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18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古代中国的经济基本结构与特点 教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18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古代中国的经济基本结构与特点 教案

【时空坐标】  【线索引领】  古代中国的社会经济呈现出以小农经济为核心,手工业、商业有所发展但受经济政策制 约的特征。可按以下四条线索进行整理。 线索 1:古代农业 古代农业发展的主线是小农经济的产生与巩固,包括土地制度的变迁、耕作方式的演进、 水利设施的修建等,以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是其突出特征。 线索 2:古代手工业 古代手工业主要有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其中纺织、冶金、制瓷是三 大主要行业,以丝绸、瓷器为代表的手工业产品远销海外。 线索 3:古代商业 古代商业发展包括市场形成、市场管理、货币演变、内外贸易、城市商业功能发展等五 大要素,其中市场贸易管理是核心内容,时空限制经历了一个由严格到宽松的过程。 线索 4:古代的经济政策 古代的经济政策以重农抑商、闭关锁国为主,前者首倡于商鞅变法,贯穿于封建社会始 终,后者仅实行于明清两朝,二者均是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发展缓慢的重要影响因素。 第 13 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 [考纲要求] 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2.手工业的发展。 3.资本主义萌芽。 考点一 发达的古代农业 1.耕作方式 (1)刀耕火种:原始社会使用石刀、石斧、石犁,依肥力变化而迁徙。 (2)石器锄耕: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但很少使用,主要工具仍是木制的耒耜和石 锄、石犁。 2.耕作技术 (1)商周时期: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沤制肥料、治虫灭害等技术。 (2)春秋战国:使用当时世界上先进的垄作法。 (3)汉朝:出现二牛一人的犁耕法和赵过推行的代田法。 (4)魏晋南北朝:北方旱地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水田采用耕耙技术,我国农业耕作技 术成熟定型。 3.耕作制度 (1)两汉:以一年一熟为主。 (2)宋朝:江南形成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出现一年三熟制。 4.水利灌溉 5.经营方式 (1)集体劳作: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 (2)个体农耕(小农经济) ①原因:铁农具出现和牛耕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③地位: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名师指津] 精耕细作 (1)含义: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 (2)基础: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3)总目标: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率。 (4)作用:改变了农业环境,提高了土地生产率。 [轻巧识记] 1.耕作方式与农业经营方式演进的互动关系 2.古代农业 [概念辨析] “小农经济”与“自然经济”的区别 小农经济是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自然经济是相对于商品经济而 言的,生产分散、规模小、技术落后。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具有封建主义、资本 主义和社会主义三种社会属性;在封建社会,小农经济就等于自然经济。自然经济产生于原 始社会,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在 1840 年鸦片战争后,由于外国资 本主义的入侵,开始瓦解。 [名师指津]  古代传统农业耕作方式和经营方式的演变 (1)耕作方式:经历了由刀耕火种、耜耕到铁犁牛耕的演变。 (2)生产方式:经历了由集体耕作到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小农经 济的生产方式。自然经济方式下的个体农耕,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答题术语必备] 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随着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生产技术的日益完善和水利工 程的不断兴建,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在中国形成并日臻成熟。 2.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劳动,“男耕女织”式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农村的 主要经营方式,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3.在封建社会初期,小农经济适应了生产力发展;在封建社会后期,小农经济阻碍了 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不利于社会的进步。 4.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 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5.农业耕作方式从生产力来看,经历了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从生产关系来看,经 历了从简单协作到个体农耕的演变。 6.小农经济在封建经济中始终占主导地位,是封建社会统治的基础,其稳固与否直接 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政权的兴衰。 考向 小农经济的形成、特点及影响因素 [史料研读] 史料一 《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 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 ——摘自 2015 年新课标全国Ⅰ卷 史料二 小农经济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 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 ——王家范《百年颠沛与千年往复》 史料三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 石。……古者税民不过什一……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汉书·食货志》 1.史料一中《吕氏春秋·上农》是战国末年吕不韦组织编写,由此可断定时间。史料反 映了战国时期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发展和生产效率的提高。 2.史料二信息“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力”体现了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进行个体 生产。 3.史料三中“服役者不下二人”说明农民徭役重;“百亩之收不过百石”说明农业产 量低;“贫者无立锥之地”说明土地兼并严重。史料主要论述了小农经济条件下农民的生活、 生产状况,从本质上反映了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归纳春秋战国时期,推动农业耕作方式由集体耕 作制向个体耕作制转变的主要因素。 试答:铁犁牛耕出现,生产力提高;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2.根据史料二、三,概括古代小农经济有哪些显著的特点? 试答: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担负沉重的赋税徭役,土地兼并严重,具有脆弱性。 [史论归纳] 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影响因素 1.基本特点 (1)分散性: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经营为主的经营方式。 (2)封闭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男耕女织,除盐铁外,一般不外求。 (3)自足性: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 (4)脆弱性:是一种具有规模小、水平低、分散性和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差等特点的简 单落后的小生产模式。 (5)落后性:小农经济的狭小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 (6)保守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 2.影响因素 (1)生产力因素:耕作方式、耕作技术、土地制度等。 (2)小农经济自身特点:自给自足、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抗御天灾人祸能力差等。 (3)政府政策因素:封建政府为保证封建统治的稳固,明智的统治者大都采取重农政策。 (4)封建政府统治的腐朽、剥削的沉重及社会的动荡、严重的自然灾害。 [对点训练] 1.(2017·福建莆田模拟)著名史学家王家范先生曾经精辟地指出小农经济一锄、一镰(或 者再加上一犁,不是家家都有畜力,那就用人力拉犁)、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 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对这段话理解准确的是(  ) A.小农经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B.小农经济非常脆弱 C.小农经济具有稳定性、落后性 D.小农经济只需一些简单工具 解析:选 A。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根据材料“小农经济一锄、一镰(或 者再加上一犁,不是家家都有畜力,那就用人力拉犁)、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 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可知,小农经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可以 很快恢复和组织起生产,故 A 项正确;小农经济的脆弱性体现在面对天灾时农民容易破产 和流离失所,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 B 项;C 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排除;D 项只是 对材料的表面理解,故排除。 2.(2017·河南适应性考试)《吕氏春秋·任地》中说:“上田弃亩(把高地做成高垄和低 沟,利用沟间播种,高垄挡风)。下田弃圳(把低地做成高垄和低沟,利用沟间排水,高垄播 种)。”由此说明当时的农业生产(  ) A.代田法已经出现   B.注重精耕细作 C.水利灌溉发达 D.耕地面积增加 解析:选 B。本题考查农业的精耕细作。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代田法出现于西汉时期, 故 A 项错误;材料讲述了对于不同的田地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体现了注重精耕细作,故 B 项正确;材料与水利灌溉无关,故 C 项错误;材料中对土地的处理并不能增加耕地的面积, 故 D 项错误。 3.(2017·广东茂名一模)唐代诗人王维在《丁寓田家有赠》一诗中写道:“晨鸡鸣邻里, 群动从所务。农夫行饷田,闺妾起缝素。”对其解读错误的是(  ) A.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B.以家庭为生产单位 C.男女分工明确 D.田园生活自然悠闲 解析:选 D。诗中描写的是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故 A、B、C 三项均正确;在封建制 度下,农民要负担沉重的徭役、兵役和赋税,因此 D 项表述错误。 考点二 古代手工业的发展 1.官营手工业 (1)历程:夏、商、西周时期,手工业全部由官府垄断,“工商食官”;春秋战国时继续 发展;西汉时最有利可图的行业收归官办。 (2)特点: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 (3)表现 时期 冶金业 制瓷业 纺织业 商周 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 商朝时已烧制出原始瓷器 商朝已有织机,西周时能生产斜 纹提花织物 秦汉 东汉杜诗发明水力鼓风冶铁工具 ——水排 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 长安的东西织室有数千工人 魏晋 南北朝 南北朝时发明灌钢法 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 —— 隋唐 —— 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 吸收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宋元 —— 宋代瓷窑遍布各地,出现了五大 名窑 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 明清 —— 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 在苏杭等地设织造局;缎成为清 朝丝织品的代表 2.民间手工业 (1)生产特点 ①家庭手工业:作为农户的副业,主要用于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剩余部分作为商品出 卖。 ②民营手工业:由民间私人经营,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 (2)发展历程 ①早期状况:经历春秋战国和秦汉的发展后,魏晋南北朝时遭受摧残。 ②隋唐时期:唐朝朝廷赋税户调的布、绢、锦等,多出自农夫织妇之手。 ③宋元时期:民间日常用品主要出自民营手工业;元代黄道婆推广棉纺织技术,棉纺织 品产量增多。 ④明清时期:民营手工业占据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在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中开始出 现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3.手工业的影响 (1)西汉:中国丝绸通过“丝绸之路”远销亚洲、欧洲,中国获得“丝国”誉称。 (2)唐朝:中国瓷器大量输出国外,远达欧洲、非洲。 (3)明清: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瓷器对外销量更大,西方称中国为“瓷器大国”。 [轻巧识记] 古代手工业 [概念阐释] 资本主义萌芽 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经济发达地区出现了新的工场手工业经营形式,工场主雇佣雇工根 据市场需要进行生产,这种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被称为“资本主义萌芽”。它是封建社 会内部的一种新的生产关系,具有进步性。 [误区警示] 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不能说明封建社会的繁荣 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反映了封建社会的渐趋衰落,因为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表明,封建 生产关系已开始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 [思维延伸] 中国古代手工业长期领先世界的政治和经济条件 (1)政治条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 (2)经济条件:①农业的发展特别是经济作物的推广,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② 农业动力革新的要求为手工业发展提供了市场。 [答题术语必备] 1.官营手工业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并代表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家庭手工业占有相当 大的比重,是中国古代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2.私营手工业自明代中叶以后,逐步占据主导地位,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意味着手工业生产方式的重大变化。 3.中国古代手工业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远销亚非欧各国,享誉世界。 4.明清时期虽然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但由于受封建生产关系的阻碍,中国始终没有 进入工场手工业时代。 考向 古代手工业的经营形态 [史料研读] 史料一 方今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钜万。……三工官官费五千万,东西织 室亦然。 ——《汉书》 史料二 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 ——《孟子》 史料三 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职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 三倍。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 800 张,织工 2 330 名。至康熙六年(1667 年)缺机 170 张, 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 3 400 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 出力,相依为命久矣”。 ——《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1.史料一中的“三服官”和“东西织室”都是汉代著名的官营手工业;“作工各数千 人”说明官营手工业规模巨大;“一岁费数钜万”说明官营手工业浪费严重,效益低下。 2.史料二说明家庭手工业依附于农业,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 3.