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2019-2020学年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共40个,每个1.5分,共60分)‎ ‎1.西周初年各地发生叛乱,周公东征,平定了殷地的“三监之乱”,征服了殷商在东方的残 余势力后,大封齐、鲁、燕、卫等国。这说明西周 ‎ A.分封制是周公执政时期的制度创新 B.实现了对东方广大地区的垂直管理 ‎ ‎ C.分封制是当时巩固统治的重要手段 D.政治中心实现由西部向东部的转移 ‎2.史载:周王朝最初分封的封国,面积很小,二十个或三十个封国联合在一起,也没有王畿大。周王朝这样做的目的在于 ‎ A. 推动诸侯扩充疆域 B. 强化王室对地方的控制 ‎ C. 建立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D. 提高同姓贵族的地位 ‎3.“到公元前800年,西周有二百多个大大小小的诸侯国,其中25个封国较大,具有重要地位。”按照规定,这些诸侯国 ‎ A. 有任意选择继承人的权力 B. 完全是在争霸战争中形成的 ‎ C. 应向周王交纳土地税 D. 必须承担周王的各种军事义务 ‎4.有学者指出,中国选择皇位继承人的主要原则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从而 常常把不能胜任君主这一“至圣至明” 角色的幼童、白痴和昏庸无能之徒推上皇位。这段话揭示了 ‎ A.君主制度的缺陷 B.宗法制度的桎梏 ‎ C.皇位世袭的弊端 D.中央集权的危害 ‎5.有史料记载:“故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候有国以处其子孙,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是谓制度。”由此可见,该制度的最大特点是 ‎ A. 使土地和政治权力层层分割 B. 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 ‎ C. 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D. 最大范围地扩大了国家疆域 ‎6.史载周公制礼作乐,以宗法维系政治制度的运作。有百世不迁的大宗,有五世则迁的小宗。如以周封伯禽于鲁国,鲁国内部又再度分封若干小国为例,以下有关分封与宗法关系的说明,最为恰当的是 ‎ A. 周天子为鲁国大宗,鲁国内部再分封诸侯国不再以周天子为大宗 ‎ B. 鲁国国君是鲁国内部再分封诸侯国的大宗,周天子则为小宗 ‎ C. 周天子是鲁国的大宗,鲁国国君则是内部再分封诸侯国的大宗 ‎ D. 周天子为一族,鲁伯禽另为一族,在宗法上,二者并无关系 ‎7.周礼确立了一系列严格的君臣、父子、兄弟、亲疏、尊卑贵贱的礼仪,如规定了贵族饮宴列鼎的数量和鼎内的肉食种类,据此可知 ‎ A.西周确立了三纲五常的礼仪制 B.周王借礼乐制度强化专制统治 ‎ C.宗法关系有利于调和诸侯冲突 D.周礼强调的是“差别”的特征 ‎8.齐国原是姜氏的封国,公元前481年后,齐国的大夫田常及其后人逐渐控制国政,以至于自立为国君,并由周安王册命为齐侯,姜齐遂变为田齐,史称“田氏代齐”。这一现象反映出 ‎ A. 等级制度被废除 B. 分封制度被破坏 ‎ C. 新的社会制度确立 D. 贵族特权被废除 ‎9.《史记·齐太公世家》载:“是时周室微,唯齐、楚、秦、晋为强.晋初与会,献公死,国内乱。秦穆公辟远,不与中国会盟。楚成王初收荆蛮有之,夷狄自置.唯独齐为中国会盟,而桓公能宣其德,故诸候宾会.”该段材料的主旨是 ‎ A. 介绍诸侯争霸的形势 B. 说明周王室已经衰微 ‎ C. 分析齐桓公称霸的外因 D. 陈述各诸侯强国的国情 ‎10.“太尉”始于秦朝,与“丞相”“御史大夫”并称“三公”,是中央掌管军事的最高官员。但秦朝实际上并没有人担任太尉。其原因可能是 ‎ A.“太尉”可能会对皇权构成威胁 B.秦朝改变了“重文轻武”的政策 ‎ C.在秦朝主要由皇帝兼任 D.长期兼并战争导致军事人才匮乏 ‎11.中国古代有一位大臣向皇帝进言:“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归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此大臣实际上 ‎ A. 主张中央集权制 B. 主张郡县制 ‎ ‎ C. 反对分封制 D. 反对郡县制 ‎12.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这样形容秦代的皇帝制度:“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该政治制度突出的特点是 ‎ A. 浓厚的部族色彩 B. 权力高度集中 ‎ ‎ C. 皇帝非常勤政 D. 严格的等级制度 ‎13.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至秦汉时期,……一切贵族家庭都倒下了,原本只有一个家,此刻变作了国家。”