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2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专题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备战2021年高考历史之纠错笔记系列(原卷版)
下图为我国在“一五计划”时期各部门的投资比例图(单位:%)。其中轻工业、重工业之间的投资比例约为 1:9。“一五计划”的投资比例 A.导致工业布局趋于合理 B.有利于奠定国家工业化的基础 C.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D.导致经济建设出现“左”倾错误 【错解】C 【错因分析】本题易错的原因是不能全面理解“一五”计划。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工业基础薄弱,生产 力水平低下,为了改变这一状况,中共制定了一五计划,即优先发展重工业,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 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一五计划使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解答本题时,如果一味的用惯性思维来理解问题,或者对一五计划的理解有偏差,就会出现错选。 【正解】B 【解题思路】根据图示和所学知识可知,“一五”计划期间,我国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了国家工业 化的基础,故 B项正确。材料强调“一五计划”的投资比例有利于奠定国家工业化的基础,没有涉及工业布 局的信息,排除 A。“一五计划”期间,国民经济协调发展,排除 C。经济建设出现“左”倾错误是在 1958年 之后,与“一五计划”时间不符,排除 D。 易错点击 全面认识“一五”计划 1.特点 (1)改造与建设并举(或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并举)。 (2)工业化建设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并举。 (3)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强调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 (4)渐进性和长期性。 (5)一体(主体:工业化)两翼(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相辅相成。 2.实质:既是我国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又是国家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 改造的开始。 3.成因 (1)从历史原因看,我国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 (2)从现实的需要看,我国处于帝国主义的军事包围之中,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尤其是增强 国防实力。 (3)从世界经济发展的经验看,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国家,工业化的速度都比较快。社会主义苏联迅速实现 工业化的经验中,也是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 (4)从各行业关系看,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即时巩固 1953年,我国漫画家米谷创作了下图漫画,该漫画意在 A.宣传对民族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获得胜利 B.揭示重工业发展对国家工业化的重要意义 C.指出“一五”计划使中国实现了国民经济军事化 D.说明社会主义建设使中国成为“世界工厂”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建设。漫画反映的是工业方面——飞机、坦克、大炮等方面取得 成就,A与漫画反映的主旨不符,故排除。漫画中显示的都是工业产品,而且都是重工业产品,且从漫画 中可以看出这些产品都是从大的厂房群中出来的,这些厂房群都有大烟囱,符合重工业的特征,再联系 1953 年的时间点可知,当时强调发展重工业,所以,该漫画是在揭示重工业发展对国家工业化的重要意义,故 选 B。从材料中不能看出国民经济军事化,故排除 C。D说法明显错误,排除。 【答案】B 易错点 2 不能准确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5.下面为 1958~1960年安徽省太和县大豆种植面积与产量变化表。其变化的结果是 A.对外贸易遭受严重损失 B.农业落后粮食单产逐年下降 C.忽视客观经济规律造成困难 D.“大跃进”强调大炼钢铁 【错解】B 【错因分析】本题易错的原因是不能准确获取表格信息,没有对表格整体数据信息进行对比提取,就凭主 观想象不假思索选择 B。解答此类表格数据类试题时需要横看、竖看,看表格元素构成、看数据变化趋势。 从第二行每亩单产量可以看出并不是逐年下降的,1959年比 1958年要高。 【正解】C 【解题思路】由材料时间信息可知,此时处于大跃进、人民公社化时期,由此可知,材料中大豆产量和面 积的减少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有关,C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大豆产量变化,A与材料无关;B说法与 表中数据不符;材料反映的农业方面,D与材料无关。 易错点击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及带来的经验教训 1.特点 (1)“大跃进”的主要特点是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具体表现为经济建设中的高指标、瞎 指挥、浮夸风等。虽然它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面貌的愿望,但忽视了客观的经 济规律,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是“左”倾错误在经济领域的表现。 (2)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主要特点是“一大二公”,人民公社化运动犯了生产关系严重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 的错误,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是我国农村经济建设探索中的一次重大失误。 2.经验教训 (1)“大跃进”的经验教训在于: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缺乏认识,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和艰 巨性缺乏必要的思想准备,对冒进思想在建设中所带来的危害认识不足;必须处理好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 的关系,否则会严重挫伤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2)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经验教训在于:要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不能混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两个不同历 史阶段,不能片面追求公有化程度,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也不是社会主义。 即时巩固 在某一时期,江苏某地出现了群众成群结队争着卖鸡,挤不上卖就急得直哭,说是再带回去就要归公了;甚 至有一户社员烤了二斗粮食的饼子,怕办起食堂后粮食要归公。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社会主义改造引起群众的抵制 B.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思想混乱 C.“大跃进”挫伤群众生产积极性 D.