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卷·2019届山西省太原五中高二4月阶段性检测(2018
太原五中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阶段性检测 高 二 历 史(文) 命题人:张友 张琦 校对人:李晨 2018 - 4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5分,共60分) 1.“德意志民族曾经号称‘思想家和诗人的民族’,也涌现出了一流的科学家和艺术家。……但是,这个伟大的民族又曾在一个狂人的操纵下进行过最骇人听闻的大屠杀。”产生这种现象的历史根源是: A.德意志民族性格的双重性 B.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 C.没有形成一部真正民主的宪法 D.军国主义和专制主义传统的影响 2.霍布斯鲍姆在《帝国的年代》中指出,1905年之后,国际危机通常越来越诉诸战争威胁来解决。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背景是: A. 各国的扩张激化了矛盾 B. 欧洲集体安全体系开始破产 C.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和发展 D.美国加强对欧洲事务的干涉 3.要了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一个直观的方法是阅读历史地图。从下边这幅地图中可以看出,德国要想在未来的战争中取胜,应当选择的战略是: A.突袭对手,两面出击 B.速战速决,避免两线作战 C.积极防御,打阵地战 D.诱敌深入,打运动战 4.第三帝国《装甲兵之歌》:“如果我们为命运女神所抛弃,如果我们从此不能回到故乡,如果子弹结束了我们的生命,如果我们在劫难逃,那至少我们忠实的坦克,会给我们一个金属的坟墓。”诗中所提到的坦克首先出现在下列哪个战役中: A.马祖尔湖战役 B. 马恩河战役 C.凡尔登战役 D.索姆河战役 5.《圣诞快乐》讲述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德、英三国士兵在圣诞之夜宣布停战的故事。回顾战争,在欧洲战场上,其重心转移的顺序是: A.南线→东线→西线 B. 西线→东线→西线 C.东线→西线→东线 D.东线→南线→东线 6.“我要回家!我要回家!子弹嘘嘘,大炮隆隆,我不想再呆在这里……”一战后期英军中流行的这首歌反映了: A. 一战中各国伤亡情况 B.新式武器的广泛使用 C. 一战后期的厌战情绪 D.英国的民族主义情绪 7.1919年1月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巴黎宣称:“……我们在此集会有两个目的:一是就解决此次战争引起的问题,提出若干当前必需解决的措施;另一是通过当前的这些措施……以保证持久和平。我认为,成立国际联盟对于上述两个目的都是必需的。”对此解读错误的: A.“集会”是指巴黎和会 B.“我”代表美国政府 C.“此次战争”是指第一次世界大战 D.“措施”包含加入“国联” 8.“缔约各方应个别或集体地保证按照以下条款的规定,德国和比利时间、德国和法国间边界维持现状,按照1919年6月28日凡尔赛和约所规定的上述边界不受侵犯,以及上述条约……关于非武装地区的规定得到遵守。”该材料出自: A.《四国条约》 B.《九国公约》 C.《非战公约》 D.《洛迦诺公约》 9.自20世纪30年代起,大家对国联不再抱有希望。在1936—1940年,共有12个国家宣布与国联断绝关系,国联已经名存实亡。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 A.国联纵容法西斯侵略 B.这些国家与法西斯关系密切 C.美国退出了国联 D.法西斯国家的欺骗性宣传 10.美国国务卿赫尔曾说:“斯大林对德国显然也是存在戒备之心,希特勒在1939年8月《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中的诺言,斯大林并不比德国更为信任。”由此推断,苏联当时签约的主要目的是: A.与德国建立牢固的联盟,防范英法等国的进攻 B.支援中国等反法西斯国家的斗争 C.推迟苏德战争的爆发,争取备战时间 D.推动德国去进攻英法等国 11.二战前夕,最能反映帝国主义在国际事务中推行强权政治的典型事件是: A.对西班牙实施“不干涉”政策 B.对意大利实施经济制裁 C.《慕尼黑协定》的签订 D.抛出“大东亚共荣圈”计划 12.1939年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后,张伯伦对希特勒的行动提出疑问:“这是老的冒险行动的终结呢?还是新的冒险行动的开端?……这是武力征服世界计划中的一个步骤吗?”这段材料: A.表明张伯伦思想发生根本性变化 B.说明英国放弃了绥靖政策 C.反映出英德矛盾趋于尖锐化 D.