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西藏拉萨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2018-2019学年西藏拉萨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1.据统计,从1896年至1913年间,在上海最大的私人园林张园举行较大的集会有39次,中外各界人士和各种思想主张在这里汇聚碰撞,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A. 中国社会急剧变革 B. 民主思想快速传播 C. 自然经济不断瓦解 D.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答案】D 【解析】 【详解】1896—1913年,中国近代民族危机深重,随着清王朝的统治腐败以及末路的来临,为挽救民族危机,维新思想、实业救国、民主共和等思想先后出现并在此汇聚碰撞,使上海思想界观点异彩纷呈。故D项正确;自然经济自鸦片战争后就开始不断解体,况且这是一个很长的过程,并不能导致在这个时间段内社会各界思想的碰撞,故C项排除;社会急剧变革只是这一时期的具体表现之一,并不是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民主思想只是各种思想中的一部分,故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 2.恭亲王奕欣力倡洋务,又因在兄弟中排行第六,被称为鬼子六,洋务派官员丁日昌被称为丁鬼奴,郭嵩焘在一片冷嘲热讽中出任驻英公使,这反映了。 A. 洋务派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批判 B. 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 C. 洋务运动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 D. 西方列强侵略激起国人反抗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奕䜣、丁日昌、郭嵩焘三人因倡导洋务,而被国人施以“鬼子六”“丁鬼奴”等贬称,说明洋务运动的理念尚不能被社会广大群众所接受,其原因在于洋务运动的理念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故C项正确。材料并没有具体提到洋务运动的内容。故A 项错误。倡导洋务运动并不等同于“崇洋媚外”的行为。故B项错误。材料并没有体现西方列强的侵略。故D项错误。 3.1893年,驻外公使薛福成在出使日记中写道,总理衙门大臣萃毕生之全力以经理交涉事务者,殆鲜其人,或以高官挂名,或以浅尝自喜,或骤出骤入而听其自然,一闻海国图志和瀛环志略两书之名,尚有色然以惊者,这主要反映了。 A. 中外交涉事务的减少 B. 洋务专业人才的匮乏 C. 立宪思想传播的困境 D. 顽固派对洋务的抵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阅读材料,薛福成核心观点是“总理衙门负责涉外问题的专业人才很少,大多都是高官挂名担任”。根据材料大意,可知薛福成认为洋务专业人才比较匮乏。故B项正确。材料并没有涉及中外事务多少的内容。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不是强调立宪思想而是洋务思想。故C项错误。无法从材料中得出顽固派对洋务运动抵制的内容。故D项错误。 4.在老百姓眼里,康党根本不值得半点同情,他们都是一群瞎折腾的白脸奸臣,正如维新派也将一般老百姓说成愚民或群盲不可救药一样,这说明了。 A. 维新变法的失败是因为百姓的反对 B. 维新变法违背了中国历史发展潮流 C. 维新变法时期的中国民众愚昧落后 D. 民主宪政思想缺乏普遍的社会认同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在老百姓眼里,‘康党’根本不值得半点同情”可知,维新变法运动没有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人民对民主宪政思想也不够了解,也就难以认同,这也是戊戌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故D项符合题意。维新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老百姓并没有反对变法,只是不支持,A项错误;B项说法错误,维新变法符合历史发展潮流,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C项说法太过绝对,戊戌变法时期中国已经出现了先进的知识分子; 5.清末《筹洋雏议》一书,否认传统的封建观念,认为人人欲济其私,这直接反映了当时正在诞生的资产阶级的主张,与此书思想最接近的作者是。 A. 王韬和郑观应 B. 康有为和梁启超 C. 林则徐和魏源 D. 曾国藩和李鸿章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可知,清末《筹洋刍议》一书否认传统的封建观念,认为“人人欲济其私”,表明作者具有早期资产阶级思想,选项中,林则徐和魏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代表人物,曾国藩和李鸿章是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王韬和郑观应是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的商业、科技,康有为和梁启超则是后期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主张通过维新变法变革政治体制,故与《筹洋刍议》作者思想最接近的是王韬和郑观应。故A项正确,排除BCD三项。 6.在新式学堂里,学生经常聚集传阅不同政见的书报,前者曰,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后者曰,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称民族民权民生,应分别出自。 A. 《国闻报》和《天演论》 B. 《四洲志》和《各国律令》 C. 《时务报》和《民报》 D. 《海国图志》和《新青年》 【答案】C 【解析】 【详解】《民报》是1905年创立的同盟会机关报,孙中山在该报上发表了同盟会的十六字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即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时务报》是近代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的一份报刊。与材料内容相符,故C项正确。《天演论》是近代翻译家严复最早翻译的西方哲学社会科学著作,它首次向中国人介绍了达尔文的进化论。