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专题十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作业
专题限时集训(十三) 专题十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一、选择题 1.1952年10月20日,刘少奇受毛泽东委托给斯大林写信称:“中国现在的工业总产值,国营企业已占67.3%,私人企业只占32.7%。……在十年以后……少数资本家可能完全处在社会主义的包围之中。”这表明,中央人民政府( ) A.构建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框架 B.认识到私有制无益于国家的建设 C.有意借鉴苏俄(联)的新经济政策 D.规划了开展社会主义改造的路径 2.1953年,我国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时期,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善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这一发展战略 ( ) A.体现了“一五”计划的主旨 B.平衡了轻、重工业比例 C.优化了工业的整体布局 D.加快了公私合营步伐 3.下表反映了1949—1955年我国私营工业加工订货的发展情况(单位:亿元)。据此可推知,这一时期 ( ) 年份 1949年 1950年 1951年 1952年 1953年 1954年 1955年 加工订货、统 购包销产值 8.11 20.98 43.21 58.98 81.07 81.21 59.35 占比(%) 11.88 28.83 42.71 56.03 61.84 78.53 81.68 自产自销产值 60.17 51.80 57.97 46.28 50.02 22.20 13.31 占比(%) 88.12 71.17 57.29 43.97 38.16 21.47 18.32 A.私营工业的发展为工业化奠定基础 B.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已完成 C.加工订货成为工业改造的主要手段 D.私营工业逐渐失去独立地位 4.1956年,劳动部工资局在调研天津国营企业工资改革时,对当地以质量奖、安全生产奖取代年终双薪制、考勤奖制的做法极为赞赏。这是因为这些措施 ( ) A.有利于节约财政支出 B.提升了工人的责任心 C.有助于改善员工待遇 D.缩小了工人收入差距 5.1960年9月7日,中共中央发出指示:淮河以南直到珠江流域的地区,应当维持平均每人全年原粮180千克,遭灾的地方应当更低些;淮河以北地区的口粮标准,应当压低到平均每人全年原粮150千克左右,东北等一部分严寒地区可以稍高一点。该指示意在 ( ) A.最大限度地缓解经济压力 B.优先满足重工业发展的需要 C.解决自然灾害带来的市场压力 D.为恢复农业提供充足劳动力 6.下表是某学者关于我国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总结。由表格信息可知,该学者试图以此说明 ( ) 在所有制问题上 没有建立纯而又纯的大型国有企业一统天下的所有制结构 在计划经济的组织方式上 表现出了更多的灵活性、有限性和分权性 在工厂的经营管理方式上 强调平等联合基础上的群众动员和民主管理 A.中苏建设模式的本质相同 B.苏联模式对中国影响不大 C.中国的企业管理制度科学完善 D.中国的工业化道路具有独特性 7.1978年,广东清远为克服工业效益低下的状况,率先在国营企业中试点实行“超计划利润提成奖”,立即取得显著成效。到1981年年底,“清远经验”迅速由广东推向全国。这一现象客观上表明 ( ) A.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条件已经具备 B.思想路线转变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保障 C.分配体制改革揭开了经济改革的序幕 D.体制改革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 8.1984年,中共中央在一份文件中说:各地区都要根据本地区资源条件和经济技术条件,拟定自己的农业发展规划,并采取有力措施,保证实现国家规定的农业发展指标。据此可知,这一文件的主旨是 ( ) A.剖析传统经济模式弊端 B.阐明农业规划落实的重要意义 C.肯定农民的生产自主权 D.强调发展农业生产要实事求是 9.从1990年开始,广东、浙江、上海等经济发达的地区先后废除粮票。1993年,绝大多数农产品的价格和经营均已放开,原来的粮食定量配给转变为市场供应,粮票在全国范围内终止流通。这反映出 ( ) A.城乡区域差别完全消除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启动 C.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D.非公有制经济比重显著增加 10.1986年,当山东省某国有纺织厂破产时,数百名纺织女工在厂门口哭成一片。而1995年同城的另一国有纺织厂宣布破产时,大会现场则响起一片掌声。这一变化反映了 ( ) A.市场经济观念逐渐成为社会共识 B.对外开放推动了个体经济的发展 C.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增强企业活力 11.195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将城乡有别的二元户籍制度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2014年以来,中央逐渐改革户籍制度,到2016年9月,普遍取消农业与非农业户口性质的区分。据此分析户籍制度的改革 ( ) A.符合对外开放引进人才的需要 B.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C.有利于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D.导致了城市规模日益扩大 12.下表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的部分数据。据此可知 ( ) 年份 出口额 (百万美元) 进口额 (百万美元) 贸易差额 (百万美元) 对外贸易 总额占GDP 比重(%) 1978年 9750 10890 -1140 9.53 1984年 26139 27410 -1271 17.29 1989年 52538 59140 -6602 24.75 1992年 84940 80585 4355 33.90 1997年 182792 142370 40422 34.13 2004年 593326 561229 32097 59.77 A.中国经济的地位上升 B.中国特色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C.中国积极融入全球化进程 D.外贸在中国经济中占据主导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1980年到1993年,我国财政管理实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体制,简称“分灶吃饭”。