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阜阳三中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一调考试历史试卷 第Ⅰ卷 选择题 (本卷共23小题,每题2分,共计46分。在每小题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约翰·霍布森认为,亚当·斯密自由市场理论的形成间接地受到了中国某一传统思想的影响。这里的“中国某一传统思想”指的是 A. 儒家的经世致用思想 B. 法家的中央集权思想 C. 道家的无为而冶思想 D. 墨家的节俭苦行思想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由市场理论主张限制政府在经济事务中的操控,让市场机制即“看不见的手”发挥调节资源的作用,是受中国古代道家思想的影响,道家主张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故答案为C项。ABD项,儒家的经世致用思想、法家的中央集权思想、墨家的节俭苦行思想都不符合题意,排除。 2.春秋战国时期尚未形成统一的声音,各家各派都能得到比较充分的表现能否成为显学,取决于自家学说的博大精深以及对时势的准确把握。下列周秦诸子的言论中最能够准确把握时势的是 A.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 B. “上本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 C.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 “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最能顺应当时时代潮流的是法家思想,选项A正是法家思想,主张变革,为正确选项;选B主张效法先王,关注百姓利益,这符合墨家思想,不符合当时的时势,排除;选项C是儒家思想,主张民贵君轻,不符合时势,排除;选项D是道家思想,主张无为而治,显然不符合当时时势,排除。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明确春秋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符合当时时势,然后从选项中选出法家主张即可。 3.故宫天安门外的那对华表上面的蹲兽名“孔”,又名“望君归”,每当君王外出不归,这两只狃就劝诫他回宫。这一设计其实正代表了传统文化力量对于君王言行劝喻式的限制。这与董仲舒的哪一主张相近 A. 君权神授 B. 大一统 C. 正君心 D. 天人感应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传统文化力量对君王言行有一定的限制,体现了董仲舒天人感应的主张,选项D正确;君权神授强调君主权力来源,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大一统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并未涉及对君权限制,选项B排除;材料中强调的是对君主权力的限制,而非正君心,排除选项C。 4.唐代陈藏器《本草拾遗》中说“人肉治羸疾”,中唐以后割股疗亲成为普遍现象。孝子们割股千年,清代《江南通志》记载了2000多个受到朝廷旌表的孝子,其中有过割肉(含割肝,剜眼等)疗亲行为的在500个以上。导致材料所述孝子行孝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推动 B. 儒家思想尊崇孝道 C. 陈藏器的《本草拾遗》影响 D. 政府、社会鼓励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唐以后割股疗亲成为普遍现象,清代《江南通志》记载了2000多个受到朝廷旌表的孝子,其中有过割肉(含割肝,剜眼等)疗亲行为的在500个以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孝子孝行的主要原因是受朝廷旌表即政府鼓励的带动,故D正确; “存天理、灭人欲”出现在宋代,材料讲中唐以后割股疗亲成为普遍现象,故A错误;儒家思想崇尚孝道一直都存在,但割股疗亲在中唐才成为普遍现象,故B错误;陈藏器的《本草拾遗》只是记载,不是影响,故C错误。 【点睛】儒家强调忠孝思想,为了维护统治,统治者比较重视宣传忠孝的行为,如政府旌表孝子等行为,在社会形成一种重孝风气,出现众多行孝行为。 5.南宋理学家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下列有关“天理”解释的最恰当的是 A. 天理是指天体运行法则 B. 天理揭示社会发展规律 C. 天理证明了儒家生活方式的合理性 D. 天理实质是天人感应理论的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课本和所学知识可知,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他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它是人性的最高境界;并指出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具有仁义礼智等美德,但被后天欲望所蒙蔽,所以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所以朱熹的天理是为了证明儒家生活方式的合理性,故C正确;朱熹的天理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不是天体运行法则,故A错误;也不是社会发展规律,故B错误;天人感应是如果天子无道,上天便降下灾罚于他,与材料不符,故D错误。 【点睛】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他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它是人性的最高境界;并指出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具有仁义礼智等美德,但被后天欲望所蒙蔽,所以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6.据《旧唐书》记载,唐朝后期民间多私自印制历书。在四川、淮南等地,官方历书尚未颁布,私印者已大量贩卖于市,故朝廷专门下令予以禁止。这反映出 A. 活字印刷术在民间应用逐渐广泛 B. 民间所印历书比官方更受欢迎 C. 印刷术促进了天文历法知识的进步 D. 