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部分重点高中2019-2020学年高二11月联考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福建省部分重点高中2019-2020学年高二11月联考历史试题

福建省部分重点高中2019—2020学年高二11月联考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1.《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焉。孔子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编次其事。据此可知 A. 《诗》《书》记载了周王室衰微的史实 B. 孔子推崇唐虞、秦缪统治 C. 《书传》是研究西周制度的一手史料 D. 儒家思想根植于传统文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诗》、《书》是儒家经典。孔子“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由此可知,儒家思想根植于传统文化,故D项正确;材料看不出《诗》《书》记载了周王室衰微的史实,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看不出孔子推崇唐虞、秦缪统治,故B项错误;“孔子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可见《书传》是孔子所作,具有主观性,不是一手史料,故C项错误。‎ ‎2.汉代太学以五经为教材,灵帝时,蔡邕等人奉命评定今文五经及《春秋公羊传》和《论语》的文字,约20万字,用古文、篆、隶三种字体写好,刻在石碑上,立在太学门外,作为太学的统一教材。这一做法 A. 标志着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B. 意在加强思想统一维护统治 C. 推动儒学朝着多样化方向发展 D. 使得书法成为一门自觉的艺术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表明汉代政府加强对太学使用教材的管理,这一做法旨在加强思想统一,为政治统治服务,故B项正确;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标志着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故A项错误;这一做法一方面抬高了儒学的地位,另一方面也束缚了儒学的自由发展,故C项错误;魏晋时期书法发展为一门自觉的艺术,故D项错误。‎ ‎3.汉代儒学强化了君为臣纲,宋代理学不仅强化了君为臣纲,而且使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深入人心。将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推广到每一个家庭,是理学家的功劳。这种现象主要说明 A. 理学成为官方正统思想 B. 理学思想有世俗化的趋势 C. 理学完全因循于汉代儒学 D. 商品经济推动理学的繁荣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将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推广到每一个家庭”体现的是儒学走向家庭生活,强调的是理学的世俗化倾向,故B项正确;材料现象并未说明理学成为官方正统思想,故排除A项;理学并不是完全因循于汉代儒学,是对儒学的发展,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商品经济对理学的影响,故排除D项。‎ ‎4.以下是一份不完整的某历史人物生平表,据信息判定此人 A. 建立起较为完整的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体系 B. 主要著作有《明夷待访录》《明儒学案》等 C. 呼唤“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D. 否认孔孟学说是万世之至论 ‎【答案】D ‎【解析】‎ ‎【详解】该思想家“对封建社会的男尊女卑、重农抑商、假道学、社会腐败、贪官污吏,大加痛斥批判,主张‘革故鼎新’,反对思想禁锢”,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此人是以“异端”自居的李贽。李贽主张男女平等、反对盲从孔子、否认孔孟学说是万世之至论,故D项正确;建立起较为完整的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体系的思想家是王夫之,故A错误;主要著作为《明夷待访录》《明儒学案》的思想家是黄宗羲,故B错误;呼唤“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是顾炎武,故C项排除。‎ ‎5.顾炎武以大量史料证明,在中国古代的礼制中,“君”的称谓乃是“上下之通称”,不仅帝王可以称君,诸侯可以称君,大夫可以称君,而且女儿可以称父亲为君,媳妇可以称公爹为君,妻妾可以称丈夫为君等等。这说明顾炎武 A. 怀疑君权、具有启蒙色彩 B. 反对空谈、主张经世致用 C. 弘扬道德、肯定传统礼制 D. 教化民众、主张社会秩序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中,顾炎武在论证“君”不是封建帝王的专称。