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陕西省西安市莲湖区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联考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陕西省西安市莲湖区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联考试题(解析版)

陕西省西安市莲湖区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 期末考试联考试题 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I卷(选择题)‎ ‎1.著名史学家许倬云说,周人大约是在山西西南起家的农业族群,沿黄河移徙,一度进人河套地区,在此地改营畜牧,然后在公刘的时代由北向南,在泾水流域恢复农业,再南下进人土厚水丰的岐下。据此可推知,周人 A. 族群成分和文化多元且多源 B. 农业与畜牧业循环交替 C. 是中国最早从事农业的族群 D. 迁移受环境的影响较大 ‎【答案】A ‎【解析】从许倬云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周人的祖先从事农业,最早在黄河流域,之后进入河套,从事畜牧业,然后由北向南迁移至泾水流域,重新恢复农业,再进入岐下,这一活动轨迹中,其一度从事畜牧业,显然受到不同族群和文化的影响,A正确;从周人的轨迹来看,大部分时间是从事农业,而非农业与畜牧业交替循环,排除B;题干中未将周人和其它从事农业的族群进行对比,因此无法得出周人是最早从事农业的族群,排除C;通过题干无法判断周人祖先迁移是环境影响所致,排除D。‎ ‎2.传统儒家把天看成是一个有意志的天,荀子认为天是一个自然的天、物质的天。荀子的这种思想明显受到道家天道观的影响,但又摒弃了道家天道观神秘主义的成分。这反映出 A. 当时的文化氛围日益沉闷 B. 荀子思想迎合了统治者要求 C. 荀子背离了儒家核心思想 D. 荀子继承和发展了儒家思想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自然的天、物质的天”“受到道家天道观的影响,但又摒弃了道家天道观神秘主义的成分”等信息可知,荀子作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其思想受到道家天道观的影响,提出新的天道观,说明荀子继承和发展了儒家思想,D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氛围较开放自由,而不是日益沉闷,并且材料内容能体现出当时文化氛围的开放自由,A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荀子思想受道家的思想影响,提出新的天道观,没有强调荀子思想是否迎合了统治者要求的问题,B项错误;荀子作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继承和发展了儒家思想,而不是背离儒家核心思想,C项错误。‎ ‎3.下面为汉代郡、县、乡、里的组织图。图中信息反映出汉代 A. 封建割据隐患彻底消除 B. 地方行政机构相互制衡 C. 地方治理体系臻于完善 D. 官僚政治体制日益成熟 ‎【答案】C ‎【解析】汉代地方行政管理体系中,在郡县之下,乡里什伍制度较为完善,而且各个层级之间隶属分明,说明汉代的地方治理体系臻于完善,C正确;A表述绝对,汉代实行郡国并行制,容易导致割据,排除;从组织图来看,只有上下级的隶属关系以及职能划分,不存在相互制衡,排除B;题干组织图是地方行政机构,缺乏中央层级的管理体系,因此无法得出官僚政治体制日益成熟结论,排除D。‎ ‎4.魏晋时期出现了“每为一字,数体俱入”趋势,如王羲之“其草书亦复须篆势、八分、古隶相杂”。这说明魏晋书法艺术 A. 注重均衡和谐 B. 已发展到自觉阶段 C. 突出形体结合 D. 审美与实用相结合 ‎【答案】B ‎【解析】“其草书亦复须篆势、八分、古隶相杂”体现了各种书体交互影响、渗透、融化,极大地增强了书法的艺术表现力,是书体成熟以后的自觉融合,表明书法艺术已发展到自觉阶段,故选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均衡和谐、形体结合,排除AC;材料信息没有涉及书法艺术的实用性,排除D。‎ ‎5.唐朝中期,商人在户籍管理上已经成为良人,开始脱离贱籍;两宋时期,商人和其他城市居民一样被编入坊郭户的户籍,商人开始取得了国家“编户齐民”的资格。这反映出 A. 经济发展冲击社会秩序 B. 重农抑商政策走向瓦解 C. 政府对坊市管理日益严密 D. 商税成为政府重要财源 ‎【答案】A ‎【解析】唐宋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了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使商人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故选A;B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坊市管理问题,排除C;D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6.