史料三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职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说明民营手工业 已超越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说明在手工业中已出现资本主义 萌芽。 1.指出史料一中的手工业类型,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生产经营的特点。 试答:官营手工业。特点:作工人数多;耗费大;产品主要服务于皇室和官府;政府设 工官管理。 2.史料二反映的手工业经营形态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试答: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3.根据史料三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试答:民营手工业发展迅速;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作坊产生,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 关系。 [史论归纳] 古代手工业经营形态及特点 经营 形态 管理方式 产品及流 通方式 劳动力 地位 官营手 工业 政府直接经营、“工官” 制度、大作坊 官府专用和皇帝私用; 不在市场流通 无偿调 用各类 匠户 至明代前期占据主导地 位,代表我国古代手工 业最高水平 民营手 工业 民间私人 自主经营 民间消费的产品,在市 场流通 私营主 雇工 明中叶以后占据主导地 位 家庭手 工业 农户的 副业 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 剩余部分出售 农民自身 一直存在于社会经济生 活中 [对点训练] 1.(2017·安徽合肥一模)唐末徐夤有诗云:“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贡吾君。巧剜 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该诗句中描述的瓷器(  ) A.质地纯净,官府垄断 B.色泽光亮,晶莹如雪 C.造型优美,釉色粉彩 D.技术精良,面向市场 解析:选 A。“融青瑞色新”说明瓷器质地纯净,“先得贡吾君”说明此种瓷器被官府 垄断,故 A 项正确;“晶莹如雪”与材料中的“融青”“盛绿”不符,故 B 项错误;粉彩 瓷器出现在清朝,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故 C 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面向市场”的信息, 故 D 项错误。 2.西汉时期,先前大量使用的青铜兵器逐渐被铁制兵器取代,退出历史舞台。促成这 一转变的关键因素是(  ) A.经济发展导致铸币铜料紧缺 B.农耕工具革新推动兵器革新 C.火药应用改变传统战争样式 D.铁业官营促进冶铸技术进步 解析:选 D。汉武帝时期实行铁业官营政策后,大大促进了冶炼技术的进步,带动了优 质铁制兵器的发展,最终取代了青铜兵器。选 D 项。A 项中“铸币铜料紧缺”与史实不符, 排除;铁农具早在春秋时期已经使用,故 B 项表述不当,排除;火药在唐末才开始应用于 军事,故 C 项与题干时间不符。 3.(2016·广东湛江调研)大英博物馆藏有一只汉代漆杯,其底部刻有六位不同工种工匠 和七位监督人员的名字。这反映了当时的官营手工业(  ) A.生产分工精细,由官府掌控 B.生产人员众多,效率低下 C.生产技术先进,面向市场 D.生产成本较低,由官府出资 解析:选 A。本题主要考查中国的官营手工业。从题干中“刻有六位不同工种工匠”的 名字,可以看出分工相当精细,从刻有“七位监督人员的名字”可以看出当时是官营手工业, 故 A 项正确;题干中没有体现效率低下的信息,故 B 项错误;官营手工业主要满足皇室和 官府的需要,其产品不在市场上流通,故 C 项错误;官营手工业生产成本较高,故 D 项错 误。 ——明了考什么、怎么考 ——清晰怎么考 [典例] (2015·高考课标全国卷Ⅰ)《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 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 收益的增加(  )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思路点拨] 定位 知识 古代中国的经济——小农经济的形成 解读 题干 信息:强调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 主旨:实质上是在肯定小农经济对农耕的促进作用,表明农业收益的增加进一步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辨析 选项 解读题干,迁移所学可知,战国时期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收益增加,使得以家庭为单位,自给自足的生 产成为可能,从而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故选 A 项。农业的发展为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B 项说法错误,排除;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导致农业收益的增加,排除 C 项;国家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阻碍 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与农业收益的增加无直接关系,排除 D 项 [方法点拨] 巧用排除法快速解答选择题 排除法是解答历史选择题常用的一种方法,把题目所给的条件当作“筛子”,对备选项 逐一过筛、检验,弃误留正。有效地使用排除法,必须把握以下两点:首先,要准确理解题 干的意思,抓牢“筛子”,这是运用排除法的前提条件。当面对一道选择题的时候,第一步 就是要明确题干的意思,了解题目的指向,要考查什么知识点,这样才能知道排除哪些选项, 做到有的放矢,使排除更加有针对性。其次,只有在准确理解题干的意思及求答要求,明确 题目要考查的知识点后,才可以用排除法进行解题,逐项分析排除,得出符合题意的正确答 案。 ——知道怎么练 1.(2016·高考课标全国卷Ⅰ)下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解析:选 D。随着土地的集中,汉代出现了新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田庄,农事图体 现的正是汉代大地主的田庄上多人共同劳作的情景,故 D 项符合题意;个体农户劳动力有 限,不会出现农事图中多人共同劳作的情景,故 A 项错误;农事图体现的是多人共同劳作, 无法说明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故 B 项错误;汉代不存在土地公有制,故 C 项错误。 2.(2016·高考浙江卷)定州在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下列关于定州的表述,正确 的是(  ) ①秦汉始置州 ②唐代私营绫织作坊兴起 ③宋代以制瓷业闻名天下 ④元代为中书 省辖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选 D。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手工业的进步情况。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在秦始皇统一六 国后实行郡县制,在汉时出现了州,州下是郡,郡下是县,在南北朝到隋唐时逐渐演变成州 县,故①错误;唐代的私营手工业,是大量个体农民经营的家庭副业,他们生产的产品,在 自用和纳税有剩余时,也拿到市场出卖。当时手工业者所经营的作坊,诸如织锦坊、纸坊、 染坊、冶成坊(冶铸手工业)、铜坊(铸造铜器)等,比以前有显著增加, 私营作坊有的规模相当大,定州(河北定县)富豪何明远“家有绫机五百张”,故②正确; 宋代定州的定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以烧制白瓷为主,以制瓷业闻名天下,故③正确;元 代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故④正确。故 D 项符合题意。 3.(2015·高考课标全国卷Ⅱ)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 至江南。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  ) A.坊市制度瓦解 B.土地集中加剧 C.农业技术进步 D.海外贸易拓展 解析:选 C。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从东汉末年开 始,受中原地区战乱等因素的影响,中原人民开始南迁,为南方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促 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南宋时经济重心完全转移到南方,因此农业技术的进步是促成这一转 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故 C 项符合题意;A、D 两项是商业发展的表现和影响,故排除;土地 集中加剧是土地私有制发展的结果,与经济重心的南移关联不大,故排除 B 项。 4.(2015·高考课标全国卷Ⅰ)下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 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 唐 宋 明 清 河南 15 16 2 1 江苏 7 8 17 49 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 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 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解析:选 B。