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甘肃省临夏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甘肃省临夏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甘肃省临夏中学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月考考试卷 年级:高二 科目:历史 座位号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题2分,满分50分)‎ ‎1.近代中国驻外公使郭嵩焘(1818—1891)旅居英国时感叹:“政教风俗,欧洲独擅其胜。其视中国,亦犹三代盛时之视夷狄也。中国士大夫知此义者尚无其人,伤哉!”郭嵩焘此论 A. 认识到西方制度的先进 B. 否定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C. 有助于洋务运动的开展 D. 属于资产阶级维新思想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以近代中国驻外公使郭嵩焘有关西方政教风俗的言论为切入点,考查近代中国的早期维新思想。从郭嵩焘“政教风俗,欧洲独擅其胜。其视中国,亦犹三代盛时之视夷狄也。中国士大夫知此义者尚无其人,伤哉”可知,他清醒地认识到西方在制度方面的先进性,因此A选项正确。郭嵩焘的言论并未涉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因此,B选项理解有误;洋务运动以”中体西用”为指导,不可能仰慕西方制度,因此,C选项不符合史实;郭嵩焘的言论并未系统论述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从他本人生活的时代看,他属于早期维新派,因此,其思想不属于后来的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故D选项有误。‎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思想•早期维新思想 ‎【名师点睛】康梁维新思想与早期维新思想的区别与联系 类别 ‎ 早期维新思想 ‎ 康梁维新思想 ‎ 区别 ‎ ‎(1)只是针对具体问题提出的一些改革主张 ‎ ‎(1)提出了具体改革方案,为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历史根据,使变法思想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 ‎(2)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也没有付诸行动 ‎ ‎(2)与挽救民族危亡结合起来,迅速将其发展为救亡图存的政治运动 ‎ 联系 ‎ ‎(1)早期维新思想是康梁维新思想的基础,即康梁维新思想是对早期维新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2)都主张变法:经济上主张振兴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政治上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文化上主张学习西方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办新式学校 (3)都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4)都是爱国和进步的 ‎ ‎2. 民族资本家范旭东在创办永利碱厂时,英国卜内门洋碱公司起初反对,后又要求合作,范旭东以“股东以享有中国国籍者为限”将卜内门公司拒于永利大门之外,打破了卜内门公司独霸中国碱业市场的企图。这则材料可以说明( )‎ ‎①民族工业与列强企业存在矛盾 ②范旭东是位爱国资本家 ‎③民族企业可以从根本上破除外国资本主义的束缚 ④民族工业的发展处境艰难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通过题中材料可知,外商企业企图压制民族工业的发展,民族资本家对外国企业进行积极反抗,并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企业的经济侵略。①②④都符合题意。③表述错误,民族企业没有从根本上破除外国资本主义的束缚。所以本题选C。‎ 考点: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影响 ‎3.从1862年京师同文馆成立到1901年,全国20余所新式教育机构的分布为:广州5所,天津4所,上海3所,福州、南京、北京、武昌、台北各2所,珲春、烟台、旅顺、乌鲁木齐各1所。影响新式教育机构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 洋务运动人才需求突出 B. 近代化发展水平存在差异 C. 清政府对外政策发生变化 D. 西方列强进行文化侵略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近代新式教育机构在广州、天津、上海等东部沿海城市分布较多,在其它地区分布较少;结合所学可知,由于地理位置和对外开放程度的影响,中国近代化发展水平存在差异,也影响到教育机构的分布,B项正确。洋务运动对人才的需求是促进新式教育发展的因素之一,但并不是影响其分布的主要因素,排除A。新式教育机构的分布与清政府的对内政策有关,而不是清政府对外政策发生变化,排除C。影响新式教育机构分布的主要因素是近代化发展水平存在差异,与西方文化侵略关系不大,排除D。‎ ‎4.据《江湾里志》记载:“自上海辟为租借地后,……农民以应供求起见,有舍棉,稻而改艺(种植蔬菜)者, 功虽倍,……获利倍蓰,本乡之东南部大郡都如是。”这说明当地 A. 自然经济走向解体 B. 城市规模日益扩大 C. 棉纺织业出现衰落 D. 对外贸易增长迅速 ‎【答案】A ‎【解析】‎ 自然经济解体的标志是男耕女织的分离,材料中“舍棉,稻而改艺(种植蔬菜)者”说明农民舍弃传统的农作物种植,该种利润较高的蔬菜,这里隐含着小农经济的解体,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城市规模扩大信息,故B错误;棉纺织业出现衰落只是材料中涉及的原因信息,不是现象,故C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对外贸易的信息,故D错误。