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卷·2019届福建省永安一中、德化一中、漳平一中高二上学期第二次联考(2017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卷·2019届福建省永安一中、德化一中、漳平一中高二上学期第二次联考(2017

‎“德化一中、永安一中、漳平一中”三校联考 ‎2017~2018学年上学期第二次月考 高二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  总分:100分)‎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儒家崇尚知仁行义的谦谦“君子”;墨家推崇分人以财、助人以力的“兼士”;法家则以循名责实、公正无私的“铁腕”实行者为道德极峰。这说明先秦士子 A.提倡政治参与意识 B.注重个人道德修养 C.主张规范伦理道德 D.讲究胸怀宽容博大 ‎2.有战国时期思想家认为:“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这位思想家是 A. 孔子 B. 孟子 C. 庄子 D. 王阳明 ‎3.吕思勉先生说:“大同时代的境界,永存于人类记忆之中。不但孔子,即先秦诸子,亦无不如此。”如孔子主张“克已复礼”,老子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去,墨子主张“兼爱”思想。先秦诸子回归三代的复古情绪,主要反映了 A.先秦诸子开历史倒车的落后思想 B.社会的进步与付出的代价之间的矛盾 C.社会变革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D.先秦诸子学说的多样性,复杂性 ‎4.董仲舒主张:“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足以贼民者,天夺之。”对此解释正确的是 A. 皇帝有时要依天行事 B. 天意与人事没有联系 C. 皇帝的权力来自人民 D. 儒家试图用天来约束皇权 ‎5.据《汉书·百官公卿表》载,西汉自宣、元以后,任职丞相者共18人,其中就有14人以明习经学起家。上述现象 A. 是“独尊儒术”的结果 B. 表明经学已成为统治思想 C. 说明丞相素质得到了提升 D. 有助于广大平民参与政治 ‎6.陆九渊强调发明本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藐视一切权威,王守仁讲求理于心,主张“心即理也”,这说明陆王心学 A. 反对儒家思想对人的束缚 B. 否定儒家经典的权威地位 C. 强调自身的修习与领悟 D. 主张自由阐释儒家经典 ‎7. 《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父亲让仆人转告贾府私塾老师说:“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A.孔子权威地位动摇 B. 理学居于统治地位 C. 科举制没落 D. 反映宋代现实生活 ‎8.北宋的词家,前期如晏殊、欧阳修、张先、柳永等全都是南人,后期的苏轼、黄庭坚、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也多数生长于江南或其周边。对此现象合理的解释是 A.北宋时期开始出现文化中心南移    B.南方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文化兴盛 C.北宋时期出现学术中心南移趋势    D.宋词具有南方文学的地域性特征 ‎9.一些本草书中曾记载服食“金丹”可以长生不老;服食黄连、芫花等可以成仙不死。李时珍严肃地批评说这是“方士谬言”……大豆,古方称之能解百毒,但临床用之如何,并不十分清楚,李氏意欲通过自己的试验,判断其是否能解百毒。于是他先用大豆解毒,但“每试之大不然”,说明大豆解毒功能不确切,后来加入甘草,结果“其验乃奇”。这说明李时珍 A.专注于中药药物的研究 B.证实大豆能够解毒 ‎ C.纠正了前人的错误说法 D.注重经验的积累 ‎10. 春秋战国时期,采用了杠杆原理的桔 槔得到了普遍应用。隋唐时期,人们发明了类似于不倒翁的行酒令的工具,俗称“酒胡子”。明代利用声音反射原理建造了天坛“回音壁”。(如右图所示)这些现象反映了 A. 中国古代科技发明主要应用于生产 B. 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呈现多样性 C. 明代科技更加注重总结 D. 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偏离了正确方向 ‎11.上海师范大学萧功秦教授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的意识。其中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指的是 A. 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的意识 B. 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C. 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的主张 D. 辛亥革命的民主共和思想 ‎12.五四运动后期,李大钊指出:“大凡一个主义,都有理想与实用两个方面”,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本国的具体问题的解决“有不能十分分离的关系”。材料表明 A.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具有实用性 B. 李大创重视马克思主义自身的理论体系 C. 马克思主义已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 D. 李人钊迈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步 ‎13.五四运动前三天,美国哲学家杜威来华讲学,一待就是两年。1920年英国哲学家罗素来华讲学,停留一年。1922年德国哲学家杜里舒来华讲学,停留数月。1924年印度文豪泰戈尔应邀访华,停留一个多月。这些现象反映出 A. 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B. 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C. 哲学教育受到国人重视 D. 中国政治领域的巨变 ‎14.1916年,陈独秀在《新年报》上写到:“立宪政治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多数国民之自动,惟日仰望善良政府、贤人政府,其卑屈陋劣与奴隶之希冀主恩、小民之希冀圣君贤相施行仁政无以异也。”