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3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第10专题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课件(39张)(天津专用)
第十专题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 2 - 专题知识 • 理脉络 高考真题 • 导方向 - 3 - 专题知识 • 理脉络 高考真题 • 导方向 - 4 - 突破点二十五 突破点二十六 考点整合 • 筑基础 热点突破 • 悟方法 迁移训练 • 提能力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思想 一、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 1 . 概述 : 西学东渐通常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国初年两个时期 , 西方学术思想的传入。 - 5 - 突破点二十五 突破点二十六 考点整合 • 筑基础 热点突破 • 悟方法 迁移训练 • 提能力 2 . 表现 - 6 - 突破点二十五 突破点二十六 考点整合 • 筑基础 热点突破 • 悟方法 迁移训练 • 提能力 3 . 特点 : 以来华洋人、出洋华人、书籍以及新式教育等为媒介 ; 以中国的通商口岸以及日本等作为重要窗口 ; 西方的人文科学、自然科学、文学艺术等传入中国 , 对中国各领域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4 . 影响 : 在 “ 中体西用 ” 思想指导下 , 中国近代化开始起步。随着洋务运动的展开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及发展 , 中国出现了一批具有早期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 , 他们在政治上主张革新 , 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19 世纪 90 年代初 , 维新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 , 主要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中国近代化出现了由器物层面向制度层面过渡的迹象。 - 7 - 突破点二十五 突破点二十六 考点整合 • 筑基础 热点突破 • 悟方法 迁移训练 • 提能力 二、近代中国对西方认识的变化 近代以来 , 中学与西学、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和斗争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 1 . 从 “ 夷务 ” 到 “ 洋务 ” 传统文化认为中国是 “ 天朝上国 ”, 周围各国即 “ 夷 ” 必须向中国臣服。鸦片战争后初期清政府仍用 “ 夷 ” 来称呼西方列强 , 如 “ 英夷 ”“ 法夷 ” 等 , 凡是和外国事务有关的交涉 , 也统称为 “ 夷务 ” 。 19 世纪 60 年代起 ,“ 天朝 ” 与 “ 夷 ” 的称呼变为 “ 中国 ” 与 “ 西洋各国 ”“ 泰西各国 ” 的对称 ,“ 夷务 ” 也就演变为 “ 洋务 ” 。从 “ 夷务 ” 到 “ 洋务 ”, 反映了清朝统治者逐渐抛弃 “ 天朝上国 ” 的意识 , 学习西方 , 日益形成国家平等 ( 近代国家 ) 的世界意识和平等交往的理念。 - 8 - 突破点二十五 突破点二十六 考点整合 • 筑基础 热点突破 • 悟方法 迁移训练 • 提能力 2 . 从 “ 奇技淫巧 ” 到 “ 长技 ” 鸦片战争以前 , 人们将西方的科学技术视为 “ 奇技淫巧 ”, 皆 “ 耻言西学 , 有谈者则诋为汉奸 , 不齿士类 ” 。 19 世纪 40—60 年代 , 一些有识之士提出 “ 尽转外国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 ”, 随之掀起了学习西学、翻译西方书籍的浪潮。受两次鸦片战争失败的刺激 , 洋务派掀起了洋务运动 , 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 人们对西学的态度发生由排斥到接受的转变。 - 9 - 考点整合 • 筑基础 热点突破 • 悟方法 迁移训练 • 提能力 突破点二十五 突破点二十六 例题 (2018 天津文综 ,6) 据学者研究 , 晚清成册的小说至少在一千种以上 , 其中翻译多于创作 , 翻译的数量占总数的三分之二。但 1840—1899 年中国翻译的外国小说仅 7 部 , 这主要是因为当时 ( ) A. 闭关锁国状态刚刚被打破 B. 西方文化的传播遭到顽强抵制 C. 