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2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辽宁省葫芦岛市建昌县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建昌高中2019—2020学年度高三九月月考 历史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 1.某学者指出:中国古代农业拥有土壤整治、田间管理、多熟种植、维持地力、良种选育、能量循环等完善的农艺体系。该体系的形成 A. 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 促进了传统经济发展 C. 具有自给自足的经济特点 D. 抑制了大土地所有制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内容可知,该体系是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体现,这种模式有利于促进传统经济发展,B项正确。该体系是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体现,而不是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排除A。自给自足是小农经济的特点,与材料强调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不符,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抑制了大土地所有制,而是强调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促进了传统经济发展,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B。 2.自西周末始,井田制已出现瓦解的迹象,到春秋中期,“公田不治”已很普遍,战国时期,魏国实行“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的授田制,秦国商鞅变法明确规定“废井田,开阡陌”。上述现象 A. 导致土地私有制的出现 B. 促使新兴阶层的发展壮大 C. 标志新的社会制度诞生 D. 抑制了大土地所有者产生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魏国实行授田制,秦国商鞅变法都推动了井田制瓦解,促使新兴阶层的发展壮大,B项正确。生产力的进步促使生产关系的变革,故A错在“导致,排除。C项说法错误,魏国实行授田制,秦国商鞅变法都推动了井田制瓦解,推动了社会转型,不能说是标志新的社会制度诞生,排除。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抑制了大土地所有者产生,而是强调促使新兴阶层的发展壮大,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B。 3.元代时,中国的棉纺织技术与近代英国一样都进行了技术革新,但在中国没有引发与英国相同的革命性效应,反而为自闭创造了条件,其根源是中国 A. 小农经济的生产模式 B. 农民的购买力低下 C. 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D. 长途贩运呈现萎缩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明朝黄道婆改进纺织技术,提高了生效效率,但是由于小农经济的生产模式占据主导地位,该技术强化了耕织结合的议案小农经济,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农民购买力的情况,无法推断出农民的购买力低下,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而是强调纺织技术革新深受小农经济的生产模式的影响,排除C。材料强调纺织技术革新深受小农经济的生产模式的影响,没有涉及长途贩运呈现萎缩的信息,排除D。 4.明初,有隶属官府的工匠,因为不堪官府奴役,经常怠工、逃亡。嘉靖年间,政府允许工匠以银代役,每人每年四钱五分,称“匠班银”。这一变化反映了 A. 工匠对官府人身依附削弱 B. 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C. 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D. 雇佣关系逐步普及 【答案】A 【解析】 从“有隶属官府的工匠”到“匠班银”的变化说明了官府对工匠控制的削弱,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故A项正确,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白银成为流通货币,故C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劳动力成为商品,故D项错误。 点睛:明确“有隶属官府的工匠”到“匠班银”变化,从而分析出答案。 5.学者吴慧指出:“重农抑商,重农是目的,抑商是手段。这一政策的实质是抑商人而存商业,退私商而进官商。”下列各项中能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A. “重农”有效提高了农民阶级的社会地位 B. “抑商”成功地抑制了古代工商业的发展 C. 重农抑商强化了国家对社会经济的控制 D. 重农抑商成为历代王朝基本的经济政策。 【答案】C 【解析】 古代中国农民阶级处于被压迫地位,其社会地位并不高,故A错误;古代工商业的发展并未因为“抑商”政策而停滞,故B错误;材料“抑商人而存商业,退私商而进官商”说明国家加强了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故C正确;材料主旨是强调“存商业、进官商”,即官府对商业的控制,而不是说明历代王朝基本的经济政策是重农抑商,故D错误。故选C。 6.汉代田庄在地方拥有相当大的社会势力,出现了“关东富人益众,多规良田,役使贫民”的局面,时人有“宁负两千石,无负豪大家”之说。这反映出当时 A. 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B. 