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二轮复习:第二板块中国近代史第二步专题五夹缝求生的民族经济——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现代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二轮复习:第二板块中国近代史第二步专题五夹缝求生的民族经济——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现代学案

专题(五) 夹缝求生的民族经济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主旨解读]‎ 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背后,是资本主义的入侵和西方文明的传入,结果不仅打破了中国经济的封闭性,而且引发了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同时也使中国近现代的社会生活呈现出中西交汇的特点。具体可归纳出三条线索:‎ 线索一:从闭关锁国到被迫开放,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鸦片战争后,在“欧风美雨”的影响下,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主要表现为中国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和洋务企业的出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等。中国被迫放弃闭关锁国政策,开始服从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沦为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附庸。‎ 线索二:民族资本主义在曲折发展中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19世纪末,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一战后,民族工业萧条。20世纪30年代,民族工业又有新的发展,但是官僚资本主义获益最大。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民族工业发展艰难,陷入困境。‎ 线索三: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深受时代的影响。‎ 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前是社会生活变迁的第一阶段,中西合璧、不土不洋成为这一阶段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突出特征。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社会生活面貌焕然一新,但也受到政治生活的影响。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特别是科技在民众生活中的影响逐渐增强。‎ 线索1 欧风美雨——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民族工业的曲折历程 ‎[理清发展线索]‎ 时期 发展历程 ‎19‎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世纪 中期 ‎(1)背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鸦片战争拉开了列强侵华的序幕,大批洋纱开始涌入中国东南沿海的市场 ‎(2)内容:个体农业与家庭手工业分离;大批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 ‎(3)影响: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为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条件;中国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 ‎19世纪 ‎60~90‎ 年代 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 ‎1.洋务运动 ‎(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萌发 ‎(2)内容:兴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筹划海防,创建三支海军,创办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 ‎(3)影响:推动了中国早期近代化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兴起 ‎(1)背景: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外商企业的刺激;洋务运动的诱导 ‎(2)内容:官僚、地主、商人开始投资创办近代企业,出现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等 ‎(3)影响:中国产生了早期的资产阶级和早期的维新思想;促使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19世纪末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1)背景: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 ‎(2)内容:民间出现办厂热潮,由沿海向内地扩展 ‎(3)影响: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推动了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的发生 民国 初年 民族资本主义出现“短暂春天”‎ ‎(1)原因:辛亥革命的鼓舞;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2)概况: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得到迅速发展,以面粉业和纺织业发展最快;但欧洲列强在一战后卷土重来,整个中国民族工业又遭受沉重打击,很快萧条下去 国民政府前期 民族资本主义较快发展 ‎(1)原因: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不久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发展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 ‎(2)概况:传统工业和新兴工业部门增加;工商业产值增长速度创历史最高;各行业出现较好的发展局面 抗日战争期间 民族资本主义日益萎缩 ‎(1)原因:日本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战争的破坏;官僚资本的掠夺 ‎(2)影响:内迁的民族工业为抗战胜利提供了物质保障 解放战争时期 民族资本主义陷入绝境 ‎(1)原因:国民政府的恶性通货膨胀政策和繁重的捐税;官僚资本的压迫;美国独占中国市场 ‎(2)影响:使民族资产阶级认清国民党政权的反动面目,开始与其决裂 ‎[深化历史理解]‎ ‎1.