国人更关注西学中的器物与制度 D. 中国古典小说具有强大影响力 分析推理 小说至少在一千种以上 + 外国小说仅 7 部 → 器物与制度类书籍增多。 - 10 - 考点整合 • 筑基础 热点突破 • 悟方法 迁移训练 • 提能力 突破点二十五 突破点二十六 精准解答 根据题干时间 “1840—1899 年 ” 并结合所学知识 , 可知此时中国学者关注的侧重点是学习外国的器物和制度 , 故 C 项正确。打破中国闭关锁国状态的是鸦片战争 , 与题干时间 “1840—1899 年 ” 不符 , 故 A 项错误 ; 题干材料强调的是晚清翻译外国小说数量的减少 , 其反映的是传播西学内容的变化而非抵制西学 , 故 B 项错误 ; 题干材料没有涉及中国古典小说的影响力 , 故 D 项错误。 答案 : C - 11 - 考点整合 • 筑基础 热点突破 • 悟方法 迁移训练 • 提能力 突破点二十五 突破点二十六 以题说法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过程中的四次 论战 - 12 - 考点整合 • 筑基础 热点突破 • 悟方法 迁移训练 • 提能力 突破点二十五 突破点二十六 1 .(2019 课标全国 Ⅱ ,28)1898 年 , 一份英文报纸报道 : 光绪皇帝已经遇害 ,“ 太后现在正维持着光绪名义上统治的滑稽剧 , 一到适当的时候 , 便公开宣布他的死讯 ” 。这则报道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 A. 君主立宪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 B. 清政府加强排外活动力度 C. 列强寻找干涉中国内政的借口 D. 部分西方人赞同变法活动 答案 解析 解析 关闭 本题考查戊戌变法。题干材料来源于 1898 年的一份英文报纸的报道 , 其报道的内容并不符合事实 , 但可以反映出报道者的一种主观态度 , 即把慈禧太后看作是改革的破坏者 , 这实际上是一种同情、赞同改革的心态 , 故 D 项正确 ;A 项不符合史实 , 故可排除 ; 题干材料只是主观报道了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的关系 , 并未涉及清政府对外国人的态度 , 故 B 项错误 ; 题干材料是西方媒体的报道 , 不能反映西方国家政府的信息 , 故 C 项错误。 答案 解析 关闭 D - 13 - 考点整合 • 筑基础 热点突破 • 悟方法 迁移训练 • 提能力 突破点二十五 突破点二十六 2 .(2019 北京丰台模拟 ) 下表内容摘编自清末重臣戴鸿慈于光绪三十一年 (1905 年 ) 出国考察后撰写的《出使九国日记》。由此可知 , 戴鸿慈 ( ) A. 是立宪派代表 B . 主张民主共和 C. 反对清朝统治 D . 充满爱国情怀 答案 解析 解析 关闭 根据材料 , 可知戴鸿慈对国宝流亡海外 “ 铭心刻骨 , 永不能忘 ”, 对中国 “ 观望不前 , 未知用电之理 ” 深以为耻 , 这体现了戴鸿慈的爱国情怀 , 故选 D 项 ; 材料中未涉及戴鸿慈的立宪主张 , 故无法判断他是不是立宪派的代表 , 排除 A 项 ;“ 主张民主共和 ” 与材料 “ 清末重臣 ” 不符 , 排除 B 项 ; 戴鸿慈是 “ 清末重臣 ”, 他维护清朝的统治 , 排除 C 项。 答案 解析 关闭 D - 14 - 考点整合 • 筑基础 热点突破 • 悟方法 迁移训练 • 提能力 突破点二十五 突破点二十六 3 . 阅读下列材料 , 回答问题。 材料一 瓜分危机加速了这场已经积蓄了十年动力的运动的到来 , 自 1885 年中国在中法战争失败后 , 有限现代化的弱点已很明显 ,1894 年的那场大败更 “ 成中国之巨祸 ”, 无可否认地证明了洋务运动的失败。学者、官员甚至是皇帝和皇太后 , 都认为需要一场更彻底的变革 , 尽管他们对变革的性质、范围和领导权的问题存有分歧。中国思想界认识到 , 只有一场激进的改革 , 甚或革命 , 才可拯救中国。进步人士倡导体制重组 ; 激进人士则主张革命 , 以中华民国代替清王朝。在战后中国 , 政治运动主要由这两股潮流构成。 —— 据徐中约《中国近代史》等整理 - 15 - 考点整合 • 筑基础 热点突破 • 悟方法 迁移训练 • 提能力 突破点二十五 突破点二十六 材料二 戊戌政变之后 , 百日维新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但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 , 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从这时候起 , 第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已经出现。这些人 , 或脱胎于洋务运动 ; 或惊醒于民族危机。他们处多灾多难之世 , 怀忧国忧时之思 …… 成为最自觉的承担时代使命的社会力量。 ——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 阅读材料一 , 结合所学知识 , 指出材料一中 “ 成中国之巨祸 ” 的历史事件 , 概述 “ 激进的改革 ” 思想产生于 19 世纪末的历史动因。 (2) 根据材料二 , 结合所学知识 , 试论维新变法思想的历史作用。 - 16 - 考点整合 • 筑基础 热点突破 • 悟方法 迁移训练 • 提能力 突破点二十五 突破点二十六 参考答案 : (1) 事件 : 甲午中日战争。动因 : 洋务运动失败 ; 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 ; 民族危机加剧。 (2) 爱国 ; 进步 ; 启蒙。直接动员和指导了维新变法运动 ; 客观上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 17 - 考点整合 • 筑基础 热点突破 • 悟方法 迁移训练 • 提能力 突破点二十五 突破点二十六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一、正确认识新旧三民主义的演变 - 18 - 考点整合 • 筑基础 热点突破 • 悟方法 迁移训练 • 提能力 突破点二十五 突破点二十六 关系 民族主义是革命的前提 ( 民族革命 ); 民权主义是革命的核心 ( 政治革命 ); 民生主义是革命的补充 ( 社会革命 ) - 19 - 考点整合 • 筑基础 热点突破 • 悟方法 迁移训练 • 提能力 突破点二十五 突破点二十六 二、新文化运动前期与后期的 比较 - 20 - 考点整合 • 筑基础 热点突破 • 悟方法 迁移训练 • 提能力 突破点二十五 突破点二十六 - 21 - 考点整合 • 筑基础 热点突破 • 悟方法 迁移训练 • 提能力 突破点二十五 突破点二十六 三、国民革命中马克思主义和三民主义两大社会思潮并存的原因 1 .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 决定了中国民主革命必然肩负着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 , 而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自然成为革命的主要力量。 2 . 孙中山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 继续肩负着民主革命的领导重任。 3 . 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成立 , 事实上为中国人民选择了一条新的革命道路。 4 . 在共产国际的支持下 , 国共两党合作 , 共同领导中国革命。 - 22 - 考点整合 • 筑基础 热点突破 • 悟方法 迁移训练 • 提能力 突破点二十五 突破点二十六 例题 (2018 天津文综 ,13) 阅读材料 , 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日中国不变法则必亡是已 …… 然则救之之道当何如 ? 曰 : 痛除八股而大讲西学 …… 约而论之 , 西洋今日 , 业无论兵、农、工、商 , 治无论家、国、天下 , 蔑 ( 无 ) 一事焉不资于学 …… 公等从事西学之后 , 平心察理 , 然后知中国从来政教之少是而多非。即吾圣人之精意微言 , 亦必既通西学之后 , 以归求反观 , 而后有以窥其精微 , 而服其为不可易也。 —— 严复《救亡决论》 (1895 年 ) 材料二 不佞垂老 , 亲见七年之民国与欧罗巴四年亘古未有之血战 , 觉彼族三百年之进化 , 只做到 “ 利己杀人 , 寡廉鲜耻 ” 八个字。回观孔孟之道 , 真量同天地 , 泽被寰区。 —— 严复《与熊纯如书》 (1918 年 ) - 23 - 考点整合 • 筑基础 热点突破 • 悟方法 迁移训练 • 提能力 突破点二十五 突破点二十六 (1) 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 分析严复对于中西文化的前后不同态度及其原因。 (2) 结合所学知识 , 分析材料二中严复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否符合当时的思想潮流。 - 24 - 考点整合 • 筑基础 热点突破 • 悟方法 迁移训练 • 提能力 突破点二十五 突破点二十六 材料三 就世界观和基本的价值观而言 , 严复是一个西方文明的十足的崇拜者 : 这导致他对中国的传统进行无情的批判 …… 笼统地把当时全部儒家学派都视为思想的废物而不屑一顾 …… 医治中国的弊病只能利用西方的思想和价值观。 ——[ 美 ] 费正清等编《剑桥中国晚清史》 (3) 结合材料一、材料二 , 分析材料三中对严复的评价是否准确并说明理由。 (4) 综上 , 结合当今时代 , 你认为应该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 25 - 考点整合 • 筑基础 热点突破 • 悟方法 迁移训练 • 提能力 突破点二十五 突破点二十六 逐题解析 本题考查严复对中西文化的态度。