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二轮复习专题版第1部分模块1话题7帝国新篇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专题版第1部分模块1话题7帝国新篇学案

明清时期,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尤其是同边疆地区的关系空前加强。我国辽阔的版图在清朝前期最终奠定,各民族之间形成了不可分离的关系。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清朝创造了一些成功的经验,统一多民族国家更趋稳固,现代中国版图逐渐定型,经济、文化对外关系都有新的发展。‎ 品主题纵横——知能提升 一、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1.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过程 ‎(1)春秋战国时的争霸兼并战争,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2)秦统一六国,促进了各族人民的逐渐融合,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开始形成。‎ ‎(3)西汉建立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发展。‎ ‎(4)魏晋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大融合的再一次发展。‎ ‎(5)唐宋时期,吐蕃、南诏、靺鞨、女真、党项等西北、西南、东北少数民族的发展及与内地联系的加强,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繁荣。‎ ‎(6)元朝统一,更促进了民族融合。‎ ‎(7)清朝各族人民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斗争,使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2.我国长期保持着统一多民族国家这一形态 ‎(1)独特的地理环境,中国地理条件具有整体统一性特点,对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产生了极大作用和影响。‎ ‎(2)互补型的经济结构,农耕经济和畜牧业经济的互补性特征是导致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的重要经济基础。‎ ‎(3)主体民族——汉族的凝聚力作用。‎ ‎(4)广纳百川的中华文化,不仅深深地影响着中国历史的进程,也同样影响着中华民族整体性的形成和发展。‎ ‎(5)源远流长的“大一统”的国家观。‎ ‎3.明清时期,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尤其是同边疆地区的关系空前加强。我国辽阔的版图在清朝前期最终奠定。在清朝统一政权下,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五十多个民族共同组成的多民族大家庭。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共同斗争、共同劳动和相互交往中,形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各民族为祖国的巩固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清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 ‎1.坚决同分裂叛乱势力做斗争,正确制定和实施民族政策,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1)西藏地区:顺治帝接见五世达赖并赐予“达赖喇嘛”的封号;康熙帝赐予另一个西藏佛教首领“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雍正帝设立驻藏大臣;乾隆帝明确金瓶掣签制度(确定达赖、班禅的继承人)。‎ ‎(2)台湾地区:1683年康熙帝令施琅率军攻入台湾消灭割据势力;1684年清朝设立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3)北部和西北地区:康熙帝在平定准噶尔部噶尔丹叛乱的基础上,设置乌里雅苏台将军管辖北疆等地;乾隆帝在平定大小和卓叛乱之后设置伊犁将军,管辖西北边疆。‎ ‎2.坚决反击外来侵略,维护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完整。‎ ‎(1)清初,郑成功打败荷兰收复了台湾。‎ ‎(2)康熙率军打败了沙俄,迫使沙俄签订了《尼布楚条约》。‎ ‎(3)各民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加强,边疆地区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 三、明清时期中外关系的特点 ‎1.对外政策趋势:在整体上是趋向保守。由对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开放),到转向闭关锁国,失去了对外交流主动性。清朝政府实行闭关政策,严格限制中外贸易,妨碍了中西之间正常的科技、思想、文化交流,不利于中国的发展。‎ ‎2.传统的对外关系(贸易)达到鼎盛。郑和下西洋使中国古代以加强双方友好往来,传播中华声威为目的的官方中外关系达到最高峰。‎ ‎3.矛盾日趋尖锐,甚至发展为大规模的侵略与反侵略斗争。如戚继光肃清了东南沿海的倭寇;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了台湾;康熙帝阻止了沙俄在黑龙江流域的扩张。‎ ‎4.西学东渐。西方传教士东来,中国开始介绍和引进西方的科学知识。如徐光启翻译了西方的科学著作,介绍了欧洲的水利方法。‎ ‎5.在正当的中外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处于贸易顺差。‎ ‎6.经济文化交流在一定范围内发展。‎ ‎7.出现华侨潮,促进了南洋的开发。‎ ‎1.康熙帝时将理藩院从礼部独立出来。理藩院的主要职责一是管理蒙古、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事务,二是处理与俄国的关系。这反映出当时(  )‎ A.蒙古、新疆地区叛乱频繁不易管理 B.满族主要依靠少数民族加强统治 C.理藩院基本承袭元朝宣政院职能 D.清朝统治者的天朝上国观念浓厚 D [“藩”是封建时代称属国、属地或分封的土地,结合材料“管理蒙古、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事务……处理与俄国的关系”可知,体现了清朝统治者对少数民族以及俄国的极度优越感,故D项正确。]‎ ‎2.17世纪,郑成功所属的郑氏集团从葡萄牙控制的澳门购进丝织物运往日本,再从日本买进货物运到菲律宾转售给西班牙人;或从中国满载货物运往中南半岛和马六甲等地贸易,再换回苏木、胡椒等。这反映出当时(  )‎ A.国际经济区域的互补性 B.中国已经主宰远东贸易 C.中国海禁政策逐渐松弛 D.地方割据促进经济发展 A [由材料“从葡萄牙控制的澳门购进丝织物运往日本”“从日本买进货物运到菲律宾转售给西班牙人”“从中国满载货物运往中南半岛和马六甲等地贸易,再换回苏木、胡椒”可知经济发展的区域性,通过海外贸易达到国际经济区域的互补,故A项正确。]‎ ‎3.