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云南省南涧彝族自治县民族中学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云南省南涧彝族自治县民族中学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云南省南涧彝族自治县民族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1.德、法、英、比、意《相互保证公约》中规定,“德国和比利时间、德国和法国间边界维持现状,按照1919年6月28日凡尔赛和约所规定的上述边界不受侵犯”。这一规定表明 A. 该公约有利于稳定欧洲局势 B. 德国已经成为欧洲大陆的霸主 C. 该公约增强了法国在欧洲的地位 D. 德国开始撕破了《凡尔赛和约》‎ ‎【答案】A ‎【解析】该公约是维护欧洲的安全而规定的,有利于稳定欧洲局势,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德国是战败国尚未成为欧洲大陆的霸主,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该公约是维护欧洲的安全而规定的,和增强了法国在欧洲的地位无关系,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1919年德国尚未撕破《凡尔赛和约》,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为了欧洲的稳定才签订《相互保证公约》。‎ ‎2.1921年8月21日,美国总统哈定正式邀请英、法、日、意、中五国参加华盛顿会议。下列对美国积极筹备召开此次国际会议的意图表述不正确的是 A. 打破日本独占中国的局面 B. 处置德国及维护世界和平 C. 谋求拆散英日同盟的途径 D. 力图削弱英日的海上力量 ‎【答案】B ‎【解析】处置德国及维护世界和平是巴黎和会的内容,而本题考查的是华盛顿会议,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华盛顿会议签订的九国公约打破了日本独占中国的局面,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华盛顿会议签订的四国条约埋葬了英日同盟,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华盛顿会议签订的限制海军军备条约削弱英日的海上力量,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九国公约、四国条约、限制海军军备条约的相关内容。‎ ‎3.国际联盟的建立问题是巴黎和会的重要议题,主要战胜国在这一问题上各怀鬼胎。下列最能体现当时法国意图的是 A. 国联盟约应作为和约的组成部分 B. 要把种族平等原则写入国联盟约 C. 和会必须首先讨论建立国联问题 D. 建立一支由国联调遣的国际部队 ‎【答案】D ‎【解析】在国际联盟的建立问题上,法国的意图是建立一支由国联调遣的国际部队,故答案为D项。国联盟约应作为和约的组成部分以及和会必须首先讨论建立国联问题是美国的主张,排除AC项;要把种族平等原则写入国联盟约是日本的主张,排除B项。‎ ‎4.1919年4月22日,威尔逊对顾维钧说:“中国代表团可以看到现已造成的困难局面,劳合•乔治先生和克里孟梭先生不得不支持日本的要求。”这里的“困难局面”应该指 A. 美与英法在分赃问题上矛盾尖锐 B. 德国强烈抗议英法美的制裁措施 C. 日本在山东问题上给英法美施压 D. 意大利懊恼之余退出了巴黎和会 ‎【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中的时间信息“1919年4月22日”和材料内容可知反映的是在巴黎和会上的斗争,“困难局面”应当是指日本在山东问题上给英法美施压,故答案为C项。其余三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BD项。‎ 点睛:本题首先要根据材料中的时间“1919年4月22日”以及“威尔逊”“顾维钧”“劳合∙乔治”“克里孟梭”等信息,确定涉及到的事件是巴黎和会,然后再联系教材所学,从与中日有关的问题来看应当是山东问题,据此作出选择。‎ ‎5.1914年秋,当欧洲卷入战争之际,英国外交大臣格雷说:“灯光正在整个欧洲熄灭。”由此推断,格雷认为战争将导致 A. 欧洲电力系统瘫痪 B. 欧洲中心地位丧失 C.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D. 资本主义制度崩溃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灯光正在整个欧洲熄灭。”不能简单地说战争导致欧洲电力系统瘫痪,排除A;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导致了欧洲中心地位的丧失,所以答案选B;1914年社会主义制度还没建立,排除C;资本主义制度并不会崩溃,排除D。‎ 考点: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一次世界大战·影响 ‎6.1914年马恩河战役结束后,德军总参谋长认为,德国“已经输掉了战争”,这是因为 A. 德国军队的主力遭到重创 B. 协约国军队由防御转入进攻 C. 德国军队的战线被突破 D. 德国难以承受长期战争的消耗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马恩河战役宣告德国速战速决战略的破产,西线进入相持阶段,战役之后东线也进入相持阵地战,故D项正确;A项“主力遭到重创”说法错误;B项“反攻”说法错误;C项“被突破”说法错误。‎ 考点:一战的过程 点评:第一次世界大战成为持久战和阵地战的原因及影响 ‎(1)原因:①德军战前计划的失误。德军在制订计划时,过高估计了自身的力量,认为西线战事可以速战速决,没有预料到会遭遇协约国顽强的抵抗,特别是俄军的进攻使德军腹背受敌,更不利于德国。