第 (1) 问 “ 态度 ”, 根据材料一中的 “ 痛除八股而大讲西学 ”, 材料二中的 “ 彼族 …… 只做到 ‘ 利己杀人 , 寡廉鲜耻 ’…… 回观孔孟之道 , 真量同天地 , 泽被寰区 ” 可知严复对中西文化的态度从批判中国传统文化、肯定西方文化发展到否定西方文明 , 主张回归中国传统文化。 “ 原因 ” 则应结合两则材料的时间及东西方文化的处境来思考 : 如前者处于维新变法时期 , 需要向西方学习来救亡图存 ; 后者处于新文化运动时期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 此时一方面对北洋军阀的腐朽统治不满 , 另一方面对西方文明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进行反思。第 (2) 问 , 根据所学知识 , 可知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的思想潮流是通过学习西方的民主与科学或传播马克思主义来救亡图存 , 严复却主张文化复古 , 故推知严复的态度不符合当时的思想潮流。 - 26 - 考点整合 • 筑基础 热点突破 • 悟方法 迁移训练 • 提能力 突破点二十五 突破点二十六 第 (3) 问 , 根据材料一、材料二 , 可知材料三中费正清认为严复是十足的西方文化的崇拜者的评价不准确 ; 根据材料一中的 “ 中国从来政教之少是而多非 ” 可知严复在维新变法时期不是完全否定中国传统文化 ; 根据材料二可知严复反思西方文明和肯定中国传统文化 , 在此基础上不难说明 “ 理由 ” 。第 (4) 问 , 可从历史地看待、辩证地看待或批判继承等角度来作答。 - 27 - 考点整合 • 筑基础 热点突破 • 悟方法 迁移训练 • 提能力 突破点二十五 突破点二十六 精准解答 (1) 材料一批判中国传统文化 , 肯定西方文化的学习价值 ; 材料二否定西方文明 , 主张回归中国传统文化。 维新变法时期 , 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不足以救亡 , 主张向西方学习 , 进行变法 ; 新文化运动时期 , 对社会现状不满 , 第一次世界大战又使其对西方文明失望。 (2) 与当时的思想主流不符 ; 新文化运动时期全面向西方学习成为时代潮流 ,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 ,“ 以俄为师 ” 成为新的救亡选择 , 严复的态度相对保守。 (3) 不准确。 维新变法时期 , 严复对中国传统文化并未全面否定 ;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 严复反思西方文明 , 对传统文化有更多的肯定。 (4) 示例 中国传统文化既有精华 , 也有糟粕 , 既要继承 , 也要反思 ; 要增强文化自信 ; 对于传统文化如何扬弃 , 既要放到具体时空予以具体分析 , 也要在一个长时段内加以总体评判。 - 28 - 考点整合 • 筑基础 热点突破 • 悟方法 迁移训练 • 提能力 突破点二十五 突破点二十六 1 . 李大钊在《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中说道 :“ 历史是人间普遍心理表现的记录。人间的生活 , 都在这大机轴中息息相关 , 脉脉相通。 1917 年俄罗斯的革命 , 不独是俄罗斯人心变动的显兆 , 实是 20 世纪全世界人类普遍心理变动的显兆。 ” 对材料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 A. 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是指俄国二月革命的胜利 B. 新文化运动的价值所在就是宣传马克思主义 C. 俄国革命道路对中国共产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D. 李大钊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D 解析 : 本题以马克思主义的宣传为切入点 , 考查新文化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传入的有关知识。 “1917 年俄罗斯的革命 ” 是指十月革命 , 故 A 项错误 ;B 、 C 两项与题干内容不符 , 排除。 - 29 - 考点整合 • 筑基础 热点突破 • 悟方法 迁移训练 • 提能力 突破点二十五 突破点二十六 2 . 阅读材料 ,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习惯以文化为优先认同单位的古代士大夫 , 对明清之际天崩地陷式的巨变实在难以接受。在他们看来 , 王朝的覆灭便等同于文明的灭绝。