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第二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阶段)考试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第二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阶段)考试历史试题

‎2017-2018学年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第二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题号 一 二 总分 得分 ‎ ‎ 评卷人 得分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30道小题。‎ ‎1.魏源在19世纪50年代写到:“西方人讲礼貌、正直、有知识,根本不应该称之为夷。”四五十年代的许多著作把西方人称为“夷”,但在七八十年代这些著作再版时都改作“洋”了。该变化反映了 A.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逐步深入 ‎ B.中国人由仇视西方到崇拜西方 ‎ C.由中国中心到西方中心的变化 ‎ D.对西方外交政策由对抗到和解 ‎2.邓小平说:“我们国家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从何着手呢?我想,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为此邓小平的努力有 ‎ ‎①文革后对教育拨乱反正 ‎②主张优先发展教育 ‎ ‎③推动“211工程”‎ ‎④提出“三个面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邓小平指出:“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是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他的这段谈话 A.是邓小平理论发端的标志 ‎ B.促进了改革开放深入发展 C.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目标 ‎ D.有力地推进了祖国统一进程 ‎4.王夫之说:“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顾炎武说:“博学于文,行己有耻,自一身以至天下国家,皆学之事也。”两句言论分别反映了怎样的思想进步性 A.反对君主专制;学以致用 ‎ B.反对封建土地私有制;振兴工商业 C.反对封建专制;人人平等 ‎ D.反对中央集权;否定宋明理学 ‎5.李鸿章《至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函》:“日本君臣发奋为雄,选宗室及大臣子弟之聪秀者,往两国(英、法)制器厂师习各艺,又购制器之器,在本国演习,……去年英人虚声恫吓,以兵临之,然英人所视为攻战之利者,彼已分擅其长,而英人因无如之何也。”这表明李鸿章 A.已找到了强国御侮之道 ‎ B.主张效法日本全盘西化 C.认识到日本强国之源 ‎ D.主张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 ‎6.2008年2月5日至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来到广西桂林市考察抗灾救灾工作。下图是胡锦涛同正在执行救灾任务的广州军区某集团军陆航团的官兵一起装运救灾物资。这反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哪一方面的内容 A.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 B.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C.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 D.代表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7.1918年,孙中山致电新建立的俄国苏维埃政府,“希望中俄两国革命党团结一致,共同奋斗”。这表明孙中山 A.已经接受了列宁主义 ‎ B.重视十月革命的国际意义 C.希望在中国建立苏维埃政府 ‎ D.确立了“联俄”政策 ‎8.史学家张岱年称:“阳明先生创良知之说,为暗室一炬。”文中的“良知”是指 A.内心世界 B.自然规律 ‎ C.社会规律D.客观存在 ‎9.1916年,陈独秀在《驳康有为致总统总理书》说:“主张尊孔,势必立君;主张立君,势必复辟……孔教与共和,乃绝对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这里陈独秀从政治上揭露了 A.北洋军阀与民主政治的尖锐对立      ‎ B.尊孔与民主共和绝对不相 ‎ C.传统道德与君主专制的相互依存      ‎ D. 尊孔潮流与君主专制的内在联系 ‎10.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说:“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毛泽东强调的是 A.理论联系实际 B.理论的指导性 ‎ C.学习经典著作 D.实践检验真理 ‎11.历史上的南宋文天祥在异族强权面前,正气浩然,风骨铮铮,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他的这种气节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思想主流是 A.黄老之学 ‎ B.佛学 ‎ C.程朱理学 ‎ D.陆王心学 ‎12.康有为认为:要达到幸福快乐的大同之世,必须推行“公养”、“公教”、“公恤”的社会福利制度。……儿童6岁入“小学院”,11岁入“中学院”,16岁入“大学院”,20岁毕业。经过长达14年的义务教育培养,使每一个年轻人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和专门的技术训练。材料表明他 ‎ ‎①深受儒家大同思想影响 ‎ ‎②注重培养国民的民主共和意识 ‎ ‎③主张效仿西方改善民生 ‎ ‎④提倡学习西方人文职业教育 A.①②③④ ‎ B.①③④ ‎ C.②③ ‎ D.①④‎ ‎13.《史记》记载:“使孔子名布扬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此所谓得势而益彰者乎?”子贡是孔子的学生,在今山东、河南一带经商,“结驷联骑……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以上材料说明 A.商业活动具有传播思想文化的功能 ‎ B.孔子依仗权势来扩大自己的影响 C.孔子得到各诸侯国国君的尊重和礼遇 ‎ D.富商能操纵各诸侯国的行政大权 ‎14.京剧是中华民族的国粹。它是在18世纪下半叶经徽戏、秦腔、汉调的交融,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的。