②协约国均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物质力量雄厚,再加上当时步枪、机枪、重炮等现代武器装备的使用,使防御一方的实力大大增强,而进攻一方主要是在战争主动性方面占优势,作战中主要依靠士兵的血肉之躯,必然要付出巨大的代价。③当时军队机动性差,后勤保障能力低下,而德军是长途作战,主动入侵,使得德军受到了极大制约,尤其是由于其计划受挫,大战就变成了持久战和阵地战。‎ ‎(2)影响:①这一变化使德军速战速决的企图落空,打乱了德军的作战计划,使其越来越处于被动局面。②英法军队依靠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先进的武器装备,更适于持久战和阵地战,便于协约国军队掌握战争的主动权。‎ ‎7.1932年,英国外交大臣张伯伦在评论国际形势时说:“世界近两年正在倒退。各国之间不是更加接近,不是在增进友好的程度,不是在向稳定的和平迈进,而是又采取危及世界和平的猜疑、恐惧和威胁的态度。”与上述评论相关的历史背景是 A. 美国经济危机波及世界 B. 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 C. 纳粹党在德国上台执政 D. 日本广田弘毅上台组阁 ‎【答案】A ‎【解析】材料评论国际形势是由美国经济危机波及世界而造成的的,即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是在1935年,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纳粹党在德国上台执政是在1934年,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日本广田弘毅上台组阁是在1936年,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经济危机引发政治危机,使国际形势在倒退、在紧张。‎ ‎8.1917年出现于欧洲的厌战和失败主义情绪在俄国表现得最为强烈、最为普遍。在俄国3月和11月爆发了两次革命,深刻影响了战争的进程。这种“影响”可以理解为 A. 俄国建立苏维埃政权,诞生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B. 德国集中军事力量在西线,重新夺回了战略主动权 C. 欧洲东线战事基本结束,加速了一战的进程 D. 签订《布列斯特和约》,标志着一战的结束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革命制止战争,即两次革命俄国退出一战,欧洲东线战事基本结束,也就加速了一战的进程,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自身正确但不是材料的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不属于“影响”,不符合题意,排除;是加速一战结束而非标志着一战的结束,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战争引起革命而革命制止战争。‎ ‎9.关于1928年签订的《关于废弃战争作为国家政策工具的一般条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对废弃战争、维护和平规定明确责任 B. 涉及世人瞩目的裁军问题 C. 制定了制裁违约国的措施 D. 奠定了“侵略战争是国际犯罪”的法律基础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非战公约》。据所学知识可知,《非战公约》对废弃战争、维护和平没有规定明确的责任,没有涉及世人瞩目的裁军问题,也未制定实施公约的办法和制裁违约国的措施, 但《非战公约》奠定了“侵略战争是国际犯罪”的法律基础,选D是符合题意的。‎ ‎10.1936年,欧亚非发生了诸多重大历史事件,如,西班牙发生内战,中国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意大利吞并埃塞俄比亚。上述事件体现的共性是 A. 欧亚法西斯国家开始联合军事行动 B. 西方大国在上述事件中起积极作用 C. 世界局部战争形势已十分严峻 D. 苏联对欧亚非弱国给予经济援助 ‎【答案】C ‎【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法西斯对外的侵略扩张,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学生解答此题注意题干要求的是“共性”,A项中“开始”在题干中没有体现,西方大国面对法西斯的对外扩张实行的是绥靖政策,排除B项,题干中西班牙、中国和埃塞俄比亚都受到了来自法西斯国家的侵略,可见局部战争形势的严峻,所以C项正确;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 ‎11.《新全球史》中提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永远地改变了欧洲……但欧洲在世界上的作用本质上没有改变……欧洲的霸权看起来更加安全。下列最能说明“欧洲的霸权看起来更加安全”的是 A. 英、法、美控制了国联 B. 美苏“冷战”,欧洲渔翁得利 C. 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D.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确立 ‎【答案】D ‎【解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确立表明欧洲仍然掌握世界霸权,欧洲仍然是世界的中心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是英、法控制了国联,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美苏“冷战”,欧洲并未渔翁得利,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高涨说明欧洲的霸权也不安全,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确立表明欧洲的霸权仍然安全。