表明张伯伦仍顽固坚持绥靖政策 13.1939年11月,美国国会通过法案,取消禁运条款,允许其他国家在现金购买、运输自理的条件下,购买美国武器。这一法案实际上是: A.美国援助苏联卫国战争的法律依据 B.使西班牙法西斯化的“绥靖政策” C.美国控制西欧实施全球战略的标志 D.英国购买美国军火的“特别通行证” 14.1940年5月,主张对德强硬的丘吉尔出任英国首相,英国对德国法西斯采取了坚决抵抗的政策。主要是因为: A.法国的灭亡警醒了英国 B.英国面临着被德国法西斯灭亡的危险 C.苏联积极要求联合英法共同抗击德国法西斯D.英国的利益开始受到德国的威胁 15.“那里的宁静气氛令人惊讶。驻守在莱茵河畔的炮兵悠闲地观望着德国运送弹药的列车在河对岸来往行驶,我们的飞行员从萨尔区工厂冒烟的烟囱上空飞过也不投掷炸弹。很显然,最高统帅部最关心的是不要打扰敌人。”在战地采访的法国记者多热莱斯描绘的这一情景发生在: A.第一次世界大战阵地战期间 B.德军开进莱茵非军事区时 C.《慕尼黑协定》签订后 D.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 16.莫斯科保卫战被称为20世纪“一个冬天的神话”,其理由是: ①打破了德军陆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②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点 ③粉碎了希特勒闪击速胜的企图 ④鼓舞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决心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7.1941年12月7日清晨7时55分,日本航空母舰特混舰队用舰载机对美国太平洋舰队基地珍珠港发动突然袭击,美军疏于防范,损失惨重。第二天,美、英对日宣战。珍珠港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A.日本企图建立亚太地区霸权 B.日本为了取得战争主动权 C.英、美对日本实行贸易禁运 D.美国对日本采取绥靖政策 18.下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次战事的发生地。这一事件: A.改变了大战发生后美国的“中立”政策 B.标志着盟国在太平洋战场战略转折完成 C.证明制空权已转移到反法西斯盟国一边 D.导致了反法西斯力量实现更大规模的联合 19.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形势出现转折时,联合抗击法西斯侵略的主要国家是: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20.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从开罗会议到雅尔塔会议召开,欧洲战场的局势是: ①意大利投降 ②盟军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③盟军进入巴黎使法国光复 ④美、苏军队在易北河会师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21.1943年11月28日,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其间以政治收获为第一,军事次之,经济又次之,然皆获得相当成就。”其中最突出的政治成就应是: A.中国收复领土的神圣权利得到国际公认 B.中国正式加入世界反法西斯联盟 C.中国与美、英、苏等国筹划成立联合国 D.美国修改“中立法”,开始援助中国抗战 22.下边漫画提供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其中不能读出的是: A.盟军登陆西西里岛,墨索里尼政府垮台 B.被困于突尼斯的德意军队投降,北非战事结束 C.“霸王行动”开始,欧洲第二战场开辟 D.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和库尔斯克战役沉重打击了德军 23.王绳祖在《国际关系史》中写到:“1945年8月6日,美国在没有军事意义的广岛,投下了一颗原子弹,造成13万人伤亡。正如国务卿贝尔纳斯所说:‘炸弹扔在日本,正是为了在俄国收到效果。”’由此可见,美国向日本投掷原子弹的根本意图是: A.迫使日本无条件投降 B.威慑苏联 C.验证核威力 D.攫取世界霸权 24.从1945年11月开始盟国对纳粹战犯进行了为期长达10个多月的纽伦堡审判,其法庭起诉书指控被告犯有反人道罪的罪行。下列史实可以用作法庭证据的是: 二、非选择题:2个小题,每个20分,共40分。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中叶的欧洲,重大政治问题一向是依靠武力加以解决的。