运用现代化史观分析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1)思想上: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表明统治阶级已经承认“中学”的不足,使中国人的价值观由“传统人”开始向“现代人”转化。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中国的近代化运动从思想主张转变为实践活动,由军事技术领域发展到经济领域,并为进一步发展到政治领域奠定基础。‎ ‎(2)经济上:洋务派创办的近代企业,引进西方先进的机器生产方式和科技人才,开启了近代中国工业文明的先河,为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及管理经验。‎ ‎(3)外交上:洋务运动使中国外交开始向近代化转变,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常设的外交机构总理衙门,加强了清朝同外国的联系,开启了中国外交近代化的历程。‎ ‎(4)军事上:洋务运动创建近代海军,开始了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历程。‎ ‎(5)教育上:洋务运动设立新式学堂,培养翻译、科技、军事方面的人才,还派遣留学生,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开始。‎ ‎2.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1)从产生来看:先天不足。表现为缺乏资本、人才、技术、市场,以及思想观念陈旧。‎ ‎(2)从发展来看:后天严重畸形。表现为投资和发展方向基本上是轻工业,重工业发展缓慢。而且主要分布在沿海和通商口岸,未能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3)从环境来看:民族工业诞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是其发展的主要障碍,因此发展艰难。‎ ‎(4)与外国资本相比:力量十分薄弱,依赖外国资本和本国封建势力。民族工业不可能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5)与封建经济相比:封建自然经济仍占绝对优势,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极大的束缚。‎ ‎3.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化中的作用 ‎(1)经济上: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冲击、瓦解封建自然经济,对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入侵也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2)政治上:促进了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及其力量的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提供了社会基础,同时也促进了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3)思想上:不断冲击和动摇着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推动着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西学东渐。‎ ‎(4)社会生活上:深刻地影响着近代的社会生活,如近代服饰、饮食、住房、交通、通讯及婚丧礼俗等。‎ ‎[把握高考趋向]‎ 一、立足史料实证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1.(2016·全国乙卷)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明(  )‎ 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解析:选C 近代随着中国国门被打开,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打破了中国原有的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中国民众的日常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益紧密。‎ ‎2.(2015·全国卷Ⅰ)1852年,一位在华英国人在报告中称,英国商人运往伦敦的中国生丝是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装的。而在此之前,用于包装的主要是中国产的土布。包装布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  )‎ A.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 B.英国棉布价格更具优势 C.中国生丝在英国畅销 D.英国棉布在中国滞销 解析:选D 曼彻斯特上等棉布之所以是“无用的”,是因为受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抵制,英国的上等棉布仍然滞销,因此用来包装中国生丝,故D项正确。‎ ‎3.(2014·全国卷Ⅰ)据研究,1853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9.09便士,而中国是0.94便士。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 A.经济受到鸦片战争的破坏 B.实行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 C.经济的发展水平低于印度 D.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解析:选D 题干信息表明鸦片战争之后,英国并没有完全打开中国市场,英国商品在中国市场上仍然滞销,原因在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故D项正确。‎ 二、立足唯物史观考查洋务运动的发展与影响 ‎4.(2015·全国卷Ⅱ)奕?力倡洋务,又因在兄弟中排行第六,被称为“鬼子六”;洋务派官员丁日昌被称为“丁鬼奴”;郭嵩焘在一片冷嘲热讽中出任第一任驻英公使。