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了顾炎武对君权的怀疑,具有启蒙色彩,故A项正确;材料看不出顾炎武反对空谈、经世致用思想,故B项错误;顾炎武是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抨击传统礼制,故C 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主旨是论证“君”的称谓不只是帝王享有,普通百姓也可以称“君”,这不是教化百姓、主张社会秩序,故D项错误。‎ ‎6.《说文解字》中说:“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和者。斯作《仓颉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是时秦烧灭经书,涤除旧典,大发吏卒、兴役戍,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大篆隶书属于书法艺术的自觉创造 B. 隶书成为秦朝官方文字 C. 秦时只有三种书法艺术 D. 政治和实用的需要促进汉字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通过材料可知,小篆的出现是政治统一的产物,隶书的出现是现实需要的结果,因此政治和实用的需要促进汉字的发展,故D项正确;魏晋时期,书法艺术开始进入自觉阶段,故A项错误;小篆是秦朝官方文字,故B项错误;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7.如图是唐寅所作《守耕图》,对该画作解读正确的是 A. 画作凸显逼真的艺术效果 B. 作品融诗书画印于一体 C. 作品强调画面的整洁完整 D. 画作强调光和色彩的运用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守耕图》体现了中国文人画的显著特点,融诗书画印于一体,故B项正确;凸显逼真的艺术效果指的是现实主义绘画,故A错误;该画体现不出整洁完整,故C错误;强调光和色彩的运用是印象派绘画,故D错误。‎ ‎8.元杂剧作家在表现爱情时,通常把商人作为才子的对立面来塑造,商人有财却在爱情上节节败退,与才子、佳人之间的纯洁爱情形成鲜明对比。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 A. 市民突破纲常的需要 B. 理学主流思想的深化 C. 传统义利观念的影响 D. 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信息“通常把商人作为才子的对立面来塑造,商人有财却在爱情上节节败退,与才子、佳人之间的纯洁爱情形成鲜明对比”说明了商人重利轻义、才子重义轻利,这显然受到传统义利观念的影响,故C项正确;“商人有财却在爱情上节节败退”,这维护了封建纲常,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理学主流思想的强化,故B项错误;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不是“把商人作为才子的对立面来塑造”的原因,故D项错误。‎ ‎9.魏源在《海国图志》中分析道:“英夷所长在海,待诸内河,待诸陆岸,则失其所长”“夷船横行大洋则有余,深入堂奥则不足,为客不如为主也。”因此,“守外洋不如守海口,守海口不如守内河”。这一分析 A. 准确分析了英军的优势和劣势 B. 受到了清政府的重视和采纳 C. 扭转了中国战场上的不利局面 D. 体现了消极防御的战略思想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信息“英夷所长在海,待诸内河,待诸陆岸,则失其所长”、“夷船横行大洋则有余,深入堂奥则不足,为客不如为主也”可知,魏源认识到了英军拥有强大的海军,但一旦深入中国内地,英军则无法发挥其优势。这说明魏源准确分析了英军的优势和劣势,故A项正确;《海国图志》未受到政府重视采纳,也未能扭转中国战场上的不利局面,故BC错误;这是一种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故D项错误。‎ ‎10.1898年6月11日,“明定国是”诏书颁布,变法正式开始。变法期间,光绪帝先后发布上百道变法诏令,除旧布新。而此年间,《申报》报道的比较集中的话题为“匪乱四起”“教案频仍”两类。这说明 A. 救亡图存成为时代潮流 B. 维新思潮引发国人不满 C. 《申报》不关注政治变革 D. 反洋教斗争的影响扩大 ‎【答案】A ‎【解析】‎ ‎【详解】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下诏开始维新变法,而此年间,“匪乱四起”“教案频仍",即义和团运动兴起。由此说明,救亡图存成为统治阶层和民众的共同要求,这成为时代潮流,故A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国民对维新思潮的不满,故B项错误;申报主要是为现实政治服务的,C项不符合史实;反洋教斗争只是材料的部分内容,不符合主旨,故排除D项。‎ ‎11.1912年起,全国各地先后成立了“孔教会”“尊孔会”“孔道会”等,出版《不忍杂志》和《孔教会杂志》等。康有为还要求定孔教为“国教”,宣扬“有孔教乃有中国,散孔教势无中国矣”,他还说“中国人不拜天,又不拜孔,留此膝何为”。这说明 A. 康有为的思想发生变化 B. 尊孔成为社会潮流 C. 维新派反对新文化运动 D. 