在中华文明发展的历程中,民族英雄不断涌现,捍卫国家的主权和尊严,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下面表格内容反映了(  )‎ 朝代 人物 事件 结果 明朝 戚继光 戚继光抗倭 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清朝 郑成功 郑成功收复台湾 荷兰殖民者被迫投降,台湾重回祖国怀抱 清朝 康熙 雅克萨之战 打败沙俄,签订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 A.明清时期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 B.明清时期镇压边疆地区叛乱的行动 C.中华民族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 D.中华民族积极主动对外交流的表现 C [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雅克萨之战说明是明清时期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戚继光抗击的是倭寇,郑成功击败的是荷兰殖民者,雅克萨之战打败的是沙俄侵略者,故C项正确。]‎ 悟新关注点——激活思维 ‎ 明朝加强对地方和边疆的管辖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 ‎[史学新论] 明初在地方设承宣布政使、提刑按察使、都指挥使“三司”,互不隶属,虽是强化中央集权之举,但事权不一,不利于弹压地方。于是相继出现了巡抚、总督的设置,以节制三司,统一协调地方权力,消除牵制、扯皮、效率迟缓之弊。有明一代,地方上先后设立巡抚30余处,总督10余处,但设置尚未完全固定,辖区大小不均,如内地巡抚通常兼治一省之事,而边地巡抚辖区却小于一省。‎ ‎——摘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命题思考] 明朝时地方和边疆的有效管辖使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各族人民间的经济文化联系和交流进一步加强,边疆地区得到进一步开发。‎ ‎1.(权威预测)明朝前期,在北方设立九边重镇防范蒙古,但蒙古军队多次南下掳掠,甚至俘虏皇帝,威逼北京。明朝后期,明王朝与蒙古达成协议,恢复通贡,边镇开设互市,听边民自行贸易,从此蒙古基本不再构成边境威胁。这一变化反映出(  )‎ A.中原经济是蒙古政权的生存基础 B.诸王守边削弱了边地的防御力量 C.明朝对蒙古采取堵疏并用的政策 D.经贸往来利于民族之间亲善和睦 D [蒙古的生存基础是游牧经济而不是农业经济,材料“蒙古军队多次南下掳掠”说明蒙古经济与中原经济不同,故A项错误;材料“设立九边重镇防范蒙古”说明诸王守边是为了加强防御力量,故B项错误;材料“明朝前期”和“明朝后期”每个时间段采取的政策不同,不能说明堵疏并用,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设立九边重镇防范蒙古”结果“威逼北京”和材料“恢复通贡,边镇开设互市”结果“不再构成边境威胁”,说明经贸往来有利于民族之间亲善和睦,故D项正确。]‎ ‎ 明清时期,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定型 ‎[史学新论] 明清时期,在元朝所开创的空前大一统的基础上,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逐步定型。受此政治局势的影响,明清两部官修正史——《元史》和《明史》的民族史撰述表现出四个值得注意的特征:第一,不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境内民族立史传;第二,较少的民族歧视和偏见;第三,重视反映边疆民族地区纳入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过程;第四,重视总结边疆民族政策的利弊得失。而这又能够对明清时期人们尤其是统治者的民族认同心理产生积极影响,更重要的是可以为统治者制定边疆民族政策提供有益的经验借鉴。《元史》和《明史》的民族史撰述对明清时期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定型,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摘自汪增相《明清正史民族 史撰述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定型》‎ ‎[命题思考] 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清朝创造了一些成功的经验。清朝统治者重视边疆问题,能够较好地处理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清朝边疆政策的基本原则是: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笼络各民族的上层分子;大事集权,小事放权,因地制宜进行行政管理。‎ ‎2.(权威预测)清朝对东北地区的行政管理体制不断发展创新。入关前到清初实行八旗制;清代前、中期实行以八旗驻防制为主体、多种体制并存的管理体制;晚清时期则普遍设立州县,最终建立行省体制。清朝东北地区行政管理体制的变革反映了(  )‎ A.满汉民族关系十分融洽 B.专制皇权高度强化 C.“大一统”思想不断发展 D.地方治理困难重重 C [材料表明政府对东北地区的控制越来越强,这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反映了“大一统”思想不断发展,故C项正确;东北地区的行政管理体制的变迁与满汉民族关系情况关联不大,故A项错误;B、D两项材料均未体现,排除。]‎ ‎ 中国多民族文化认同和“多元一体”‎ ‎[史学新论] 现当代中国,关于中国多民族文化认同的学术研究是我国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环节。在现实的研究中必须以“多元文化一体”的态度 ,坚持中国多民族文化的认同,坚持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性,才能继承和发扬我国民族和国家的文化传统。‎ ‎——曹顺庆、秦岭《论中国多民族文化认同》‎ ‎[命题思考] 中国多民族文化认同和“多元一体”,一直是近几年史学界讨论的热点问题,新编高中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对民族文化认同和“多元一体”有较多的介绍和考查要求,值得关注。‎ ‎3.(权威预测)新编高中《中外历史纲要》中明确提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展现出自身道路的特点与风格”,从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角度看“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在明清时期突出表现是(  )‎ A.郑和下西洋传播了中华声威 B.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C.戎狄蛮夷周边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 D.清朝实行“改土归流”的民族政策 B [A项郑和下西洋是对外交往的历史事件,与“中华文明多元一体”不符,可排除;B项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符合题意,为正确选项;C项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可排除;D项“改土归流”政策,只是清朝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政策,可排除。]‎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