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1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新疆兵团第二师华山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2017-2018学年新疆兵团第二师华山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命题教师:杨梅 本试题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本卷共3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春秋战国时期的统治者毅然决然地抛弃了夫子之道,毫无保留地选择了法家之道。这主要是因为法家之道在当时 A. 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 B. 强调君主应以法治国 C. 迎合了大一统历史趋势 D. 为君主提供治国之道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统治者选择了法家,主要是因为法家主张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迎合了统一的趋势,故C项正确。法家思想形成系统理论不是统治者选择法家思想的主要原因,而是其思想迎合统治需要,排除A。B项是法家主张,不是统治者选择法家作为统治思想的原因,排除。除了法家,其他学派也为君主提供治国之道,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C。 2. 据《汉书·百官公卿表》载,西汉自宣、元以后,任职丞相者共18人,其中就有14人以明习经学起家。上述现象 A. 是“独尊儒术”实施的结果 B. 表明儒学已成为正统思想 C. 说明丞相素质得到了提升 D. 有助于广大平民参与政治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汉代丞相大多是儒生,这是西汉武帝实行的“独尊儒术”的结果,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丞相的身份,而不是反映儒学已成为正统思想,排除B。丞相素质得到提升表述过于片面,与材料主旨强调汉代丞相大多是儒生不符,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有助于广大平民参与政治,而是强调汉代丞相大多是儒生,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A。 点睛:抓住材料关键信息“西汉自宣、元以后,任职丞相者共18人,其中就有14人以明习经学起家”,运用所学知识逐一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3. 九品中正制创立之初,中正评议人物时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南朝时期,中央重视的只是魏晋间远祖的名位,中正的品第成了无足轻重的例行公事。这一变化反映出 A. 世家大族完全垄断了中央的权力 B. 原选官标准被彻底废除 C. 中正官开始成为世家大族代言人 D. 中正官的权威日益下降 【答案】D 【解析】九品中正制下中正官拥有选拔官吏的权力,完全垄断了中央权力与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九品中正制被废除,故B项错误;中正官开始成为世家大族代言人与材料“中正的品第成了无足轻重的例行公事”相悖,故C项错误;从材料中正官在九品中正制创立之初权力较大,逐渐变成无足轻重,可知反映的是中正官的权威日益下降,故D项正确。 4. 《全唐诗》中收录了许多和尚、道士、尼姑、宫人、歌妓以及无名氏的作品。唐代的小说、其他通俗文学作品也大量引用五言、七言诗歌作唱词。对此合理的解释是,唐代 A. 具有重诗的社会风气 B. 对等级制度执行不力 C. 文学创作日趋平民化 D. 官府垄断教育被打破 【答案】A 点睛:本题解答的关键是从“《全唐诗》中收录了许多和尚、道士、尼姑、宫人、歌妓以及无名氏的作品”“也大量引用五言、七言诗歌作唱词”切入,结合唐诗进行思考。 5. “对文钱”为宋太宗首创,是指同一年号钱,大小、重量、形制和币文内容完全相同,但币文的书法则不同。下图为宋太宗手书“淳化元宝”真行草三枚。这三种字体反映了 A. 当时政府对书法书写的重视 B. 汉字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C. 当时社会流行字体的多元化 D. 汉字应用已深入社会各领域 【答案】C 【解析】 “书法则不同”等字眼足以证明当时社会流行字体已经多元化,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宋太宗个人行为,不能反映出政府对书法书写的重视,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宋代时汉字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体系,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各领域”的说法过于夸张,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6. 无论是在谪居之所、边疆之地,还是在平乱征途中,王阳明都热衷于聚众讲学,以指点良知、倡行心学为务。王阳明热心讲学的主要目的是 A. 传播心学思想 B. 挽救统治危机 C. 确立私学地位 D. 教化广大民众 【答案】B 【解析】 王阳明是封建士大夫,封建官僚,宣传心学思想是站在统治者立场以挽救统治危机、维护封建统治为根本目的,故B正确;ACD不是根本目的,排除。 【名师点睛】 主要目的应该从阶级地位上分析,王阳明通过建立合乎封建伦理道德的社会规范体系,达到封建统治国家的“长治久安”。 