与材料内容无关,故A项错误。《四洲志》是由林则徐主持编译的一部世界地理著作,简要叙述了世界四大洲(亚洲、欧洲、非洲、美洲)30多个国家的地理、历史和政治状况,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相对完整、比较系统的世界地理志书。与材料的主旨无关,故B项错误。《海国图志》是魏源编著的一部世界地理历史知识的综合性图书,全书详细叙述了世界舆地和各国历史政制、风土人情,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中心思想。与材料内容无关,故D项错误。 7.1926年有报纸评论说,自蒋介石抬出三民主义大出风头以后,很多人都觉得主义是值钱的,于是孙传芳标榜爱国爱民爱敌的三爱,东三省有人主张国权人权民权的三权,听说四川有些军人到处请教人替他们想个主义玩玩,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 A. 民主共和观念已成社会主流 B. 标榜主义成为军阀自保手段 C. 政治宣传促使各界思想趋同 D. 各地对三民主义理解有差异 【答案】A 【解析】 材料主要反映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在时代的潮流影响下,也不得不抬出“民主”这块牌子,即说明了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成为时代的潮流,民主思想深入人心,A的表述符合题意。B项符合孙传芳的主张,但不是提倡“主义”都是军阀,排除。材料中列举的三个例子中人物的主张各不相同,排除C。孙传芳的“三爱”东三省有人主张的“三权”等都与“三民主义”内容无关,排除D, 8.同盟会成立初期,孙中山指出,现代文明国家最难解决者为社会问题,我国虽因工商业尚未发达而社会纠纷不多,但为未雨绸缪计,不可不防微杜渐,以谋求人民全体之福利,由此可见。 A. 民生主义的目标是为人民整体谋福利 B. 民族民主革命比实现民生主义更重要 C. 中国工商业不发达难以实现民生主义 D. 实现民生主义须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解决社会问题”“平均地权之方法”即民生主义的内容。其目的用孙中山的话说即是“以谋人民全体之福利”。故A项正确。孙中山认为“社会问题,实较种族政治两大同一重要”,这是将民生主义提到和民族民主革命同等重要的地位。故B项错误。孙中山说“我国虽因工商业尚未发达,而社会纠纷不多,但为未雨绸缪计,不可不杜渐防微,以谋人民全体之福利。”实际上是主张在工商业尚不发达的中国推行民生主义,这与A项内容正好相反。故C项错误。 “欲解决社会问题,则平均地权之方法,乃实行之第一步。”说明实现民生主义要平均地权,而平均地权之具体方法是:现有之地价仍归原主所有,其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为国民所共享。与废除封建土地制度无关。故D项错误。 9.国民党一大宣言中提到,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私人企业,或有独占性质或规模过大者,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应由国家经营管理,实质是。 A.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B. 为国家干预经济制造舆论 C. 孙中山节制资本思想的体现 D. 形成官僚资本主义的理论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得知孙中山主张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体现的是节制资本,促进社会公平,所以C选项是正确的。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新三民主义,材料只是新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国家干预经济,故B项错误;官僚资本主义形成是在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不是孙中山时期,故D项错误。 10.由于西方国家被证明是冥顽不化的,孙中山和国民党便转向俄国,西方宣称俄国革命和中国革命是世界范围内同一解放运动的两个方面,是指孙中山。 A. 发动辛亥革命 B. 破坏国共合作 C. 领导北伐战争 D. 提出三大政策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所讲的是孙中山思想的转变,与俄国合作,进行国共合作,提出了三大政策,故D项正确,排除B项;辛亥革命不是孙中山发动的,所以A不符合史实,排除。国共两党进行北伐的时候,孙中山先生已在1925年逝世,所以C不符合史实,排除。 11.中华民国总统的祭圣告令,本大总统躬膺重任,早作夜思,以为政体虽取革新,而礼俗要当保守,环球各国,各有所以立国之精神,秉诸先民,熏为特性,中国理应服循圣道,这反映了。 A. 推动国民革命运动 B. 宣传专制主义思想 C. 提高公民责任意识 D. 加快政治改革步伐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而礼俗要当保守”“ 中国理应服循圣道”可知,袁世凯是想通过宣扬专制思想达到复辟帝制的目的,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思想领域的复古,并不是倡导国民革命;与公民责任意识无关,也不是要进行政治上的改革。故排除ACD三项。 12.一位学者评价说,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湮灭了的传统重现光芒,例如,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小说成为中国文学的主流内容,作为传统文化的市民文学也第一次走进大学的学术殿堂,这一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 A. 混淆先进与落后的界限 B. 存在对旧文化的传承创新 C. 充分肯定文言文的价值 D. 反对旧道德崇尚现代文明 【答案】B 【解析】 【详解】紧扣材料可知,新文化运动将传统的白话小说重现光芒,是对旧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讲的是知识分子发扬白话小说这一传统,而白话小说的重新发扬并不是落后的表现,并未混淆先进与落后的界限,故A项错误。白话小说主要是用白话写成,而非文言文,新文化运动并非肯定文言文的价值,故C 项错误。与本题题干不符,题干材料重点为知识分子使得白话小说这一传统重现光芒,并不是反对旧道德,故D项错误。 13.有学者认为,北洋政府时期的社会心态主要有接受到回归,最后到再选择的三种表现,接受心态是指使中国走出封建专制思想的阴影笼罩,那么再选择应是指。 A. 利用启蒙思想的社会方案,推动民主共和制度真正实现 B. 