政府对民间私印书籍加强管理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故朝廷专门下令予以禁止”来看,说明政府不允许民间私印书籍的贩卖,即政府对民间私印书籍加强管理。故答案为D项。活字印刷术在北宋时期出现,排除A项;民间私印历书早于官方的颁布,从而大量贩卖于市,并非更受欢迎,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印刷术与天文历法知识进步之间的关系,排除C项。 7.学者将唐诗与宋诗的区别概括为“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封建君主喜好的改变 B. 中枢权力重心的转移 C. 传统经济政策的瓦解 D. 社会思潮变动的影响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高峰期,这时期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社会开放,国家稳定,而宋代理学兴起,民族战争不断,国家积贫积弱,体现在文学上有不同的创作风格,即“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故本题答案选D项。 A、B两项与材料主旨无关 ,排除;唐宋时期仍然坚持重农抑商的传统经济政策,C项表述错误,排除。 8.徽班初入京时,唱白纯用方言乡语,仅五十一多年,许多艺人“念字口音皆北京化了。”他们还根据百姓兴趣编了三十六本连台轴子“三国戏”,广受欢迎。这些都促成了京剧的形成。这表明京剧形成过程中( ) A. 满足了统治阶级的需要 B. 实现了社会教化的功能 C. 融合了其他剧种的特长 D. 适应了市民阶层的需求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念字口音皆北京化了”、“根据百姓兴趣编了三十六本连台轴子‘三国戏’”可知徽班在发展的过程中适应了当地居民百姓的兴趣和需要,促成了京剧的形成,故D项符合题意;材料中反映的是徽班满足了百姓的需要,而非统治阶级,排除A项;材料内容没有反应京剧的社会教化功能,排除B项;京剧的形成是迎合了百姓的需要,没有体现融合其他剧种的内容,排除C项。 9.《农政全书》全书分12目:农本3卷,田制2卷,农事6卷,水利9卷,农器4卷,树艺6卷,蚕桑4卷,蚕桑广类2卷,种植4卷,牧养1卷,制造1卷,荒政18卷。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A. 全面揭示了古代农学的本质和规律 B. 反映了农学具有独立的学科体系 C. 是总结工农业科技进步百科全书 D. 是当时农耕经济高度繁荣的表现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政全书》表明中国传统科技进入总结阶段,是当时农耕经济高度繁荣的产物,D选项符合题意。A选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农政全书》不能体现农学具有独立的学科体系,B选项排除。《农政全书》并未涉及工业发展,C选项排除。 10.意大利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马基雅维利说:“我们意大利人较之其他国家的人更不信奉宗教,更腐败,都是些不择手段的利己主义者。”在莎士比亚的笔下,意大利人多为坏蛋,比如伊阿古(《奥赛罗》)夏洛克(《威尼斯商人》)之流。这反映了当时意大利 A. 资产阶级追求现实世界享乐 B. 出现人文主义过于泛滥的弊端 C. 经济发展导致两极分化严重 D. 天主教会势力遭到严重打击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在莎士比亚的笔下,意大利人多为坏蛋”及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时期对人的过分推崇,造成了人文主义过于泛滥的弊端。故答案为B项。A项,资产阶级追求现实世界的享乐的表述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C项,经济发展导致两极分化严重的表述题干信息未涉及,排除;D项,文艺复兴并不反对宗教信仰,天主教会势力遭到严重打击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 【点睛】推断(理)型选择题解答时一般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 11.苏格拉底主张用一问一答的方式考查一切已有见解,从而确立普遍公认的、绝对的真善美。他的这种认识基于 A. 美德即知识,无知即罪恶 B. 雅典道德沦丧,政治腐败 C. 教育可以发现人的内在美德 D. 辨证的逻辑方式具有科学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确立普遍公认的、绝对的真善美”并结合所学可知,苏格拉底修正普罗泰戈拉的箴言,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希望重建人们的道德价值观,以挽救衰颓中的城邦制度。反对智者学派忽视道德、追求功利,提出“美德即知识”的命题。故答案为B项。A项,材料强调的是“确立普遍公认的、绝对的真善美”的方式方法,而不是强调美德即知识,无知即罪恶,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教育的作用,该项说法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材料没有体现辩证的逻辑方式,排除。 12.马克思·韦伯认为:宗教改革并不意味着解除教会对日常生活的控制,相反却只是用一种新型的控制取代先前的控制。这里“新型的控制”指的是 A. 虔诚的信仰 B. 教会的仪式 C. 真诚的善行 D. 神父的指引 【答案】A 【解析】 “新型的控制”是宗教改革的具体要求之一,也就是要对上帝虔诚的信仰,这种新型的控制是不同于以往的中世纪形式上的信仰,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宗教改革反对繁冗的仪式,因此排除B选项;这种控制更多地体现在思想上,而不是行动上,所以不选C选项;宗教改革主张“因信称义”,这种信仰在自己内心中,不应受神父控制,故不选D选项。 13.与同时期法国相比,18世纪早期英国的启蒙思想家较少对现实政治进行批判,而更多的是对社会问题的研究和对未知科学领域的探索。英法启蒙思想家出现上述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A. 经济水平的差异 B. 国际地位的差异 C. 文化环境的差异 D. 