7. 晚清学者俞樾“奉亭林为我(清)朝治汉学之先河”。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道,“论清学开山之祖,舍亭林没有第二人”。二者称赞的是 A. 李贽向正统思想发出挑战 B. 黄宗羲反君主专制的思想 C. 顾炎武对清代儒学的奠基 D. 王夫之唯物思想意义巨大 【答案】C 【解析】亭林先生是顾炎武的称号,“论清学开山之祖,舍亭林没有第二人”等字眼意在强调顾炎武对清代儒学的奠基作用,材料根本就不涉及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等人物,所以只有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8. 下图是根据《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整理的中国古代农学家历史分布示意图 下图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A. 农业经济得到急剧发展 B. 社会发展促进农学兴盛 C. 民众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D. 抑商政策加强日趋明显 【答案】B 【解析】图片表述的是农学家数量不断增加,农学发展会推动农业经济发展,故A项是农学家发展的影响,故A项错误;农学家数量增加,反映出农学的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民众影响力扩大,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抑商政策加强的内容,故D项错误。 9. 下图是“车、马”二字在不同时期的字体,符合汉字演变顺序的是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① C. ③④①② D. ②①④③ 【答案】D 【解析】①是隶书,在秦朝时出现;②是篆文,盛行于商周时期;③是草书,魏晋时期盛行,④是楷书,出现于东汉时期,按时间顺序排列,D正确。 10. 某时代社会发生巨大变化:婚姻“不问阀阅”,科举“不闻世家”,教育“广开来路”,社交“不限士庶”,文学从“雅”到“俗”,绘画从宗教画、政治画为主到山水画、花鸟画为主。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商品经济的发展 B. 市民阶层的壮大 C. 统治者开明的政策 D. 资本主义的萌芽 【答案】A 【解析】一定文化是一定经济的反映,是商品经济的发展才导致了材料中的变化,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从经济考虑而非从阶级角度考虑,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从经济考虑而非从统治者的政策角度考虑,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宋代,资本主义的萌芽到明清才有,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11. 在新文化运动过程中,古代文学艺术的大部分都得到了应有的推崇,特别是小说,白话文文学等更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很高的评价。对此的正确理解应是,新文化运动 A. 推动了传统文化的发展 B. 致力于古代文艺的传播 C. 为近代文学确立了规范 D. 具有借古为今服务特点 【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中古代文学艺术得到推崇,体现了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推动作用,故A项正确;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是宣传民主和科学,不是致力于传播古代文艺,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新文化运动对古代文学的态度,不能体现为近代文学确立规范,故C项错误;新文化运动中没有借古为今服务的特点,故D项错误。 点睛:材料“白话文文学等更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很高的评价”反映出新文化运动对古代文学艺术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这一观点与课本知识相反。 12. 毛泽东指出中国这个客观世界,整个地说来,是由中国人认识的,不是在共产国际管中国问题的同志们认识的。”在此,毛泽东强调了 A. 认识国情的困难性 B. 创新精神的必要性 C. 独立自主的重要性 D. 教条主义的危害性 【答案】C 【解析】材料中体现不出认识国情的困难,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创新精神,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可以认识到,中国是中国人自身的认识,而不是外界对中国的认识,故体现的是独立自主,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教条主义的内容,故D项错误。 13. “叹方针一经提出,立即在知识界引起强烈反响,使学术文化事业出现了生气勃勃的发展景象。这主要在于"双百”方针 A. 为知识分子创造了宽松环境 B. 有助于冲破教条主义的束缚 C. 顺应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D. 