元代,多数路、州仓储“有名无实”,有些“粮不宿仓”。路及直隶州府必须把所征赋税先送到行省。各行省的直属仓库,'所统郡邑岁人上供及经费之出纳,无所不掌”。这一现象反映出元代 A. 形成地方割据基础 B. 借行省集权于中央 C. 财赋分由地方控制 D. 地方行政效率低下 ‎【答案】B ‎【解析】元朝“各行省的直属仓库,所统郡邑岁人上供及经费之出纳,无所不掌”,说明元代通过行省集中地方财权于中央,故选B;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A错误;元朝借助行省集权于中央,并非财赋分由地方控制,排除C;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地方行政效率问题,排除D。‎ ‎7.明朝在地方上设提刑按察使司,掌管一省之刑名,审理案件,但死刑重案之处决权归属中央。中央有三法司,刑部是司法的主管部门,审理地方上报的死罪囚犯。这一制度 A. 保证了司法的公正 B. 限制了皇权滥用 C. 维护了人民的利益 D. 加强了中央集权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地方死刑重案之处决权归属中央,中央设立专门机构审理地方上报的死罪囚犯,这反映出了中央加强对地方司法权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D正确;材料强调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没有体现司法公正,排除A项;材料强调对地方权力的约束,而不是皇权,排除B项;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8.康熙晚期,闽、台有财力人士集股招募壮丁,大规模开拓彰化和台北盆地。这种集体开拓大户,领取垦照,从闽、粤招募垦丁,动辄数千百人,有计划地开发圳埤水利灌溉系统。这一现象 A. 使两岸的经济交往开始密切 B. 缓和了移民与当地人的矛盾 C. 增强了台湾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D. 表明“海禁”政策有所松动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大规模开拓彰化和台北盆地”“有计划地开发圳埤水利灌溉系统”等信息可知,康熙时期大规模开拓台湾地区,并有计划地开发和建设有利于推动台湾地区的经济发展,并有利于加强台湾和大陆的联系,从而增强台湾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C项正确;材料所述措施有利于加强台湾与大陆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但不能表述为“开始”,A项错误;材料所述措施有利于加强台湾与大陆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增强台湾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材料内容强调材料所述措施是为缓和移民与当地人矛盾,无法得出与此相关的结论,B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康熙晚期所采取的措施有利于增加台湾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没有体现“海禁”政策的松动,并且不符合史实,D项错误。‎ ‎9.“自五口通商后,洋商对于新辟之商埠,期望颇奢,惟宁波.福州、厦门三处开埠后,贸易状况反使人异常失望,殊出意表。”洋商“异常失望“从侧面反映了 A. 列强侵华造成冲击小 B. 中国自然经济的封闭性 C. 中国传统经济秩序瓦解 D. 列强未达到侵华的目的 ‎【答案】B ‎【解析】五口通商之后,西方商人并未看到预期的贸易效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通商口岸开放之后,由于受到自然经济的抵制,外国商品滞销,因此西方商人失望,B正确;列强侵华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观念等方面有较大冲击,排除A;鸦片战争后,中国原有的经济秩序缓慢瓦解,C夸大了这一瓦解进程,排除;列强侵华一定程度上达到了打开中国市场的目的,但是并未完全满足,排除D。‎ ‎10.李鸿章说:“中国积弱,由于患贫。西洋方千里、数百里之国,岁如财赋动以数万万计,无非取资于煤铁五金之矿,铁路、电报局、丁口之税。”他还提出“酌度时势,若不早图变计,择其至要者逐渐仿行”。这表明他主张 A. 开矿设厂 B. 改革政体 ‎ C. 先强后富 D. 寓强于富 ‎【答案】D ‎【解析】李鸿章认为“中国积弱,由于患贫”,对比而言,其认为西方国家之所以国家富裕,原因在于其煤铁五金之矿,铁路、电报局、丁口之税,因此李鸿章认为中国要想富强,应当“择其至要者逐渐仿行”,即只有国家富裕之后才能强大,D正确;李鸿章并未明确开矿设厂,排除A;李鸿章是洋务派,并不主张改变制度,排除B;李鸿章认为“中国积弱,由于患贫”,说明其主张先富后强,排除C。‎ ‎11.下表是‎1895年1月17日清军在辽宁海城反击战(甲午战争中规模最大的陆战)前制定的作战日程表。据此可知,清军 A. 军事实力远远高于日本 B. 在战和问题上摇摆不定 C. 存在着明显的轻敌倾向 D. 