思想变革势在必行 ‎【答案】D ‎【解析】‎ ‎【详解】辛亥革命后,全国各地仍然以各种形式“尊孔”,封建的旧思想依然根深蒂固,这恰恰说明思想变革势在必行,故D项正确;康有为仍然尊孔,其思想没有变化,故A项说法错误;此时民主共和观念盛行,故B项错误;此时新文化运动尚未开展,故C项错误。‎ ‎12.据统计,全国中文报纸的总数,1919年达280家,比1915年增长16%。不仅如此,而且发行量不断增大。胡适在《每周评论》中说:“现在新出版的周报和小日报,数目很不少了。北至北京,南至广州,东从上海、苏州;西至四川,几乎没有一个城市没有这类新派的报纸。”据此可知 A. 中文报刊冲击北洋政府的统治 B. 马克思主义传播加速报刊发行 C. 中文报纸取代外文报刊的地位 D. 社会需求促进中文报刊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时间信息“1919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和五四运动的兴起,思想解放不断深入,新式报刊的社会需求增加,因此报刊发行的数量和范围扩大,故D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冲击北洋政府的统治,故A项错误;材料也没有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外文报刊的地位变化,故C项不能得出。‎ ‎13.下表中五四运动前后流行话题的变化反映出 A. 传统文化的影响根深蒂固 B. 反封建的启蒙任务已完成 C. 马克思主义的影响逐步扩大 D. 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已解决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表中,五四运动后“平民、劳工、劳动、阶级”等成为流行话题可知,这是受到了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的影响,推动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故C项正确;表中五四运动前“孔教”、“贞操”、“礼教”等流行话题在五四运动后消失,这说明了传统文化的影响减弱,排除A项;五四运动没有完成反封建的启蒙任务,排除B项;中国革命道路问题的解决是在1927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道路开辟后,排除D项。‎ ‎14.三民主义的民族主义目标是“世界人类各族平等,一种族绝不能为他种族所压制”;民权主义是“人人平等,同为一族,绝不能以少数压制多数人”;民生主义则是“贫富均等,不能以少数压制多数人”。材料主要表明三民主义 A. 倡导平等的基本精神 B. 最核心内容是民权主义 C. 成为了辛亥革命旗帜 D. 建立了系统的革命理论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信息是,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突出了世界各国平等,民权主义突出人人政治平等,民生主义突出人人经济平等。由此可知,平等是三民主义共同一贯的内涵,故A项正确;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内容,但不符合材料信息,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辛亥革命的旗帜,故C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系统的革命理论,故D项错误。‎ ‎15.政治方面,孙中山审时度势地提出了以革命确立民主政制,通过军政、训政、宪政三个步骤循序渐进,实现民主建政,然后以“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作为建设国家的方略,“把中国造成一个新世界”。材料主要说明孙中山 A. 建设国家的方略已经很成熟 B. 以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为己任 C. 不断地贯彻落实“三民主义” D. 丰富完善了其改造中国的政治方略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信息是,孙中山在提出确立民主政制的方法、步骤的基础上,以“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作为建设国家的方略。这说明孙中山丰富完善了其改造中国的政治方略,故D项正确;材料只是说明孙中山提出了建设国家的方略,不能说明已很成熟,故A项错误;孙中山一生致力于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但材料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出贯彻落实三民主义,故C项错误。‎ ‎16.1926年,毛泽东指出,都市的工人学生中小商人应该起来猛击买办阶级,并直接对付帝国主义,进步的工人阶级尤其是一切革命阶级的领导,然若无农民从乡村中奋起打倒宗法封建的地主阶级之特权,则军阀与帝国主义势力总不会根本倒塌。材料主要说明,当时 A. 革命的根本任务是打倒列强除军阀 B. 毛泽东认识到了农民对革命的重要性 C. “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已经形成 D. 