被确立为长期性的国家方针 【答案】A 【解析】“ 双百”方针是指在文艺创作上,允许不同风格、不同流派、不同题材、不同手法的作品同时存在,自由发展,在学术理论上,提倡不同学派、不同观点互相争鸣,自由讨论,为知识分子发挥才能提供宽松的环境,促进学术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故A项正确;冲破教条主义的束缚不是“双百”方针推动学术文化事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双百”方针顺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但与材料内容无关,故C项错误;“双百”方针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没有认真贯彻,被确立为长期性的国家方针与问题不符,故D项错误。 14. 下图是中国手机网民规模及其占网民比例示意图 图中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A. 政府对瓦联网的重视 B. 互联网在中国发展迅速 C. 中闱与世界联系加强 D. 手机日益受到网民青睐 【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手机网民的发展状况,不能体现政府对互联网的重视,故A项错误;互联网在中国发展迅速,没有涉及手机网民的内容,故B项错误;中国与世界联系加强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中体现的是手机网民不断增加,反映出手机日益受到网民的重视,故D项正确。 15. 有人指出,他们(智者)并不构成一个固定的学派.其政治主张不尽相同,也没有统一的学说,但是在思想倾向上有共同之处这里的“共同之处”是指 A. 探索自然奥秘 B. 强调人的价值 C. 注重人性研究 D. 认关注道德知识 【答案】B 【解析】古代希腊智者学派都强调人的价值,具有人文主义精神,B正确。探索自然奥秘并不是共同之处,A排除。智者学派都注重强调人的价值,但不等于都注重人性研究,C错误。智者学派不重视道德知识,D错误。 16. 恩格斯指出:"罗马的占领,在所有被征服的国家……到处都由罗马法官根据罗马法进行判决,从而使地方上的社会秩序都被宣布无效,因为它们和罗马法制不相符合。”据此可知,此时的罗马法 A. 完全抛弃了习惯法内容 B. 成为对外扩张的思想武器 C. 体现了民主政治的色彩 D. 成为治理国家的主要方式 【答案】D 【解析】材料没有体现罗马法完全抛弃习惯法的内容,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罗马法成为罗马对外扩张的思想武器,故B项错误;罗马没有实行民主政治,故C项错误;从“到处都由罗马法官根据罗马法进行判决,从而使地方上的社会秩序都被宣布无效”,可知罗马法成为罗马统治者治理国家的主要方式,故D项正确。 17. 马丁·路德提出“因信称义"的神学观点,恢复了信徒对上帝的虔诚信仰,开创了一种德意志式的宗教理念,这表明马丁·路德 A. 重现了古典文化的辉煌 B. 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C. 促进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D. 打破了宗教文化的垄断 【答案】D 【解析】文艺复兴以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为主,重现了古典文化的辉煌,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宗教改革推动资本主义发展的内容,故B项错误;文艺复兴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故C项错误;“因信称义”强调信仰上帝即可得救,否定了罗马教皇和教会的作用,有利于打破宗教文化的垄断,故D项正确。 18. 《物种起源》指出:生命只有一个祖先,生物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逐渐发展而来的。这一论断 A. 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 B. 伤害了人类的尊严 C. 改变了人在生物界的地位 D. 冲击了宗教神创论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生物进化论从根本上改变了当时绝大多数人对生物界和人类在生物界中地位的看法,从而有力挑战了封建神学创世说,故D项比C项合适;马克思主义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故A项错误;进化论提升网络人类的价值,故B项错误。所以本题答案为D项。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比较C项和D项的逻辑关系。因为改变了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地位,才冲击了宗教的神创论 ,故D项更合适。 19. 爱因斯坦以“相对性原理”和“光速的绝对性”为基石,建立起狭义相对论的理论体系,并得到大量重要的让人难以理解的结论。这表明狭义相对论 A. 自身存在着严重的不足 B. 将物理学发展到新的高度 C. 超越了世人的认知水平 D. 具有扎实的科学理论基础 【答案】C 【解析】材料表述的是相对论的提出,没有体现其自身存在严重的不足,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狭义相对论对物理学发展的作用,故B项错误;从“并得到大量重要的让人难以理解的结论”,可知狭义相对论的内容超出了世人的认知水平,故C项正确;具有扎实的科学理论基础不是材料表达的主旨,故D项错误。 点睛:材料“并得到大量重要的让人难以理解的结论”是解题的关键信息,从中分析出相对论与世人的认知水平有一定的差距。 20. 分封制也称分封制度或封建制,即狭义的“封建”,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王室成员、贵族和功臣分封领地,属于政治制度范畴。下列历史现象与西周分封制没有内在联系的是 A. “周公……立七十一国” B. 