1980—1984年,实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体制。1985—1987年,实行“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体制。1987—1993年,实行“多种形式包干制”。1985年,针对地方增收积极性下降和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比重下降的困难局面,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地方实行财政包干办法的决定》,具体包干方法包括“收入递增包干”“总额分成”“总额分成加增长分成”“上解额递增包干”“定额上解”“定额补助”等。财政包干制有利于地方政府根据自身的长远发展来制订合理的经济发展规划和提高财政资金利用效率。然而,地方政府过度看重经济发展的积极性也造成了地区间的恶性竞争和市场分割,地方在与中央的财政博弈中,往往会采取机会主义行为来获取自身利益,财政分权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材料二 在财政包干体制下,税收优惠成为地方招商引资的重要手段,税收调节功能弱和产能过剩严重等一系列问题突出。1993年11月召开的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定改革的总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要求“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而财政包干制并不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不得不进行更加彻底的改革。分税制在提高中央政府财力的同时,也改变了地方政府原有的行为模式。首先,税权划分增强了中央的财政集中度,扭转了中央财政困难局面,增强了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从而显著调动了中央政府的积极性。其次,分税制使地方政府仍具有较高的积极性发展经济,并通过辖区间的经济竞争来推动经济增长等,但是对提供公共服务的积极性不足。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吕冰洋、台航《从财政包干到 分税制:发挥两个积极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后“财政包干制”发展的特点和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分税制改革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财政改革的启示。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侯永禄是一位农民,他坚持写了近60年的日记,真实地记录了自己和村民们的生存经历,折射出一个家庭、一个村庄、一个民族的命运。以下文字节选自他的日记: (1952年春节)我花了一万四千元,割了一千克羊肉招待客人,这是多年来的第一次。农民收入一增加,粮食不但够吃,还有了剩余,心劲越大了。政府一有号召,群众便积极响应。 (1954年8月12日)农业社召开了建社的报名大会,我带头报名入社。刘永康同志便向我谈了让我担任农业社会计的意见,晚上我便参加了建社委员会的会议。从此,我便开始了建社方面的许多具体工作:先登记各入社户的土地亩数,再评定地的肥瘦等级…… (1982年7月19日)上午,巷东头的饲养室门口,人来人往,吵吵嚷嚷,生产队开始评价分牲口、农具等。经大家一致同意,采用抓阄的办法:这对每个人、每一户都是公平的,分得多少、好坏,就看你的运气了。 结合中国现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日记节选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新中国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日记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专题限时集训(十三) 1.A [解析]“中国现在的工业总产值,国营企业已占67.3%,私人企业只占32.7%。……在十年以后……少数资本家可能完全处在社会主义的包围之中”表明中央人民政府明确了工业经济发展的目标,构建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框架,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出私有企业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不断缩小,不能说明私有制无益于国家建设,B项错误;材料体现出私有企业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不断缩小,新经济政策是扩大私有企业生产的比重,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社会主义改造具体路径的信息,D项错误。 2.A [解析]材料表明,1953年开始的大规模经济建设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善工业体系为中心,体现了“一五”计划的主旨,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轻工业及重工业比例关系、工业布局、公私合营的信息,B、C、D三项错误。 3.D [解析]1949—1955年加工订货、统购包销产值占全国私营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迅速上涨趋势,自产自销产值趋于下降,其所占百分比也大幅降低,表明私营工业逐渐失去独立地位,故D项正确。私营工业逐渐萎缩,并非发展,A项错误;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完成于1956年,B项错误;凭材料无法断定加工订货是工业改造的主要手段,C项错误。 4.B [解析]以质量奖、安全生产奖取代年终双薪奖、考勤奖制,能够提升工人的质量、安全生产等责任意识,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奖金制度的变化,不是工资制度、福利制度的变化,也无法判断是否缩小了工人收入的差距,A、C、D三项错误。 5.A [解析]1959—1961年中国遭遇三年严重困难,该指示意在最大限度地缓解经济压力,故A项正确;该指示意在缓解经济压力,不是为了满足重工业发展的需要,B项错误;材料中粮食供应的压力主要是“左”倾错误导致的,C项错误;该指示意在缓解经济压力,普遍降低口粮不利于提供充足劳动力,D项错误。 6.D [解析]“没有建立纯而又纯的大型国有企业一统天下的所有制结构”“平等联合基础上的群众动员和民主管理”“表现出了更多的灵活性、有限性和分权性”,表明除了学习苏联模式,也有许多中国特色的创新实践,故D项正确。材料体现了中苏在建设模式上的不同,A项错误;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建设主要借鉴苏联建设经验,B项错误;改革开放前虽有许多有益探索,但是计划经济的弊端也比较明显,C项错误。 