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解读表格信息。由表格分析,在唐宋时期的科举考 试中,河南的状元人数多于江苏;而到了明清时期,江苏的状元人数远超河南。河南地处北 方中原地区,在唐宋时期经济发达,江苏地处江南,南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转移到了南方, 经济发展促进了文化的兴盛,故选 B 项。 5.(2017·河南郑州模拟)根据张履祥《补农书》中所载资料,明朝末期江南地区农村家 庭的投资结构如图所示: 这反映出此时江南的农业(  ) A.经营更趋市场化   B.减少犁耕依赖 C.生产日趋专业化 D.注重精耕细作 解析:选 D。本题反映的是小农经济的情况。根据材料可知,小农经济的生产几乎不涉 及市场,故 A 项排除;B 项所给材料没有比较看不出有减少犁耕依赖的现象,故排除;材 料没有体现生产的是哪些商品,也不能得出 C 项结论,故 C 项排除;从所给图示看,江南 的农业在肥料、播种等方面,所占支出很大,从而说明注重精耕细作,故 D 项正确。 第 14 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 [考纲要求] 1.商业的发展。 2.“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考点一 古代商业的发展 1.古代商业的发展历程 (1)商朝: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后世称从事商业活动的人为“商人”。 (2)春秋战国: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3)秦汉:商业发展艰难,商业总体水平不高,但还是得到了发展。 (4)隋唐:都市商业和农村集市贸易得到发展;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 (5)宋元 ①宋代:商业环境宽松,商品种类增加,出现纸币“交子”,商税收入成为政府重要财 源。 ②元代: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 (6)明清:棉花、茶叶等成为商品,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商帮”出现。 2.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1)市的变迁 时期 空间 时间 监管 宋朝 以前 县治以上的城市设立,与民居严格 分开 按时开市、闭市 设市令或市长直接监管 宋代 时期 市坊的界限被打破,“草市”更加 普遍 经营时间不受限制,早市、夜市昼夜相接 不再受官府直接监管 (2)市镇兴起,宋朝时全国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市镇。至明清时,汉口镇、佛山镇、景 德镇、朱仙镇是最著名的四大商业名镇。 3.城市的发展 (1)原因: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等。 (2)表现 ①北方: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等既是不同时期的政治中心、军事重镇,也是 商业中心。 ②南方:扬州、成都等南方城市成为繁荣的大都会。 4.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1)表现 ①西汉:由于开通陆海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 ②唐朝:广州成为重要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专门管理外贸。 ③两宋: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 ④元朝:泉州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⑤明清:对外贸易逐渐萎缩,政府只开放广州一处,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 经营对外贸易。 (2)特点:以朝贡贸易为主。 [易错提醒] 正确区分“柜坊”与“邸店”的职能 “邸店”是兼营旅店、货栈的场所,随着商业的发展,又从邸店中分离出柜坊。“柜坊” 是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的场所,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 [轻巧识记]  1.古代商业发展的“三先”“三后” 2.古代“市”的基本形态 (1)“市”是指城市中集中贸易的地点或场所,前期有时间和地域上的限制,同时受到 官府的直接监管,这种情况到宋朝时发生改变。 (2)“草市”主要是指在农村交通便利的地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打破了“市”的地 域限制。 (3)“夜市”打破了政府对“市”的时间限制。 (4)“晓市”即早市,也打破了政府对“市”的时间限制。 [图示记忆] 古代城市的发展演变 [名师指津] 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四大特点 (1)前期以陆路为主,后期以海路为主。 (2)官方贸易不以盈利为目的,主要是宣扬国威加强友好往来。 (3)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 (4)对外贸易促进了民族融合。 [答题术语必备] 1.中国古代商业处于“重农抑商”的大环境下,同时受政府商业决策的制约,发展曲 折缓慢。 2.两宋商业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城市商品经济发展繁荣;明清城镇商业依然呈现 繁荣景象,但始终未突破农耕文明的限制,延迟了向近代工业文明转变的步伐。 3.古代城市的发展经历了由军事中心到政治中心再到政治经济中心的演变过程。 4.秦汉时期,对外贸易的路线主要是陆上丝绸之路,唐代对外交通发达,海陆并进; 宋元时期,主要以海路贸易为主;明清时期,朝贡贸易占主导地位,对外贸易逐步走向衰落。 考向一 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变化及特点 [史料研读] 史料一 皇城之南,东西十坊,南北九坊;皇城之东、西各十二坊,两市居四坊之地; 凡一百一十坊。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唐六典》 史料二 市井经济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 ——《东京梦华录》 遇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有铺席买卖。 ——《梦粱录》 史料三 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新安大贾,鱼盐为业,藏镪有 至百万者,其他二三十万,则中贾耳。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粟,其富甚于新安。 新安奢而山右俭也。 ——谢肇淛《五杂俎》 1.史料一表明唐代市坊分置,商业活动有严格的时空限制。 2.史料二信息反映了北宋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市”已经突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 3.史料三表明明代中后期出现了许多地域性商人群体。江南新安为徽商,江北山右为 晋商,两者因经商而致富,徽商尚奢而晋商尚俭。 1.依据史料一、二,指出宋朝商业活动与唐朝相比的主要变化。 试答:变化:商业活动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2.史料三反映了明清时期经济生活中出现了什么新现象?并分析其特点。 试答:新现象:商帮出现。特点:商帮有各自特定的经营范围;财力都十分雄厚;徽商 奢侈,晋商节俭。 [史论归纳] 古代商业发展的变化及特点 1.变化 (1)商业活动场所:先在城市,后向农村集市贸易发展,至明清出现专业性的市集、市 镇;先是固定时间、场所,到后来打破界限。 (2)交易内容:先以贩运、交流地区间的土特产品、经营统治者所需要的奢侈品为主, 到后来以一般人民所需的农副产品、手工业产品为主。 (3)交易媒介:从最初物物交换到以贝壳等为代表的一般等价物;再后来以固定统一货 币为媒介。北宋时出现世界上最早纸币——交子,明清时期白银成为主要货币。 (4)流通领域:最初都局限于流通领域,到明清时逐渐出现“生产与自由的雇佣劳动相 结合、商人资本以多种形式参与生产过程”的现象。 (5)商人组织:由最初的亲缘关系发展为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的组织。如明清时期的晋 商和徽商。 (6)商人地位:由商人社会地位低下,到宋元明清时期社会地位有所提高,但古代士农 工商等级观念始终未改变。 (7)生产关系:明清时期出现雇佣剥削性质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萌芽。 2.特点 (1)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不平衡性。 (2)抑商政策,商人社会地位低下,商业发展艰难曲折。 (3)受制于农业的发展。 (4)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弱。 (5)城市经济职能逐步增强,明清时期对外贸易由盛转衰。 [对点训练] 1.(2017·广东广州一模)苏州城外黄家巷,在明代“尚系近城旷地,烟户甚稀”,到了清 代前期,“生齿日繁,人物殷富,闾阎(泛指门户、人家)且千,鳞次栉比”。导致这一变化 的原因是(  ) A.小农经济发展推动人口增长 B.商品经济发展带动市镇繁荣 C.政府鼓励垦荒,城郊得到开发 D.对外贸易繁荣,社会财富增加 解析:选 B。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业市镇兴起。清代前期黄家巷的繁荣 是市镇繁荣的表现,故选 B 项。