山东素称“齐鲁大地” C. “裂都会而为之郡邑” D. “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 【答案】C 【解析】“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反映的是郡县制,与分封制没有内在联系,故答案为C项。A项反映了西周分封诸侯的状况;山东被称为”齐鲁大地”是因为山东有两个重要封国齐国、鲁国,B项与分封制有关;D项反映了在分封制下诸侯对周王的义务,与西周分封制有关,排除ABD项。 21. 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政治体制显著不同,但在政治理念方面却有相同之处。其相同之处体现在 A. “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 B. “天下一家”“大一统” C. “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D. “天人合一”“敬德保民”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我国古代奴隶社会时期实行的分封制、宗法制以及封建社会时期实行的中央集权制度都倡导“天下一家”“家国一体”的统一理念,B项正确;A项主张实行分封制;C是皇帝制度的特点;D体现了“天人合一、以民为本”的思想。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政治制度·宗法制 22. 《白虎通义·德论》记载:“宗者,何谓也?宗者,尊也,为先祖主也,宗人之所尊也。《礼》曰:宗人将有事,族人皆侍。古者所以必有宗,何也?所以长和睦也。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通其有无,所以纪理族人者也。”以上材料表明西周宗法制度的主要目的是 A. 建立大宗小宗体系 B. 明确血缘关系的亲疏 C. 确立贵族生活准则 D. 巩固分封制的统治秩序 【答案】D 【解析】从材料中“古者所以必有宗,何也?所以长和睦也。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通其有无,所以纪理族人者也”可以看出宗法制建立大宗小宗体系是为了巩固西周统治秩序,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是具体措施,不是根本目的;B、C选项是目的之一,但不是主要目的。 23. “考秦之制……盖内外官制同一系统,丞相与守掌民事,太尉与尉掌军事,而御史与监,则纠察此治民治军之官者也。”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秦朝 A. 开创了行之有效的地方行政体制 B. 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 C. 官僚政治逐步取代传统贵族政治 D. 中央和地方出现机构臃肿的趋向 【答案】B 【解析】由材料“考秦之制,……盖内外官制同一系统”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秦朝从中央到地方行政体制,故不选A项;由材料得知,秦朝地方郡守、郡尉、郡监隶属于中央的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从而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故选B项;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标志是郡县制的建立,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这在材料中不能体现,不选C项;材料涉及的只是秦朝中央三公和地方郡守、郡尉、郡监等机构官员,不能体现机构臃肿,故不选D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4. 有学者说“(西欧)以前的社会中,知识分子与大众之间在教育水平上的隔阂,现在则仅为程度高低的细小差别。从表面上看,这种变化与机器革命没有任何联系,但事实上正是机器革命才使世界上渐渐消除了文盲阶层”。其意在说明 A. 大众教育开始在西欧兴起 B. 工业革命促进了教育下行 C. 社会精英成为变革的主体 D. 机器生产有利于社会平等 【答案】B 【解析】材料无法体现“大众教育开始在西欧兴起”,排除A;“(西欧)以前的社会中,知识分子与大众之间在教育水平上的隔阂,现在则仅为程度高低的细小差别”“事实上正是机器革命才使世界上渐渐消除了文盲阶层”说明工业革命促进教育的发展,使广大民众文化程度与上层知识分子差距缩小,故B正确;C、D材料无法体现。 25. 嘉定二年(1210年),南宋著名诗人陆游临终前写下了那首千古绝唱:“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按两宋中央官制,负责筹划“王师北定”事务的是 A. 尚书省 B. 参知政事 C. 枢密院 D. 军机处 【答案】C 【解析】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宋朝的政治制度,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联系所学,在宋朝时期中央设置的是参知政事、枢密院和三司使分割了宰相的行政权、军事权和财政权,所以符合题意的是C项,AB项错误,D项是清朝时期设置的。 26. 清朝前期,对于开国之初立下战功的八位宗室王公给予了世袭罔替的永久封爵,俗称“铁帽子王”,他们均在京城设王府居住,所有俸禄待遇、王府官员、护卫等全部纳入国家统一管理,由宗人府按规定给予。这一做法 A. 目的是保证宗室贵族特权 B. 体现清朝务实灵活的统治策略 C. 严重威胁君主专制统治 D. 