政治制度的差异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17-18世纪,英国率先(1689年)建立起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资产阶级代议制,因此18世纪早期英国的启蒙思想家对现实政治的批判较少;同时期的法国仍然处于波旁王朝的专制统治之下,整个社会受专制的影响超过英国,因此对现实政治进行的批判较多,故D正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18世纪早期英法经济发展水平差距不大,此项说法错误,排除A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国际地位不是国内政治变化的主因,此项说法错误,排除B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文化环境不是国内政治变化的主因,此项说法错误,排除C项。 14.“能量的释放和被吸收,是以特定的不连续的单位或束的形式进行的,而并非像先前所想象的那样以平衡和连续不断的方式释放。”这一理论的提出 A. 奠定了研制发电机的理论基础 B. 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 C. 挑战了天主教会宣扬的创世说 D. 深化了人们对微观世界的认识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量子论的影响,题眼是“能量的释放和被吸收,是以特定的不连续的单位或束的形式进行的”。从“能量的释放和被吸收,是以特定的不连续的单位或束的形式进行”可知该理论是量子理论。法拉第的电磁感应理论奠定了研制发电机的理论基础,故A项错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故B项错误;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挑战了天主教会宣扬的创世说,故C项错误;量子理论引导人们深入研究物质的微观结构,探索微观世界,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故D项正确。 15.受牛顿力学体系的影响,洛克提出了天赋人权和社会契约的主张;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斯宾塞提出了证明白人殖民扩张合理性的理论。这说明近代自然科学 A. 适应了西欧早期殖民扩张的需要 B. 客观上传播了资产阶级价值观 C. 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D. 推动了西欧思想解放潮流的理性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受牛顿力学体系的影响,洛克提出了天赋人权和社会契约的主张;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斯宾塞提出了证明白人殖民扩张合理性的理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然科学的发展,特别是牛顿的科学成就,促进思想解放,为启蒙运动奠定思想基础,启蒙运动传播了资产阶级价值观。故答案为B项。A项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排除;C项《共产党宣言》解释了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排除;D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16. 《窦娥冤》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水浒传》颂扬农民起义英雄杀富济贫。这反映了 A. 封建社会的腐朽没落 B. “异端”思想影响广泛 C. 普通民众的理想与愿望 D. 商业发展冲击传统观念 【答案】C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由材料可知:《窦娥冤》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水浒传》颂扬农民起义英雄杀富济贫。这两部作品所反映的都是社会下层民众的生活,故选C。A项只符合《水浒传》,《水浒传》以艺术的形式真实地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黑暗,揭示了官逼民反的社会现实。B、D表述有误。 【考点定位】中国古代史·古代文化:宋元、明清 17.有学者认为,康有为在文化方面的变革摧毁了儒家的经典,中国政治权力就此失去了正当的来源,在社会基础上失去了连续性。此认识主要是基于康有为的维新思想 A. 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B. 推动了社会的深刻变革 C. 否定了君主专制的合法性 D. 推动了革命思想的传播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康有为的维新思想。材料中是摧毁,不是削弱,故A项错误;康有为维新思想并没有引起深刻的社会变革,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材料“中国政治权力就此失去了正当的来源”可知,C项正确; D项不符合材料的主旨。 18.著名历史学者王安庆指出,在西方文化的挑战和民族危机的双重压力下,中国传统文化出现了危机,于是探求伦理思想,从思想改革入手,这就是五四以前的新文化运动。这反映出新文化运动 A. 有贯通中西文化之倾向 B. 积极应对西方挑战实现文化自强 C. 对传统文化持否定态度 D. 希望改造传统文化挽救民族危亡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在中国传统文化出现危机的情况下,出现了探求伦理思想,改革传统思想的新文化运动,这反映出新文化运动希望改造传统文化挽救民族危机,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依据材料无法得出新文化运动有贯通中西文化的倾向;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对传统文化的改造,并未反映新文化运动要求实现文化自强;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改革,不是否定。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19.有学者研究新文化运动时注意到: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时,以为可以轰动一时,但是第一年,并不如所想象,销行无多,每期仅印一千份。