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湖南省湘西州凤凰县皇仓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2019-2020学年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体共30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下列思想中,孔子提出的是 A. 无为而治 B. 格物致知 C. 有教无类 D. 存天理,灭人欲 【答案】C 【解析】 孔子作为我国古代知名的教育家,曾经提出了很多在今天还具有积极意义的教育主张,C就是其中的主张,故选C;A是老子的主张,BD均是朱熹的主张,故排除ABD。 点睛:作为古代中国的思想家代表的孔子、老子、墨子、韩非子、董仲舒、朱熹、王阳明、李贽、顾炎武、黄宗羲和王夫之,他们的主张都反映了其时代特征,所以要记忆这些思想家的主张,结合时代背景更好记忆。 2.先秦时期,儒家在治国方略上经历了孔子的“以德治国”、孟子的“仁政”和荀子的“君主的‘德’最重要”等主张。这反映了此时儒家 A. 反对法家的法治主张 B. 追求理想的人治政治 C. 缺乏治国的明确标准 D. 渴望人伦秩序的规范 【答案】C 【解析】 从儒家治国经略的变化来看,当时儒家思想还没有明确的治国标准,故C项正确;A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是道德伦理方面,不是政治,排除。 3.“在孔子看来,人是什么并不重要,关键在于彼此的关系如何。”为此他提出了 A. “尚贤尚同” B. “以德治国” C. “君轻民贵” D “仁者爱人”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结合所学可知,孔子的仁者爱人思想正是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故D项正确;“尚贤尚同”是墨子的观点,故A项错误;“以德治国”是指爱惜民力,反对苛政与刑罚,与题意不符,故B项错误;“君轻民贵”是孟子的思想,故C项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孔子的思想,考查孔子仁者爱人的思想主张。 4.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提出的治理社会的方案是 A. 法治 B. 专制统治 C. 德治 D. 无为而治 【答案】C 【解析】 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中,孔子主张“以德治民”,孟子主张实行“仁政”,二者都是强调统治者要施行德政,故选C;AB是法家思想的主张,D属于道家思想主张,故排除ABD。 5.春秋战国时期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的学派是 A. 道家 B. 儒家 C. 墨家 D. 法家 【答案】A 【解析】 道家思想认为“道”是世界的最高真理,“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道”是宇宙万物赖以生存的依据。故A项正确。儒家思想主张“仁”“仁政”等。墨家主张“兼爱”“非攻”。法家主张改革,提倡法治,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故BCD三项错误。 6.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对促成这一时期文化繁荣的原因概括全面的是 A. 社会大变革 B. 经济的发展 C. 政治剧变 D. 统治阶级的提倡 【答案】A 【解析】 【详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決,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的局面。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是导致当时文化繁荣最重要的原因,故A选项正确;春秋时期,社会急剧变化,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形成导致社会许多问题亟待解決是导致文化繁荣的最重要原因,当时经济的发展只是原因之一,并不全面,故B选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剧变是导致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的直接原因,但并不是当时文化繁荣的最重要原因,故C选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统治阶级的提倡对于各学派的兴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并不是当时文化繁荣最重要的原因,D选项错误。 7.下列提出“君者舟也,庶民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著名论断的思想家是 A. 老子 B. 孔子 C. 荀子 D. 墨子 【答案】C 【解析】 战国时期儒家学派荀子提出“君舟民水”论,故C项正确;其他思想家没有提出该理论,排除。 【点睛】 早期儒学思想比较 时期 代表 主张 地位和影响 春秋 孔子 (1)政治:①思想核心是“仁”;②强调统治者“以德治民”;③“克己复礼”(2)教育:“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首创私学,被后人尊称为“至圣” 战国 孟子 (1)政治:①“仁政”;②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2)伦理:主张“性本善” 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战国时期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荀子 (1)政治:①“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②“君舟民水” (2)伦理:提出“人之性恶” 8.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是哪位思想家的观点 A. 老子 B. 孔子 C. 墨子 D. 韩非子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辩证法的思想,老子属于道家,故A正确。孔子属于儒家,没有辩证法的思想,故B排除。墨子属于墨家,也没有辩证法的思想,故C排除。韩非子,属于法家,没有辩证法的思想,故D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道家 【名师点睛】老子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老子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是老子的代表性思想。 