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广东省廉江市实验学校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17次限时训练试题(高补班)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广东省廉江市实验学校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17次限时训练试题(高补班)

广东省廉江市实验学校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17次限时训练历史试题(高补班)‎ 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3分,共7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西周时期,“凡属违犯国法的行为必定为家法所不容,同样违犯家法的行为也为国法所难容”。犯有重罪的贵族成员,多在宗庙中接受国法和家法的制裁。这说明,当时 A.统治者极力推行严刑峻法 B.政治统治与宗法管理相结合 C.法律内容开始趋向宗法化 D.宗法秩序有待国家法律维护 ‎2.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官学教育的破产,商、周以来的“学在王官”日益转向了“学在私门”。这一变化 A.是百家争鸣局面推动的结果 B.莫定了儒学形成的社会基础 C.促进了新知识分子群体形成 D.加速了各家学派思想的融合 ‎3.《盐铁论》记载:“汉初未伐胡、越之时,牛马成群“…农夫以马耕载”,行则服轭(驾车时套在性口路子上的曲木),止则就犁。”据此可知,汉初 A.社会经济走向调敝 B.犁耕技术得到普及 C.耕牛数量急剧减少 D.畜力农业得到发展 ‎4. 表1是唐代登科者出身分布表(小姓,是非士族的地主;寒族,是一般的平民;制举,是皇帝临时举行并亲自参与的科举考试)。据此可推知,唐代 A.士族阶层拥有科举特权      B.官吏人才来源基础扩大 C.家族地位决定着中举率      D.国家选才侧重政治素养 ‎5.宋代,一些商家每逢节日就采取促销活动,如东京汴梁,“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重新结络门面,彩楼花头,画竿醉仙锦旆(旌旗)。市人争饮,至午未间,家家无酒”。这说明,当时 A.商品营销与民俗相结合      B.商家注重打造品牌效度 C.节日消费成为了新时尚      D.政府重视发展节日经济 ‎6.明代徐渭在《南词叙录》中评论说、元代南戏剧本“‎ 句句是本色語(指民间用语),无今人时文气"。据此可知,元代南戏剧本 A.适应了市民文化需要        B.缺乏语言艺术的创新 C.继承了宋词艺术特色       D.多是民间艺人所创作 ‎7.明代规定:凡内陶下达的诏旨以及经内阁票拟、皇帝批红的奏章,必须先抄送给監察部门的给事中,若内容有不恰当的,给事中则要求相应部门进行改正。此规定旨在 A.削弱内阁权力           B.加强皇权专制 C.防止篡改诏令          D.避免决策失误 ‎8.20世纪初,清政府对原洋务企业进行了改制,如1903年规定江南制造总局在生产枪炮的同时,可以“制造矿务、农务及一切应用机器”。由此可知,当时改制 A.旨在解决企业资金困难    B.有利于近代工业的发展 C.意在抵制西方经济侵略    D.加重了企业的生产负担 ‎9.1911年11月7日,《申报》在“自由谈”中写道民军“起事半月而得大省十余,名城巨镇数十,除武汉大战外,余皆兵不血刃。奇!”这说明,当时 A.清地方官员都倾向于革命     B.广大民众支持推翻清政府 C.民主共和已成为历史主流    D.革命没有造成社会大动荡 ‎10.1923年12月,北京大学在一次民意测验中向:现在中国流行关于政治方面的各种主义,你相信哪种?”结果,社会主义得291票,资本主义得4票。这一结果表明 A.青年学生思想觉悟提高B.中共加大了思想舆论宣传 C.人们渴望实现社会公平D.国人普遍信仰马克思主义 ‎11.图1是20世纪初晚清画报上登载的时事评论画《女士走马》,据此可知,当时 A.社会生活呈现出新旧杂陈 B.社会上崇洋风气日渐盛行 C.女性的社会地位得到提高 D.新式的交通工具尚未出现 ‎12.1940年11月,日本中国派遣军司令部作战计划中指出:“1941年度为巩固华北,由华中向华北抽调约两师团,以便进行彻底扫荡。”这说明 A.日车企图实行以战养战政策    B.敌后抗战有力地牵制了日军 C.国民党抗战取得了重大胜利    D.日军侵华的重心发生了转移 ‎13.1954年,毛泽东在谈到宪法时说:“我们这个宪法,是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但还不是完全社会主义的宪法。”这主要是因为该宪法 A.坚持了新民主主义原则      B.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原则 C.创新了民主集中制原则       D.体现了社会转型的过渡性 ‎14.1956年至1957年上半年,中国文坛出现了“干预生活,暴露问题,掲露阴暗面”的批判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新潮,演奏出了一段转调的乐章。这一“转调”主要是由于 A.“双百”方针促进了思想解放   B.三大改造丰富了创作内容 C.文艺家敢于揭露社会矛盾   D.“左”的文艺思想已清除 ‎15.