其主要意图是 A. 启发国民的现代政治意识 B. 宣传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 C. 抨击袁世凯复辟帝制行为 D. 反对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 ‎15.某学者指出:1850年到1899年,中国人翻译的自然科学尤其是应用科学方面的著作在数量上超过翻译社会科学和古典文学方面的著作。比例为4:1;1902年到1904年,后者以2:1的比例超过了前者1912年到1940年,后者比前者多两倍。这一现象折射出近代中国 A. 社会科学逐渐衰落 B. 由表及里、逐步深入地学习西方 C. 科技发展举步维艰 D. 没有找到适合国情的近代化模式 ‎16.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他的)民族主义里,有德意纳粹与法西斯精神之优点,而无其缺失。民生主义里,有苏俄共产政权向往之长处,而无其偏病。民权主义又把英美政党代议制度之理论,释回增美。”在钱穆看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A.是一个西方思想的大杂烩 B.中国传统政治与西方政治的完美结合 C.是合乎世界政治新潮流的 D.脱离中国传统政治,全盘西化的产物 ‎17.最近几个月,中央政治局听了中央工业、农业、运输业、商业、财政等三十四个部门的工作汇报,从中看到一些有关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问题。……提出这十个问题,都是围绕着一个基本方针,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这段论述出自 A.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B. 《论十大关系》‎ C. 《新民主主义论》 D. 《论人民民主专政》‎ ‎18.1920年9月,上海《劳动界》刊登的《一个工人的宣言》中写道:“将来的社会,要使它变个工人的社会;将来的中国,要使它变个工人的中国;将来的世界,要使它变个工人的世界。”该材料主要反映了 A. 上海已成为中国工人运动的中心 B. 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工人运动的影响 C. 中国工人阶级即将登上政治舞台 D. 中国工人阶级认清了中国社会的性质 ‎19.1985年5月,国家科委向国务院提出了“关于抓一批短、平、快科技项目促进地方经济振兴”的请示,在请示中引用了中国的一句谚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星火计划”由此诞生。“星火计划”的寓意为科技的星星之火,必将燃遍中国的农村大地。该计划的提出是为了 A.适应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目标 B.改变农村经济建设粗放式经营的状况 C.推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D.配合“科教兴国”战略的全面实施 ‎20.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对应正确的是 ‎ ‎ 史实 ‎ 结论 ‎ A ‎ ‎“司南”的发明 ‎ 标志着人类进入大航海时代 ‎ B ‎ 京张铁路通车 ‎ 标志着中国第一条铁路建成 ‎ C ‎ ‎“南优2号”育种成功 ‎ 有助于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 ‎ D ‎ ‎《物种起源》发表 ‎ 标志着人类进入科学时代 ‎ ‎21.在1958年夏天,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研究所提出把蛋白质人工合成作为重点研究项目,在上海和北京的几次科技展览会上,党中央和上海市委都希望他们加速实现该项目,在研究所内部,青年同志也要求项目提前并确定具体合成对象(1965年最终合成)据此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冒进的风气助推了科技发展                 B.科学大跃进在全国掀起高潮 C.新中国的科研力量主要是青年             D.大跃进时政府加大了科研投入 ‎22.“古代世界相隔很远的地区,在大约同一时候都开展着高度的哲学活动。当希腊人正在探讨物质世界的性质时,中国的圣人正试图去发现人类社会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这段话旨在强调中国与希腊 A.哲学水平有高有低                                 B.各自在孤立地发展 C.发展道路存在差异                                 D.历史发展的相似性 ‎23.文艺复兴思想家主张人追求财富和现世的幸福,启蒙思想家考虑“要寻求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够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防御和保护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从中可以看出启蒙思想家思考的问题与文艺复兴时期相比,突出强调了 A.构建民权政府     B.批判神权统治      C.鼓吹人性解放   D.主张平等自由 ‎24.有学者认为,王阳明心学对朱子理学的改造正如在西方马丁·路德对基督教神学的改造具有同等的价值与地位,称其为“中国的马丁·路德”。主要是因为二人 ‎ A.都重视个人的主体作用 B.都反对教权对人们的束缚 C.都打破了正统思想的权威 D.都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25.在14世纪,许多对古代罗马文化有浓厚兴趣的博学学者定居于意大利的富裕城市中,这些城市的统治者和豪商巨贾,对来自各方的诗人、学者、艺术家,竟相延纳,加以庇护,给他们提供多方面的帮助:优越的创作机会及条件,高层的社会交往以及对作品的推许等。这说明 A.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出现在意大利         B.意大利反对基督教禁锢人性 C.文艺复兴源于意大利有上层支持         D.意大利有着独特的文化环境 ‎26.14世纪中叶,欧洲爆发“黑死病”大瘟疫,当时整个英国有四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人遇难,整个欧洲大的有2500万人死亡。人们开始公开讨论瘟疫的根源。