该地人口增长得益于商业繁荣,与小农经济发展和政府鼓 励开荒无必然关系,排除 A、C 两项;清代前期实施海禁政策,对外贸易并不繁荣,排除 D 项。 2.(2016·东北三校二模)明代《松窗梦语》中记载:“夫贾人趋厚利者,不西入川,则 南走粤,以珠玑金碧材木之利,或当五,或当十,或至蓰(蓰:五倍)无算也。”这反映了(  ) A.民间贸易发达 B.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C.经济重心南移 D.区域经济差异明显 解析:选 A。从材料信息可知,商人向西入川、南走粤经商,常常获利丰厚,这反映了 民间贸易发达,故选 A 项。材料信息未涉及雇佣关系,故 B 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经 济重心南移和区域经济差异,故 C、D 两项错误。 3.(2017·安徽芜湖、马鞍山一模)“在货币机能上,金属货币可以由别种材料造成的记 号或象征来代替”。纸在北宋最早成为金属币的“记号或象征”,是因为(  ) A.纸价昂贵,与金属币价值相当 B.交通便捷,纸币更便于流通 C.经济繁荣,票证信用得以发展 D.政局动荡,政府进行货币改革 解析:选 C。纸在北宋最早成为金属币的“记号或象征”是指纸质货币“交子”出现, 原因不是纸价昂贵,故 A 项错误;纸币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金属货币沉重不利于大宗贸 易的结果,故 B 项错误,C 项正确;D 项不是纸币出现的原因,故 D 项错误。 考向二 古代中国城市发展的特征 [史料研读] 史料一 下图是西汉长安城的城市布局复原图。 史料二 宋朝时期,城市开始大规模出现,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 心的大城市。……店铺、朝廷办事机构与居民住宅错落相间,朝着大街几乎随处可以开设店 铺。……商业街取代商业区的市,御街两旁“许市人买卖其间”。 ——冯天瑜主编《中华文化史》 史料三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织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 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Ⅱ 1.史料一中图左上角的“东市”“西市”说明城市商业活动受到严格的空间限制;图 中带“宫”字的建筑区域说明城市政治功能突出。 2.史料二中“店铺、朝廷办事机构与居民住宅错落相间”“御街两旁‘许市人买卖其 间’”说明宋代坊市界限被打破,商业街取代了原来的“市”。 3.史料三说明明清江南地区出现了大量的工商业市镇,如松江的“棉纺织业”、景德镇 的“陶瓷业”、佛山的“冶铁业”、汉口的“商品转运”,体现了明清商品经济发展的专业化。 1.根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的“市”与前代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 试答: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政府对商业的控制有所放松;城市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2.根据上述史料,归纳汉到明清我国古代城市发展的特征。 试答:从汉代的严格限制到宋代和明清的逐渐放松管理;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增强。 [史论归纳] 古代中国城市发展的基本特征 总体趋势:严格限制阶段(从周至唐)→放松限制阶段(宋至明清)。 (1)从周至唐:①市坊分开,商业活动受地域限制和时间限制;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 ②城市的职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场的规模不大。③唐代商业都市有 所发展,农村集市贸易也进一步发展。工商业市镇,城市的生产性、专业性、商业性增强, 对政治中心的依赖性逐渐减弱。 (2)宋元:①坊市界限被打破,突破了时间、地域限制;农村的“草市”发展。②城市 商品经济繁荣,出现了夜市、晓市等,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③海运的兴盛带动了我国 沿海一大批港口城市的兴起,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3)明清时期:商业活动繁荣,涌现出一大批工商业市镇,城市的生产性、专业性、商 业性增强,对政治中心的依赖性逐渐减弱。 [对点训练] 1.(2016·云南昆明三模)景德镇已成为“烟火逾十万家”的瓷器最大产地;佛山镇,因“工 擅炉冶之巧,四远商贩恒辐辏”,民庐达万余家;朱仙镇,为通往开封的水陆转运点,逐步 发展为商业大镇;汉口镇,因其地当江汉交汇之处,商贾日盛,成为长江中下游第一大埠。 据此分析下列关于市镇经济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这些市镇经济的繁荣出现在明清时期 B.市镇贸易中出现市场专业化趋向 C.时空限制的突破是市镇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D.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市镇经济的兴起 解析:选 C。古代中国的商业市镇兴起于明清时期,故 A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根据 题干中“景德镇为瓷器最大产地;佛山镇,因‘工擅炉冶之巧’,民庐达万余家,朱仙镇为 专门的水陆转运点”的这些信息可知,各个商业市镇都有专业化倾向,故 B 项正确,不符 合题意;市镇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故 C 项错误,符合题意;商 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是市镇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故 D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2.(2016·福建福州二模)汉代长安东西两市规模比后世更大,商贾多居住于市内;唐朝 的市逐步变成单纯的营业区,商贾日常生活散落到各居民坊区了。这主要说明了(  ) A.汉唐实行严格的坊市分离制度 B.坊市制度的内涵具有时代特色 C.从汉到唐的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D.商业活动开始突破时空的限制 解析:选 B。“商贾多居住于市内”,不是严格的坊市分离,故 A 项错误;汉代“商贾 多居住于市内”,唐朝“商贾日常生活散落到各居民坊区”,但都是坊市制度,故 B 项正确; 仍是“坊市制度”,材料不能说明抑商政策有所松动,故 C 项错误;仍是“坊市制度”,没 有“突破时空的限制”,故 D 项错误。 3.(2017·陕西五校联考)《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下,而众以会;日 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而众以散。”晚唐诗人王建的诗:“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 纷纷。”对这些记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唐六典》中已有关于夜市的记载 B.文学作品对夜市的描写都不可靠 C.记载失实,夜市在唐代不可能出现 D.可能说明唐代的市有突破性发展 解析:选 D。《唐六典》记载中“日入前七刻”已经闭市,还未出现夜市,故 A 项错误; 文学作品是当时社会现实的反映,可以作为研究夜市的史料,其可靠性不能完全否定,故 B 项错误;因此其记载不一定失实,故 C 项错误;王建的诗中有夜市的记载,可能说明唐代 的市突破经营时间的限制,有突破性发展,故 D 项正确。 考点二 古代经济政策 一、土地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2.夏、商、西周:井田制 (1)内容 Error! (2)实质: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 3.封建土地私有制 (1)原因: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井田制遭到破坏。 (2)确立 Error! (3)问题:土地兼并和集中,政府无法从根本上解决。 二、“重农抑商”政策 1.原因:社会上出现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政权统治等问题。 2.目的: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 3.表现 (1)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时首倡“重农抑商”,限制工商业发展。 (2)西汉时期:汉武帝实行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向工商业者 加重征税等措施,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 (3)明清时期:实行专卖制度,加征民营商业的商税。 4.评价 (1)积极Error! (2)消极:强化了自然经济,在封建社会后期,阻碍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从 根本上造成中国的落后。 