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葫芦岛市第八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辽宁省葫芦岛市第八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葫芦岛八高中2019–2020学年度上学期高三第一次月考 答题时间:70 分钟 总分数80 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5小题70分)‎ ‎1.《耒耜经》记载:“辕有越,加箭,可弛张焉。……所以进退,曰评。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横于辕之前末曰槃,言其可转也。左右系,以乎轭也。辕之后末曰梢,中在手,所以执耕者也。……江东之田器尽于是。”这一农具出现于 A. 春秋战国 B. 西汉 C. 东汉 D. 隋唐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所以进退,曰评。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横于辕之前末曰槃……江东之田器尽于是”反映了隋唐时期曲辕犁的特点,故D正确;曲辕犁并不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农具,故A排除;曲辕犁也不是西汉和东汉时期的农具,故BC排除。‎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信息“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横于辕之前末曰槃……江东”,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曲辕犁的特点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 ‎2. 下面的汉代画像石拓片和民间剪纸作品,形象地反映了中国古代( )‎ A. 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 B. 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C. 封闭的地主庄园经济 D. 乡村生活的祥和富足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这两幅图片分别是耕耘和纺织,体现的是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古代是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与市场联系较少;为了糊口生存,农业者和手工业者辛苦劳作,故AD错误。地主庄园出现于汉代,指的是豪强地主占有大量田地人口,形成自成一体的田庄。田庄规模宏大,经济上自给自足,筑有坞堡壁垒,豪强地主成为一种地方割据势力。排除C。故选B。‎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小农经济 ‎【名师点睛】小农经济的特点:‎ ‎(1)分散性: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 ‎(2)封闭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的基本生产模式;生产主要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 ‎(3)脆弱性:具有规模小、水平低、分散经营和难以抵御天灾人祸的脆弱性。‎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3.北宋苏洵说“耕者之田资于富民……而田之所入,己得其半,耕者得其半。”这反映的农业经营方式是 A. 租佃经营 B. 田庄经营 C. 集体经营 D. 个体经营 ‎【答案】A ‎【解析】‎ 耕田的人得到一半的收入,另外一半被“富民”所得,这是租佃制,它取代自耕农成为农村经济主要形式是在明清时期,A正确;田庄属于东汉时期大地主经营模式,B错误;材料中是租佃形式,不是经营模式,C和D错误。‎ ‎4. 16世纪晚期,山东某地开始出现“地多烟草、木棉、转卖四方,五谷之利不及其半”的情况,这说明当时该地 ‎①农业经营结构发生一定转变②政府重视农业 ③商品经济发展 ④手工工场兴起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③‎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16世纪晚期”是指明朝时期,“烟草、木棉、转卖四方”指的是商品经济贸易,对传统农业经营是一种挑战,材料中没有谈及政府的政策,也没有手工工场的描述,所以①③。‎ ‎5.“布衣”是中国古代对劳动人民的称呼,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以“布衣”自称。在诸葛亮生活的年代里,“布衣”中的“布”是指 A. 丝织品 B. 棉纺织品 C. 毛纺织品 D. 麻纺织品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纺织业。结合所学可知,丝、毛、麻等作为纺织原料在中国古代较早就出现了,丝和毛较昂贵,普通百姓使用麻作为纺织原料,诸葛亮生活在东汉末、三国时期,这一时期麻纺织业已较为发达,诸葛亮以“布衣”自称,“布”指的是是麻布。棉花在北宋时引入,明代时全国普及。故排除A、B、C项,故D选项。‎ ‎6.明末松江府“大半种棉,当不止百万亩。……(赋税)十倍宋也。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所繇(通徭,泛指徭赋)共百万之赋,三百年而尚存视息者,全赖此一机一杼而已。”材料反映当时松江地区 A. 普遍种植棉花,土地收入提高 B. 赋税负担沉重,人民无法承担 C. 