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湖北省宜昌市2020届高三元月调研(期末考试)考试试题(解析版)
湖北省宜昌市2020届高三元调考试(期末)文科综合 历史试题 2020.1 1.商王乃诸侯之长,方国多系臣服之旧国,关系似邦联、如兄弟:周王乃诸侯之君、天下共主,封国多系分封之新国,关系似联邦、如父子。这反映出 A. 贵族政治被打破 B. 中央集权建立 C. 血缘关系的弱化 D. 君王权力加强 【答案】D 【解析】 据材料“商王乃诸侯之长……关系似邦联、如兄弟:周王乃诸侯之君……关系似联邦、如父子”可知,由诸侯之“长”到诸侯之“君”的变化,反映了君王权力加强,D正确;据所学可知,先秦时期是世官制,即贵族政治,A说法错误;据所学可知,秦朝建立了中央集权体制,B错误;材料没有涉及“血缘关系的弱化”,而是由诸侯之“长”到诸侯之“君”的变化,C说法错误。 【点睛】本题关键信息是诸侯之“长”到诸侯之“君”的变化,考查的是学生解读材料的能力,先秦时期的选官制度是世官制。 2.汉武帝时期,全国设立了数十处盐官和铁官,任命懂经营、会管理的大盐铁商孔仅和东郭成阳为高官,“除故盐铁家富者为吏”,致使“吏道益杂,不选,而多贾人矣”。这一做法 A. 造成了局部官商合流 B. 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 C. 抑制了土地兼并发展 D. 推动了民间商业发展 【答案】A 【解析】 据材料“汉武帝时期,全国设立了数十处盐官和铁官,任命懂经营、会管理的大盐铁商孔仅和东郭成阳为高官”、“除故盐铁家富者为吏”, 致使“吏道益杂,不选,而多贾人矣”等信息可知,汉武帝时期,任命懂经营、会管理的大盐铁商孔仅和东郭成阳为高官,督促实行盐铁官办,任命那些懂得盐铁经营的富商为吏,造成了局部官商合流和腐败,A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重农,但盐铁官营是抑商的表现,B说法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土地政策,C说法与材料无关;据材料“汉武帝时期,全国设立了数十处盐官和铁官,任命懂经营、会管理的大盐铁商孔仅和东郭成阳为高官”可知,材料没有推动民间商业的发展,D错误。 3.宋代,以苏轼为代表文人画家主张“以画为心画”,“不求形似”,鄙弃对事物的如实描摹,不囿于传统的画理、技法,以意趣为宗,只凭才情性致信笔挥洒。宋代文人画的兴盛得益于 A. 商品经济的繁荣 B. 科举制度的完善 C. 科学技术的进步 D. 儒家思想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据材料“宋代,以苏轼为代表的文人画家主张‘以画为心画’,‘不求形似’,鄙弃对事务的如实描摹,不囿于传统的画理、技法,以意趣为宗,只凭才情性致信笔挥洒”并结合所学可知,宋代的文人画追求意境,突出自身修养、才情、性致,这是受宋明理学影响的结果,D正确;风俗画是深受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材料体现的是文人画,A错误;B、C与材料无关。 4.明清时期,农业继续发展,棉、麻、桑等作物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但是清朝人口猛增,经营规模进一步变窄,牛耕普及程度逊于前代,精耕细作越来越偏向“多劳”倾向。这一现象导致 A. 农产品日趋商品化 B. 农业发展停滞 C. 农业难以实现转型 D. 人地矛盾突出 【答案】C 【解析】 据材料“产品大量流入市场但是清朝人口猛增,经营规模进一步变窄,牛耕普及程度逊于前代,精耕细作越来越偏向‘多劳’倾向。”可知,清朝由于人地矛盾突出,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发展缓慢,使许多劳力束缚在土地上,这使农业难以实现转型,C正确;据材料“农业继续发展,棉、麻、桑等作物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但是清朝人口猛增,经营规模进一步变窄”可知,清朝时期的经济作物的种植相比于明代有所缩小,A说法不准确;B、D不是材料主旨。 5.20世纪初,文献中使用“绅商”一词时,多分指绅士和商人两类人。但是随着“绅土和商人在新的经济基础上进一步渗透、融合,有时二者已是浑然一体,难分彼此,变成某种亦绅亦商的、兼具绅、商特征的独特群体。”这表明 A. 社会结构变动 B. 商人地位提高 C. 自然经济解体 D. 近代工业发展 【答案】A 【解析】 据材料“绅土和商人在新的经济基础上进一步渗透、融合,有时二者已是浑然一体,难分彼此,变成某种亦绅亦商的、兼具绅、商特征的独特群体”可知,随着社会的发展,绅土和商人在新的经济基础上进一步渗透、融合,已是浑然一体,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独特群体,这是社会结构变动的表现,A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商人地位的提高,B错误;据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已经开始解体,C说法错误;材料没有涉及“近代工业的发展”,D错误。 