拟定了切实的作战规划 ‎【答案】C ‎【解析】根据“进攻”“夺城”“灭贼”“庆功”可知,辽宁海城反击战作战计划反映出清军能够速胜日本,结合战争的结果可知,作战计划反映清军存在着明显的轻敌倾向,作战计划并不切合实际,故选C,排除D;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清军军事实力远远高于日本,排除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清军在战和问题上摇摆不定,排除B。‎ ‎12.1903年,清政府商部颁布《铁路简明章程》,规定“无论华洋官商”,均“可禀请开办铁路”,而且“集股总以华股占多数为限”;“洋商请办”亦“须留出股额十分之三,任华人随时照原价附股"。上述规定得以制定的历史背景是 A. 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 B. 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 C. 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 D. 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 ‎【答案】B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1903年清政府颁布章程允许民间铺设铁路,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是清政府光宽民间兴办实业限制的表现,故选B;1903年维新变法运动早已失败,排除A;CD项无法体现,排除。故选B。‎ ‎13.“他们以其深厚的旧学造诣,讲学著述,阐释传统文化的要义,展现出足以适应时代需要的新精神,重新挽回对旧文化的信心,也在新文化运动中产生重要的制衡作用。”材料中的“他们”‎ A. 提倡民主科学精神 B. 完全否定了西方文化 C. 坚守传统儒家思想 D. 促进了传统文化转型 ‎【答案】D ‎【解析】根据“阐释传统文化的要义,展现出足以适应时代需要的新精神”可知,“他们”即新文化运动的一些代表人物,阐释传统文化,同时展现出时代需要的新精神,促进了传统文化转型,故选D;材料没有涉及民主科学,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对西方文化的态度,排除B;材料反映反映“他们”阐释传统文化,同时展现出时代需要的新精神,无法体现是否“坚守传统儒家思想”,排除C。‎ ‎14.1912〜1919年底,“中华民族”一词在《申报》共可检索到30条,平均每年不到4条。而1939年一年则达到372条。这一现象表明当时中国 A. 民族文化研究日趋深入 B. 三民主义思想深入人心 C. 对日作战进入反攻阶段 D. 民众民族意识逐渐高涨 ‎【答案】D ‎【解析】1939年是抗战期间,“中华民族”一词在《申报》中出现372条,远远超过1912〜1919年平均每年出现的次数,说明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民众民族意识逐渐高涨,故选D;材料无法体现民族文化研究日趋深入,排除A;材料信息没有涉及三民主义思想,排除B;1944〜1945年是抗战的反攻阶段,C错误。‎ ‎15.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外交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改善和发展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首先是同邻近的民族独立国家的关系。为此,周恩来创造性地提出 A. “一边倒”外交政策 B. “求同存异”的方针 C.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 重返联合国的计划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之初,为争取国际局势的进一步好转和为国内即将开展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并为改善和发展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关系而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C项正确;“一边倒”是新中国成立后提出的外交方针,而不是为改善同邻近的民族独立国家的关系而提出,A项错误;“求同存异”的方针是在万隆会议过程中提出,与材料内容无关,B项错误;20世纪50年代,为改善和发展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关系而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而不是重返联合国的计划,并且重返联合国是在20世纪70年代,D项错误。‎ ‎16.据统计,1980年中国进出口贸易仅占全球的2.0%;1990年,中国贸易全球占比上升至3.4%,居世界第14位;到了2000年,占比扩大至7.3%,居世界第7位。这些变化主要得益于 A. 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 B. 