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二轮复习(提升版)专题三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与文艺(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二轮复习(提升版)专题三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与文艺(学案)

专题三 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与文艺 线索一 思想演变 古代中国思想上自先秦、下至明清,其核心是儒学产生、发展、成熟、批判继承的过程。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并且保持长久的生命力,主要得益于儒家思想体系的开放性和包容性,能够根据时代的需要不断丰富发展自己,使这一思想体系能够不断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 线索二 科技成就 中国传统科技成就辉煌,农学、天文学、医学等领域成就突出,四大发明更是推动了近代西方社会的成功转型。而东西方科技自身发展的特点以及社会环境的不同,决定了中国传统科技的沉沦和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的崛起。‎ 线索三 文艺成就 古代中国文学经历了《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发展演变历程,不同历史时期均有各具时代特色的文学成就,出现了不同的文学流派,逐渐走向通俗化、平民化;书画、戏曲艺术多姿多彩,是某一历史阶段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反映,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考点一 诸子百家的思想 ‎1.(题点:商周的天命观)西周王室吸取殷商“暴民而亡”的教训,提出了一套“天命”观。他们认为,统治者只要有使民归顺的“德”,就会“天命”所归,若要天命长久,就应“敬德保民、明德慎罚”。这种思想(  )‎ A.实现了西周统治权力高度集中 B.解决了贵族与平民间的矛盾 C.打破了神权对王权统治的困扰 D.开创了后世民本思想的先河 解析 西周统治者吸取了殷商“暴民而亡”的教训,然后在统治思想上注重“敬德保民、明德慎罚”,即要把“民”作为统治的基础,在实际行动中要“保民”,开创了后世民本思想的先河,故D项正确。‎ 答案 D ‎2.(题点:儒家思想的比较)春秋时,孔子提出“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内诸夏而外夷狄”的思想。战国时,孟子则逐渐以是否行仁义、知礼仪,是否接受华夏文化来区分华夏与夷狄。这一变化说明(  )‎ A.民族融合趋势日益加强 B.儒家逐渐放弃夷夏观念 C.中原文化优于周边文化 D.孟子背离孔子的民族观 解析 “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即不允许少数民族武装干涉中原地区华夏民族的事务。这是“华夷之辨”思想的具体反映,其后孟子明确提出了“用夏变夷”的概念,发展了儒家民族思想,以是否行仁义、知礼仪,是否接受华夏文化来区分华夏与夷狄,说明战国时民族融合趋势日益加强,单纯强调“华夷之防”已经不适应时代要求,故A项正确。‎ 答案 A ‎3.(题点:诸子百家思想的比较)儒家将“喻于义”的人称为君子,墨家将能够扶危济困作为“兼士”的标准。这表明儒墨两家都(  )‎ A.忽视了个人利益 B.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 C.追求个性的自由 D.具有平等的社会观念 解析 无论是君子还是“兼士”,都是儒墨两家对有修养的人的一种称呼,“喻于义”“扶危济困”‎ 都是对个人道德修养的要求,故选B项。A、C、D三项材料均未涉及,故排除。‎ 答案 B 视角1 诸子思想的不同与融合。春秋战国时期,百家思想从争鸣到吸收、融合的发展特点及形成原因。‎ 视角2 诸子百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产生的深远影响。‎ 视角3 比较同一时期东西方思想的不同特点及历史影响。‎ ‎1.儒家 ‎(1)孔子:创立儒家学派,主张“仁”“克己复礼”。首创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2)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在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 ‎(3)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论断,认为“人之性恶”。‎ ‎2.道家 ‎(1)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道”,主张“无为而治”,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状态。