6.1923年以前,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商标与外商注册的商标比例为1:30,1928到1938年间,中外商标比例变为1:4,这反映出 A. 列强侵略的加剧 B. 民族工业的发展 C. 自然经济的抵制 D. 官僚资本的压榨 【答案】B 【解析】 据材料“1923年以前,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商标与外商注册的商标比例为1:30,1928到1938年间,中外商标比例变为1:4”可知,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商标与外商注册的商标比例差值在缩小,这体现了民族工业的发展,B正确;据所学可知,由于民族工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侵略,A错误;据所学可知,此时的自然经济对列强的侵略已经不能起到阻碍作用,C错误;据所学可知,官僚资本是凭借手中政权强行占有公共资源,转化为私人资本,材料没有涉及,D与材料无关。 7.抗战前,中共在其领导下的地区实行苏维埃制度,全部权力“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兵士及一切劳苦民众”。1939年,《陕甘宁边区选举体例》规定:“凡居住边区境内之人民,年满十八岁者,无阶级、职业、男女、宗教、民族、财产和文化程度之区别,均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反映出,陕甘宁边区政府 A. 实现无产阶级专政 B. 推动国共合作实现 C. 实行统一战线政策 D. 实践武装割据思想 【答案】C 【解析】 据材料“939年,《陕甘宁边区选举体例》规定:“凡居住边区境内之人民,年满十八岁者,无阶级、职业、男女、宗教、民族、财产和文化程度之区别,均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可知,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实行统一战线政策,凡居住边区境内之人民,年满十八岁者,均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C正确;据所学可知,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还不是执政党,故A说法错误;据材料1937年9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就已经正式确立,B说法错误;D与材料无关。 【点睛】本题的关键信息是“1939年,《陕甘宁边区选举体例》”,考查的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相关知识,1937年9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8.1953年至1955年,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的形式是“四马分肥”,即企业在分配利润时,国家税收占34.5%,职工福利费占15%,企业公积金占30%,资本家红利占20.5%。这一措施 A. 调动了国有企业的积极性 B. 确立了工人对企业的管理权 C. 加快了所有制变革的步伐 D. 巩固了社会主义的国家政权 【答案】C 【解析】 据材料“1953年至1955年,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的形式”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三大改造中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中,这一形式逐渐变资本主义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C符合题意;材料中的企业还没有完全变为国有企业,A说法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的形式”,没有体现“确立了工人对企业的管理权”,B错误;巩固了社会主义的国家政权是1949—1952时的任务,D与材料无关。 9.罗马共和国中后期,统治者被迫给予平民担任执政官的权利,继而平民获得一系列与法律有关的权利,如平民会决议具有法律效力等。这说明 A. 平民利益得到一定维护 B. 法律服从平民意愿 C. 贵族平民之间矛盾尖锐 D. 贵族仍垄断立法权 【答案】A 【解析】 据材料“统治者被迫给予平民担任执政官的权利,继而平民获得一系列与法律有关的权利,如平民会决议具有法律效力等”可知,平民拥有了担任执政官的权利,继而平民获得一系列与法律有关的权利,这说明了“平民利益得到一定维护”,A正确;B与史实不符,法律维护的是统治阶级的利益;材料只是强调“统治者被迫给予平民担任执政官的权利,继而平民获得一系列与法律有关的权利,如平民会决议具有法律效力等”,没有涉及“贵族平民之间矛盾尖锐”,C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立法权”,D错误。 