‎ ‎5.关于中国近代某企业,有人这样评价:“由国库支付其开销,以调拨分配产品,内无利润积累,外无市场联系。”下列企业中,最符合这一评价的是 A. 上海轮船招商局 B. 上海发昌机器厂 C. 开平煤矿 D. 江南制造总局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此企业产品不和市场发生联系,由国家控制生产、经营活动,这是洋务派军用企业的显著特点;结合选项可知江南制造总局为洋务运动的军用企业,D项正确。上海轮船招商局为洋务派民用企业,以求富为目的,与市场联系密切,排除A。上海发昌机器厂属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与市场紧密联系,排除B。开平煤矿也是洋务派民用企业,以求富为目的,与市场联系密切,排除C。‎ ‎【点睛】‎ 抓住材料关键信息“由国库支付其开销,以调拨分配产品,内无利润积累,外无市场联系”,联系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史实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6.光绪五年(1879年),旅日华侨卫省轩在广东佛山开办了第一家火柴厂。19世纪80年代后期,天津、上海、重庆、广州、福州、太原等地相继建立火柴厂。”……天津自来火公司成立于十二年,由官绅杨宗濂、买办吴懋鼎、淮军将领周盛波等合资设立。19世纪90年代初又集股扩大投资,资本达4.5万两。以下对材料分析正确的是 A. 成本高质量低,难同洋货竞争 B. 是中国最早出现的民族资本近代企业 C. 打破了洋火垄断中国市场局面 D. 列强的资本输出客观上推动了其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介绍了中国火柴企业的发展过程,近代中国火柴厂的出现打破了原来洋火柴垄断的局面,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火柴成本高质量低,难同洋货竞争的信息,排除A。中国第一个民族资本的近代企业是1872年创办的继昌隆缫丝厂,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列强资本输出的信息,且列强的资本输出发生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排除D。‎ ‎7.刘亚洲将军说,鸦片战争后中日两国同时学习西洋文明,一个从内心革新变化,一个则止于外形。一个把外来的东西当饭吃,一个把外来的东西当衣穿。当饭吃的消化了,强身建体;当衣服穿的只撑起一个模样。作者意在 A. 肯定西学东渐思潮 B. 对洋务运动失败痛彻反思 C. 肯定发展近代工业的重要性 D. 指出明治维新成功之道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鸦片战争后中日两国同时学习西方文明,中国注重形式,日本注重内涵,结果以甲午战争为标志,中国以失败告终,日本取得最终胜利,作者意在反思洋务运动的局限,B项正确。材料强调作者意在反思洋务运动的局限,且洋务运动中学习的内容只是西学东渐思潮中的一方面,没有涉及态度方面,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肯定发展近代工业的重要性,而是强调作者意在反思洋务运动的局限,排除C。作者的目的不是指出明治维新成功之道,而是反思洋务运动的局限,排除D。‎ ‎8.20世纪最初十年,天津工业发展迅速,如以5000元以上的设厂数量与1900年前相比,约增加6倍;资金数字也大体如此增长。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 倡导国货运动的有力推动 B. 西方侵华经济手段的变化 C. 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D. 实业救国社会思潮的盛行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清政府为了挽救统治危机、扩大政府财政收入,实施新政及其它措施鼓励发展工业,故C项正确。倡导国货运动属于民国时期民族资本主发展的原因,与材料不符,排除A。甲午战争后西方侵华经济手段由商品输出向资本输出转变,与材料不符,排除B。实业救国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 ‎9.1958年一则新闻报道称,某县一农业社创造了平均亩产36956斤的惊人纪录。来自各地的参观者普遍认为,人的智慧和大自然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这 A. 显示出农业合作化运动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 体现了集体经营对提高生产效率有一定作用 C. 反映了科学技术进步极大提高了粮食产量 D. 折射出人们改变经济落后面貌的迫切愿望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是大跃进运动中的浮夸风现象,折射出人们改变经济落后面貌的迫切愿望,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现象为大跃进运动,非1953-1956年的农业合作化运动,排除A。材料反映的现象为大跃进运动,而不是体现集体经营对提高生产效率有一定作用,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大跃进运动中的浮夸风现象,而不是科学技术进步极大提高了粮食产量,排除C。‎ ‎10.据《中国报学史》统计,武昌起义胜利后半年内,全国报纸由100多家迅速发展到500多家,总销量达到4200万份。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临时约法》规定人们有言论、出版等自由 B. 人们关心社会变革,希望了解世界变化 C. 大力提倡白话文使阅读报纸的人数激增 D. 