在这种痛苦感情的刺激下 , 以 “ 华夷之分 ” 提炼出来的民族主义 , 在当时的士人群体中颇具号召力 , 可当亡国的刻骨铭心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去 , 当清朝皇权依靠文化的普世主义确立自己合法性的时候 , 这种激烈的民族主义也随之瓦解。 —— 摘编自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二卷》 - 30 - 考点整合 • 筑基础 热点突破 • 悟方法 迁移训练 • 提能力 突破点二十五 突破点二十六 材料二 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是在 “ 过去 ” 与 “ 现在 ” 不断交互和彼此制约的过程中逐步构建并于甲午战后初步形成的。为救亡图存 , 维新派主张 “ 合举国之民心 ”; 立宪派主张 “ 合族救国 ”; 孙中山将 “ 驱除鞑虏 ” 转变为 “ 民族平等 ”“ 使世界强国不敢轻视中国 ” 。中国思想界呈现出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流动局面 , 但剖析各种思潮 , 不难发现民族主义贯穿其中。 —— 摘编自俞祖华《近代中国民族 主义类型及主导价值》等 (1) 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 概括明清之际民族主义与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主要区别。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 归纳近代中国民族主义形成过程的特点 , 说明近代中国民族主义对民主革命与经济建设的积极作用。 - 31 - 考点整合 • 筑基础 热点突破 • 悟方法 迁移训练 • 提能力 突破点二十五 突破点二十六 参考答案 : (1) 主要区别 : 前者侧重文化认同 , 后者强调国家观念 ; 前者主张尊华贱夷 , 后者主张民族平等 ; 前者受儒学影响 , 后者受西学影响 ; 前者影响有限 , 后者影响深远。 (2) 特点 : 受传统文化与西学共同影响 ; 与救亡图存相结合 ; 内涵不断丰富。 对民主革命的作用 : 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有助于推翻清朝专制统治 ; 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新三民主义成为国民革命的旗帜 ; 抗日战争时期民族主义有助于全民族抗战。 对经济建设的作用 : 实业救国思潮有助于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 32 - 考点整合 • 筑基础 热点突破 • 悟方法 迁移训练 • 提能力 突破点二十五 突破点二十六 3 . 阅读下列材料 , 回答问题。 材料 善观水者 , 必观其澜。明末清初以来 , 中国社会发生深刻变化。一些有识之士 , 勇立潮头 , 审时度势 , 引领时代。下列代表人物的言论所体现的思想作为时代精神 , 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 33 - 考点整合 • 筑基础 热点突破 • 悟方法 迁移训练 • 提能力 突破点二十五 突破点二十六 (1) 根据材料 , 结合所学知识 , 分析指出三位代表人物言论分别反映的社会问题及主张。 (2) 根据材料 , 联系明清以来历史发展的趋势 , 简析有识之士引领时代的原因。 - 34 - 考点整合 • 筑基础 热点突破 • 悟方法 迁移训练 • 提能力 突破点二十五 突破点二十六 参考答案 : (1) 顾炎武 : 宋明理学脱离社会现实 , 明末文风空疏 ; 提倡崇实致用的学风。 魏源 : 西方列强入侵 , 清廷昧于大势 , 对西方文明缺乏正确认识 ; 提出 “ 师夷长技以制夷 ” 。 陈独秀 : 民族危机严重 , 北洋军阀专制统治 , 民主共和徒有虚名 ; 关注国命存亡 , 提倡思想启蒙。 (2) 趋势 : 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 , 封建制度衰落 , 列强侵略不断加深 , 西学东渐。 原因 : 关注现实 , 以天下为己任 ; 顺应时代 , 开拓创新 ; 文化自觉 , 富于批判精神 ; 才学卓越 , 善于吸纳其他文明。 - 35 - 考点整合 • 筑基础 热点突破 • 悟方法 迁移训练 • 提能力 突破点二十五 突破点二十六 4 . 新文化运动中的思想先驱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阅读下列材料 , 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尖锐地批评了传统儒学的有关内容 , 但是他们并未全盘否定儒学。中国的文化、社会和历史 , 是一个较之传统儒家意义更为广大的传统。在对待这个大传统的态度问题上 , 新文化运动没有 “ 全部摒弃 ”“ 彻底否定 ” 的看法。