据此推断,秦汉“化家成国”主要得益于 A.推行郡县制 B.思想上独尊儒术 C.采用严刑酷法  D.施行科举制 ‎ ‎14.汉初,分封王国时规定“王国的傅、相等官员由中央任命”,同时实行封国与郡县交错并存的政区体制。由此可知,当时 A.统治者吸取了秦朝灭亡教训     B.各封国的政治地位较高 C.中央有意防范封国势力膨胀     D.各封国的管理人才短缺 ‎15.汉武帝于公元前106年在全国分设冀、幽、并、徐、梁、青、荆等十三州,每州设刺史一人。刺史每年八月巡视所部郡国,以“六条问事”考察郡县长官,内容有:“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两千石违公下比,阿附豪强。通行货赂,割损正今”“二千石子弟恃怙荣势,请托所监”。这主要反映了 A. 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B. 王国问题依然未能得到有效解决 C. 皇帝加强对基层百姓控制 D. 中央集权受到地方的严重威胁 ‎ ‎16.宋朝,州县长官都改作“知州”与“知县”,这与汉朝时期的州牧、郡太守以及县令 大不相同,“知”就是代理、兼任,名义上是以中央官员的身份兼任地方。这说明宋朝 A.地方官员的权力扩大 B.中央权力进一步强化 C.中央与地方互相制衡 D.世家大族控制地方行政 ‎17.钱穆在论述中国古代某朝时说:“用此制度来统治中国,是不放心把政权交给地方, 也不放心把政权分散。所以连地方政事,也由中央政府最高领袖来亲自统治。”“某朝” 指 ‎ A.西周 B.西汉 C.唐朝 D.元朝 ‎18.《元史·地理志》中“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下列关于元朝地方行政区划设置表述正确的是 A. 现河北省地域是由中央直接管理的“腹里” B. 地方设中书省,简称行省 C. 行省之下,分别设道、府、州、县 D. 西藏归枢密院管辖 ‎19.《宋史》记载:三省六部,“昔以一官治之者,今析之为四五;昔以一吏主之者,今 ‎ 增而为六七”。宋代这一变化的主要目的是 A.提高行政效率 B.减轻中枢负担 C.强化皇帝集权 D.牵制宰相权力 ‎20.“按照以政治权力、经济财富和文化名望这三种主要社会资源的分配作为划分社会形态的标准,尤其是权力分配的标准,魏晋南北朝的社会还是应被称之为世袭社会,即一种和从西周到春秋的世袭社会既属于同一个类型,但又有许多区别的世袭社会。从秦汉至晚清两千多年的社会发展趋势看,最终是走向了一个选举社会。”材料的依据是 A.汉朝的察举制和隋唐的三省六部制 ‎ B.魏晋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的科举制 ‎ C.魏晋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的三省六部制 ‎ D.汉朝的察举制和隋唐的科举制 ‎21.秦朝中央政府中的九卿,其中的“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掖门户”“卫尉,掌宫门卫屯兵”“宗正,掌隶属”“太仆,掌典马”“将作少府,掌治宫室”。而隋唐中央政府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掌官员考核任免、财政、礼仪祭祀教育科举、军政、司法和工程建设。材料表明 A.中国古代家国一体政治特色消失 B.皇权旁落,相权加强 C.皇家事务与国家事务的逐步分离 D.机构精简,职能专一 ‎22.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两种变化:一是皇帝选拔中级官史出任宰相;二是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这表明 ‎ A.三省六部制基本上已被废除 B.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 C.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 D.中书省、门下省决策权扩大 ‎23.与汉代皇帝重用身边近臣以削弱相权相比,唐朝建立的三省六部制,为解决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提供了一种较为科学的方式。“科学”指三省 A.分散相权且保证皇权独尊 B.各司其职且分工合理 C.职能明确且行政体系科学 D.三权分立且互相监督制约 ‎24.明代于慎行《读史漫录》中记载:“汉至武帝以后,柄归中朝,政去两府。所谓中朝者,大司马、大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也。所谓外朝者,丞相、御史、二千石、九卿等也。盖武帝决事禁中,稀见卿相。”由此可见,“中朝”‎ A. 掌握军政大权,是独立的决策机构 B. 分享丞相行政权,处理政事 C. 协助皇帝决策,削弱相权 D. 担任行政职务,有名无实 ‎25.刘邦认为:“(秦始皇)为皇帝,而子弟为匹夫,内亡(通“无”)骨肉根本之辅,外亡尺土藩翼之卫。”