京剧的形成体现了 ‎ A.各具特色的文化艺术异彩缤纷    ‎ B.中华文化薪火相传和一脉相承 C.中华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内在兼容性 ‎ D.不同文化都能够实现融会贯通 ‎15.伟人永垂不朽,伟人的精神永存。让我们一起探寻一代伟人毛泽东的思想成长历程 ‎①“政权是从枪杆子中取得的” ‎ ‎②“农民问题是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 ‎ ‎③“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整个中国革命运动,是包括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在内的全部革命运动” ‎ ‎④“在我们的面前有两类社会矛盾,这就是敌我之间的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 A.①②③④ B.④①②③‎ C.②①③④ D.②④①③‎ ‎16.叶德辉(1885年中举人,1892年成进士授吏部主事)曾对某一人物进行批判:“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这里的“某一人物”应是 A.魏源 ‎ B.李鸿章 ‎ C.康有为 ‎ D.孙中山 ‎17.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的下列言论中哪一项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 A.“道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B.“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 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18.1955年,植物学家胡先驌因为批评前苏联生物学家李森科而遭到批判。1956年,周恩来与中科院负责人谈话:“科学是科学,政治是政治, ……如果李森科不对,我们没有理由为李森科辩护,我们就向被批评的胡先驌承认错误。”该谈话 A.体现了“双百”方针的精神 ‎ B.实现了思想路线上的拨乱反正 C.反映了学术问题政治化的要求 ‎ D.蕴含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思想 ‎19.中国古代科技没有成功地发展成为近代自然科学,最主要的制约因素是 A.腐朽的君主专制制度 ‎ B.僵化的儒家思想和闭关政策 C.保守的文化传统观念 ‎ D.落后的生产方式和发展水平 ‎20.近代大学者王国维说过:“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独元人之曲,为时既近,托体稍卑,故两朝史志与《四库》集部,均不著于录;后世儒硕,皆鄙弃不复道。”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有 ‎ ‎①离骚、汉赋、唐诗、宋词、元曲都只是在某一朝代兴盛,后来就都消亡了 ‎ ‎②元曲“托体稍卑”可以理解为元曲源于民间通俗文学,开始时文学地位比较低下 ‎ ‎③元曲在明清两朝没有得到正史和学者的承认和重视 ‎ ‎④王国维认为,元曲和唐诗、宋词一样,都是一个时代文学成就的代表,赋予了元曲很高的文学地位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21.明清之际三位进步思想家的思想实质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活跃,他们使儒家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由此形成的思想是 A.经世致用思想 ‎ B.君主批判思想 ‎ C.自由平等思想 ‎ D.重农抑商思想 ‎22.下列有关汉字作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避免了方言的差异,有利于各地文化思想的交流 B.统一规范的字体,便利中央政府的管理,促进和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C.传播保护了文化的传承,形成了书法艺术,提高了中国人的审美修养 D.不利于白话文的推行,阻隔了现代文学的发展 ‎23.1848年问世的《共产党宣言》中有一句名言:“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有学者提出“消灭”应翻译为“扬弃”。理由是原文“Aufhebung”出自黑格尔的《小逻辑》,有既否定又肯定之意,译为“扬弃”则能表示“扬其精华,弃其糟粕”。但也有学者从上下文语境和词义的角度予以反驳。对这场争论的正确认识应当是 A.翻译为“扬弃”更符合马克思本人的意思. ‎ B.要鼓励历史研究中的大胆创新,鼓励给定论“翻案”‎ C.时代不同了,历史文本的含义当然也随之改变 D.历史研究应尊重文本,并努力还原其客观真实 ‎24.右图是一幅“东汉书信纸”的展品。它原衬垫于铜镜之下,故呈圆形,推测为家书的残片。纸以麻为主要原料,并通过施胶等加工技术,改善了纸面的白度和平滑度,使得纸张厚薄均匀。以上介绍和图片说明 A.东汉时已经出现较成熟的造纸技术 B.东汉时中国的造纸术已经由罗马人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了欧洲 C.东汉时更多的人有了受教育的机会,拥有文化的人很多 D.东汉时纸已经取代简牍成为最主要的书写材料 ‎25.司马迁在《史记》中说:“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材料意思所指 A.楚辞体裁的作品充满伤感 ‎ B.作者为屈原遗作中的爱国志向所感叹 C.屈原作品的文学价值很高 ‎ D.作者有同样的遭遇和结局 ‎26.近代中国思想界的“西学东渐”经历了一个由理论到实践、由照抄照搬到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的发展历程。下面体现两个步骤转变的标志性事件分别是 A.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 B.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C.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 D.洋务运动 井冈山根据地建立 ‎27.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以邓小平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创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以上对两者共同点的认识是 A.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 ‎ B.始终不渝地贯彻党的最高纲领 C.把反“左”作为革命进程的重要任务 ‎ D.