学习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建立资本主义君主立宪政体 C. 引进马列主义思想,为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奠定基础 D. 接受民本等传统文化观念,以及扫除封建专制的阴影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以看出“接受”主要是利用启蒙思想的社会方案,推动民主共和制度的真正实现,故A项正确;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名义上仍然是民主共和政体,此时的中国已经没有君主,也不可能要建立君主立宪政体,故B项错误。北洋军阀的政权性质决定不可能引进马克思主义思想,故C项错误;北洋军阀是独裁专制统治,没有扫除封建专制的阴影,故D项错误。 14.有人把中国前期近代化的各种方案比喻成,自我疗伤和温药治疗和猛药治疗和开颅洗脑,其中开颅洗脑指的是。 A. 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启蒙运动 B. 动摇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 C. 真正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D. 移风易俗的社会习俗革新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我疗伤”指的是清政府内部的有识之士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开展的洋务运动;“温药治疗”是指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推行改革的戊戌变法;“猛药重治”指的是由孙中山领导的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辛亥革命;“开颅洗脑”则是指宣扬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宣扬民主和科学,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促进了国人的觉醒,故B项正确。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启蒙运动是戊戌变法,与题意不符,故A项错误。真正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辛亥革命,不是新文化运动,故C项错误。进行移风易俗的主要是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不是新文化运动,故D项错误。 15.近代中国出现过各种现代化思潮,其能掀起人心者大抵莫过于民族主义的口号,并假借民族旗帜为动力,下列与此不符合的是。 A. 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B. 打倒列强和除军阀 C.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D.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答案】A 【解析】 【详解】 “民族主义”,即指以自我民族的利益为基础而进行的思想或运动。“打倒孔家店!”是新文化运动时期提出的口号,其主要是反对袁世凯的独裁专制统治,与民族主义无关。故A项符合题意;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体现的是孙中山“民族主义”的思想;“争国权”“打倒列强”都属于反对外来侵略,保护国家的民族主义。打倒列强和除军阀是国民革命运动时期的口号,也是反对外来侵略,与民族主义有关。故BCD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CD三项。 16.毛泽东从欧洲引入的不是机器或宗教或自由制度,而是共产主义思想,他借助灵活性对症下药,使病入膏肓的中国革命起死回生,其关键是。 A. 确立马克思主义指导 B. 制订灵活的方针政策 C. 开创武装争权的方式 D. 针对实际的革命道路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共产主义”、“他借助于技术和灵活性,对症下药,使一位病入膏肓的病人--中国起死回生”,结合所学可以知道,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开辟了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故D项正确。ABC三项都不符合“借助灵活性对症下药,使病入膏肓的中国革命起死回生”的主旨,并不是关键所在,故排除ABC三项。 17.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说,俄国在十月革命胜利以后,还有一个时期让资本主义作为部分经济存在,而且是很大一部分,我们的同志在这方面太急了,毛泽东在此强调。 A. 批评苏俄新经济政策不合时宜 B. 说明社会主义改造的迫切性 C. 区分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 D. 重申农村包围城市的合理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 由材料可知,毛泽东是要说明中国要实现社会主义不能一蹴而就,应坚持新民主主义的路线,区分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故C项正确。由材料中可知,毛泽东认为俄国十月革命以后实行新经济政策,利用资本主义经济中的市场机制和商品货币关系,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这是在肯定新经济政策的积极作用。故A项错误。材料中毛泽东提到要允许让资本主义作为部分经济而存在,说明他并未急于要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故B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的相关内容。故D项错误。 18.毛泽东说,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的革命胜利后,在特定历史时期所采取的国家形式,只能是过渡的性质,应指的是。 A. 社会主义社会 B. 资本主义社会 C. 民主主义社会 D. 半殖半封社会 【答案】C 【解析】 【详解】按照马克思主义学者的说法,人类社会形态的演变大致是沿着“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的趋势发展的,但我国由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殊国情,没有经历典型的资本主义社会,从1949年10月1日至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我国选择了新民主主义国家的道路作为过渡,故C项正确。