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北京市顺义区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质量监测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北京市顺义区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质量监测试题(解析版)

北京市顺义区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 期末考试质量监测试题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 ‎1.英语中的uncle,汉语对应词有伯父、叔父、舅父、姑父、姨父,aunt的汉语对应词有伯母、婶母、舅母、姑母、姨母。汉语中亲属称谓系统庞大而精细的原因是 A. 中国人口的众多 B. 宗法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C. 分封制度的影响 D. 餐桌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答案】B ‎【解析】与英语中对长辈的称谓简单笼统不同,汉语中亲属称谓系统庞大而精细的在于,长期受宗法血缘思想的影响,B项正确;中国人口的众多、分封制度的影响和餐桌文化对中国的影响等,都不是造成汉语中亲属称谓系统庞大而精细的原因,ACD三项错误。‎ ‎2.顺义区某中学的学生在开展历史研究性学习时,写了如下的解说词,这里的它是指 A. 甲骨文 B. 青铜器 C. 丝绸 D. 烧器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朝时期的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甲骨文,作为比较成熟的文字,是研究商代历史的珍贵史料,符合“刻骨”、“铭心”等条件,其的解说词可以包含“记忆了时间”、 “记忆了历史”、“记忆了文明”,A项正确;青铜器、丝绸和瓷器均不符合“刻骨”等说法,BCD三项不符合题意。‎ ‎3.如下图是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国货币,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 货币的形制与各地文化无关 B. 春秋战国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 C. 经济交流因货币不一而中断 D. 钱文工镌刻的字体以隶书为主 ‎【答案】B ‎【解析】该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春秋战国时期的货币的理解和认识。从图中可以得出主要诸侯国都有自己的货币,而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是经济发展的必然需要,货币的出现则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故B项说法正确;货币的形制与各地文化直接相关,故A项说法错误,排除;图中反映不了经济交流中断,故C项说法错误,排除;当时的文字尚未统一,且隶书尚未形成,故D项说法错误,排除。‎ ‎4.财经作家吴晓波在《历代经济变革得失》中说。“如果说,管仲是重商主义的试验,那么三百年后的商鞅变法,则是重农主义的典范。”商鞅“重农”的目的是 A. 顺应历史潮流 B. 废除井田制 C. 为战争积聚财富 D. 落实民本思想 ‎【答案】C ‎【解析】商鞅变法重视农业发展,奖励耕战,是为战争积聚大量财富,因为农民是赋税的主要承担者,赋税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故C正确;ABD项都不是其重农的目的,排除。‎ ‎5.韩非子将商鞅誉为“圣人”,敬仰之情,溢于言词,司马迁认为“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韩非子和司马迁对商鞅评价不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司马迁是《史记》的编写者,所以司马迁的评价最真实 B. 韩非子与商鞍处于同一时代,所以韩非子的评价最真实 C. 司马迁与韩非子的立场不同,所以二人的评价存在差异 D. 没有文物史料作证据,同马迁与韩非子的评价都不可信 ‎【答案】C ‎【解析】司马迁从商鞅的人品角度评价他,而韩非子则侧重从商鞅变法在国家治理上取得的成就角度评价他,因此司马迁与韩非子的立场不同,所以二人的评价存在差异,故C正确;《史记》也是经过作者编撰的,也有一定的主观性,排除A项;同一时代的评价并不一定可性,排除B项;二者的评价言论有一定的可性定,排除D项。‎ ‎6.秦始皇和康熙帝都是中国历史上很有作为的君主,都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两者相同之处是 ‎①加强对边疆地区控制 ②捍卫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③推崇儒学“为政以德" ④开创新制实现长治久安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北击匈奴、筑长城等方式加强对北方边疆地区的控制,康熙帝通过雅克萨之战,加强中国东北边疆地区的控制,①正确;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南征北战,加强边疆地区的控制,建立行之有效的政治体制,捍卫统一多民族国家,康熙帝通过雅克萨之战、北征塞外等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进一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捍卫统一多民族国家,②正确;秦始皇主要采取法家作为治国思想,没有推崇儒家,③错误;秦始皇建立的秦朝速亡,没有实现长治久安,④错误;综上所述,①②正确,A项正确;排除B、C、D项。