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重庆市巴蜀中学2020届高三11月月考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重庆市巴蜀中学2020届高三11月月考试题(解析版)

重庆市巴蜀中学2019年高三11月月考历史试题 ‎1.在中国关于称呼的文化传统中,称自己的长辈,比如父母,要冠以“家”字,称家父、 家母,而对人称自己的晚辈,多冠以带有谦逊之意的“舍”字,如舍弟、舍侄之类。这反映宗法观念有利于 A. 巩固父系家长地位 B. 保证王权传承稳定 C. 构建家族成员关系 D. 确立政治隶属关系 ‎【答案】C ‎【解析】‎ 据材料可知,称自己的长辈要冠以“家”字;而对人称自己的晚辈,多冠以“舍”字,这体现了家族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构建家族成员关系,C正确;据所学可知,宗法制的目的是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材料没有涉及,A错误;材料是在中国关于称呼的文化传统,与保证王权传承稳定无关,B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在对外时对自己家人的称呼,没有涉及政治隶属关系,D错误。‎ ‎2.从春秋中期开始,农民除了租种地主土地者直接受地主剥削外,从法律上说,他们属于国家而不属于个别地主;地主对土地的占有,在形式上和农民一样,都是以家庭为单位的,他们必须和农民一样地向国家交纳赋稅。由此可以推知,此时 A. 小农经济形态正在逐渐形成 B. 赋税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C. 农民与地主处于平等的关系 D. 农民与地主都没有人身自由 ‎【答案】A ‎【解析】‎ 据材料“……在形式上和农民一样,都是以家庭为单位的,他们必须和农民一样地向国家交纳赋稅”可知,材料体现了小农经济的特征,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向国家交纳赋稅;但此时农民,从法律上属于国家而不属于个别地主,这说明小农经济正在形成时期,A正确;据材料体现的是地主和农民必须向国家交纳赋稅,但没有涉及赋税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B错误;据材料“农民除了租种地主土地者直接受地主剥削外……”可知,农民租种地主土地直接受地主剥削,这反映了农民与地主在经济上的不平等,C错误;据材料“农民除了租种地主土地者直接受地主剥削外,从法律上说,他们属于国家而不属于个别地主……”可知,农民从法律上属于国家而不属于个别地主,没有涉及地主没有人身自由的问题,D错误。‎ ‎3.汉武帝策问治国之道,董仲舒说:“道者,所由适于治之路也,仁义礼乐皆其具也。故圣王已没,而子孙长久安宁数百岁,此皆礼乐教化之功也。”此建议得到了汉武帝的赏识,主要是因为它 A. 能适应汉初恢复经济的需要 B. 能适应政治上大一统的需要 C. 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养 D. 有利于弘扬儒家的思想文化 ‎【答案】B ‎【解析】‎ 据材料“道者,所由适于治之路也,仁义礼乐皆其具也。故圣王已没,而子孙长久安宁数百岁,此皆礼乐教化之功也。”可知,董仲舒明确的将礼乐教化视为国家长治久安之道,这适应了汉武帝大一统的政治统治,因此此建议得到了汉武帝的赏识,B正确;据材料汉武帝时期,结合所学可知汉朝的国力提高,经济发展,故已不是汉初恢复经济时期,A错误;礼乐教化主要指道德教化,与提高文化素养无直接关系,C错误;据所学可知,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主张,不是为了弘扬儒家的思想文化,最终目的是维护统治,D错误;‎ ‎4.唐明皇帝的一切诏、敕、制书,均需在政事堂会议研究讨论,然后决定是否颁布,而且下颁的诏敕需要宰相副署,并盖上“中书门下之印”才能生效,否则就是违制,中央和地方各部门就可以不执行。这不能反映唐朝 A. 宰相权力进一步扩大 B. 权力运行呈现制度化 C. 皇帝和大臣集体议政 D. 皇权受到相权的制约 ‎【答案】A ‎【解析】‎ 据所学可知,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分割相权,加强皇权,宰相权力受限制,A符合题意;据材料“唐明皇帝的一切诏、敕、制书,均需在政事堂会议研究讨论,然后决定是否颁布,而且下颁的诏敕需要宰相副署,并盖上‘中书门下之印’才能生效,否则就是违制,中央和地方各部门就可以不执行”可知,权力运行呈现程序化、制度化,B不符题意;据材料皇帝的诏书等需在政事堂会议研究讨论,然后决定是否颁布,这体现了皇帝和大臣集体议政,C不符题意;据材料唐明皇帝的一切诏、敕、制书,均需在政事堂会议研究讨论,然后决定是否颁布,而且下颁的诏敕需要宰相副署,否则就是违制等信息可知,皇权受到相权制约,D错误。‎ ‎5.“理欲之辨”是中国古代思想界争论的热门话题,南宋理学之集大成者朱熹认为:“仁义根于人心之固有,天理之公也;利心生于物我之相形,人欲之私也。”“盖天理者,心之本然,循之其心则公而且正。”据此可知,朱熹的理欲观 A. 压抑人们的正常欲求 B. 为封建地主阶级服务 C. 有利于规范人的行为 D. 带有非常大的欺骗性 ‎【答案】C ‎【解析】‎ 据所学可知 “仁义根于人心之固有,天理之公也”是指人心从根本上就具备了仁义道德,正是天理赋予人心这样的品质;“利心生于物我之相形,人欲之私也”意思是追名逐利的意愿源自我们的内心,而它表现在对满足物欲的追求。这就体现出人的欲望是自私的;“盖天理者,心之本然,循之其心则公而且正。”是指人们要按天理赋予人心的了仁义道德去公正的做事,由此可知朱熹的理论有利于规范人的行为,C正确;据材料“盖天理者,心之本然,循之其心则公而且正。”