政治实力与经济实力开始重合 C. 豪强大族操控国家政权 D. 抑制豪强成为社会发展之必须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汉代田庄在地方拥有相当大的社会势力,甚至豪强家族比郡守还可怕,这反映出当时豪强威胁了中央集权,所以抑制豪强成为社会发展之必须,故D项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BC两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7.唐中期以前,“客户”指外来户,在户口统计时与“土著”加以区分。唐中期以后,没有常产贫民、佃户成为“客户”的新含义,而有田产的民户被称为“主户”。到了宋初,全国户口统计变为主户与客户并列。这些变化 A. 抑制了土地兼并的加剧 B. 适应城市经济发展 C. 顺应社会经济发展趋势 D. 导致均田制的崩溃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中中国古代户籍制度从“主户”和“客户”分离到“主户”和“客户”并列,地籍逐渐从户籍中分离出去,这顺应了封建经济发展的需求,也顺应了社会经济发展趋势,故选C。材料中涉及的是户籍制度的变化,而非土地制度的变化,故无法有效抑制土地兼并的加剧,排除A;材料并未描述农村与城市经济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排除B;土地兼并导致了均田制的崩溃,而非户籍制度的变化,排除D。 8.晚明时期,徐光启曾说:“私通者,商也。官市不开,私市不止,自然之势也。又从而严禁之,则商转而为盗,盗而后得为商矣。”据此可知“海禁”政策 A. 导致了沿海地区的严重贫富分化 B. 严重阻碍中外正常的文化交流 C. 有效维护了东南沿海的社会安定 D. 使民间海外贸易走向畸形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私通者,商也”“则商转而为盗,盗而后得为商”中可以看出,海禁时期的走私活动和亦商亦盗的私人贸易不断发展,破坏了沿海地区的社会秩序和安定,这说明了“海禁”政策使民间海外贸易走向畸形发展,故D项正确,C项错误;材料中无法体现出“海禁”政策导致贫富分化,故A项排除;B项是“海禁”政策的影响,但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排除。 【点睛】“私通者,商也”“则商转而为盗,盗而后得为商”是解题的关键。 9.“中世纪后期……意大利商人继续在地中海东部诸国的各个港口与阿拉伯商人相会,收取欧洲公众所需要的种种商品。这种情况对牟获中间人厚利的意大利人和阿拉伯人来说,颇称心如意;但是,其他欧洲人则大为不满,他们热切地寻找能直接抵达东方的途径,以分享这笔厚利。”材料表明新航路开辟的动力是 A 克服商业危机 B. 扩大海外市场 C. 对外倾销商品 D. 追逐商业利益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意大利商人继续在地中海东部诸国的各个港口与阿拉伯商人相会,收取欧洲公众所需要的种种商品”,未体现商业危机,故A项错误;“收取欧洲公众所需要的种种商品”,不是扩大海外市场,故B项错误;“收取欧洲公众所需要的种种商品”,不是对外倾销商品,故C项错误;新航路开辟的动力是“以分享这笔厚利”,故D项正确。 考点: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新航路的开辟•动力 【名师点睛】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人类孤立隔绝的状态,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意义重大,是考试的重点。本题就是从背景角度考查了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①直接原因:土耳其人阻断了东西方的商路。②根本原因:15世纪前后西欧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③精神动力:教会鼓励人们到东方传播天主教。④社会根源:受《马可·波罗行纪》影响,欧洲人想去东方实现“黄金梦”。 10.17世纪以来,当欧洲近代国家对特权、专制主义、教权主义、金银货币输出这些现象和理论进行理性的思辨时,这些理论和制度在西班牙以及西属拉美地区却得到了加强。西班牙的这些做法导致了 A. 世界贸易中心向大西洋的转移 B. 商业革命在欧洲范围内的扩展 C. 殖民扩张争夺的格局发生变化 D.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确立形成 【答案】C 【解析】 17世纪以来,西班牙以及西属拉美地区强化了特权、专制主义、教权主义、金银货币输出等,这直接导致了西班牙的衰落,从而促使英法等殖民国家的兴盛,即殖民扩张争夺的格局发生变化,故C项正确;AB项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不符合材料的时间信息,故错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是在工业革命后,故D项错误。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通过“17世纪以来”进行排除。AB项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D项是工业革命的影响,故错误。 11.从1500年到1600年近一个世纪内,西欧黄金增加了117%,白银增加了206%。这带来的最主要的影响是 A. 欧洲各国的物价飙涨 B. 加速了西欧社会转型 C. 有利于原始资本积累 D. 引发了“价格革命” 【答案】B 【解析】 材料反映了新航路开辟导致金银财富大量流入欧洲,这最终促进了西欧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故B正确;欧洲各国的物价飙涨,属于价格革命的后果,不是最主要影响,故A错误;原始资本积累最终也促进了西欧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故C错误;“价格革命”也不属于最主要影响,故D错误。故选B。 12.1733年,英国人凯伊发明的飞梭将织布所需的劳动减少了一半,所以纺织厂主们很快就采用了他的发明。凯伊在纺织工人们的唾骂声中逃往法国,最后穷困潦倒,客死他乡。