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1届四省名校高三第一次大联考 历史试题
2021届四省名校高三第一次大联考 历史 第I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 24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8 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春秋末期,教育垄断被打破,私学兴起,大批下层人士得到学习机会,形成了一个不拥有政治 权力却拥有文化权力的知识人阶层。这 A.反映了私学逐渐取代了官学 B.为社会转型奠定了人才基础 C.促使血缘纽带关系大大淡化 D.是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结果 2.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共九十二篇,涉及饮食烹饪的内容占二十五篇,包括造曲、酿酒、制盐、 做酱、造醋、做豆豉、做童、做鱼、做脯腊、做乳酪、做菜肴和点心。 据此可知,《齐民要术》 A.是古代工艺技术著作的精品 B.体现出古代科技的实用特征 C.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农书 D.反映了北魏农民生活的安逸 3.史载,330 年,晋成帝开始度田收税,规定每亩税米三升。 哀帝继位之后减少田租,每亩税米 二升。 太元年间,鉴于“咸康初年计算税米,五十多万解收不上来”的情况,规定按人丁收税 米。这一变化从侧面反映了 A.赋役沉重导致农民抗交 B.按丁收税成为历史必然趋势 C.大官僚大地主势力强大 D.税制变化加重了地主的负担 4.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朝印刷业的历史叙述。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政府禁止传播封建迷信 B. 印刷术在唐朝时就已经出现 C.唐朝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D.唐朝时期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5.两宋时期儒医兴起,他们反对将行医作为谋生的手段,而强调行医乃是行圣人之义。 这反映 出当时儒医 A.坚守传统的义利观 B.教化天下的社会责任感 C.信奉清静无为主张 D.淡泊名利的社会价值观 6.元初,中书省总领全国政务,同时,经常以“行某处中书省事”头衔,出外行使中书省职权。 因事设官,事已则罢,无固定的治所和辖区。 至元二十三年,行省长官不再系中书省相衔,始为名副其实的地方行政机构。 据此可知,行省 A.权力扩大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设置存在着某些混乱之处 C.成为军政合一的地方统治核心 D.设置经历了一个渐进过程 7.妇女的贞节观念,在明代书籍方面,有《内训》《古今列女传》;法律方面,明太祖下令,“民间寡妇,三十以前夫亡守志,五十以后不改节者,族表门间,除免本家差役”。 又令地方官制定规章制度,表现突出的赐祠祀,一般的立牌坊,用以奖励贞节。 这表明这一时期 A.开始确立了妇女的贞节观念 B.社会风气恶化须严加整饬 C.程朱理学深刻影响社会生活 D.妇女饱受封建礼教的摧残 8.题本改签指内阁将票拟好的题本进呈皇帝后,如皇帝不同意其票签意见,就下令重新票拟,或 直接拟好交内阁发出。 乾隆时期,很多题本改签内容或由军机处传达到内阁,或先由军机大 臣草拟,然后呈报皇帝,获准后,发交内阁照签办理。 这一变化表明乾隆时期 A.中央集权日益强化 B.制衡机制得到完善 C.内阁决策权被削弱 D.君主专制日益加强 9.张謇在创办大生纱厂之初,遭遇“集资难”,被迫接受官股参与,官股达到 56.17%,官商双方 规定“厂中用人、理财各事,全归商董经理”,官股只分官利和红利,不派官员到厂,不得干涉 企业的经营权利,一切厂务全由商董做主。 这反映了 A.民族企业经营模式的近代化 B.洋务运动催生了近代民族工业 C.大生纱厂是官督商办的企业 D.民族工业发展的内部阻力消失 10.1902 年《申报》警告士子不要用“改良、基础、目的、问题、二十世纪、四万万人等语”,否则自 毁前程。 1905 年《申报》 则提出“要知新法新政,在乎吾人之身体力行,见诸措施,征诸事 业”。这一变化反映了 A.《申报》办报思想趋向保守 B.废除科举是社会发展的结果 C.变革潮流被社会舆论认同 D.维新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11.国民大革命时期,共产国际始终重视国民党,重视中国资产阶级,认为中国“工人阶级还不强大”。 大革命失败前夕,斯大林仍强调要把“国家全部政权集中于革命的国民党”。 这说明当时 A.共产国际错误指挥造成大革命失败 B.