9.道家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列最能体现道家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的是 A. 老子“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B. 庄子“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 C. 老子“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D. 庄子“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 【答案】D 【解析】 【详解】D项的意思为“不用心智去损害大道,也不用人为的因素去干预自然”,这反映了庄子不干预自然,崇尚无为的思想,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A项意思为“天地无所谓仁或不仁,它看万物和那个丢掉的草狗一样”。表明老子认为天地看待万物是一样的,不对谁特别好,也不对谁特别坏,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意为“桂树可以食用,所以被人砍伐,漆树可以用,所以被人割皮。人们都知道有用的用处,哪里知道无用的用处啊!”这句话反映了庄子无用之用的思想,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意为“有与无互相生成,难与易相辅相成,长与短相互体现,高与下相互出入”,这反映了老子认为事物是相对的。不符合题意。排除。 10. 儒家思想是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它开始成为封建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是在 A. 战国 B. 秦朝 C. 西汉 D. 明朝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考点: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百家争鸣 11.儒家学说到了汉代被赋予新的含义,即 A. 君权神授 B. 独尊儒术 C. 实行仁政 D. 人定胜天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西汉董仲舒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提出了“君权神授”思想,将儒学神化,为儒家学说赋予了新的含义。故答案为A项。B项,“独尊儒术”是对儒学的地位的确立,并未对儒家学说赋予新的含义,排除;CD项,战国时期,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荀子提出“人定胜天”,与材料中“汉代”不符,排除。 【点睛】推断(理)型选择题解答时一般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 12. 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之所以受到汉武帝的推崇,主要是因为它 A. 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B. 有利于加强民族关系 C. 有利于国家统一和加强专制统治 D. 有利于文化教育的发展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宣扬君权神授和天人感应,有利于神化封建统治,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还主张大一统,所以,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之所以被汉武帝接受,主要是因为它有利于巩固统一和加强专制统治,C项正确,ABD都与题意不符,排除。所以选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影响 13.汉武帝“用主父偃谋,令诸侯以私恩裂地,分其子弟……”和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都体现了怎样的思想 A. “君权神授”思想 B. “大一统”思想 C. 反专制思想 D. 理学思想 【答案】B 【解析】 汉武帝实行“推恩令”,主要是加强中央集权,体现出“大一统”的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思想统一服务于政治统一的需要,故B正确;“君权神授”思想是符合君主专制的需要,故A错误;材料是加强专制,故C错误;理学是宋代出现,故D错误。 点睛:汉武帝时代,董仲舒吸收道家、阴阳家等思想,改造儒学,儒家思想适应了政治统一和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儒学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14.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思想多元化;秦代“定法家于一尊”;西汉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而思想界形成了大一统局面。这一变化过程反映了 A. 中国社会的大变革 B. 文化专制统治日益加强 C. 中国从分裂走向统一 D. 儒家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思想领域从多元走向单一,反映出政治领域的变化,思想的统一适应了政治统一的需要,故C项正确。 A项只适合于春秋战国时期,与秦汉阶段特征不符,故错误。B项文化专制与秦汉时期的阶段特征不符,故错误。秦朝时期以法家思想治国,而不是儒家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故D项错误。 点睛:抓住材料关键信息“百家争鸣”“秦代‘定法家于一尊’”“西汉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结合政治统一与思想统一的关系分析材料即可知道答案。 15.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是 A. 李贽 B. 孟子 C. 朱熹 D. 程颢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朱熹总结了北宋以来的理学成就,在历史上被誉为一代儒学宗师,他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成为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答案为C;李贽批判传统,否定理学正统理学思想,不能算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A错误;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不是宋明时期人,排除B;程颢是宋明理学的开创者,与朱熹相比不能说是理学集大成者,说程颢是宋明理学的代表不是最佳答案,D错误。 