种棉纺纱织布,赋税来源改变 D. 实行工商皆本,商品经济发达 ‎【答案】C ‎【解析】‎ 材料说明松江地区的棉纺织业发达,财政税收主要来源于“一机一杼”的纺织业,故C正确;材料中是大半植棉,不是普遍种植棉花,故A错误;材料没有说明赋税对于百姓难以承担,故B错误;材料中是注重纺织业发展,不是工商皆本,故D错误。‎ ‎7. 下列制瓷技术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①白瓷 ②青瓷 ③珐琅彩 ④彩瓷 A. ①②③④ B. ③①②④‎ C. ②①④③ D. ②①③④‎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制瓷业发展状况的掌握情况。依据所学可知,东汉的时候,烧出成熟的青瓷;北朝的时候烧出成熟的白瓷;元朝时候,出现彩瓷;明清时期,彩瓷炫目多彩,种类丰富,如青花瓷、珐琅彩等。所以应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陶瓷业的发展 ‎8.明清时期,中国农耕文明发展到一个新高峰,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这里的“变异”主要是指 A. 私营手工业占据了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B.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产生 C. 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出现 D. 白银逐步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答案】B ‎【解析】‎ ‎【详解】传统经济模式是指封建经济模式,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又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势等变异,是指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出现,B选项的机工和机户之间的雇佣关系,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突出表现,符合题意,正确;明朝中后期在中国手工业领域,民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但仍然是封建生产关系下的民营手工业,没有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封建行会在手工业生产中起主导作用,A不正确;江南地区出现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不是生产关系的新表现,也不能体现出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C不正确;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是明朝中后期,它只可能是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背景条件之一,不是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标志,D不正确。‎ ‎9. 卖豆腐起家的太原王氏是明清时期的著名晋商,该家族“以商贾兴,以官宦显”,继而大兴土木。这一现象对经济发展所产生的消极影响主要是 ( )‎ A. 官商结合导致官场腐败 B. 奢侈之风污染社会风气 C. 抑制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D. 商业垄断阻碍社会进步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说明晋商致富之后转而参与科举考试做官,并大规模的兴建田宅而没有将财富转化为扩大再生产的资本,这不利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成长,答案选C,AB两项与题意要求无关,D项材料中无法体现。‎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抑制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10.《九章算术》系统总结了战国、秦、汉时期的数学成就,其中《均输章》第27题为“今有人持米出三关,外关三而取一,中关五而取一,内关七而取一,余米五斗。问本持米几何?”答曰:“十斗九升八分之三。”该材料实质上反映了这一时期 A. 赋税征收以实物为主 B. 闭关政策下农民负担较重 C. 各关口税率不尽相同 D. 政府推行抑商政策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外关三而取一,中关五而取一,内关七而取一”可以判断汉代的关税高且关卡林立,其目的是抑制商业的发展,因此从本质上反映了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实物与其它税收形式的比较,故A项说法错误;“闭关”政策是明清时期实行的,故B项排除;C项并不是实质,排除。‎ ‎【点睛】“外关三而取一,中关五而取一,内关七而取一”是解题的关键。‎ ‎11.汉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而宋代出现了富商大贾“榜下捉婿”的现象。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 文人社会地位提高 B. 富商的女儿难嫁 C. 官僚机构日益扩大 D. 