1917年起,为数渐增,日后达一万五六千份,大专学校及中学学生争先购阅,才算真正轰动一时,这种状况与其反对旧道德的言论固然有关,但更与引起青年“新鲜的趣味”因素直接关联。这种因素是 A. “自强求富” B. “实业救国” C. “民主共和” D. “文学革命”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是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民主、科学,反对迷信和专制;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根据材料“这种状况与其反对旧道德的言论固然有关,但更与引起青年“新鲜的趣味”因素直接关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和文学革命对新文化的宣传有关,D选项符合题意。自强求富是洋务运动的口号,A选项排除。实业救国是资产阶级救国的口号,B选项排除。民主共和属于辛亥革命的口号,C选项排除。 20.20世纪30年代中期,《新中华》载文:“现在你随便拉住一个稍稍留心中国经济问题的人,问他中国经济性质如何,他就毫不犹豫地答复你:中国经济是半殖民地性半封建性经济。”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 知识界对中国社会性质的认识相同 B. 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迅速膨胀 C. 经济理论问题引起民众普遍关注 D. 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得到传播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半封建”或“半封建社会”的术语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的,D选项符合题意。A选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材料未涉及官僚资本在中国的膨胀问题,B选项排除。“稍稍留心中国经济问题的人”并不能代表所有的民众,C选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21.孙中山在评价苏俄新经济政策时说:“此种新经济政策,其精神与余所主张之民生主义,不谋而合。”孙中山说“不谋而合”是基于二者 A. 都以发展资本主义为目标 B. 都主张以经济手段改善民生 C. 都符合各自民主革命的国情 D. 都重视市场在经济中的作用 【答案】B 【解析】 【详解】苏俄新经济政策主张以经济手段改善民生,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故答案为B项。苏俄新经济政策是以发展社会主义为目标,排除A项;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不是完成民主革命任务,排除C项;孙中山民生主义的主要内容是平均地权,与市场作用没有关系,排除D项。 22.在《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明确表示:中国不能重走欧美资本主义老路,近时“志士舌敝唇焦,惟企强中国以比欧美,然而欧美强矣,其民实困。观大同盟罢工与无政府党、社会党日炽,尤不能免于第二次革命”,这表明孙中山 A. 反对仿效欧美资产阶级革命 B. 主张建立贫富均等的大同社会 C. 反对渐进式的资产阶级革命 D. 将政治革命与社会革命相结合 【答案】D 【解析】 “中国不能重走欧美资本主义老路”“欧美强矣,其民实困”等信息说明,孙中山不是主张不再走资产阶级革命的路,而是要将资产阶级革命(即政治革命)与解决民众生活问题(即社会革命)同时进行,这样就可以避免第二次革命,故选D而排除AC;孙中山是个资产阶级革命派,他不可能建立贫富均等的大同社会,故B不符合史实。 点睛:概念学习和理解是历史考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有些题目就是在偷换概念,考生如果不是很熟悉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就很难做对,在考题选项设计中的偷换概念中导致理解失误而丢分。还有的题涉及的是几个概念的区分和准确理解,只有把握每个概念的具体含义才可以,这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就深入理解才能做对。这一题实际上要理解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中关于民族革命、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的概念,只有准确理解这几个概念,这一题才容易做对。 23. 毛泽东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历史地位。以下对毛泽东著作贡献的对应连线不正确的是 A. 《新民主主义论》——描绘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蓝图及前景 B. 《论人民民主专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C. 《论十大关系》——提出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理论 D.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提出了坚持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的主张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联系史实可知, A《新民主主义论》——描绘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蓝图及前景;B《论人民民主专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D《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提出了坚持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的主张;C“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理论是在作品《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提出的,故C符合题意。 