“左”倾错误受到人们自觉抵制 【解析】本题考查人民公社化运动。人民公社的特点就是一大二公,“公”就是一切财产上交公社。材料反 映了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为避免财产被充公,江苏某地出现的一些特殊现象,故选 B。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没有办公共食堂,排除 A;材料反映的不是“大跃进”,排除 C;D不是材料所述现象出现的原因。 【答案】B 易错点 3 不能全面认识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有人把我国建国后农村土地政策归纳为四个步骤:给农民土地——土地收归公有——给农民土地经营权 ——种地给农民补贴。这种变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以增加农民收入 B.满足农民土地要求,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C.农业是关乎社会和谐和经济发展的基础 D.调整农村生产关系,以促进生产力发展 【错解】C 【错因分析】本题易错的原因是不能准确理解农村土地政策调整。没有看清设问要求“本质问题”。C是农 业问题的重要地位,但是无法反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的形式等)这一根本问题。材料中反映的土地政策的四次调整均是对生产关系的变 革。 【正解】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信息的概括能力。注意提干要求中“本质问题”,题干中所述的四个不同阶 段是在不同历史阶段下实行的农村土地政策,“给农民土地”在建国初期实行;“土地收归公有”在社会主义三 大改造中实行;“给农民土地经营权”在改革开放后进行;“给农民种地补贴”在当今。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 识不难发现,我国建国后农村土地政策经历过多次调整,但每次调整的共同点是调整农村生产关系,解放 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以促进农村的生产力发展,解决好我国的三农问题。A、B、C三项均是历史事实,不 是本质,故选 D。 易错点击 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变革 1.土地改革(1950—1952年) 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变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土地归农民个人私 有。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2.农业合作化(1953—1956年) 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将土地等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实行集体经营,进一步提 高了农业生产能力,农村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 3.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1978年) 主观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生产资料公有化程度,片面 强调“一大二公”,产品分配上实行平均主义,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积极性,给社会 主义建设带来严重困难。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的经验教训,做出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决策, 在农村坚持土地公有制,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 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即时巩固 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说:“(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 通过大规模地动员劳力,实现了农业奇迹;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尽管在类型上二者十分 不同……来提高农业生产率。”这两个时期改变组织的方式分别是 A.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B.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合作化运动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大跃进”运动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毛泽东利用人民公社化运动,试图以大规模生产的方式提高生产效率;邓小平实 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得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故 B项正确。A项符 合毛泽东探索农业生产发展的史实,与邓小平主张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符,排除。合作化运动不是 以大规模生产的方式提高生产效率,与题意不符,排除 C。“大跃进”运动是指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 与材料强调“通过大规模地动员劳力,实现了农业奇迹”不符,排除 D。 【答案】B 易错点 4 对建国以来工业经济体制的三次重大调整认识不清 1979年 6月 25日《人民日报》上刊登了“新中国第一个生产资料广告”(见下图),该广告的刊登表明 A.农村改革对企业改革的影响 B.中国对外贸易日趋频繁 C.政府对经济改革的积极推动 D.对外开放深入四川地区 【错解】A、B或 D 【错因分析】本题易错的原因是对建国后我国工业经济体制的调整认识不清。解答本题首先得看懂图片信 息,抓住图片中的文字“承接国内外拥护直接订单”和题中时间“1979年”进行分析,可知此时中国正在 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然后结合《人民日报》上刊登可推出 C项符合题意。如果学生对图片信息把握不到位, 就会错选其他选项。 【正解】C 【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材料没有反映农村改革对企业改革的影响,排除 A项;仅 从材料中的广告不能看出对外贸易日趋频繁,排除 B项;据材料《人民日报》刊登广告可知政府在推动改 革,故 C项正确;1979年对外开放还没有深入四川,排除 D项。 易错点击 建国后工业经济体制的三次重大调整 1.第一次 建国初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前,从建立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向高度集中、 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 (1)原因:照搬苏联模式;中共缺乏经济建设的经验;主观上追求“一大二公”,急于完成工业化。 (2)核心内容: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片面追求工业发展的高速度。 (3)结果:这种体制在建国初期对于恢复国民经济、发展工业建设曾起到积极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它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使企业失去了活力。 2.第二次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从计划 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 (1)原因:党中央总结了建国以来工业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特别是吸收了“文化大革命”的教 训,并借鉴外国经验,决定对工业经济体制进行改革。 (2)核心内容: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企业管理方式,实行政企分开等。 (3)结果:增强了企业活力,解放了生产力,工业得到发展,成就举世瞩目。 3.第三次 从 20世纪 90年代以来,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 (1)原因:党中央在认识国情和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决定加快经济体制改革,把企业推 向市场。 (2)结果: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使经济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 即时巩固 如图是 1978~1996年间我国国有企业工业总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变化情况。示意图中的比重变化 说明 A.国有企业改革的成效显著 B.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深入 C.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快 D.国有工业破产的数量增多 【解析】材料信息显示 1978-1996年,国有企业工业总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不断下降,这与实行经 济体制改革、部分国有企业转化为国家控股或私有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得到较快发展有关,故 A正确;图 表反映我国国有企业工业总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主要和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相关,对外开放并 非主要原因,排除 B;材料反映的是国有企业工业总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无关, 排除 C;国有企业工业总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不断下降,是经济体制改革,部分国有企业转化为国 家控股或私有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并非国有工业破产的数量增多,D错误。 【答案】A 易错点 5 不能全面认识新时期中国的对外开放 浦东开发开放后,中央政府先后于 1990年、1992年和 1995年 3次比较集中地赋予一系列特殊政策,给予 上海更大的资金支持和自主审批权。这些政策充分体现了 A.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形成 B.浦东是中国最早开放的地区 C.中国完全融入了全球化大潮 D.改革开放中的先行先试特点 【错解】A 【错因分析】本题易错的原因是不能全面认识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本题比较简单,学生只要能够掌握对 外开放的相关内容如最早开放的地区、特点等以及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形成的表现等即可答对。 【正解】D 【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市场经济初步 形成是在 21世纪初,不符合材料内容,A项不正确;中国对外开放最早的地区是广东和福建,B项表述不 符合题意;C项说法太绝对,排除;材料强调“先后”“3次”给与上海优惠,这体现了先行先试特点,D 项符合题意。故选 D。 易错点击 正确认识我国的对外开放格局 1.含义:对外开放是指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遵循平等互利、互守信用的原则,同世界各国发 展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它是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 2.原因 (1)为适应生产社会化、国际化和全球化的要求。 (2)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3)是总结我国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结果。 3.目的:解放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4.特点: (1)全方位:全面对外开放,对全世界开放。不论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发达国家还是发 展中国家都实行开放政策;不仅在经济建设方面坚持对外开放,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也坚持对外开放。 (2)多层次: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经济开放区、沿边和沿江地区以及内 陆省会等不同开放程度的各种形式,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放。 (3)宽领域:对国际商品市场、国际资本市场、国际技术市场、国际劳务市场的开放,把对外开放拓宽到 能源、交通等基础产业以及金融、保险、房地产、科技教育、服务业等领域。 即时巩固 下表数据的变化主要说明我国 时间 直接利用外资额(亿美元) 对外直接投资额(亿美元) 差额(亿美元) 2011年 1160 600 560 2012年 1117 772 345 2013年 1176 902 274 2014年 1196 1029 167 2015年 1263 1180 83 截至 2016年 11月 1138 1617 -479 A.利用外资规模呈下降趋势 B.对外开放呈现跨越式发展 C.逐步融入世界经济的步伐 D.对外贸易逆差呈增长趋势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根据表格中的直接利用外资额可以看出,利用外资规模 总体呈上升趋势,故 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对外开放呈现跨越式发展,故 B项错误;根据表格内容可知, 中国利用外资额和对外投资额都在上升,说明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密切,逐步融入世界经济的步伐,故 C 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投资情况,与对外贸易无关,故 D项错误。 【答案】C 【记忆点一】建国初期我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过程及这一时期存在的经济成分 1.过程 (1)实施并完成“一五”计划,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基础。 (2)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 制,从而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 2.经济成分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五种经济成分,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 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其中,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是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过渡的形式;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私 人资本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过渡的形式。 社会主义经济主要指通过没收官僚资本而形成的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掌握了主要的经济命脉,居于领导 地位。个体经济即以农业、手工业为主体的个人经济,是国民经济有益的补充。 