16.“先生游南镇,一友人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关?’先生回答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这位先生应该是 A. 董仲舒 B. 朱熹 C. 王阳明 D. 顾炎武 【答案】C 【解析】 【详解】王阳明思想的核心是致良知,认为良知即是本心,即是理,材料体现王阳明强调人主观感受的思想,故选C。董仲舒思想属于客观唯心主义思想,排除A;朱熹认为理生万物,属于客观唯心主义思想,排除B;顾炎武没有从哲学上探讨世界的本原,排除D。 17. 宋代,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间的伦理纲常。这个新的角度是 A. 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 B. 从天人感应出发 C. 从万物本源出发 D. 从人的本性出发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察宋明理学的知识。自宋初开始,众多儒家学者致力于儒学经典的重新诠释。他们在排拒佛、道的同时,融合佛、道思想,将儒家的伦理、政治学说提升到哲学思辨的高度,就宇宙本源问题展开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创成一个以“理”为核心的更加精致完备的新儒学体系——理学。故选C。A项是辩证法思想,属于道家老子的思想;B项是董仲舒的思想;D项是明清进步思潮。 考点:宋明理学 点评:宋明理学是儒家学说在宋明时期的新发展。主张理是世界的本源,体现在人身上是要求人们遵循儒家伦理道德,方法论上强调格物致知或者发明本心致良知,包括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两大派。宋明理学的影响也需要掌握。 18.理学家普遍倡导“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齐家平天下”的功名论,其根本出发点是 A. 修身养性,提高个人修养 B. 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 C. 规范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和谐 D. 树立理学的统治地位 【答案】C 【解析】 【详解】针对五代以来传统社会道德败坏,理学家为规范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和谐而提出理学,故C项符合题意;宋明理学的理论固然能够提高个人修养,但这并不是宋明理学所倡导的根本出发点,故A项不符合题意;“经世致用”的思想由明末清初思想家提出,与题干不符合,故B项不符合题意;理学的统治地位得以确立是因为其符合统治阶级政治上的需要,不能成为宋明理学所倡导理论的根本出发点,故D项不符合题意。 19.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其体现的主旨是 A. 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 B. 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 C. 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 D. 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人物“程颢”可大致推测本题考查方向为“程朱理学”,根据材料“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可知程颢认为“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主张通过探究世间万物来求理,B选项符合题意。孟子和庄周思想含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成分,A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C选项排除。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属于老子的思想,D选项排除。 20.“饥来吃饭倦来眠,只此修行玄更玄。说与世人浑不信,却从身外觅神仙”。与该诗的观点最相近的是 A. 格物致知 B. 心即理也 C. 经世致用 D. 存天理,灭人欲 【答案】B 【解析】 材料强调修行的根本不在身外而在自身,修行应该顺其自然,不为外物所动;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是王阳明心学的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B 项心即理也,属于心学观点,B项正确。“格物致知”、“存天理、灭人欲”属于程朱理学的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与材料不符,排除AD。经世致用是明末清初之际,针对宋明理学空谈心性的弊端提出的,与王阳明心学的主张不同,排除C。 点睛:解决本题关键是弄懂材料观点,接着结合材料的观点找出与材料观点相一致的选项即可,最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信息“饥来吃饭倦来眠,只此修行玄更玄。说与世人浑不信,却从身外觅神仙”,运用王阳明心学的内容逐一分析即可。 21.有诗云:“闽风生女半不举,长大期之作烈女。婿死无端女亦亡,鸩酒在尊绳在梁。女儿贪生奈逼迫,断肠幽怨填胸臆。族人欢笑女儿死,请旌籍以传姓氏。三丈华表朝树门,夜闻新鬼求返魂。”这首诗猛烈抨击了 A. 纲常礼教对女性的残害 B. 宗法血缘关系的桎梏 C. 士族门阀森严等级制度 D. 法家的严刑峻法思想 【答案】A 【解析】 由材料“闽风生女半不举,长大期之作烈女……女儿贪生奈逼迫,断肠幽怨填胸臆”“夜闻新鬼求返魂”,体现了纲常礼教对女性的残害,故选A;材料没有体现宗法血缘关系的桎梏,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士族门阀森严等级制度或法家的严刑峻法思想,排除CD。 22.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的思想家是 A. 黄宗羲 B. 王阳明(守仁) C. 朱熹 D. 