‎ ‎(2)庄子: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认为放弃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3.法家:代表人物是韩非子,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主张以法治国,实行君主专制,倡导及时变法革新。‎ ‎4.墨家:代表人物是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考点二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题点: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董仲舒重建了天上神权和地上王权的联系,认为君主受命于天,就应遵守自然规律,管理好社会人事,使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这说明董仲舒(  )‎ A.发展了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 B.借助神权思想来保护环境 C.强调了天与民众互动的作用 D.提高了儒家学说政治地位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君主具有安定百姓生活的责任,这反映了其认为君主应重视百姓的主张,故A项正确。‎ 答案 A ‎2.(题点:思想变迁的社会影响)东汉时期,士人尊儒成风,高门世族累世经学,而魏晋时“公卿士庶罕通经业”,曹魏皇族更对“孔子之术”进行毫不容情的质疑。该变化反映出(  )‎ A.时代变迁影响价值观念选择 B.正统思想随王朝兴替而变化 C.佛道思想强烈冲击儒学地位 D.门阀世族喜好决定世风转移 解析 由材料可知东汉时期儒学兴盛,而魏晋时期儒学遭到质疑,这是因为魏晋时期社会战乱儒学不适应时代发展需要,故A项正确;魏晋时期儒学虽然受到冲击,但正统地位并未发生变化,故B项错误;魏晋时期佛教、道教盛行,冲击着儒学的正统地位,但材料并未反映这一变化,故C项错误;魏晋时期儒学地位受冲击是时代选择的结果,并非门阀世族的喜好决定的,故D项错误。‎ 答案 A ‎3.(题点:对宋明理学的认识)胡适在评论中国古代的某思想流派时说:“(它)挂着儒家的招牌,实是禅宗、道教、佛教的合产品……但其中的主要观念却是古来道教的自然哲学里的天道观念。”这一流派(  )‎ A.研究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的行为准则 B.从哲学高度论证伦理纲常的合理性 C.提出与佛道学说对立的新儒学理论 D.探寻格物致知和本心体悟的明理方法 解析 据材料“(它)挂着儒家的招牌,实是禅宗、道教、佛教的合产品”可知,这一流派是宋代理学,从哲学高度论证伦理纲常的合理性,B项正确。‎ 答案 B ‎4.(题点:顾炎武的思想特点)顾炎武《郡县论》中指出:“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然则尊令长之秩,而予之以生财治人之权,……‎ 所谓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二千年以来之敝可以复振。”据此可知,顾炎武(  )‎ A.主张进一步强化中央集权       ‎ B.主张将中央集权与专制主义相结合 C.主张进一步强化专制主义 D.主张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解析 据题干信息可知,顾炎武强调的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关系,故A、B、C三项错误;据材料“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然则尊令长之秩,而予之以生财治人之权,……所谓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二千年以来之敝可以复振”可知,顾炎武主张以郡县制之长补中央集权之弊,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故D项正确。‎ 答案 D ‎5.(题点: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秦始皇采纳韩非子“集权”学说,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宋代思想家提倡“格物致知,正心诚意”,明末清初黄宗羲认为“天下为主,君为客”。这些思想的共同之处在于(  )‎ A.是自然经济发展的产物 B.儒家思想不断发展、完善 C.推动了封建专制的发展 D.便于提高君主的执政水平 解析 秦始皇采纳韩非子“集权”学说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通过神化君权以加强统治,宋代思想家提倡“格物致知,正心诚意”通过重建伦理纲常维护统治,明末清初黄宗羲认为“天下为主,君为客”通过反君主专制以维护统治,由此可知这些思想的共同之处都服务于统治者,便于提高君主的执政水平,故D项正确。