新民主主义社会要继续发展,就要不断壮大国营经济,同时逐步将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改造为社会主 义经济,使社会主义经济成为我国的经济基础。 【记忆点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的原因、特点及实质 1.原因 (1)人民公社体制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2)农业生产发展十分缓慢,严重影响了国家的现代化建设。 (3)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方针。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性质及其实行具有群众基础。 2.特点:它以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为前提,坚持了农村的社会主义制度;它把统一经营和家庭分 散经营有机结合起来,既发挥了集体统一经营的优越性,又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它是在党的领导下 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伟大创举。 3.实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质上是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的调整,是从根本上解放农村生产力。 【记忆点三】对经济体制改革的认识 1.必要性: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一直实行高度集中、高度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体制在新中国成立 初期曾起过积极作用。但这种体制存在着严重弊端,阻碍了生产力的继续发展,所以必须改革原来的经济 体制,才能使社会主义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2.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3.本质: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4.内容 (1)在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废除了严重阻碍生产力发 展的人民公社体制。 (2)在城市主要是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把所有权与经营权 分离,扩大企业自主权。 5.意义:经过改革,大大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城乡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国民经济有了很大的 发展。 【记忆点四】全面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从原因上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实践发展的客观要求。 (1)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20世纪 50年代所建立起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强调国家对整个经济 活动实行高度集中管理,其弊端越来越明显,日益制约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2)改革实践的必然选择。30多年的改革实践证明,要使社会主义经济充满生机和活力,就必须充分发挥 市场机制的作用,从根本上破除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 (3)理论探索的科学结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形成了邓小平理论。 2.从特点上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有机融合。具体表现为: (1)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 展,不同经济成分还可以自愿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 (2)分配制度上,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3)宏观调控上,国家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与 市场两种手段的优势。 3.从实践意义上看:这是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2)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加速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有利于促进社 会共同富裕。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我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重要举措,有利于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记忆点五】理解新时期中国对外开放中“点、线、面、全、多、宽”的含义 1.“点”是指经济特区。经济特区是中国开放时间最早、开放层次最高的地区。经济特区的成功产生了强 烈的辐射作用,引来开放的高潮。 2.“线”是沿海开放城市和沿海经济开放区。到 1992年,沿海经济开放区已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了沿海 经济开放地带。 3.“面”是指我国对外开放由沿海地区、经济特区向内地延伸。 4.全方位:指对世界所有类型的国家开放。我们坚持在平等互利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上所有国家和地区 发展多种形式的双边和多边的经贸合作关系。 5.多层次:指对外开放经历了由东到西、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沿海到内地逐步推进的过程,形成了全 国性的以沿海开放地带、沿江开放地带、沿边开放地带和内陆省会城市为代表的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 6.宽领域:指我国不仅在经济领域对外开放,也在科学、教育、文化等领域开放。 【记忆点六】近代中国的对外开放与现代中国的对外开放的区别 1.背景不同:近代史上的中国是被英国的“坚船利炮”打败后被迫开放的,现代中国的开放是在综合国力 日益增强的前提下主动实行的。 2.内容不同:近代史上的“开放”是以西方列强的武装侵略为手段的,后又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迫中国开辟 通商口岸、降低关税等;现代中国的开放是按照平等互利原则同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合作与 交流,目的是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 3.影响不同:近代史上的“开放”便利了外国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侵略,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 建社会,虽然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向西方学习思潮的出现,但是中国却沦 为西方列强的原料产地、商品倾销地和投资场所;现代中国的开放能够大大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的进程,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4.性质不同:近代史上的“开放”是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产物;现代中国的开放是党中央、国务院为使我 国进一步融入经济全球化,加速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一、选择题 1.