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外商重返中国,到1983年底,中外合资企业达到190家。这表明 A.国有企业改制取得初步成效    B.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基本建立 C.社会经济中市场的因素增强    D.对外开放以引进外资为主体 ‎16.古代罗马法中规定:法官在审理诉讼案件时,如果原告有欺作、胁迫等行为,被告如果也有可原谅的错误,法官有权减免被告的责任。这一规定 A.提升了法官的司法权威       B.有利于维护诚信和公平 C.意在维护罗马公民利益      D.强化了人们的守法意识 ‎17.16世纪,“财富历史性地集中到西班牙一边”,以致有人说“哪个国家同西班牙人做买卖越多,哪个国家的白银就越多”。这一现象足以说明 A.西班牙贸易引发了价格革命    B.欧洲贸易中心发生了转移 C.西班牙的财富没有转化资本    D.西班牙成为欧洲贸易中心 ‎18.15世纪,意大利一些画家为了客观真实地反映人物对象,开始对解剖与透视进行研究,如达·芬奇就解剖过大约30具人体标本,并绘制了上百幅解剖画稿。这表明 A.人文精神出现严重缺失     B.近代自然科学开始兴起 C.科学与艺术走向了结合     D.艺术家要必备生物知识 ‎19.图2是1990年英国、法国和德国城市人口增长率示意图。据此可知,此时期 A.英国城市化发展严重受挫 B.法国经济发展走向停滞 C.德国的经济实力远超英法 D.德国工业化发展速度快 ‎20.美国1787年宪法規定:立法、行政和司法三个部门间,任何部门的官员不得兼职任何其他部门;任何部门不得行使属于任何其他部门的权力或支配任何其他部门的人员。此规定意在 A.保证各部门权力的独立       B.强化各部门官员专职化 C.防范各级官员滋生腐败      D.提高各部门的行政效率 ‎21.罗斯福认为,建筑业是“一个对从水泥到电器等其他行业都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和作用的行业”,为此在新政期间大力兴办了以建筑业为主的公共工程。由此可知,当时发展建筑业 A.旨在保证公共工程的建设      B.有利于拉动国内需求增长 C.抑制了其他工业部门发展      D.减轻了政府财政经济负担 ‎22.苏联《外交史》中写道,“苏联曾不止一次地建议美国撤除设在他国领土上的外国军事基地,但这些建议都遭到拒绝”,所以苏联在1962年使“美国人知道自己的国土和人民遭受威胁是什么味道”。据此可知,当时 A.国际局势走向了空前紧张     B.美国的冷战政策遭到失败 C.苏联军事力量已超过美国      D.美苏对抗开始转向全球化 ‎23.1951年,法国、西德等6国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后,欧洲联合从项目单一的煤钢联营日益发展成集政治、经济和安全为一体的“多元化联盟”。这一变化 A.根除了法德战争的隐患      B.促成了欧洲内部的团结 C.加速了国际旧秩序瓦解       D.适应了对外竞争的需要 ‎24.法国作家尤奈斯库在1970年创作的话剧《秃头歌女》,全剧以闹剧的形式展示了家族生活的空虚无聊,一切都是混乱无序,荒诞不经。下列与此作品风格相似的是 ‎25.1927年,斯大林发出指示,为有效收购粮食,需要对富农(实际上不只是富农)和破坏农业价格的投机分子采取特别的镇压措施。这说明在当时苏联 A. 农业集体化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B. 苏维埃政权面临敌对分子的破坏 C.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激化了社会矛盾 D.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思维根深蒂固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18世纪中叶,英国公司不断派商船到宁波、定海一带贸易。这一活动引起清政府的注意,江浙为清朝财源之区和漕运重地,绝不容许在这里出现第二个澳门。清政府遂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收缩贸易口岸,把中西贸易限制在广州一口。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两广总督李侍尧颁布“防范外夷五项规条”,重申广州一口通商的规定。‎ ‎——摘编自韦庆远、叶显恩主编《清代全史》(第五卷)‎ 材料二 同治三年至光绪二十年(1864-1894)出口净值由48,655千关两增至128,105千关两,增长了1.6倍多;进口净值由46,210千关两增至162,105千关两,增长了2.5倍。光绪二十年(1894年)至宣统三年(1911年),出口值由128,105千关两增至377,338千关两,增加了约2倍;进口值由162,103千关两增至471,504千关两,增加了约2倍。‎ ‎——摘编自陈振江主编《中国大通史》‎ 材料三1950年,中央贸易部设立了对苏联和新民主主义国家贸易的中国进口公司、经营对资本主义国家贸易的中国进出口公司以及中国畜产、油脂、茶叶、蚕丝、矿产等国有外贸公司。1950年,国有对外贸易进出口额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68.4%,到1952年则上升到92.8%,已占绝对优势。