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从1840年到1949年,社会主义社会是从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之后,新中国建立后不可能再是资本主义社会,排除ABD三项; 19.1956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解决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问题,其实质内涵是。 A. 借鉴苏联经济建设经验 B. 完成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C. 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D. 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这个报告实际上提出了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题”可以看出《论十大关系》的报告实际上总结新中国建设的经验教训,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故C项正确。《论十大关系》的报告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说明破除了对苏联建设的迷信,故A项错误。三大改造胜利完成是在1956年12月,与题干时间“1956年4月”不符,故B项错误。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不是《论十大关系》的内涵所在,排除D项。 20.邓小平曾说,不要怕外国人议论,管他们说什么,无非是骂我们不开明,但多少年来我们被挨骂倒了吗,邓小平在此强调。 A. 外国制度不符合中国国情 B. 要推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C. 必须改变崇洋媚外的风气 D. 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精神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不要怕外国人议论,管他们说什么”表明,邓小平主张中国人的事要中国人自己办,因此强调的是独立自主的精神,D项正确;材料没有强调制度的问题,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排除B项;材料强调中国要独立自主,没有体现崇洋媚外的风气,排除C项。 21.经历长期的政治革命和经济建设,中国共产党逐渐探索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其共同的思想精髓是。 A. 完善社会主义的本质 B. 完善党的本质 C. 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 D. 继承发展和与时俱进 【答案】C 【解析】 【详解】独立自主、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为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同时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也体现了解放思想的品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邓小平理论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故选择C项。A项是邓小平理论的内容,BD项是三个代表思想重要思想的内容,故排除ABD三项。 22.1964年10月,寓居美国的李宗仁向来访记者说,西方人终于将我们视为一个智慧民族了,当时西方人观念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A. 中国成功爆炸首枚核弹 B. 中国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C. 中国掌握载人航天技术 D. 中国发射人造地球卫星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时间“1964年10月”可知是中国成功爆炸首枚核弹,A项正确;中国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是在1965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中国掌握了载人航天技术是在新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是在1970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23.吴明瑜回忆道,鉴于当时复杂的国际形势,为了建设一个强大中国的目标,出于战备考虑,提出要实施上天入地下海的科研战略,首要是为了。 A. 建立科研体系 B. 提升国际地位 C. 增强国防实力 D. 服务经济建设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中的“为了实现建设一个强大的中国的目标”和“提出要实施‘上天、入地、下海’的科研战略”可知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军事方面科研战略。再结合当时的国际形势,可知当时的科研战略的目的是加强国防力量,所以选C项。材料中并没有“提高国际地位”和“服务经济建设”的内容,所以排除BD两项;材料主要反映了军事一个方面的科研,所以不能说是建立了科研体系。排除A项。 24.科技创新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下列表述符合这一观点的是。 A.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反映一五计划的成果 B. 李四光地质力学理论,反映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C. 袁隆平杂交水稻,缓解大跃进带来的粮食困难 D. 银河系列巨型计算机,反映参与信息技术革新 【答案】D 【解析】 【详解】 银河系列巨型计算机,是我国在计算机领域取得的成就,故D项正确;一五计划是1953年至1957年,第一颗原子弹是1964年,故A项错误;李四光地质力学理论确立是指中国地质学家李四光在研究中国和东亚构造的基础上于20世纪40年代创立的一种构造地质学说,故B项错误。