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卷·2019届黑龙江省绥滨县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2017
绥滨一中2017-2018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年级历史试题 (文科) 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冯天瑜在《中华文化史》中提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春秋战国的思想家中能体现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的分别有 A.墨子、荀子 B.韩非、庄子 C.孟子、韩非 D.老子、孔子 2.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是 A.独尊儒法,大一统 B.阴阳五行,加强法治 C.“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D.崇尚清谈,无为而治 3.“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己,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与此文观点相符的是 A.孟子的“仁政” B.黄宗羲的“人民为主” C.朱熹的“格物致知” 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 4.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时期,其中儒家思想( ) A.提供了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B.提供了无为的哲学思想 C.提供了积极进取和改革精神 D.提供了民主思想 5.“印刷术用于传播古老的观念,而不是新思想;火药加固了皇帝的统治,而不是正在出现的诸民族君主的地位;指南针除郑和用于著名的远航外,并不像西方人那样用于世界范围的探险、贸易和帝国的建立”。此观点旨在说明中国的三大发明 A.推动了西方科技的发展 B.未能推进中国社会根本性变革 C.指南针被郑和用于远航 D.改变了整个世界事物面貌和状态 6.右图是明代杜堇的《题竹图》(画中人物苏东坡),画面右上方画家自题:“竹色经秋似水清,小阑凉气午来生。新诗题上三千首,散作铿金戞玉声。” 此画所反映的中国文人画的典型特点是 A.强调个性表现 B.追求摹写逼真 C.重视气势雄壮 D.讲究工笔重彩 7.梁博和吴莫愁,这两个名字曾经火爆网络与电视,让多少人魂牵梦绕。他们优雅的旋律撼动了多少人的心弦。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体现的电视功能是 ( ) A.资讯传播 B.新闻报道 C.大众娱乐 D.艺术鉴赏 8.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下列字体按出现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 ) A.楷书→篆书→隶书 B. 篆书→隶书→楷书 C.隶书→篆书→楷书 D. 篆书→楷书→隶书 9.明清时期章回体裁小说大放异彩,成为文学的主流。主要是因为 A.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B.思想控制的加强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理学占统治地位 10.希腊智者学派代表安提丰对待法律的方式是:众目睽睽下,应尊重法律;无人在场时,随本性驱动行事。这从本质反映了智者学派 A.没有法制观念 B.反对法律约束 C.忽视道德建设 D.处事灵活变通 11.艺术史课堂上,老师在解说一幅宗教壁画:“这幅圣像中,图画本身缺乏合理的布局与比例,古典艺术的和谐与真实情感消失了。画家用简洁的线条和对比强烈的色彩,以突出圣母的扭曲形象,欲透过带有特殊含意的线条和色彩,来表达重要的神学思想。”这应是何时的艺术风格? A.古典时期 B.中世纪 C.文艺复兴 D.启蒙运动 12.16世纪欧洲的宗教改革使人获得了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为了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宗教改革家主张 A.对上帝的信仰才能使人得救 B.在教会的指导下阅读《圣经》 C.依靠圣礼和个人善行来赎罪 D.购买赎罪卷就能赦免罪行 13.西方人文精神经历了三次大的演进和变化。下列运动中,把人们从封建专制和等级特权的思想藩篱中解放出来,促使“人”与“社会”双重觉醒的是 A.智者运动 B.文艺复兴运动 C.宗教改革运动 D.启蒙运动 14.人类第一次用数学方法精确描绘宇宙运行的自然法则,并影响启蒙思想家去探索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的科学成就是 A.经典力学 B.太阳中心说 C.进化论 D.地球中心说 15.在中世纪的欧洲,“人类把自己用才华和智慧创造的一切几乎都视为上帝的恩典”。下列各项中,最先对这种认识带来冲击的是 ( ) A.文艺复兴 B.新航路的开辟 C.宗教改革 D.启蒙运动 16.