三、“海禁”与“闭关锁国” 原因 表现 影响 明朝 “海 禁” 明太祖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 力勾结倭寇,危及统治 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 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清朝“闭关锁国” 为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认 为天朝大国无需与外国进行贸 易 厉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将 沿海居民内迁,不许人民擅自下海 (1)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 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2)使中国与世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特别提醒]  1.封建土地占有形态的分类 (1)土地国有制:如均田制,即封建国家把控制的土地分给农民使用。 (2)地主土地私有制:封建地主占有全国大部分土地,并利用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 农民土地。 (3)小农土地私有制:广大农民占有很少土地。其中以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为主体,国 家政权控制部分土地,小农土地私有制也占有一定的比例。 2.“重农抑商”政策能长久得到实行的原因 (1)适应了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需要(根本原因)。 (2)中国一向重视农业的传统思想(士农工商的排列顺序)。 (3)有利于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轻巧识记] 三种主要经济政策的关系 [误区警示]  1.正确区分明清两朝的“海禁”政策 (1)明初实行海禁,只是禁止民间私人的海外贸易,并不禁止外国来华贸易,而是积极 鼓励外国来华与明政府进行官方贸易。 (2)清初的海禁,基本上是闭关锁国,清政府甚至认为无需与外国进行贸易。 2.“闭关锁国”并非禁绝对外贸易 闭关锁国政策对内禁止出海通商,对外限制外商入内,并不是完全禁绝对外贸易,“十 三行”即是特许统一经营对外贸易的机构。 [概念阐释] 广州十三行 十三行是清政府指定专营对外贸易的垄断机构,又叫“洋行”或“洋货行”。十三行反映了 清朝政府实行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对外国的侵略起到了一定的自卫作用,但也阻碍了中国 与世界的联系与经济往来,使中国逐渐在世界上落伍了。 [答题术语必备] 1.中国古代土地制度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商周时期的井田制是一种名义上为国 有的贵族土地所有制。从春秋战国起土地私有制逐渐取而代之,成为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 本形态。 2.“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王朝基本的经济政策。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 使社会经济的活力受到压抑,而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也未能得到正常发育,这 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 3.由于清朝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政策,抑制和阻碍了新经济 因素的成长,直接导致了清王朝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迅速衰败,潜伏下近代前夜的危机。 考向 “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形成及影响 [史料研读] 史料一 帝王们也是经济人,也要追求效用最大化,他们的政策选择也受到客观条件的 制约。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经济人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 ——美国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思 史料二 明朝初年,曾与朱元璋争夺政权的张士诚、方国珍之余部,入海为盗,且“每 诱岛倭入掠”。《皇明祖训》记朱元璋认为,日本、安南(今越南)、暹罗(今泰国)等 15 国,“限 山隔水,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朝廷“禁濒海民不得私出 海”“禁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摘编自李金明《明代海外贸易史》 史料三 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始之禁商,后之禁寇。禁 之愈严而寇愈盛。片板不许下海,艨艟巨舰反蔽江而来;寸货不许入番,子女玉帛恒满载而 去……于是海滨人皆贼,有诛之不可胜诛者。 ——(明)谢杰《虔台倭纂》 1.史料一中所谓“帝王们也是经济人”意在强调帝王们制定的政策都是出于现实经济 发展的需要,任何经济政策都是当时历史条件的产物。 2.史料二分两层意思。第一句为一层,着眼于消灭反明势力;第二、三句为一层,体 现了朱元璋的“天朝上国”观念,轻视对外交往、贸易。 3.史料三中“市禁则商转为寇”说明海禁加剧了寇患,“禁之愈严而寇愈盛”“于是 海滨人皆贼”主要体现了“海禁”的负面作用。 1.依据史料一观点,解释“重农抑商”政策形成的原因。 试答:重农抑商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时的必然选择。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初实行海禁政策的背景。 试答:(1)明廷的残余敌对势力利用大海继续对抗;(2)倭寇侵扰,海盗与沿海不法之徒 勾结;(3)自然经济的影响;(4)统治者(朱元璋)对海外诸国的轻视。 [史论归纳] 比较“重农抑商”政策和“海禁”政策 比较项 “重农抑商”政策 “海禁”政策 实施 时期 战国时期开始实行,贯穿整个封建社会 明清时期 目的 压制商人势力,维护封建统治基础,发展地主经济 防御外来殖民势力,维护封建体制 内容 严格控制国内市场和商业活动 禁止国人出海贸易,严格限制外商来华贸易 不同点 影响 前期对古代农业的发展有利,后来阻碍了生产力的发 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有一定的自卫作用,但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使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限制了中国与西方的经济文 化交流,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目的 维护封建统治 内容 压制商品经济的发展相同点 影响 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对点训练] 1.(2017·广东增城调研)公元前 119 年,汉武帝令“初算缗钱”,即向工商业主、高利贷 者征收资产税,并鼓励民众告发不如实申报的商人,结果“商贾中家以上大率破”。“初算 缗钱”反映的是(  ) A.完善税收制度    B.增加财政收入 C.抑制商业发展 D.打击偷税漏税 解析:选 C。本题考查“重农抑商”政策。材料反映的是汉武帝向工商业主、高利贷者 征收资产税,征收对象只是工商业主、高利贷者,不能说明完善税收制度,故 A 项错误; 增加财政收入是“初算缗钱”带来的一个结果,故 B 项错误;“初算缗钱”向工商业主、 高利贷者征收资产税,造成“商贾中家以上大率破”,说明汉武帝采取抑制商业发展的政策, 故 C 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工商业主、高利贷者偷税漏税现象,故 D 项错误。 2.(2017·山东淄博调研)范仲淹《四民诗》说:“吾商则何罪,君子耻为邻。”宋人《富 国策》阐述了“商人众则入税多”的观点。这说明(  ) A.宋朝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B.商人社会地位有了很大提高 C.传统的商业观念发生变化 D.士农工商四民平等思想出现 解析:选 C。本题考查“重农抑商”政策。古代中国从战国到明清时期一直推行重农抑 商政策,故 A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商人地位,故 B 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吾商则何罪, 君子耻为邻”(意思是我们商人有什么罪过,为什么有德行的人不愿与我们为邻)和“商人众 则入税多”说明传统的商业观念发生变化,故 C 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士农工商四民平 等思想,故 D 项错误。 3.(2017·安徽江南十校联考)洪武十四年(公元 1381 年),朱元璋“以倭寇仍不稍敛足迹, 又下令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同年,“信国公汤和巡视浙江、福建沿海城池,禁民入海 捕鱼”。材料主要体现了(  ) A.倭患是实行海禁的重要原因 B.明朝厉行海禁政策 C.明初禁止一切海外贸易 D.商品经济的日益衰落 解析:选 A。本题考查“海禁”政策。“以倭寇仍不稍敛足迹,又下令禁濒海民私通海 外诸国”说明倭患是实行海禁的重要原因,故 A 项正确;材料说的是实行海禁政策的原因, 故 B 项错误;海禁不是禁止一切海外贸易,而是有条件地限制,故 C 项错误;明朝商品经 济是繁荣的,故 D 项错误。 ——明了考什么、怎么考 ——清晰怎么考 [典例] (2014·高考课标全国卷Ⅰ)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 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 C.