袁隆平杂交水稻研制成功是1973年,“大跃进”是1958年,故C项错误; 25.1980年初,风光片《三峡传说》的插曲《乡恋》经中央电视台播出后风靡全国,但因唱法创新而遭到来自各方的质疑,被批为靡离之音终被禁播,说明了当时。 A. 改革开放尚未开始 B. 左倾错误尚未结束 C. 双百方针尚未恢复 D. 拨乱反正尚未完成 【答案】C 【解析】 【详解】双百方针强调在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在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但《乡恋》被批为“靡靡之音”而禁播,这说明当时“双百”方针尚未恢复,故C项正确;1980年初我国已经改革开放。材料强调的是文艺领域的内容,与“不结盟”外交政策无关。十一届三中全会已经完成拨乱反正。故排除ABD三项。 26.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其社会历史背景是。 A.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B.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C. 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D.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答案】C 【解析】 【详解】1956年,毛泽东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双百方针,即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此时,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建设逐步展开。故C项正确;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召开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于1949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于1978年,均不符合题意。排除ABD三项。 27.毛泽东在1952年指示,中国历史很长,建议社科院设立三个研究所,把中国历史分三段来研究,分别研究汉代以前,魏晋以后,鸦片战争以来的近代史,并建议办一刊历史研究的杂志,方针是百家争鸣,该指示。 A. 标志着双百方针确立 B. 利于自由的学术领域 C. 划分历史阶段影响深 D. 确立全球史观的指导 【答案】B 【解析】 【详解】“双百方针”是指“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毛泽东对中国历史的指示,有利于学术的繁荣,故B项正确;1956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标志着“双百方针”的确立,故A项错误;毛泽东的历史阶段划分已经不被使用,故C项错误;革命史观是以阶级斗争为纲,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 28.到1952年底,新中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业学校,北大清华等多所高等院校均开设俄文课程,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俄语热潮,因我国当时。 A. 外交政策转变 B. 国家发展战略 C. 文化教育改革 D. 计划经济体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1953年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行,其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得到苏联的大力支持,因此大规模的俄语学习热潮有利于与苏联的交流,符合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故B项正确。新中国建立之初已经确立了向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到1952年没有转变,因此学习俄语不是为了适应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故A项错误。文化教育改革与材料时间不符,计划经济体制与俄语学习没有明显关系,故CD两项均错误。 29.建国初期,我国高校院系大调整,如天津大学下设建筑电信机械等七大专业科系,从综合性大学转变为理工科院校,此调整是为了。 A. 促进国民经济恢复 B. 推动天津经济建设 C. 提升国民科学素质 D. 培养专业建设人才 【答案】D 【解析】 【详解】 这一时期很多大学从综合大学转变为多科性工业大学,结合所学知识,1952年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我国即将开始一五计划,高校进行院系调整,特别是多科性工业大学的出现,主要是为了培养经济建设专门人才。故D项正确。1952年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已经完成。故A项错误。全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是为了全国工业化建设,不仅是为了推动天津经济建设发展。故B项错误。高校在当时仍然只能培养一部分人才,不可能提高整个国民素质的科学素养,这也不是主要目的。故C项错误。 30.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各高校遵照中央政府要求开设公共必修课,恩格斯所著的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成为指定教科书,甚至文化部还专门举办从猿到人为宣传主题的大型科学知识展览会,其主要目的是。 A. 用科学知识破除封建迷信 B. 确立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C. 强调劳动人民的意识形态 D. 开创舆论宣传的全新形式 【答案】C 【解析】 【详解】“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新中国成立之初正处于新民主主义社会,要逐步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因而要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意识形态;对“从猿到人”的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知识普及和宣传即是在构建与国家政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故C项正确。