董仲舒 【答案】B 【解析】 【详解】黄宗羲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他在政治上批判君主专制,经济上主张工商皆本,没有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的主张,故排除A项;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的思想家是王阳明,故选B项;朱熹提出的是“格物致知”,董仲舒提出的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题意主旨不符,故排除C、D项。 【点睛】知行合一,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这是由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来的。 23. 清风吹动旗幡,一人说是风动,一人说是幡动。禅宗六祖慧能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两位的心动。在世界本原问题上,与慧能的观点有相似之处的思想家是( ) A. 孔子 B. 程颢 C. 朱熹 D. 王阳明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范围是宋明理学,简单题目。王阳明是心学的代表人物,主张“万物皆在我心”,主张内心反省,和材料六祖慧能的思想异曲同工。 24.以下明末清初思想家的主张,属于顾炎武思想的是 A.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B. “天下为主,君为客” C.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D. “凡为帝王皆贼也” 【答案】C 【解析】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是李贽的思想,故排除A;“天下为主,君为客”是黄宗羲的主张,故排除B;“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顾炎武的思想,故选C;“凡为帝王皆贼也”是唐甄的思想,故排除D。 点睛:这一题考查明清之际的反封建民主思想。 明清时期封建君主专制强化,封建制度衰落,是民主思想产生的政治原因;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是其产生的经济原因。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反对封建专制,重视手工业、商业,批判继承传统儒学,这些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作用。 25.“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随子”这是封建社会里束缚女性自由的纲常信条,对此持明确反对态度的人物是 A. 孔子 B. 董仲舒 C. 朱熹 D. 李贽 【答案】D 【解析】 李贽认为儒家经典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是非标准应因时而定,强调人正当的私欲。因此对传统纲常信条持反对态度的应当是李贽。故答案为D项。其他三位思想家极力维护儒家正统思想,排除ABC项。 点睛:明清之际,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以个性解放为核心、反映出社会需要的早期启蒙思潮悄然滋长。本题也可从时代背景上分析,确定答案。 26.儒家思想一直处在不断发展中,下列哪项主张具有民主启蒙色彩 A.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 制天命而用之 C. 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D. 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答案】D 【解析】 【详解】“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是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的主张,具有民主启蒙色彩,故答案为D项;A项反映的是孟子“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B项反映的是荀子的唯物思想,C项反映的是董仲舒的新儒学,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27.李贽推崇反礼教的《西厢记》和《拜月亭》,欣赏不受儒学束缚的司马迁、李白和苏轼。此外,他还提倡以鄙俗浅白的口语反映百姓生活。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李贽的离经叛道的个性 B. 商品经济的发展 C. 理学对人们思想束缚 D. 抑商政策的松动 【答案】B 【解析】 根据题干“李贽推崇反礼教的《西厢记》和《拜月亭》,欣赏不受儒学束缚的司马迁、李白和苏轼”“提倡以鄙俗浅白的口语反映百姓生活”等信息可知李贽反礼教、反传统的精神和提倡生活的世俗化,这些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商品经济的发展的结果,B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李贽的离经叛道的个性,其个性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产物,排除A。题干信息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理学束缚的打破,排除C。 题干强调李贽反礼教、反传统的精神和提倡生活的世俗化,与抑商政策的松动无关,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B。 28.明清之际是一个“天崩地裂”的时代。“一些最敏锐的心灵”进行了一场痛定思痛的反思。下列哪项属于其反思后的主张( ) A. “天人感应” B. 天下者,非一姓之私也 C. “存天理,灭人欲” D. “以法为本”、“法不阿贵” 【答案】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是董仲舒的思想主张;B是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李贽的思想主张;C是宋明时期理学家的主张;D是春秋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主张。所以应选B。 29.黄宗羲和顾炎武、王夫之等人是明末清初中国民主思想萌芽的代表人物,他们的进步思想最能体现时代发展趋势的是 A. 经世致用 B. 天下兴亡,匹夫有贵 C. 工商皆本 D. 天下为主,君为客 【答案】C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四个选项都体现了明清时代发展的趋势,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最能体现这一趋势的是经济上的工商皆本,故C项正确;ABD都是政治和意识形态层面的,故错误。