这反映了(  )‎ A.洋务运动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 B.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 C.洋务派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批判 D.西方列强侵略激起国人抵制 解析:选A 材料反映的是当时的国人对倡导洋务或与洋务有关的人和事件持轻视反对态度,体现出传统观念对外来事物的排斥,故A项正确。‎ ‎5.(2017·全国乙卷)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土煤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个通商口岸卸货,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1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20余倍。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为1钱。这一举措(  )‎ A.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 B.加强了对开平煤矿的管理 C.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 D.保证了煤矿业稳健发展 解析:选A 清政府批准李鸿章的减税请求,这减轻了开平煤矿的负担,有利于增强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A项正确。材料强调清政府减少对开平煤矿所产之煤的征税,而不是加强了管理,B项错误,排除;列强并未控制中国的煤矿业,C项错误,排除;材料中的开平煤矿不能等同于中国的煤矿业,排除D项。‎ ‎6.(2017·全国甲卷)1879年以前,福州船政局所造之船均“派拨各省,并不索取原价分文”;此后造船所用材料费由用船一方拨付,采取“协造”方式生产。这种变化反映了(  )‎ A.军用工业由官办转为商办 B.“协造”意在缓解经费压力 C.军工产品市场化趋势明显 D.近代轮船制造业走出困境 解析:选B 材料说明1879年以前,各省所用福州船政局所造船只的费用都由福州船政局承担,之后则变为用船一方拨付材料费,这种“协造”方式可以减轻福州船政局的经济负担,缓解其经费压力,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福州船政局转为商办,A项错误;军用工业生产的产品用于军队,没有市场化,C项错误;材料信息反映了近代造船业的经费困难,而不是走出困境,D项错误。‎ 三、立足历史解释考查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7.(2012·新课标全国卷)1895年,身为状元的张謇开始筹办纱厂,他称自己投身实业是“捐弃所恃,舍身喂虎”。这反映出张謇(  )‎ A.毅然冲破视商为末业的传统观念 B.决心投入激烈的民族工商业竞争 C.预见到国内工商业发展前景暗淡 D.具有以追求利润为目的的冒险精神 解析:选A 从时间信息与张謇的状元身份入手,理解“捐弃所恃,舍身喂虎”的含义。B、C、D三项题干无从反映。‎ ‎8.(2016·全国甲卷)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将日伪纺织企业合并,成立了国有的中纺公司。政府高层解释称,商民在抗战之后,对于所接收之敌伪纱厂,“即便有人承购,事实上仍需由政府予以维持,等于仍由政府自行拨款接办,国库并不因出售纱厂而有大量之收入”。这反映了此时期(  )‎ A.政府试图缓解民族工业困境 B.国家实行对轻纺工业的统制 C.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衰落 D.政府在经济中主导地位加强 解析:选D 解题关键:一是时间信息“抗战胜利后”,二是材料信息“国民政府将日伪纺织企业合并,成立了国有的中纺公司”。由此材料可知,国民政府战后加强了对经济的控制,其主导地位加强,D项符合题意。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材料并未反映缓解民族工业的困境,排除。B项是抗战时期国民政府采取的措施,排除。C项错在“开始”二字上。‎ 线索2 碰撞交融——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理清发展线索]‎ 变迁 原因 ‎“欧风美雨”的影响;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的推动;先进中国人主动学习;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的政策;经济发展是生活变迁的根本原因 变迁表现 物质 生活 鸦片战争后西装传入;民国时期中山装流行;新中国成立初期服饰受政治的影响较大。鸦片战争后,西餐和西式住宅出现 社会 习俗 婚俗从包办婚姻到自由恋爱,丧俗从土葬到火葬;民国时期开展剪辫、放足运动 交通 工具 ‎19世纪60年代轮船出现;19世纪末铁路运输发展;20世纪20年代民航事业起步 通讯 工具 ‎1877年有线电报传入中国;1882年电话出现;1906年无线电报出现;21世纪手机用户激增 大众 传媒 ‎1873年中国人开始自办报刊;20世纪20年代广播开始出现;1905年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诞生;1958年中国第一家电视台诞生;1993年互联网接通 变迁 启示 随近现代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发展而变化;中西文化激烈碰撞并逐渐融合,但始终保持民族特色;地域间发展不平衡 ‎[深化历史理解]‎ ‎1.西方近代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对中国产生了双重影响 ‎(1)一方面,西方的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是伴随着大炮和殖民主义侵略强行进入中国人的生活中的,它破坏了中国长期安定、宁静的社会环境,也迫使中国人不得不放弃原有的生活方式去选择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并承受了这种变化所带来的阵痛。‎ ‎(2)另一方面,西方传入中国的新器具、新事物和新的生活方式又有一定的先进性,代表了新的生产力的发展方向;而且这些东西一进入中国,就对传统的、落后的生产力和生活方式起到强大的破坏作用,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结构的转型,引发了中国社会迈向近代化的新变革。‎ ‎2.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一般规律与线索特征 ‎(1)一般规律:‎ ‎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 ‎②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程度随着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思想的变化而不断加深。