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1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专题十二 二战后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的世界学案(江苏专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给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政治上,美苏在世界范围内呈现出两极对峙格局,随着欧共体、日本、中国、不结盟运动影响力的增强与苏联的解体,多极化趋势日益突显。经济上,关贸总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构成了战后世界贸易、货币和金融的三大支柱,它标志着战后世界经济已经朝着制度化方向发展。 欧盟使欧共体由一个以经济合作为主的组织转变为一个具有经济和政治双重性质的组织,由经济合作扩大到政治、经济、军事一体化, 是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经济集团。 北美自由贸易区是世界上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组成的经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是跨亚洲、大洋洲、北美洲和南美洲四大洲的地理范围最广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利弊共存。对经济全球化因势利导、趋利避害,就能够达到世界各国的共同繁荣。 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推动了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的建立。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不仅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且有利于建立完整的世界贸易体系。 各国经济的依赖性与互助性日益增强,呈现出体系化、区域集团化、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从两极格局到多极化是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总趋势 (1)二战后初期,美苏两极格局取代了传统的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 (2)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欧共体、中国和日本经济的发展,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3)苏联解体后,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世界形势出现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二战后至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 (1)区域集团化趋势:从欧共体到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扩大的东盟、非洲联盟的成立等都是当今世界区域集团化趋势的主要表现。 (2)经济体系化、全球化的趋势:布雷顿森林体系、关贸总协定的建立,确立起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的全球化;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全球性资本市场的形成、跨国公司成为国际经济活动的主体等,都是目前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同时也推动经济全球化向更深更广的层面发展。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一、两极格局的形成(二战后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 1.一个基础: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2.两个原因 (1)直接原因: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双方争霸和扩张产生矛盾。 (2)根本原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 3.三个表现:政治上,杜鲁门主义与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对抗;经济上,马歇尔计划与经济互助委员会对抗;军事上,北约与华约对抗。 4.四个过程:雅尔塔体系奠定两极格局的基础;“铁幕”演说发出冷战信号;“杜鲁门主义”出台,冷战正式开始;北约和华约建立,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5.五个影响:两大阵营势均力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爆发;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相互借鉴,推动了世界整体发展;大国强权政治恶化国际关系,造成朝鲜分裂、德国分裂、欧洲分裂甚至世界分裂;国际局势动荡和不平等的国际关系,妨碍世界经济发展;两大军事政治集团扩军备战,导致世界局势动荡不安。 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20世纪六七十年代至90年代初期) 1.表现:欧洲、日本、第三世界国家、中国等崛起。 2.影响 (1)有利于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 (2)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符合国际民主化的潮流。 (3)有利于促进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协调平衡发展,世界的多样性得到尊重。 三、多极化趋势的加强(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 1.原因: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 2.表现 (1)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极力构筑以自己为主导的单极世界。 (2)欧洲:1993年欧洲联盟成立,国际地位提高。 (3)日本:加快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步伐。 (4)俄罗斯:拥有可以与美国匹敌的军事力量。 (5)中国:国际地位与影响力日益提高,在国际舞台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特点: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1.美国外交政策的演变 (1)杜鲁门时期的“遏制”战略。