‎ ‎12.1930年,希特勒在一次演说中说,“如果德国人不能解决自己国家空间缺乏的问题……那他2000年的历史就付诸东流了。……(德国)必须抢占并保有空间”。对希特勒所谓的“空间理论”出台的背景理解正确的是 A. 经济大危机的爆发 B. 德国法西斯专政建立 C. 德国冲破凡尔赛体系 D. 法西斯轴心国集团形成 ‎【答案】A ‎【解析】面对经济大危机的爆发,希特勒进行侵略扩张,提出了所谓的“空间理论”,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德国法西斯专政建立是“空间理论”出台之后,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德国冲破凡尔赛体系是“空间理论”出台之后,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法西斯轴心国集团形成也是“空间理论”出台之后,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面对经济大危机希特勒进行侵略扩张、‎ ‎13.1927年日本东方会议提出:“然欲以铁与血主义实保中国东三省,则第三国之阿美利加必受支那以夷制夷之煽动起来而制我,斯时也,我之对美角逐势不容辞。”这说明了日本 A. 侵略的主要目标是东三省 B. 侵略计划中东三省的地位重要 C. 侵占东三省是为打击美国 D. 局部侵华与全面侵华性质不同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日本的侵华计划,并且在该计划中东三省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侵略的主要目标不仅仅是东三省,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侵占东三省是为摆脱经济危机,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局部侵华与全面侵华的问题,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14.欧洲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遭受严重破坏,在1918—1928年的恢复建设过程中,曾大量购买美国的钢铁和各式产品。这一举动 A. 造成了欧洲经济的衰落 B. 破坏了欧洲经济的独立性 C. 增大了美国经济的风险 D. 加强了美国对欧洲的控制 ‎【答案】C ‎【解析】大量购买美国的钢铁和各式产品均是分期付款的,这就增大了美国经济的风险,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这一举动使欧洲恢复建设而非造成了欧洲经济的衰落,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欧洲经济仍然是独立的,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美国对欧洲的控制是二战后而非一战后,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15.1907年,德国将军弗里希说:“战争是具有头等重要性的生物必需,是人类生活中不能省却的一个定期性因素,假如没有战争,这将会排除种族的所有进步,并进而使所有真正的文明消亡。”这种观点 A. 说明了战争对人类进化的科学作用 B. 片面地运用进化论解读人类社会进程 C. 有力挑战了天主教宣扬的封建神学 D. 体现出法西斯所宣扬的民族主义观念 ‎【答案】B ‎【解析】材料中的观点认为战争可以促进种族的进步,这是将生物进化论引入人类社会,片面地运用进化论解读人类社会进程。故答案为B项。A项本身错误,排除;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材料中的观点不是法西斯宣扬的,从时间信息“1907年”可以排除D项。‎ 点睛:将达尔文进化论中自然选择的思想应用于人类社会的理论被称为社会达尔文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是帝国主义和种族主义政策的哲学基础,成为西方殖民者为殖民掠夺政策辩解的理由。本题考查社会达尔文主义的主要观点。‎ ‎16.《一个中国记者看二战》评述某一历史事件:一些大国为了自保“平安”,竟出卖了小国主权,以为这样就会填饱纳粹那帮家伙贪婪无止境的肚皮。但是转年大战还是爆发了。该历史事件是 A. 德国吞并奥地利 B. 慕尼黑协定的达成 C. 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 D.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绥靖政策的影响,1938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四国首脑签署慕尼黑协定牺牲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慕尼黑协定标志着绥靖政策达到顶峰,加速了世界大战的爆发,故B选项正确;德国吞并奥地利在慕尼黑协定之前,故A选项错误;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也不符合材料“大国为了自保出卖小国主权”,故C选项错误;《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虽然客观上助长了希特勒的侵略野心,但不是绥靖政策达到顶峰的标志,故D选项错误。故选B。‎ ‎17.导致右侧德国版图发生变化的原因是 A. 普法战争的结果 B. 