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第II卷 非选择题共54分 (本大题共3题,第24题21分、第25题12分、第26题21分,共54分。)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下图反映了古代中国儒家思想的发展趋势。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及在当时的社会地位。 材料二 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治国理论的核心。“民本”二宇出自《尚书·五子之歌》:“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中国古代民本思想萌芽于西周,形成于春秋时期,在战国时期臻于成熟。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盂子认为民貴君轻;《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我舟,水则覆舟。”战国之后,民本思想不断得到充实与发展,到明清之际达到巅峰。 ——摘编自丁伟民《论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现代借鉴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内涵,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中国古代“民本思想”进行评价。 材料三 柳永可 以说是一个文学的革命者,他开拓了一种新的题材,就是对于繁荣的都市生活的描绘,当然,这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是分不开的。这一类题材在很多阶级之间都有了很大的接受度。柳永长期浪迹社会下层,因而能用当时的口语来进行创作,一扫晚唐五代词人的雕琢习气。他悲叹自己的遭遇,同时也把自己对人生的理解,融入到了对其他人群的同情之中。《雨霖铃》中所道,“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是爱情在“别离”这一特殊条件下的表现。当时连市井村妇差不多都会吟唱柳词。 ——摘编自文章《北大国学课》 (3)根据材料三概括柳永词的特色,并分析这一特色形成的主要原因。 【答案】(1)发展历程及地位:①春秋孔子创立儒家思想,战国孟子、荀子继承发展使儒家思想更家完整,但儒家思想备受冷落(或未被重视)。 ②西汉董仲舒糅合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形成新儒学。汉武帝大力推推崇,儒家思想开始成为正统。 ③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佛道思想发展,使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④宋明时期程颢、程颐、朱熹等理学家融合了佛道思想解释儒家义理形成理学,宋明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⑤明清时期进步思想家(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对儒家思想批判继承,形成具有民主色彩的新思想,儒家思想受到批判与挑战。 (2)内涵:人民,才是国家的根本、基础,百姓安居乐业,才能保障社会的稳定;君主应重视民意,顺应民心。 评价: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进步性: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促进小农经济的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治国理论的核心。(任答两点即可)局限性:民本思想为专制统治服务,“君本民末”为实,民贵君轻为虚。 (3)特色:描绘都市生活;以口语入词;注重真情实感;传播广泛。(任意答出3点即可) 原因:城市的繁荣、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任意答出1点即可)柳永个人的生活经历。 【解析】 【详解】(1)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应该把握几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分别是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孟子和荀子的贡献,但此时儒家思想是不被重视的;汉代儒家思想发展为新入学,成为社会正统思想;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思想受到挑战;宋明时期理学形成,并发展称为官方哲学;明清时期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家思想进行批判继承,具有民主新思想。结合所学内容进行作答即可。 (2)根据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的“民本” 思想是指重视人民的作用,保障百姓安居乐业,君主应该重视民意和顺应民心。评价应该从进步性和局限性两方面进行作答,即一方面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促进小农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则是维护了专制统治服务。 (3)根据“对于繁荣的都市生活的描绘”、“用当时的口语来进行创作”、“把自己对人生的理解,融入到了对其他人群的同情之中”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柳永词的特色是描绘都市生活;以口语入词;注重真情实感;传播广泛。原因可结合所学从城市繁荣、商品经济发展和市民阶层壮大的角度进行作答。 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摘编自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上述材料反映了学界对晚清以来中国思想现代化演变进程的认识,请围绕“思想现代化”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结合所学的中国近现代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答案】示例:观点:中国思想的现代化由被动吸收西方文明到逐渐与中国国情相结合。 