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佛山市实验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广东省佛山市实验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2020届高三文综周测2试卷历史 本试卷总分300分,用时15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 ‎1.商朝统治者迷信鬼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西周时期,统治者在“尊天”的同时,提出“以德配天”“敬德保民”等观念。这表明西周比商代更加 A. 重视神权统治 B. 关注现实世界 C. 强调等级秩序 D. 注重血缘关系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商代的迷信鬼神,神权色彩浓厚到而西周提出“以德配天”和“敬天保民”观念,强调“德”(政治伦理道德)和“保民”,反映了西周轻神事,更关注人事的现实精神,故选B项。商代更注重神权统治,故A项错误。CD不符合材料主旨。‎ ‎2.司马迁在《史记》中提出“祖黄帝说”,认为黄帝是华夏始祖,是颛顼、帝喾、尧、舜的祖先,也是夏朝人、商朝人、周朝人、秦朝人祖先,还是汉朝人和匈奴人共同始祖。这种观念有利于 A. 消除民族矛盾 B. 促进边疆开发 C. 加强君主专制 D. 强化民族认同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司马迁提出“祖皇帝说”,强调各民族的共同始祖黄帝,有助于强化各民族的共同意识,为维护和巩固当时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提供心理支持,故选D项。“祖皇帝说”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但不可能消除民族矛盾,故A项排除;材料未体现边疆开发与君主专制的相关信息,排除BC两项。‎ ‎3.宋代一些史家批评传统的重事轻义的史学风气,倡导作史“但欲通知古今之变,又以观其所处义理之得失耳。”这种观点 A. 受到理学发展的影响 B. 有利于确立儒学正统地位 C. 开启通史编撰的潮流 D. 继承了儒家重义轻利思想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批评重事轻义的史学传统”和“观其所处义理之得失”可知,宋代的史学观念强调义理,“以史明理”,把史学作为求理的手段,这是受到宋代理学发展的影响,故A项正确;儒学正统地位在西汉已确立,故B项排除;中国古代通史编撰潮流并非宋代开启,故C项排除;材料未涉及儒家义利观,故D项排除。‎ ‎4.下表为明末清初江南地区水稻与蚕桑生产投入与获利对比表,表中所反映的现象可以用来印证当时江南地区 劳动投入 肥料投入 其他投入 总投资 获利 水稻生产(每亩)‎ ‎1.46‎ ‎0.55‎ ‎0.21‎ ‎2.22‎ ‎0.78‎ 蚕桑生产(每亩)‎ ‎3.47‎ ‎1.05‎ ‎3.13‎ ‎7.66‎ ‎5.65‎ A.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 农业结构发生变化 C. 农业生产逐渐衰退 D.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表格数据来看,每亩蚕桑生产的获利远远高于水稻生产,这种现象会导致农民扩大蚕桑生产,相应减少水稻生产,从而改变农业结构,故答案为B项;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排除A项;农民获利增加,不能说明农业生产衰退,排除C项;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标志是雇佣关系的出现,材料没有涉及,排除D项。‎ ‎【点睛】本题解答主要是根据表格中数据的变化,即蚕桑生产尽管每亩总投资高于水稻生产,但获利远远高于水稻生产,相对而言蚕桑生产获利更多,从而农民更倾向于蚕桑生产,这样农业结构就会发生变化,据此确定正确答案。‎ ‎5.下表为晚清驻外公使知识结构统计表,据此可知晚清(  )‎ 翰林 ‎ 进士 ‎ 举人 ‎ 优廪 ‎ 副贡 ‎ 荫生 ‎ 监生 ‎ 附生 ‎ 例附贡 ‎ 捐监 ‎ 新式学堂 ‎ ‎1875—1894 ‎ ‎7 ‎ ‎1 ‎ ‎6 ‎ ‎2 ‎ ‎2 ‎ ‎1 ‎ ‎2 ‎ ‎2 ‎ ‎2 ‎ ‎0 ‎ ‎1894—1900 ‎ ‎2 ‎ ‎0 ‎ ‎3 ‎ ‎2 ‎ ‎0 ‎ ‎0 ‎ ‎0 ‎ ‎0 ‎ ‎0 ‎ ‎1 ‎ ‎1901—1911 ‎ ‎2 ‎ ‎0 ‎ ‎6 ‎ ‎0 ‎ ‎4 ‎ ‎1 ‎ ‎0 ‎ ‎1 ‎ ‎0 ‎ ‎6 ‎ A. 新式人才成为官吏主要来源 B. 半殖民地化进一步加深 C. 摆脱了天朝上国的思想观念 D. 外交官群体走向近代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图表信息可以看出“1875-1894”“1894-1900”两个时间段驻外公使的人员构成中传统的科举官吏逐渐在减少,出现新式学堂出身的官员;“1901-1911”虽然传统官员没有减少,但是新式学堂出身的官员激增到6人,说明随着近代化的发展,外交官群体走向近代化,答案为D;材料主要是驻外公使统计表,不能说明整个官吏来源,A错误;材料不能显现半殖民地化进一步加深,排除B;不能从派驻公使的人员构成来说明清王朝摆脱了天朝上国的思想观念,排除C。‎ ‎6.1919年3月,北京大学成立了平民教育讲演团。成立之初,讲演团的演讲话题以生活常识和启蒙性的教育居多。两个月后,其讲演的报告涉及到“国民”“国家”“青岛”“爱国”“强权”等话题显著增加。这说明 A. 民众民主意识显著增强 B. 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改变 C. 