并结合所学可知,朱熹要求人们天理赋予人心的了仁义道德去公正的做事,没有涉及压抑人们的正常欲求,A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中国古代思想界争论的热门话题“理欲之辨”,B不是材料主旨;材料强调的是中国古代思想界争论的热门话题“理欲之辨”,在现实社会中有一定的合理性,D说法错误。‎ ‎6.在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变迁中,除岭南靠海行政中心城市广州外,其余曾经兴旺的沿海贸易城市如登州、泉州、明州等都未能始终保持其贸易中心地位,主要是因为 A. 广州地处岭南靠海更具贸易优势 B. 受到了儒家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 C. 外贸与中国经济欠缺深层次融合 D. 没有出现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城市 ‎【答案】A ‎【解析】‎ 据材料“除岭南靠海的行政中心城市广州外,其余曾经兴旺的沿海贸易城市如登州、泉州、明州等都未能始终保持其贸易中心地位”可知,广州靠海并是行政中心,而且早在清前期就是外贸中心,为外贸的发展提供了长久的历史积淀和有利的政治保障,A正确;据所学可知,儒家思想影响下形成了包括朝鲜、日本在内的儒家文化圈,广州、登州、泉州、明州都在文化圈内,B说法错误;外贸与中国经济欠缺深层次融合的影响应该是对整个中国沿海贸易城市的影响,而不应该没影响广州,故C错误;据所学可知,宋代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且明清时期出现了大批的工商业市镇,D错误。‎ ‎7.《南京条约》签订后,当时的士大夫对这些条款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他们觉得外人在广州一口通商的时候已不易防范,现在五口通商,外人可以横行天下,防不胜防。这反映了 A. 通商会破坏中国贸易主权 B. 通商会破坏中国的司法主权 C. 五口通商可以有效抵御侵略 D. 体制的不同导致观念的差异 ‎【答案】D ‎【解析】‎ 据材料“他们觉得外人在广州一口通商的时候已不易防范,现在五口通商,外人可以横行天下,防不胜防”并结合所学可知,《南京条约》签订前,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只允许广州一地与外国通商,这是自然经济的产物,目的是抵御外国的入侵;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国门被打开,《南京条约》五口通商后,引起了一些封建士大夫的恐慌,害怕威胁清政府的统治,这是不同的体制导致观念的差异,D正确;据材料“他们觉得外人在广州一口通商的时候已不易防范,现在五口通商,外人可以横行天下,防不胜防”可知,封建士大夫害怕的是“外人可以横行天下,防不胜防”,而不是破坏中国的贸易主权和司法主权,A、B错误;据材料“他们觉得外人在广州一口通商的时候已不易防范,现在五口通商,外人可以横行天下,防不胜防”可知,封建士大夫害怕的是“外人可以横行天下,防不胜防”,C说法与材料不符。‎ ‎8.随着长江航运的大规模开发和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南京、九江、汉口、牛庄、登州、天津等新口岸的开放,上海逐渐取代广州成为中外贸易中心,形成了以上海为枢纽的航运体系,广州的外贸和开放优势开始削弱。这说明 A. 交通和地理位置决定了城市的发展程度 ‎ B. 航运业是中国近代城市发展的经济支柱 C. 列强侵略使中国城市发展格局发生变化 ‎ D. 开放制约了广州城市发展的近代化进程 ‎【答案】A ‎【解析】‎ 据材料“随着长江航运的大规模开发和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南京、九江、汉口、牛庄、登州、天津等新口岸的开放,上海逐渐取代广州成为中外贸易中心,形成了以上海为枢纽的航运体系……”可知,随着随着长江航运的大规模开发、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南京、九江、汉口、牛庄、登州、天津等新口岸的开放,由于上海的地理位置,形成了以上海为枢纽的航运体系,上海逐渐取代广州成为中外贸易中心,A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上海逐渐取代广州成为中外贸易中心,B与材料无关;据材料“随着长江航运的大规模开发”可知,C片面;D与材料无关。‎ ‎9.下图是在“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专业数据库(1830-1930)”中以“平等”作为检索关键词得出的“平等”一词的历年词频使用分布图。该数据库的数据在1895-1924年间是以“报刊”类文献为主要收录内容,所收晚清报刊包括《强学报》《时务报》《新民丛报》《民报》等,在民国时期报刊部分,数据库收有《甲寅》《新青年》《每周评论》《新潮》等报刊,由此可知 A. 中国近代平等观念具有较强政治属性 ‎ B. 戊戌变法以宣传平等观念为核心内容 C. 辛亥革命以宣传平等观念为核心内容 ‎ D. 五四运动以宣传平等观念为核心内容 ‎【答案】A ‎【解析】‎ 据材料“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专业数据库(1830-1930)”中以“平等”作为检索关键词得出的“平等”一词的历年词频使用分布图可知,1895-1924年间“平等”一词的使用频率在戊戌变法以后、预备立宪、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国民大革命时期等历史事件前后较高,结合所学历史事件可知中国近代平等观念具有较强政治属性,A正确;B、C、D片面。‎ ‎10.