“浪漫主义者注意到了工业主义在一向优美的地方正产生的丑恶,注意到了那些在‘生意’里发了财的人的庸俗,憎恨这种丑恶和庸俗。”由此可见,浪漫主义兴盛的主要原因是 A.抒发个人情感追寻理想世界的驱动 B.商业经济发展导致拜金主义盛行 C.浪漫主义者揭露批判社会现实 D.工业革命后对“理性王国”失望 17一位唐朝的书生乃是一“书虫”,每当他看到佳句时,总是抄写下来。但他的佳句集不会有 A、“关关雎雎,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B、“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C、“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D、“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18.学者傅斯年在1920年曾指出:“从(1919年)五月四日以后,中国算有了社会了。中国人从发明世界以后,这一觉悟是一串的:第一层是国力的觉悟;第二层是政治的觉悟;现在是文化的觉悟,将来是社会的觉悟。” 这里对“国力的觉悟”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新文化运动传播西方民主思想 B.维新运动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C.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科学技术 D.十月革命后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 19.著名理论家蒋方震曾说:欧洲近代史之曙光,发自两大潮流,其一是希腊思想之复活;其二是原始基督教之复活。这“两大潮流”的核心是( ) A.人文主义 因信称义 B.人文主义 因行称义 C.民主政治 蒙昧主义 D.城邦文明 因信称义 20.被誉为国粹的京剧形成于( ) A.宋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21.胡适原名嗣穈,后改名胡适,字适之,影响胡适改名的著作应该是 A.魏源的《海国图志》 B.张之洞的《劝学篇》 C.牛顿的《自然科学的数学原理》 D.达尔文的《物种起源》 22.“万物的存在与否,事物的形态性质,全在于人的感觉,一阵风吹过,有人觉得冷,有人觉得凉爽,难受与惬意,全在于人的感觉。”阐述的哲学观点是 A.人是万物的尺度 B.知识即美德 C.认识你自己 D.人人生而平等 23.“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夷者,外夷制之。”最早提出这种思想的是( ) A.道光帝 B.林则徐 C.魏源 D.洪仁玕 24.一位现代学者在评论一部历史文献时说:“在这里,孔子已经换上了西装。”这一评论指的是 A.董仲舒笔下的孔子 B.李贽笔下的孔子 C.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笔下的孔子 D.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笔下的孔子 25.孙中山提出的民族主义,其实质意义是 A.反清复明 B.反满兴汉 C.反对民族压迫 D.反对封建统治 26.王觉非在《英国近代史》中指出:“从西至东,从北至南,……机械装置遍及四方,世界获得了一种新的动力,一个时代的风气如新世界的大河汹涌奔腾,不可阻挡”。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运输技术的重大改革 B.瓦特研制的“万能蒸汽机” C.煤炭钢铁的大量生产 D.阿克莱特建立水力纺纱工厂 27.毕加索是最有影响的 A.现代主义美术大师 B.印象画派的主要代表 C.浪漫主义的杰出大师 D.现实主义的伟大代表 28.史料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直接史料(亦称原始材料),二是间接史料。凡是未经中间人手修改或转写的,是直接史料;凡是已经中间人修改或转写的是间接史料。下列属于直接史料的是 A.商朝卜辞 B.孟姜女传说 C.《史记》 D.《资治通鉴》 29.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 ) A.林则徐 B.孙中山 C.康有为 D.梁启超 30.《海国图志》中出现了一些外来词汇,如“西业”(参议院)、“里勃里先好司”(众议院)、“勃列西领”(总统)等。结合所学判断,该书( ) A.主要内容是介绍西方政治体制 B.对西方政治体制已有所涉及 C.提出中国要学习西方代议制度 D.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8分,第33题12分,共40分。 31.连线题,将下列人物与其对应的思想分别连线。(5分) 1)亚里士多德 A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2)达尔文 B先定论。 3)孟德斯鸠 C无为而治。 4)加尔文 D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5)老子 E 三权分立。 32.(18分)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取向影响着历史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按照基督教义“原罪”说,人生来就是有罪的,一切世俗活动都是人类堕落的后果。