国民党掌握国家的全部政权 C.工人阶级尚未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 D.共产国际倾向于支持国民党 12.民国《江津县志》载:邑中虽有天足会之提倡,而实行解放者寥寥,多数女童仍在苦海,断筋 折骨,澈(彻)髓痛心,昼行扶壁,夜梦吞声,父母非不爱子,以束缚于风俗,故忍心残贼其所 生。这一现象说明 A.禁止缠足成为国人共识 B.当地传统观念仍根深蒂固 C.北洋政府致力移风易俗 D.农村缠足陋习仍相当盛行 13.1943 年 7 月,中共中央为纪念抗战六周年发表宣言:“整个中国战场上......实际上是被划分为正面与敌后两大战场,这两个战场的作用,是互相援助的,缺少一个,在目前就不能制止法西斯野兽的奔窜,在将来就不能驱逐这个野兽出中国。”这一宣言却在国统区遭到封杀。 这反映了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破裂 B.国民党极力维持一党专政 C.国民政府主张对日本妥协 D.敌后战场是抗战的主战场 14.1953 年,为改善和发展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关系,新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6 年,中国政府指出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更应该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上。 这 说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A.成为新中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B.消除了周边国家的恐惧和疑虑心理 C.使得新中国冲破了美国的孤立和遏制 D.改善了中国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 15.20 世纪 80 年代,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被废除,在农村实行村民自治,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经营体制取代了集体统一生产和经营;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取代了单一公有 制,城乡隔绝的户籍制度大为松弛,小城镇化和农民异地流动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 因素。这些措施 A.使广大农民“耕者有其田” B.为国家工业化积累了必要的资金 C.解放了农村的社会生产力 D.彻底改变了城乡经济的二元体制 16.下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发展情况表。 出现表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建国初期人民教育的奠基 B.工业化经济建设的需要 C.社会发展以及国家的重视 D.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 17.史载,罗马最初的监察官都是从贵族中选任的。 从公元前 351 年起,监察官允许平民担任; 公元前 339 年,罗马法律又规定两个监察官之一应为非贵族。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公民法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变化 B.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的需要 C.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不断取得胜利 D.国家法律体系的日渐完善 18.14 世纪,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对古代异教文化的大力推崇和对现世幸福的热情赞美,与基督 教所渲染的罪孽观念和禁欲精神是格格不人的。这表明,当时意大利 A.人文主义思想成为主流思想 B.出现否定中世纪价值观的倾向 C.反基督教成为资产阶级诉求 D.具有反对封建王权的社会基础 19.欧洲经过 16 世纪宗教和政治改革的大变动之后,至 17 世纪下半叶进入了一个政治上转为安宁,经济上趋于繁荣的时期。 欧洲的主要国家特别是英、法两国的政府和统治阶级对于贸易、航海、制造业和农业都给予共同的关切,这就给科学的发展以推动力。 这充分说明 A.科学发展需要统治阶级的支持 B.思想解放是科学发展的必备条件 C.社会环境是科学发展的决定条件 D.