民族危机影响时代主题 D. 马克思主义已传入中国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所引发的五四运动,激发了民众的国家和民族意识的提高,引发了对国家未来出路的思考,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国家和民族意识,而非民主意识,故A项排除;当时的社会主要矛盾仍为北洋封建军阀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排除B项;题干未体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排除D项。‎ ‎7.1948年1月,毛泽东致电叶剑英时提出:“对一切可以争取的中间派,不管他们言论行动中包含多少动摇性及错误成分,我们应采积极争取与合作态度。”毛泽东的电报意在 A. 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 坚持新民主主义路线 C. 推动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D. 扩大中共的阶级基础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对一切可以争取的中间派…我们应采积极争取与合作态度”结合所学可知,毛泽东坚持实行以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民主主义路线,故B项正确;此时抗日战争已经胜利,排除A项;三大改造开始于1953年,排除C项;中共阶级基础为无产阶级而非中间派,排除D项。‎ ‎8.1981年7月,在国务院和北京市政府的支持下,首钢实行承包制。当年在全行业减产的情况下,首钢上缴定额包干2.7亿元后,仍留利4000多万元。此举在当时有利于 A.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 推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D. 促进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国企承包制的探索,对推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一次非常有益的探索,故C项正确;1981年,首钢实行承包制显然是受到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故排除A项;首钢实行的承包制,并没有改变企业的所有制,故排除B项;国企改革的最终形式并非是承包制,而是以股份制为核心现代企业制度,故企业实行承包制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并没有直接的联系,排除D项。‎ ‎9.由于公民大会表决的即时性,古代雅典的演说文化非常盛行。在演说时,演说者经常运用各种“情感”手段来激发听众的情绪,从而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这反映了古代雅典 A. 民主政治出现危机 B. 全体公民积极参与政治 C. 文化艺术走向繁荣 D. 民主运作方式存在弊端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题干反映雅典公民大会表决即时性,演说盛行,为达到政治目的利用情感来激发公民情绪,公民容易沦为某些政治人物的工具,极易走向民粹政治,缺乏民主中的理性,反映了雅典广场民主的局限性,故D项正确;雅典的这种民主形式从梭伦时代逐渐发展起来,不能说明民主出现危机,排除A项;材料并未强调雅典公民参政的积极性,排除B项;题干与文化艺术无关,排除C项。‎ ‎10.有学者研究英国革命(1640年)和法国大革命(1789年)的两大阵营社会成分,见下表。据此可以推断 A. 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程度更高 B. 两国革命的性质截然不同 C. 宗教冲突引起了两国的革命 D. 革命后英国社会相对稳定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英国革命两大阵营的组成阶层是一样的,革命后的社会结构变化不大,社会相对稳定,但法国的两大阵营对立严重,必然引起严重的社会冲突,故D项正确;两国革命时间相差150多年,很难得出1640的英国资本主义发展高于1789的法国,排除A项;虽然英国的两大阵营几乎一样,但从革命的目标看,英国革命属于资产阶级革命,排除B项;英法两国资产阶级均非宗教冲突导致,排除C项。‎ ‎11.1922年,列宁在接受英国记者采访时提到当时苏联农民“正废寝忘食地重整自己的耕地,修复自己的农具、房舍和各种设施。”据统计,1923年的苏联农民平均每天有11.51小时用于生产劳动。这反映了当时的苏联 A. 生产关系调整符合农民的愿望 B. 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 C. 农业集体化调动了农民积极性 D. 人民在战争时甘于奉献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1922年正值苏联推行新经济政策时期,粮食税大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A项正确;1936年新宪法正式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排除B项;农业集体化从20年代后期开始,排除C项;1922年国内外战争基本结束,也不符合余粮收集制下的农民生产状态,排除D项。‎ ‎12.在德国传统法律语境中,宪法是关于政治统一体的类型和形式的总决断。1949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成立,制定了一部名为“基本法”的宪法性法律,并在序言中明确宣称该法不是正式宪法。