7.D [解析]材料中,广东清远对效益低下的国营企业进行分配制度的改革,有利于调动工人生产积极性,说明体制改革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故D项正确。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条件是在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之后成熟的,A项错误;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已经实现思想路线的转变,B项错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揭开了经济改革的序幕,C项错误。 8.D [解析]“各地区都要根据本地区资源条件和经济技术条件”和“采取有力措施,保证实现国家规定的农业发展指标”,表明这一文件的主旨是强调发展农业生产要实事求是,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传统经济模式弊端、农业规划落实的意义、农民生产自主权的信息,A、B、C三项错误。 9.C [解析]1990年部分地区废除粮票,1993年粮票终止流通,反映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故C项正确。城乡差距目前仍然存在,A项错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启动是在1984年,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比重变化的信息,D项错误。 10.A [解析]从1986年纺织厂破产时纺织女工痛哭到1995年纺织厂破产时现场响起的掌声可知,这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结果,说明市场经济观念已经成为社会共识,故A项正确。 11.C [解析]材料表明,户籍制度改革取消了农业与非农业户籍的区别,有利于实现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国内户籍制度改革,与对外开放引进人才不符,A项错误;户籍制度改革是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基础上进行的,B项错误;城市规模日益扩大是城市化进程加快的结果,不是户籍制度改革导致的,D项错误。 12.C [解析]材料表明,中国对外贸易的进出口总额和外贸总额占GDP总额的比重都在不断上升,说明中国对外开放不断深入,中国积极融入全球化进程,故C项正确。 13.(1)特点:呈现出阶段性和渐进性;形式多样;明确中央和地方的责权划分。 影响:适应了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需要;调动了地方建设的积极性,有利于地方可持续发展;导致了恶性竞争和市场分割;导致税收调节功能弱化和产能过剩。 (2)原因:财政包干体制的弊端日益显露,不符合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需要;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为了增强中央政府的权威和扭转中央财政困难的局面;为了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答出其中四点、言之成理即可) (3)启示:税收体制要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不断调整;税收体制的调整要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税收体制深刻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答出其中两点、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第(1)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进程、形式、中央与地方责权关系等方面概括;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对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地方积极性、地方竞争、税收功能和产能的影响等方面分析。第(2)问,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财政包干制度的弊端、改革开放的需要、经济体制改革目标、中央权威和财政状况、经济发展等方面归纳。第(3)问,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调整依据、调整目标、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等方面阐述。 14.示例一: 情节:侯永禄在1952年春节用羊肉招待客人。 历史现象:这一情节反映出国民经济的恢复。 概述和评价: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全面崩溃,党和政府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着手进行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到1952年,恢复工作完成。国民经济的恢复,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示例二: 情节:侯永禄报名入社并参与建社工作。 历史现象:这一情节反映出三大改造的进行。 概述和评价:1953—1956年,为适应工业化建设的需要,我国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走集体化道路。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示例三: 情节:农民分到了生产队的牲口和农具等财产。 历史现象:这一情节反映出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 概述和评价: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开展了经济体制改革,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撤销人民公社。改革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快速发展,推动了城市的改革。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以抓住三个时间点提取情节,根据提取的情节指出历史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对历史现象进行概述和评价。如根据“农业社召开了建社的报名大会,我带头报名入社”提取情节:侯永禄报名入社并参与建社工作,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概述和评价。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