这是战后美国对外战略的重大转变,美苏走向对抗,奠定了战后美国称霸世界的基础,还在东亚和东南亚形成了针对中国的包围圈。 (2)尼克松时期的“尼克松主义”。即在美国实力消弱的背景下,为维护霸权地位提出的外交战略:与同盟国建立“伙伴关系”,要求盟国协调一致对付苏联;通过谈判制约苏联,维持美苏均势;改善中美关系,联合中国制衡苏联。尼克松主义是美国霸权地位衰落的产物。 (3)里根政府制定了“星球大战计划”,谋求对苏战略优势,通过军备竞赛拖垮苏联;努力恢复对西方的领导。这标志着美国全球战略跨越了对苏联单纯遏制的范畴,进入主动进攻的新阶段。 (4)冷战结束以后,美国为巩固“领导地位”,重点遏制中俄等有潜力成为全球大国的国家。 2.毛泽东的“中间地带”理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美苏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国际政治格局产生剧烈变动。1946年,毛泽东提出了“中间地带论”,20世纪五六十年代,毛泽东不断发展这一理论,提出“两个中间地带”或者说是“两个第三世界”。一个是“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广大经济落后的国家”,一个是“以欧洲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国家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这两个中间地带的国家都反对美国的控制和干涉,反对美苏称霸世界。 “中间地带”理论对改变中苏关系破裂后中国在国际上的孤立地位,打破美国对中国的遏制与封锁,树立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地位,都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与影响 【真题典例】 1.命题点:美苏冷战下的政府决策 (2019·高考全国卷Ⅲ,T34)1947-1948年,美国部分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 因为有人指控他们部族公社的生活方式是共产主义式的而不是美国式的。这反映出( ) A.三权分立体制存在重大缺陷 B.意识形态影响政府政策 C.执政者力图重塑国家精神 D.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加强 [满分秘籍] 扣题眼:解读题干材料可知,美国政府的这一政策受意识形态的影响,分析这种现象反映的本质问题。 析错点: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不是权力制衡的结果;“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不是一种正常的国家精神;“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与国家干预的理念是相违背的。 【答案试解】 B 2.命题点:西方国家的遏制政策 (2017·高考全国卷Ⅰ,T34)下图是苏联时期的一幅漫画《又是斯大林格勒》。该漫画表明( ) A.外国对苏俄的武装干涉彻底失败 B.苏联在帝国主义包围中仍实现工业化 C.二战期间苏联经济建设并未停滞 D.遏制政策未能阻止苏联经济的发展 [满分秘籍] 扣题眼:紧扣题干漫画苏联进行经济建设引起了它的“敌人”的恐慌,结合二战后美国对苏联推行的政策,理解漫画。 析错点:外国对苏俄的武装干涉彻底失败是在1920年,苏联成立于1922年,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漫画中显示的只是斯大林格勒一地的工业化建设,不足以说明苏联实现工业化;二战爆发之前苏联经济建设完成了前两个五年计划,第三个五年计划因苏德战争爆发而中断。 【答案试解】 D 【预测演练】 1.(命题点:美苏两极对峙格局背景)下表是新时期中国学者关于冷战爆发的主要观点。据此表可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 学者 关于冷战爆发的观点 时殷弘 美苏冷战孕育于十月革命至二战的美苏关系之中 余伟民 冷战是多国参与的国际性政治斗争 徐蓝 冷战是美苏两国双向互动的结果 A.美苏冷战开始于十月革命 B.冷战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 C.美苏对峙是冷战主要表现 D.冷战推动世界格局的多极化 解析:选B。由材料“美苏冷战孕育于十月革命至二战的美苏关系之中”“ 冷战是多国参与的国际性政治斗争”“冷战是美苏两国双向互动的结果”可知,冷战的爆发是多种因素的共同结果,故选B项;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是冷战开始的标志,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冷战的原因而非表现,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冷战爆发的原因而非影响,排除D项。 2.(命题点:马歇尔计划)研究马歇尔计划的学者中,不少人认为其是“美国式的慷慨”,但更多的学者却不这样认为,他们指出“这是美国试图利用此计划来实现其地缘政治目标,绝不是什么慷慨”。美国“地缘政治目标”的特点是( ) A.渗透性和控制性 B.扶持性和协调性 C.竞争性和对抗性 D.实用性和广泛性 解析:选A。由材料“美国式的慷慨”“美国试图利用此计划来实现其地缘政治目标”可知,美国通过援助欧洲经济发展以达到其控制西欧的目的,故A项正确;由材料“绝不是什么慷慨”可知,马歇尔计划的本质是控制西欧,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马歇尔计划而非与苏联的对抗,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马歇尔计划的实质而非现象,故D项错误。 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真题典例】 1.命题点:西欧经济的发展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2018·高考江苏卷)20世纪60年代末,在世界贸易总额中,西欧国家仅欧共体六国所占比例就超过39%,美国同期从1957年的20.9%下降到15.1%。在世界工业生产中,1951年至1970年,西欧所占比例由20.8%升至28.6%,美国同期则由48.6%降至37.8%。据此可知,西欧经济的发展( ) A.促进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B.强化了欧洲为主导的世界格局 C.缓和了西欧国家与美国的矛盾 D.推动了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演进 [满分秘籍] 扣题眼:材料反映的是欧共体和美国在世界经济地位中的消长情况。迁移所学西欧经济发展对世界格局影响的相关知识进行理解。 析错点:20世纪60年代末,布雷顿森林体系早已建立;20世纪60、70年代的世界格局为美苏主导;欧共体的实力增强,不再唯美国马首是瞻。 【答案试解】 D 2.命题点:联合国成员国的变化 (2018·高考全国卷Ⅰ,T35)下图反映了1945-1975年间联合国成员国的变化情况,这表明( ) A.第三世界发展壮大 B.欧共体的成员增加 C.世界贸易范围明显扩大 D.经济区域化的趋势加强 [满分秘籍] 扣题眼:紧扣题干材料从1945年到1975年,亚洲和非洲成员国明显增多,且亚、非国家多为第三世界国家,理解图片反映的实质。 