容易造成军阀割据局面 【答案】B 【解析】材料中的做法既保证了君主专制又维护了宗室贵族的待遇,所以体现了清朝务实灵活的统治策略,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目的是保证君主专制而非保证宗室贵族特权,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这一做法是在维护加强君主专制统治,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这一做法和军阀割据无关联,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点睛:此题难度一般,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分析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正确理解题干主旨含义,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各个选项进行判断。 27. “每年一度的不满意测试……目的就是要阻止任何人成为太受欢迎的人,阻止像庇西特拉图这样的人,企图利用公民大会作为成为僭主的台阶。每一年,雅典人投票放逐一人达10年之久,这是一种预防犯罪的处罚。”材料中的“不满意测试” A. 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 B. 使地域政治开始取代血缘政治 C. 开启了希腊历史的古典时代 D. 易导致公民权力的滥用和误用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所学知识,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材料描述“每一年,雅典人投票放逐一人达10年之久,这是一种预防犯罪的处罚”可以判断是克里斯提尼时期推行的“陶片放逐法”,梭伦改革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故A项错误;雅典的五百人议事会用地域取代血缘政治,故B项错误;希腊的古典时代为公元前五到四世纪,与题目所述史实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陶片放逐法”以民主的方式对待民主的敌人,属于雅典的直接民主形式,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容易导致公民权力的滥用和误用,故D项正确。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民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特点和局限性 28. 某校举办学术报告,报告主题见下图海报。下列适合出现在海报上的有 ①雅典民主政治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基础 ②雅典工商业发展为欧洲近代经济奠定基础 ③雅典民主政治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式 ④罗马法为近代资产阶级法律文件奠定理论基础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③ D. ①③④ 【答案】D 【解析】雅典民主的理论与实践,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在雅典民主制度下,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是一种集体管理形式;罗马法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影响。①③④正确,故答案为D项。雅典工商业是奴隶社会的经济类型,与近代经济没有关系,排除含有②的BC项;A项不全面,排除。 点睛:本题属于组合式选择题。组合式选择题的常见解题方法有肯定法、排除法、求同存异法、选基顺藤摸瓜法等。肯定法即凭借对一些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直接作答。排除法即找出一项或两项不符合题目要求的题肢,排除它,逐步缩小范围,最后留下正确选项。求同存异法即将备选项中相同的题肢放在一边不管,而将所剩余相异的题肢加以比较辨析,从而根据题干的要求得出正确答案。选基顺藤摸瓜法,即根据自己能够熟练掌握的知识先确定一个或两个正确的选项,以此作为基点,然后再对其他选项进行比较辨析,顺藤摸瓜,从而得出正确答案。本题可以先采用排除法确定错误项②,然后参考其他解法作出选择。 29. 以下为《十二铜表法》各篇目的内容。该法侧重于 A. 维护公民的政治权利 B. 培养公民的道德素养 C. 处理私人的权益纠纷 D. 规范公民的日常行为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十二铜表法》。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二铜表法》重视私法,即侧重于处理私人的权益纠纷,从表格中的房屋、债务等字眼也能看出这一点,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处理私人的权益纠纷而非维护公民的政治权利,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培养公民的道德素养是希腊而非罗马,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该法侧重于处理私人的权益纠纷而非规范公民的日常行为,材料也不涉及公民的日常行为,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30. 有学者指出,在雅典,只要经多数认可,无论什么都是最终的和公正的,而且没有人能够确定今天有效的法律明天是否有效。如此,雅典人可轻而易举就让法律停止保护自由,使平民统治凌驾于法律之上。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古雅典根本不存在着民主政治 B. 