上述材料反映了 A. 工人们已习惯用手摇纺织机织布 B. 凯伊的创新发明在英国受阻 C. 纺织厂主与工人在利益方面发生冲突 D. 新旧生产力之间的冲突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飞梭将织布所需的劳动减少了一半,所以纺织厂主们很快就采用了他的发明”可知,说明凯伊的创新发明大大减少了人力需要,这就必然导致原来的手工工人大量失业,所以凯伊遭到工人们的唾骂,得到了如此的结局,反映了新旧生产力之间的冲突,故D选项正确;材料内容强调的是飞梭的发明导致大量工人的失业,凯伊因此而被唾骂、客死他乡,反映了当时新旧生产力之间的冲突,而不是反映工人们已习惯用手摇纺织机织布的问题,故A选项错误;凯伊的创新发明在英国受阻与材料内容“所以纺织厂主们很快就采用了他的发明”不符,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强调的是新旧生产力之间的冲突,没有体现纺织厂主与工人在利益方面发生冲突,故C选项与材料内容无关。 13.下表为英、美、德三国工业生产的上升情况表(以1913年为100%)。这种变化反映了 国别 1860年 1870年 1880年 1890年 1900年 1910年 1913年 德国 14 18 25 40 60 89 100 英国 34 44 53 62 79 85 100 美国 14 11 17 93 64 89 100 A. 英国的工业发展速度始终居各国之首 B. 资本主义各国工业生产增速不断加快 C. 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D. 英、美、德三国相继完成了工业革命 【答案】C 【解析】 从上表可知英国的工业发展速度落后于美国和德国,故A项错误;英美德三国不能完全说明资本主义各国生产增速不断加快,故B项错误;上表反映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英美德三国经济快速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说明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故C项正确;表格反映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英美德三国经济快速发展,无法表明英美德三国相继完成工业革命,故D项错误。 14.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大众休闲文化在欧美出现,戏院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喜剧和音乐剧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观众,足球等大型体育赛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反映出当时欧美 A. 城市化进展显著 B. 贫富差距逐渐消除 C. 工业化开始启动 D. 工人福利得到保障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大众休闲文化”、“戏院”、“喜剧和音乐剧”、“足球等大型体育赛事”,可得出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城市的精神生活日益丰富,城市化进展显著,A项正确;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得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而不是逐渐消除,B项错误;工业化开始启动于第一次工业革命,C项错误;欧美工人福利得到保障,罗斯福新政时期就已经有福利社会制度的建立,而且材料并不能说明工人福利得到保障,D项错误。 15. “被工业革命推上权势顶峰的是这样一些人:他们中大多数……没有光荣的族谱和坚强的后盾……自己穷困潦倒。在工业革命的风暴中,他们凭自己的创造才能取得发明专利,更凭精明的计算和心狠手辣开办工厂,在社会财富的梯级上越爬越高。”这段材料旨在说明 A.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B. 工业革命中英国社会结构变化 C. 英国工业革命中贵族阶层衰落 D. 英国工商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工业革命中许多出身社会底层的人凭借他们的聪明才智“在社会财富的梯级上越爬越高”,结合所学可知,这主要体现的是工业革命中英国社会结构的变化,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世界市场的内容;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贵族阶层的衰落;D选项错误,材料主要涉及的是工业资产阶级的崛起,并未涉及商业资产阶级的内容。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16.下图为某同学制作的三角贸易示意图。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该贸易产生的最深远的影响是 A. 导致了非洲人口的急剧下降 B. 加快了美洲各地的开发速度 C. 引发了全球人口的迁移热潮 D. 增加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 【答案】D 【解析】 【详解】欧洲通过三角贸易进行资本原始积累,极大地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开展,从而推动了欧洲文明整体的进步,因此增加欧洲资本原始积累为三角贸易最深远的影响,故D项正确。AB两项是其影响,但不属于最深远的影响,故排除;三角贸易并不会引发了全球人口的迁移热潮,故C项错误。 17.从19世纪后期起,大型工业企业开始在国家经济增长中扮演重要角色。在所有大型企业的新形式中,制造业无论是在资本构成、生产效率还是在技术进步、知识更新等方面都走在了前头。这说明 A. 手工工场开始退出历史舞台 B. 第一次工业革命影响了工业规模 C. 制造业承担了大部分的科研工作 D. 