析错点:从图中可以看出1945年到1975年欧洲成员国增加,但这不能反映出欧共体成员增加;材料反映的是联合国成员国变化情况,与世界贸易无关;材料也未体现经济区域化。 【答案试解】 A 【预测演练】 1.(命题点:西欧国家外交上的变化)1960年2月13日,法国成功地试验了第一颗原子弹。与此同时,法国采取了一系列步骤退出北约的军事一体化。1966年2月21日,法国要求修改北大西洋公约,不愿被拖入正在不断升级的越南战争。这说明,当时的法国( ) A.外交上奉行独立自主 B.不再与苏联搞军事对抗 C.通过退出北约要挟美国 D.在军事行动上更加激进 解析:选A。材料“1966年2月21日,法国要求修改北大西洋公约,不愿被拖入正在不断升级的越南战争”体现的是法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A项符合题意。苏联当时 在世界范围内推行大国沙文主义政策,“不再与苏联搞军事对抗”的说法不符合史实,且与材料无关,B项排除。材料与要挟美国无关,C项排除。“在军事行动上更加激进”的说法与材料无关,D项排除。 2.(命题点:发展中国家地位的提高)联合国安理会设非常任理事国席位,最初为6个,1965年增至10个。下表是按地区分配情况。这表明( ) 地区 亚洲 非洲 拉美 东欧 西欧及其他国家 非常任理事国席位数 2 3 2 1 2 A.发展中国家影响力增强 B.战后西欧实力尚未恢复 C.两极对峙决定席位分配 D.非洲开始主导联合国 解析:选A。根据材料可知,1965年10个联合国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席位中,亚洲、非洲、拉美占7个,这表明发表中国家影响力增强,故选A项;1965年西欧实现联合, 实力已经恢复发展,排除B项;非常任理事国由联合国大会选举产生,并需要获得大会三分之二多数票赞同,排除C项;非洲有3个非常任理事国席位,没有主导联合国,排除D项。 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趋势 时间 概况 原因 战后初期到20世纪70年代 美国拥有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的地位,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控制国际金融和世界市场。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帮助西欧国家从战争的破坏中恢复过来 经过两次世界大战,西欧国家普遍衰落,美国经济实力膨胀 20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 世界经济开始向多极化方向演变。日本和欧共体与美国在世界市场上激烈竞争。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动摇 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欧共体国家和日本在许多领域赶上或超过美国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不断加强,追求数量和速度的经济增长方式让位于追求质量和效益的增长方式,知识经济初露端倪,作用明显 生产力和国际分工的发展,新科技革命的巨大影响,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 1.欧洲一体化的特点、影响及存在的问题 (1)特点 ①从单一经济领域扩展到经济、政治、军事等领域。 ②从经济一体化向政治一体化方向发展,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 ③从政府间合作到公众参与推动。 ④成员国规模不断扩大。 ⑤开创了出让部分国家主权建立共同管理和协调机制的区域和平发展的新模式。 (2)影响 ①经济上:强化了欧洲各国之间的经济关系,增强了欧盟对外的经济竞争力,提高了国际经济合作水平,使国际经济竞争变得更加激烈。同时欧盟各国经济相互融合和渗透,也增加了各国的经济风险。 ②政治上:增强了欧盟各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有利于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形成与发展,有利于抑制美国搞单极世界的图谋。 ③文化上:经济联系的密切使得欧盟各国文化上相互交融,有利于世界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3)存在的问题 ①急速扩张:2007年欧盟迅速扩大到27个国家。苏联解体后,东欧国家纷纷加入欧盟,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差距越来越大,问题随之增加。 ②欧盟盟主:德法无疑是欧盟的火车头,在欧盟的发展问题上,两国存在着共同利益,但是,也存在谁是盟主的争夺。 ③美国因素:过去,美国出于联合欧洲国家共同对付苏联威胁的需要,对欧洲一体化建设采取支持、默许的态度。随着欧盟的不断发展壮大, 美国日益强烈地感到欧洲一体化建设对美国形成挑战的压力,这促使它从过去的支持、默许演变为阻挠、制约。 ④主权让渡:欧共体成立后,在关税同盟、共同的农业政策及成立经济和货币联盟方面,成员的主权让渡幅度在逐步深化和扩大,由于各成员在主权让渡问题上未达成一致,20世纪70年代末欧洲一体化一度停滞不前。 2.近现代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与大国兴衰 (1)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葡萄牙垄断商业贸易,西、葡崛起,成为世界大国,并主导了世界市场粗具雏形。 (2)17—18世纪,荷、英、法殖民扩张与商业竞争。17世纪荷兰的崛起,终止于英帝国的崛起;18世纪中期英国掌握世界殖民霸权;18世纪中后期,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英国确立了全球经济霸权。 (3)19世纪末,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美、德崛起,英美共同主导世界市场,但英国仍为世界经济霸主。 (4)两次世界大战后,西欧衰落,美国崛起并掌握世界经济霸权;苏联的影响力增强,美苏成为战后的世界超级大国。 (5)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形成美、欧、日三足鼎立的局面;中国国际地位提高,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但美、苏仍为世界大国。 (6)20世纪80年代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崛起,世界经济的区域化、全球化趋势加强,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 3.多角度透视经济全球化的实质 (1)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客观的历史进程: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和科技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世界各国都不可能离开这一进程而获得独立发展。 (2)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超越国界,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配置,促进全球经济不断增长的方式。 (3)经济全球化实际上是全球经济市场化的过程:经济全球化之所以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现新一轮浪潮,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市场经济体制成为世界上多数国家的选择。 (4)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也是世界各国利益再分配的过程:世界各国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都力争实现本国利益的最大化。但是,由于世界各国的具体情况千差万别,因此它们各自所获得的收益也大不相同。发达国家是全球经济的“中心”和经济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而广大发展中国家则收益较少,有些国家甚至只能受到损害。所以,我们可以将现阶段经济全球化的实质理解为资本在世界范围的扩张。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真题典例】 1.命题点:全球化进程中应重视的问题 (2019·高考江苏卷)“在世界许多地方,普遍的商业化和通过外来影响对国家或地区文化的重塑,刺激人们寻找回归,寻求他们本身的传统和价值。”作者意在强调,在全球化进程中应重视( ) A.传统文化的价值 B.文化理念的趋同 C.商业的文化功能 D.外来文化的影响 [满分秘籍] 扣题眼:紧扣材料“刺激人们寻找回归,寻求他们本身的传统和价值”进行理解。 析错点:“文化理念的趋同” 的说法错误;商业的文化功能、重视外来文化的影响均与材料无关。 【答案试解】 A 2.命题点: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 (2018·高考江苏卷)西方学者弗里德曼认为,全球化包括不可阻挡的市场一体化,民族国家发展和科技进步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同时全球化也会使某些国家遭到不公正对待并远远落在后面,从而在这些国家出现强烈的反作用。由此可知,该学者( ) A.指出了全球化带来的利弊 B.批评现存的反全球化思潮 C.强调了全球化的消极作用 D.提出了应对全球化的策略 [满分秘籍] 扣题眼:紧扣材料“市场一体化”“民族国家发展和科技进步”和“使某些国家遭到不公正对待并远远落在后面”进行理解,弗里德曼对全球化的认识是客观的。 析错点:材料只是叙述了弗里德曼对全球化现象的一种客观认识,没有体现出他对反全球化思潮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也没有提出什么应对策略。 【答案试解】 A 3.命题点: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2017·高考江苏卷)当前,人们提到或使用“全球化”一词时,往往没有将“全方位的全球化”和“经济全球化”进行明确区分,而是将特定和有限度的“经济全球化”省略为“全球化”。出现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目前( ) A.人们对全球化的理解逻辑混乱 B.全球化主要表现为经济全球化 C.全球化的政治意图被刻意淡化 D.全球化的经济意义被刻意彰显 [满分秘籍] 扣题眼:紧扣材料可知,当前,只有“特定的和有限度的‘经济全球化’”现象,而没有出现“全方位的全球化”现象。 析错点:“理解逻辑混乱”“刻意淡化政治意图”“刻意彰显经济意义”都是主观性臆断。 【答案试解】 B 4.命题点:欧洲一体化的发展 (2016·高考江苏卷)1987年,英、法、意等12国签署了单一欧洲文件,一致同意制定共同的生产标准,消除资本流动的障碍,寻求统一的税率,相互承认别国颁发的专业和商业执照,遵守共同的劳动权利宪章。各国将共同创建一个“没有国界的欧洲”。该文件的签署( ) A.启动了欧洲经济的多领域合作 B.为欧盟成立奠定基础 C.表明了欧洲政治一体化的实现 D.为欧元发行扫清障碍 [满分秘籍] 扣题眼:材料“1987年”和“各国将共同创建一个没有国界的欧洲”是审题关键。 析错点:“启动”应始于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欧洲政治一体化”只是一种趋势,目前仍未真正实现;“为欧元发行扫清障碍”应在欧盟成立后,此文件未提及欧元。 【答案试解】 B 【预测演练】 1.(命题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布雷顿森林体系实行美元——黄金本位制,确定了美元在战后到20世纪60 年代的世界中心货币地位。……后来导致该体系崩溃的是美国的经济发展受阻,西欧和日本的实力逼近美国。最后美元两度贬值,被马克和日元所取代,固定汇率制被浮动汇率制取代。布雷顿森林体系最终解体。材料表明( ) A.德日两国取代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 B.固定汇率制使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 C.浮动汇率制使汇率稳定,风险降低 D.美国金融、经济实力绝对优势丧失 解析:选D。布雷顿森林体系是建立在二战后美国经济实力膨胀,成为世界经济霸主的基础之上的,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经济实力衰退,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美元贬值,美国金融、经济实力绝对优势丧失,故选D项;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经济衰退,但仍然是世界经济霸主,排除A项;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的主要原因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经济实力衰退,排除B项;不管实行哪种汇率都会存在风险,排除C项。 2.(命题点:阻碍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因素)下图英国脱欧的漫画反映出( ) A.加入欧盟完全违背英国国家利益 B.欧洲的联合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 C.英国脱欧增加欧盟内部不稳定性 D.英国脱欧必然会导致欧盟的解体 解析:选C。根据漫画可知,英国脱欧增加欧盟内部不稳定性,故选C项;在两极格局局势下,加入欧盟符合英国国家利益,对英国来说,有利有弊,排除A项;欧洲的联合符合经济全球化历史发展潮流,排除B项;英国脱欧破坏了欧洲一体化进程,英国的退出会让欧盟内部的分离力量增强,可能有解体的危险,排除D项。 探究一 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全球化进程中的逆全球化现象 【主题概述】 逆全球化,即与全球化进程背道而驰,重新赋权于地方和国家层面的思潮。英国脱欧、美国大选等国际形势无不涌动着逆全球化的思潮,曾经的“地球村”的观念在一些国家正在被贸易保护、边境修墙、控制移民等思潮掩盖。 1.表现 (1)自由贸易理念边缘化,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升级。 (2)全球经济陷入持续的结构性低迷,下行风险和不确定性上升。美国和部分欧盟国家的移民、投资、监管和社会保障政策等逆全球化趋势明显。 (3)部分西方国家保守化内顾倾向加重,国家干预和管制极端化。 (4)主要大国回归国家主义立场,参与国际发展合作的意愿减退。 