10.如表德国工业革命发展概况表 1850年 1860年 1870年 铁路(km) 3560 11633 19575 煤炭(万吨) 670 1280 3400 生铁(万吨) 21 67 139 蒸汽动力(万马力) 26 109 248 如表说明当时德国 A. 以重工业带动工业革命 B. 工业革命已经完成 C. 与英国同时实现工业化 D. 国家统一推动工业化 【答案】A 【解析】 据表格信息“1850年—1860年---1870年的铁路、煤炭、生铁、蒸汽动力的年代数值变化”可知,此时期德国重工业发展迅速,带动了当时工业革命的发展,A正确;据所学可知,德国是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B、C说法错误;1871年德国完成统一,与材料时间不符,D说法错误。 11.美国1789年宪法修正案中对权利的列举采用的不是肯定语式,而是否定语式,即不准联邦政府侵犯或剥夺人民这样或那样的权利,而不是说人民拥有这样或那样的权利。这一做法意在 A. 宣扬天赋人权 B. 约束政府权力 C. 保障宪法权威 D. 维护联邦体制 【答案】B 【解析】 据材料“即不准联邦政府侵犯或剥夺人民这样或那样权利,……”可知,材料中用“否定”的语气限制了政府的权力,来保障人民的权利,B正确;材料“……而不是说人民拥有这样或那样的权利”可知,没有强调人民的权利,A不符题意;据材料“即不准联邦政府侵犯或剥夺人民这样或那样的权利,……”可知,材料中用“否定”的语气限制了政府的权力,而不是“保障宪法权威”,C错误;据材料可知,材料中用“否定”的语气限制了政府的权力,来保障人民的权利,没有涉及“维护联邦体制”,D错误。 12.“这是忍不住的痛苦的嗷叫,这是各种束缚、矛盾、荒诞的东西和不合逻辑的事物的交织,这就是生命。”符合该描述的文艺流派是 A. 浪漫主义 B. 新古典主义 C. 现实主义 D. 现代主义 【答案】D 【解析】 据材料“……荒诞的东西和不合逻辑的事物的交织”可知,这是现代主义反传统的特点,D正确;浪漫主义是对现实不满,积极追寻理想世界,A错误;新古典主义是崇尚理性,忽略感性,与材料不符,B错误;现实主义是反映现实,与材料不符,C错误。 【点睛】本题关键词是“……荒诞的东西和不合逻辑的”,这是判断的依据,主要考查学生对各种文学艺术流派的辨识能力。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英国民众文化水平的提高是在没有国家干预的情况下取得的工业革命中家庭消费观念的变革影响着民众受教育的行为和理念。通过一种经验性的、自发的方式自下而上地影响着英国的教育体系。英国既有的私立教育系统,如伊顿公学,主要是贵族教育;也有学徒制的工业教育方式,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教授生产经验和技巧,为工业革命生产线培养人才;良好而完善的宗教和慈善教育制度,则是面对平民的教育,保证了英国初等教育的普及化。这些,产生了英国工业化的基础,并实现了英国工业化的飞跃 ——摘编自周详《工业革命与英国教育的兴表》等 材料二 1952年6月至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大规模调整了全国高等学校的院系设置,形成了20世纪后半叶中国高等教育系统的基本格局。调整前,全国共有高等学校211所,其中综合性院校55所,工科院校33所,师范院校12所,农林院校17所。调整后,全国高等学校减为182所,其中综合大学13所,工科院校39所,师范院校32所,农林院校29所,工科、师范、农林等科类的学生人数从7.04万人上升到13.84万人。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学科被取消。政法类在校生也从37682人下降到3830人,由占大学在校学生总数的24%下降到2%。此外私立大学和原教会大学全部改为公立。 ——摘编自陈辉《1952年中国高等院校的院系调整一“以苏联为师”的后果》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英国学校教育发展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和所学,比较中英两国教育改革的异同,并分析中国教育改革的影响 【答案】(1)特点:①民众影响学校教育(答民众消费观念影响或者民众自发自下而上地影响也可,只答没有国家干预得);②形式和内容多样化;③服务于工业化;④初等教育普及化或平民化原因:①工业革命的影响;②自由主义思潮;③民主政治的发展 (2)同:背景相同:工业化;内容相同:多样化,都突出生产技术方面的教育;不同:方式不同:英国是民众自下而上推动,中国是政府自上而下主导;形式不同:英国公私办学兼有,中国主要是公立办学影响:为工业化培养了大批专门人才;奠定中国高等教育系统的格局;削弱了综合性院校和人文社会学科的发展 【解析】 (1)特点:据材料“……家庭消费观念的变革影响着民众受教育的行为和理念。通过一种经验性的、自发的方式自下而上地影响着英国的教育体系”可知,民众影响学校教育;据材料“英国既有的私立教育系统,如伊顿公学,主要是贵族教育;也有学徒制的工业教育方式,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教授生产经验和技巧,为工业革命生产线培养人才”可知,教育形式和内容多样化;服务于工业化。