论述: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的思想,主张在维护封建制度和纲常礼教的基础上,学习西方的实用科技;民国初年,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资产阶级激进派高举民主和科学的大旗,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国情相结合,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邓小平理论。 结论:中国近现代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从器物到制度,从简单照搬外来思想到结合本国实际的艰难发展历程。 【解析】 【详解】解答本题首先应该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提炼相关观点,如根据图示内容可从中国思想近代化由被动吸收西方文明到逐渐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角度提炼观点。再结合所学引用相关史实进行论述,如针对提炼出的观点可引用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影响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等相关史实进行论述。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标准答案,提炼观点准确,引用史实得当,能够自圆其说即可。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基督教的出现,神学国家观逐渐形成,教会提出国家存在是因为人有原罪,国家是减轻原罪所必须的安排,国家是上帝的产物。启蒙运动时期的霍布斯、洛克、卢梭等人都用社会契约论来阐释自己的国家观念。霍布斯认为人生是自私自利且充满恶意的,理性为人们提出一些简单可行的和平契约,每个人都同意把权力和力量转让给主权者,从而形成国家。洛克强调人的自然权利不可让渡、不可剥夺,否则人民将有权革命,强调政府必须实行法治和分权。 ——摘编自《西方文明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启蒙思想家的近代国家观念。 材料二 中国传统的君主统治形式实质是“家天下”,它将家和国联结成一个“共同体”,“家长”是独一无二的权威主体。维新时期,梁启超批判旧的国家观念,介绍西方新观念。他认为当务之急是速养成自己的国家观念以抵抗帝国主义的侵略。他强调只有兴民权才能强国家,人人有自由之权,国事决于公论。他更明确了君、臣、民三者的关系,君和臣都是为民办事者。 ——摘编自《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维新时期的国家观念与近代欧洲国家观念内涵的异同,并说明造成中国与近代欧洲国家观念内涵不同的原因。 材料三 习近平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3)请结合中国近现代的史实分别说明中共“十八大”提出坚定“四个自信”的底气的来源。 【答案】(1)国家产生:社会契约;国家归属:人民主权;国家运行机制:分权而治(三权分立);国家职能:保护人权。(任答3点) (2)相同之处:兴民权,反对专制(主张实行代议制民主)。 不同之处:欧洲的国家观念基于反教会神学;而中国维新时期的国家观念基于反对君主专制和帝国主义侵略。 原因:甲午战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民族危机加深;通过学习西方转变国家观念,探索强国之路。 (3)道路自信:中国不照搬别国发展模式和道路,开辟了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和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理论自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毛泽东思想指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之下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制度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创造了中国发展的奇迹,综合国力、国际地位出现历史性飞跃;文化自信: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过程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西柏坡精神、雷锋精神等),这种在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的继承和发展,夯实了我们文化建设的根基,奠定了我们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 【解析】 【详解】(1)概括材料一的内容并结合所学可从国家产生的方式、国家主权的归属、国家运行机制和国家职能上概括欧洲启蒙思想家的近代国家观念。 (2)中国维新时期引进了西方的近代国家观念,与近代欧洲国家观念内涵相比,相同之处在于都主张兴民权和反对专制。不同之处则在于欧洲的国家观念是基于反教会神学,中国的国家观念则在于反对君主专制和帝国主义侵略。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应该从中国近代民族危机加深、中国向西方学习,探索强国之路的角度进行总结概括。 (3)中共“十八大”提出坚定的“四个自信”是指道路自信,结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进行分析;理论自信,结合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即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发展进行分析;制度自信,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文化自信,结合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和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进行分析。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