垄断企业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者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材料中反映的是大型工业企业的作用,实际上是强调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垄断组织在国家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手工工场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就开始退出历史舞台;B选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代的特征;C选项只是反映了材料的部分信息,没有完整的表述材料内容。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18.下列表格为1871~1900年列强攫取的土地和人口数量,据此可知19世纪末世界发展的主要特点是 国家 增加的土地(万平方英里) 增加的人口(万人) 英国 425 6600 法国 350 2600 德国 100 1300 俄国 50 650 比利时 90 850 A. 整体世界的形成 B. 殖民扩张的需要 C. 工业文明的发展 D. 原始资本的积累 【答案】A 【解析】 根据“1871--1900年列强攫取的土地和人口数量”,结合所学可知,表格信息反映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帝国主义国家侵略扩张、争夺殖民地的情况,结合所学,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列强在世界范围内争夺殖民地,世界基本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A正确;B不是19世纪末世界发展的主要特点,排除;C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工业革命前,资本积累属于原始资本的积累,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19.有研究表明,在l842年前,农村的制度、生产情况决定城市的制度、生活情况,是农村领导城市。1842年以后,新的生产力、新的生产关系、新的经济组织等首先在城市发生,然后扩展到农村,形成城市领导农村的局面。1842年前后城乡经济地位的变化体现的实质问题是 A. 城市化水平提高 B. 经济结构的变动 C. 农村经济的凋敝 D. 城乡差距的扩大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1842年以后,新的生产力、新的生产关系、新的经济组织”,表明中国社会的经济机构开始发生变化,由材料“首先在城市发生,然后扩展到农村,形成城市领导农村局面”可以知道变化的推动力是经济因素,步入近代以后,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动,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并发展,B正确; 城市化水平高是当时的经济现象,不是实质性问题,排除A;农村经济的凋敝在材料中看不出来,只能看出城市经济引领和超越农村经济,排除C;城乡差距的扩大只是当时的表面现象,不是实质问题,排除D。 20.17世纪和18世纪,英国的工场手工业在棉织、采矿、冶金、制盐、玻璃等行业中迅速兴起。工场手工业内部分工也同时发展起来,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劳动工具日趋专门化。这些发展 A. 反映了英国工场手工业领先世界 B. 推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C. 说明民主代议制的确立 D. 为工业革命准备物质技术条件 【答案】D 【解析】 材料中工场手工业的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劳动工具日趋专门化,说明在技术方面为工业革命的开展准备了技术,D正确;材料没有比较英国和世界工场手工业信息,A错误;推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是光荣革命,B错误;材料论述经济,不是政治,C错误。 21. “西欧出现了与欧亚乃至全球传统农业文明有着本质区别的一种新的充满活力、扩张性的文明……欧洲用了四个世纪(1500~1900年)建立起在世界范围的统治,而过了50年这种统治就土崩瓦解了。”材料中文明的“扩张性”是指 A. 工业革命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B. 工业文明在世界范围内扩展 C. 资产阶级革命改变世界历史 D. 欧洲国家最终确立世界霸权 【答案】B 【解析】 【详解】“与欧亚乃至全球传统农业文明有着本质区别”指的是工业文明,“一种新的充满活力、扩张性的文明”指工业文明在世界范围的扩展,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工业文明的扩张性,并非强调工业革命促进资本主义发展,排除A;材料信息说明工业文明的扩张性,与资产阶级革命无关,排除C;根据“过了50年这种统治就土崩瓦解了”,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帝国主义国家殖民体系崩溃,故D错误。 22.对于19世纪的英国,有人这样评价:“人性在这里发展的最完备,也最粗野;文明在这里创造奇迹,文明人几乎退回去变成野蛮。”下列对材料理解最为全面的是 A. 环境污染十分严重 B. 民众道德普遍沦丧 C. 追逐利润制假贩假 D. 科技革命是双刃剑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批评19世纪的英国“人性”最完备也最粗野;文明“创造奇迹”,“文明人几乎退回去变成野蛮”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么说是因为科技革命在英国创造了文明和进步,同时也制造了阶级分化和矛盾,D项正确;材料针对的是人性和文明,不是环境和文明的关系;不是针对所有的英国人;也不是在批评制假贩假,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23.1917年,某报登了一个17岁的“高等女学毕业生”招亲广告:“凡有年龄相当、身家清洁、欲娶妻妾者,请至趵突泉内宝文斋书画店面议可也,每日自上午十时至下午二时,过时不候。”