‎ 答案 D 视角1 从传承与创新角度认识不同时期儒学主流思想的发展及特点。‎ 视角2 立足家国情怀,考查儒家思想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 视角3 从天人关系角度,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对人、自然和社会关系的论述。‎ ‎1.春秋战国:创立和发展 ‎(1)孔子创立儒家学派,思想核心是“仁”和“礼”。‎ ‎(2)孟子、荀子发展了孔子学说。‎ ‎2.西汉:改造和独尊 ‎(1)董仲舒吸收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提出“春秋大一统”“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等主张。‎ ‎(2)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3.宋明时期:转型与成熟 ‎(1)程朱理学 ‎①主张:“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要把握“理”,就需要“格物致知”。‎ ‎②影响: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对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影响很大。‎ ‎(2)陆王心学 ‎①陆九渊:心学的开创者,提出“心即理也”,求理的方法是进行内心反省。‎ ‎②王阳明:心学的集大成者,思想核心是“致良知”“知行合一”。‎ ‎(3)评价: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但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 ‎4.明清之际:批判与继承 ‎(1)背景 ‎①政治:封建专制统治空前强化,社会矛盾尖锐。‎ ‎②经济: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2)主张 ‎①李贽:否定孔子及儒家经典的神圣地位;强调人正当的私欲。‎ ‎②黄宗羲:抨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倡导法治,保证民权。‎ ‎③顾炎武:经世致用的学术思想;保天下的爱国思想。‎ ‎④王夫之: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3)评价 ‎①‎ 经世致用的学风和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宣告了明末空疏学风的终结,开启了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对后世影响巨大。‎ ‎②传承了中国的“民本”意识,将经济上的“民本”发展为政治上的“民本”,具有明显的近代“民权”色彩。‎ ‎③使儒学正统受到冲击,但对未来的设计也没有跳出中国古代理想化的明君加贤臣的统治模式。‎ 考点三 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艺 ‎1.(题点:古代科技的特点)中国先哲们对天文学的要求只是“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和“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至于宇宙的性质怎样,日月星辰为何东升西落,则以“天道渊微,非人力所能窥测,故但言其所然,而不复求其所以然”。由此可知,古代中国的天文学(  )‎ A.进行了理性的深入思考 B.缺乏长期系统的天象观测 C.有着较明显的功利色彩 D.整合算学为统一研究领域 解析 由材料“天道渊微,非人力所能窥测,故但言其所然,而不复求其所以然”可知,古代中国的天文学缺乏探究精神和理性的深入思考,A项错误;B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由材料“以察时变”“敬授人时”可知,古代中国天文学主要为农业生产和政治统治服务,具有较明显的功利色彩,C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算学,D项错误。‎ 答案 C ‎2.(题点:影响科技发展的因素)康熙年间,我国开始系统地大规模地开展全国性的地图三角测量,绘制《皇舆全览图》时,吸取了欧洲制图理论中考虑大地是球面的优点,实测并采用经纬图法比例,而且还采用了地图投影方法。由此可知(  )‎ A.西学东渐影响中国传统科技 B.新航路开辟冲击了传统科技 C.康熙积极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D.康熙年间尚未实行闭关锁国 解析 本题考查早期西学东渐的影响。材料中地图三角测量采用西方技术,由此可见西方技术影响中国传统科技,故A项正确。‎ 答案 A ‎3.(题点:汉字的演变)“育”甲骨文写作,(人,指女人),(即倒写的“子”,表示出生的婴儿)“育”字的小篆为“”,由甲骨文的会意字讹变为形声字。