‎ ‎7.汉初中央直辖15郡,汉武帝时增至110郡,导致汉朝这一变化的原因有 ‎①休养生息政策 ②平定七国之乱 ③张骞通西域 ④推恩令的实施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初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推动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汉武帝时期逐渐改变休养生息的政策,①错误;材料“汉初中央直辖15郡,汉武帝时增至110郡”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平定“七国之乱”,加强对诸侯国的控制,因此这时期中央直辖的郡数量增多,②正确;张骞通西域促进汉朝与西域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与材料内容无关,③错误;汉武帝时期为加强中央集权,颁布“推恩令”,削弱封国势力,④正确;综上所述,②④正确,C项正确;排除A、B、D项。‎ ‎8.下表对汉代科技解释正确的是 选项 史实 结论 A 张衡认为“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中黄,孤居于内”‎ 张衡的地圆说推动了新航路开辟 B ‎《九章算术》论述田亩面积等的计算方法 形成了以实验为基础的数学体系 C 蔡伦发明“蔡候纸”,制成能书写的纤维纸 人类最早的纸产生 D ‎《伤寒杂病论》系统论述了“望、闻、问、切”四诊疗法 成为我国中医临床医学的经典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四诊疗法指的是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最早由扁鹊发明,后来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之中系统论证,是中医临床学的经典,D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张衡于78-139年时期东汉伟大的天文学家,而新航路开辟在15-16世纪,二者时间相隔很大,并且不是张衡地圆说推动新航路开辟,A项错误;《九章算术》总结了战国、秦、汉时期的数学成就,但没有形成以实验为基础的数学体系,B项错误;蔡伦发明“蔡侯纸”之前西汉已有书写用纸,因此蔡侯纸不是人类最早的纸,C项错误。‎ ‎9.结合下面地图,下面选项所示路线,属于北魏孝文帝迁都路线的是 A. ①→② B. ④→② C. ③→⑥ D. ⑦→⑤‎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洛阳地理位置优越,在经济、军事上都有重要地位,并且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孝文帝改革时期从平城迁都洛阳,即图片中从④到②,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拓跋宏决心把国都从平城迁到洛阳,即图片中从④到②,①不是平城,A项错误;③是开封,⑥是杭州,不符合题意,C项错误;⑤是北京,⑦应该是南京周围,不符合题意,D项错误。‎ ‎10.梁启超评价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有类于官办之劝业银行”,青苗法的主要意义是 ‎①抑制了民间高利贷行为 ②使无地农民获得了土地 ‎③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人 ④推广了先进的农业技术 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④‎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青苗法是指各州县在每年青黄不接时分两次借钱或粮食给农户,加收20%的利息,此法使农户免受高利贷的剥削,官府也收入了大量的利息,①③正确,B项正确;青苗法的主要意义是使农户免受高利贷的剥削,同时有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不能使无地的农民获得土地,与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无关,②④错误,排除A、C、D项。‎ ‎11.欧阳修评价唐大宗时说:“盛战,太宗之烈也!其除隋之乱,比速汤、武;效治之美,庶几成、康”,下列选项能全面支撑此观点的是 A. 结束战乱,开创治世 B. 社会开放,思想多元 C. 调整政贺,发展农业 D. 吸取教训,兼听纳谏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其除隋之乱,比速汤、武”可知,欧阳修肯定唐太宗结束隋朝时期的战乱,材料“效治之美,庶几成、康”可知,肯定唐太宗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乐业,使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因此材料肯定唐太宗结束战乱,开创治世,A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肯定了唐太宗结束战乱,开创治世方面的贡献,没有强调唐太宗时期社会开放,思想多元的现象,B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肯定了唐太宗结束战乱,开创治世方面的贡献,没有强调唐太宗调整政贺,发展农业的贡献,C项错误;吸取教训,兼听纳谏符合唐太宗统治特点,但材料内容没有强调与此相关的特点,D项错误。