‎ ‎③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在不同的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 ‎④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实质是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结果是中西文化逐渐汇合,且保留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 ‎⑤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有利于封建因素的消弭和中国社会的向前发展。‎ ‎(2)线索特征:中国近现代社会的物质生活,在鸦片战争后直至民国时期经历了由盲目排外到学习西方、由过去的封建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渐变的过程,呈现出既追新慕异、去土存洋,又新旧并存、中西合璧的特征。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意识形态的支配,又重新趋于封闭化。改革开放后,由于观念的转变,与世界各国联系愈加紧密,逐步跟上了国际的潮流。‎ ‎[把握高考趋向]‎ 一、立足时空观念考查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2017·全国丙卷)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仪式上,喜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这反映了当时上海(  )‎ A.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  B.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 C.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 D.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 解析:选B 由材料可知,婚礼仪式上既有传统的“喜字纱灯”,又有“钢琴曲”“白纱”,这体现了中西习俗的融合,故B 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婚礼仪式,并未涉及婚姻自主和新郎新娘的出身信息,排除A、C两项;近代社会习俗的演变受到社会经济、政治和思想等方面的影响,并非政府主导,D项错误。‎ ‎2.(2016·海南高考)1903年,《大公报》刊文称:“江南之新学国民及留学生多剪去辫发,以为不如此则形式上有缺点也。乃今年乡试而伊等又复假装辫发,依然入场乡试。然伊等称自由讲民权者,实不敌其功名心也。”这表明(  )‎ A.科举制度仍有较强的生命力 B.新式教育与科举已融为一体 C.发式成为区别新旧学的标志 D.旧制度制约社会观念的变革 解析:选D 由“称自由讲民权者,实不敌其功名心也”可知,虽然新学追求民权,但并无报效国家的有效方式,只能服从封建选拔人才的方式,表明旧制度制约社会观念的变革,故D项正确。‎ ‎3.民国时期,中山装上部小口袋的笔架形袋盖,暗喻中国革命需要依靠知识分子才能获得成功。它坚持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融合进传统文化的精髓,体现出一种精神焕发、阳刚向上的速度美及力量美。中山装设计风格反映了(  )‎ A.近代民主思想的不断成熟 B.国人审美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 C.辛亥革命加快了中西融合 D.部分国人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解析:选B 据材料信息可知中山装设计风格反映了国人审美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 二、立足历史解释考查大众传媒的发展 ‎4.(2014·全国卷Ⅰ)20世纪20年代,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当时在上海放映的各种影片中,外国片与国产片比例约为2∶1;而在北京和天津,这一比例高达5∶1甚至6∶1。上海与京津放映中外电影比例不同,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  )‎ A.外国电影的制作水平较高 B.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更具热情 C.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重 D.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更为开放 解析:选C 从材料信息可知,20世纪20年代,上海是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当时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较重,这会造成国产影片在上海以外地方放映时成本大大增加,而外国影片拷贝到中国并放映其成本并无大的变化,因此出现了京津地区外国片与国产片放映比例远高于上海地区的情况,故选C项。A项与材料信息无关;仅凭材料信息无法推知京津地区民众对外来事物是否更具热情,也不能推知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是否更加开放,故排除B、D两项。‎ ‎5.(2016·海南高考)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关于统一发布中央人民政府及其所属各机关重要新闻的暂行办法》,规定所有公告和公告性新闻均由新华通讯社统一发布。这一举措的目的在于(  )‎ A.建立起高效的新闻宣传网络 B.实现信息传播业的结构性调整 C.便于及时通报国内国际形势 D.建立集中统一的新闻宣传制度 解析:选D 新中国成立之初,当务之急是巩固统一,安定人心,避免其他混淆视听,而统一的新闻制度可以规避这些问题,故D项正确。‎ ‎6.(2017·蚌埠质检)1920年,全国报界联合会通过《劝告勿登有恶影响于社会之广告与新闻案》指出:“如奖券为变相之彩票,究其弊端可以凋敝民力而促其生计,且引起社会投机之危险思想。又如诲淫之书,皆足以伤风败俗,惑乱青年。此种广告,皆与社会发生极大之恶影响,而报纸登载,恬不为怪。”这反映出当时(  )‎ A.政府立法整顿,规范广告业秩序 B.民族危机加深,报业界抵制外货 C.报刊业发展迅速,广告比重加大 D.缺乏有效管束,广告业乱象丛生 解析:选D 报纸广告中“奖券为变相之彩票”,缺乏有效管束,“引起社会投机之危险思想”“伤风败俗,惑乱青年”,可见广告业乱象丛生,故D项正确。‎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