这说明(  )‎ A.甲骨文是最早的文字 B.汉字构造是形、义、音紧密结合 C.汉字书法艺术独具特色 D.汉字演变充满神秘色彩 解析 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的文字,故A项错误;通过“会意”和“形声”,形、音、义相结合来表达一定的意思,是汉字的构字特色,故B项正确;这一时期并未出现书法艺术,故C项错误;汉字的演变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不具有神秘性,故D项错误。‎ 答案 B ‎4.(题点:文学反映的时代特征)明清小说中很多作品把“情”和“欲”放在“理”或“礼”之上,充分肯定人的感情和欲望的合理性,抨击门当户对的传统婚姻观念。这主要是因为(  )‎ A.市民阶层发展 B.礼教地位动摇 C.社会道德败坏 D.小说创作繁荣 解析 根据材料“充分肯定人的感情和欲望的合理性”,结合所学,明清之际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发展,越来越弱化礼教的影响,关注情欲作为人性的一面,故A项正确。‎ 答案 A ‎5.(题点:绘画风格与时代特征的关系)两宋时期,绘画技巧有不少成功的创造,画家注意对生活的深入观察体验,艺术上倡导写实,具有精密不苟严谨认真的精神。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 A.社会危机的加深 B.科学技术的发展 C.深受理学的影响 D.统治阶级的倡导 解析 在两宋时期,随着理学的创立和普及,文人更加重视对生活和内心世界的描写,在“格物致知”思想的指导下也更加注重对生活的观察,故C项正确。‎ 答案 C 视角1 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艺成就。‎ 视角2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认识古代科技、文艺发展的阶段特征及其与社会环境的内在关系。‎ 视角3 从商品经济发展角度,认识宋元明清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及文学艺术的世俗化趋势。‎ ‎1.科技成就 ‎(1)四大发明 ‎①纸:西汉前期,中国已有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②印刷术:隋唐之际出现雕版印刷,北宋毕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 ‎③火药:唐末用于军事,宋朝广泛使用。‎ ‎④指南针:战国时期制成指南仪器——司南,北宋时指南针用于航海。‎ ‎(2)天文学:战国时期的《甘石星经》、秦汉时的水运浑天仪和元代郭守敬的“简仪”。‎ ‎(3)数学:九九乘法口诀、《九章算术》等。‎ ‎(4)农学: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元代王祯的《农书》、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 ‎(5)医学:《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理论的基础;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2.文学 ‎(1)先秦:《诗经》和楚辞分别开创现实主义、浪漫主义风格流派。‎ ‎(2)汉朝:汉赋。特点是铺陈词藻、文采华丽。‎ ‎(3)唐朝:唐诗,代表人物有边塞诗人王昌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现实主义诗人杜甫。‎ ‎(4)宋代:以词为代表,豪放派词人有苏轼和辛弃疾,婉约派词人有李清照和柳永,适应了市民阶层丰富生活的需要。‎ ‎(5)元代:散曲是元代兴起的新诗体,以关汉卿的《窦娥冤》为代表。‎ ‎(6)明清:章回体小说成为主流,出现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 ‎3.艺术 ‎(1)书法:秦篆汉隶——魏晋发展成为自觉的书法艺术——隋唐风格多样——宋四家追求个性,忽略法度——明代平民化、世俗化、个性化。‎ ‎(2)绘画 ‎①魏晋:士人群体在绘画上的追求表现为文人画,代表人物是顾恺之。‎ ‎②唐代:体现盛唐画风的吴道子,被誉为“吴带当风”。‎ ‎③宋代:山水画兴起,逐渐发展成独立的画种。‎ ‎④明清时期:出现了一些风格奇特的画家。‎ ‎⑤民俗画:有描绘市井生活的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还有木刻版画、年画等。‎ ‎(3)京剧 ‎①乾隆年间徽班进京。‎ ‎②形成——道光年间。徽剧和汉剧融合,兼收昆曲、秦腔等民间曲调的唱腔、剧目和表演方式。‎ ‎③发展——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出现“同光十三绝”。‎ ‎④走向世界——民国年间,京剧走向世界,成为国粹。