初等教育普及化或平民化原因:结合所学可从工业革命的影响;自由主义思潮;民主政治的发展等方面回答。 (2)同:据材料一“19世纪英国民众文化水平的提高是在没有国家干预的情况下取得的工业革命中家庭消费观念的变革影响着民众受教育的行为和理念”和材料二“1952年6月至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大规模调整了全国高等学校的院系设置,形成了20世纪后半叶中国高等教育系统的基本格局。”并结合所学可知,两国的背景相同,都是工业化的过程中;据材料一“英国既有的私立教育系统,如伊顿公学,主要是贵族教育;也有学徒制的工业教育方式,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教授生产经验和技巧,为工业革命生产线培养人才”和材料二“调整前,……调整后,全国高等学校减为182所,其中综合大学13所,工科院校39所,师范院校32所,农林院校29所,工科、师范、农林等科类的学生人数从7.04万人上升到13.84万人”可知,内容相同,教育形式和内容多样化,都突出生产技术方面的教育。不同:方式不同:据材料“……家庭消费观念的变革影响着民众受教育的行为和理念。通过一种经验性的、自发的方式自下而上地影响着英国的教育体系”可知,英国是民众自下而上推动;据材料“1952年6月至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大规模调整了全国高等学校的院系设置,形成了20世纪后半叶中国高等教育系统的基本格局”可知,中国是政府自上而下主导。形式不同:据材料“英国既有的私立教育系统,如伊顿公学,主要是贵族教育;也有学徒制的工业教育方式,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教授生产经验和技巧,为工业革命生产线培养人才”英国公私办学兼有;据材料“调整前,……调整后,全国高等学校减为182所,其中综合大学13所,工科院校39所,师范院校32所,农林院校29所,工科、师范、农林等科类的学生人数从7.04万人上升到13.84万人”可知,中国主要是公立办学。影响:结合所学可从为工业化培养了大批专门人才;奠定中国高等教育系统的格局;削弱了综合性院校和人文社会学科的发展等方面回答。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一种爱国心,混杂着很多成分,其中既有对古老习俗的爱好,又有对祖先的尊敬和对过去的留恋。这种爱国心本身就是一种宗教,它不做任何推理,只凭信仰和感情行事。同所有的轻率的激情一样,这种爱国心虽能皙时地激起强大的干劲,但不能使干劲持久。它把国家从危机中据救出来以后,往往便任其于安宁中衰亡。另有一种爱国心比这种爱国心富有理智。它虽然可能不够豪臾和热情,但非常坚定和非常持久。它来自真正的理解,并在法律的帮助下成长。它随着权利的运用而发展,但在进私人利益之后便会消减。 ——节选自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答案】示例1:观点:爱国心需要以理性为前提,此观点正确。 论述:爱国不能全凭一腔热血感情用事,不以理性为前提的爱国只会给国家带来更大的灾难。19世纪帝国主义在中国掀起了瓜分狂潮,面对民族危机,义和团打出了“扶清灭洋”的旗号,盲目排外,八国联军以此为借口侵略中国,阻碍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理性的爱国是在面对民族危机时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作出正确的决定。例如华北事变发生后,杨虎城和张学良从民族大义出发,发起西安事变。中国共产党人也能够站在国家民族的高度,妥善化解国共两党的矛盾,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保证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综上所述,理性是爱国的前提,只有理性的爱国才能达到爱国的目的,推动国家的发展。 示例2:观点:爱国需要将历史传统与现实国情相结合,此观点正确。 论述:真正的爱国主义者应该有历史担当,牢记历史传统,同时结合现实国情。1927年国民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深刻总结大革命失败原因,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开展土地革命,建设根据地,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相反,一味地固守传统,不顾现实国情谈爱国,就会给国家发展带来危害。鸦片战争后,面对民族危机,以倭仁为代表的顽固派固守封建传统文化,反对学习西方,进行变革,阻碍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综上所述,爱国需要结合从现实出发,才能达到的爱国的目的。 还可以从以下观点展开评论:观点:爱国心需要坚定和持久的意志。 爱国心来自真正的理解,并在法律的帮助下成长。 爱国心随权利的运用而发展,但在掺进私人利益之后便会消减。 