人们普遍赞成民主共和,反对君主专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武昌起义胜利后半年内,全国报纸的家数和销量都迅速增加;‎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报纸是大众了解时事的最好媒介,因此材料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关心社会变革,希望了解世界变化,B项正确。《临时约法》的规定是报纸发行的保障,但并非报纸数量激增的主要原因,排除A。提倡白话文是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材料时间“武昌起义胜利后半年内”不符,排除C。人们普遍赞成民主共和与报纸的数量激增没有直接的逻辑关系,排除D。‎ ‎11.周恩来在中共八大上指出,“应该根据需要和可能,合理地规定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把计划放在既积极又稳妥可靠的基础上,以保证国民经济比较均衡地发展。”由此可见中共八大 A. 对我国国情有正确认识 B. 缺乏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 C. 找到共产主义建设道路 D. 注重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合理地规定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以保证国民经济比较均衡地发展”等信息可知中共八大坚持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这是对我国国情的正确认识,A项正确。材料反映中共对国情的正确认识,而不是缺乏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找到共产主义建设道路的信息,而是强调中共对国情的正确认识,排除C。材料强调中共对国情的正确认识,没有涉及注重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信息,排除D。‎ ‎【点睛】抓住材料关键信息“合理地规定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以保证国民经济比较均衡地发展”等,结合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相关史实分析材料即可知道答案。‎ ‎12.“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广大贫困的农民能够迅速地增加生产而走上丰衣足食的道路,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及其他工业原料……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为此中共中央 A. 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 B. 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 C. 推行农业合作化运动 D. 发起人民公社运动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广大贫困的农民能够迅速地增加生产而走上丰衣足食的道路”可知是实行农业生产合作社,由材料“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及其他工业原料”可知是要让农业为工业生产提供原料以及粮食;故C 项正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改革开放后实行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将集体土地承包给个人,发挥农民积极性,与材料不符,排除A。土地改革运动主要是将土地从原有地主手中分给农民,与材料不符,排除B。人民公社运动属于“左”倾错误,极大地破坏了我国的生产力,与材料不符,排除D。‎ ‎13.‎1862年6月26日,《上海新报》一则某商行售卖“外国杂货”的广告云:新到什锦饼干、酸果、洋醋、吕宋烟、白兰地、小面镜仔、东洋竹篮仔等。这反映出 A. 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B. 国人办报事业的发展 C. 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 D. 百姓衣食住行的西化 ‎【答案】C ‎【解析】‎ 材料“某商行售卖“外国杂货”的广告”反映出外国的商品出现在中国市场上,引发国人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故C项正确;材料中体现的只是商业发展,并未涉及经济结构变动的问题,故A项排除;《上海新报》是否为国人办报,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项排除;百姓衣食住行西化的说法过于绝对,故D项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注意关键信息“某商行售卖“外国杂货”的广告”,从中分析出答案。‎ ‎14.1978年11月,安徽凤阳小岗村18个农民神情紧张地签下了一份契约,率先分田到户搞包干。这份包干契约,被认为是中国农村改革的第一枪。小岗村的做法 A. 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是农村历史性的变革 B. 满足了农民对土地所有权的需求 C. 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途径 D. 使中国农村经济发展走上新阶段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小岗村实行的包干到户使农民获得了土地的自主经营权,极大地调动农民群众生产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的发展,使中国农村经济发展走上新阶段,D项正确。