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 C. 世界政治局势的稳定 D. 世界贸易体系的健康发展 ‎【答案】B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1990年以来,中国贸易全球占比不断攀升,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些变化主要得益于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即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故选B;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已经提出了工作重心的转移,排除A;当今的世界政治局势是和平与动荡并存,并非是稳定,排除C;中国贸易全球占比的上升主要得益于自身的改革,而非世界贸易体系的健康发展,排除D。故选B。‎ ‎17.古代雅典,官吏在任职期间,公民要对其进行信任投票。如果多数公民对某一个官吏投不信任票,他就要去法庭受审。每个官吏在任职期满后,还要由专人对其在任职期间的活动和账目进行审查。这说明,古代雅典 A. 民主监督严格 B. 直接民主泛滥 C. 信奉法律至上 D. 司法制度完备 ‎【答案】A ‎【解析】材料“任职期间,公民要对其进行信任投票”“任职期满后,还要由专人对其……进行审查”说明古代雅典有了较为完善监督制度,故选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直接民主泛滥,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法律至上的信息,排除C;材料反映的是对官员的监督制度,并非司法制度,排除D。‎ ‎18.古罗马统治被征服民族,实行的不是大一统,而是分层法治的办法.让被征服民族在自己的管辖范围内实施市民法,让被征服民族觉得似乎是自己统治自己。可以印证这一观点的是,古罗马统治者 A. 制定《十二铜表法》 B. 在核心区域落实公民法 C. 保留各地的习惯法 D. 在帝国境内颁行万民法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罗马帝国颁布万民法,适用于罗马境内一切自由民,包括古罗马统治被征服的民族,故选D;《十二铜表法》、公民法、习惯法只适用于罗马公民,排除ABC。‎ ‎19.彼特拉克指出,文艺复兴需要恢复的是中世纪丧失的古典文化的精髓,即柏拉图、荷马、维吉尔、贺拉斯与西塞罗等古典作家的“纯洁质朴的光辉”。据此推知,彼得拉克借助“纯洁质朴的光辉”的目的是 A. 宣传人文主义 B. 弘扬科学平等精神 C. 否定宗教思想 D. 促使民众摆脱神权束缚 ‎【答案】A ‎【解析】彼特拉克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之父。文艺复兴时期借助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传播资产阶级的人文主义思想。故A正确;科学平等精神是启蒙运动思想家主张,排除B;人文主义思想并不否定宗教,排除C;促使民众摆脱神权束缚是宗教改革,排除D。故选 A。‎ ‎20.到16世纪末,欧洲人对世界陆地面积的了解,比14世纪时增加了5倍,这使得欧洲与外界经济联系的范围空前扩大,并使原本相对孤立的欧洲大陆发展起了跨洋贸易。当时欧洲跨洋贸易的两个主要方向是 A. 澳洲与非洲 B. 亚洲与美洲 ‎ C. 亚洲与非洲 D. 澳洲与美洲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16世纪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使原本相对孤立的欧洲大陆发展起了跨洋贸易,当时欧洲跨洋贸易的两个主要方向是亚洲和美洲,故选B;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与澳洲的贸易较少,排除AD;欧洲与非洲贸易不需要跨洋,排除C。‎ ‎21.有学者认为:德意志帝国宪法主要是“由普鲁士霸权、联邦制的帝国联盟、旧的集权体制和现代选举法等构成的混合体”。对此解读合理的是,德意志帝国 A. 民主政制复杂 B. 是一个松散的联盟 C. 厉行专制主义 D. 选举制度具有超前性 ‎【答案】A ‎【解析】根据“由普鲁士霸权、联邦制的帝国联盟、旧的集权体制和现代选举法等构成的混合体”可知,德意志帝国民主制度比较复杂,故选A;德意志帝国实行联邦制,并非松散的联盟,排除B;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实行现代选举法,无法体现厉行专制主义,排除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德意志帝国选举制度的超前性,排除D。‎ ‎22.《拾穗者》是法国画家米勒于1857年创作的一-幅布面油画。此画在第一次展出后,《费加罗报》惊呼:“在这三个突出于阴沉天空之前的拾穗者后面,有民众暴动的长矛和1793年的断头台!”《费加罗报》发出惊呼是因为《拾穗者》‎ A. 折射出法国工业生产的滞后 B. 精准预言了法国大革命的道路 C. 揭示了现实社会的阶级矛盾 D. 