‎ 题线1 从人与自然发展角度考查古代思想 ‎【追溯高考1】 (2018·全国Ⅱ卷,24)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 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 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 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 解析 材料意在通过商汤对鸟兽不赶尽杀绝而获得诸侯拥护这一历史事件,来体现商汤的成功缘于其“仁爱”之心和基本道德意识,故选A;材料中没有捕猎与其他生产活动进行比较的信息,不能得出捕猎是夏商主要经济活动,B错误;材料未体现商汤注重生态环境保护,C错误;材料不能体现资源争夺,D错误。‎ 答案 A ‎『深化理解』 汉代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区别和联系 ‎1.区别 ‎(1)汉代儒学增加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和“三纲五常”等理论,神化王权,强调等级名分,符合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需要。‎ ‎(2)汉代儒学吸收了刑名之学的思想,认识到礼乐刑政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主张将仁政与法治结合起来,以德为主,以刑为辅。‎ ‎2.联系:先秦儒学宣扬的“礼”“仁政”“民本”为新儒学所继承;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因此被历代统治者所推崇,成为封建正统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主流。‎ ‎【对点训练1】 (2018·山西太原调研)有学者认为,汉代儒学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其试图努力去把儒家从讲起来很好听的比较迂阔的理论变为可以运作的东西。这说明汉代儒学(  )‎ A.继承了先秦儒学的神学思想 B.吸收佛道思想而阐释儒学 C.充满了主观唯心主义的色彩 D.契合时代要求而重新整合 解析 汉代改造儒学,想要把儒家的“理论变为可以运作的东西”,目的是为了满足时代的要求,故D项正确。‎ 答案 D 题线2 从治国理政角度考查儒家思想的变迁 ‎【追溯高考2】 (2014·课标全国Ⅰ,26)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  )‎ A.本质是善 B.本质为恶 ‎ C.非善非恶 D.本善习远 解析 人性本善是孟子的思想,与题干“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不符,故A项错误;人性本恶是荀子的思想,与题干“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 不符,故B项错误;宋明理学家继承和发挥孟子的性善论,并对其加以发挥,主张先天性善论,认为天命之性善而气质之性恶,因此需要“存天理,灭人欲”,故C项错误,D项正确。‎ 答案 D ‎『深化拓展』 宋明理学对塑造民族性格及后世的影响 ‎1.对民族性格的影响 ‎2.对后世的影响:明代心学的极端发展使理学逐渐走向僵化,成为明清走向衰落的重要原因。心学片面夸大主观精神,空谈明心见性,清谈学风泛滥,学术思想陷入僵化,由此而带来社会思想的不断僵化,经济发展的滞缓,科技、文化等诸方面都尽显颓势。‎ ‎【对点训练2】 1227年,宋理宗发布诏书,追赠朱熹为太师、信国公,提倡学习他的《四书集注》。此后,朱熹学说作为官方哲学,成为声誉隆盛的显学,流传数百年而不衰。据此可知当时(  )‎ A.理学成为社会的主导思想 B.儒家思想已完成思辨化 C.格物致知成为官民行为准则 D.理学是儒佛道融合产物 解析 据材料可知,朱熹的思想被统治者高度重视,并成为官方哲学而流传不衰,这说明当时理学已经成为社会的主导思想,故A项正确;儒学的思辨化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B项;“格物致知”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故排除C项;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答案 A 题线3 从古代药学发展角度考查古代科技成就 ‎【追溯高考3】 (2018·全国Ⅲ卷,26)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  )‎ A.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 B.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 C.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 D.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官修”“由朝廷颁行”可知,古代药学的发展得到国家的支持,故B项正确;药学发展源于社会生活,非政治体制,可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商品经济对药学发展的影响,可排除C项;隋唐以前,理学还没有产生,排除D项。