拉开改革开放序幕的是1978年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排除A。包干到户使农民获得了土地的自主经营权,土地仍归国家所有,而不是满足了农民对土地所有权的需求,排除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农户自主经营,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不符合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需要,排除C。‎ ‎15.“可以找出一个有明确地域界线的区域,实行类似特区的政策……引进先进技术和科技项目,开发新产品,兴办新企业。同时,促进老企业的技术改造,优化经济结构,带动各自腹地经济的发展……”下面与材料中的“区域”相符的是 A. 特别行政区 B. 民族自治区 C. 沿海经济开放区 D. 深圳特区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以找出一个有明确地域界线的区域,实行类似特区的政策”、“促进老企业的技术改造,优化经济结构,带动各自腹地经济的发展”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区域”是指沿海经济开放区的设立,C项正确。特别行政区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域范围内设立的,享有特殊法律地位、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生活方式的地方行政区域,与材料不符,排除A。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范围内,在中央政府集中统一领导下,遵循国家宪法的规定,各少数民族以聚居区为基础,建立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利,享有当家作主,管理本地区本民族内部事务的自治制度,与材料不符,排除B。深圳特区是首先开放的五个经济特区之一,与材料不符,排除D。‎ ‎16.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说:“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这番话表明 A. 我国尚未找到适合国情的发展道路 B. 经济体制改革不适合当前国情 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在探索中 D. 对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不明确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邓小平这番话的时间是1992年初,当时已经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了一定认识,但不成熟,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在探索中,C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改革开放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方针政策,排除。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经济体制改革适合我国国情,有利于我国经济发展,排除B。在南方谈话中,已经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在探索中,并不是经济体制改革目标不明确,排除D。‎ ‎17. 据地方志记载,民国时期某城市“旧式婚姻居十之七八,新式者不过十之二三”。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 旧式婚礼因为简便节约更为流行 B. 城市尚且如此守旧,更不要说乡村 C. 婚姻习俗的新旧变迁有一个过程 D. 传统的婚姻观念仍为多数人所坚持 ‎【答案】A ‎【解析】‎ 因为婚姻习俗的总体趋势是删繁就简,旧式婚姻强调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相当繁琐。习俗的演变,城乡差异巨大,B项是正确的推断;C项正确地表达了婚姻习俗演变的历史过程;从材料中“旧式婚姻居十之七八”可以推断出D项的合理性。‎ ‎【思路点拨】本题从社会史的角度考查婚姻习俗的演变。注意此题为反向选择题,要注意逆向思维的运用。‎ ‎18. 罗斯福认为:“国家的义务之一就是要照顾那些在逆境下如无别人照顾即难以为生的公民……政府必须给这些不幸的公民以援助。”罗斯福新政中,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措施是 ( )‎ A. 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一定补贴 B. 实行社会保障,增加就业机会 C. 规定工人的工资标准和工作时间 D. 恢复银行信用,保护储户利益 ‎【答案】B ‎【解析】‎ 从材料“照顾那些在逆境下如无别人帮助都难以为生的公民”、“政府必须给这些不幸的公民以援助”可以看出实行社会保障,增加就业能达到这些效果。所以选B。A是农业措施;C是保护劳工权益;D是银行信誉。‎ ‎19. 1933年5月,罗斯福政府颁布了《农业经济调整法》,该法令在农村被称为“犁棉苗法令”。根据该法令,政府缩减了数千万英亩耕地。美国政府采取减耕减产这一措施的目的是(  )‎ A. 优化农村环境 B. 给农民提供补贴 C. 提供就业机会 D. 提高农产品价格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罗斯福新政调整农业:成立农业调整署,调控市场,缩减耕地,压缩产量,以调整农产品结构,提高并稳定农产品价格,防止农产品过剩。因此选D。‎ 考点: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罗斯福新政·内容 ‎20. 