中共的工作重心开始逐渐向农村转移 ‎【答案】B ‎【解析】‎ ‎【详解】毛泽东认为,工人阶级在领导革命的过程中“若无农民从乡村中奋起打倒宗法封建的地主阶级之特权,则军阀与帝国主义势力总不会根本倒塌”,这说明他已认识到农民对革命的重要性,故选B项;材料中毛泽东强调的是农民对革命的重要性,而不是革命的根本任务问题,故排除A项;“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形成是在土地革命时期,故排除C项;中共的工作重心开始逐渐向农村转移是在土地革命时期,故排除D项。‎ ‎17.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是我国建设的重点。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这是已经定了的。但是决不可以因此忽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毛泽东的分析意在 A. 反思社会主义改造 B. 满足工业化建设需求 C. 借鉴苏联建设经验 D. 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答案】D ‎【解析】‎ ‎【详解】毛泽东认为,我国建设重点是重工业,但同时要重视生活资料即农业、轻工业的生产,即要正确处理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关系。这能够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故D项正确;此时社会主义改造正在进行中,故A错误;毛泽东强调既要重点发展重工业,又要重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这不是仅仅满足工业化建设需求,故B项错误;材料是对苏联模式的反思,故C项说法错误。‎ ‎18.法国学者夏泰宁指出,“(此时)邓小平使中国人在思想上、观念上的最大变化,莫过于政治意识的迅速淡化和经济意识的迅速增强。"这主要是指邓小平 A. 提出了检验真理的标准 B. 全面系统纠正了“文革”的错误 C. 阐释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D. 确立了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目标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邓小平在“南巡谈话”中,对“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阐释,既能体现出他坚持共产主义信仰,又能体现出政治意识的淡化和经济意识的增强,故C项正确;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提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但是没有使“政治意识的迅速淡化和经济意识的迅速增强”,故A项错误;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全面系统地纠正了“文革”的错误,解决了政治思想问题,不符合“政治意识的迅速淡化和经济意识的迅速增强”的说法,故B项错误;十四大明确了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但这只是经济意识的增强,不符合材料主旨,故D项错误。‎ ‎19.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十几年间,整个国家从上至下都笼罩在一种激昂、兴奋,充满激情和理想主义的文化艺术氛围之中。那个时代特有的精神气质,与毛泽东的文化理想主义追求有着直接关系。这一文化艺术氛围主要得益于 A. “双百方针”的贯彻落实 B. 社会主义科学文化的繁荣 C. 社会主义建设逐步展开 D.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的召开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提出并作为党发展文学艺术事业的指导方针,令全国的文化艺术工作者心潮澎湃、激情涌动,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促进了社会主义科学文化艺术的繁荣,故A项正确;社会主义科学文化的繁荣是这一文化艺术氛围的表现,排除B项;社会主义建设逐步展开是这一文化艺术氛围出现的背景之一,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于1978年12月,与题干的时间不符,排除D项。‎ ‎20.奖章、徽章、证章能真实地反映历史。如图为新中国成立初期湖北省“黄陂县人民政府扫除文盲工作委员会”和“扫除文盲奖章”证章。当时的扫除文盲工作 A. 借鉴苏联经验发展人民教育 B. 贯彻了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C. 有利于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 D. 使教育事业发展迎来新契机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扫除文育,有效补充了学校教育的不足,使广大劳动人民摆脱文盲状态,文化水平迅速提高,有利于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故C项正确;扫除文盲工作是根据我国国情开展的,而不是借鉴苏联经验,排除A项;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是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确立的,排除B项;改革开放使教育事业发展迎来新契机,故D错误。