汉初统治者为此而采取的措施是 ‎ A. 废除分封制 B. 设置尚书令 C. 颁布推恩令 D. 分封诸侯王 ‎26.马克斯·韦伯说:“此一制度导致候补者互相竞争官职与俸禄,因而使得他们无法联合起来形成封建官吏贵族。获取官职的机会对任何人开放,只要他们能证明自己有足够的学养。”这一制度是 A. 世官制 B. 科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 察举制 ‎27.唐中宗曾未经三省同意封过一些官职,事后这些官员大都被人瞧不起。这说明 A. 唐代君主专制高度强化 B. 唐代出现君主立宪制的雏形 C. 三省六部制加强了君主专制 D. 皇权一定程度受到三省制约 ‎28.马端临《文献通考》载:“宋朝设官之制,名号、品秩一切袭用唐旧。然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用三省长官。中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于禁中,是谓政事堂,与枢密院对掌大政。”由此可见宋朝 A. 众相制初步确立 B. 内外朝制度开始形成 C. 相权进一步削弱 D. 内阁与枢密院分掌实权 ‎29.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中国政治之长进,即在政府渐渐脱离王室而独立化,王室代表贵族特权之世袭,政府代表平民合理之进退,而宰相为政府领袖,君权、相权,互为节制。”若此观点成立,则与之相背离的朝代是 A. 秦、汉 B. 隋、唐 C. 宋、元 D. 明、清 ‎30.“它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和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材料中的“它”是指 A. 西汉中、外朝制度 B. 唐朝三省六部制度 C. 元朝行省制度 D. 明朝内阁制度 ‎31.阅读下列根据《中国古代职官》编制的表格,这一表格反映了科举制度 时期 两宋 明清 项目 ‎50%以上的进士 ‎43%的进士 任官前出身 平民 贫寒家庭 A.促使部分社会阶层的变动 B. 扭转了传统等级和门第的观念 C. 实质是地主阶级的选官制度 D. 完全实现了官员选拔的公平、公正 ‎32.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日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日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日明达法令……四日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材料反映了汉代察举制 A. 开始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选拔官员 B. 官员选拔注重品行和才学 C. 未打破血缘世袭选官制 D. 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 ‎33.唐代开科取士,科举制逐渐完备起来。进士及第称“登龙门”,第一名为“状元”。同榜人举行庆贺活动,在名园探采名花称“探花使”。唐发展科举考试的史实不包括 A. 贞观年间考试科目以明经,进士两科为主 ‎ B. 唐玄宗发展科举,设集贤院 C. 开元年间实行八股取士 ‎ D. 武则天在位时首创武举和殿试 ‎34.明太祖朱元璋铸了一块“内臣不许干预政事”的铁牌,挂于宫门里,可后来明代政治败坏的时期,司礼太监却成了真“宰相”,甚至成了真“皇帝”。其根本原因是 A.政治腐败 B.宦官专政 C.君主专制 D.中央集权 ‎35.1382 年,朱元璋设立殿阁大学士,终洪武朝阁臣对国家事务“鲜所参决”;1573 年, 张居正任内阁首辅,“部权尽归内阁”、“威柄之操,几于震主”。这一变化反映了明代后期的内阁 A.拥有独立的决策权 B.已经威胁到皇权专制 C.成为中央一级行政机构 D.操控着军国大事议定 ‎36.在谈到明朝内阁的作用时,有学者指出:“内阁成员犯不着为了皇帝去得罪其他文官,事实上他们也没有这个权力。没有宰相的权力和地位,却要承担宰相的罪责,去充当皇帝的挡箭牌、替罪羊,这是任何明智的人都不会去做的事情。”这意在说明内阁的设立 A. 加强了对百官的监察 B. 不利于政府机构间的协调与督察 C. 弥补了明太祖废丞相带来的弊端 D. 直接导致了皇权削弱 ‎37.清代军机处有官无吏,因此其洒扫庭院、勤杂送水等工作皆由 15 岁以下不识字的儿 童充任。这说明清代军机处 A.独掌政务决策大权 B.重视保密,较为封闭 C.理政人员素质低下 D.职官简练,事务清闲 ‎38.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的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的官制改革中存在着一个一以贯之的理念,那就是 A. 制度的良善在于不断的改革 B. 