这说明 A.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传统婚俗受到冲击 B. “征婚”已成为当时青年男女主要的求偶方式 C. 受西方影响,追求个性的婚嫁习俗已趋向简约 D. 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人心,婚姻自主成为时尚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1917年”“招亲广告”,结合所学可知,新文化运动提倡自由、平等、民主,促进思想解放,使传统婚俗观念受到冲击,故A正确;材料反映的只是个例,不能体现“征婚”已成为当时青年男女主要的求偶方式,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简约”,排除C;材料反映的只是个例,无法体现“婚姻自主成为时尚”,排除D。 24.“与近代经济思想家不同,洋务派官员可能尚未意识到工业化的重要,但他们的实际行动却使中国逐步走上了工业化的道路”,材料旨在强调 A. 近代工业化道路的偶然性 B. 洋务运动的客观进步性 C. 洋务官员思想观念的落后性 D. 洋务官员的主观随意性 【答案】B 【解析】 洋务派创办洋务企业的主观目的是挽救清朝的统治危机,但他们所创办的军用企业、民用企业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工业化的兴起,因此B项符合题意。中国近代工业化是在民族危机严重的情况之下清朝官员的自救运动,它的产生是必然的,排除A,洋务运动中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有利于中国近代化进程,其思想观念不是落后的,排除C;材料反映的是洋务官员创办近代工业的主观目的性,不是随意的,排除D。 25.从晚清顽固派官僚认为火车的轰鸣与震动会“损害地脉”到民国成立后孙中山亲自担任全国铁路督办的历史变迁反映了 A. 封建迷信是当时阻碍社会进步的主要原因 B. 官员的喜好对各行业的发展有决定性影响 C. 中国交通近代化的趋势是向机械动力演进 D. 近代交通的进步逐渐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 【答案】D 【解析】 材料中的历史变迁反映反映的是人们对火车这种交通的思想观念的改变,即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只能解释晚清顽固派官僚的认为,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错在决定性,夸大作用,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自身正确但不是材料的主旨,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26.1898年清政府颁布的《振兴工艺给奖章程》中规定:“如有能造新器切于人生日用之需,其法为西人旧时所无者,请给工部郎中实职,许其专利三十年。”这反映了当时清政府 A. 开始具有了知识产权意识 B. 注重选拔实用型的人才 C. 具有赶超西方的求强心态 D. 已确立了工业立国政策 【答案】C 【解析】 材料强调了清政府对发明“其法为西人旧对所无者”的技术发明者进行重奖,说明其鼓励发明创造,具有赶超西方的求强心态,C项正确;材料体现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但不能说明是“开始具有”,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选拔人才,而是对能够发明新机器的奖励,B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对工业的重视,但不能说明已经是工业立国,D项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其法为西人旧对所无者,请给工部郎中实职,许其专和三十年”,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即可。 27.据学者估计,在1750-1800年间,“已开发世界”(欧美地区)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第三世界”国家大致相当;但到1880年,“已开发世界”国家的人均收入大约是后者的两倍,1913年,更达到三倍。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B. 西方列强的殖民掠夺 C. 欧美资本主义的确立 D. 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答案】D 【解析】 世界市场的形成也会影响国家之间的差距但不是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西方列强的殖民掠夺会导致欧美国家与落后第第三世界的差距扩大,但是不是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欧美资本主义的确立会对经济差距的扩大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并不是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注意限定信息“主要原因”,依据题干时间可知,处于两次工业革命时期,依据题干材料可知,欧美地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第三世界”国家差距在拉大,结合所学可知,两次工业革命后,欧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拉大了与其他地区的差距,故D项正确。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工业革命推动了工业生产的空前发展,更多的产品销往世界各地,使得世界贸易的范围和规模迅速扩大,世界市场得到进一步发展。 (2)国际分工日益明显,国际间的人口、资金的流动和贸易更加扩大。 (3)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资本主义国家需要更多的原料、市场,资本主义列强凭借日益强大的实力,对外侵略扩张。