(2018年新课标全国Ⅰ卷)如图是 1953年的一幅漫画,描绘了资源勘探队员来到深山,手持“邀请函”叩 响山洞大门的情景。这反映了当时我国 A.已经初步改变工业落后局面 B.开始进行对矿产资源的开采 C.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D.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在展开 2.(2018年新课标全国Ⅱ卷)如图为 1956年的一幅漫画《两把尺》(画中字:“奶奶的尺——量布做新衣。 阿姨的尺——测量祖国,建设社会主义。”)该漫画反映了 A.社会主义建设以工业化为中心 B.女性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 C.人民公社化运动蓬勃开展 D.城乡差别发生根本性改变 3.(2018年海南卷)1949年后很长一段时间,中国人出境多限于公务。80年代中国出境旅游兴起,旅游目 的地逐步由东南亚扩大到世界各地,据统计 2017年出境游超过 1亿人次。这一变化主要反映的是我国 A.进出口贸易增长 B.改革开放成效显著 C.公务出境人数减少 D.人民文化水平提高 4.“一五”计划期间,为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中央正式成立国家计划委员会,各省、市人民政府的财 经委担负计划任务,综合编制自身计划,受国家计划委员会指导,而区、市财委的计划局受同级财委和上 级计划机构的双重领导。这一体系的形成 A.有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 B.有助于新生政权的巩固 C.为工业化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D.标志着国家机构改革的开始 5.下图漫画题为《敬祝进步》,骑自行车身着“1953”工作服的劳动者,将写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接力棒, 交给骑摩托车身着“1954”工作服的劳动者。该漫画反映了 A.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 B.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已基本确立 C.国有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扩大 D.人民对一五计划的建设热情高涨 6.下图为 1952年与 1957年中国农业经济主要数据对比,1957年中国农业经济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农业耕作工具的改进 B.农业合作化的推动 C.“包产到户”的推广 D.“南方谈话”的发表 7.正确的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有利于解放农村生产力,提高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推动社会主义 建设的发展。建国以后,我国在农村先后进行了四次生产关系的调整,其中,属于建立社会主义生产资料 所有制变革的是 A.土地改革 B.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8.2008年,有研究人 1员作了“农民眼中的农村改革三十年——基于安徽省 16市农村千人问卷调查”,下 图显示了农民对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的评价结果。它说明 A.安徽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发源地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需要调整完善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遭受严重的挫折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非常适合国情 9.《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规定:特区企业雇用的职工,由该企业按其经营的要求进行管理,必要时可以 解雇,其手续按照劳动合同的规定办理。这一规定有利于 A.推进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建立 B.增强国有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C.确立企业在经营管理中的自主权 D.激发工人积极性,提升企业效益 10.深圳蛇口工业区建设的第一项工程是港口码头,由于吃“大锅饭”,工人干劲不大。为调动积极性,工程 处实行定额超产奖励制度,超定额者,每超一车奖 4分钱。然而 1980年 4月,这一奖励制度被勒令停止。 一向有挣脱现行体制内“大锅饭”设想的袁庚拍案而起,4分钱的“官司”一直闹到了中南海,经批示,在 8月 重新恢复了超定额奖。结果,工地运泥量又从每人每天 20车猛增至 100车以上。这说明 A.解放思想是改革开放的重要前提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大幕被拉开 C.突破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D.最早打破“吃大锅饭”的体制弊端 1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对外开放政策促进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20世纪 80年代,党中央对下 图中①城市做出的重要决策是 A.设立经济特区 B.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C.建立自由贸易区 D.开辟经济开放区 12.如果以下表为史料探究民生问题,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保障就业乃改善民生之本 B.经济发展难以满足就业需求 C.发展有助于解决就业问题 D.城镇化过快增强了失业风险 二、非选择题 13.(2018年北京卷,节选)坭兴陶、宜兴陶、建水陶和荣昌陶并称中国四大名陶。 紫砂壶是中国特有的手工制造陶土工艺品。新中国成立前夕,紫砂行业衰落。建国后,紫砂壶生产迎来了 新的发展阶段。 阶段 紫砂壶生产状况 1955年—20世纪 70 年代末 1955年,“宜兴紫砂生产合作社”成立。1958年,国营“宜 兴紫砂厂”建立。 20世纪 80年代至今 20世纪 80年代初,民营紫砂厂陆续建立。1998年,国营“宜 兴紫砂厂”改制为民营。紫砂陶匠和私人工作坊大量涌现。 (2)从所有制变化的角度,概括建国以来宜兴紫砂壶企业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历史上的海上丝绸之路是在东南亚直到非洲东海岸之间一系列港口组成的海上贸易网络,从唐后 期到宋朝形成高度繁荣态势,促成了贸易交流与地理知识、航海科技的传播,在古代这就是中国与南亚、 东南亚各国和平友好往来的见证,也反映了中国在历史上的强大时期与周边国家睦邻友好,注重平等的经 贸往来。 (1)根据材料一指出我国古代的对外政策,结合史实说明“唐后期到宋朝形成高度繁荣态势”的主要原因。 材料二 中国在对外开放中展现大国担当,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到共建“一带一路”, 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作出重大贡献,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 30%,成为世界 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促进了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 博鳌亚洲论坛成立以来,立足亚洲,面向世界,在凝聚亚洲共识、促进各方合作、推进经济全球化、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方面建言献策,提出许多富有价值的“博鳌方案”,作出了积极贡献。 ——摘编自习近平《开放共创繁荣 创新引领未来——在博鳌亚洲论坛 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时期我国“一带一路”设想提出的背景。综合上述材料简述中国为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做的努力。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