这反映了联邦德国 A 分裂局面形成 B. 追求国家统一 C. 法律体系缺失 D.‎ ‎ 民主制度确立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德国分裂后联邦德国的宪法学文件没有使用“宪法”之名,联邦德国认为国家是分裂的,统一成为他的目标,故B项正确;题干并非强调德国的分裂局面,排除A项;题干信息不能说明法律体系缺失,排除C项;题干与德国民主制度确立无关,排除D项。‎ 第II部分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晚清中国铁路自主修建与列强投资统计表(单位:公里)‎ ‎1894年 ‎1904年 ‎1911年 里程 占比 里程 里程(占比)‎ 占比(里程)‎ 里程(占比)‎ 英国 ‎—‎ ‎—‎ ‎1052‎ ‎20.6%‎ ‎2617‎ ‎28.3%‎ 俄国 ‎—‎ ‎—‎ ‎2795‎ ‎54.7%‎ ‎1721‎ ‎18.4%‎ 德国 ‎—‎ ‎—‎ ‎433‎ ‎8.5%‎ ‎1018‎ ‎11.0%‎ 日本 ‎—‎ ‎—‎ ‎—‎ ‎—‎ ‎1300‎ ‎14.1%‎ 美国 ‎—‎ ‎—‎ ‎49‎ ‎1.0%‎ ‎—‎ ‎—‎ 法国 ‎—‎ ‎—‎ ‎496‎ ‎9.7%‎ ‎1098‎ ‎11.8%‎ 比利时 ‎—‎ ‎—‎ ‎204‎ ‎4.2%‎ ‎588‎ ‎6.3%‎ 中国自主 ‎447‎ ‎100%‎ ‎67‎ ‎1.3%‎ ‎950‎ ‎10.1%‎ 总计 ‎447‎ ‎100%‎ ‎5096‎ ‎100%‎ ‎9292‎ ‎100%‎ ‎——摘编自宓汝成《帝国主义与中国铁路》‎ 材料二 旧中国交通凋敝,铁路量少、质差,过分偏重东北和东部沿海地带。新中国成立后,首先恢复了原有交通线路,适应了全国经济、政治、军事及文化建设的需要。1950—1952年,新建了西部地区的几条铁路,成都、重庆、兰州、宝鸡等新交通城市得到很大发展,人口逐渐增加。一五计划时期,国家用于铁路基本建设的投资为62.89亿元,到1957年底,全国铁路通车里程达到29862公里,比1952年增加22%。这期间,我国铁路的修建,一是适应建立新的工业基地和战略后方的需要,继续修建通往西南、西北的铁路干线;二是在许多海防重镇和海运港口建设铁路,如鹰厦铁路;三是为了加强和苏联、蒙古国的交往,增建了新的国际联运线。‎ ‎——摘编自高志华《新中国铁路60年建设的回顾与展望》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中国铁路建设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铁路建设的背景及影响。‎ ‎【答案】(1)特点:中国铁路总里程增长较快;帝国主义控制了中国铁路修建;中国自主修建铁路虽比重较低但有一定的发展;列强在华铁路投资总体呈增长趋势;各国在华铁路投资不均衡,英、日增长明显。‎ 原因: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加深;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完成,列强侵略转向资本输出为主;帝国主义争夺中国的矛盾尖锐;日俄战争,日本战胜俄国;清末新政,政府鼓励民间投资;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发展;詹天佑等留学生的努力。‎ ‎(2)背景:新中国成立后,急需恢复经济和巩固政权;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推行;一五计划的实施;建立新的工业基地和战略后方的需要;冷战局面加剧,巩固沿海国防;一边倒的外交政策的影响。‎ 影响:有助于巩固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逐渐改变了旧中国交通凋敝,过分偏重东部的弊端;促进全国工业化建设;推动了一批新交通城市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加强了与社会主义阵营的联系。‎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晚清和新中国的铁路建设,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结合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晚清中国铁路建设的特点,可以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分析得出中国铁路发展状况、列强对中国铁路修筑权的掠夺、各国在华铁路投资不均衡等特点。分析其原因应当联系所学当时的社会状况,从民族危机加深、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清末新政、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实业救国思潮和詹天佑等留学生的努力等方面来回答。‎ ‎(2)新中国成立初期铁路建设的背景,可以根据材料中的“适应了全国经济、政治、军事及文化建设的需要”“一五计划时期,国家用于铁路基本建设的投资为62.89亿元”“一是适应建立新的工业基地和战略后方的需要”“二是在许多海防重镇和海运港口建设铁路”“三是为了加强和苏联、蒙古国的交往”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其影响可以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从巩固政权、改变旧中国交通弊端、促进全国工业化建设、加强与社会主义阵营的联系等方面来回答。‎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 500—1800年,海洋的开通和欧亚大陆频繁的陆路交通,将中国纳入世界经济铁序之内。