‎ ‎——摘编自武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政府限制对外贸易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对外贸易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12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50年中国发展对外贸易的意义。(5分)‎ ‎‎ 参考答案 1. 答案B法律体现了国家政治,家法(实际上也是宗法)体现的是宗法管理,对犯有重罪的贵族成员两法并用说明当时政治统治与宗法管理相结合,B项正确。材料中的现象没有说明对犯有重罪的贵族成员处以何种刑罚,不能说明“严刑峻法”,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法律对宗法秩序的维护,但并没有说明法律内容涉及宗法内容排除C项;材料内容反映了宗法秩序受到法律的保护,而不是有待于法律维护,排除D项 2. 答案C由材料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由“学在王官”转向“学在私门”,这既有利于思想文化的多元化,也有利于文化的下移,扩大平民知识分子的力量,从而促进新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C项正确。材料中的现象是推动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而不是百家争鸣局面推动的结果,排除A项;B项夸大了这一转变的影响;“学在私门会形成不同的学术思想,加速的是学派思想的纷争,而不是融合,排除D项 3. 答案D材料信息说明汉初农民不仅用牛耕地,还用马耕地,这是畜力农业发展的表现,D项正确。材料中的“牛马成群”不仅说明社会经济的繁荣,也说明耕牛数量的增多,排除A、C两项;材料信息只能说明犁耕技术的发展,不能说明得到普及,排除B项 4. 答案B表格中无论是进士科、明经科还是制举考试,寒族人员都可以参加,说明当时官吏人才来源基础扩大,B项正确。尽管表格中士族阶层中举的人数最多,但不能说明拥有科举特权,只能说明士族阶层的中举率最高,排除A项;材料只能说明家族状况影响着中举率,但不是决定着中举率,科举考试的中举率是由才干决定的排除C项;政治素养体现在处理政治问题的能力上,D项材料不能说明 5. 答案A 材料表明,宋代商人借助节日活动进行商品促销,形成了商品营销与民俗相结合的节日经济,A项正确。品牌是有名号的,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品牌效应”,排除B项;材料中的现象说明节日消费已形成传统,并非刚刚兴起的新时尚,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政府的态度,排除D项 6. 答案A南戏剧本多用民间语言,这能让观众听得懂、听得明白,是适应市民文化需要的产物,A项正确。剧本使用民间用语,也是一种语言艺术的创新,排除B项;宋词中虽然有时也用民间用语,但整体上仍是“雅”文学剧本则是“俗”文学,两者不同,不能说明继承关系,排除C项;元代戏剧也多是知识分子创作的作品,排除D项 7.答案D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给事中作为监察部门起着诏令制定到执行的最后一道复查作用,这实际是为了确保诏令的科学性,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监察诏令的正确与否,并不涉及削弱内阁权力,排除A项;材料中的给事中可以驳回皇帝的诏令,说明对皇权也起着制约作用,而不是加强皇权专制,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对诏令内容是否恰当的监察,与诏令是否被篡改无关,排除C项。‎ 1. 答案B 根据材料中洋务企业改制的内容可知,此改制一方面可以增加企业的利润,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解决国内办厂所需的机器设备问题,从而有利于近代工业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中所体现的承办商务制造,是指在能力范围内,可以进行,也可以不进行,所以改制与解决企业资金困难无关,排除A项;材料中的措施意在发展国内企业,客观上会抵制西方经济侵略,但不是目的,排除C项;企业在承办商务制造时,是根据自身情况进行的不加重企业负担,排除D项 2. 答案D 材料信息反映了辛亥革命期间独立的十多省是以和平方式脱离清政府的,这种革命方式自然最大限度地保证了社会局势的稳定,D项正确。当时清朝地方官员只是部分倾向于革命,A项与史实不符;材料中的“民军”是指革命军,并非广大民众,且辛亥革命是脱离民众的,排除B项;材料信息反映的是民主革命成为主流排除C项。‎ ‎10.答案C命题透析本题以北京大学的民意测验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思路点拨社会主义追求的是社会公平,民意测验中相信社会主义的占绝对多数票,说明人们渴望实现社会公平,C项正确。材料中的民意测验没有指明是针对青年学生的,不能说明青年学生思想觉悟是否提高,排除A项;当时中共刚诞生,且处于秘密活动中,不可能出现大规模舆论宣传的状况,排除B项;D项中的“普遍”表述过于夸大11.答案     命题透析本题以时事评论画《女士走马》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