‎ ‎21.苏格拉底认为,“美德的本性是知识,人的理智本性和道德本性是同一的”“既然正义和其他美好的事情都是美德,很显然正义和其他一切美德都是智慧哲学的创造者”。苏格拉底的思想 A. 源于对社会现实的反思 B. 为城邦民主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C. 开始树立人的主体地位 D. 是希腊古典文化教育繁荣关键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中,苏格拉底的两个观点都强调美德的重要性。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与当时雅典道德沦丧、城邦制度走向衰落相关,故A项正确;人文主义为城邦民主制提供理论基础,故B项错误;智者学派开始树立人的主体地位,故C项错误;希腊古典文化教育繁荣有多种因素,工商业经济的发展是决定性因素,故D项错误。‎ ‎22.中世纪教会倡导“日月说”:教权是太阳,皇权是月亮,月亮依附于太阳。但丁提出“两个太阳说”:教权是一个太阳,皇权也是一个太阳。他们分工不同,教权这个太阳照耀着精神的世界,皇权这个太阳照耀着现实的世界,他们起着不同的领导作用。这反映出但丁 A. 倡导发展人的个性 B. 要求建立主权民族国家 C. 主张王权高于教权 D. 推动了意大利宗教改革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世纪世俗王权受到天主教的控制,但丁的“教权是一个太阳,皇权也是一个太阳。他们分工不同……起着不同的领导作用”表明他要求建立独立于教权的主权民族国家,故B项正确;“两个太阳说"未反映倡导发展人的个性,故A项错误;“两个太阳”“分工不同……起着不同的领导作用",这不能说明王权高于教权,故C项错误;但丁没有起到推动意大利宗教改革的作用,故D项错误。‎ ‎23.17世纪的哲学家对世界的研究往往是描述性的,即世界实际上是如何的,都是用科学的语言描述宇宙的实际情况。18世纪则不同,哲学家考虑和讨论的都是社会应该怎样,而不是它实际上是怎样。以上研究侧重点变化说明 A. 科学家遭到了教会的残酷迫害 B. 工业革命使人类加大对社会关注 C. 理性主义逐渐成为时代潮流 D. 人文主义思潮开始兴起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内容反映了人们关注的重心从自然领域转移到社会领域,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与启蒙运动有关,即理性主义逐渐成为时代潮流,故C项正确;科学家遭到迫害不是研究方向转移的原因,故A项错误;工业革命兴起于18世纪60年代,故B项错误;人文主义思想萌芽于古希腊智者运动时期,故D项错误。‎ ‎24.康德说:“一个人确实可以为了他本人并且也只是在—段时间之内,推迟对自己有义务加以认识的事物的启蒙;然而径行放弃它,那就无论是对他本人,而更是对于其后代,都可以说是违反而且践踏了人类的神圣权利。”康德意在强调 A. 自由是每个人天赋的权利 B. 理性可以被相互转让 C. 批判和反思的重要性 D. 建立公正与理性社会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信息是,康德认为,人可以因种种原因而推迟启蒙,但人不能放弃启蒙,因为放弃启蒙意味着对人的权利和义务的拋弃。由此可知,康德意在强调启蒙,即批判与反思的重要性,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强调个人自由是天赋权利,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理性的归属问题,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对社会的要求,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战国中晚期起,有些思想家开始考虑如何在保持自己思想主体性前提下,借鉴和汲取他家某些思想内容来丰富和发展自己。在诸子书中,学术交流之精神是有初步的渗透的。但是,先秦时期学术互补倾向,总体上说尚有两大缺陷:1“交流”尚处在低层次上,即非总揽全局意义上的相互渗透,它缺乏圆融性与抽象性;2.学术互补的客观环境也很不理想,各学派还有各自生长的土壤。只有到了汉代,在各方面条件的相互作用下,这一学术思想的互补趋势才得以充分发展,并最终完成。‎ ‎——摘编自黄朴民《董仲舒与汉代新儒学的发展》‎ 材料二 ‎ ‎ 精神文化的发展具有其内在的逻辑与规律,并且受到极其复杂的各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与潜在影响。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所谓“近世化”过程中,古典儒学的复兴自有其合理性的因素与要求,而建立起怎样一种具体形态和特质的学术体系,则离不开思想史的内部渊源的承传、融纳与整合和社会文化史新生价值观的接受、认同乃至冲撞。‎ ‎——摘编自许总《论宋明理学的形成及其历史必然性》‎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如何克服先秦时期学术互补倾向的缺陷。‎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多角度分析“古典儒学的复兴自有其合理性的因素与要求”。