纱锭、线锭、布机的增减是中国近代棉纺织工业盛衰的重要标志。下表为摘录自(《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严中平主编)的华人所办纱厂的统计数据,由此不能推知 年份 纱锭(枚)‎ 线锭(枚)‎ 布机(台)‎ ‎1913‎ ‎448,129‎ ‎1,986‎ ‎1914‎ ‎544,780‎ ‎2,301‎ ‎1918‎ ‎647,570‎ ‎2,736‎ ‎1919‎ ‎658,748‎ ‎16,436‎ ‎3,839‎ ‎1920‎ ‎842,894‎ ‎14,000‎ ‎4,139‎ ‎1921‎ ‎1,248,282‎ ‎58272‎ ‎4,139‎ A. 一战期间是棉纺织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 B. 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推动棉纺织工业发展 C. 民族资本家受爱国与利润双重刺激争办实业 D. 当时筹建规模较大的棉纺织厂需要相当时日 ‎【答案】D ‎【解析】‎ 据表格信息“1913---1921年”的纱锭(枚)、线锭(枚)、布机(台)数量的变化,联系所学可知,此时是民族工业短暂春天,故当时筹建规模较大的棉纺织厂需要相当时日的说法依据表格内容无法体现,D符合题意;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正值一战期间,故A不符题意;此时中国人民掀起了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B不符题意;当时民主共和和实业救国是主要社会思潮,C不符题意。‎ ‎【点睛】辛亥革命后并存的两大社会思潮是民主共和和实业救国。‎ ‎11.国民大革命时期,《中国青年》作为共青团的机关报,受到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党的领导人亲自担任主编,面向广大青年翻译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宣传世界范围内的社会主义运动,同时也展开对反马克思主义的批判。这反映了当时 A. 马克思列宁主义已被普遍接受 B. 马克思列宁主义开始传入中国 C. 中共重视青年的理想信念教育 D. 国共第一次合作已经全面破裂 ‎【答案】C ‎【解析】‎ 据材料“国民大革命时期,《中国青年》作为共青团的机关报,受到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党的领导人亲自担任主编,面向广大青年翻译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可知,中共重视青年的理想信念教育,面向广大青年翻译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宣传世界范围内的社会主义运动,C正确;据所学可知,中国共产党信仰马克思主义,而当时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新三民主义,A说法违背史实;早在1918年李大钊就宣传马克思主义,B与材料不符;材料未涉及,国共第一次合作已经全面破裂,D错误。‎ ‎【点睛】国民大革命时期的两大社会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和新三民主义,其中新三民主义占主导。‎ ‎12.“人民将要在伟大的解放战争中获得最后胜利,这一点,现在甚至我们的敌人也不怀疑了已经有了充分经验的中国人民及其总参谋部中国共产党,一定会像粉碎敌人的军事进攻一样粉碎敌人的政治阴谋,把伟大的人民解放战争进行到底一九四九年是极其重要的一年,我们应当加紧努力。”毛泽东这一文告提出的背景是 A.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召开 B. 平津战役即将取得胜利 C. 中央军委发出渡江战役号令 D.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答案】B ‎【解析】‎ 据材料“已经有了充分经验中国人民及其总参谋部中国共产党,一定会像粉碎敌人的军事进攻一样粉碎敌人的政治阴谋,把伟大的人民解放战争进行到底一九四九年是极其重要的一年,我们应当加紧努力”并结合所学可知,1949年元旦毛泽东号召:将革命进行到底,这一时期平津战役即将取得胜利,B正确;据所学可知,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召开于1919年3月,会议上中共将工作中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与材料不符,A错误;中央军委发出渡江战役号令是1949年4月21日,与材料不符,C错误;1947年六月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与材料不符,D错误。‎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意识形态看,太平天国有其非常鲜明的特色,它穿着宗教外衣,表现了农民阶级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对地主阶级进行空前的思想反抗和暴力冲击。然而,太平天国思想却无法挣脱封建生产方式所带来的局限,缺乏近代资产阶级基于新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经济基础所产生的民主主义等重要内容。相反,像平均主义、禁欲主义、宗教迷信等小生产者的意识形态占据了重要地位。