曼彻斯特的大主教威廉姆斯·埃丁顿给他的教士们写了一封信:“人类的纵欲是多么可怕……如今它变本加厉,这理所当然地要激起神的愤怒。这场灾难就是神明对人类这众多罪恶的惩罚。”宣称“黑死病”是上帝在惩罚人类罪恶的大主教埃丁顿,不久也染黑死病身亡。这可能会在民众中产生促进历史发展的积极影响是 A.恐俱绝望,万念俱灰                            B.质疑宗教,祟尚科学 C.推崇理性,反对教会                            D.逃离欧洲,寻求出路 ‎27.艺术家们通过健康的理性和强烈的道德感,对希腊罗马文物中代表着高尚美德的形象加以复原并改造,由此而试图改造世界。在某些历史学家看来,这正反映着18世纪末启蒙运动的理想已达到最高境界。这种创作 A.是文艺复兴时期文艺的典型特点        B.说明恢复古代民主是启蒙运动的目标 C.反映了西方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        D.说明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相辅相成 ‎28.下表列出了19、20世纪之交,物理学上有重大意义的实验发现 ‎ 年代 ‎ 人物 ‎ 贡献 ‎ 年代 ‎ 人物 ‎ 贡献 ‎ ‎1895 ‎ 伦琴 ‎ 发现X射线 ‎ ‎1900 ‎ 维拉德 ‎ GA.MMA.射线 ‎ ‎1897 ‎ 汤姆 ‎ 发现电子 ‎ ‎1901 ‎ 考夫曼 ‎ 电子的质量随速度增加 ‎ ‎1898 ‎ 居里夫妇 ‎ 发现钋和镭 ‎ ‎1902 ‎ 勒那德 ‎ 光电效应基本规律 ‎ 这些发现 A.弥补经典力学在认识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方面的不足 B.宣告了量子论这一现代物理理论的诞生 C.从根本上动摇了牛顿创立的经典力学 D.促使人们冲破原有物理学理论的框架 ‎29.1860年,斯旺制成了一个碳丝电灯,遗憾的是他未能获得使碳丝保持长时间工作的良好真空环境,直到1878年,英国的真空技术发展到合乎需要的程度,他才发明在真空下用碳丝通电的灯泡,并且获得英国专利。上述史实告诉我们 A.技术成熟是科学发明的重要条件         B.专利保护对发明创新必不可少 C.真正伟大的发明必须走人百姓家         D.斯旺才是电灯泡真正的发明者 ‎30.近年来,互联网行业的发展轰轰烈烈,人有评论说实际上每个互联网企事业基本都是“互联网+企业”。例如:淘宝是互联网+零售;小米是互联网+制造;QQ是互联网+通信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互联网已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 B.互联网发展颠颠覆了传统行业 C.互联网已经部分改变了中国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 D.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给行业都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31.(14分)研究性学习是高中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高三某班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以“东西方文明的对话”为主题,分成了群星闪烁、分道扬镳、西学东渐三个步骤,展开研究。阅读下列材料: ‎ 群星闪烁 ‎ 材料一 孔子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把智仁勇这三种品质称为“君子道者三”,认为它们是品行高尚的君子必须具备的三种美德。而苏格拉底提出一个重要的命题即“美德即知识”,他认为“美德是知识存在的本质,知识是美德存在的充分条件,二者互为存在的前提和条件”。 ‎ 分道扬镳 ‎ 材料二 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在哲学本体论上,他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标准的三纲五常。他认为,人性本与天理一致,但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所以强调“存天理,天人欲”。 ‎ 材料三 他们(指启蒙思想家)发展起一系列革命的原则,打算通过这些原则实现大规模的社会改革。其中特别使我们感兴趣的是他们在经济、宗教和政治三个领域中提出的一些具体建议。 ‎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 ‎ 西学东渐 ‎ 材料四 中国近代人文思想是在西方现代文化传入的基础上,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与互动,在同化与顺应两种机制的作用下产生的。但这种人文思想更多地反映了中国新生资产阶级力图改造社会的良好愿望。 ‎ ‎——文池《思想的灵光》 ‎ 请回答: ‎ ‎(1)根据材料一,说明孔子与苏格拉底思想主张的共同点。(2分) ‎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宋明理学是如何发展儒家思想的?它对后世产生了哪些消极影响?(4分) ‎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启蒙思想使人民产生了哪些“建议”来改革国家、政权机构的。(4分) ‎ ‎(4)根据材料四,概括中国近代人文思想形成的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中国新生资产阶级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4分)‎ ‎32.(12分)“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邓小平 材料一 董仲舒按人性把人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占人口多数的“中民”是教育的主要对象。他主张设立各级学校,教授儒家经典,将他们培养为“笃于礼薄于利”“以天下为忧”的君子,以使得“教化大行,天下和洽”。‎ 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35~95年)认为,学校教育优于家庭教育,培养演说家是公民教育的重要目标。他还认为,完美的常说家“不仅要有超群的演说天赋,还要有完美的品格”“能尽公民之义务,能在公私事务中完成使命,能以忠告引导国家,能以立法奠定其雄厚基础”。‎ 材料二 严复认为:“西之教平等,故以公治众而贵自由”“讲教育者,其事常三宗:曰体育,曰智育,曰德育,三者并重”。