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是改革的根本 C. 强化君主集权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 ‎ D. 弥合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是国家稳定的基础 ‎39.乾隆继位之初,曾裁撤军机处,但第二年又下旨:“目前两路军务尚未全竣,且联日理万机,亦问有特召交出之事,仍须就近承办”,将其恢复。此后军机处“军国大计,罔不总揽”“内阁宰辅名存而已”。这表明 A.清朝内阁权力得到加强 B.军机处有助于加强皇权 C.军机大臣获得宰相职位 D.清朝中央集权遭到削弱 ‎40.清末御史张瑞荫的奏折中说:“自设军机处,名臣贤相不胜指屈,类皆小心谨慎,奉公守法。其弊不过有庸臣,断不至有权臣……军机处虽为政府,其权属于君;若内阁,则权属于臣。”与材料的看法一致的是 A. 军机处实际上掌握了最高行政权 B. 内阁制有利于加强皇权 C. 军机处官员多是平庸之辈 D. 军机处有助于树立官场廉政之风 二、材料分析题 ‎41.材料一:西周分封示意图 材料二 唐中期后,“强臣悍将兵布天下,而天子亦自置兵于京师,曰禁军。其后天子弱,方镇强,而唐遂以亡灭者,措置之势使然也”。藩镇“要险,专方面,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 ‎——《新唐书•兵志》‎ 材料三 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行省官员通常由左丞相,平章、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 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見,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1)根据材料一概括图中所示封国的特点, 并指出诸侯在封国内享有哪些权利。(10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中期后出现的社会问题,并说明宋代是如何解决的。(8 分)‎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为什么说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 ? (6 分)‎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趋势。(2 分)‎ ‎ ‎ ‎42.材料一: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 材料二:(明朝)大学士叶向高言: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百凡皆奉圣断,分毫不敢欺负。部务尽听主旨,分毫不敢与闻。‎ ‎(1)据材料一,指出在唐初,一道旨意主要包含了哪些部门官员的意见。试评述此举的意义。(8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内阁形成的原因是什么。(6分)‎ ‎ ‎ 南阳一中2019年高一年级第一次考试 历史答案 ‎1-5CBDCA 6-10CDBAD 11-15 DBACA 16-20 BDACB ‎ ‎21-25 CCACD 26-30 BDCDB 31-35 ABCCB 36-40 BBCBD ‎ 41(1)特点:分封的主要对象是同姓王族;‎ 同姓王族被分封在重要地区; ‎ 同姓封国数量多于异姓封国数量;‎ 同姓封国主要分布在经济发达的黄河中下游;‎ 首都周围主要是同姓封国,起拱卫的作用;‎ ‎(任答三点给 6 分,若有其他答案, 言之有理即可。) ‎ 权利: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三点答全给 4 分)‎ ‎41(2)问题:藩镇割据(2分)。‎ 解决:北宋统治者将兵权收归中央,并强化中央禁军;‎ ‎ 派文臣管理地方,并设通判监督;掌控地方财政。(6分)‎ ‎41(3) 行省拥有大权,但受中央节制;‎ 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集体议事;‎ 中央寄部分权力于行省,借行省集权中央;‎ 部分地方由中书省直接管理;‎ 行省依照犬牙相入原则设置;(任答三点给6分)‎ ‎41(4)趋势: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2 分)‎ ‎42(1)包括了皇帝和中书省、门下省长官的意见(2分)。‎ 意义:丞相权力一分为三,互相牵制,加强了皇权;‎ 提高行政效率;‎ 一定程度上制约皇权(6分)‎ ‎42(2) 废除丞相制度后皇帝过于繁忙;‎ 防止权臣权力过大威胁皇权;‎ 提高决策和行政效率。‎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