人的罪孽,只有求助于教会,用忏悔、祈祷来求得上帝的恩泽,死后才能进入天堂。每个人都应该弃绝现实的物质享受,杜绝商业贸易和发财致富的堕落行为,克制欲念,才能获得来世的幸福。 材料二 哥伦布说:“黄金是一切商品中最宝贵的,黄金是财富,谁占有了黄金,就能获得他在世上所有的一切。” 薄伽丘明确提出:“幸福在人间。” 加尔文说:一个人发财致富,完全依靠上帝的恩赐,“财富本身决不像某些蠢人所想的应与谴责,这样做就是亵渎神明。” 材料三 16世纪后,新的价值观念在西欧确立。正如英国街头戏剧中的一段台词所说:“金钱,这是大家的宠儿,一切欢乐的源泉;金钱,这是医治一切苦闷的良药,这是世人所珍藏的珠宝;金钱,这是妇女所拜倒的偶像。” (1)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分析二者思想主张的不同。(6分) (2)材料三表达了一种怎样的价值观?联系16世纪欧洲社会的重大变化,简要分析这一新价值观确立的原因。(8分) (3)当今世界,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片面追求物质利益对和谐社会构成了严重挑战。请你汲取古代传统思想文化的智慧,为医治这一社会弊病开一副药方。(4分) 33.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中国)皇帝自古以来便是首席大祭司,由他来祭天,祭祀天上的神和地上的神。他可能是全国首屈一指的哲学家(贤能的智者),最有权威的预言者,皇帝的御旨几乎从来都是关于道德的指示和圣训。 伏尔泰认为,中国的法律与伦理道德融为一体,因而深入人心,成为民众自觉遵循的行为规范,从而减低了法律的严酷冷峻,增加了人情味。……除了惩治罪恶,中国法律还褒扬善行:“在别的国家,法律用以治罪,而在中国,其作用更大,用以褒奖善行。” 材料二 (孟德斯鸠)后来改变了看法,毫不犹豫地把中国归入专制主义的行列。……中国的皇帝实际上集政权和教权于一身,可以凭借其双重权力为所欲为。……中国的法律往往与习俗相混,判断是否违法并无严格的依据,罪与非罪、重罪与轻罪,最终都取决于皇帝的意志,具有极大的随意性。这就是说,皇帝不但是最高行政长官,同时也是最高立法者和最高司法长官。……因此结论只能是:“中国是一个专制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 材料三 绝大多数欧洲学者只能通过出版物分享传教士提供的有关中国的信息,仅有少数有缘结识在华或曾经赴华的传教士,向他们索取更多有关中国的信息,与他们共同探讨有关中国的种种问题。这类直接交往除了少量面对面的交谈,主要形式是信件往来。 ——以上材料均出自许明龙著《欧洲18世纪“中国热” 》 注:18世纪欧洲“中国热”由兴起到衰落的百余年间,大体相当于中国清朝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时期(1661-1799年)。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判断出伏尔泰、孟德斯鸠眼中的中国社会的政体分别是什么?指出他们的各自依据。(6分) (2)根据材料三,伏尔泰、孟德斯鸠等欧洲思想家对中国形象做出判断的主要信息来源有几种?哪一种更可信?为什么?(6分) 绥滨一中2014-2015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年级历史试题 (文科)答案卡 选择题 1---5 CCDAB 6--10 ACBCC 11-15 BADAA 16-20 DDCAD 21-25 DACCD 26-30 BAAAB 31题 1)亚里士多德 A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2)达尔文 B先定论。 3)孟德斯鸠 C无为而治。 4)加尔文 D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5)老子 E 三权分立。 答案32(1)材料一中,基督教会主张来世说,反对追求现实的幸福,反对发财致富,认为人的命运由上帝决定。材料二中哥伦布等人反对来世说,肯定发财致富的行为,主张人们应当追求现实世界的幸福。(6分) (2)拜金主义。(1分)16世纪,经过新航路的开辟和殖民扩张、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西欧商品经济迅速发展,教会的精神枷锁被粉碎,思想获得解放,对新的价值观的形成起了促进作用。(8分) (3)儒家思想主张仁者爱人,重义轻利,提倡节俭,讲究诚信,崇尚气节品德等,所以应发扬古代优秀文化传统,加强思想道德观念的教育。(4分) 33. (1)伏尔泰认为:开明的君主制国家。(1分) 依据:皇帝的英明、睿智(或贤能的君主); 法律与伦理道德相结融合,以扬善为主要作用(或仁义的法律)。(2分,答对一点即得2分。) 孟德斯鸠认为:君主专制国家。(1分)(答成“专制主义”或“中央集权”也可相应给分。) 依据:君主集政权和教权于一身;法律取决君主意志,君主掌控最高立法和司法权。(2分,答对一点即得2分。) (2)信息第一种:通过出版物上传教士提供的有关信息;第二种:仅有少数人可直接与传教士面谈或信件来往。(2分,每点1分。) 第二种更可信(1分)。 理由:这种方式相当于获得第一手史料,第一手史料更可信。(1分)。 认识:要理性对待对中国形象的不同看法;加强交流展示中国真实形象。(2分,其他言之成理符合题意的亦可相应给分。) 查看更多