‎ ‎——摘编自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材料二 1853年,太平军势如破竹,攻下南京,曾国藩奉命以在籍侍郎办团练、组织湘军他一面对太平军残酷镇压,对老百姓造反严刑峻罚,另一面对中央、对地方是委曲求全,以柔克刚,以求得满族贵族对他的信任……曾国落晚年办了几件洋务……他认为“军政、船政直视为身心性命之学”,而军事工业需要学理工学科,“画图、算法、步尺、测海、造船、制器,无不与用兵相表里”,关心军事便要关心科技,便建议派幼童赴美留学,开创了一代风气。‎ ‎——摘编自桑咸之《晚清——政治与文化》‎ 材料三 康有为的思想是一个较完整的体系……‎ 要点是要求开放政权,用立宪制度代替封建君主专制制度,通过和缓的改良方法,从上面来进行资产阶级民主改革,发展资本主义工商……康氏九十年代在士大夫知识分子中竭力宣传而弄得满城风雨的“孔子托古改制”的学术理论……这种学术活动是为了在理论上论证变法运动的合乎“圣人之道”的旗号在实践上来煽动、争取封建士大……‎ ‎——摘编自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太平天国在意识形态上的特点,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曾国藩和康有为政治活动或主张的相同之处,并分析其产生的相同影响。‎ ‎【答案】(1)特点:太平天国小生产者的意识形态占据了重要地位;具有宗教色彩。原因:洪秀全受西方基督教的影响,将基督教与中国民间宗教相结合,创立了“拜上帝会”组织;农民阶级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故小生产者的意识形态占据了重要地位。‎ ‎(2)相同之处:都是为了求得封建统治阶层的支持;都主张向西方学习。相同影响:都主张向西方学习,使中国学习西方由浅入深,加快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解析】‎ ‎(1)特点:据材料“从意识形态看,太平天国有其非常鲜明的特色,它穿着宗教外衣”可知,太平天国具有宗教色彩;据材料“……像平均主义、禁欲主义、宗教迷信等小生产者的意识形态占据了重要地位。”可知,太平天国中小生产者的意识形态占据了重要地位。原因:据所学可知,洪秀全受西方基督教的影响,将基督教与中国民间宗教相结合,创立了“拜上帝会”组织;据材料“太平天国思想却无法挣脱封建生产方式所带来的局限,缺乏近代资产阶级基于新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经济基础所产生的民主主义等重要内容。……”可知,农民阶级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故小生产者的意识形态占据了重要地位。‎ ‎(2)相同之处:据材料二“另一面对中央、对地方是委曲求全,以柔克刚,以求得满族贵族对他的信任······”和材料三“这种学术活动是为了在理论上论证变法运动的合乎“圣人之道”的旗号在实践上来煽动、争取封建士大夫······”可知,二者都是为了求得封建统治阶层的支持;据材料二“……关心军事便要关心科技,便建议派幼童赴美留学,开创了一代风气” 和材料三“······要点是要求开放政权,用立宪制度代替封建君主专制制度,通过和缓的改良方法,从上面来进行资产阶级民主改革,发展资本主义工商”可知,二者都主张向西方学习。相同影响:结合所学可知,二者都主张向西方学习,使中国学习西方由浅入深,加快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多元起源的中华民族,内部不同群体在几千年的时间里不断向一体化迈进,维持着和平、统一的主流,保持着对中华文明较高的认同感。这既有自然地理的因素,但更多的体现为主观构建的结果,是一种体制机制的成功。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一体化机制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要素,是综合作用的结果。‎ ‎——摘编自张健、万钰莹《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一体化机制分析》‎ 依据材料信息,自拟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论题,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达清晰)‎ ‎【答案】论题: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一体化机制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阐述: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一体化机制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断向一体化迈进,维持着和平、统一的主流,保持着对中华文明较高的认同感。这既有自然地理的因素,但更多的体现为主观构建的结果,是一种体制机制的成功。具体表现在,政治上,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具有以家庭为单位的封闭性特征,与外界联系不强;文化上,儒家的传统伦理思想,有利于规范人的行为规范,培养人良好的道德素质。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要素的综合作用,使中国形成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一体化机制。