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 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 [思路点拨] 定位 知识 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清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解读 题干 信息:“海禁前”外国货物充斥各地,居然“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 主旨:外来货币涌入,这表明中国的对外贸易出超明显,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辨析 选项 据题干中“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的信息可以得出,清初外国银钱大量流入中国,这反映了在传统对外 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白银大量流入,故选 A 项。材料信息无法得出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 故 B 项错误;自然经济受到进口货物的冲击是在鸦片战争之后,与题目时间不符,故 C 项错误;题干材料 中并没有体现冲击清政府统治,故 D 项错误 [方法点拨] 推理型选择题解题技巧 1.推理选择题往往是对这类选择题可以通过推理达到解题目的。这类题目往往涉及一 些规律性问题,考生通过对历史规律的掌握,来分析具有同类性质的历史现象。 2.解答这类题可采用推演法,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 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等。因此,考生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 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 ——知道怎么练 1.(2016·高考课标全国卷Ⅱ)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 20%左右,其余大 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 A.经济严重衰退  B.土地政策调整 C.坊市制度崩溃 D.政府管理失控 解析:选 B。本题考查宋代的土地政策,难度较大。材料反映了宋代土地兼并严重,其 原因在于宋代政府采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顺应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要求 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故 B 项正确;相比之前的朝代,宋代商品经济实现了高度繁荣发展, 排除 A 项;坊市制度与农业人口无关,排除 C 项;D 项根据材料信息无法推断出来,排除。 2.(2016·高考课标全国卷Ⅲ)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 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 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 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 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解析:选 A。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正确分析明朝雇工与雇主关系的变化。明朝雇工由百 年以前“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到“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的变化,反映了雇主 与雇工之间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导致此种变化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商品经济对社会 经济生活领域日益深刻的渗透,则是最重要的原因,故 A 项符合题意。这一变化反映的是 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而不是强化,与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无关,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在材料中也没有体现,故排除 B、C、D 三项。 3.(2015·高考课标全国卷Ⅰ)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 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 扩大。这反映出(  ) A.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 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 C.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 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 解析:选 A。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材料中的“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 些民间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等信息,反映了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 响力的上升,故 A 项正确;B 项材料中有所反映但不是材料的主旨;C 项结论无法从材料 中得出;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统治思想不可能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D 项说法错误,故排除 B、C、D 三项。 4.(2015·高考课标全国卷Ⅱ)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 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  ) 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 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 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 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 解析:选 B。明成祖时期国家早已统一,故 A 项错误;迁都有利于跨区域贸易的发展, 明清时期出现了以徽商和晋商为代表的商帮,故 C 项错误;南宋时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 这种经济格局一直到明清时也未改变,故 D 项错误。 5.(2014·高考课标全国卷Ⅱ)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 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这表明交子(  ) 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 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 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 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解析:选 A。据题意“富民十六户主之”“以便贸易”可知交子可以作为民间贸易凭证, 故选 A 项。交子产生之后由于富者“不能偿所负”才出现商业纠纷,B 项错误;题干没有 体现富商地位的提高,故 C 项错误;交子产生于蜀,题干没有体现出交子在全国的流通, 也没有涉及经济重心的南移,故 D 项错误。 单元总结提升 【单元概览】 一、宏观上掌握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特点 方面 特点 农业生 产模式 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以小农经济为主要生产模式,实行精耕细作 土地 制度 地主土地所有制、小农土地所有制、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多种形式并存 经济 重心 经历了从西向东、从北向南的转移过程,中国社会经济的空间格局不断变化 工商业 作为农业经济的补充而存在,但曾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经济 结构 明朝中后期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孕育出资本主义萌芽 经济 政策 中国古代政府大多都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在明清时期还采取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了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 芽的发展 [针对训练]1.(2017·豫晋冀三省高三调研)俞森的《荒政丛书》卷 5 中记载:“一妇每日 纺棉三两,月可得布二匹,数月之织,可供数口之用,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完官。”