科学发展受特定时代和环境影响 20.1782 年,英国下院通过法案,废除了政府和王室对闲职的任命,更严密监督王室的经费使用;禁止由王室提名的财政官员担任议员;禁止政府承包商担任议员。 这表明在当时的英国 A.君主立宪的政体尚待完善 B.国王“统而不治”局面开始形成 C.确立了“议会至上”原则 D.资产阶级代议制逐步得到完善 21.19 世纪以来,欧洲一些过去只为贵族阶层所特有的奢侈品,如长袜、床单、水壶、烹饪器、火 炉及铁质壁炉等“奢华”的物品因为批量生产及价格下降而成为大众消费品。 这说明,工业 革命的发展 A.缩小了社会的贫富分化 B.缓和了社会的阶级矛盾 C.提高了民众的生活水平 D.提高了人们的文化素质 22.下图是法国画家乔治・布拉克(1882-1963 年)创作的《城堡》。这一作品 A.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 B.反映出画面的严整与和谐 C.使用夸张与变形的艺术手法 D.善于捕捉光和色瞬间变化 23.下图为苏联(俄)1918-1937 年国民经济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示意图(单位:亿卢布)。 据此可知,苏联(俄): A.经济政策保持了一定的连续性 B.计划经济推动了工业化的进程 C.计划经济实现了经济结构均衡 D.市场经济调动了人们投资热情 24.20 世纪 60 年代,美国的和平队以志愿者的方式,支援非洲、拉美和中亚等不发达的第三世界国家和地区的教育和健康等的发展。美国学者曾说:“和平队以他们的所作所为以及他们的行动所体现出来的精神代表着我们的社会;美国志愿者在教室里和学校里教育着未来一代国家领导人。”这说明和平队 A.是美国“冷战”思维的产物 B.加剧了文明价值观的冲突 C.成为传播工业文明的工具 D.改变了第三世界的价值观 第II卷 二、非选择题:共 52 分。 第 25-26 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第 27-29 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共 37 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 分) 材料一 中国在清代很长一段时间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经济、文化、科学等方面的交流。 乾隆帝在其《救谕英吉利国王书》中说:“天朝物产丰盛,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乾隆帝曾还认为:“民俗易嚣,洋商杂处,必致滋事”,一再严申“华夷之别甚 严”,“从不许外籍人等稍有越境掺杂”。 英国人也觉察到这一点,他们说:“在必需品上...... 虽然不是奢侈品上......可以自给,因此中国政府绝对不重视对外贸易,认为可以随意限制对外贸易。” ——摘编自金卫星《中美关系史纲》 材料二 18 世纪 70 年代,美国取得独立,资本主义新工业开始发展,但大量英国产品的输入严重打击了美国新工业的发展。美国政府通过保护关税等贸易保护政策,扶植新兴民族工业的发展。 1789 年,美国制订了第一个关税税则,平均税率为 8.5%,此后到 1808 年,关税税率不断提高。 1861 年,美国通过了《莫里尔法令》,将进口商品的平均税率从1861 年的 18.8%提高到 1862 年的 36.2%。 1864 年,又通过了《战争关税法》,进一步把进口平均税率 提高到 1865 年的 47.6%和 1866 年的 48.3%,期间钢铁工业、毛纺与丝织工业等快速发展。1876 年,美国结束了长期进口大于出口的状况,开始出现贸易顺差。 1890 年 10 月,美国通过《麦金莱关税法》,美国进口商品关税税率达到平均 49%的创纪录水平,而且个别项目的 税率比此平均数还要高得多,美国的贸易保护达到了建国后的顶峰。 ——摘编自彭红斌《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理论与政策演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贸易保护政策和清政府闭关锁国政策的不同之处, 并说明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 (13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实行贸易保护政策的背景及影响。 (12 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 分) 材料 以前人们常说:宋朝的历史太窝囊。 其实,两宋历史有其很不窝囊、很值得中国人引以为荣、引以自豪的一面......一讲到宋代,就贬就抑:积贫积弱。其实,宋代弱而不贫。如果 一定要说宋代贫,也仅仅是指其中央政府在一段时期内财政比较困难。有宋一代“革命”多。 