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基本上已被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起来。 (4)工业革命中发展起来的新型交通工具和通信手段,为世界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先进的物质条件。 28.下表是1942—1945年间,中国境内工厂增加数量(单位:家)排名前五名的省份。对表格中呈现的变化分析正确的是 地区 年份 四川 陕西 云南 贵州 甘肃 1942年 936 170 49 49 63 1945年 2622 358 221 204 200 A. 为了平衡近代民族工业布局 B. 国民政府优先发展西部战略 C.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成效显著 D. 保存实力和战略反攻的需要 【答案】D 【解析】 据材料“1942~1945年间,中国境内工厂增加数量排名前五名的省份”表格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四川、陕西、云南、贵州、甘肃都属于西部地区,1942~1945年处于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为了保存实力以备战略反攻,将大批工业企业迁往西部地区,故D项正确;“平衡近代民族工业布局” 显然不符合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故A项错误;当时国民政府也没有优先发展西部的战略,故B项错误;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在1935年,不符合题干时间,故C项错误。故选D。 29.在面对西方文明时,中国大体上都是“在传统中变”,可是,1895年以后,在这种追求富强心情中,一切却似乎在向着西方式的“现代”转化,出现了“在传统外变”的取向。出现“传统外变”的内在根源是 A. 中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B. 洋务运动的破产 C. 近代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D. 西方近代工业文明影响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1895年以后”、“西方式的‘现代’”等,结合所学知识应该是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宣传,A项不是根本原因;B项不是维新思想出现的原因;C项正确,甲午战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登上中国的历史舞台,为了救亡图存掀起维新思想;D项是外因不是内在的根源。 点睛:解题时可以运用原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政治的根源应该从经济发展角度回答。 30.近代以来,在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的冲击下,“近自妇女解放声起,离婚别嫁亦日益见多”,女子也逐渐能继承遗产。这说明 A. “男女平等”成为社会共识 B. 女权运动推动时代变革 C. “西学东渐”改变婚恋观念 D. 社会变革促进观念转变 【答案】D 【解析】 材料并不能说明当时“男女平等”成为社会共识,故A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女权运动推动时代变革,故B错误;材料主旨也不是说明“西学东渐”改变婚恋观念,故C错误;在太平天国运动、戊戌维新、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体现了社会变革,“近自妇女解放声起,离婚别嫁亦日益见多……能继承遗产”,这说明社会观念转变,故D正确。故选D。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 3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工业……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以往自然形成的各国的孤立状态。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材料二 为什么世界历史应从1500年开始?……回答是,1500年以前,人类基本上生活在彼此隔绝的地区中。各种族集团实际上以完全与世隔绝的方式散居各地。直到1500年前后,各种族集团之间才第一次有了直接的交往。从那时起,它们才终于联系在一起,无论是南非的布须曼人、有教养的中国官吏,还是原始的巴塔哥尼亚人。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 材料三 世界与西方的冲突至今已经持续了四、五百年。在这场冲突中,到目前为止,有重大教训的是世界而不是西方;因为不是西方遭到世界的打击,而是世界遭到西方的打击——狠狠的打击。 ——阿诺德·J·汤因比 请回答: (1)材料一、二关于“世界历史”开创(开始)提出了怎样不同的看法? (2)根据材料三,分析“世界与西方”的冲突指的是什么?这种冲突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怎样的积极影响?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为什么能够“狠狠的打击世界”? (3)结合上述材料,归纳世界近代历史的基本特点。 【答案】(1)材料一认为大工业开创了世界历史,材料二认为世界历史开始于世界各地区、各种族集团由隔绝走向联系和交往。(2分) (2)西方对世界其它地区的殖民侵略和经济扩张。(1分)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促进世界逐渐从传统文明走向近代工业文明。(2分)原因:率先开始走向全球扩张,全面展开科技革命,较早的建立起成熟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任意两点即可)(2分) (3)工业迅速发展;世界联系日益紧密;逐渐建立起以西方世界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3分) 【解析】 试题分析:(1)关于“世界历史”的开创提出的看法,材料一“大工业……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消灭了以往自然形成的各国的孤立状态。”