古雅典政治具有强烈人治色彩 C. 古雅典法律基本无法贯彻实施 D. 古雅典民主缺乏基本法制精神 【答案】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古雅典政治。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使“平民”统治凌驾于法律之上意在强调“人”是第一位的,即古雅典政治具有强烈人治色彩,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古雅典当然存在着民主政治,并且是西方民主的发源地,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古雅典法律并非基本无法贯彻实施,只是强调“人”才是第一位的,即具有强烈人治色彩,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民主和法制是孪生的,古雅典民主并不缺乏基本法制精神,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名师点睛】古雅典毕竟都是奴隶社会,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古雅典政治不可避免带有人治色彩, 让法律停止保护自由,使平民统治凌驾于法律之上强调了雅典政治并不是真正的法治而是人治。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5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3分,共40分) 31. 改革、变法会带来社会生活的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商鞅法令)行之二岁,秦俗日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借父(指农具),虑有德色(指脸上显出给父亲恩德的表情);母取箕帚,立而谇语(指恶语相加)。……其慈子耆利(指爱自己的孩子、贪求财利),不同禽兽者亡几耳。 ——【汉】贾谊《治安策》 材料二拓跋宏,这位非常类似二十世纪凯末尔的君王,以无与伦比的魄力,把鲜卑文化抛弃,对于汉文化,以充满敬慕的心情,毫发不遗地全部接受。 ——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 (1)据材料一分析,商鞅变法导致社会风气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与商鞅推行的哪些改革措施有关?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孝文帝“全部接受”汉文化的实质是什么? (3)据上述材料,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都不同程度地进行了“移风易俗”,分别指出这两次“移风易俗”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答案】(1)变化:人伦失常,亲情失和;贪财求利,自私自利。 措施: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强制推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政策。 (2)实质: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3)商鞅变法: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孝文帝改革:促进北魏政权的封建化,加速民族融合进程。 【解析】(1 )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商鞅变法导致社会风气的变化主要从材料一分层次概括,例如,恶语相加等字眼体现了人伦失常,亲情失和的变化,这是由于商鞅变法强制推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政策而导致的。 (2)孝文帝“全部接受”汉文化是为了向汉族学习,其实质是为了实现北魏政权的封建化,即为了实现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3)商鞅变法的“移风易俗”的作用在经济方面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在政治方面加强中央集权统治,而孝文帝改革的“移风易俗”则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同时也加速民族融合进程,前者主要突出政治经济方面的作用,后者主要突出政权的封建化、民族融合的作用。 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鸦片战争后,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去,中国士大夫对待中西文化的首先反应是“中体西用”的思维模式.尽管“用”的内涵由器物层面到制度层面不断变化,但“体"的内涵却岿然不动,这种思维模式虽然坚持了文化的民族性,但于现实都无禆益。五四新文化运动高举“科学”和"民主”的大旗,引起了思想观念的变革,"中体”的堤坝被冲破,“西化”思维模式出现。 材料二近代中国,面对中西文化的踐撞,中国的仁人志士在问“中国向何处去”的同时,也在思考“中国文化向何处去”的问题各派代表都提出不同的思维模式来解决这一问题,试图会通中西。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刘尚明《近代中西方传统文化现代化的两条途径及其反思》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鸦片战争后中同仁人志士思维模式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特点产生的原因。 