重农抑商政策出现松动 ‎【答案】D ‎【解析】‎ 材料“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表明汉高祖抑制商人和商业的发展,宋代“榜下捉婿”的现象则说明商人地位提高,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重农抑商政策出现了松动,故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文人地位提高和官僚机构的扩大,故AC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富商女儿的状况,故B项排除。‎ ‎12.“从中国经济史来看,左右经济发展情况的主要因素,是政府对经济事务干预的有无与多寡……中国古代政府的‘干预’更具有强权掠夺的性质,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控制国家经济,从中获取巨额财富……”下列制度与材料中的观点相符合的是 A. 闭关锁国 B. 朝贡贸易 C. 盐铁专卖 D. 市坊制度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由材料“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控制国家经济”可知,盐铁专卖与之相符,所以答案选C;闭关锁国和朝贡贸易针对是对外贸易,与材料不符,排除AB;市坊制度讲的是国家对居住的地方和市场设置的地方的管理,所以与材料也不符,排除D。‎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13. 北宋东京(今开封)“通宵不绝”的夜市和“终日居此,不觉抵暮”的瓦子(文娱场所)里,随处可见流连忘返的市民身影。这一生活图景表明 A. 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 B. 市已经遍布城内各处 C. 文娱场所多由官府经营 D. 坊和市已没有区别 ‎【答案】A ‎【解析】‎ 注意题中商业活动的时间(北宋)、夜市“通宵不绝”和可以“抵暮”的瓦子,判断这是北宋的商业活动特点之一,打破了时间限制。BCD项三项在题中材料没有体现。‎ ‎14.“千耦其耘”记载于《诗经》,描述了西周时期大规模二人并耕(人力)的集体耕作场景,春秋时期可以看到一种新的耕作场景是( )‎ A. 使用耒耜 B. 牛耕 C. 使用耧车 D. 使用曲辕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时期出现了牛耕技术,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神农氏创制了原始农具耒耜,不是春秋时期出现的新农具;C选项错误,耧车是汉代赵过发明的农具,与材料时间不符;D选项错误,曲辕犁是唐代出现的农具,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15.达•伽马远航赴印度期间携带了一批衬衫,返航时带回了大量香料。达•伽马此行的社会背景是 A. 西欧商品经济发展 B. 欧洲物价上涨 C. 欧洲"商业革命"‎ D.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出现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知识的识记能力,比较简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达伽马远航携带的“衬衫”是商品经济中的工业制成品,用来换取欧洲奢侈品,体现了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故A项正确。而选项B.C.D则是新航路开辟的结果。所以答案选A。‎ 考点: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开辟的背景 ‎【名师点睛】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必要性:‎ ‎1.经济根源: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出现——根本原因 ‎2.商业危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商路,传统商路受阻——直接原因 ‎3.宗教因素:西班牙.葡萄牙热衷于传播天主教——精神动力 ‎4.社会根源:到亚洲寻找黄金.香料等——经济根源 可能性:‎ ‎1.西欧生产力的发展——物质条件 ‎2.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 ‎3.地理知识的进步——相信地圆学说 ‎4.西.葡王室的支持——物质条件 ‎16. 有一篇文章这样写道:“1492年10月12日发现新大陆的消息传遍整个西班牙后,他便成了闻名全国的英雄。当他返回西班牙时,国王和王后以最高的礼仪迎接他,并在宫内设宴招待……。”文中的“英雄”是指 A. 迪亚士 B. 达·伽马 C. 哥伦布 D. 麦哲伦 ‎【答案】C ‎【解析】‎ ‎【详解】1492年哥伦布在西班牙王室的资助下进行远洋航行,发现美洲新大陆。因此这位英雄是哥伦布,故答案为C项。迪亚士于1488年到达好望角,排除A项;达·伽马于1497年到达印度,排除B项;麦哲伦船队于1519至1522年完成环球航行,排除D项。‎ ‎17.在西欧,“小麦的价格从十六世纪初到世纪中未有上升,而在世纪末却涨到了四倍于世纪中的价格”。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黑奴买卖致农业劳力减少 B. 贵金属大量输入冲击市场 C. 机械化生产提升生产效率 D. 圈地运动导致农业的减产 ‎【答案】B ‎【解析】‎ 根据所学,新航路开辟后,大量黄金、白银流入西欧,这导致了货币贬值、物价上涨,即价格革命,故本题选B选项。A选项不是西欧小麦价格上涨的原因;C选项出现在工业革命时期;圈地运动发生在英国,不代表整个西欧,D选项错。‎ ‎18.现代史学界的不少学者认为,公元1500年前后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从那个时候起,人类的历史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这里“分水岭”的含义是 A. 