材料二“直到1500 年前后,各种族集团之间才第一次有了直接的交往。从那时起,它们才终于联系在一起”。据此,材料一认为大工业开创了世界历史,材料二认为世界历史开始于世界各地区、各种族集团由隔绝走向联系和交往。 (2)冲突:根据材料三中的“世界遭到西方的打击——狠狠的打击”,可以得出“世界与西方”的冲突指的是西方对亚非拉地区的殖民侵略和经济经济扩张。积极影响:主要指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促进世界逐渐从传统文明走向近代工业文明。原因:根据所学西方能够“狠狠的打击世界”即指侵略中占据主导原因是:工业革命进行、资本主义制度确立较早、率先开始走向全球扩张等。 (3)根据上述材料中的“大工业……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直到1500年前后,各种族集团之间才第一次有了直接的交往”和“世界与西方的冲突”等信息可以得出世界近代历史的基本特点,即可从工业迅速发展、世界联系日益紧密、逐渐建立起以西方世界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等角度来回答。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影响;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殖民扩张的影响。 32.民族资本主义在近代中国经历了曲折发展的历程,作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对中国近代化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简况表(部分) 年份 新办民族工业总数/家 新增民族工业资金总额/万元 平均每年设厂数/家 平均每年新增资本/万元 1869—1894 50多 500多 1.42 1.41 1895—1900 100 4500 16.7 750 材料二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大事记(节选) 1928年,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建立。 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 1930—1931年,蒋介石对革命根据地发动三次“围剿”。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三省。 1933—1934年,蒋介石派兵对革命根据地发动第四、五次大“围剿”。 1945年,陈立夫、陈果夫控制的中国蚕丝公司在上海设立。 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签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角度分析此时民族企业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不利于民族工业发展的内外因素有哪些。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旧中国的历史地位。 【答案】(1)政治: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经济: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思想: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 (2)内部因素:国内政局不稳,内战的破坏;官僚资本的挤压;外部因素: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外国的侵略。 (3)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先进的经济成分;遭受三重压迫,不能独立、正常发展。 【解析】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一表格信息变化,可得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中国面临民族危机空前加深。为了扩大税源,解决战争赔偿问题,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再加上近代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和资产阶级掀起实业救国的浪潮,客观上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影响因素:根据材料“1928年,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建立”“ 1930—1931年,蒋介石对革命根据地发动三次‘围剿’”“ 1933—1934年,蒋介石派兵对革命根据地发动第四、五次大‘围剿’” ,可得出国内政局不稳,内战的破坏;根据材料“1945年,陈立夫、陈果夫控制的中国蚕丝公司在上海设立”,可得出官僚资本的挤压;根据材料“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三省”“ 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签订”,可得出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外国的侵略。 (3)历史地位:分析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旧中国历史地位,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从民族资本主义的代表方向和所处社会环境两个角度切入分析即可。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