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模块性检测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模块性检测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长郡中学2019—2020学年度高二第一学期第一次模块检测 历史 一、选择题 ‎1.据《欧洲瓷器史》描述,“银器、精陶和其他器皿,被送到中国作为瓷器模型之用,以致中国提供到欧洲市场上的瓷器也包括了道地的欧洲风格的器皿。”由此可以得出最合理的一项推断是 A. 古代官营手工业的技术最为精湛 B. 瓷器是东西方贸易中最主要的商品 C. 制瓷业中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D. 瓷器设计时接受了欧洲客户的要求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相关知识。依据材料“《欧洲瓷器史》描述,银器、精陶和其他器皿,被送到中国作为瓷器模型之用,以致中国提供到欧洲市场上的瓷器也包括了道地的欧洲风格的器皿”等可知,瓷器设计时接受了欧洲客户的要求,D正确。古代官营手工业的产品,主要供官府专用和皇室私用的物品,产品不投放市场,A与材料无关,A错误;材料中没有反映瓷器是东西方贸易中最主要的商品,B错误;资本主义萌芽的特征是雇佣关系的出现,而材料中只说的是“瓷器也包括了道地的欧洲风格的器皿”,没有涉及到雇佣关系,C错误;‎ ‎2.下表是“1870—1900年世界贸易指数和贸易总额"(单位:10亿法郎),这一时期世界经济发展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年代 世界贸易指数(以1913年为100)‎ 贸易总额(单位:10亿法郎)‎ ‎1870年 ‎24‎ ‎45.5‎ ‎1880年 ‎36‎ ‎68.81‎ ‎1890年 ‎49‎ ‎94.2‎ ‎1900年 ‎68‎ ‎118.2‎ - 14 -‎ A. 世界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加强 B. 资本主义各国代议制得到巩固 C. 英国占据了世界工厂的地位 D. 欧美各国普遍推行国家干预经济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870一1900年世界贸易指数和贸易总额不断上升,说明全球的经济发展迅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走向完善,世界各地经济联系增强,故选A项;材料体现世界经济贸易指数和贸易额变化,未提及代议制发展状况,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英国在全球贸易指数和贸易额增长中作出的贡献,排除C项;材料时间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欧美各国主要信奉自由主义经济思想,排除D项 ‎3.下图所示的是1858年英国杂志刊发一漫画,作品中肮脏不堪的泰晤士河“老爹”将他的三个“子女”(“白喉”、“淋巴结核”、“霍乱”)献给伦敦美女城。这反映出当时伦敦 A. 化学工业污染严重 B. 贫富差距不断加大 C. 公共卫生条件恶劣 D. 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图片及题干信息可知,工业革命完成后,英国城市环境恶化,生态污染严重,疾病流行。故答案为C项。A项,化学工业污染严重的表述不能全面概括题干现象,排除;B项,题干信息未体现贫富差距不断加大,排除;D项,城市化水平的提高的表述题干信息未涉及,排除。‎ - 14 -‎ ‎4.张爱玲在《更衣记》中说:“民国初建立,时装上也显出空前的天真,轻快,愉悦。‘喇叭管袖子'飘飘欲仙,露出一大截玉腕,短袄腰部极为紧小。”该现象说明当时 A. 崇洋媚外现象愈演愈烈 B. 伦理纲常思想开始被抛弃 C. 政治变革影响社会生活 D. 中西方服饰风格差异较大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民国时期女子服装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瓦解了中国的衣冠体制,故选择C选项;材料中女子服饰变化也并不是向西方学习的结果,不存在崇洋媚外,故排除A选项;伦理纲常思想被抛弃的时间应为1915年的新文化运动,故排除B选项;材料并没有将中西方服饰风格进行比较,故排除D选项。‎ ‎【点睛】本题考查民国时期服饰变化,需掌握民国时期的思想变化。‎ ‎5.“1908年,虹口大戏院仅能容纳观众250人。十多年后,上海电影院平均座位数量约为700个左右。而20世纪30年代,电影院的平均观众容量扩大至990个座位左右……最大容量的大光明电影院将近2000个。”材料表明 A. 电影业竞争较为激烈 B. 电影成为民众娱乐主流 C. 电影大众化有所发展 D. 