实事求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 ‎28.元明清时期,士大夫的文人画成就最为突出。从徐渭和郑板桥的绘画和诗句中,我们能发现文人画的特点是 A.线条挺拔流畅,色彩绚丽典雅 ‎ B.吸取印度波斯风格,色彩瑰丽 C.表现个性,借物抒情,追求神韵 ‎ D.宫廷画派,富有生活气息 ‎29.李约瑟在《中国科技史》中提道:“他们固然没有把个人与社会分开,也没有把社会与整个自然界分开。可是他们向来主张,研究人类的惟一适当对象就是人本身。因此,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儒家反对对自然进行科学的探索,并反对对技术作科学的解释与推广。”对这段话最准确的理解是 A.研究人类惟有研究人本身      ‎ B.个人与社会人、自然界是分不开的 C.中国古代较注重人的研究,不重视科技的研究与推广,影响了科技的发展 D.人与自然界是无法分开的,对人本身的研究,就是对自然界的研究 ‎30.请观察下列两幅人物及其活动的图片,它们所包含的历史主题应该是 A.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B.思想体系创新不断 C.民主思想深入人心 ‎ D.思想解放潮流涌动 评卷人 得分 一、主观题 本大题共2道小题。‎ ‎3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孙中山先生从青年时代起就关心植树造林,大力提倡“植果以收利,蓄木以为薪”。这一理想贯彻于他一生的言行中,在他逝世后,人们秉承他的遗志,拟定每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日)为植树节,一改过去以清明节为植树节的制度。1919年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之二——实业计划》中谈及对长江上游水路的改良,最早提出建设三峡工程的设想。‎ 材料二、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时,以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政治纲领。孙中山先生在《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中阐述:“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满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 材料三、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文实遵之。……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谨以此誓于国民。——孙中山《大总统誓词》‎ 材料四、此次我们通过宣言,就是重新负担革命的责任,就是计划彻底的革命。终要把军阀来推倒,把受压迫的人民完全来解放,这是关于对内的责任。至于对外的责任,要有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将世界受帝国主义所压迫的人民来联络一致,共同协作,互相扶助,将全世界受压迫的人民都来解放。——孙中山《对于国民党宣言旨趣之说明》‎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孙中山先生在关注民生即社会革命方面的重要活动。(9分)‎ ‎(2)材料二中孙中山所述民族革命有何局限?(3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孙中山先生在誓词中要实现的目标。(4分)‎ ‎(4)结合材料二、四及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晚年对中国革命任务的认识发生了什么变化,并指出他在思想、方针政策上的重大发展。(6分)‎ ‎3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义。如其心心圣人之心,行圣人之行,以孝悌忠信为德,以尊主庇民为政,虽朝运汽轮,夕驰铁路,无害为圣人之徒也。——张之洞《劝学篇》‎ 材料二、西人立国……驯至富强,亦具有体用。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欲!——郑观应《盛世危言》‎ 材料三、君权日益尊,民权日益衰,为中国致弱之根源——君权与民权合,则情易通,议法与行法分,则事易就,二者斯强矣。——梁启超《饮冰室文集》‎ 材料四: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陈独秀《新青年》‎ 请回答:‎ ‎(1) 据材料一、二指出,洋务派与早期维新派的“体”、“用”观有何不同?(8分)‎ ‎(2) 材料三映了近代中国哪个派别的观点?他们提出了什么救国方案?(4分)‎ ‎(3) 依据上述材料,试说明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历程。(6分)‎ 试卷答案 ‎1.A ‎2.D ‎3.B ‎4.A ‎5.D ‎6.C ‎7.B ‎8.A ‎9.D ‎10.A ‎11.C ‎12.B ‎13.A ‎14.C ‎15.C ‎16.C ‎17.D ‎18.A ‎19.D ‎20.D ‎21.A ‎22.D ‎23.D ‎24.A ‎25.B ‎26.D ‎27.D ‎28.C ‎29.C ‎30.D ‎31.(1)号召植树造林,以减免水旱灾害,造福人民;在三民主义中提出“平均地权”的民生主义;提出“土地国有”政策;民国成立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法令措施;提出修建三峡水利工程改造长江水系的设想。(9分)‎ ‎(2)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3分)‎ ‎(3)推翻满清政府,确立中华民国的地位;中华民国得到列邦公认,建立平等外交。(4分)‎ ‎(4)革命任务:由推翻清政府的封建反动统治,进行反封建斗争到反帝反封建。(2分)‎ 发展:提出了“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 (4分)‎ ‎32.(1) 洋务派认为,中国传统的思想理论是“体”,西方技术思想是“用” (4分);早期维新派认为,在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是“体”,各种技术设备是“用”。(4分)‎ ‎(2) 派别:资产阶级维新派(2分)。救国方案:维新变法,实行君主立宪(2分)‎ ‎(3) 从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到学习外国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外国的思想文化,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不断提高的发展历程。(6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