贸易上的顺差,使中国经济特续成长三百年之久,并使中国在近代以前跃升为世界最繁荣的地区。外来的刺激,也促使中国的知识界尝试重新思考中国文化的本质——这是历史上相当于欧洲启蒙时代的努力。可惜,这一努力竟中途夭折了。相对于快速发展的西方,进入世界体系后的中国,发展过于缓慢。曾经出现知识界对中国文明的重新思考,竟也不能在此时延续下去。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政治制度,还能运作的最后一段岁月。‎ ‎——摘编自许悼云《万古江河》‎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1500—1800年的中国与西方”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中西对比,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答案】示例一:论题:新航路开辟促进中国商品经济发展论证:1500年,新航路开辟以来,西欧各国走上殖民扩张道路,掠夺大量财富,对中国丝绸、瓷器等商品的需求大大增加。新航路的开辟也便利了中西经济交流。明清时期的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主导,政府实行严格的“海禁”、“闭关锁国”政策,因此在中西贸易往来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欧洲大量的黄金白银等贵金属流入中国,刺激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国成为世界经济中心。‎ 由此可见,1500—1800年期间,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中西贸易往来,促进中国商品经济发展。‎ 示例二:论题:新航路开辟后中西差距渐显论证:新航路开辟以后,西欧各国走上了殖民扩张道路,掠夺大量的黄金白银,促进西欧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封建制度走向衰落,最终推动了西欧社会转型。新航路的开辟虽然推动了中西贸易往来,刺激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但是由于中国明清政府坚持“海禁”“闭关锁国”政策,加上根深蒂固的小农经济和传统理学的主导严重阻碍了中国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处于封建社会晚期的中国从此逐渐落伍于西方。‎ 由此可见,新航路的开辟使中西走上了两条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中西差距逐渐拉大。‎ 其他:论题:新航路开辟推动西学东渐;1500—1800期间中国与西方国力逐渐易位;‎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许倬云的《万古江河》中1500—1800年以来中西交流的相关史实可围绕“1500—1800年中国与西方”从,结合所学从“新航路开辟促进中国商品经济发展”进行立论,结合所学从新航路开辟及中国经济政策对中西贸易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阐述;亦可“新航路开辟后中西差距渐显”进行立论,结合所学从新航路开辟对欧洲的影响及中国经济政策、经济模式及政治思想角度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阐述。‎ ‎15.材料 1904年,首席军机大臣奕劻奏请试办大清户部银行并参考汇丰银行章程,草拟了《试办银行章程》,得到清廷批准,这是我国近代第一部国家银行法规。章程规定,户部银行为有限公司,归国家保护。章程规定了银行业务项目,主要有:经营存、放款项,买卖荒金荒银,汇兑划拨公私款项,折收未满限期票,代人收存紧要物件等,并享受铸造货币、代理国库、发行纸币的特权。户部银行开办资本由户部认购一半,其余一半准私人自由认购,实际为官商合办。1908年,鉴于“近年来风气开通,官立私立各项银行,日益增多,巫须颁布则例”,度支部特参考东西各国通告章程,揍诸中国商务之风俗习惯,领布了《大清银行则例》。其中规定:“大清银行就户部银行改设,原有资本银分为十万股,股票概用记名式,由国家认购五万股,其余限定本国人承买。”‎ ‎——摘编自孔曼《论清末新政时期的财政法规》‎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财政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财政改革的影响。‎ ‎【答案】(1)特点:学习外资银行经验;政府主导;银行业走上法制化;银行功能与国际接轨,逐渐近代化;实行股份制,官商合办。‎ ‎(2)影响:有利于清政府财政秩序的建立和完善;推动了中国财务制度的近代化进程;揭开了中国近代财政立法的序幕;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在抵制国外金融侵略上有一定的贡献;为后世财政改革提供借鉴;不能挽救清王朝的统治危机。‎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参考汇丰银行章程,草拟了《试办银行章程》,得到清廷批准…我国近代第一部国家银行法规…领布了《大清银行则例》…由国家认购五万股,其余限定本国人承买”从借鉴西方、国际接轨、法制化、股份制进行回答即可。‎ ‎(2)影响结合所学从统治秩序、财务制度的近代化、推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抵制西方侵略及借鉴作用进行分析,同时从清末新政不能挽救清朝统治的局限进行认识。‎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