中国电影事业走向成熟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仅能容纳观众250人”“平均座位数量约为700个左右”“扩大至990个座位左右”“将近2000个”中可以看出,上海电影院的规模不断扩大,这说明观影人数逐步增长,观看电影日益成为一种大众化的娱乐方式,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上海电影院规模的扩大,不能反映电影业的竞争情况,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对民众消费情况进行对比,故B项错误;材料仅仅反映的是上海影院的发展情况,不能说明中国电影制作和发行的情况,故D项错误。‎ ‎【点睛】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仅能容纳观众250人”“平均座位数量约为700个左右”“扩大至990个座位左右”“将近2000个”。‎ - 14 -‎ ‎6.民国初年社会生活出现“男人剪辫子、女子放足、青年离家、自由恋爱、神位被黜、洋货畅销、西学昌盛。”的局面。这些社会生活表明 A. 中央集权政治体制面临倒台 B. 传统价值观正统地位出现松动 C. 民族危机冲击传统社会观念 D. 国人普遍接受了西方文化观念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男人剪辩、女子放足、青年离家、自由恋爱、神位被黜、洋货畅销、西学昌盛”并结合所学可知,题干反映了辛亥革命后,社会风俗逐渐自由、平等,说明传统价值观正统地位受到挑战。故答案为B项。A项,题干涉及的是社会风俗的变迁,而且中华民国建立实行的是民主共和制,排除;C项,题干没有涉及民族危机冲击传统社会观念,排除;D项,“普遍”的说法题干信息无法体现,排除。‎ ‎7.下图为1912年《民权画报》登载的漫画《上海之无奇不有(体面人拖豚尾)》。该漫画反映出 A. 上海民众支持南京临时政府 B. 旧有陋俗仍有一定社会土壤 C. 辛亥革命使民权观念深入人心 D. 中西合璧成为习俗变迁的特征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图片中身穿长袍的男子正在交谈,还手持折扇,看似很有身份,然而与这场景不相称的是,已经辛亥革命后的上海,这两个仍旧拖着长辫子,这说明旧有陋习不是那么容易改变的,陋俗仍有一定社会土壤。故答案为B项。A项材料无法体现上海民众支持南京临时政府,排除;C项图片中的人依然留有长辫子,说明封建思想依然有残留,排除;D项材料未体现中西合璧,排除。‎ - 14 -‎ ‎8.20世纪初,电报的广泛运用使上海各大报刊在追求新闻“速而确”方面难分伯仲,尤其对重大事件的报道,细枝末节虽有不同但整体脉络相差无几。这说明通讯事业的进步 A. 推动了近代科技发展 B. 消除了报刊行业竞争 C. 制约了新闻报道深度 D. 提升了新闻基本效能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于电报,新闻行业的消息比较快,而且相对比较准确,说明电报通讯工具促进和提升了新闻的基本效能,故D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现代科技的发展,排除A;材料信息看不出新闻行业的竞争被消除了,排除B;材料信息不能说明新闻报道的深度被制约了,排除C。‎ ‎9.1908年,湘潭绅商们对于粤汉铁路正线不经过湘潭深感忧虑:“潭埠势必永远成废”,“数百年祖宗营业,一旦归于无何有之乡,万众能不寒心!”最终结果,湘潭隔江与铁路相望,距其15公里的株洲则因铁路通车走向兴盛。由此可见 A. 铁路改变南北经济格局 B. 新式交通影响地方兴衰 C 列强通过路权蚕食掠夺 D. 地方绅商掀起保路运动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潭埠势必永远成废”,“数百年祖宗营业,一旦归于无何有之乡,万众能不寒心!”及“最终结果,湘潭隔江与铁路相望,距其15公里株洲则因铁路通车走向兴盛”可知,株洲则因铁路通车走向兴盛,而湘潭隔江与铁路相望而衰落,因此新式交通影响地方兴衰,B正确;据材料反映的是铁路修建影响城市的兴起与衰落,没有涉及改变南北经济格局,A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列强通过路权蚕食掠夺,C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地方绅商掀起保路运动,D错误。‎ ‎10.经总理衙门批准,1878年海关总税务司赫德指派德璀琳以天津为中心,在北京、天津、烟台、牛庄、(营口)上海5处试办邮政,发行邮票,设立书信局,收发中外信件。这一做法 A. 损害了中国关税主权 - 14 -‎ B. 建立起中国近代邮政体制 C. 推动中国外交近代化 D. 适应了社会生活变化需要 ‎【答案】D ‎【解析】‎ ‎【详解】中国关税主权被损害是以《南京条约》中协定关税条款签订为标志,排除A;近代中国邮政体制的建立是以大清邮局设立为标志,排除B;材料信息与中国外交近代化没有关系,排除C;通过材料“试办邮政,发行邮票,设立书信局,收发中外信件”可以看出,新式邮政方式出现适应了社会生活的变化,故D正确。