世界从封闭走向开放 B. 国际贸易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C. 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 D. 世界从关注亚洲转向关注欧洲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公元1500年前后”“世界史”和所学知识可知,1500年前后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分水岭,指的是新航路的开辟,它使人类由分散孤立走向了密切联系的整体,而不是从封闭走向开放,故C项正确,A项排除;BD项是对欧洲的影响,排除。‎ ‎19.据记载,在整个18世纪,西欧从中国输入的茶叶翻了几倍,价值达到1.8亿两白银,其中英国人的消费占据了一半以上。造成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A.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拓展 B. 中国自然经济抑制了进口 C. 清政府废弃闭关锁国政策 D. 西欧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8世纪由于殖民扩张推动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促使亚洲商品不断在欧洲市场出现,反映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拓展。故答案为A项。B项抑制出口的是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排除;C项清政府未废除闭关锁国政策,排除;D项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时间为19世纪中期,排除。‎ ‎【点睛】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地相互孤立的状态,各地的文明开始汇合交融,日益成为一个整体,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20. “以前我们在世界的边缘,现在在它的中央了,这给我们的命运带来前所未有的改变。”说这句话的人可能是 A. 15世纪的意大利人 B. 16世纪的西班牙人 C. 17世纪的英国人 D. 18世纪的荷兰人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新航路的开辟,最早走上对外扩张的是西班牙和葡萄牙,加强了世界之间的联系,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所以说这句话的人可能是十六世纪的西班牙人,其他选项不符合事实。故选B。‎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新航路的开辟•西班牙 ‎21.“葡萄牙和西班牙在里斯本郊外的这个小镇签署条约:在地球上划一条线,然后像切西瓜一样把地球一分两半。葡萄牙拿走了东方,西班牙把美洲抱在了怀里。”(《大国崛起·海洋时代》)从生产方式变革的角度看,这一事件的进步意义在于(  )‎ A. 资本原始积累速度加快 B. 使世界走向整体化 C. 西欧列强开始殖民扩张 D. 欧洲贸易中心发生转移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葡萄牙拿走了地球的东方,西班牙把美洲抱在了怀里”可知,这反映的是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葡两国积极对外扩张的内容。结合所学可知,从生产方式变革的角度看,新航路开辟的进步意义在于资本原始积累速度加快,促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是从全球史观的角度叙述的;C选项是从殖民扩张的角度叙述的;D选项错误,欧洲贸易中心发生转移与生产关系的变革没有直接关系。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22.新航路的开辟,不仅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也对欧洲各国产生了重大影响,由此出现了一些新的名词,如“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创立者”“新航路的受害者”等,其对应的分别是 A. 荷兰、意大利 B. 葡萄牙、英国 C. 西班牙、意大利 D. 意大利、法国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荷兰商业资本发达,被誉为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创立者,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的商路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的地位衰落,因此A项符合题意。‎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23.英国为了打败日益发展的竞争对手荷兰,曾三次挑起对荷兰的战争。英国对荷兰的胜利主要得益于当时英国(  )‎ A. 社会制度的优越 B. 商业贸易的成熟 C. 手工业的发达 D. 工业革命的成果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652-1674年爆发了三次英荷战争。英荷战争的结果,实际上是工业资本占优势的英国战胜了商业资本占优势的荷兰。