进行科学知识展览会有利于破除封建迷信思想,但这并非其主要目的。故A项错误。该项不符合史实,中共“一大”时即已确立马克思主义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故B项错误。举办展览会并非全新的形式。故D项错误。 材料解析题 31.材料一: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曾国藩所述,至恭亲王奕欣等奏请购买外洋船炮,则为今日困境救时之第一要务,轮船之速,洋炮之远,英法恃其所独有,若能陆续购买,据为己物,在中华则见惯而不惊,况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已达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 (1)说明这场运动产生的原因条件,并分析其指导思想的利弊影响。 材料二:19世纪末,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与孔子改制考二书,认为汉代以来儒者奉为经典的周礼和左传等书,导致国民遂二千年遭受暴主夷狄之酷政,他主张回归孔子所编订的诗经和礼记等原典,理解真正的儒学精神,在他看来,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改革家,春秋一书便是孔子为改制而创作的,他甚至用西学来解释春秋,认为春秋公羊传中的三世说应为,始于据乱世而立君主,中于升平世而为立宪,即君民共主,终于太平世而为民主。 (2)说明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并分析对中国近代社会的诸多积极意义。 【答案】(1)两次鸦片战争惨败,面临内忧外患的封建统治危机。师夷长技以制夷,为中体西用的洋务运动奠定思想基础。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形成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勾结的局面。引进西方先进的军事生产技术,由此迈出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导致富国强兵失败,招致帝国主义瓜分狂潮。 (2)结合传统儒学形式,宣传西方立宪政治学说。新学伪经考与孔子改制考,系统奠定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利用孔子权威,利于减少变法阻力。政治变革,利于救亡图存和变法图强的宗旨。西学深入到资本主义政治制度,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曾国藩所述,至恭亲王奕欣等奏请购买外洋船炮”可得出这场运动是洋务运动。结合所学洋务运动的背景概括即可。从社会环境(民族危机)、统治危机、思想主张、统治者支持等角度回答。根据所学可知,洋务运动的思想主张是“中体西用”,结合所学从正反两面,具体从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中体西用”的本质等角度概括其影响。 (2)根据材料“在他看来,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改革家,春秋一书便是孔子为改制而创作的”“ 始于据乱世而立君主,中于升平世而为立宪,即君民共主,终于太平世而为民主。”,结合所学可知,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是“托古改制”, 结合传统儒学形式,宣传西方立宪政治学说。意义:结合所学,从康有为思想对维新思想的形成、对变法的宣传与推动、对思想的启蒙与解放等角度概括其意义。 32.材料一:孙中山在耕者有其田一书中强调,民生主义真是达到目的,农民问题真要解决,是要耕者有其田,现在俄国推翻一般大地主,把全国土地都分到一般农民,让耕者有了田,只对于国家纳税,另外没有地主来收租钱,这是一种最公平的办法,我们现在革命,要仿效俄国这种公平办法,才算是彻底的革命。 (1)说明孙中山民生土地政策的目的 ,并分析其思想政策变化的诸多社会因素 。 材料二:新青年的八期第十五卷,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宣传家陈独秀所述,由于孔子尊君权,易演成独夫专制之弊,与现代民主政治的原则不相合,孔子讲学不许问难,易演成思想专制之弊端,与现代言论自由的原则相冲突,中国的儒学不革命,儒学不轮转,中国遂无新思想学说,何以造新国民,悠悠万事,唯此甚大,所以中国的进步与发展完全取决于能否将儒学彻底打倒,需要思想文化方面的一场彻底革命。 (2)说明新知识分子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并分析导致此种态度的诸多社会因素。 【答案】 (1)借鉴欧美资本主义的弊端,缩小贫富差距。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薄弱,团结农民进行民主革命的需要。辛亥革命后反军阀的民主斗争连续失败,促使其反省。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共产国际的帮助和指导。中国已转向新民主革命阶段,下层农民阶级作为革命主力军的作用日益突出。 (2)绝对否定传统儒学,存在偏激极端的倾向。袁世凯为复辟帝而掀起复古尊孔的逆流,与民主共和观念的新旧矛盾冲突。民国初期短暂春天,民族资产阶级实力增强,要求真正的民主政治权利。宣传资本主义的民主科学思想,故将矛头指向专制愚昧的封建儒学,两者本质不同需要破旧立新。西方技术制度最终深入到文化领域的思想解放,以探索国家富强的道路。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是要耕者有其田”并结合所学,可从缩小贫富差距、民主革命的需要、个人反思等角度回答。因素:材料中“把全国的土地都分到一般农民,让耕者有其田”,这是新三民主义对民生主义的发展。因此变化的因素实际上考查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的原因,依据教材知识回答即可。具体从外部的十月革命的影响、民主革命性质的转变、民众力量发挥作用等角度概括。 (2)根据材料“所以中国的进步与发展完全取决于能否将儒学彻底打倒,需要思想文化方面的一场彻底革命”,结合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可概括得出态度是绝对否定传统儒学,存在偏激极端的倾向。因素:根据材料“与现代民主政治的原则不相合”“ 与现代言论自由的原则相冲突”“ 中国遂无新思想学说,何以造新国民”等信息,结合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从政治、经济、阶级、思想等角度概括即可。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