资本主义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无论如何也不曾想到,在经过了几百年风霜雪雨的洗礼之后,他理想中的经济自由化竟然在现实中会遭遇如此的困境,并出现如此的“异化”。这种“异化”在二十世纪的突出表现为 A. 资本主义经济实现完全自由竞争 B. 资本主义经济出现垄断现象 C. 资本主义经济出现国家干预调控 D. 资本主义经济出现全面衰退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材料中“经济自由化竟然在现实中会遭遇如此的困境,并出现如此的‘异化’”是指资本主义经济出现国家干预调控,这在一定程度上极大限制了经济的自由竞争,所以答案选C,A项出现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时期, B项出现在19世纪中后期,D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 考点: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21.凯恩斯学派主张国家应干预经济,以扩大需求,刺激经济发展。20世纪70年代末,面对“经济滞胀”局面,英国撒切尔政府采取不同于凯恩斯学派的经济政策,其做法是 A. 增加货币发行量 B. 扩大政府开支 C. 减少国家的干预 D. 增加政府税收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英国面对经济“滞胀”局面,采取措施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发挥市场作用,C项正确。面对“经济滞胀”局面,应减少货币发行量,这样才能平抑物价,排除A。扩大政府支出会增加市场货币供应量,加重“经济滞胀”局面,排除B。经济不景气时期政府应减少税收,排除D。‎ ‎【点睛】本题考查对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新变化的理解,紧扣材料信息“20世纪70年代末,面对‘经济滞胀’局面,英国撒切尔政府采取不同于凯恩斯学派的经济政策”,结合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可知英国应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发挥市场作用。‎ ‎22. 在苏联,1928年1公担稞麦可分别交换‎35米印花布、75公斤砂糖,到1952年只能分别交换1.‎5米印花布、0.9公斤砂糖;1953年,谷物的义务交售价格仅为成本的10%,牛肉价格为成本的5%,猪肉价格为成本的6%。这段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的苏联 A. 农副产品质量差、价格低 B. 农产品过剩造成价格下滑 C. 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够完善 D. 工业化牺牲了农民的利益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从材料来看,苏联的农副产品价格逐年下降,说明农副产品在社会总生产中占有的比例愈来愈低。从材料所给出的时间来看,练习所学知识可以知道这个时期是苏联的工业建设时期,重工业发展牺牲了农民的利益,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说法错误,农副产品的质量是有保障的;B选项说法与当时情况相反;C选项错在当时苏联并没有市场经济。‎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弊端 ‎23.列宁曾讲过:“我们用‘强攻’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这里的“尝试”是指 A. 十月革命 B.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 新经济政策 D. 斯大林模式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列宁试图利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但尝试不成功,出现了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转而实行新经济政策,找到一条使落后的俄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故排除C,B项正确。十月革命是政治革命,没有涉及“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排除A。斯大林模式出现在列宁死后,列宁不可能“尝试”,排除D。‎ ‎【点睛】抓住材料关键信息“我们用‘强攻’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结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分析材料即可知道答案。‎ ‎24.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要把它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列宁得出上述认识的时间应在 A. 二月革命时期 B. 十月革命时期 C. 新经济政策时期 D. 战时共产主义时期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新经济政策的特点,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解决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巩固了苏维埃政权,C项正确。二月革命时期列宁没有提出新经济政策,排除A。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但没有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生产力,排除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排斥商品经济,排斥资本主义,排除D。