐闻县),置左右侯官管理。汉武帝时有外国使者来进献,汉武帝派译长带上黄金和丝绸出海,到这些国家交换明珠、璧琉璃、奇石、异物。‎ 两宋的海上丝绸之路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可达东南亚和南亚,通今波斯湾、红海至欧洲,也可至非洲东海岸,除主干道外,还有许多支线。两宋先后在广州、泉州、明州、杭州、密州等12处设有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还制定市舶条或市舶法,不许官员权贵经营海外贸易、买舶商货物。进出口货物达400多种,进口商品有香料、珍珠、象牙、药材等,主要出口纺织品、金属及其制品、陶瓷品、茶叶等商品,外贸分官营与私营,以后者为主。‎ ‎ ——摘编自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经济政策调整的目的。(6分) ‎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宋代经济政策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6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变迁。(6分)‎ 历史 月考试题参考答案:‎ ‎1--5 DBBCC 6--10 DACBC 11--15 CACCB ‎16--20 BBBAB 21--25 BDBDA 26--30 CAACA ‎ ‎ ‎ ‎31.【答案】(1)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崩溃,租庸调制无法实行;贫富两极分化(原有赋役标准不公平);户口不实,国家财政收入无法保障。(8分)‎ ‎(2)变化:租佃关系普遍化;租佃关系复杂化(出现二地主现象);租佃者人身依附关系减弱(佃农法律地位提高);租佃契约关系发展,法律保障规范化。(任答三点即可)(6分) ‎ 作用: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经济发展;适应并推动商品经济发展;进一步减弱人身依附关系;有利于社会阶层流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8分)‎ ‎ ‎ ‎32.【答案】(1)目的:解决财政困难;打击豪强富商,加强中央集权;缓解土地兼并,稳定农业生产。(6分) ‎ ‎ (2)变化:官商分利;重视商业发展,注意商税的合理征收。(4分) ‎ 影响:促进了宋代商业的发展,增加了政府收入。(2分)‎ ‎(3)变迁:两宋路线比汉朝更发达(航行更远,线路更多);政府重视海外贸易,管理越来越规范;手工业产品出口种类增多;民间外贸日益发达。(6分,任答3点即可)‎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