‎ ‎11.1929—1930年,美国烟煤行业工人周工资比1929年前下降了12.3%,1930~1931年,又下降了1%,这种变化反映了 A. 门户开放政策失败 B. 胡佛总统成功解决危机 C. 公共工程大量兴办 D. 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失灵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时间可知,当时正处于经济危机时期,美国总统是胡佛。烟煤行业工人工资连续下降,说明胡佛采取的自由放任政策并未解决危机,反而导致危机更加严重,由此证明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失灵,选项D正确;门户开放政策是美国的对外政策,而且这一政策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政策,排除A;选项B不符合史实,排除;胡佛执政时期,坚持自由放任,对国家经济干预力度有限,并未大量兴办公共工程,排除C。‎ ‎12.美国《商业周刊》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做过专项调查,证实“有不少人不再喜欢美国了,有的已经离开美国,有的正设法离开”。在整个三十年代美国向外移民的人数远超流入美国的移民数量。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内战导致严重社会动荡 B 经济衰退人们信心动摇 C. 政府限制外来移民迁入 D. 世界市场已经正式形成 - 14 -‎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有不少人不再喜欢美国了,有的已经离开美国,有的正设法离开”体现的是美国的经济大危机使美国人民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信心动摇,B选项符合题意。20世纪30年代美国未发生内战,A选项排除。材料不能得出政府限制外来移民的结论,C选项排除。世界市场正式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D选项排除。‎ ‎13.1933年,美国图书馆协会估计,自1929年以来新增的借书人大约在200万到300万之间,总的图书流通增长了将近50%;每20个成年人当中大约有19个人是报纸的读者。这一现象反映出美国当时 A. 国民素质得到大幅提升 B. 文化产业拉动了经济增长 C. 民众精神世界渴望慰籍 D. 科技革命推动出版业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所述1929到1933年大危机时期,图书借阅和报纸阅读人数的显著提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民众急需找到精神慰籍,C项正确;成年人读书报增多,不能说明国民整体素质大幅提升,A项错误;材料只有读书报人数增多,并无相关产业受益的信息,B项错误;材料没有提供出版业的发展和科技革命的信息,D项错误。‎ ‎14.1935年8月,美国国会通过法案,其中一部分关于失业保险。关于保险金的来源,一半是由在职工人和雇主各交付相当工人工资1%的保险费。另一半则由联邦政府拨付。与该规定属于同一法案的是 A. 工业复兴法 B 实施养老金制度 C. 农业调整法 D. 禁止黄金的外流 ‎【答案】B ‎【解析】‎ - 14 -‎ ‎【详解】美国国会关于失业保险的法案属于社会保障内容,与该规定同属一法案的是养老金制度,选项B正确;工业复兴法、农业调整法不涉及社会保障,排除A、C;禁止黄金外流属于金融领域的政策措施,不属于社会保障制度内容,排除D。‎ ‎【点睛】解题关键是明确失业保险法案属于社会保障制度内容。‎ ‎15.1933年11月以后,罗斯福建立了一个由少数阁员参加的全国应变委员会作为超级内阁发挥作用。委员会建立了中央统计局,负责政府统计资料的标准化。委员会在各州设置代表机构和现场工作组,用于解释联邦纲领。罗斯福意在 A. 探索社会管理的计划道路 B. 强化政府分权制衡的原则 C. 把新政引向社会长远改革 D. 依靠州政府力量推进新政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反映的设立全国应变委员会和该机构的工作方式来看,罗斯福意在探索社会管理的计划道路,即通过加强国家干预来进行社会管理。故答案为A项。材料没有涉及分权制衡,排除B项;这一政策是为解决经济危机,材料没有反映罗斯福有把新政引向社会长远改革的意图,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州政府所发挥的作用,排除D项。‎ ‎16.1979—1990年,撒切尔夫人担任英国首相期间,针对经济“滞胀”,出售国有企业,压缩公共开支,削减社会福利在公共开支中的比重。上述政策 A. 减轻了政府负担 B. 打击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C. 