‎ ‎12.中国明清时期出现了三大科技著作《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和《天工开物》。这些著作 A. 中国古代科技集大成之作 B. 开始引进国外先进科学技术 C. 引领后来中国科技发展方向 D. 推动了当时社会经济的转型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本草纲目》是对16世纪以前中医药学的系统总结;《农政全书》对古今中外农业生产和农学研究的利弊得出做出了全面的评价和总结;《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故三大科技巨著是中国古代科技集大成作品,A项正确。只有《农政全书》涉及西方农业科技和思想,排除B项。C项说法错误,三大科技巨著是中国古代科技集大成作品,没有引领后来中国科技发展方向,排除。D项说法错误,三大科技巨著没有起到推动当时社会经济的转型,排除。‎ ‎13.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说:“布表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康有为这句话 A. 意在说明自己地位低变法困难 B. 反映了他本人缺少变法的勇气 C. 批评孔子是不敢革命的胆小鬼 D. 称赞孔子是托古改制的改革家 ‎【答案】D ‎【解析】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将孔子说成以先王名义改革的成功者,称赞孔子是托古改制的改革家,D项正确;“地位低变法困难”不是康有为这句话的核心,A项错误;康有为并不缺少变法的勇气,B项错误;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没有批评孔子,也不主张革命,C项错误。‎ ‎14.“建设之前要在民.土地之岁收,地价之增益,公地之生产,山林川泽之息,矿产水利之利,皆为地方政府之所有,而用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及育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病与天种种公共之需。”孙中山先生意在强调 A. 民生是民主革命的核心 B. 解决土地财富分配问题 C. 实现地方政府的自治权 D. 学习西方建设福利国家 ‎【答案】B ‎【解析】该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孙中山三民主义内容的理解和认识。据材料可知孙中山强调了民生建设的诸多方面,以及如何分配土地财富等问题,故B项说法正确;民主革命的核心是民权问题,故A项说法错误,排除;材料的主旨是强调以民为本的财富分配,不是地方自治,故C项说法错误,排除;当时西方尚未提出建设福利国家的目标,故D项说法错误,排除。‎ ‎15.准确的时空观念是学习历史的核心素养。下列地区发生的有关毛泽东历史事迹的表述正确的是 A. 在①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 B. 在②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 C. 在③创建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 D. 在④发表《新民主主义论》‎ ‎【答案】B ‎【解析】‎ 该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重大历史时间的空间意识。根据图中所示位置,②对应的是上海,毛泽东曾在此参加中共一大,故B项说法正确;①对应的是广州,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的地方是井冈山根据地,故A项说法错误,排除;③对应的是武汉,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是在井冈山,故C项说法错误,排除;④是北京,《新民主主义论》发表在延安,故D项说法错误,排除。‎ ‎16.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对邓小平评价:“他虽然只是一个五尺身躯的短小汉子,却是一位非常伟大的领袖人物。他改变了中国的历史”.他的贡献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领导淮海战役并取得了胜利 ②揭开解放战争战略反攻序幕 ‎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④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A. ①②③④ B. ②①③④ C. ②①④③ D. ①②④③‎ ‎【答案】C ‎【解析】该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邓小平同志的重大事件的时间顺序的记忆。根据史实可知①淮海战役发生于1949年春,②揭开解放战争战略反攻序幕是1947年千里跃进大别山,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的, ④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正确的顺序是②①④③,故C项符合题意,正确;A项中②应该发生在①之前,故错误,排除;③发生在④之后,故B项不合题意,排除;②应该发生在①之前,故D项不合题意,排除。