‎ ‎【解析】‎ 论题: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一体化机制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阐述: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一体化机制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据材料“这既有自然地理的因素,但更多的体现为主观构建的结果,是一种体制机制的成功。”可知,既有自然地理的因素,但更多的体现为主观构建的结果。结合所学可知,具体表现在,政治上,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据所学可知,中国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的封闭性、自给自足的特征,与外界联系不强;据所学可知文化上,儒家的传统伦理思想中,重视道德教育,有利于规范人的行为规范,培养人良好的道德素质。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要素的综合作用,使中国形成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一体化机制。‎ ‎15.材料 ‎ ‎ 古代帝王正是从治国理政的实践中,认识到监察对于维护封建社会的稳定、预防和惩治权贵官僚的恣肆贪婪、削弱和牵制对中央政权不利的地方势力、保障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的重大作用,因此高度重视监察的改革和完善,把御史台(后为都察院)的地位,提升到与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最高军事机关并列的位置。极端君主制的发展,促使监察机构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逐渐从一个品格不高,甚至没有独立衙门的监察机关,跃升为独立的、极具权威性的监察机构,职权不断扩大,以至于无所不监,无所不察,保证了监察的整体、有序和监察效能的发挥。监察机构对权力的制衡作用,有利于约束官吏的不法行为,督促各级官吏恪尽职守,澄清吏治,提高政务效率。所以在清末“仿行宪政”进行官制改革时,明确肯定了以监察院制衡内阁,最终保留了都察院的建制,只是裁撤了都察院的员额。‎ ‎——摘编自李青《中国古代监察机构的演变及其改革的经验教训》‎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帝王重视监察制度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监察机关发展的趋势及启示。‎ ‎【答案】(1)监察有利于维护封建社会的稳定;防止官员腐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保障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2)趋势:监察机构在实践中不断严密、完善、监察力度不断加强;职权不断扩大,无所不监,无所不察。启示:监察体制的建立,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腐败,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监察制度是服务于皇权,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这就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是有限的。‎ ‎【解析】‎ ‎(1)据材料“代帝王正是从治国理政的实践中,认识到监察对于维护封建社会的稳定、预防和惩治权贵官僚的恣肆贪婪、削弱和牵制对中央政权不利的地方势力、保障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的重大作用,因此高度重视监察的改革和完善”可知,监察有利于维护封建社会的稳定、预防和惩治权贵官僚的贪婪腐败、削弱和牵制对中央政权不利的地方势力、保障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的重大作用。‎ ‎(2)趋势:据材料“极端君主制的发展,促使监察机构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逐渐从一个品格不高,甚至没有独立衙门的监察机关,跃升为独立的、极具权威性的监察机构”可知,监察机构在实践中不断严密、完善、力度不断加强;据材料“职权不断扩大,以至于无所不监,无所不察,保证了监察的整体、有序和监察效能的发挥。”可知,职权不断扩大,无所不监,无所不察。启示:据材料“古代帝王正是从治国理政的实践中,认识到监察对于维护封建社会的稳定、预防和惩治权贵官僚的恣肆贪婪、削弱和牵制对中央政权不利的地方势力、保障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的重大作用,因此高度重视监察的改革和完善”可知帝王的重视是监察制度不断发展完善的重要因素;据材料“极端君主制的发展,促使监察机构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可知,监察制度是服务于皇权,这就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是有限的,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据材料“监察机构对权力的制衡作用,有利于约束官吏的不法行为,督促各级官吏恪尽职守,澄清吏治,提高政务效率”可知,监察体制的建立,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腐败。‎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