《凡尔赛和约》的签订 C. 雅尔塔会议的决议 D. 科尔公布“十点计划”‎ ‎【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地图中的内容和国家,结合所学可知,德国版图发生变化的原因是《凡尔赛和约》的签订而非普法战争的结果等选项,故B项正确。‎ ‎18.《剑桥战争史》中写道,“1916年末……德国试图火速提高军事生产的努力最终却毁灭了他的经济,导致了1918年德国的崩溃。似乎为了对拿破仑进行阐释,上帝还是站在了较大工业的这边。”该材料反映了德国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 A. 经济实力的劣势 B. 社会矛盾的尖锐 C. 军事生产的膨胀 D. 军事战略的失误 ‎【答案】A ‎【解析】该材料反映了德国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工业实力的不足即经济实力的劣势,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社会矛盾,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军事生产的膨胀不是最主要的原因,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军事战略的失误方面的信息,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19.下图是美国1821—1920年新增欧洲移民示意图。下列不属于这一期间移民因素的是 A. 英国与美国的历史渊源 B. 法西斯大规模迫害犹太人 C. 躲避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火 D. 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人口迁徙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别图片等历史素材,获取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并作出正确准确判断,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运用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B项“法西斯大规模迫害犹太人”,是在1933年,希特勒上台德国建立法西斯专政之后的事情,不符合题干时间段“1821—1920年”。进一步可知,ACD三项表述客观,均符合史实,正确。故,本题答案选B。‎ 考点: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法西斯专政及其政策 ‎20.绥靖政策是盛行20世纪30年代的一种重要政策,下列内容不能体现其实质的是 A. 英法在法西斯侵略埃塞俄比亚、中国、西班牙等国家中表现出的纵容或不干涉政策 B. 美国面对法西斯侵略表现出的“中立”政策 C. 慕尼黑阴谋和后来出现的“静坐”战争 D. 苏联推行的中立自保政策 ‎【答案】D ‎【解析】苏联推行的中立自保政策和绥靖政策无关系,不属于绥靖政策,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纵容或不干涉政策属于绥靖政策,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美国的的“中立”政策属于绥靖政策,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静坐”战争属于绥靖政策的继续,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21.‎ 某学者在1919年撰文称,“各国战后所耗元气,都要取偿于外。环顾宇内,就剩中国一块大肥肉,自然远客近邻都在那里打我们的主意。若是自己站不起来,单想靠国际联盟当保镖,可是做梦哩!虽然如此,我们却不能将国际联盟这件事看得毫无价值,还要尽自己的力量,促他的进步。这回国际联盟总算世界主义和国家主义调和的发轫,把国家相互的观念深入人心,知道国家意志并不是绝对无限,还须受外部多大节制。”该文旨在 A. 说明列强环伺的隐患使中国外交依然被动 B. 希翼中国应当认清国际时势主动有所作为 C. 揭示国联的存在并没有给世界带来真正的和平 D. 强调国联盟约为中国争取外交平等提供了契机 ‎【答案】B ‎【解析】据材料“若是自己站不起来,单想靠国际联当保镖,可是做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该学者希望中国在巴黎和会外交失败后应该主动有所作为,力争国权,故B选项正确;列强环伺的隐患,属于中国力争国权的背景,不是材料主旨,故A选项错误;材料“不能将国际联盟这件事看得毫无价值”说明学者也肯定了国联的积极作用,故C选项错误;当时国联受到英法控制,对中国争取外交平等的不利性更大,故D选项错误。故选B。‎ ‎22.对于《洛迦诺公约》和《非战公约》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两个条约都是在欧洲安全问题上对凡尔赛体系所做的重大调整 B. 条约的签订与美国的周旋密切相关 C. 条约的签订有利于德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D. 条约的签订保证了欧洲的和平和安全 ‎【答案】A ‎【解析】这两个条约都是在凡尔赛体系形成后签订的,而且对凡尔赛体系进行了局部调整,故A项表述正确。B项只符合《非战公约》,C项只符合《洛迦诺公约》,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因为这两个条约都没有保证欧洲的安全,二战的爆发就是例证。‎ ‎23.《全球文明史》中写道:“在1914年的前不久,一位欧洲银行家试图推测欧洲主要国家的稳定前景,以便可以为将来进行明智的投资。他选择了3个帝国:俄罗斯帝国、奥匈帝国和德意志帝国。