‎ ‎17.梭伦改革实行财产等级制,根据公民财的多少,规定公民享有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这一制度 A. 确立了雅典的民主制度 B. 打破了贵族的权利垄断 C. 实现了公民的普遍平等 D. 保障了平民的经济权利 ‎【答案】B ‎【解析】该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梭伦财产等级制的理解和认识。财产等级制以财产的多寡分配政治权利,打破了贵族以血缘垄断权利的局面,故B项说法正确;梭伦改革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克里斯提尼改革确立了雅典的民主制度,故A项说法错误,排除;依据该制度,收入少的第四等级依然受到种种限制,故C项说法错误,排除;这一制度无法保障平民的经济权利,故D项说法错误,排除。‎ ‎18.有学者评价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时说:“他是学者中的大师。所有真正思想家中的永恒巨人。”他的主要贡献是 A. 建立阿卡德米学园 B. 发展逻辑学成为科学 C. 创作《理想国》 D. 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 ‎【答案】B ‎【解析】该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亚里士多德的主要贡献的记忆。根据史实可知,亚里士多德开创了逻辑学、伦理学、政治学和生物学等学科的独立研究,故B项说法正确;阿卡德米学园是又苏格拉底创立的,故A项不合题意,排除;创作《理想国》的是思想家柏拉图,故C项不合题意,排除;“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观点是古希腊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普罗塔戈拉,故D项不合题意,排除。‎ ‎19.马丁·路德说:“信徒和上帝,犹如两个相爱的恋人,他们之间不需要第三者。”这反映了他主张 A. 因行称义 B. 民主自由 C. 因信称义 D. 先定论 ‎【答案】C ‎【解析】马丁·路德把信徒和上帝比喻为一对恋人,将天主教会比喻为第三者,反映了他质疑教会作用,主张“因信称义”,C项正确;马丁·路德反对天主教会的“因行称义”,A项错误;“民主自由”与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思想无关,B项错误;“先定论”是加尔文的主张,D项错误。‎ ‎20.英国革命中出现克伦威尔军事独裁,法国出现拿破仑帝国,这主要是由于 A. 防止封建王朝卷土重来复辟 B. 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绝不妥协 C. 迫切需要稳定资产阶级统治 D. 资产阶级民主发展的比较充分 ‎【答案】C ‎【解析】资产阶级革命时代,英法等国先后出现克伦威尔、拿破仑等人军事独裁,主要因为是资产阶级迫切需要稳定统治,C项正确;防止封建王朝复辟不是革命时代出现军事独裁的主要原因,A项错误;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绝不妥协,与拿破仑等人的军事独裁出现无关,B项错误;资产阶级民主发展的比较充分与出现“军事独裁”不符,D项错误。‎ ‎21.托马斯.杰斐逊在谈到华盛顿时说:“一个伟人的节制和美德,可能使这场革命免于像其他众多的革命那样,使盼望建立的自由被扼杀而告终。”这主要是赞美华盛顿 A. 创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B. 放弃大陆军总司令 C. 拒当国王且主持制定宪法 D. 废除黑人奴隶制 ‎【答案】C ‎【解析】华盛顿拒绝当国王,并主持制定1787年宪法,受到国人的推崇,故选C。‎ ‎22.下表是摘取某学生整理的学习笔记,根据所学判断,表中空白处应该是 时间 内容 ‎1844年 ‎《神圣家族》‎ ‎1848年 ‎1867年 ‎《资本论》‎ ‎1871年 ‎《法兰西内战》‎ A. 《共产党宣言》 B. 《成立宣言》‎ C. 《德意志意识形态》 D. 《临时章程》‎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写作《神圣家庭》、《资本论》和《法兰西内战》的马克思,在1848年与恩格斯一起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为《共产党宣言》,A项正确;《成立宣言》和《临时章程》是马克思在1864年为国际工人协会起草的文件,BD两项不符合题意;《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1845年前后的著作,C项错误。‎ ‎23.19世纪60年代俄国通过改革废除了农奴制度,其进步性体现在 ‎①农民法律上成为自由人 ②农民可以获得一块份地 ‎③农民需要缴纳高额赎金 ④农民需要接受村社管理 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④‎ ‎【答案】A ‎【解析】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进步性体现在,农民在法律上成为了自由人,获得解放的同时,农民可以获得一块份地,①②正确,A项符合题意;缴纳高额赎金是对农民的沉重剥削,农民需要接受村社管理说明改革保留了封建残余,③④不符合题意,与之组合的BCD三项错误。