某些学者将宋代石炭即煤的广泛使用并运用于冶炼称为“煤铁革命”或“燃料革命”,其实质为能源革命;将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的大幅度提高称为“农业革命”;将城市面貌大改观,坊市制度的打破,商品交易在空间和时间上都不再受限制称为“商业革命”;将纸币的产生称为“金融革命”;将印刷技术的提高以及所引起的书籍逐渐普及称为“印刷革命”。 诸如 此类,不一而足。 使用“革命”一词是否恰当,人们可以提出质疑。 但很难否定宋代在不少 领域的较大发展,有的领域甚至可以用“突飞猛进”一词来形容。 积贫积弱之说实不可取。 ——摘编自张邦炜《瞻前顾后看宋代》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 (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二)选考题:共 15 分。 请考生从 3 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27.【历史―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5 分) 材料 康熙五十一年(公元 1712 年),针对“户口日增,地未加广”的情况,规定以现在丁册为常额,固定丁银数量,此后所生人丁,不再征赋。 康熙五十五年(公元 1716 年),将固定的丁银首先在广东摊入田亩征收,并逐渐推行于全国。 地税从此称为“地丁”,这就是清朝“摊丁入地”的赋税改革。 摊丁入地,地丁完全按田亩征收,不论豪绅富户还是一般农民,田多则赋多,无田则无税,使赋税负担趋于合理。 所以,摊丁入地可以说是封建社会中后期赋役制 度发展的最后总结,是两税法、王安石变法和一条鞭法中所体现出来的赋役制度发展趋势的 最后完成。 至此,封建制度下按资纳税的原则得到了切实的贯彻,劳役税和实物税最终合成了单一的货币税。 ——摘编自张守军《中国古代的赋税与劳役》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清朝赋税制度变革的特点。 (9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朝赋税制度变革的意义。 (6 分) 28.【历史―选修 3: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15 分) 材料 人类生活在核大战的阴影下是从 1945 年日本投降时看到的,广岛上空象征死亡的蘑菇云,造成数万人当场死亡,还有数以万计的人将在此后多年中受着放射病的折磨,痛苦死去。 核武器的威力令世人震惊。 20 世纪 60 年代起,美苏一直在核武器的数 量上孜孜以求, 核武器的数量与威力足以把地球毁灭几十次。 在这种“恐怖的平衡”之下,已没有优势与劣势之分,对方都有能力毁灭自己的对手,谁也不敢轻易使用核武器,核武器成为威慑对方进 攻的盾牌......目前,核武器的扩散问题比较严重,除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中国拥有核武器外,日本也有制造核武器的能力,巴基斯坦、印度、朝鲜等国家也拥有核武器......随着核武器的扩散,拥有国家数量的增多,将打破大国的核垄断,对世界和平的影响,一方面使世界不太平,另一方面也起到核武器的平衡作用,又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摘编自段晓红《浅谈二战后未发生世界性大战的原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对日本使用核武器的影响。 (6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核武器与当今世界局势的关系。 (9 分) 29.【历史―选修 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5 分) 材料 武训(1838-1896 年),清代山东省堂邑县(今属冠县)人。 武训 7 岁丧父,乞讨为生, 求学不得。 14 岁后,多次离家当佣工,屡屡受欺侮。 吃尽文盲苦头,决心行乞兴学,20 岁时 当了乞丐。 他以乞丐之身,靠着乞讨,艰苦奋斗 30 年,办起了 3 所义学。 武训不收学费,经费从置办的学田中支出。 平时,他常来义塾探视,对贪玩、不认真学习的学生,下跪泣劝:“读 书不用功,回家无脸见父兄。”就这样,义塾老师对他十分敬惮,而学生也不敢有丝毫懈怠,大 家都严守学规,努力上进,学有所成者甚众。 武训成为国内外知名的行乞兴学的平民教育 家。 梁启超赞其:“行之数十年,弟子卒业而去者,不可胜数......日以两钱粗馒终其身,抹积 寸累,惟以兴学为事。 殆所谓奇节瑰行,得天独厚者砍!” ——据梁启超《兴学节略》等 (1)根据材料,概括武训的办学特点。 (6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武训办学的影响。 (9 分)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