‎ 答案 B ‎『深化理解』 古代科技没有转化为近代科技的原因 ‎1.政治上:中国封建社会在政治上强调“大一统”,君主专制不断发展并强化。‎ ‎2.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占统治地位。‎ ‎3.思想上:儒家思想一直占统治地位,特别是北宋以后,宋明理学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4.政策上:几乎所有的封建统治者都实行文化专制。‎ ‎5.对外关系上:统治者推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中国与世隔绝,错失了进行生产技术革命的机会。‎ ‎6.根本因素:腐朽的封建制度。‎ ‎【对点训练3】 (2018·湖北咸宁联考)宋朝是一个文化昌盛、科技发展的朝代,这主要得益于宋朝的文化和知识分子政策。为防止骄兵悍将的出现,宋朝统治者始终坚持文治,这推动了宋朝科技的发展。这说明(  )‎ A.科技的发展推动了文化的繁荣 B.政府的治国策略影响科技发展 C.知识分子决定了科学技术发展 D.科技进步和文化发展相辅相成 解析 “宋朝是一个文化昌盛、科技发展的朝代”重点表达了宋代科技文化发达的现实,而这一现象不是科技推动的结果,故A项错误;“统治者始终坚持文治,这推动了宋朝科技的发展”可得出国家政策对科技发展影响大,故B项正确;“得益于宋朝的文化和知识分子政策。为防止骄兵悍将的出现,宋朝统治者始终坚持文治,这推动了宋朝科技的发展”可以看出其主旨在于强调国家的政策对科技文化发展的作用,故C项错误;“统治者始终坚持文治,这推动了宋朝科技的发展”强调政策与文化发展的关系,而没有说明科技与文化的关系,故D项错误。‎ 答案 B 题线4  结合时代特征考查古代文学艺术的发展 ‎【追溯高考4】 (2018·全国Ⅱ卷,27)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视为“官腔”,到清代被誉为“雅乐”“盛世元音”,宫廷重要活动常有昆曲演出,江南地区“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甚至“演戏必请昆班,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这些史实表明,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是因为(  )‎ A.陆王心学广泛传播 B.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素 C.社会等级观念弱化 D.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 解析 材料信息主要反映的是明代到清代昆曲流行于社会上层,江南士大夫也用昆曲以示高雅,说明昆曲属于上层文化和官场文化,这也是它流行于明清时期的主要原因,D对;陆王心学提倡“心即理也”,事实上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与昆曲关系不大,A错;昆曲流行于京剧之前,是京剧的渊源之一,京剧吸收了昆曲的部分元素,B逻辑错误;昆曲是“官腔”“雅乐”且很受江南士大夫欢迎,这反映了社会上层的文化取向,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等级的强化,C错。‎ 答案 D ‎『深化拓展』 古代文学的“文以载道”‎ ‎“文”为“道”(政治)服务被称为“文以载道”,它为古代文学注入了政治热情、进取精神和社会使命感,使文学家重视国家、人民的群体利益。‎ ‎(1)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把文学视为推行教化的有力工具。诸子著书立说都是为了宣扬自己的政治理想和社会设计,体现了对现实政治的强烈关注。‎ ‎(2)唐代诗人的抒情作品中体现了积极有为的人生追求。杜甫诗的核心是忧国忧民,不懈追求儒家仁政理想,深切关怀国家人民的命运。李白诗中强烈地表达了追求功名、实现人生价值的理想。‎ ‎(3)明清总结性文学作品,体现了这一时期封建社会渐趋衰落的社会特点。‎ ‎【对点训练4】 (2018·河北保定中学模拟)清人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元杂剧“其句则采街谈巷议,即有时偶涉诗书,亦系耳根听熟之语,舌端调惯之文,虽出诗书,实与街谈巷议无别者”。这说明元代杂剧(  )‎ A.缺少精练的艺术特色 B.具有浓厚的生活化特征 C.实现了诗书的平民化 D.为民间艺术家所创作 解析 “其句则采街谈巷议,即有时偶涉诗书,亦系耳根听熟之语,舌端调惯之文”可以得出其具有很强的生活气息,故B项正确。‎ 答案 B 新视角(一) 从历史解释角度,探究中国古代的治国理念 ‎[史论储备]‎ 中国古代备受推崇的四种治国模式 ‎1.节俭模式——“国侈则用费,用费则民贫”‎ ‎“节俭模式”,是古代管理国家的基本手段,代表人物是汉文帝刘恒。《管子·八观》中专门论述了奢侈浪费与国家管理的关系,认为“国侈则用费,用费则民贫”。