‎ ‎24.1806年默罕默德·阿里进行了改革,1861年俄国进行了农奴制改革,1868年日本开始了明治维新,促使这三个国家在19世纪进行改革的共同原因是 A. 缓解日益加深的宗教矛盾 B. 应对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 C. 向往君主立宪制的新政体 D. 避免统治阶级内部的分化 ‎【答案】B ‎【解析】19‎ 世纪默罕默德·阿里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共同原因都是为了应对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B项正确;“缓解日益加深的宗教矛盾”不是俄国、日本改革的原因,A项错误;三国改革均不因为“向往君主立宪制政体”,C项错误;三国改革均反映了统治阶级内部的分化,与“避免分化”不符,D项错误。‎ ‎25.明治维新中推行的“文明开化”政策的核心是用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改造日本封建文化,下列措施中属于“文明开化”政策的是 A. 实行四民平等 B. 创办模范工厂 C. 创办近代学校 D. 废除武士特权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创办近代学校”属于明治维新中“文明开化”政策措施,C项正确; “四民平等”、“创办模范工厂”和“废除武士特权”均和用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改造日本封建文化的“文明开化”政策不符,ABD三项错误。‎ ‎26.印度圣雄甘地认为“如果通过暴力获取自治,不择手段屠杀英国人可以解除压迫,那我宁可不要自治而继续受人压迫”。这说明 A. “仁爱”是非暴力的思想核心 B. 甘地受制于英国高压政策 C. 印度民族独立方式呈现多元化 D. 印度各教派矛盾错综复杂 ‎【答案】A ‎【解析】甘地坚决反对“通过暴力获取自治”和“不择手段屠杀英国人”,说明“仁爱”是非暴力的思想核心,A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甘地“受制于英国高压政策”,B项错误;印度民族独立方式呈“多元化”和“各教派矛盾错综复杂”在材料中均没有体现,CD两项错误。‎ ‎27.1921年列宁说:“当正面攀登受到阻碍不能前进到山顶时,就要有勇气走一段困难、危险下山路,去寻找能够登上山顶的新路线。“走一段困难、危险的下山路”的具体做法是 A. 实行余粮征集制 B. 实行租让制、租赁制 C. 取消商品贸易 D. 承认临时政府合法性 ‎【答案】B ‎【解析】1921年“正面攀登受到阻碍”即直接由战时共产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失败后,列宁为首的俄国布尔什维克党为“寻找能够登上山顶”即实现社会主义的新路线,实行新经济政策,体现了其“有勇气走一段困难、危险的下山路”,其具体做法是实行租让制、租赁制,B项正确;实行余粮征集制、取消商品贸易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AC两项错误;1921年临时政府已经被推翻,D项错误。‎ ‎28.对于16世纪和17世纪的科学进展而言,数学的发展被视为理解事物本质的关键,这一进展直接推动了 A. 发现自由落体定律 B. 经典力学的建立 C. 哥白尼的《日心说》 D. 进化论的诞生 ‎【答案】B ‎【解析】16世纪—17世纪,数学的发展为理解事物本质的提供了工具,应用微积分等近代数学的发展成果,牛顿创立了经典力学体系,B项正确;伽利略发现自由落体定律和哥白尼提出《日心说》,与当时数学的进展无关,AC两项错误;19世纪中期进化论的诞生,与16—17数学的发展没有直接关系,D项错误。‎ ‎29.下表为一部世界伟人传记的部分目录。该传记的主人公取得的重大成就是 目录 第8章 ‎“非常革命”的光量子 第10章 时空理论的变革 第18章 ‎“在疯人院”——普鲁士的和平主义者 第25章 犹太人、犹太复国运动和美国之行 A. 《天体运行论》 B. 经典力学体系 ‎ C. 相对论 D. 量子理论 ‎【答案】C ‎【解析】根据表格中“光量子”、“时空理论”、“和平主义者”、“犹太复国运动”等信息,可知这位伟人是科学家爱因斯坦,其取得的重大成就是,提出了相对论,C项正确;《天体运动论》是波兰科学家哥白尼的著作,A项错误;提出经典力学体系的牛顿和量子理论的发明者普朗克,均与表中信息不符,BD两项错误。‎ ‎30.广东顺德档案馆有一首描写留美幼童的新诗。称赞道“他们中,出现了伟大的铁路工程师”。这位工程师的主要成就是 A. 担任铁路督办 B. 修筑和设计淞沪铁路 C. 铺设唐胥铁路 D. 设计和修建京张铁路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广东顺德的留美幼童中出现的伟大的铁路工程师是詹天佑,其主要成就是设计和修建京张铁路,D项正确;担任铁路督办不是詹天佑的主要成就,A错误;詹天佑没有参与修筑和设计淞沪铁路、铺设唐胥铁路也与詹天佑无关,BC两项错误。‎ 第11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 ‎31.社会变革导致社会习俗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回答下列门题 材料一 北魏时期社会习俗的变化 ‎(1)依据材料和所学,指出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关于社会习俗的改革措施。并分析这些改革的积极作用。‎ 材料二 16世纪欧洲社会婚姻习俗的变化 ‎(2)依据材料和所学,对16世纪欧洲婚姻习俗的变化进行简要说明。