‎ ‎【答案】(1)如何克服:董仲舒以儒学为主,融合阴阳、黄老、法家思想,创造出新儒学,形成新体系;董仲舒迎合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官方哲学。‎ ‎(2)因素与要求:北宋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封建经济的繁荣;佛教、道教的传播冲击儒学的正统地位;隋唐儒学家主张三教合一;北宋儒学复兴运动。‎ ‎【解析】‎ ‎【详解】(1)“如何克服”,依据材料一信息“从战国中晚期起,有些思想家开始考虑如何在保持自己思想主体性前提下,借鉴和汲取他家某些思想内容来丰富和发展自己”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董仲舒以儒学为主,融合阴阳、黄老、法家思想,创造出新儒学;董仲舒迎合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成为官方哲学。‎ ‎(2)“因素与要求”,依据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文化角度论述,如:北宋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尖锐、封建经济的整荣、佛道的传播冲击儒学的正统地位、隋唐三教合一、北宋儒学复兴运动等角度分析。‎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90年,康熙帝在颐和园设如意馆,1713年前后建立蒙养斋算学馆,邀请西方熟悉数学、物理、天文历法、光学的传教士到此授课与研究,西方传教士称之为“中国科学院"。传教士白晋在写给路易十四的报告中说:“康熙帝需要招聘您的臣民——熟悉科学和艺术的耶稣会士,是为了让他们同已在心中的耶稣会士在宫中建立起一个像法国皇家研究院那样的一个研究院。”康熙帝把“颐和园中如意馆拨给那些供奉于皇家的画家、机艺师、设计师们作集会之用。欧洲来的传教士们在如意馆作画、刻板、修理钟表和机械器物”。白晋记述了皇帝对如意馆工匠们的“各类新奇制品的强烈爱好和深刻了解”,他每天验看这些“出自新建研究院院士之手的作品”,对其中的杰作给予奖赏。现在的故宫藏有数台计算器,就是康熙年间制造的改进型帕斯卡计算器。康熙帝去世后如意馆成为一个单纯的画院而且日趋衰微。‎ ‎——摘编自白晋《康熙帝传》‎ 材料二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科学院”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说说20世纪70年代前后,中国科技发展的重心有何变化,新中国成立以来科学技术的进步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答案】(1)特点:皇帝主导;满足于皇帝个人对新奇事物的追求;研究领域狭窄,少创造。‎ ‎(2)变化:由国防科技转向高新技术。‎ 影响:有利于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促进了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有利于改善人民的物质和文化水平。‎ ‎【解析】‎ ‎【详解】(1)“特点”,依据材料一信息“1690年,康熙帝在颐和园设如意馆,1713年前后建立蒙养斋算学馆,邀请西方熟悉数学、物理、天文历法、光学的传教士到此授课与研究”得出:皇帝主导;由“白晋记述了皇帝对如意馆工匠们的‘各类新奇制品的强烈爱好和深刻了解’,他每天验看这些‘出自新建研究院院士之手的作品’”得出:满足于皇帝个人对新奇事物的追求;依据所学知识从研究领域狭窄、少创造角度补充。‎ ‎(2)“变化”,由材料二可知,20世纪70年代后,中国科技研究转向了计算机、克隆技术等高新科技,因此“变化”是:由国防科技转向高新技术。‎ ‎“影响”,依据所学知识从有利于中国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地位提高、促进现代化建设、改善人民的物质和文化水平等角度分析。‎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一旦人民能够打破自己身上的桎梏而将它打破时,他们做得更加正确了。那是因为,人民依靠暴力而夺回了他们由于暴力而丧失的自由。要寻找一种结合形式,使得它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保卫和保障每个结合着的人身以及财富,并且因为这一结合而形成了每一个全体相结合的个人又只不过是在服从自己本人,并依旧像往常一样地自由。‎ ‎——卢梭《社会契约论》‎ 材料二 1899年9月,梁启超在《自由书》中转录深山虎太郎《草茅危言》一文,向中国读者更详细地解释“天赋人权/民权”观念。仔细解读“天赋人权”,可以发现这个观念不完全是“自然权利”的对应,在中文语境中还融合了儒学(尤其是宋明理学)的某些核心价值。这个观念使浸润在儒家传统中的人特别容易联想到“天生烝民,有物有则”“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等经典名句及其诠释。因此,透过这个观念来了解自由和权利,梁启超所获得的认识与欧洲启蒙思想家必然有所不同。梁启超对“天赋人权”的支持一开始也不是无条件的,而是置于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框架之下。具体而言,梁启超不主张立刻给与人民政治自由,更无意鼓动推翻旧世界的武装斗争,而是期望用这一学说教育、感动中国人,将他们从传统意识形态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学会热爱自由,向往自由,拥护循序渐进的政治改革。