到1920年,他所有的赌注都失败了。因为他选择的3个国家都全部或部分地解体了。”这段材料主要说明一战前的欧洲 A. 银行家投机、投资极端谨慎以避免损失 B. 民主思想并没有充分地深入民心 C. 帝制不符合当时欧洲发展的时代潮流 D. 保证国家稳定的前提是强有力的君主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A项只是表面现象,没有反映实质,故A项排除。材料中银行家在一战前选择了他认为最有前景的三个国家都是君主专制的国家,说明当时的人们心里还是认同君主专制,这从根本上反映了一战前民主思想并没有深入人心,故B项正确;材料中的三个帝国在一战前实行的是帝制,所以并不能反映一战前帝制不符合潮流,故C项排除;保证国家稳定的前提并不是强有力的君主,故D项错误。‎ 考点: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 ‎24.毛元佑著《世纪初的列强混战》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敌军在火炮的数量上占强大优势,发射了数百万发炮弹,敌机机群完全控制了天空,当代不可战胜的战斗武器坦克的出现!这一切,使作为德军核心力量的步兵受到极大的震动,军队对长官的信任和对胜利的信心发生了动摇。”这描述的战役最有可能是 A. 一战中第一次大规模的战役 B. 标志着施里芬计划的破产 C. 一战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 D. 一战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战役 ‎【答案】C ‎【解析】索姆河会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把坦克投入实战中,这与材料“当代不可战胜的战斗武器坦克的出现!这一切,使作为德军核心力量的步兵受到极大的震动,军队对长官的信任和对胜利的信心发生了动摇”吻合,故排除A,选C;马恩河战役是一战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战役,同时也标志“施里芬计划”破产,故排除BD。‎ ‎25.1919年,中国对欧洲国家商品进口额在中国对外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由1868年的33.4℅下降到11℅.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当时资本输出成为主流 B. 世界政治经济局势的变化 C. 中国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D. 国内反帝爱国运动的开展 ‎【答案】B ‎【解析】从材料来看,中国对欧洲国家的商品进口额在中国对外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由1868年的33.4%下降到11%,这说明这一时期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有所减弱,且中国自身民族工业有所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一战所引起的,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错误,资本输出早在甲午战争之后就已经开始;C、D选项不是主因。 ‎ 二、连线题 ‎26.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对当时的中国而言可谓一次重大“危机”。若把握得好,中国则可能一举摆脱内外枷锁,以平等身份进入国际社会;若把握得不好,则会坠入深渊。当时,急切寻找新的国家认同、加入国际潮流的浪潮在中国波涛汹涌,中国有一批学贯中西及对国际体系有深刻认识的精英,对中国不利的现存的国际秩序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正在崩溃。从1916年到1918年,一支至少由14.5万名来自山东、河北、浙江等省份的中国人组成的非武装后勤组织——华工军团,被派往法国分别配属到法国、英国和美国军队中。他们用汗水、鲜血和生命,使中国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他们用爱国热忱和政治智慧,使得北洋政府屈从日本的妥协方案曝光;他们和国内民众遥相呼应,迫使中国代表团拒绝签署巴黎和约;他们和北京、上海的青年们,同样是五四运动的先驱者。‎ ‎——摘编自《华工军团的血色浪漫》‎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中国社会普遍希望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目的和有利条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华工军团”的历史贡献。‎ ‎【答案】(1)目的:摆脱被压迫的地位,和世界各国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 有利条件:民族意识的觉醒,具有国际意识的知识分子的存在,旧有的、对中国不利的国际秩序正在崩溃等。‎ ‎(2)贡献:在欧洲战场流血牺牲,为包括中国在内的协约国集团战胜同盟国集团做出了贡献;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推动和配合了巴黎和会中国代表团的斗争,促进五四运动的爆发;促进了中华民族民族意识的觉醒等。‎ ‎【解析】(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中国社会普遍希望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目的和有利条件均可以在材料中直接找到,例如目的可以在“一举摆脱内外枷锁,以平等身份进入国际社会”中去找,有利条件可以从“中国有一批学贯中西及对国际体系有深刻认识的精英、对中国不利的现存的国际秩序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正在崩溃”中去找即可。