在特定环境下,感性的爱国主义可以激发强大的干劲。 (如果从反面来评析某一观点,例如“我认为……观点,是不正确的”也可。) 【解析】 示例1:观点:据材料“有一种爱国心,混杂着很多成分,其中既有对古老习俗的爱好,又有对祖先的尊敬和对过去的留恋。……这种爱国心虽能皙时地激起强大的干劲,但不能使干劲持久。……另有一种爱国心比这种爱国心富有理智。它虽然可能不够豪臾和热情,但非常坚定和非常持久。它来自真正的理解,并在法律的帮助下成长。它随着权利的运用而发展,但在进私人利益之后便会消减。”从两种爱国心的对比可以得出“爱国心需要以理性为前提”的观点,这种观点是正确的。 论述可结合正反两方面的史实说明“不以理性为前提的爱国只会给国家带来更大的灾难”,如19世纪帝国主义在中国掀起了瓜分狂潮,面对民族危机,义和团打出了“扶清灭洋”的旗号,盲目排外,八国联军以此为借口侵略中国,阻碍了中国近代化进程。而理性的爱国是在面对民族危机时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作出正确的决定。例如华北事变发生后,杨虎城和张学良从民族大义出发,发起西安事变。中国共产党人也能够站在国家民族的高度,妥善化解国共两党的矛盾,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保证了抗日战争的胜利等方面回答。 示例2:观点:据材料“另有一种爱国心比这种爱国心富有理智。它虽然可能不够豪臾和热情,但非常坚定和非常持久。它来自真正的理解,并在法律的帮助下成长。它随着权利的运用而发展,但在进私人利益之后便会消减。”可归纳出正确的观点是“爱国需要将历史传统与现实国情相结合”。 论述可结合所学从正反两方面的角度来对“真正的爱国主义者应该有历史担当,牢记历史传统,同时结合现实国情”进行加以分析。如1927年国民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深刻总结大革命失败原因,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开展土地革命,建设根据地,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相反,鸦片战争后,面对民族危机,以倭仁为代表的顽固派固守封建传统文化,反对学习西方,进行变革,阻碍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等等。 15.材料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承认韩、赵、魏为诸候。同年赵烈侯任命相国公仲连进行了赵国历史上首次改革。改革是从抑制赵烈侯的不当赏赐开始的。当时赵烈侯喜欢郑地的流行音乐,欲赐给郑地歌手每人万亩土地,公仲连借故不执行,直至托病不上朝。后来公仲连向赵烈候引荐了牛畜、荀欣、徐越三位名士。“牛畜侍烈侯以仁义,约以王道,烈侯迪(通悠)然。明日,苟欣侍以选练举贤,任官使能。明日,徐越侍以节财俭用,察度功德。所与无不允,君说”。于是派人对公仲连说:“歌者之田且止”。并任命牛畜为师,苟欣为中尉,徐越为内史。 赵烈候去世后,赵敬侯继承功业,统治赵国十二年(前286年一前375年),使赵国“城不顿于敌国,地不亏于四邻,内无君臣百官之乱,外无诸侯临国之患”。 ——摘编自林献忠《试论赵国两次改革指导思想的变化》 (1)根据材料,概括公仲连改革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公仲连改革的意义。 【答案】(1)抑制赵王不当赏赐;引荐名士参与国政;节财俭用,实行王道。 (2)增强了赵国实力;稳定了赵国政局;为赵国参与诸侯征战奠定基础 【解析】 (1)据材料“改革是从抑制赵烈侯的不当赏赐开始的”可知,抑制赵王不当赏赐;据材料“后来公仲连向赵烈候引荐了牛畜、荀欣、徐越三位名士……并任命牛畜为师,苟欣为中尉,徐越为内史。”可知,引荐名士参与国政;据材料“牛畜侍烈侯以仁义,约以王道,烈侯迪(通悠)然。明日,苟欣侍以选练举贤,任官使能。明日,徐越侍以节财俭用,察度功德”可知,提倡节财俭用,实行王道。 (2)据材料“赵烈候去世后,赵敬侯继承功业,统治赵国十二年”可知,稳定了赵国政局;据材料“城不顿于敌国,地不亏于四邻,内无君臣百官之乱,外无诸侯临国之患”并结合所学可知,增强了赵国实力;为赵国参与诸侯征战奠定基础 16.材料 中国作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主要成员国之一,在与盟国共同抗击法西斯侵略的过程中,既得益于同盟国家的援助也为同盟国家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战略支持。 就对日空战而言,1941年6月苏联卫国战争爆发后,苏联因忙于对德作战,对华支援减少。随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面对共同的侵略者日本,中、美结为同盟,开始了军事上的密切合作。尽管作为同盟的中、美两国国力相差悬殊,但双方的军事合作并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援助与被援助关系,更有基于共同战略利益和各自优势的彼此照应,体现了互为战略支持的合作关系。