汉文帝刘恒开创了封建帝王着“亲民装”的先河,汉代学者刘向曾评价刘恒是“节俭约身,以率先天下”。其“节俭治国”思想,体现出了封建时代“以孝治国天下安”的核心价值观。‎ ‎2.民本模式——“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历代帝王中唐太宗李世民最具“民本意识”,借“仁义为治”,表现为“宽律令”,具体操作分为礼刑并用、简约划一、宽仁慎刑三个层面。李世民还选贤任能、纳谏如流、赏罚分明,其治国模式成效斐然。被后世尊称为“贞观之治”。‎ ‎3.新政模式——“天地革而四时成”‎ 北宋是中国古代推行新政模式最为积极的一个朝代,尤其是十一世纪中叶后,改革成了主旋律,宋仁宗赵祯推行的“庆历新政”即出现在这一时期,就此揭开了后来包括王安石变法在内的北宋系列改革序幕。庆历新政的失败,与赵祯“宽仁少断”、保守派势力强大有直接关系,但与仓促上马、预热不够、力度过猛也有很大的关系。其治国模式被誉为“仁宗盛治”。‎ ‎4.峻刑模式——“治乱世,刑不得不重”‎ 所谓“峻刑”,即严刑。唐宋以前治理国家讲究“礼法合治,德主刑辅”,即所谓“轻刑”思想,属于“仁术”。宋元以后,执政者奉行“为政以德、正己修身”,但不轻刑律,晋人葛洪“非峻刑不能止”的观点为执政者认同。“峻刑模式”又被称为“重典之治”,代表人物是明太祖朱元璋。他在明纲常的同时,重法度,严吏治。他声称,“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后人简称“乱世用重典”。朱元璋的峻刑治国模式,史称“洪武之治”。‎ ‎[考题感悟]‎ ‎【考题1】 (2017·湖南长郡中学高三模拟)(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一  古代中西方思想家关于法律与教化关系的思考(表)‎ 思想家 主张 ‎ 思想家 ‎ 主张 孔子 苏格拉底 不论是真 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 理的持有者,还是美德的富有者,最后都必须是法律的服从者 孟子 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柏拉图 ‎ 人们必须为他们自己制定法律并在生活中遵循它们,否则他们会无异于最野蛮的野兽 ‎ 荀子 有良法而乱者有之矣,有君子而乱者,自古及今未尝闻也 ‎ 亚里士多德 对已成立的法律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良好的法律 材料二  从《五月花公约》到《邦联条例》到1787年《美利坚合众国宪法》,都可以寻觅到美国人对“好政府”的渴望与珍视,诞生了以华盛顿为代表的早期“士绅政府”,大部分官员都是根据对宪法的忠诚,道德高尚和能力超凡等条件任命的。1829年,杰克逊出任总统被认为是美国政治和社会的转折点。美国政治则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政党在大选中发挥了巨大威力。“民众政府”模式,给更多的公民提供了参与政治的机会,但当“政党分赃制”发展成为政府任选官员的主要形式时,美国官场出现腐败现象就成为不可避免的政治现实。加菲尔德总统未给竞选立功者分配满意职位而遇害事件直接导致了1883年《彭德尔顿法》的颁布实施。该法案授权总统组成一个专门的道德委员会,负责制定委任联邦官员的程序规则,美国政府官员的从政道德建设从总体上步入正轨。此后随着《从政道德法》的颁布和联邦道德规范局的运行,从联邦政府到地方基层单位,从部门到专业学会以及企事业单位,道德法体系不断地完善和发展起来。 ‎ ‎——摘编自《美国联邦政府治理腐败研究:从1883年 ‎〈彭德尔顿法〉的视觉观察》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古代中西方思想家关于法律的主张,并分析形成这些主张的时代背景。(1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政治生活中官员选任的阶段特点。简评美国的道德立法实践。(12分)‎ 答案 (1)主张:中国:礼刑结合,以礼为主;人治优于法治。‎ 西方:尊重法律权威;法律应符合道德规范;法治优于人治。(任意两点即可) ‎ 背景:中国:社会巨变,礼制崩解,需重建社会秩序;士阶层兴起,为解决现实问题提出了不同的方案。‎ 西方:民主政治发展;政治生活中讲求功利忽视道德现象增多;良好的法治传统;思想解放(智者运动推动理性思想发展),思想家对良好政体的探索。‎ ‎(2)特点:“士绅政府”阶段:依据法律民选产生,官员需德才兼备; ‎ ‎“政党分赃制”阶段:党派竞选,选民范围扩大,任人唯亲; ‎ ‎“文官政府”阶段:部分官职实行竞争性考试,择优录用;重视官员的道德素质。‎ 简评:美国的道德立法,建立了完整的法律体系,设立了独立的机构进行监察,故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官员贪污腐败。但是,由于美国政党竞选和经济利益的高度结合,道德立法不能防止诸如合法的“软腐败”;而且道德素质的提高最终取决于人的道德自觉,靠法治并不能完全解决政治伦理问题。‎ 新视角(二) 从唯物史观角度,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开放性、包容性 ‎[史论储备]‎ 认识明清文化“承古萌新”的历史特点 ‎1.