2.原因 (1)部分国家出现治理危机。这是逆全球化的内在根源,突出表现为公共政策减效失灵, 国家治理能力、制度活力和创新不足。 (2)个别大国的霸权任性和责任缺失。 (3)国家间发展更不平衡。 (4)自由主义国际秩序陷入危机。 3.危害:一是引发全球经济衰退和金融贸易风险。二是影响全球价值资源分配。三是激化社会矛盾与政治不稳定。四是冲击和割裂国际政治关系。五是导致经济全球化减速甚至停滞。 【综合大题】 1.(2019·徐州高三期中)冷战结束后,国际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全球治理成为时代的命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冷战时期,国际关系的重点是地缘政治,大国以军事实力、向外拓展生存空间、划分势力范围、组建军事集团等手段实现其国家利益。无论是雅尔塔体制中美国和苏联在全世界划分势力范围,还是战后组建以各自为主导的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组织的对抗,都是地缘政治战略在国际关系中的体现。冷战后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题,国际关系的重点是地缘经济,在地缘经济中构成力量的主导因素是经济、科技、信息、生态环境。在地缘经济的影响下,国际关系发生了重要而深刻的变化。 ——张旺《地缘经济因素对冷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 材料二 国际政治格局多极化的发展可以让更多的国家参与到国际事务中来,通过合作或者协商的方式解决全球性的问题,这样才能真正体现民主原则,最终维护各个国家之间的共同利益。如果没有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多极化和全球化很难步入正轨,公平合理的国际新秩序也无法发挥较好的作用。 ——冯特军《国际政治概论》 材料三 相比中国学者对全球治理理论研究的贡献,中国政府和领导人在国际舞台上贡献了中国智慧。2015年,习近平主席在一系列国际场合中提出了众多新思想、新观点,比如提出了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全球伙伴关系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 ——摘自赵可金《全球治理的中国智慧与角色担当》 完成下列任务: (1)据材料一,指出影响国际关系因素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对世界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并举例说明。 思维点拨:根据“冷战时期,国际关系的重点是地缘政治……冷战后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题,国际关系的重点是地缘经济”可知影响国际关系的因素由地缘政治转变为地缘经济。由政治到经济的变化推动了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如亚太经合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和欧盟等。 (2)据材料二,针对国际政治问题,作者提供了怎样的方案? 思维点拨:根据“让更多的国家参与到国际事务中来,通过合作或者协商的方式解决全球性的问题,这样才能真正体现民主原则”可知作者提出的方案是加强国际合作和倡导民主协商。 (3)国际格局变化影响新型国际关系的建立。据材料三,指出中国政府为建立新型国际关系贡献了怎样的智慧。 思维点拨:根据“提出了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全球伙伴关系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可知中国贡献的智慧是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全球伙伴关系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答案:(1)变化:地缘政治变为地缘经济。 影响: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例:亚太经合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欧盟。(任举一例即可) 区域合作不断深入,例:欧共体到欧盟的发展。(体现发展方可) (2)方案:加强国际合作;倡导民主协商。 (3)中国智慧: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全球伙伴关系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技法指导】 如何领会命题意图 命题者在设计材料题时,根据考试大纲的能力要求进行设计,那么考生要通过阅读材料和设问,领会命题者是想通过这道题考查哪些基础知识、基本观点、能力要求,从材料中可得到哪些认识,应该达到怎样的高度等。 探究二 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国际格局的变化与大国关系 【主题概述】 正确认识国际格局,审慎处理大国关系。大国的力量对比和大国关系是影响国际格局走向的关键因素。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两极格局的形成使英国、法国、联邦德国、日本等国受到美国的控制,而中国则与苏联建立了友好同盟关系。 (2)20世纪50年代中期:由资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的对抗走向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争霸,中苏关系紧张。 (3)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欧洲国家的联合和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国际格局出现多极化趋势,迫使美国调整了与欧洲国家的关系,缓和了与中国的关系。 (4)20世纪90年代以来:两极格局解体,中俄关系有了新发展,中美、中日、美俄关系反复变化。 【综合大题】 2.(2019·南京六校联合体高三联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为全面遏制苏联,美国确定在经济上推行马歇尔计划、军事上缔结北大西洋公约,以此控制西欧并将其纳入美国对苏战略体系。……1949年8月24日,北大西洋公约正式诞生……北约奉行“集体防御”原则。……尽管北约声称其为防御性组织,但它实际上是美国遏制苏联和控制西欧谋求全球霸权的工具。北约的成立使得美欧国家在军事、政治上成为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美欧的冷战合作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吴鑫、杨涓《北约的历史演变及主要特点》 材料二 欧盟的一体化实践为全球建立一种多元、复杂但最终归于和谐的新型结构提供了经验。人们可以认为,世界秩序的转变始于20世纪50年代欧共体的创建。这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有着类似战争创伤经历的国家可以使这场革命不断传播。尽管欧盟模式不可能被完全照搬,但它提供了可行的榜样和启示。