材 料表明古代中国(  ) A.重农抑商政策已有所改变 B.稀疏地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C.小农经济并非完全封闭的 D.农业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解析:选 C。材料未涉及重农抑商政策,A 项错误;“资本主义萌芽”体现在雇佣关系 上,材料未涉及,故 B 项错误;“其余或换钱易粟”,表明也与市场联系,故 C 项正确;农 民“或纳税完官”,但未涉及农业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故 D 项错误。 二、古代中国经济重心的变迁 1.古代中国经济发展先后形成过两个重心 黄河流域是我国最早的经济中心,魏晋南北朝时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在南宋至元朝,南 方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北方,到明清时期南方经济重心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并在江南的一些 地方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2.经济重心处于北方的时期 从先秦时期以来到南宋以前。 3.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①中原人口的南迁,不仅为南方地区补充了大量劳动力,也带来了较为先进的生产工具 和技术。 ②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 ③南方自然条件优越,蕴含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 (2)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朝代 表现 特征 魏晋南 北朝 初步形成稻麦兼种、水陆互补的作物体系,耕地面积和产量大幅度提高。农业、 手工业和商业发展 江南得到初步开发 中唐以后 南方经济继续加速发展,逐渐赶上北方 南北经济基本持平 南宋时期 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南方正式成为古代中国的经济重心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针对训练]2.(2017·山西高考考前质量检测)《宋书》记载:“(南朝)地广野丰,民勤本 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郡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 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这反映了当时(  ) A.南方经济逐渐超过北方 B.南方相对安定促进经济发展 C.南方物资供给全国各地 D.南方政治清明带动经济发展 解析:选 B。南方相对安定,北方人口南迁,带来劳动力和先进技术,促进了南方的开 发,故 B 项正确。 三、 明清时期,中国和西方历史的不同走向 中国 西方 经济 农耕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开展工业革命,向工业化国家转变 政治 君主专制统治进一步强化 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资本主义制度逐步确立 外交 闭关锁国 殖民扩张 思想 理学占主导;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 科技 传统科技进入总结阶段,没有发展为近代科技 近代科学产生 [针对训练]3.(2017·广东珠海质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晚明时,中国政治上已明显比西方落后。(清朝)康乾历称“盛世”,但生产力 并无根本性进步,乾隆晚期,国运已现衰象。几百年来欧洲每个世纪都有创造。中西发展趋 势上差异,已十分昭然。 ——陈乐民《欧洲与中国》 材料二 18 世纪末 19 世纪初,历史来到了一个岔路口,英国出现工业革命并且领先于 世界,东西方之间开始逐渐背离,分道扬镳,距离越来越大。 ——彭慕兰《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 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试对中西方社会从 17—19 世纪前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 的不同发展趋势加以比较。 解析:本题考查对比分析能力。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根据所学知识以及鸦片战争前夕, 中西方社会的不同发展趋势,从政治、经济和文化三方面的不同历史发展状况进行对比分析。 答案:政治上:中国明清两朝加强了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而西方逐渐确立起近代 资产阶级代议制。经济上:中国没有产生根本性的变革,仍以自然经济为主,实行“海禁” 与“闭关锁国”政策,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西方则进行了工业革命,经济发生了根本性 的变革,并继续走殖民扩张的道路。文化上:中国在明末清初产生了批判君主专制的进步思 想,但影响并不广泛,明清中国社会的思想仍以理学为主体;西方 17 世纪末以来产生了启 蒙思想,并影响广泛。 史学素养 运用生态史观分析古代中国农业的利弊得失 理论阐释 生态史观主张从地理环境的生态结构出发,运用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与解释人类 文明发展模式。古代中国在特定的地理和社会因素的作用下,形成了发达而牢固的农本经济, 并促使古代中国人很早就对天、地和人的关系进行深入思考,产生了朴素的辩证自然观,构 建了优秀的生态文化,提出了许多生态经济思想,成功地创造了一些生态经济模式、生态生 产技术。 1.生态史观下人类征服自然能力的提高 (1)从制作材料上看:经历了由骨、木、石等直接源于自然的材料到青铜、铁等需要加 工的金属材料的变化。 (2)从制作方法上看:经历了从原始的打制、磨制到金属冶炼、铸造的变化。 (3)从使用的动力上看:经历了从人力到畜力再到自然力的变化。 (4)从农具种类上看:经历了由单一性向多样性的变化。 2.生态史观下“刀耕火种”到“以牛田” “刀耕火种”是中国古代人们在茫茫原始山林中利用火耕手段拓荒营田,进行最基本的 种植经营的一种耕作方式,“刀耕火种”为人类生存、原始农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但对生 态环境的破坏是显而易见的。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采用铁犁牛耕、精耕细作式的农业生产 技术,彰显了人类的进步。 3.生态史观下明清“边际土地”的利弊得失 据估计,宋朝耕地面积为 5.6 亿亩,明朝增加到 8.5 亿亩,清朝又增加至 11~12 亿亩。 在新增加的耕地中,不少是“瘠卤沙冈”“陡绝之地”。这些土地被外国人视为很难开发利 用的“边际土地”。以生态史观分析边际土地的利弊及启示,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开发边 际土地是由于人口增加太快,在农业科技发展水平低的情况下,为了养活这么多人口,只能 采取垦荒的方式。垦荒导致了水土流失、环境恶化。 典题例证  (2017·河北保定摸底)下表为我国夏商周时期使用的部分农具简表,从 中可以看出当时(  ) 时期 整地工具 中耕工具 夏朝 耒、锛、铲、斧 锄、博 商朝 耒、锛、铲、锸、斧、析 铲、博 西周 耒、锛、铲、锸、斧、析、援 铲、罅 A.已经出现铁犁牛耕 B.木石等原始农具已不复存在 C.耕作方式不断进步 D.农业管理经验比较丰富 解析:夏商周时期整地工具和中耕工具种类繁多、层次分明,说明此时期耕作方式注重 精细化操作,故 C 项正确。 答案:C 史学新论 史学界对宋代商业发展的论述 [史界观点] 观点一 “……是宋代以前商品经济发展形势下出现的一种新事物,它扎根于农村商品 经济的基础上,逐步变为沟通城乡的经济纽带,而后把与城市相连的部分变为城市的重要市 区,使宋代城市达到一个新的历史水平,创出了中国古代城市……的新道路。” ——赵宝珠 观点二 费正清和赖肖尔合著的《中国:传统与变革》,关于宋朝的第六章第四节的标 题就是“商业革命”四个字。他们写道,宋朝经济的大发展,特别是商业方面的发展,或许 可以恰当地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这一迅速发展使中国经济发展水平显然高于以前, 并产生出直至 19 世纪在许多方面保持不变的经济和社会模式。 ——摘自樊树志著《国史十六讲》 观点三 宋朝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 的意义。商业革命的根源在于中国经济的生产率显著提高。技术的稳步发展提高了传统工业 的产量。同样,水稻早熟品种的引进,使作物在过去只能一季一熟的地方达到一季两熟,从 而促进了农业发展。此外,宋朝兴修的新的水利工程,大大扩大了水田灌溉面积。据估计, 11 至 12 世纪,水稻产量增加了一倍。 生产率提高使人口的相应增长成为可能,而人口增长反过来又进一步推动了生产。经济 活动的迅速发展还增加了贸易量。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 市。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思考感悟] 观点一主要描述了宋史专家赵宝珠对中国宋代商业发展的评论。(1)作者认为乡村集市 是新事物,是沟通城乡经济的纽带。(2)乡村集市的发展,一方面扩大了城市规模,另一方 面在集市基础上产生了新的城市。 观点二、三是中西方史学家的看法,他们把宋朝的转折点称为一次“复兴”,或者一次“商 业革命”。这种对历史的解读方式不仅令人耳目一新,而且是言之有据的。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