英国国内以手工业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工商业繁荣,为其发展海上力量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荷兰则依赖商业和海运业,经济的对外依赖性强,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当时英国和荷兰都是资本主义国家;B选项错误,当时荷兰被称为“海上马车夫”,商业贸易比英国更成熟。D选项错误,工业革命发生于18世纪60年代,此时尚未发生。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24. 下图是美妙的荷兰景致。那一座座深褐色的传统风车不仅是荷兰的标志,还见证了荷兰17世纪作为“海上马车夫”的经济奇迹。对“海上马车夫”的确切理解是( )‎ A. 荷兰的造船业最发达 B. 荷兰只能依靠替别国运输商品赚钱 C. 荷兰成为当时世界头号贸易强国 D. 荷兰的交通运输业发达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海上马车夫”是形容荷兰发达的海上贸易,是反映荷兰成为当时世界头号贸易强国,而不仅仅是反映造船业最发达,交通运输业发达等表面的东西,荷兰当然也不可能只能依靠替别国运输商品赚钱,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C。‎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海上马车夫”‎ ‎25.“人被打上烙印像牲畜一样,被关在阴暗的地下室/只有经过永别之门,才能离开牢狱/许多人死在航程上/不愿意被送到另一个国家,卖给另一个奴隶主/跳进海里,滋养了大群的鲨鱼”。此诗反映的历史情景是 A. 新航路的开辟 B. 可耻的鸦片贸易 C. 对印第安人实行大规模屠杀 D. 罪恶的奴隶贸易 ‎【答案】D ‎【解析】‎ ‎【详解】联系所学知识可知,16世纪,第一批黑人从非洲被运到海地,万恶的黑奴贸易开始,持续时间长达三四百年。再根据材料信息“被送到另一个国家,卖给另一个奴隶主”可知,指的是奴隶贸易。故答案为D项。A项,开辟新航路与“卖给另一个奴隶主”不符,排除;B项,鸦片贸易与“许多人死在航程上”不符,排除;C项,对印第安人实行大规模屠杀属于对当地居民的种族灭绝政策,与材料中“被送到另一个国家,卖给另一个奴隶主”不符,排除。‎ ‎26.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的活动场所。”这里“新的活动场所”主要是指 A. 资本 B. 劳动力 C. 资源 D. 世界市场 ‎【答案】D ‎【解析】‎ 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各地之间联系增强,世界市场开始形成,给资产阶级提供了新天地,因此新天地是指世界市场,故D正确。资本、劳动力、资源均不符合新的因素,故ABD三项错误.‎ ‎27.“英国人安东尼·培根是一名奴隶贩子,从1768年开始从事黑奴贸易……尽管很多黑人死于途中,每趋利润仍高达百分之二百。这样在八年中,他竟赚了76000英镑,这在当时可是一笔巨款。他用这笔钱在英国开了一家铁厂,几年以后发展成为英国最大的铁厂之一,他本人也成为著名的企业家。”对这段材料的认识最准确的是 A. 黑奴贸易使英国商人获利丰厚 B. 殖民者从非洲抢夺了大量财富 C. 黑奴贸易为西方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D. 黑奴贸易具有血腥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从事黑奴贸易”“用这笔钱在英国开了一家铁厂”,可知从事奴隶贸易为资本主义发展积累了资本,故选C。A只是从单纯的商业角度而言,排除;BD只是强调黑奴贸易的罪恶,但没有体现促进社会进步的作用,排除.‎ ‎28.有学者断言:“没有美洲这片海外给养地,没有在这里辛勤耕耘的非洲奴隶,或许根本就不会有‘欧洲奇迹’和工业化革命。”其主要观点是 A. “工业化革命”开始于美洲 B. “工业化革命”在全球扩展 C. 非洲奴隶成就“工业化革命”‎ D. 殖民扩张推动“工业化革命”‎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没有美洲这片海外给养地……或许根本就不会有‘欧洲奇迹’和工业化革命”可知,美洲殖民地为欧洲开展工业革命提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而美洲与欧洲的这种供养关系是欧洲通过殖民扩张建立的,故选D。工业革命开始于欧洲,美洲只是为欧洲开展工业革命提供条件,排除A ‎;材料的主旨在于强调美洲对欧洲的重要性,并没有涉及工业革命成果的扩张,排除B;美洲为欧洲提供了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非洲奴隶的辛勤劳作进一步成就了欧洲的工业化,但欧洲工业化革命的发生其条件是多方面的,不能将美洲和非洲奴隶的作用程度夸大,C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 ‎29. 马克思这样评价“它消耗煤和水而自行产生动力,它的能力完全受人控制……这种原动机是在城市使用的,不像水车那样是在农村使用的……它的应用是普遍的,在地址选择上不太受地点条件的限制。”这种原动机的改进者是( )‎ A. 爱迪生 B. 富尔顿 C. 史蒂芬孙 D. 瓦特 ‎【答案】D ‎【解析】‎ 从材料“消耗煤和水而自行产生动力”“在城市使用的”“在地址选择上不太受地点条件的限制”中可以分析出,瓦特的改良蒸汽机,它的使用改变了以前动力受自然条件的限制,故D项正确;爱迪生主要是在电气应用领域的发明硕果累累,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故A项排除;富尔顿的汽船和史蒂芬孙发明的蒸汽机车都是以蒸汽机为原动力的,故BC项排除。