欧盟成功地以和平及促进共同繁荣与安全的方式组织并影响了其相邻地区。对亚洲国家来说,欧盟模式很可能比美国所代表的帝国性大国战略更具吸引力,更何况欧盟模式与亚洲自身的历史传统相适应。 ——白小川《欧盟的功能多边主义与中国崛起》 材料三 在过去的50年里,欧洲一直存在两个联盟,一个侧重经济领域,一个侧重政治军事领域,它们共同维系着欧洲的稳定、和平与发展。在21世纪可预见的时间内,欧洲仍然是两个联盟共存的欧洲,值得注意的是,在21世纪两个联盟的主次关系将会发生变化。 ——姜宪明、何苗《国际关系与大国战略》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战后初期美苏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面对美国的遏制,苏联在经济和军事领域采取了什么应对措施? 思维点拨:根据“为全面遏制苏联”并结合所学内容回答美苏关系变化;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苏联在经济和军事上的应对措施。 (2)据材料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盟的形成和发展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哪两大趋势? 思维点拨:根据材料二、材料三,从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方面回答。 (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两大联盟对政治格局变化的影响”为题撰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流畅;280字左右) 思维点拨:根据所学内容可知,材料三论述的欧洲两大联盟指的是侧重军事的北约和侧重经济的欧盟。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出北约和欧盟对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产生的重要影响。 答案:(1)变化:从盟友到对手。措施:经济,经互会;军事,华约。 (2)经济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 (3) 论点 分论点 论据 两大联盟影响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 在两极格局形成发展过程中,北约加剧了冷战的程度 北约作为政治军事集团,其成立加速了两极格局的形成;北约奉行“集体防御”原则,使美欧国家在军事、政治上成为一个紧密联系的政体,美欧的冷战合作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北约在资本主义阵营内发挥着主导作用,是美国遏制苏联和控制西欧谋求全球霸权的工具 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盟推动世界多极化趋势的不断发展 欧盟的一体化为全球建立和谐的新型结构提供了经验,有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欧盟为有着类似战争创伤经历的国家合作和发展提供了可行的榜样和启示作用。 欧盟作为国际舞台上一支不可轻视的力量,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不断提高,对制约美国的霸权主义有着积极作用 (建议用时:45分钟) 一、选择题 1.(2019·南京二模)下面为二战后国际关系变化的漫画,标题为《合不来》,它揭示出( ) A.意识形态分歧导致两大阵营形成 B.冷战导致欧洲国家分裂 C.冷战对峙格局产生的主要原因 D.美苏冷战的重心在欧洲 解析:选C。国家利益是影响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东欧与西欧、日本的对峙是二战结束后在国家利益驱使下导致的美苏对峙,形成了冷战局面,故选C项;根据漫画可知,东欧与西欧、日本资本的“合不来”主要源于国家利益的不同而非意识形态分歧,排除A项;冷战是国家利益不同导致东欧西欧“合不来”的具体表现, 排除B项;仅凭材料无从得知美苏冷战的其他地区概况,排除D项。 2.(2019·南通通州区)1946年3月12日,杜鲁门在一次国会演说中讲道:希腊除美国之外,无其他国家可以向之乞援,无一国家愿意,亦不能以必需之物供应希腊民主政府。这次演讲的目的是( ) A.揭露苏联利用经济手段控制希腊的企图 B.希望国会支持政府采取措施遏制苏联 C.表达成为希腊盟友,共同发展经济的愿望 D.宣传马歇尔计划对希腊经济恢复的重要性 解析:选B。题干材料反映了遏制苏联的内容,美国试图在全球范围内建立霸权,B项正确。 3.(2019·山西大学附中二模)1964年1月9日,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声明:“十分明显,我们认为,法国如果承认(中国),将不利于我们或其他自由国家,我们已经一再清楚地表明,美国反对承认共产党中国。”1月27日,法国不顾美国意见,与中国正式签署建交公报。中法建交( ) A.标志着资本主义阵营内部彻底分化 B.极大地改变了当时的世界政治格局 C.是中法意识形态差异缓和的产物 D.表明两国在两极格局中有相似处境 解析:选D。据材料“1964年……美国反对承认共产党中国。’1月27日,法国不顾美国意见,与中国正式签署建交公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欧共体逐步形成冲击美国霸主地位,因此中法两国在两极格局中有相似的处境,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是法国与美国之间的矛盾,但并未严重到资本主义阵营的彻底分化,排除A项;依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90年代之前的世界格局仍是两极格局,排除B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法两国建交主要与国家利益有关,两国意识形态的差异并未发生变化,排除C项。 4.(2019·无锡质检)雅尔塔体系保卫战后和平与发展的任务是通过大国合作来实现的。这种合作,主要通过大国间相互制约的和平机制,即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一致决策”的表决程序来实现。这一机制在冷战中没有改变,在冷战结束后也没有改变。这表明( ) A.雅尔塔体系源于五大国实力均衡 B.冷战的结束标志着雅尔塔体系的崩溃 C.两极格局结束后冷战思维仍然继续存在 D.多极化趋势维持着雅尔塔体系的均势与和平 解析:选D。A项表述与题目中“雅尔塔体系保卫战后和平与发展的任务是通过大国合作来实现的”不相符,故A项错误;B项表述与题目中“这一机制在冷战中没有改变,在冷战结束后也没有改变”不相符,故B项错误;题目中并未牵涉冷战思维的变化,牵涉的是大国合作、一致表决的运行模式,故C项错误;结合前面的分析可知,多极化趋势维持了雅尔塔体系的均势与和平,故D项正确。 5.(2019·吉林三模)修昔底德陷阱指的是,当一个崛起国取代守成国时,自然会出现不可避免的混乱。但是,二战后美苏争霸以“冷战”形式避免了军事冲突;德国通过同英国、法国合作和平地实现了复兴。这说明( ) A.世界各国可以完全避免战争 B.修昔底德陷阱已经丧失作用 C.国际冲突能以和平方式解决 D.经济与科技实力可取代战争 解析:选C。