(主要包括背景、特点、影响等)‎ 材料三 19世纪下半期日本社会习俗的变化 ‎(3)根据图文材料概括19世纪下半期日本社会习俗变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 ‎【答案】(1)措施:迁都洛阳,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与汉族通婚,采用汉族官制等。作用:促进民族交融,增强北魏实力。‎ ‎(2)宗教改革时期,马丁路德提出改革婚姻制度的主张,以教会为主导转变为以世俗力量为主导,冲击了传统婚姻,削弱了教会权利,宣扬了文主义,增强人们的法治观念。‎ ‎(3)特点:自上而下推行,涉及范围广泛,国民争相效仿,学习西方表面化 原因:明治维新,摆脱民族危机,改变落后状态 ‎【解析】‎ ‎(1)措施:依据材料一中的表格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关于社会习俗的措施主要有,迁都洛阳,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与汉族通婚,采用汉族官制等。作用:根据材料一中“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融合的成果,又促进了这一融合进程的迅速发展”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关于社会习俗的改革,产生的积极作用是,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实力。‎ ‎(2)说明:依据材料二中马丁·路德的婚礼,“改革婚姻制度的主张……”,“婚姻法规定,结婚不再属于宗教七大圣仪之一”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按照题目要求,从背景、特点和影响三个方面,逐一分析说明16世纪欧洲婚姻习俗的变化,明确在欧洲婚姻改革中主导力量的变化,以及由此产生的冲击传统婚姻,削弱教会权威,宣扬人文主义和增强人们的法治观念等的影响。‎ ‎(3)特点:根据材料三中鹿鸣馆里“举办西式舞会沙龙”,(明治政府)“废止幕府时代服饰的布告”,“饮食结构的变化”和“用蹩脚的英语谈论时事” 等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下半期日本社会习俗变化的特点主要有,自上而下推行,涉及范围广泛,国民争相效仿,学习西方表面化。原因:根据材料三中的图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日本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主要有明治维新推动,摆脱民族危机和改变落后状态的强调愿望等。‎ ‎32.历史人物的消献,推动了社会向前发展,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 ‎ 孔子对各个阶层财富观的具体要求是不同的,就国君而言,孔于认为应该只“言义而不言利,为人君,止于仁”,国君乃天下财富的最高所有者,所以“因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国君的利就是义。就各级官吏而言,孔子主张不仅言义,而且言利,因为,“士之仕也,犹农夫之耕也”。官吏需要依靠俸禄来养家糊口。然而,官吏求“利”必须合乎道义,即君子“仕则不嫁”、“不尽利以遗民”。就一般的平民而言,孔子主张求利、致富,但同时又要为他人着想,“富而好礼,富而好仁。”柏拉图认为各个阶层对待财富的态度应该不同。在理想国中,统治阶级即国王和护卫者“除了绝对的必需品之外”不得有任何财产,而对被统治阶级来说,却并不要求其放弃私人财产。因为“统治阶级如果嗜好金钱与财产,他们必将腐败。而被统治阶级有此嗜好。将不会急于篡夺统治者的位置,因为这会妨碍他们积累财富”。被统治阶级的责任和价值就在于供应统治阶级以生活资料,使这些人专心治国,这样才能达致城邦的最大善。‎ ‎——摘编自汤一介《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今人类社会之贡献)‎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东西方先哲财富分配观的相同点。并分析孔子财富观形成的原因。‎ 材料二 ‎ ‎(2)依据上图结合所学,指出西方近代社会的政治发展趋势。任选其中两位历史人物说明其对社会发展的贡献 ‎【答案】(1)相同点:不同阶层对待财富的态度不同,统治者应以维护国家秩序而不是积累财富为目的,承认被统治追求财富的正当性。‎ 成因:孔子意图恢复西周的社会制度。‎ ‎(2)趋势: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确立。华盛顿:领导美国独立战争,不畏强暴,鞠躬尽瘁,领导美国人民取得民族独立,开创了民主政治先河。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崛起,颁布《民法典》,建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率军横扫封建的反法同盟,维护大革命的成果。‎ ‎【解析】‎ ‎(1)相同点:依据材料一中“孔子对各个阶层财富观的具体要求是不同的”,“柏拉图认为各个阶层对待财富的态度应该不同”,“就国君而言,孔于认为应该只‘言义而不言利,为人君,止于仁’”,“在理想国中,统治阶级即国王和护卫者‘除了绝对的必需品之外’不得有任何财产”,“就一般的平民而言,孔子主张求利、致富”,“被统治阶级有此嗜好。将不会急于篡夺统治者的位置,因为这会妨碍他们积累财富”等信息,可知东西方先哲财富分配观的相同点为,不同阶层对待财富的态度不同,统治者应以维护国家秩序而不是积累财富为目的,承认被统治追求财富的正当性。原则:根据材料一中“言义而不言利,为人君,止于仁”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财富观形成的原因主要在于其意图恢复西周的社会制度。