‎ ‎1912年,蔡元培批评清政府的教育宗旨说:“忠君与共和政体不合,尊孔与信教自由相违”。同年,中华民国教育部公布的《教育宗旨》规定:“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1957年,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材料三 人文教育是欧洲教育的传承。19世纪,英国知识界对教育的内容展开争论。一派认为,科学(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应该是教育的主体内容,它是文明的基础和核心,是国家富强之所在。教育不能只培养绅士,而是要满足社会的现实需要,但科学在教育中几乎没有获得应有的分量。另一派别认为,古典人文科目(语言、文学、哲学、历史、数学等)仍然应该是教育的核心内容。人文教育不仅追求纯粹知识,还是人类实现美、快乐、自由和道德的途径。类似的争论在近现代很多国家都发生过。‎ ‎(1)阅读材料一,概括董仲舒和昆体良教育主张的相同点。(4分)‎ ‎(2)阅读材料二,概括中国近现代教育目标的特点;结合时代背景对此进行分析。(5分)‎ ‎(3)概述这一教育争论在英国出现的时代背景。(3分)‎ ‎33.(14分)一部思想解放史,就是一部互融交流的文明发展史。中外历史发展经验告诉我们:一切进步和发展都必须从思想观念的变革开始。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 材料二 全国都堆满了干柴,很快就会燃烧成烈火。……我所说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决不是如有些人所谓“有到来之可能”那样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及的一种空的东西。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颠远看东方正是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之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材料三 ‎1982年,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上 ‎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 请回答:‎ ‎(1)材料一图l孙中山所写的“世界潮流”指的是什么?依据材料一图2指出,20世纪初孙中山提出了什么重要思想?这一思想的提出和发展对中国革命运动的发展有什么历史作用?(4分)‎ ‎(2)材料二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毛泽东充满诗意的语言反映了他怎样的一种情怀?在井冈山时期、延安时期毛泽东先后提出哪两大理论?(4分)‎ ‎(3)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什么重要理论?十年后,邓小平“南方谈话”的核心思想是什么?(4分)‎ ‎(4)综合三则材料,概括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理论成果的共同特点。(2分)‎ ‎“德化一中、永安一中、漳平一中”三校联考 ‎2017~2018学年上学期第二次月考 高二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B B B D A C B D C B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B A B A B C B B B C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A D A A C B C D A C 二、非选择题(共40分,31题14分,32题12分,33题14分)‎ ‎31.(1)共同:都看到美德与智慧之间的联系。(2分) ‎ ‎(2)发展:认为理是万物的本原,将理和伦理道德联系在一起。(2分) ‎ 影响: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束缚了人们的思想。(2分) ‎ ‎(3)建议:天赋人权、主权在民、社会契约、三权分立、开明君主制、民主共和制。(4分,答出两点即可) ‎ ‎(4)背景:西方文化的传入,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资产阶级的壮大。(2分) ‎ 实践: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任 2 点,2分)‎ ‎32.(1)相同点:教育的主要对象不是全体民众;学校教育是培养人的重要方式;教育要培养品德高尚的人;人才要为国家服务。(4分)‎ ‎(2)特点:将德、智、体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标准;不同时代对教育目标都有所补充、发展。(2分)‎ 分析:清末思想家提出,人才培养的标准以西方的自由、平等理念为核心;这一主张一度成为中华民国的教育宗旨。新中国成立后,教育方针强调培养社会主义的劳动者;改革开放后,强调培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全面发展的人。(3分)‎ ‎(3)时代背景:工业革命的兴起;科学技术的发展;理性主义的发展。(3分)‎ ‎33.(1)①潮流:民主共和(资本主义发展)。(1分)②思想:三民主义(或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1分)③作用:三民主义推动辛亥革命(或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新三民主义推动了国民大革命(或新三民主义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2分)‎ ‎(2)①背景: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开始探索新的革命道路。(1分)②情怀:百折不挠,对革命充满信心。(1分)③理论:工农武装割据;新民主主义理论。(2分)‎ ‎(3)①理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2分)②核心: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2分)‎ ‎(4)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其他,言之有理也可)(2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