表达了农民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答案】C ‎【解析】法国现实主义画家米勒的代表作《拾穗者》,反映劳动果实不能归劳动者所有这样一个尖锐的社会问题,“有民众暴动的长矛和1793年的断头台!”揭示了现实社会的阶级矛盾,故选C;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工业,排除A;法国大革命发生于现实主义绘画产生以前,排除B;D是浪漫主义绘画的特点,排除。‎ ‎23.美国共产党人威廉●福斯特在其著作《美国共产党史》中指出:‘美国资本主义在财政上办法来实施像(罗斯福)新政这样的改良方案,而不必采用法西斯主义这样攸关命运器。”其意在说明罗斯福新政 A. 无法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B. 开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新模式 C. 解决了美国社会的政治危机 D. 挽救了美国资本主义民主制度 ‎【答案】D ‎【解析】根据“实施像(罗斯福)新政这样的改良方案,而不必采用法西斯主义这样攸关命运器”,结合所学可知,罗斯福新政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缓和了社会矛盾和社会危机,巩固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故选D;材料反映罗斯福新政的积极意义,A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新模式,但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B;C表述太绝对,错误。‎ ‎24.英国脱欧公投之后,有人绘制了下面的漫画。这说明英国脱欧事件 A. 标志着欧洲一体化走向瓦解 B. 凸显出欧洲-~体化遭遇挫折 C. 表明欧洲内部矛盾不可调和 D. 损害了欧洲国家主权的完整 ‎【答案】B ‎【解析】英国脱欧使欧盟标志不再完整,说明英国脱欧凸显了欧洲一体化遭遇挫折,故选B;“走向瓦解”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A;“不可调和”的说法错误,排除C;英国脱欧是使欧洲一体化进程遭遇挫折,但并没有损害其他欧洲国家主权完整,排除D。故选B。‎ 第Ⅱ卷(非选择题)‎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 ‎ 秦汉思想的形成与大一统帝国要求新的上层建筑相关。所谓“新”是意味着由分散的、独立或半独立的原氏族部落基础上的邦国,逐步合并为真正地域性、以中央集权为标志的统一的专制大帝国。绚烂多彩、五花八门的各种思潮、学说、流派,正是在这个急剧动荡的过渡时期中产生和发展的。自战国后期起,它们在长久相互抑制、颉颃和论辩中,出现了相互吸收、融合的新趋势。从而它们不再是纯粹的某家某学,而是或未经消化的几家杂凑,或是以某家为主吸收他家。但并非所有先秦各家都同样积极参与了或平等地吸收、保留在这个综合潮流中。相反,有的在先秦非常显赫的思想、学说、派别逐渐衰颓以至消失。有些则始终非常活跃、绵延而强大。先秦的名、墨两家属于前者。儒、道、法、阴阳则属于后者,它们是秦汉时期建构新型意识形态的四大思潮。‎ ‎——摘编自李泽厚《秦汉思想简议》‎ 材料二 唐代中晚期种下的这一股本土化潮流,在宋代开花结果,引发了对于儒家理论新的阐释。宋学一脉,代替了汉代以下的儒学传统。宋学的开始,在初期也是从宇宙论和知识论下手,其中采用了不少道家成分。但在北宋理学发展的重要阶段,却是逐渐走向以“内圣”修已的方向,不太注意“外王”济世的部分,也不太注意宇宙论和知识论。北宋理学派别众多,互相批判,形同水火;他们之间兼容、综合的工作反而不多。经过靖康之变,国亡家破,只剩半.壁江山。宋代学者痛定思痛,开始注意到人间的秩序。朱子之学,特别注意人间的伦理,将一切人事放在伦常的规范之内。‎ ‎——摘编自许倬云《说中国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汉时期中国出现思想合流趋势的历史原因,并举事例说明思想合流的趋势。‎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儒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儒学产生的影响。‎ ‎【答案】(1)历史原因:大一统帝国要求新的思想意识形态;不同思想流派相互吸收;文字的统一促进思想交流。‎ 事例:董仲舒以先秦儒学为基础,以道家的天道观和阴阳家的思想为理论依托,充分吸收法家的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主张,建立了以“天人感应”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 ‎(2)特点:强调内心修养;注重伦理规范;融合佛道思想;思想派别众多。‎ 影响:复兴了儒学,使儒学形成了严整的思想体系;强调“立志”“修身”“治国平天下”,强调人的道德自律、意志力、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有利于锻造中国人的性格;其为封建等级制度服务,适应了封建统治的要求,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解析】‎ ‎(1)历史原因:根据“与大一统帝国要求新的上层建筑相关”得出大一统帝国要求新的思想意识形态;根据“出现了相互吸收、融合的新趋势”得出不同思想流派相互吸收;根据“以中央集权为标志的统一的专制大帝国”,结合所学得出文字的统一促进思想交流。