消除了通货膨胀 D. 取消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答案】A ‎【解析】‎ ‎【详解】1979年至1990年正值资本主义国家减少国家干预,调整经济发展模式的阶段,撒切尔夫人出售国企,压缩公共开支,削减社会福利,减少国家财政负担,选项A正确;选项B是削减社会福利的影响,属于片面解读材料,排除;选项C表述绝对,排除;撒切尔夫人的政策是减少国家干预,而非取消,排除D。‎ ‎17.下表美国就业部门构成的变化 - 14 -‎ 年份 总计 物质生产部门 服务部门 农业 工业 ‎1950‎ ‎100‎ ‎12.1‎ ‎36‎ ‎51.9‎ ‎1960‎ ‎100‎ ‎9.2‎ ‎34.2‎ ‎56.6‎ ‎1970‎ ‎100‎ ‎4.7‎ ‎31.7‎ ‎63.6‎ ‎1980‎ ‎100‎ ‎3.6‎ ‎27.4‎ ‎69‎ ‎1984‎ ‎100‎ ‎3.4‎ ‎25.5‎ ‎71.1‎ 据上表可知,战后美国 A. 产业结构的软化趋势增强 B. 世界经济霸权地位已丧失 C. 知识经济的地位日益突出 D. 在根本上消除了经济危机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表格数据可见美国在战后服务业部门增加,而工业、农业部门在减少,体现了美国国民经济结构的变化,即第三产业兴起,选项A正确;选项B不符合史实,排除;知识经济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选项C;选项D表述错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不能根除,且与材料无关。‎ ‎【点睛】解题关键在于找出数据变化,并从变化中提出信息,即第三产业兴起,这属于产业结构的变化,由此思路可以解答本题。‎ ‎18.“一五”计划期间,中国新建的民用企业、国防企业分布情况如下表所示。‎ 分布项目 东北 中西部 东部地区 合计 民用企业 ‎50‎ ‎50‎ ‎6‎ ‎106‎ 国防企业 ‎5‎ ‎50‎ ‎4‎ ‎44‎ - 14 -‎ 据此可以推知,当时的工业化建设 A. 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 B. 加快了国民经济的恢复进程 C. 推动生产技术结构发生剧变 D. 促使工业区城市布局趋向合理 ‎【答案】D ‎【解析】‎ ‎【详解】表中主要体现的是“一五”计划期间工业区域布局涉及东北、中西部、东部等地区,体现了工业区域布局趋向合理。故答案为D项。A项,“一五”计划只是初步奠定了国家工业化的基础,并没有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排除;B项,根据所学可知,到1952年国民经济得到恢复,“一五”计划时间是1953年到1957年,排除;C项,题干不能体现促使工业区城市布局趋向合理,排除。‎ ‎19.1960年冬,中共中央决定在计划管理上注意综合平衡,同时对不同经济成分实行不同的计划管理方法。这些举措的主要目的是 A. 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 B. 缓解国民经济的严重困难 C. 妥善地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对立 D. 摆脱传统经济模式的束缚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9年由于大跃进运动、三年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中国出现严重的经济困难,题干“中共中央决定在计划管理上注意综合平衡,同时对不同经济成分实行不同的计划管理方法”体现的是国家面对严重经济困难做出的政策调整,目的就是缓解国民经济的严重困难。故答案为B项。A项,依据题干“1960年冬,中共中央决定在计划管理上注意综合平衡,同时对不同经济成分实行不同的计划管理方法”可知这是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不是单纯纠正农村中的“左”倾错误,排除;C项,1960年我国还是计划经济,题干不能体现妥善地处理计划于市场的对立,排除;D项,“摆脱”说法片面,题干的政策调整与“摆脱传统经济模式”无关,排除。‎ - 14 -‎ ‎20.1983年,我国种植业在农业产值中已降到62.1%,林牧副渔业比重上升到37.9%。1983年粮食商品率由1978年的49%提高55%。促使这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 农民的生产自主权得到扩大 B. 经济体制改革获得根本性的突破 C. 非公有制经济发挥主导作用 D. 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的改变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题干明显可以看出,这是由于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农村经济改革取得的成效,农民生产自主权获得了扩大,所以农副产品产量会大幅提高。