中国向美国提供了浙江、江西、四川等省多个空军基地,美国利用中国提供的空军基地实施对日本本土空袭。中美作为盟国彼此照应,共同为中国战场和太平洋战场贡献力量,最终赢得对日战争的完全胜利。 ——摘编自袁成毅:《从对日空战看中美相互战嗒支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美对日空战中相互支持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美对日空战中相互支持的意义。 【答案】(1)背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成立;苏联忙于对德作战,对华支援减少;太平洋战争爆发; (2)意义:支持了中国抗战;扭转了盟军在战场上的被动局面;推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解析】 (1)背景:据材料“中国作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主要成员国之一,在与盟国共同抗……既得益于同盟国家的援助也为同盟国家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战略支持”可知,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成立;据材料“1941年6月苏联卫国战争爆发后,苏联因忙于对德作战,对华支援减少。”可知,苏联忙于对德作战,对华支援减少;据材料“随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面对共同的侵略者日本,中、美结为同盟,开始了军事上的密切合作”可知,太平洋战争爆发; (2)意义: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支持了中国抗战;扭转了盟军在战场上的被动局面;推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等方面回答。 17.材料 叶剑英同志对推动中国历史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粉碎“四人帮”过程中,叶剑英发挥了重要作用。1977年3月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叶剑英提出让邓小平出来参加党中央的领导工作。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叶剑英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不容置疑。他还提出我们应当不失时机地充分利用国际国内的有利形势,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尽快地搞上去。在担任人大常委的工作中,主持通过了《告台湾同胞书》、《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等一批重要法律。80年代,叶剑英提出和平统一祖国这种思路,并以“爱国主义精神”作为民族统一的精神基石,唤起人民对祖国的热爱。邓小平在谈到“一国两制”时说:“叶剑英委员长对台湾问题发表了九点声明,虽然没有概括为“一国两制’,但实际上就是这个意思。” ——摘编自陈弘君《叶剑英对开启中国改革开放大业的历史性贡献》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叶剑英对新中国的贡献。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叶剑英所体现时代精神。 【答案】(1)贡献:粉碎“四人帮”,结束文革;力主恢复邓小平的领导工作;推动思想解放和改革开放;推动祖国统一大业。 (2)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创新;敢于担当等 【解析】 (1)贡献:据材料“在粉碎‘四人帮’过程中,叶剑英发挥了重要作用”可知,在粉碎“四人帮”,结束文革发挥了重要作用;据材料“1977年3月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叶剑英提出让邓小平出来参加党中央的领导工作。”可知,力主恢复邓小平的领导工作;据材料“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叶剑英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他还提出我们应当不失时机地充分利用国际国内的有利形势,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尽快地搞上去。可知,”推动思想解放和改革开放;据材料“在担任人大常委的工作中,主持通过了《告台湾同胞书》、……。80年代,叶剑英提出和平统一祖国这种思路”可知,推动祖国统一大业。 (2)精神: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创新;敢于担当等方面回答。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