事例:根据“或未经消化的几家杂凑,或是以某家为主吸收他家”,结合所学可知,董仲舒以先秦儒学为基础,以道家的天道观和阴阳家的思想为理论依托,建立了以“天人感应”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为例进行说明。 (2)特点:根据“‘内圣’修已”得出强调内心修养;根据“特别注意人间的伦理”得出注重伦理规范;根据“采用了不少道家成分”得出融合佛道思想;根据“宋理学派别众多”得出思想派别众多。影响:结合所学宋明理学的影响,可从复兴了儒学,有利于锻造中国人的性格,适应了封建统治的要求,束缚了人们的思想等角度分析总结。‎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66年,英国一位经济学家深为惊异地看到,今天的英国在芝加哥和敖德萨有它的粮仓,在加拿大和波罗的海有它的森林,它的养羊场在澳大利亚,它的金矿和银矿在加利福尼亚和秘鲁,它喝从中国运来的茶叶,饮从东印度种植场弄来的咖啡。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大多数欧洲“内部地带”国家(指大不列颠与欧洲工业化国家)也都同样可以说是如此。‎ ‎——摘编自【美】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材料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世界重大历史现象,并评述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历史情节及其反映的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评价准确全面。)‎ ‎【答案】示例情节:今天的英国在芝加哥和敖德萨有它的粮仓,在加拿大和波罗的海有它的森林,它的养羊场在澳大利亚,它的金矿和银矿在加利福尼亚和秘鲁,它喝从中国运来的茶叶,饮从东印度种植场弄来的咖啡。历史现象: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评述:英国率先开展工业革命,到19世纪中期基本完成工业革命,成为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居“世界工厂”的地位,它奉行自由贸易政策,要求开拓更广阔的市场,在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19世纪中后期,随着工业革命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开展和逐步完成,欧美各国的工业生产迅速发展,大大促进了国际经济交往,世界各地的贸易交流加强。同时,西方国家以炮舰和廉价工业品为手段,把亚、非、拉美许多国家卷入其殖民体系,成为其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于是以欧美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使世界各地区的联系进一步增强,奠定了现代经济全球化的基础。(说明:“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卷唯一标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 根据材料,可提取情节:今天的英国在芝加哥和敖德萨有它的粮仓,……它喝从中国运来的茶叶,饮从东印度种植场弄来的咖啡。历史现象: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评述:结合所学,可从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奉行自由贸易政策,工业革命促进世界各地的贸易交流加强,西方国家进行殖民扩张,把亚、非、拉美许多国家卷入其殖民体系,初步形成以欧美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等,说明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使世界各地区的联系进一步增强。‎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近代中国,既有中西文化交流,又有新陈制度代谢,文化变迁与制度兴革的关系就很有趣了。制度上的现代化与文化上的“西化”当时往往混在一起,而且后者有时还被看成是最为深刻的变化。毛泽东曾把洪秀全与康有为、孙中山并称为“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代表人物。‎ ‎——摘编自秦晖《走出帝制一从晚清到民国的历史回望》‎ 材料二 随着武昌城头的枪声响起,一场全国性的各省“独立”运动爆发了,清王朝犹如泥足巨人一般摇摇欲坠。1912年,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宣布中华民国正式成立。