‎ ‎(2)趋势:依据材料二图中展示的英美法三国资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的相关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方近代社会的政治发展趋势为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制度逐步确立。贡献:根据个人所学知识的基本情况,从克伦威尔、华盛顿和拿破仑三人中任选两位,结合所学知识,逐一说明两人在世界历史中对社会发展做出的贡献,要求先明确历史人物,再选取其在历史上最突出的贡献进行说明,说明时注意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33.历史学的基本要素有史料、史料解释、历史叙述和历史评价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说明:多摘录或少摘录都要扣分)‎ 董仲舒(前179~前104)汉代思想家,政治家。他以《公羊春秋》为依据。将周代以来的宗教观和阴阳五行学说结合起来,吸收法家、道家、阴阳五行家思想,建立了一个新的思想体系。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董仲舒在其《举贤良对策》中指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即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他又说“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意思是要兴建太学,选任品行高尚、学问出众的学者在此担任老师,从而培养全天下的读书人。以上建议均被汉武帝采纳。‎ 汉武帝的这些做法一方面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与主导地位,使得专制“大一统”的思想作为一种主流意识形态成为定型;若从另一个角度去看,专制“大一统”的思想固然能够增强民族之间的凝聚力,但同时却也将专制集权推向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1)文中哪些表述属于史料?‎ ‎(2)文中哪些表述属于史料解释?‎ ‎(3)文中哪些表述属于历史评价?‎ ‎【答案】(1)史料:“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 ‎(2)史料解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建太学,选任品行高尚、学问出众的学者在此担任老师,从而培养全天下的读书人。‎ ‎(3)历史评价:汉武帝的这些做法一方面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与主导地位,使得专制“大一统”的思想作为一种主流意识形态成为定型;若从另一个角度去看,专制“大一统”的思想固然能够增强民族之间的凝聚力,但同时却也将专制集权推向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解析】‎ ‎(1‎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史料是指可以据以为研究或讨论历史时的根据的东西。一般将史料区分为第一手史料以及第二手史料,前者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后者是指经过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但二者的界限经常并不明确,例如史记就很难说是一手或二手史料。一般中文所称史料,主要是指第一手史料而言,因此材料中的史料有“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等。‎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史料解释指的是对史料的解读,材料中对史料的解读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建太学,选任品行高尚、学问出众的学者在此担任老师,从而培养全天下的读书人。‎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历史评价是指把所评价人或事放在较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看其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大趋势,是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重在考察其较深远的影响和意义,历史评价往往与“道德评价”相对应。因此材料中的历史评价是“汉武帝的这些做法一方面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与主导地位,使得专制‘大一统’的思想作为一种主流意识形态成为定型;若从另一个角度去看,专制‘大一统’的思想固然能够增强民族之间的凝聚力,但同时却也将专制集权推向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把汉武帝的措施放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进行评价。‎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