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把握设问“最能体现时代发展趋势”, 解题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中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来考虑即可。 30.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怀种族之奇耻,究兴亡之要因,于是排斥夷狄,批评专制”。这一观点表面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A. 从明亡中反省君主专制 B. 认识到改朝换代的必要性 C. 主张民主,反对君主专制 D. 反对排斥夷狄的落后思想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了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从明朝灭亡、汉族亡国中反思君主专制之害,从而进一步提出了限制君权的各种设想,故A项正确;材料主要说明从明朝灭亡、汉族亡国中反思君主专制之害,并不是强调改朝换代,排除B;三大思想家批判君主专制,而不是反对君主专制,同时没有提出民主思想,排除C;材料反映了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排斥夷狄的思想,并非反对排斥夷狄,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明清之际儒家思想,考查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的共同点,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分析理解的能力。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粮食充足),兵足(兵力充足),民信之(百姓信任)。”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而不立(不取得老百姓信任难以立足)。” ——《论语》 材料二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 材料三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荀子》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孔子认为治理国家最关键的措施是? (2)材料二主要反映了孟子的哪一观点? (3)概括三则材料反映的基本思想并分析其历史意义。 【答案】(1)取信于民。 (2)“民贵君轻” (3)都反映民本思想。正确认识到君与民的关系,为后世统治者调整政策、缓和阶级矛盾提供了借鉴;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一“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而不立(不取得老百姓信任难以立足)。”可知孔子认为取信于民,才是治理国家最关键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可以总结出孟子的思想是民贵君轻。 (3)思想:根据材料一“足食(粮食充足),兵足(兵力充足),民信之(百姓信任)。”,材料二“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材料三“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等信息可以从民本思想角度归纳。意义:根据所学通过民本思想使统治者认识到君民关系,从缓和阶级矛盾,促进社会稳定发展方面进行分析其积极意义。 32.黄宗羲继承了早期儒家的民本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意为“众多”)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孟子•尽心下》 材料二 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诚不为过也。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仇,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材料三 (黄宗羲的)理念,比孟子之说代表一种合乎民主的思考,近代民主政治所努力的,就是要把这个理念变成事实,使人民成为国家的真正主人。……梨洲的民本思想,已为中国走向民主的历史,创造了新的条件,只是在十七世纪还不能开花结果。 ——韦政通《中国思想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概括孟子、黄宗羲的基本主张,并指出二者相同点。 (2)据材料二,指出黄宗羲评价古今君主优劣的标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黄宗羲思想产生的经济根源。 (3)据材料三,指出黄宗義思想的进步性。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在十七世纪还不能开花结果”的原因。 【答案】(1)主张:民贵君轻;天下为主君为客。 相同:以民为本。 (2)标准:是否以天下为主。 根源:商品经济发展。 (3)进步:带有民主色彩,为中国走向民主的历史创造了条件。 原因:封建君主专制加强: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程朱理学的束缚。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孟子和黄宗羲的进步思想。 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概括出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根据“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概括出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第二小问,依据材料得出以民为本。 第(2)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古者以天下为主”“为天下之大害者”归纳得出。第二小问,依据所学明清进步思想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在思想上的反映得出。 第(3)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为中国走向民主的历史,创造了新的条件”得出。第二小问,从政治、经济和思想三方面分析。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