“德国通过同英国、法国合作和平地实现了复兴” 说明很多矛盾可以以和平方式来解决,故选C项;“二战后美苏争霸以‘冷战’形式避免了军事冲突”不能说明世界没有战争,排除A项;“二战后美苏争霸以‘冷战’形式避免了军事冲突;德国通过同英国、法国合作和平地实现了复兴”,只能说明和平成为可能,但不能完全否定修昔底德陷阱,排除B项;“德国通过同英国、法国合作和平地实现了复兴”只是一种现状,不能证明战争永远不会发生,排除D项。 6.(2019·德阳二模)德国学者斯宾格勒在《西方的没落》(1918年)中,提出西方文明必然走向没落和灭亡;英国学者汤因比在《历史研究》(1934—1961年)中,指出西方文明仍有一线希望,可以避免解体的命运;美国学者福山在《历史的终结》(1992年)中,认为人类历史以西方文明在全世界的胜利而“终结”。上述对西方文明的看法( ) A.揭示了西方文明发展的客观规律 B.源于学者对西方社会的悲观情绪 C.突破了以西方为中心的史学范式 D.一定程度反映了国际形势的变动 解析:选D。斯宾格勒在书中回答了西方文化的前途和命运这个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人人关心的现实问题,汤因比曾经历了人类历史上最为惨烈的两次世界大战,出于对人类文明的深切忧虑和无限希望才写出了《历史研究》,在1989-1991年间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阵营解体、资本主义席卷全球似乎要一统天下的历史背景下,福山写出《历史的终结》,上述三位学者对西方文明的看法一定程度反映了国际形势的变动,故选D项;上述材料只是三位学者的个人观点,排除A项;美国学者福山对西方社会保持乐观情绪,排除B项;美国学者福山认为人类历史以西方文明在全世界的胜利而“终结”,没有突破以西方为中心的史学范式,排除C项。 7.(2019·南通高三调研)传统观点认为,美国是挑起冷战的罪魁祸首。冷战结束后,有学者认为冷战是战后美苏双方采取强硬政策的结果;还有学者认为,英国对冷战发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据此可知,关于冷战起源的认识( ) A.忽视了对意识形态斗争的研究 B.时代越近越能接近历史的真相 C.随着研究视野拓宽而趋于全面 D.只能有一种科学而合理的解释 解析:选C。对冷战的认识,由“美国是挑起冷战的罪魁祸首”,到“冷战是战后美苏双方采取强硬政策的结果”和“英国对冷战发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说明对冷战起源的认识随着研究视野拓宽而趋于全面,故C项正确;冷战本身就体现了意识形态的斗争,故A项错误;B项说法错误,时代越近不一定越能接近历史的真相,故B项错误;D项说法过于绝对,故错误。 8.(2019·苏州二模)20世纪末,全世界仍有12亿人每天收入不足1美元,一些地区贫困人口数量还在上升。为此,世界银行改变了援助方向,主要关注识字率、健康、妇女儿童等问题,以改善受援地区人民的生活。这表明( ) A.全球化加剧了贫富分化 B.世界银行的性质发生了改变 C.国际援助更加注重实效 D.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主流 解析:选C。通过题干可知,在20世纪末,世界银行把“改善受援地区人民的生活”作为自己的目标,说明其援助更加注重实效,故选C项;题干的主旨在于世界银行的援助方向发生了变化,并非全球化加剧了贫富分化,排除A项;世界银行的宗旨仍然是促进世界经济发展,排除B项;题干涉及的是全球的经济问题,并非政治问题,排除D项。 9.(2019·内江二模)下表是20世纪世界局部战争与武装冲突次数统计表。 20世纪80年代 29场 国与国之间:19场,占66% 国内冲突:10场,占34% 1990—1994年 18场 国与国之间:3场,占17% 国内冲突:15场,占83% 上表是根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据此可以说明( ) A.世界整体发展形势日趋缓和 B.国际格局变动导致国内矛盾激化 C.两极格局有效维护了世界和平 D.军事大国不再是武装冲突的主角 解析:选B。从表格数据可知,20世纪80年代,国内冲突占34%,20世纪90年代,随着两极格局瓦解,国内冲突占83%,说明国际格局变动导致国内矛盾激化,故选B项,从表格中可知20世纪世界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时有发生,说明世界并不太平,缓和与动荡并存,排除A项;按表格提供的时间,两极格局即将瓦解,排除C项;材料并没有提供武装冲突的双方,排除D项。 10.(2019·广州二模)1973年10月,石油输出国组织宣布全球石油交易必须以美元结算。而在此之前,全球石油交易可以用各种国际流通货币结算。这一变化( ) A.导致美国经济出现“滞胀”危机 B.说明美元仍旧维持霸权地位 C.促进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D.表明布雷顿森林体系得以维系 解析:选B。根据材料“全球石油交易必须以美元结算”可以得出美元的强势地位,故选B项;“石油输出国组织宣布全球石油交易必须以美元结算。而在此之前,全球石油交易可以用各种国际流通货币结算”理念上对美国只有好处,会推动经济的发展,排除A项;这一变化不会改变经济秩序,排除C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核心是“双挂钩”原则,由材料“1973年10月,石油输出国组织宣布全球石油交易必须以美元结算”无法判断是否与布雷顿森林体系相关,排除D项。 11.(2019·合肥高三质检)下图为1961年英国申请加入欧洲共同市场时,英国《卫报》刊登的一幅讽刺漫画。该漫画表明( ) A.英国对于融入欧洲怀有疑虑 B.欧共体政策对英国有吸引力 C.英国摆脱了美国的经济控制 D.欧洲国家联合抵御美苏争霸 解析:选A。根据英国报纸《卫报》刊登的讽刺漫画可以看出,代表英国的老人不光左脚在小心翼翼地试水温,右脚更是绑着一个沉重的船锚,可以看到英国事实上对于融入欧洲依旧是怀有疑虑的,故选A项;欧共体政策对英国有吸引力,但是漫画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漫画中没有体现英国摆脱了美国的经济控制,排除C项;漫画中没有体现欧洲联合抵御美苏争霸,排除D项。 12.(2019·卓越·名校联盟二模)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欧洲各国协同推出了一系列文化建设计划,如“欧洲电视电影节”“视听尤里卡计划”“无疆界欧洲”等,“在联盟内部消除购销及发送接受视听产品中的一切壁垒”。欧洲各国的文化建设计划( ) A.使欧洲人认识到国家联合的重要性 B.消除了欧盟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壁垒 C.推动欧共体向经济政治实体的过渡 D.进一步增强欧洲人民的集体归属感 解析:选D。题干中提及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欧洲各国协同推出了一系列文化建设计划,这些计划有利于加强欧洲各国的文化认同,从而增强欧洲人民的集体归属感,故选D项;欧洲人认识到国家联合的重要性是在二战后期,不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排除A项;B项中的“消除”一词不妥,欧洲各国的文化建设计划只能说有利于减少贸易壁垒而已,排除B项;推动欧共体向经济政治实体的过渡是欧盟的成立,排除C项。 13.(2019·常州模拟)下面是亚太经合组织的部分活动简表。据此可知,亚太经合组织( ) 时间 活动及成果 1989年 澳大利亚总理霍克访问韩国,建议召开部长级会议,讨论加强亚太经济合作问题 1991年 韩国汉城(今首尔)第三届部长级会议确定亚太经合组织的宗旨、活动范围和方式 1993年 美国西雅图第五届部长级会议明确亚太经合组织的目标 1995年 日本大阪第七届部长级会议通过了实现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行动议程 A.