‎ ‎——摘编自范广欣《超越暴力革命:梁启超有关卢梭论述对自由和权利的探讨》‎ ‎(1)根据材料一,概括卢梭关于获得和保障自由的主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梁启超对卢梭思想的发展并分析原因。‎ ‎【答案】(1)主张:通过暴力革命获得自由;按照社会契约建立政权,保障自由。‎ ‎(2)发展:梁启超对天赋人权的理解融入了儒学的核心价值;梁启超在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框架下支持天赋人权;梁启超主张改良,卢梭主张革命。‎ 原因:梁启超深受儒学思想影响;为救亡图存,开启民智;以改良抵制革命。‎ ‎【解析】‎ ‎【详解】(1)“主张”,根据材料一信息“那是因为,人民依靠暴力而夺回了他们由于暴力而丧失的自由。要寻找一种结合形式,使得它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保卫和保障每个结合着的人身以及财富,并且因为这一结合而形成了每一个全体相结合的个人又只不过是在服从自己本人,并依旧像往常一样地自由”概括得出:通过暴力革命获得自由、通过社会契约保障自由。‎ ‎(2)“发展”,根据材料二信息“在中文语境中还融合了儒学(尤其是宋明理学)的某些核心价值。这个观念使浸润在儒家传统中的人特别容易联想到‘天生烝民,有物有则’‘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等经典名句及其诠释”得出:梁启超对天赋人权的理解融入了儒学的核心价值;由“梁启超对‘天赋人权’的支持一开始也不是无条件的,而是置于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框架之下”得出:梁启超在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框架下支持天赋人权;由“无意鼓动推翻旧世界的武装斗争,而是期望用这一学说教育、感动中国人,将他们从传统意识形态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学会热爱自由,向往自由,拥护循序渐进的政治改革”得出:梁启超主张改良。‎ ‎“原因”,依据所学知识从梁启超深受儒学思想影响、救亡图存开启民智的需要、以改良抵制革命等角度分析。‎ ‎28.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 民主与科学在西方是以理性揭露宗教的黑暗统治而成长起来的,在中国为揭露明朝的极端皇权政治曾经活跃起来,但不像西方由文艺复兴、启蒙思想一直发展下来,而在清朝以强悍的少数民族统治而停滞了。直到鸦片战争后,在强敌压境的资本主义刺激下才开展起来。‎ ‎——摘编自《陈旭麓学术文存》‎ 根据材料,概括学者关于中西方思想发展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观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答案】示例:‎ 观点:陈旭麓认为,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学思想未能继续发展为西方式的文艺复兴。‎ 理由:十四、十五世纪,意大利新兴资产阶级不满教会对精神世界的控制,在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名义下发起了弘扬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反封建的文艺复兴,并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断向西欧传播。几乎是与此同时,我国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为揭露明朝的极端皇权政治,儒学思想活跃。如李贽的离经叛道,大胆地向正统思想发出挑战;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等。但是到清朝,随着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科举选拔人才的制度逐步走向僵化,儒家思想未能取得突破。‎ 总之,由于中西方在经济、政治等方面差异,使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学思想走向停滞,未能发展成西方式的文艺复兴。‎ ‎【解析】‎ ‎【详解】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解题的基本思路是:首先,认真阅读分析材料信息,提炼自己的观点,观点一定要明确;其次,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要史论结合,史料准确。“观点”,依据材料信息“民主与科学……在中国为揭露明朝的极端皇权政治曾经活跃起来,但不像西方由文艺复兴、启蒙思想一直发展下来”概括得出: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学思想未能发展成西方式的文艺复兴。“理由”,结合所学的文艺复兴、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等知识进行说明;最后,总结观点、表述成文。‎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