“承古”‎ ‎(1)中国古典科技进入总结时期——集大成的科技巨著涌现:《本草纲目》是古代中医药学的集大成者,而且是一部生物学的经典之作。除此以外还有《农政全书》、《天工开物》等。‎ ‎(2)古典文献进入总结时期——大规模丛书与类书的编著:《四库全书》是一部规模庞大的丛书,对古籍整理和总结文化遗产有重要的贡献。‎ ‎2.“萌新”‎ 传统文化中孕育新内容 明清小说是从宋元的话本演进而来。著名的科学技术著作《天工开物》中,所记内容多是通过作者调查研究而获得的新知识 思想、文学中体现反传统反封建 首先,在思想界出现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对君主专制进行了激烈的揭露和大胆否定;其次,明清的小说也反映了封建社会走向衰落 文化交流上西学东渐 西方传教士学习中国语言文字和儒家经典,并传回欧洲,为中西方文化交流作出了突出贡献;同时中国知识分子也主动学习西方科技,如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介绍欧洲先进的水利技术和工具,《天工开物》也收录了一些国外传来的技术,如介绍西洋红夷火炮铸造法等 ‎3.原因 ‎(1)明清时期大体处于和平安定的局面,为文化事业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2)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商品经济的繁荣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反映在文化上表现为出现反传统、冲击封建网罗的近代启蒙文化。‎ ‎(3)明清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时期,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4)明清时期,中外交流频繁,西学东渐兴起。‎ ‎[考题感悟]‎ ‎【考题2】 (2018·广西梧州、柳州高三摸底)(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明崇祯年间所刻曾楚卿编《莆曾太史汇纂鳌头琢玉杂字》中40幅演戏对联中剧目 ‎ 忠孝类 ‎ 节义类 ‎ 功名类 ‎ 风情类 ‎ ‎1.苏武:《牧羊记》 ‎ ‎2.蔡伯喈:《琵琶记》‎ ‎ 3.苏茧:《鹦鹉记》 ‎ ‎4.刘殷:剧名不详 ‎ 5.五伦:《全备记》‎ ‎ 6.姜诗:《跃鲤记》‎ ‎ 7.凯文:剧名不详 ‎ 8.杨显:剧名不详 ‎ ‎9.玉箫女:《玉环记》‎ ‎ 10.刘锡:《宝莲灯》‎ ‎ 11.朱寿昌:剧名不详 ‎12.赵氏孤儿:《八义记》 ‎ ‎13.蔡端明:《洛阳桥记》 ‎ ‎14.三省半:剧名不详 ‎15.孟道:剧名不详 ‎16.杨氏:《杀狗记》 ‎ ‎17.杨正卿:剧名不详 ‎18.李彦贵:《卖水记》 ‎ ‎19.文俊:剧名不详 ‎ ‎20.王十朋:《荆钗记》‎ ‎ 21.孟琰:剧名不详 ‎ ‎22.包文拯:《包公案》‎ ‎23.韩朋:《十义记》 ‎ ‎24.冯京:《三元记》‎ ‎25.薛仁贵:《白袍记》‎ ‎26.韩信:《千金记》 ‎ ‎27.曹彬:剧名不详 ‎ ‎28.班超:《投笔记》‎ ‎ 29.苏秦:《金印记》 ‎ ‎30.刘知远:《白兔记》 ‎ ‎31.吕蒙正:《破窑记》‎ ‎ 32.傅春卿:剧名不详 ‎ ‎33.薛登山:《薛家将》 ‎ ‎34.文显:剧名不详 ‎ ‎35.朱买臣:《渔樵记》 ‎ ‎36.施惠:《拜月亭记》‎ ‎ 37.梁山伯:《同窗记》‎ ‎ 38.陈三:《荔镜记》 ‎ ‎39.薛荣:《合钗记》 ‎ ‎40.王实甫:《西厢记》 ‎ ‎14种 ‎ ‎10种 ‎ ‎11种 ‎ ‎5种 ‎ 从表中提取相关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 解析 此题为开放性试题,围绕“明崇祯年间所刻曾楚卿编《莆曾太史汇纂鳌头琢玉杂字》中40幅演戏对联中剧目”提炼出一个论题,如:明代戏剧体现了对封建统治思想的宣传;明代戏剧体现了人们的个性自由受到压抑;再结合史实进行论述,史实论述时必须多角度地进行论证,史实必须准确。‎ 答案 示例 论题一:明代戏剧体现了对封建统治思想的宣传。‎ 阐述:明代崇祯年间40个戏剧剧目中忠义、节孝、‎ 功名类占到整体的九成左右,说明当时戏剧注重以封建思想教化民众;作为明代官学的理学极力倡导忠孝思想,以忠孝为主体的戏剧剧目正体现了这一点;这种通过艺术形式宣传封建思想并教化民众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固化民众的价值观,从而稳定社会秩序和政治统治。‎ 论题二:明代戏剧体现了人们的个性自由受到压抑。‎ 阐述:明代崇祯年间40个戏剧剧目中表现男女爱情的风情剧只占整体的十分之一,说明当时人们的个性自由受到束缚;明代理学居统治地位,理学所主张的“存天理,灭人欲”自然在戏剧中有所体现,这就使体现冲破封建伦理道德的风情剧受到压抑而数量极少;对于民众文化生活重要内容的戏剧很少提倡个性自由,必然会对压制人性自由起到辅助作用。 ‎ ‎(注:答案只是示例,若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