‎ ‎【点睛】紧扣材料关键信息“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等,结合新经济政策的史实分析材料即可知道答案。‎ ‎25.1931年,斯大林说:“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100年。我们应当在10年内跑完这段距离。”这一思想 A. 完全符合当时的苏联国情 B. 推动了高度集中的经济模式的形成 C. 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致 D. 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斯大林希望快速实现工业化,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苏联形成了优先发展重工业、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B项正确。斯大林希望优先发展重工业、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并不完全符合当时苏联的国情,产生了一系列负面影响,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排除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有实行余粮收集制、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和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等,斯大林时期的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很大区别,排除C。新经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经济,而斯大林时期的经济模式则是高度的计划经济模式,是直接排斥商品货币关系,二者有着本质区别,排除D。‎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满分50分)‎ ‎26.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由民国元年至十年,政争兵乱,无年无之,举清末奖励实业政策之成绩尽破坏之,而无以为继。各省军人官吏不仅不能提倡保护其省内之实业,且加之以削剥摧残;故就政府对待实业之态度与影响言,清末之九年为黄金时代,而民初之十年为黑暗时代。幸而欧战发生,吾国工业乃得千载难逢之自动发展机会。欧战既终,险象即生,吾国工业因参战所得之利,能永久存在不为昙花一现者,窃恐甚少也。‎ ‎——摘编自陈真、姚洛《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材料二1912~1920年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不平衡。统计出的9个华资占比重较大的行业,一般的发展速度在12%~13%之间。这个增长率比之初步发展时期,并不更高,大战时期“黄金时代”之说,更多是指利润优厚,非必指增长速度。‎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12~1920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12~1920年阻碍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答案】(1)受第一次世界大战影响,民族工业快速发展,利润较高;发展不平衡;工业发展基础薄弱,内力不足.‎ ‎(2)政争兵乱,政局不稳,工业发展环境恶化;政府推动不力;外国资本的挤压.‎ ‎【解析】‎ 试题分析:(1)据材料一中“幸而欧战发生……”和材料二中的发展速度得出民族工业迅速发展;据材料二中第一句得出中国的民族工业发展不平衡;结合所学知识,我国的民族工业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领域,如纺织业和面粉业,重工业基础薄弱,对外国资本和本国的封建势力严重依赖。‎ ‎(2)据材料一第一句可知,时局动荡;材料一第二句“各省军人官吏不仅不能提倡保护其省内之实业,且加之以削剥摧残”反映出封建政府对民族工业的阻碍;从材料一中民族工业在一战期间迅速发展和“欧战既终,险象即生”可得出外国资本侵略是阻碍我国民族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一战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 让胡佛始料未及的是,这次“萧条”居然发展成世界性的经济危机!面对这场前所未有的危机,胡佛似乎显得不知所措,但还是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其中包括:(1)设立周转基金用于资助农场主组建销售合作组织,确定最低销售价格。(2)成立谷类稳定公司,力图通过收购多余的粮食来制止价格的下滑。(3)会见市长和州长,督促他们加速公共工程项目建设。(4)设立国家信贷公司、紧急就业委员会,以期通过自愿联合来解决问题。(5)支持通过减税议案,降低个人和私人企业的所得税。(6)成立复兴金融公司,为银行、保险公司、农场抵押公司以及铁路公司提供贷款。(7)建立住宅贷款银行,对有房产抵押的建筑与贷款公司、储备银行和保险公司给予贴现。(8)扩大信贷资金,保证商业实体和个人享用更多的贷款。 …… ‎ ‎ ——摘编自[美]加里·纳什《美国人民:创建一个国家和一种社会》 ‎ 材料二 美国在“新政”第一阶段,劳工的真正困难远未得到解决。1935年全国就业工人虽比1933年多了400万,但失业者仍达900万之多。从1933年起,工人依靠罢工手段,以进一步捍卫自己的切身利益。1934年,全美各地罢工持续不断,并以要求承认工会为主要目的。罢工打破了行业的界限,深入到过去很少发生罢工的诸如汽车工业、纺织工业等大批量生产的工业部门。 ‎ ‎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 材料三 大萧条的一个重要标志是高失业率,但是罗斯福新政在这方面却收效甚微,1933年,罗斯福上台时的失业率是24.9%,至1940年失业率仍旧是14.6%(大萧条之前是3%左右),直到1941年美国全面卷入二战以后,失业率才下降到10%以下,并逐步达到大萧条前的水平。再看一下国防支出在战时经济中的巨额比重,1940年不过是17.9%,很快从1941年的46%跃升到1945年的89.5%,整个美国成为一个兵工厂,GDP自然增长了。至于失业率下降的一个更直接的原因是人们都参军去了,二战结束时美国军队有1200万人。 ‎ ‎ ——彭斯达《美国经济周期研究:历史、趋势及中美经济周期的协动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胡佛的反危机措施。‎ ‎(2)根据材料二、三,简要分析罗斯福新政在“第一阶段”中存在着什么问题? ‎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是如何让美国解决这些问题的?‎ ‎【答案】(1)胡佛采取的反危机措施说明他对经济进行了有限的干预,并不是一味坚持自由放任政策;这些措施虽然无法应对空前严重的危机,但还是为罗斯福新政提供了借鉴。‎ ‎(2)没有真正解决劳工问题,失业问题依旧严重,各地罢工持续并不断扩大。‎ ‎(3)在战争需求的刺激下,美国经济迅速发展;大量工厂的开设,加之参军人数急剧增加,使得失业率下降,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劳工问题。‎ ‎【解析】‎ ‎【详解】(1)关于简要评价胡佛的反危机措施,根据材料一胡佛采取的反危机措施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不是一味坚持自由放任政策,而是对经济有限干预,为罗斯福新政提供借鉴等方面分析作答。‎ ‎(2)根据材料二“1935年全国就业工人虽比1933年多了400万,但失业者仍达900万之多”、“1934‎ 年,全美各地罢工持续不断,并以要求承认工会为主要目的。罢工打破了行业的界限,深入到过去很少发生罢工的诸如汽车工业、纺织工业等大批量生产的工业部门”、材料三“1933年,罗斯福上台时的失业率是24.9%,至1940年失业率仍旧是14.6%”等信息可从劳工问题、失业问题、罢工持续不断等方面分析作答。‎ ‎(3)根据材料三“从1941年的46%跃升到1945年的89.5%,整个美国成为一个兵工厂,GDP自然增长了”、“至于失业率下降的一个更直接的原因是人们都参军去了,二战结束时美国军队有1200万人”等信息可从战争刺激美国经济发展、参军人数增加使得失业率下降等方面分析作答。‎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861年以后,航行于中国沿海及内河的各国商船增多。清政府担心漕粮运输受制于外轮,又无力筹集全部资金,统管局务;……而且,洋务运动的军事建设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于是,李鸿章向当时的同治皇帝上书,要求公开发行股票,通过股票募集资金,然后进行轮船招商。 ‎ ‎——摘编自李玉《晚清政治经济史论》‎ 材料二 表3招商局创造的中国“第一”‎ ‎1872年 中国第一家股份公司、中国商船第一次行驶南洋航线 ‎1876年 中国第一家船舶保险公司——仁和保险公司 ‎1878年 中国近代第一家大型煤矿企业——开平矿务局 ‎1879年 中国第一条专用电话线 ‎1881年 中国第一条专线铁路——唐山至胥各庄铁路 ‎1890年 中国近代第一家用机器生产的棉纺织企业——上海机器织布局 中国第一家华资银行——中国通商银行 ‎1897年 材料三 1877年招商局收购美资旗昌轮船公司举行换旗过户,这也是中国民族工商企业第一次收购外商资产。 ‎12月26日与英资太古、怡和签订第一次齐价合同,是中国民族企业对抗外商倾轧的一次重大胜利。1912年民国元年2月1日招商局临时股东大会议决,同意将局产押借给孙中山临时政府作借款用;1937年 招商局以“新铭”等7轮在江阴、上海、南京等地多次沉船抵御日寇沿江进犯……招商局被誉为“中国民族企业百年历程缩影”,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和社会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材料二、三均摘编自招商局集团官网 ‎(1)根据材料一,指出轮船招商局成立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招商局发展进程的特点。‎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轮船招商局在促进中国近代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答案】(1)打破外国对中国航运的垄断;为军亊工业发展提供资金;李鸿章等官员的推动。‎ ‎(2)具有开创性;经营范围不断扩大;投资领域多样化。‎ ‎(3)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一定程度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推动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促进民主革命发展,抵御日本的侵略。‎ ‎【解析】‎ ‎(1)依据材料一“清政府担心漕粮运输受制于外轮,又无力筹集全部资金”“洋务运动的军事建设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于是,李鸿章向当时的同治皇帝上书”的信息归纳回答。‎ ‎ (2)依据材料二表格信息从经营范围和投资领域等角度思考回答。‎ ‎ (3)依据材料和所学从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以及推动中国近代化的进程等角度思考回答。‎ 点睛:①洋务派引进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对外国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③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