‎ ‎(2)“华工军团”的历史贡献主要从“他们用汗水、鲜血和生命,使中国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他们用爱国热忱和政治智慧,使得北洋政府屈从日本的妥协方案曝光、他们是是五四运动的先驱者”等中去找。‎ ‎27.阅读下列材料:‎ ‎(在)1815~1914年的百年间,大国间的战争几乎都不出自家门前的区域。……但是这一切,到了1914年都改变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席卷了每一个强国,事实上除了西班牙、荷兰、北欧三国以及瑞士之外,全欧洲都加入了这场战争。……这一切现象当中,意义最为重大的改变,却要数美国人的参战。美国的加入,从此决定了20世纪历史的面貌。‎ ‎——霍布斯鲍姆 请回答:‎ ‎(1)简析“这一切,到了1914年都改变了”的表现和原因。‎ ‎(2)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20世纪历史的面貌”发生了新变化,其主要表现是“战争催生了新世界”,请概述“新世界”的主要内容。‎ ‎【答案】(1)表现:出现了世界大战。‎ 原因:20世纪帝国主义间的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化,而此时期的世界已经基本上形成了一个整体,各国各地区之间的联系日益加强,形成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20世纪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科技的飞速进步,为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和技术基础。‎ ‎(2)使欧洲在国际上的统治地位发生动摇;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建立;美国、日本等国乘大战之机迅速崛起;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解析】(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这一切,到了1914年都改变了”的表现其实就是回答出1914年一战爆发即可。原因就是回答出一战爆发的原因,例如,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科技的飞速进步等多方面的因素均可。‎ ‎(2)“战争催生了新世界”其实就是考查一战对世界的影响,一战削弱了欧洲的力量,使欧洲在国际地位动摇、一战打出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一战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等均是可以作为答案的。‎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用伍德罗·威尔逊的话来说:“深深植根于整个历史的阴暗土壤之中。如同一切战争一样,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渊源于人类的本性,渊源于人类领导者的弱点、自负、唯利是图和优柔寡断。”‎ ‎——(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材料二德国对英国这个头号贸易和海洋国家的霸权的挑战,英国和其他列强对这种经济-军事-心理威胁的反应,都属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原因。威廉二世和德国其他领导人深受美国制海权的伟大倡导者艾尔费雷德·塞耶·马汉海军少将学说的影响。海外殖民地和海外贸易必须发展商船和军舰,从而危及几个世纪以来英国的海上霸权。‎ ‎“当(在会议桌上)发生争论时,德国总是在开口前把一支左轮手枪摆在桌面上,结果使别的国家望而生畏,联合起来对付它。”‎ ‎(1)材料一的作者是如何认识“一战”爆发的原因。你是否同意,说出理由。‎ ‎(2)材料二的作者又是如何强调发动战争的责任主体的?你有何认识?‎ ‎【答案】作者认为一战起因于人性的普遍弱点。这一观点显然是不正确的。一战的爆发是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加剧,各国重新瓜分世界的矛盾尖锐,两大军事集团疯狂扩军备战的结果,不能简单归因于人性的弱点。‎ ‎(2)作者将发动战争的首要责任推到德国身上,认为一战是德国的海洋霸权危及了各国的利益导致的。一战是各帝国主义国家矛盾的总爆发,以英德矛盾为中心,是各国争夺霸权和扩军备战的结果,不能将发动战争的责任归罪于某一个国家。‎ ‎【解析】(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一的作者认为“一战”爆发的原因是人性的问题,其实这个观点是错误的,然后用一战爆发的具体的原因去反驳这种观点即可,例如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是一战的根本原因,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是一战爆发的具体原因,里面并没有人性的原因。‎ ‎(2)材料二是把战争的责任完全推卸到德国身上,其实这也是错误的,因为一战对于双方来说都是非正义的战争,双方都对战争的爆发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一战的爆发是两大军事集团疯狂的扩军备战的结果。‎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