故答案为A项。B项,题干没有体现出经济体制改革根本性的突破,根本性的突破应该是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排除;C项,题干看不出非公有制经济发挥主导作用,排除;D项,题干中的现象主要是由于经济体制改革产生的影响,不是由于农业技术革命的影响,排除。‎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世纪以前英国穷人的救济问题多是通过基督教会、个人慈善捐款等方式解决。国家并没有将其视为自己的责任。相反,视贫困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经常制定惩治流浪者(大多是失地的农民)的血腥法律,并引起农民的强烈反抗。这种情况下,为稳定社会秩序,1601年都铎王朝颁布了《伊丽莎白济贫法》把贫民区分为三种:(1)强壮有力而不愿工作的,(2)老弱残疾而不能工作的,(3)不幸而找不到工作的。第一种贫民不能得到任何救济,他们要接受强制劳动,对拒绝工作的人则要被关入惩戒所,为酷刑所惩罚甚至被处死。第二种无劳动能力的贫民可以得到救济,对第三种不幸找不到工作的人规定济贫官有帮助其找到工作的义务。‎ ‎——陈晓律《英国福利制度的由来与发展》‎ 材料二 联邦政府成立了社会救济机构,开展大规模救济工作。1935年4月8日,罗斯福批准了一项《紧急救济拨款法》,实行“以工代赈”计划,在一年内拨款5亿美元,并且对工程振兴局拨款113.65亿美元,78%用于公共建设和资源保护,其他用于对各种社团救济工作。8月14日,国会通过《社会保险法》(又称《社会保障法》)。该法案对年老、残废及贫苦无靠的儿童和失业者提供最低限度的救济金。法案对其他救济对象也作了具体规定,并决定建立社会保险局。‎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张建华主编《世界现代史》‎ - 14 -‎ 材料三 1945年,英国工党逐步推行贝弗里奇计划,先后颁布了《家庭补助金法案》《保险法》《工伤福利法》《医疗保险法》等。1948年艾德礼宣称英国已经是福利国家。社会保障制度作为“社会安全阀”对社会经济政治稳定作出了贡献,保障了公民的生存权利,有利于促进公平,成为政府干预国民收入再分配的重要手段。‎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高德步著《世界经济史》‎ ‎(1)依据材料一,分析指出英国福利制度的特点。‎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罗斯福新政在社会福利方面除了实行“以工代赈”和兴建公共工程,还采取了哪些措施?‎ ‎(3)依据材料三,指出二战后英国采取的“福利国家”的措施有哪些积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又产生了哪些消极影响?‎ ‎【答案】(1)特点:逐渐把福利制度作为政府的义务;以立法形式推动福利制度建设;最初的目的是稳定社会秩序;有针对性地选择救济对象等。‎ ‎(2)措施:政府加强救济工作,建立联邦紧急救济署,发放救济金;加强社会保障措施和立法,为老人残疾人、失业者和儿童提供社会保障。‎ ‎(3)积极作用:促进社会经济政治的稳定;保障了公民的生存权利,有利于促进公平。‎ 消极影响:过分关注公平导致效率低下;政府的财政负担加重;经济发展速度下降;人们的工作积极性降低。‎ ‎【解析】‎ ‎【详解】(1)依据材料一信息“国家并没有将其视为自己的责任……这种情况下,为稳定社会秩序,1601年都铎王朝颁布了《伊丽莎白济贫法》……第一种贫民不能得到任何救济,他们要接受强制劳动,对拒绝工作的人则要被关入惩戒所,为酷刑所惩罚甚至被处死第二种无劳动能力的贫民可以得到救济,对第三种不幸找不到工作的人规定济贫官有帮助其找到工作的义务”得出:逐渐把福利制度作为政府的义务、以立法形式推动福利制度建设最初的目的是稳定社会秩序、救济对象主要是贫困者、有针对性的选择救济对象等。‎ ‎(2)依据材料二“联邦政府成立了社会救济机构,开展大规模救济工作”“罗斯福批准了一项《紧急救济拨款法》”“对年老、残废及贫苦无靠的儿童和失业者提供最低限度的救济金……法案对其他救济对象也作了具体规定,并決定建立社会保险局”,结合所学可知,措施是政府加强救济工作,建立联邦紧急救济署,发放救济金;加强社会保障措施和立法,为老人、残疾人、失业者和儿童提供社会保障。‎ ‎(3‎ - 14 -‎ ‎)积极:根据材料“对社会经济政治稳定作出了贡献,保障了公民的生存权利,有利于促进公平,成为政府干预国民收入再分配的重要手段。”可以得出促进社会经济政治的稳定;保障了公民的生存权利,有利于促进公平。消极:结合所学内容从过分关注公平导致效率低下;政府的财政负担加重;经济发展速度下降;人们的工作积极性降低等方面进行分析。‎ ‎ ‎ - 14 -‎ ‎ ‎ - 14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