陈独秀认为 , 中国文明 , 包括儒家学说中所包含的许多积极有益的内容 , 实际上与人类文化的普遍价值相联系相一致。上海某报批评北京大学设立 “ 元曲 ” 的课目 , 指元曲为 “ 亡国之音 ”, 认为不当讲授。陈独秀反对这一看法。他还公开承认 , 钱玄同废除汉字的主张过于急切 , 是对传统语言文字用了 “ 用石条压驼背的医法 ” 。 —— 摘编自李良玉《思想启蒙与文化重建》 - 36 - 考点整合 • 筑基础 热点突破 • 悟方法 迁移训练 • 提能力 突破点二十五 突破点二十六 材料二 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本身都是非常激烈的。他们不承认任何传统的权威和因袭的教条 , 礼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 , 乃至汉字、中医、京剧等传统文化 , 都遭到无情的批判。这个勇猛的、也是简单而绝对的批判运动 , 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 虽不可避免地具有一些形式主义的偏向。 —— 摘编自李新《中华民国史》 (1) 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 概括指出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 分析这些认识产生的原因。 (2) 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 简评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 要求 : 观点明确 ; 史论结合 ; 逻辑严密 ; 表述通畅 ;280 字左右 ) - 37 - 考点整合 • 筑基础 热点突破 • 悟方法 迁移训练 • 提能力 突破点二十五 突破点二十六 参考答案 : (1) 认识 : 传统文化中存在积极有益成分 , 不能全盘否定 ; 传统文化中存在封建落后因素 , 不能全盘肯定。 原因 : 抵制尊孔复古逆流的需要 ; 受到启蒙思想 ( 民主思想 ) 影响。 (2) 略 - 38 - 历史解释 史料实证 1 . 林则徐、魏源是近代中国 “ 开眼看世界 ” 的先驱 , 魏源提出了 “ 师夷长技以制夷 ” 的思想 , 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 2 . 洋务派提出 “ 中学为体 , 西学为用 ”, 并把 “ 师夷长技 ” 的思想付诸实践 , 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 3 . 维新派提出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等主张 , 反映出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进一步加深 , 由学习技术层面过渡到制度和经济层面。 4 . 新三民主义实际上确立了 “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 三大政策 , 和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有着基本相同的革命目标 , 这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国民革命时期的旗帜。 5 .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是提倡民主与科学、批判封建伦理道德和实行文学革命。新文化运动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 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 39 - 历史解释 史料实证 陈独秀追求民主反对专制思想 史料 古今万国 , 政体不齐 , 治乱各别。其拨乱为治者 , 罔不舍旧谋新 , 由专制政治 , 趋于自由政治 ; 由个人政治 , 趋于国民政治 ; 由官僚政治 , 趋于自治政治。此所谓立宪制之潮流 , 此所谓世界系之轨道也。吾国既不克闭关自守 , 即万无越此轨道逆此潮流之理。进化公例 , 适者生存。凡不能应四周情况之需求而自处于适宜之境者 , 当然不免于灭亡。日之与韩 , 殷鉴不远。吾国欲图世界的生存 , 必弃数千年相传之官僚的、专制的个人政治 , 而易以自由的、自治的国民政治也。 ——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结论 :(1) 陈独秀认为民主代替君主 , 自由代替专制 , 是新陈代谢的必然规律 , 是不可抗拒的时代潮流。 (2) 中国要想强大 , 屹立于世界之林 , 必须抛弃数千年的专制政治 , 而代之以民主政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