实现了亚太贸易自由化 B.受到了发达国家的控制 C.顺应了经济全球化趋势 D.维护了国际秩序的稳定 解析:选C。“亚太经合组织的部分活动简表”中所反映的事件是亚太经合组织的发展历程,它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故选C项;“亚太经合组织”是一个多边贸易组织,目前没有实现自由化,排除A项;从表格中可以看出,活动的地点所在地方不一样,无法体现大国控制的特点,排除B项;亚太经合组织只是亚太地区多边贸易的一个平台,对国际贸易秩序有影响但不能维护其稳定,排除D项。 14.(2019·芜湖三模)2018年以来,特朗普政府大搞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以“美国优先”为口号打关税牌,对全球多个国家发起贸易战,并把主要矛头指向中国。反映了( ) A.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动摇 B.全球化的大趋势出现逆转 C.中国的发展已威胁到美国 D.全球经贸规则面临新挑战 解析:选D。材料“大搞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对全球多个国家发起贸易战,并把主要矛头指向中国”说明全球的经贸规则面临新挑战,故选D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世界霸主的地位早已动摇,排除A项;据材料“特朗普政府”可知,这只是美国行动不是全球趋势,排除B项;据材料“对全球多个国家发起贸易战”可知,美国不是单独针对中国,排除C项。 15.(2019·苏州、无锡等四市二模)中国的防腐涂料市场由于没有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缺乏相应技术标准,70%的重防腐涂料市场被外资品牌垄断。2017年,中国科学家团队成功研制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石墨烯改性重防腐涂料,有望改变这种市场格局。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科技创新利于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 B.民族企业的技术只能受制于人 C.跨国公司通过资本扩张来牟取暴利 D.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不利 解析:选A。根据题干可知,中国在防腐涂料上的技术突破有利于改变中国在世界市场中地位,更好地融入世界竞争,提高新产品国际影响力,A项符合题意。题干反映民族企业技术不再受制于人,排除B项。题干未体现跨国公司的资本扩张,排除C项。题干现象反映经济全球化趋势下迫使民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以提高市场竞争力,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6.(2019·淮安高中协作体高三联考)统一强大的欧洲一直是欧洲人的梦想,英国的态度却复杂多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戴高乐曾说,为使复兴的欧洲大陆能有一个符合我们时代条件的平衡,我们觉得应该在欧洲实现某些集团,当然,各国的主权不应受到损害。法国方面认为,主要在经济上和我们一起实现一种最广泛的西方集团会带来许多好处…… ——皮埃尔·热尔贝著,丁一凡等译 《欧洲统一的历史与现实》 材料二 英国人一直有一种很奇怪的想法,即认为英国不属于欧洲,英国与“欧洲”之间没关系。这固然是一种岛国心态的反映,但更重要的是英国有一个帝国,它始终站在帝国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而帝国利益与欧洲的利益又往往是冲突的。后来的事态发展迫使英国把注意力转向欧洲,英国在(20世纪)60年代经济境况十分不好。二战后英帝国迅速瓦解,英联邦又不能取代帝国的作用。二战后世界格局迫使英国重视欧洲,两极化将英国与欧洲拴在一起。 ——摘编自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 材料三 英国的离开本身就是对欧盟行为体角色能力的削弱,而由此引发的消极影响也会打击其他成员国对欧盟制度体系以及欧洲一体化发展的信心;从长远来看,无论英国最终是否离开欧盟,英国脱欧这一事件都迫使欧盟不得不重新审视自身的制度结构,重新考量欧盟机构与成员国政府之间的权责分配,同时正视眼前的多重危机并尽快做出调整。从这来看,英国脱欧也为欧盟接下来的制度改革提供了机遇,为未来欧洲一体化的发展方向提供了参考。 ——巩潇泫、贺之杲《英国脱欧 对欧盟行为体角色的影响分析》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戴高乐关于欧洲复兴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五六十年代欧洲相关国家为实现“最广泛的西方集团”而采取的重大措施。 (2)据材料二,指出英国对欧洲一体化态度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3)据材料三,分析英国脱欧对欧盟产生的影响。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影响英国对欧洲一体化态度变化的根本因素。 解析:(1)根据“应该在欧洲实现某些集团,当然,各国的主权不应受到损害”可知,戴高乐主张在不损害各国主权的前提下组建区域集团,即进行欧洲经济联合。根据所学内容可知,20世纪五六十年代欧洲相关国家为实现“最广泛的西方集团”而采取的重大措施主要有组建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并在这三个共同体的基础上组建了欧洲共同体。(2)根据“认为英国不属于欧洲”“二战后世界格局迫使英国重视欧洲,两极化将英国与欧洲拴在一起”可知英国对欧洲一体化的态度由排斥到参与。主要原因就是“英国在(20世纪)60年代经济境况十分不好。二战后英帝国迅速瓦解,英联邦又不能取代帝国的作用……两极化将英国与欧洲拴在一起”,依据材料进行作答即可。(3)根据材料三的内容可知,英国脱离欧盟给欧盟带来了正反两方面的影响,从消极方面来说削弱了欧盟, 阻碍了欧洲一体化进程,破坏了欧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但从积极方面来说也为欧盟的制度改革和未来欧洲的一体化提供了方向。根据材料二、三的内容可知,英国对待欧洲一体化的态度由排斥到参与再到脱离,造成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就是国家利益。 答案:(1)主张:在不损害各国主权的前提下,进行欧洲经济联合。 措施: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建立欧洲共同体。 (2)变化:由排斥到参与。 原因:英国经济境况不好(或改善经济状况的需要)、帝国瓦解、两极格局影响。 (3)影响:消极,阻碍了欧洲一体化进程,破坏了欧洲一体化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积极,推动了欧盟的制度改革,为未来欧洲一体化提供发展方向。 因素:国家利益。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