【答案】(1)特点:具有阶段性;不断发展变化;具有片面性;注重中西文化融合。 (2)原因:西方文化不断冲击;民族危机加深;仁人志士探索救国道路受挫;提出者的阶级属性不同;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根深蒂固。 【解析】(1)特点:题目要求“根据材料一、二”概括。由材料一中的“鸦片战争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中国士大夫的不同主张可以得出其思维模式具有阶段性和不断发展变化;由材料中二的“各派代表都提出不同的思维模式来解决这一问题,试图会通中西”可以得出具有片面性和注重中西文化融合。 (2)原因:题目要求“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题需要上承第一小题的特点来依次分析成其成因。结合所学中国近代中国人民探索和抗争的史实可知,仁人志士思维的“阶段性和不断发展变化”是由于西方文化不断冲击和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以及仁人志士探索救国道路受挫,之后又会有新的探索;其片面性是因为提出者的阶级属性不同,往往都从自身阶级利益出发去思考,所以会出现不同角度和层面;之所以注重中西方文化的融合是因为当时外来文化冲击下,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根深蒂固。 33. 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 材料一在立法方面,早在西周,周公就提出了明德慎罚等主张,经过两汉儒家对于刑德的论证,至唐代,《唐律疏议》开篇即说“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明太祖在《大明律》中更是宣告“明礼以导民,定律以绳顽”。值得指出的是,隋唐将“不孝”列为十恶重罪之一,此项规定一直延续至晚清。同时历代对于鳏寡孤独、废疾犯法当刑者,法律都制定了“减刑”“宽宥”以恤刑的规定,清朝还实行存留养亲制度。 在司法方面,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法为治具”思想,后来成为了历代传统。晋刘颂提出“律法断罪,皆当以法律令正文,若无正文,依附名例断之。”《唐律疏议》《宋刑统》、《大明律》、《大清律例》都沿用了这一司法思想,这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的“罪刑法定”,显示了中华法制文明的灿烂。唐太宗多次强调“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进而要求“人有所犯,一断于法”;主持变法的王安石盛赞商鞅以诚信执法,取得成功。在古代长期的司法实践中,既援法,又考量理与情的影响,形成了“执法”、“准理”、“原情”司法程式,提高了法律的权威和影响力。 ——据张晋藩《中华民族的法律传统与史鉴价值》 材料二罗马共和国时期刑法的罪名,多有处死“以祭谷神、奉献于神”的规定。只对有主观故意的犯罪行为人进行刑罚,如“故意杀害他人”与“不希望杀害他人但不幸发生杀害他人的行为”,前者处予死刑,后者可通过交付一只公绵羊替罪;这一原则长期沿用。进入帝国时期,出现了大量包括宗教犯罪在内的新罪名。执法官根据社会地位确定刑罚的差别,同一种犯罪一般有两种刑罚,一种针对体面者,一种针对下层百姓。罗马私法发达、公法相对滞后的状况深刻影响了罗马刑法发展进程,罗马刑法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在整个古代罗马法制史中,犯罪与刑罚始终散见于大量的单行法律之中,且二者之间对应的随意性相当大。 ——郭静《罗马刑法的发展进程及其影响》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法律的特点。 (2)据材料二指出古代罗马刑法体现的法制理念与中国古代法制理念的不同之处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罗马与古代中国法制理念不同的原因。 【答案】(1)特点:立法方面:援礼入法,德主刑辅;将人伦纲常纳入法制;刑罚内容彰显人道主义关怀。 司法方面:将法律作为治国安邦工具;援法断罪、罪刑法定;公正执法、诚信执法,维护法律权威;将“法”“理”“情”结合,法律化扩大法律的社会影响。 (2)不同:法制理念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区分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重私法轻公法。 (3)原因:政治上,中国长期为君主专制的大一统帝国,法律为专制统治服务;古罗马较长时期处于共和国阶段,平民力量强大。 经济上,中国以农业为立国之本,自然经济长期占统治地位;古罗马商品经济繁荣、对外贸易活跃。 思想文化上,中国儒家思想为正统,具有人本主义传统;古代罗马宗教思想影响政治生活。 【解析】(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中国古代法律的特点要从立法方面、司法方面两个方面分别进行概括,例如,材料中的“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等字眼就体现了援礼入法,德主刑辅的特点。 (2)古代罗马刑法体现的法制理念与中国古代法制理念的不同之处要按照材料二分层次概括,例如,材料中的多有处死“以祭谷神、奉献于神”的规定等字眼就体现了浓厚的宗教色彩的特点。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此类问题就是考查学生分层次概括材料信息的能力,要不断提高从材料字里行间中寻找 “答案”的能力。例如,本题的第一、二问就可以按照材料分层次概括即可,直接从材料中找答案。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