‎ 点睛:“消耗煤和水而自行产生动力”“在城市使用的”“在地址选择上不太受地点条件的限制”是解题的关键;从分析出该机器是指蒸汽机;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正确答案。‎ ‎30. 英国《笨拙》杂志的漫画《穷人国和富人国的写照》的独白:“尽管说煤窖里的境遇仍相当悲惨,但它也带来了许多奢华与享受,了解这一点也就可以让人欣慰了。”该漫画描述的画面最早始于 A. 光荣革命之前 B. 工业革命时期 C. 电气时代到来 D. 经济“大恐慌”‎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注意题目的要求“最早始于”及题干“带来了许多奢华与享受”可知这应为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的结果。故应选B项。‎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第一次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影响 ‎31.19世纪后半期,股份公司大规模发展,广泛流行于资本主义世界各国。股份公司的分布范围从金融、交通和公共事业等基础设施向钢铁、机器制造和商业扩散,遍及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这一“发展”客观上反映了 A. 新兴工业扩大规模的要求 B. 科研与生产的直接结合 C. 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 D. 帝国主义对外扩张的要求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材料,最大限度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B、C、D在材料中没有明确反映;根据“股份公司的分布范围从金融、交通和公共事业等基础设施向钢铁、机器制造和商业扩散,遍及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结合所学可知,这与工业革命的影响有关,因此选A。‎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和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垄断组织的出现 ‎【详解】‎ ‎32.“人类……能够用电报与世界各地的同胞通讯。这些成就……表明了工业革命这一阶段的影响和意义。”这一阶段的成就还有 A. 工厂作为工业生产的主要组织形式出现 B. 利用蒸汽机作动力 C. 发电机、电动机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D. 利用互联网加强联系 ‎【答案】C ‎【解析】‎ 材料中“用电报与世界各地的同胞通讯”应指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各选项中AB项属于第一次工业革命,D项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就,本题选C项。A和B属于第一次工业革命;D属于第三次工业革命。‎ 二、非选择题(33题16分)‎ ‎33. 根据材料并 结合所学知 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朝初年,曾与朱元璋争夺政权的张士诚、方国珍之余部,入海为盗,且“每诱岛倭入掠”。《皇明祖训》记朱元璋认为,日本、安南(今越南)、暹罗(今泰国)等15国,“限山隔水,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朝廷“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禁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摘编自李金明《明代海外贸易史》‎ 材料二 实行海禁,滨海人民被“断其生路”,“于是所在连结为乱,溃裂以出”。嘉靖年间(1522~1566年),东南沿海一带出现颇有实力的海寇、海商集团,走私贸易兴盛,“海禁愈严,贼伙愈盛”。有识之士认 识到“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 隆庆年间(1567~1572年),因福建巡抚涂泽民之请,明廷“准贩东西二洋”。福建漳州月港兴起,“农贾杂半,走洋如适市”“闽人以其地近,且饶富”,商贩或移居于吕宋(今菲律宾)者甚众。学者 估计,隆庆开禁后输入中国的白银至少1亿两左右,促成了税收等政策的改变。‎ ‎——摘编自晁中辰《明代海禁与海外贸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初实行海禁政策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中后期海禁政策调整的原因及其影响。‎ ‎【答案】(1)背景:明廷敌对势力残余利用大海继续对抗 ;倭寇侵扰,海盗与沿海不法之徒勾结;自然经济,统治者(朱元璋)对海外诸国的轻视。‎ ‎(2)原因:敌对势力消亡; 影响沿海百姓生计;严禁政策已不合时宜。影响:开禁促成了海上贸易发展;有利于沿海百姓的生计,海外移民;加速白银内流,促成制度变革。‎ ‎【解析】‎ ‎(1)注意材料一的关键句“张士诚、方国珍之余部,入海为盗”和“限山隔水,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进行适当概括,联系课本知识,从国内、国际、经济基础、个人认识等多个角度简答背景。‎ ‎(2)从材料二第一段可知,海禁政策于国于民都有害;从材料二第二段可知,开禁对贸易、对百姓生计、对人口迁移、对制度改革等都有积极影响。‎ ‎【考点定位】必修二·中国古代的经济结构·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 ‎ ‎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