德意志帝国是在以武力建立的新的国际结构中最强大和最显赫的国家,但所有欧洲国家都得出了结论:大规模的军事力量对它们的民族生存是不可或缺的。欧洲国家在和平时期从来没有像20世纪初期那样保持如此庞大的军队。……1914年,欧洲大陆上每一个强势国家不仅拥有一支庞大的常备军,而且在公民中间拥有数百万经过训练的后备军。几乎没有什么人渴望战争。除了少数几个爱采用耸人听闻手法的作家以外,所有的人都希望欧洲和平。然而,每个人都认识到,战争总有一天会到来。在1914年以前的那几年里,战争迟早要爆发的想法,可能使得一些国家里的某些政治家更决心去发动战争。不管怎样,民众对未来战争的预期,连同大规模的常备军,促成了这场1914年爆发的横跨欧洲的大战。不过,这场大战的出现也有其他的原因,包括国际同盟的连锁体系,德国想在世界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的期望(这对英国早先形成的优势地位构成挑战,在法国则引起民族主义忧虑)以及巴尔干半岛上正如火如荼的种种冲突。 ——(美)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材料二: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争责任问题,中国学者罗天焕认为,两大集团中各国所应承担的责任是不尽相同的。潘人杰、李巨廉认为,应从“时代”、“格局”和“人”三个层面来看待战争缘起和战争责任。从时代看,现代条件下的大国霸权主义,主要资本主义大国经济和技术的迅猛提高,是20世纪初可能发生世界大战的条件;从“格局”看,20世纪初两大对立的同盟体系和军事集团的新格局的形成,为从局部战争演化为全面战争埋下了祸根;从“人”看,通向一战的道路有很大的自发性特点,这与大国当权人物的决策行动和对危机的处理有关。政策和行动僵硬,缺乏必要的妥协和绥靖,促成了两大集团迅速迎头相撞。 —— 潘人杰等《时代、格局和人——关于世界大战起源问题的若干思考》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12分) (2)根据材料二,说明中国学者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责任的认识。(8分)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美利坚合众国参议院及众议院集会于国会,联合决议,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外国之间发生战争,或战争在进行中,总统应宣布此项事实;宣布之后,凡以军械、军火或军备,由美国之任何地方,或其属地之任何地方,输出而运至该交战国之任何港口,或运至任何中立国港口以备转运任一交战国,或运至任何交战国所利用之任何中立国之港口,均为非法。 ——《现代国际关系史参考资料(1933~1939)》 材料二:如果英国倒下去,轴心国就会控制欧、亚、非和澳大利亚等各大洲以及各大洋——他们也就处于可以使用巨大海陆军力量进攻本半球的地位。到那时候,整个美洲,我们所有的人就将生活在枪口的威胁下……我们必须成为民主制度的伟大兵工厂……我们已经向英国人提供了巨大的物质援助,将来还将提供更多的物质支援。 ——《罗斯福选集》 请回答: (1) 材料一反映了美国实行怎样的政策?概括指出这一政策的主要影响(6分)。 (2)材料二说明美国的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简要说明这一变化的原因。(8分) (3)综合上述材料的问题,谈谈美国对外政策调整所产生的重大影响。(6分) 高二历史月考答案 2018.4.12 一.选择题:DCBDB CDDAC CCDBD DADCC ACDD 二.非选择题: 26.(20分) (1)19世纪欧洲传统习惯用武力解决政治问题;欧洲军备竞赛升级;民众对战争的预期;帝国主义之间结成同盟体系;德国侵略扩张的推动;巴尔干问题。(每点2分,共12分) (2)两大集团均应承担不同责任;(2分)战争的爆发应从时代背景、政治格局、人为因素等多方面考虑。(6分) 27. (20分) (1)政策:制定“中立法案”,禁止把武器卖给交战国家。影响:使反法西斯国家得不到应有的支援,纵容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加剧了二战前国际局势的紧张。(6分) (2)变化:向英国等反法西斯国家提供各种援助。原因:法西斯国家的扩张直接威胁美国安全;联合英国等国家抵抗法西斯国家的侵略;美国总统罗斯福长期不懈的积极努力。(8分) (3)影响:支援了英、苏、中等国进行的反法西斯斗争,推动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进程,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大作用。(6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