南京临时政府匆匆建立后,相继颁布《组织大纲》和《临时约法》,其中《组织大纲》明确规定在中华民国实行总统制的政府体制,这套政治模式,基本上是仿照美国政治制度而设计的。‎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太平天国“向西方寻求真理”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辛亥革命后成立的南京临时政府所设计的政治制度及推行这些制度的目的。‎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太平天国与辛亥革命对近代中国政治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请考生从28~30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答案】(1)表现: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洪仁玕提出《资政新篇》。‎ ‎(2)政治制度:初期实行总统制,后改为责任内阁制;三权分立体制。‎ 目的:各地起义后纷纷独立、各自为政,总统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政治稳定;三权分立有利于防止暴政,维护民主政治;责任内阁制意在防止袁世凯专制独裁,维护民主共和。‎ ‎(3)积极影响:太平天国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统治,对中国近代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对中国政治的近代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解析】‎ ‎(1)表现:根据所学可列举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洪仁玕提出《资政新篇》。 (2)政治制度:根据“第一任临时大总统”,并结合所学,分析得出初期实行总统制,后改为责任内阁制,实行三权分立体制。目的:根据“一场全国性的各省‘独立’运动爆发了”得出各地起义后纷纷独立、各自为政,总统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政治稳定;根据所学,可从三权分立有利于防止暴政,维护民主政治,责任内阁制意在防止袁世凯专制独裁,维护民主共和等分析回答。 (3)积极影响:根据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可从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统治,对中国近代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回答太平天国的影响;根据所学辛亥革命的影响,可从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促进中国政治的近代化回答辛亥革命的影响。‎ ‎28.材料 清初,承袭明朝赋役制度,分别征收地银和丁银。但是,由于人口增长快于土地面积的增加,土地又不断集中到大地主手里,农民不断丧失土地,又要承担沉重的丁赋,所以无地农民被迫逃隐,既影响了国家税收,又造成社会不稳。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康熙51年(公元1712年),针对“户口日增,地未加广”的情况,规定以现在丁册为常额,固定丁银数量,此后所生人丁,不再征赋。康熙55年(公元1716年),将固定的丁银首先在广东摊入田亩征收,并逐渐推行于全国。这就是清朝“摊丁入亩”的赋税改革。摊丁入亩规定地丁完全按田亩征建制度下按资纳税的原则得到了切实的贯彻,劳役税和实物税最终化合成了单一的货币税。但实际上摊丁入地后,直至清王朝最后灭亡,田赋附加不断加重。‎ ‎——摘编自张守军《中国古代的赋税与劳役》‎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熙进行赋役制度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康熙赋役制度改革。‎ ‎【答案】(1)背景:人地矛盾,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农民负担沉重;原有赋税制度存在弊端。‎ ‎(2)简评:有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基本废除了人丁税,有利于社会稳定;统一征收货币税,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使赋税负担趋于合理,农民负担减轻;田赋附加成了民众的新负担。‎ ‎【解析】‎ ‎(1)根据材料“由于人口增长快于土地面积的增加,土地又不断集中到大地主手里”可得出这时期人地矛盾,土地兼并现象严重;根据材料“农民不断丧失土地,又要承担沉重的丁赋”可得出这时期农民负担沉重;根据材料“承袭明朝赋役制度,分别征收地银和丁银”等信息可知,这时期继承前代赋役制度,具有很多弊端。 (2)根据材料“所以无地农民被迫逃隐,既影响了国家税收,又造成社会不稳”等信息可知,原有的赋役制度影响国家税收,而康熙赋役制度的改革有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根据材料“将固定的丁银首先在广东摊入田亩征收”“规定地丁完全按田亩征建制度下按资纳税的原则”等信息可知,基本废除了人丁税,有利于社会稳定;根据材料“劳役税和实物税最终化合成了单一的货币税”可得出统一征收货币税,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固定丁银数量,此后所生人丁,不再征赋”“规定地丁完全按田亩征建制度下按资纳税的原则”等信息可知,使赋税负担趋于合理,农民负担减轻;根据材料“但实际上摊丁入地后,直至清王朝最后灭亡,田赋附加不断加重”可得出田赋附加成了民众的新负担。‎ ‎29.材料一 ‎ ‎——摘编自杨维《战后初期美国战时经济向和平经济的转变》‎ 材料二 杜鲁门总统在回忆录中提道:“我曾经同大批工人和大批退伍军人谈话。这些男男女女曾经为保卫美国制度而工作和战斗,他们希望我们采取必要的措施,使他们能够有机会和有保障地从战场胜利地走.上和平的工作岗位。”‎ ‎——摘编自李静《杜鲁门政府时期美国退伍军人社会保障政策探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二战后初期美国的裁军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二战后初期美国裁军可能带来的社会问题。‎ ‎【答案】(1)特点:时间短;速度快;规模大;兵种多。‎ ‎(2)问题:战后一批军火工业陷入停滞;大量军工企业工人失业;大批军人复员加剧了美国严峻的就业形势;退伍军人的福利开支成为政府沉重的财政包袱。‎ ‎【解析】‎ ‎(1)根据材料数据可知,二战后美国裁军总人数在1945年一千多万人,1946年三百多万人,1947年是一百多万人,所涉及的总人数多,规模大;裁军人数中的兵种有陆军、海军、海军陆战队,涉及的兵种多;1945-1947年期间所裁军的人数总量大,说明裁军的时间短,速度快。 (2)根据材料“使他们能够有机会和有保障地从战场胜利地走上和平的工作岗位”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美国裁军人数多、规模大,社会上出现大量无业游民,增加了社会不稳定因素,加剧了美国就业形势;大量材料的结果导致战后大批军工企业的倒闭和陷入停滞,同时大量复员人员就业问题和退伍军人的福利开支成为政府沉重的财政包袱。‎ ‎30.材料 朱执信于1885年出生在广东番禺县一个士大夫阶层的家庭。1904年,他前往日本留学。1905年7月,朱执信参加了在东京举行的中国同盟会筹备会议,参与《民报》的编辑和撰写工作,并被公推担负起“以政治鼓吹革命”的任务。1907年,朱执信归国到广东学堂任教,积极宣传革命,并秘密策划反清武装起义,“自丁未(1907年)以至辛亥(1911年),凡广东革命诸役,无一不与”。其后随孙中山发动了讨袁的“二次革命”,协助孙中山重新组织革命力量。十月革命和随之而来的五四运动,给朱执信以新的鼓舞和力量。他成为1920年以前在资产阶级革命派中,对苏俄的研究了解比较多、比较正确的第一人。他认为应该进行更为彻底的“革命”或“改造”,而革命能否成功的关键,是工人、农民能否觉悟起来。‎1920年9月21日,朱执信在虎门调停渭南部和邓铿部的矛盾过程中,不幸被乱枪击中,壮烈牺牲,年仅35岁。陈独秀当时送挽联云:“失一执信,得一广东,得不偿失。生为人敬,死为人照,死犹如生。”‎ ‎——摘编自金伟《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圣人一朱执信》‎ ‎(1)根据材料,概括朱执信的革命活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朱执信的历史功绩。‎ ‎【答案】(1)活动:参加同盟会;组织和参与反清武装起义;反对袁世凯专制独裁,捍卫民主共和。‎ ‎(2)说明:朱执信是顺应时代潮流而不断前进的革命知识分子,其革命生涯经历了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时期。前一时期,积极阐发三民主义,为推翻清王朝、建立共和、反对封建军阀做出了应有贡献;后-时期,他积极研究新形势下中国革命的道路,在一定程度上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解析】‎ ‎(1)根据“朱执信参加了在东京举行的中国同盟会筹备会议,参与《民报》的编辑和撰写工作”得出参加同盟会;根据“积极宣传革命,并秘密策划反清武装起义”得出组织和参与反清武装起义;根据“其后随孙中山发动了讨袁的‘二次革命’,协助孙中山重新组织革命力量”得出反对袁世凯专制独裁,捍卫民主共和。 (2)关于朱执信的历史功绩,结合材料内容可知,朱执信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而且其革命经历分为旧民主主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阶段。在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他积极阐发三民主义,为推翻清王朝、建立共和、反对封建军阀做出了应有贡献;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他又积极研究新形势下中国革命的道路,在一定程度上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